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汽缚现象:泵内未充满液体,气体密度低,产生离心力小,在叶轮中心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液体吸上。说明:离心泵无自吸能力,启动前必须将泵体内充满液体。

汽蚀:流动着的流体由于局部压力的降低产生气泡的现象。泵发生汽蚀,在汽蚀部位会引起机件的侵蚀,进一步发展则将造成扬程下降,产生振动噪声。

反应操作: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物处理时,需要通过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使反应向有利的方向进行。为达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通称为反应操作。

A.边界层的概念:

普兰德边界层理论要点:

(1)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非常薄的一层区域——边界层;

(2)在边界层内,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梯度很大;

(3)在边界层内,黏性力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在边界层内不能全部忽略粘性;

(4)在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可将黏性力全部忽略,近似看成是理想流体的流动。

(5)流动分为两个区域

B. 绕平板流动的边界层的形成

C. 边界层内的流动状态:边界层的流动状态对于流动阻力和传热、传质阻力具有重要影响

x c :临界距离,与壁面粗糙度、平板前缘的形状、流体性质和流速有关,壁面越粗糙,前缘越钝,x c越短

边界层流态的判别:临界雷诺数Re xc =ρx c u0/μ

对于平板,临界雷诺数的范围为3×105~2×106,通常情况下取5×105

D.边界层厚度:流体速度达到来流速度99%时的流体层厚度。

对于层流边界层:Δ=4.641x/Re x1/2

对于湍流边界层:Δ=0.376x/Re x1/5

Re x为以坐标x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称为当地雷诺数。Re x =ρxu0/μ

边界层的厚度的影响因素:

(1)流体的物性(ρ,μ等)

(2)流道几何尺寸——距离前端的位置

(3)流速

在边界层内,黏性力和惯性力的数量级相当;

流动边界层内特别是层流底层内,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传递阻力。因此,尽管边界层厚度很小,但对于研究流体的流动阻力、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E.圆直管内边界层的形成

当u0较小时,进口段形成的边界层汇交时,边界层是层流,以后的充分发展段则保持层流流动,速度分布呈抛物线型。

当u0较大,汇交时边界层流动若已经发展为湍流,则其下游的流动也为湍流。速度分布不是抛物线形状。

F.流态的判断

判别流动形态的雷诺数定义为Re =ρdu0/μ

当Re<2000时,管内流动维持层流。

G.流体沿平壁面流动时,同时发生传质过程。当流速增加致使流动状态由层流变为湍流时,试分析流动边界层厚度的变化,以及对流动阻力和传质阻力产生的影响。

边界层厚度与流速有关,流速增加,边界层厚度减少。流动由层流变成湍流,速度梯度变大,摩擦力增加,流动阻力增加;边界层厚度减少,而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边界层,湍流加大了液体的对流,浓度梯度增大,传质阻力减少。

H.边界层分离

流体流过表面曲率较大的曲面时,边界层外流体的速度和压强均沿流动方向发生变化,边界层内的流动会受到很大影响:流道断面变化→流速变化→压强变化。

粘性作用和存在逆压梯度是流动分离的两个必要条件。(流体具有粘滞性,产生逆压梯度,将靠近界面的慢流体的速度阻滞为零,即可发生边界层分离。)

流态的影响:

在相同的逆压梯度下,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哪个更容易发生分离?(由于层流边界层中近壁处速度随y的增长缓慢,逆压梯度更容易阻滞靠近壁面的低速流体质点)层流边界层速度变化较湍流小,慢速流体更容易被阻滞。所以,湍流边界层分离比层流延后。由于湍流边界层分离延后,分离点下移,尾流区较小,所以其形体阻力小。

3.论述

⑴传质阻力分析

包括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两部分:

(以气相分压差为推动力时)

在通常的吸收操作条件下,kG和kL的数值大致相当,而不同溶质的亨利系数值却相差很大。

对于易溶气体:H值很大,液膜阻力相对很小

……称为气膜控制

用水吸收NH3、HCl等属于气膜阻力控制的传质过程。

对于难溶气体:H值很小, 液膜阻力相对很大

……称为液膜控制

比如,用水吸收CO2, O2就属于液膜阻力控制的传质过程。

如果气膜、液膜传质阻力相当:两者都不可忽略,总传质速率由双膜阻力联合控制,比如,用水吸收SO2就属于这种情况。

*双膜理论:

①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膜。

②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

③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

⑵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①物性特征:

a.流体的密度ρ或比热容Cp越大,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速率越大;

b.导热系数λ越大,热量传递越迅速;

c.流体的粘度μ越大,越不利于流动,会削弱与壁面的传热。

②几何特征:固体壁面的形状、尺度、方位、粗糙度、是否处于管道进口段以及是弯管还是直管等。

③流动特征:

a.流动起因(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b.流动状态(层流<<湍流)

c.有无相变化(液体沸腾、蒸汽冷凝,有>无)

d.流体对流方式(并流、逆流、错流)。

3.2 常压、20℃的空气稳定流过平板壁面,在边界层厚度为 1.8mm处的雷诺数为6.7×104。求空气的外流速度。

解:设边界层厚度为δ;空气密度为ρ,空气流速为u。

由题,因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一般取5×105>6.7×104,

所以此流动为层流。对于层流层有

同时又有

两式合并有

即有

4.641×(6.7×104)0.5=u×1×103kg/m3×1.8mm /(1.81×10-5Pa·s)

u=0.012m/s

3.3 污水处理厂中,将污水从调节池提升至沉淀池。两池水面差最大为10m,管路摩擦损失为4J/kg,流量为34 m3/h。求提升水所需要的功率。设水的温度为25℃。

解:设所需得功率为N e,污水密度为ρ

N e=W e q vρ=(gΔz+∑h f)q vρ

=(9.81m/s2×10m+4J/kg)×1×103kg/m3×34/3600m3/s

= 964.3W

3.4 如图所示,有一水平通风管道,某处直径由400mm减缩至200mm。为了粗略估计管道中的空气流量,在锥形接头两端各装一个U管压差计,现测得粗管端的表压为100mm 水柱,细管端的表压为40mm水柱,空气流过锥形管的能量损失可以忽略,管道中空气的密度为1.2kg/m3,试求管道中的空气流量。

图3-2 习题3.4图示

解:在截面1-1′和2-2′之间列伯努利方程:

u12/2+p1/ρ=u22/2+p2/ρ

由题有

u2=4u1

所以有

u12/2+p1/ρ=16u12/2+p2/ρ

15 u12=2×(p1- p2)/ρ

=2×(ρ0-ρ)g(R1-R2)/ρ

=2×(1000-1.2)kg/m3×9.81m/s2×(0.1m-0.04m)/(1.2kg/m3)解之得

u1=8.09m/s

所以有

u2=32.35m/s

q v=u1A=8.09m/s×π×(200mm)2=1.02m3/s

3.6 水在圆形直管中呈层流流动。若流量不变,说明在下列情况下,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能量损失的变化情况:

(1)管长增加一倍;(2)管径增加一倍。

解:因为对于圆管层流流动的摩擦阻力,有

(1)当管长增加一倍时,流量不变,则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增加1倍

(2)当管径增加一倍时,流量不变,则

u m,2=u m,1/4

d2=2d1

即压降变为原来的十六分之一。

3.7 水在20℃下层流流过内径为13mm、长为3m的管道。若流经该管段的压降为21N/m2。求距管中心5mm处的流速为多少?又当管中心速度为0.1m/s时,压降为多少?

解:设水的黏度μ=1.0×10-3Pa.s,管道中水流平均流速为u m

根据平均流速的定义得:

所以

代入数值得

21N/m2=8×1.0×10-3Pa·s×u m×3m/(13mm/2)2

解之得

u m=3.7×10-2m/s

又有

u max=2 u m

所以

u=2u m[1-(r/r0)2]

(1)当r=5mm,且r0=6.5mm,代入上式得

u=0.03m/s

(2)u max=2 u m

Δp f’=u max’/ u max·Δp f

=0.1/0.074×21N/m

=28.38N/m

3.8 温度为20℃的水,以2kg/h的质量流量流过内径为10mm的水平圆管,试求算流动充分发展以后:

(1)流体在管截面中心处的流速和剪应力;

(2)流体在壁面距中心一半距离处的流速和剪应力

(3)壁面处的剪应力

解:(1)由题有

u m=q m/ρA

=2/3600kg/s/(1×103kg/m3×π×0.012m2/4)

=7.07×10-3m/s

管内流动为层流,故

管截面中心处的流速

u max=2 u m=1.415×10-2m/s

管截面中心处的剪应力为0

(2)流体在壁面距中心一半距离处的流速:

u=u max(1-r2/r02)

u1/2=1.415×10-2m/s×3/4

=1.06×10-2m/s

由剪应力的定义得

流体在壁面距中心一半距离处的剪应力:

τ1/2=2μu m/r0

=2.83×10-3N/m2

(3)壁面处的剪应力:

τ0=2τ1/2=5.66×10-3N/m2

3.9 一锅炉通过内径为3.5m的烟囱排除烟气,排放量为3.5×105m3/h,在烟气平均温度为260℃时,其平均密度为0.6 kg/m3,平均粘度为2.8×10-4Pa·s。大气温度为20℃,在烟囱高度范围内平均密度为1.15 kg/m3。为克服煤灰阻力,烟囱底部压力较地面大气压低245 Pa。问此烟囱需要多高?假设粗糙度为5mm。

解:设烟囱的高度为h,由题可得

u=q v/A=10.11m/s

Re=duρ/μ=7.58×104

相对粗糙度为

ε/d=5mm/3.5m=1.429×10-3

查表得

λ=0.028

所以摩擦阻力

建立伯努利方程有

u12/2+p1/ρ+gz1=u22/2+p2/ρ+gz2+Σh f

由题有

u1=u2,p1=p0-245Pa,p2=p0-ρ空gh

(h×1.15 kg/m3×9.8m/s2-245Pa)/(0.6kg/m3)=h×9.8m/s2+h×0.028/3.5m×(10.11m/s)2/2 解之得

h=47.64m

3.10用泵将水从一蓄水池送至水塔中,如图3-4所示。水塔和大气相通,池和塔的水面高差为60m,并维持不变。水泵吸水口低于水池水面2.5m,进塔的管道低于塔内水面1.8m。泵的进水管DN150,长60m,连有两个90°弯头和一个吸滤底阀。泵出水管为两段管段串联,两段分别为DN150、长23m和DN100、长100 m,不同管径的管道经大小头相联,DN100的管道上有3个90°弯头和一个闸阀。泵和电机的总效率为60%。要求水的流量为140 m3/h,如果当地电费为0.46元/(kW·h),问每天泵需要消耗多少电费?(水温为25℃,管道视为光滑管)

图3-4 习题3.10图示

解:由题,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建立伯努利方程,有

W e=gh+Σh f

25℃时,水的密度为997.0kg/m3,粘度为0.9×10-3Pa·s

管径为100mm时,

u=4.95m/s

Re=duρ/μ=5.48×105,为湍流

为光滑管,查图,λ=0.02

管径为150mm时

u=2.20m/s

Re=duρ/μ=3.66×105

管道为光滑管,查图,λ=0.022

泵的进水口段的管件阻力系数分别为

吸滤底阀ζ=1.5;90°弯头ζ=0.75;管入口ζ=0. 5

Σh f1=(1.5+0.75×2+0.5+0.022×60/0.15)×(2.20m/s)2/2

=29.76m2/s2

泵的出水口段的管件阻力系数分别为

大小头ζ=0.3;90°弯头ζ=0.75;闸阀ζ=0.17;管出口ζ=1

Σh f2=(1+0.75×3+0.3+0.17+0.02×100/0.1)×(4.95m/s)2/2+(0.023×23/0.15)×(2.20m/s)2/2 =299.13m2/s2

W e=gh+Σh f=29.76m2/s2+299.13m2/s2+60m×9.81m/s2=917.49 m2/s2=917.49J/kg W N=(917.49J/kg/60%)×140m3/h×997.0kg/m3=5.93×104W

总消耗电费为

59.3kW×0.46元/(kW·h)×24h/d=654.55元/d

3.11 如图3-5所示,某厂计划建一水塔,将20℃水分别送至第一、第二车间的吸收塔中。第一车间的吸收塔为常压,第二车间的吸收塔内压力为20kPa(表压)。总管内径为50mm 钢管,管长为(30+z0),通向两吸收塔的支管内径均为20mm,管长分别为28m和15m(以上各管长均已包括所有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喷嘴的阻力损失可以忽略。钢管的绝对粗糙度为0.2mm。现要求向第一车间的吸收塔供应1800kg/h的水,向第二车间的吸收塔供应2400kg/h的水,试确定水塔需距离地面至少多高?已知20℃水的粘度为1.0×10-3Pa·s,摩

擦系数可由式计算。

图3-5 习题3.11图示

解:总管路的流速为

u0=q m0/(ρπr2)

=4200 kg/h/(1×103kg/m3×π×0.0252m2)

=0.594m/s

第一车间的管路流速为

u1=q m1/(ρπr2)

=1800kg/h/(1×103kg/m3×π×0.012m2)

=1.592m/s

第二车间的管路流速为

u2=q m2/(ρπr2)

=2400 kg/h/(1×103kg/m3×π×0.012m2)

=2.122m/s

Re0=duρ/μ=29700

λ0=0.1(ε/d+58/Re)0.23=0.0308

Re1=duρ/μ=31840

λ1=0.1(ε/d+58/Re)0.23=0.036

Re2=duρ/μ=42400

λ2=0.1(ε/d+58/Re)0.23=0.0357

以车间一为控制单元,有伯努利方程

u12/2+gz1+p1/ρ+Σh f1=gz0+p0/ρ

p1= p0,故

(1.592m/s)2/2+9.8m/s2×3m+0.0308×(0.594m/s)2×(30+z0)m/(2×0.05m)+0.036×(1.592m/s)2×28m/(2×0.02m)=9.8m/s2×z0

解之得

z0=10.09m

以车间二为控制单元,有伯努利方程

u22/2+gz2+p2/ρ+Σh f2=gz0+p0/ρ

(2.122m/s)2/2+9.8m/s2×5m+20kPa/(1×103kg/m3)+0.0308×(0.594m/s)2×(30+z0)

m/(2×0.05m)+0.0357×(2.122m/s)2×15m/(2×0.02m)=9.8m/s2×z0

解之得

z0=13.91m

故水塔需距离地面13.91m

3.13 某管路中有一段并联管路,如图3-7所示。已知总管流量为120L/s。支管A的管径为200mm,长度为1000m;支管B分为两段,MO段管径为300mm,长度为900m,ON 段管径为250mm,长度为300m,各管路粗糙度均为0.4mm。试求各支管流量及M、N之间的阻力损失。

图3-7 习题3.13图示

解:由题,各支管粗糙度相同,且管径相近,可近似认为各支管的λ相等,取λ=0.02。将支管A、MO、ON段分别用下标1、2、3表示

对于并联管路,满足h fA=h fB,所以有

又因为MO和ON段串联,所以有

u2×d22=u3×d32

联立上述两式,则有

2500 u12=2744.16 u22

u1=1.048u2

q V=u1πd12/4+u2πd22/4

解之得

u2=1.158m/s,u1=1.214m/s

q VA=u1πd12/4=38.14L/s

q VB=u2πd22/4=81.86L/s

h Fmn=λ×l1×u12/2d1=73.69m2/s2

3.14 由水塔向车间供水,水塔水位不变。送水管径为50mm,管路总长为l,水塔水面与送水管出口间的垂直距离为H,流量为q v。因用水量增加50%,需对管路进行改装。有如下不同建议:

(1)将管路换为内径75mm的管子;

(2)在原管路上并联一长l/2、内径为50mm的管子,其一端接到原管线中点;

(3)增加一根与原管子平行的长为l、内径为25mm的管;

(4)增加一根与原管子平行的长为l、内径为50mm的管;

试对这些建议作出评价,是否可用?

假设在各种情况下摩擦系数变化不大,局部阻力可以忽略。

解:由题可得

改造前的Σh f为

Σh f=λ·l·u2/2d

当改造后的Σh f’>Σh f时,改造不合理

(1)d’=3/2d

u’=1.5/1.52u=2/3u

Σh f’=λ·l·u’2/2d’

=8Σh f/27

改造可行

(2)对于前半段,

u’1=1.5×u/2=3u/4

Σh f’1=λ·l u’12/(2×2d)

=9/32Σh f

对于后半段

u’2=3/2u

Σh f’2=λ·l·u’22/(2×2d)

=9/8Σh f

显然有Σh f’>Σh f

改造不可行

(3)由题可得,平行管内的阻力损失相等。

所以有方程组

d’1=d/2

u’1×d’12+u2×d2=(3 u /2)×d2

λ·l·u’12/ d’12=λ·l·u’22/2 d

解之可得

u’2=(48-62)u /31>u

Σh f’=λ·l·u’22/2 d>Σh f

即改造不可行

(4)由题有

u’1=u’2

且有

u’1+u’2=3/2u

即有

u’1=u’2=3/4u

Σh f’=λ·l u’12/2 d

=9/16Σh f

所以改造可行。

3.15 在内径为0.3m的管中心装一毕托管,用来测量气体流量。气体温度为40℃,压力为101.3kPa,粘度为2×10-5Pa·s,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0。在同一管道截面测得毕托管的最大度数为30mmH2O。问此时管道中气体的流量为多少?

解:由题,气体的密度为

ρ=PM/RT

=101.3×103×60×10-3/(8.314×313)

=2.336(kg/m3)

取C=1

Re max=du maxρ/μ=5.55×105

查图有

u/u max=0.86

所以有

q v=u·πd2/4

=0.96m3/s

3.16 一转子流量计,其转子材料为铝。出厂时用20℃,压力为0.1MPa的空气标定,得转子高度为100mm时,流量为10m3/h。今将该流量计用于测量50℃,压力为0.15MPa 下的氯气。问在同一高度下流量为多少?

解:由理想气体方程可得

ρ=PM/RT

所以有

20℃,0.1M空气的密度

ρ0=0.1×106×28.95×10-3/(8.314×293)=1.188(kg/m3)

50℃,0.15M氯气的密度

ρ=0.15×106×70.91×10-3/(8.314×323)=3.96(kg/m3)

又因为有

q v=10m3/s×0.547=5.47m3/s

4.3 某燃烧炉的炉壁由500mm厚的耐火砖、380mm厚的绝热砖及250mm厚的普通砖砌成。其λ值依次为1.40 W/(m·K),0.10 W/(m·K)及0.92 W/(m·K)。传热面积A为1m2。已知耐火砖内壁温度为1000℃,普通砖外壁温度为50℃。

(1)单位面积热通量及层与层之间温度;

(2)若耐火砖与绝热砖之间有一2cm的空气层,其热传导系数为0.0459 W/(m·℃)。内外壁温度仍不变,问此时单位面积热损失为多少?

解:设耐火砖、绝热砖、普通砖的热阻分别为r1、r2、r3。

(1)由题易得

r2=3.8 m2·K/W

r3=0.272·m2 K/W

所以有

由题

T1=1000℃

T2=T1-QR1

=923.4℃

T3=T1-Q(R1+R2)

=108.3℃

T4=50℃

(2)由题,增加的热阻为

r’=0.436 m2·K/W

q=ΔT/(r1+r2+r3+r’)

=195.3W/m2

4.4某一Φ60 mm×3mm的铝复合管,其导热系数为45 W/(m·K),外包一层厚30mm的石棉后,又包一层厚为30mm的软木。石棉和软木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15W/(m·K)和0.04 W/(m·K)。试求

(1)如已知管内壁温度为-105℃,软木外侧温度为5℃,则每米管长的冷损失量为多少?

(2)若将两层保温材料互换,互换后假设石棉外侧温度仍为5℃,则此时每米管长的冷损失量为多少?

解:设铝复合管、石棉、软木的对数平均半径分别为r m1、r m2、r m3。

由题有

(1)

=3.73×10-4K·m/W+0.735K·m/W+1.613K·m/W

=2.348K·m/W

(2)

=3.73×10-4K·m /W+2.758K·m /W+0.430K·m /W

=3.189K·m /W

4.5某加热炉为一厚度为10mm的钢制圆筒,内衬厚度为250mm的耐火砖,外包一层厚度为250mm的保温材料,耐火砖、钢板和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38 W/(m·K)、45 W/(m·K)和0.10 W/(m·K)。钢板的允许工作温度为400℃。已知外界大气温度为35℃,大气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0 W/(m2·K);炉内热气体温度为600℃,内侧对流传热系数为100 W/(m2·K)。试通过计算确定炉体设计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提出改进措施并说明理由。(补充条件:有效管径2.0m)

解:设由耐火砖内侧表面和保温材料外测表面的面积分别为A1和A4,耐火砖、钢筒和保温材料的对数平均面积分别为A m1、A m2、A m3。钢板内侧温度为T。稳态条件下,由题意得:

(因为钢板内侧温度较高,所以应该以内侧温度不超过400℃为合理)

有效管径R=2.0 m

带入已知条件,解得T=463.5℃>400℃

计算结果表明该设计不合理

改进措施:

1、提高钢板的工作温度,选用耐热钢板;

2、增加耐火砖厚度,或改用导热系数更小的耐火砖。

4.7用内径为27mm的管子,将空气从10℃加热到100℃,空气流量为250kg/h,管外侧用120℃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未液化)。求所需要的管长。

解:以平均温度55℃查空气的物性常数,得λ=0.0287W/(m·K),μ=1.99×10-5Pa·s,c p=1.005kJ/(kg·K),ρ=1.077kg/m3

由题意,得

u=Q/(ρA)=112.62m/s

Re=duρ/μ=0.027×112.62×1.077/(1.99×10-5)=1.65×105

所以流动为湍流。

Pr=μc p/λ=(1.99×10-5)×1.005/0.0287=0.697

α=0.023·λ/d·Re0.8·Pr0.4

=315.88W/(m2·K)

ΔT2=110K,ΔT1=20K

ΔT m=(ΔT2-ΔT1)/ln(ΔT2/ΔT1)

=(110K-20K)/ln(110/20)

=52.79K

由热量守恒可得

απdLΔT m=q mh c phΔT h

L=q m c phΔT h/(απdΔT m)

=250kg/h×1.005kJ/(kg·K)×90K/[315.88W/(m2·K)·π·0.027m·52.79K]

=4.44m

4.9在换热器中用冷水冷却煤油。水在直径为φ19×2mm的钢管内流动,水的对流传热

系数为3490 W/(m2·K),煤油的对流传热系数为458 W/(m2·K)。换热器使用一段时间后,管壁两侧均产生污垢,煤油侧和水侧的污垢热阻分别为0.000176 m2·K/W和0.00026m2·K/W,管壁的导热系数为45 W/(m·K)。试求

(1)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2)产生污垢后热阻增加的百分数。

解:(1)将钢管视为薄管壁

则有

K=338.9W/(m2·K)

(2)产生污垢后增加的热阻百分比为

4.10在套管换热器中用冷水将100℃的热水冷却到50℃,热水的质量流量为3500kg/h。冷却水在直径为φ180×10mm的管内流动,温度从20℃升至30℃。已知基于管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为2320 W/(m2·K)。若忽略热损失,且近似认为冷水和热水的比热相等,均为4.18 kJ/(kg·K).试求

(1)冷却水的用量;

(2)两流体分别为并流和逆流流动时所需要的管长,并加以比较。

解:(1)由热量守恒可得

q mc c pcΔT c=q mh c phΔT h

q mc=3500kg/h×50℃/10℃=17500kg/h

(2)并流时有

ΔT2=80K,ΔT1=20K

由热量守恒可得

KAΔT m=q mh c phΔT h

KπdLΔT m=q mh c phΔT h

逆流时有

ΔT2=70K,ΔT1=30K

同上得

比较得逆流所需的管路短,故逆流得传热效率较高。

4.11列管式换热器由19根φ19×2mm、长为1.2m的钢管组成,拟用冷水将质量流量为350kg/h的饱和水蒸气冷凝为饱和液体,要求冷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5℃和35℃。已知基于管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为700 W/(m2·K),试计算该换热器能否满足要求。

解:设换热器恰好能满足要求,则冷凝得到的液体温度为100℃。饱和水蒸气的潜热L =2258.4kJ/kg

ΔT2=85K,ΔT1=65K

由热量守恒可得

KAΔT m=q m L

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为A总=19×19mm×π×1.2m

=1.36m2<4.21m2

故不满足要求。

4.12火星向外辐射能量的最大单色辐射波长为13.2μm。若将火星看作一个黑体,试求火星的温度为多少?

解:由λm T=2.9×10-3

4.13若将一外径70mm、长3m、外表温度为227℃的钢管放置于:

(1)很大的红砖屋内,砖墙壁温度为27℃;

(2)截面为0.3×0.3m2的砖槽内,砖壁温度为27℃。

试求此管的辐射热损失。(假设管子两端的辐射损失可忽略不计)补充条件:钢管和砖槽的黑度分别为0.8和0.93

解:(1)Q1-2=C1-2φ1-2A(T14-T24)/1004

由题有φ1-2=1,C1-2=ε1C0,ε1=0.8

Q1-2=ε1C0 A(T14-T24)/1004

=0.8×5.67W/(m2·K4)×3m×0.07m×π×(5004K4-3004K4)/1004

=1.63×103W

(2)Q1-2=C1-2φ1-2A(T14-T24)/1004

由题有φ1-2=1

C1-2=C0/[1/ε1+A1/A2(1/ε2-1)]

Q1-2=C0/[1/ε1+A1/A2(1/ε2-1)] A(T14-T24)/1004

=5.67W/(m2·K4)[1/0.8+(3×0.07×π/0.3×0.3×3)(1/0.93-1)]×3m×0.07m×π×(5004K4-3004K4)/1004

=1.42×103W

4.14一个水加热器的表面温度为80℃,表面积为2m2,房间内表面温度为20℃。将其看成一个黑体,试求因辐射而引起的能量损失。

解:由题,应满足以下等式

且有φ1-2=1;A=A1;C1-2=C0×ε1

又有A1=2m2;ε1=1

所以有

8.1在30℃,常压条件下,用吸收塔清水逆流吸收空气-SO2混合气体中的SO2,已知气-液相平衡关系式为,入塔混合气中SO2摩尔分数为0.05,出塔混合气SO2摩尔分数为0.002,出塔吸收液中每100 g含有SO2 0.356 g,试分别计算塔顶和塔底处的传质推动力,用表示。

解:(1)塔顶

出塔SO2的摩尔分数为,入塔吸收液中SO2的摩尔分数为

所以与出塔气相平衡的吸收液摩尔分数为

与入塔吸收液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为

所以

忽略吸收液中溶解的SO2,则摩尔浓度可计算为

(2)塔底

入塔SO2的摩尔分数为,出塔吸收液中SO2的摩尔分数为

所以与入塔气相平衡的吸收液摩尔分数为

与出塔吸收液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为

所以

8.2吸收塔内某截面处气相组成为,液相组成为,两相的平衡关系为

,如果两相的传质系数分别为kmol/(m2·s),kmol/(m2·s),试求该截面上传质总推动力、总阻力、气液两相的阻力和传质速率。

解:与气相组成平衡的液相摩尔分数为

所以,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同理,与液相组成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差为

所以,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为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为

传质速率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分析传质阻力

总传质阻力

其中液相传质阻力为

占总阻力的66.7%

气膜传质阻力为

占总阻力的33.3%

8.3用吸收塔吸收废气中的SO2,条件为常压,30℃,相平衡常数为,在塔内某一截面上,气相中SO2分压为4.1kPa,液相中SO2浓度为0.05kmol/m3,气相传质系数为kmol/(m2·h·kPa),液相传质系数为m/h,吸收液密度近似水的密度。试

求:

(1)截面上气液相界面上的浓度和分压;

(2)总传质系数、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速率。

解:(1)设气液相界面上的压力为,浓度为

忽略SO2的溶解,吸收液的摩尔浓度为

溶解度系数

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平衡,所以

又因为稳态传质过程,气液两相传质速率相等,所以

所以

由以上两个方程,可以求得

(2)总气相传质系数

总液相传质系数

与水溶液平衡的气相平衡分压为

所以用分压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与气相组成平衡的溶液平衡浓度为

用浓度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传质速率

或者

8.4 101.3kPa操作压力下,在某吸收截面上,含氨0.03摩尔分数的气体与氨浓度为1kmol/m3的溶液发生吸收过程,已知气膜传质分系数为kmol/(m2·s·kPa),液膜传质分系数为m/s,操作条件下的溶解度系数为kmol/(m2·kPa),试计算:

(1)界面上两相的组成;

(2)以分压差和摩尔浓度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总传质系数和传质速率;

(3)分析传质阻力,判断是否适合采取化学吸收,如果采用酸溶液吸收,传质速率提高多少。假设发生瞬时不可逆反应。

解:(1)

因为相界面上,气液平衡,所以

气相中氨气的分压为

稳态传质条件下,气液两相传质速率相等,所以

根据上面两个方程,求得

(2)与气相组成平衡的溶液平衡浓度为

用浓度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与水溶液平衡的气相平衡分压为

所以用分压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

总气相传质系数

总液相传质系数

传质速率

(3)以气相总传质系数为例进行传质阻力分析

总传质阻力

其中气膜传质阻力为

占总阻力的95.6%

液膜传质阻力为

占总阻力的4.4%

所以这个过程是气膜控制的传质过程,不适合采用化学吸收法。

如果采用酸液吸收氨气,并且假设发生瞬时不可逆反应,则可以忽略液膜传质阻力,只

考虑气膜传质阻力,则,仅仅比原来的传质系数提高了

4.6%,如果传质推动力不变的话,传质速率也只能提高4.6%。当然,采用酸溶液吸收也会提高传质推动力,但是传质推动力提高的幅度很有限。因此总的来说在气膜控制的吸收过程中,采用化学吸收是不合适的。

8.5 利用吸收分离两组分气体混合物,操作总压为310kPa,气、液相分传质系数分别

环境工程原理.doc

1. 增大传热的措施: 1. 增大传热面积 2.增大平均温差 3.提高传热系数 2.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有: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 3. 萃取剂的选择: a 的大小反映了萃取剂对溶质 A 的萃取容易程度。若a>1,表示溶质 A 在萃取相中的相对含 量比萃余相中高,萃取时组分 A 可以在萃取相中富集, a 越大,组分 A 与 B 的分离越容易。若a=1,则组分 A 与 B 在两相中的组成比例相同,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4.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 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分离和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条件:在选择分离因子时,应使其 值大于 1。如果组分 A 通过膜的速度大于组分B,膜分离因子表示为aA/B;反之。则为aB/A;如果 aA/B=aB/A=1, 则不能实现组分 A 与组分 B 的分离。 5.离子交换速率的影响因素: 1. 离子的性质 2.树脂的交联度 3.树脂的粒径 4.水中离子浓度 5. 溶液温度 6. 流速或搅拌速率 6.本征动力学方程实验测量中怎样消除对外扩散的影响:加大流体流动速度,提高流体湍流程度,可以减小边界 层厚度,使边界的扩散阻力小到足以忽略的程度。 7.吸附剂的主要特性: 1. 吸附容量大。 2. 选择性强。 3. 温定性好。 4. 适当的物理特性。 5. 价廉易得。常见 的吸附剂 ; 活性炭 , 活性炭纤维 , 炭分子筛 , 硅胶 , 活性氧化铝 , 沸石分子筛 8.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反应物的外扩散—反应物的内扩散—反应物的吸附—表面反应—产物的脱附—产物的内扩 散—产物的外扩散 9.测速管特点:测得的是点流速,特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流体的能量损失小,因此较多地用于测量气体 的流速,特别适用于测量大直径管路中的气体流速。当流体中含有固体杂质时,易堵塞测压孔。 孔板流量计特点:结构简单,固定安装,安装方便,但流体通过孔板流量计时阻力损失较大。 文丘里流量计特点:阻力损失小,尤其适用于低压气体输送中流量的测量;但加工复杂,造价高,且安装时流量计 本身在管道中占据较长的位置。 转子流量计特点:必须垂直安装,流体自下而上流动,能量损失小,测量范围宽,但耐温,耐压性差。 10.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区别 物理吸收仅仅涉及混合物分中某一祖分的简单传质过程,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溶剂在相同传递过程 的方向,极限以及传质推动力 化学吸收指溶剂 A 被吸收剂吸收后,继续与吸收剂或者其中的活性组分 B 发生化学反应,气液相际传质和液相内的 化学反应同时进行 11. 简述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资料:地球和太阳表面温度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88K和5800K) 地球吸收太阳的辐射能量才能如此巨大的辐射能量,但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波长要远短于地球向空间辐射的波 长,这种波长的变化扮演了温室效应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相对透明,但是 它们往往吸收那些由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所以在大气中积累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床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毯子, 搅乱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12.为什么多孔材料具有保温性能?保温材料为什么需要防潮 多孔材料的孔隙中保留大量气体,气体的导热系数小,从而起到保温效果。水的导热系数较大,如果保温材料受潮, 将会增大整体的导热系数,从而使得保温性能降低,所以要防潮. 13.球体在空气中运动,试分析在相同的逆压梯度下,不同流态的边界层对运动阻力的影响。 若球体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快,球体主要受到阻力有摩擦阻力和形体阻力,且形体阻力占主导。在相同的逆压梯 度下,层流边界层靠近壁面侧速度梯度小,边界层分离点靠前,尾流区较大,形体阻力大。而湍流边界层速度梯度 大,边界层分离点后移,尾流区较小,形体阻力减小,运动阻力也相应减小。 14..某工业废气中含有氨,拟采用吸收法进行预处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提高氨去除效率的方法和具体措 施 一、采用吸收能力较强的洗液,如酸性溶液;二、可采用喷雾等方法增大接触面积;三、适当增加压强;四、加快 废气流速,加强扰动;五、逆向流动等等。 15.边界层厚度 : 通常将流体速率达到来流速率 99%时的流体层厚度定义为边界层厚度。边 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黏性作用和逆压梯度。 层流边界层比湍流层更容易分离。 16.圆管层流流动的平均速率为最大速率的一半。 17. 对于圆管层流流动的摩擦阻力,流量不变时,产生的能量损失:(1)当管长增加一倍时,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增

环境工程原理考试重点

环境工程原理考试要点(待完善版) 类型: 一:填空(15分) 二:名词解释(15分) 5个 三:简答题(20分) 4个 四:计算题(50分) 4个 一:填空(15分)因为老师没给,只说了简单所以不好说(下面的仅供参考)

二:名词解释(15分) 5个 16选5 1、球形度:它是表征球形颗粒的形状与球形颗粒的差异程度, 又称为形状系数。 2、干扰沉降:在流体中,如果流体的分率较高,颗粒之间有显 著的相互作用,容器壁面对颗粒沉降的影响也不 可忽,此种沉降称为干扰沉降。

3、分离因数:将同一颗粒在同一种流体中的离心沉降速度与重 力沉降速度的比称为分离因数。 4、分割颗径:粒级效率正好为50%的颗粒直径,称为分割粒径。 5、深层过滤:是指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内部的空隙拦 截在介质的微孔流道内,固体颗粒不形成滤饼。 6、固体流态化:是指将大量固体颗粒悬浮于流动的流体之中, 并在流体作用下使颗粒作翻滚运动,类似于液 体的沸腾状态。 7、傅里叶定律:内涵为通过等温面的导热速率与温度梯度和传 热面积成正比,即(P136)。 8、热导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与温度梯度的比 例系数 9、对流传热系数:在对流传热过程中由牛顿冷却定律定义热流 密度q与ΔT成正比。 10、菲克定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 积的扩散物质流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 比,即。 11、漂流因子: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程度,表达式为 P/PBMm。(P212) 12、双膜理论:双模理论基于双模模型,他复杂的的对流传质 过程描述为吸收质以分子扩散形式通过两个串

环境工程原理 重点 整理

第七章 过滤分类:1、按过滤机理分: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2、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分: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 表面过滤(滤饼过滤):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易形成的情况下 深层过滤:常发生在滤料内部、固体颗粒物浓度稀的情况下。它是利用过滤介质间的间隙进行过滤的过程。 过滤比阻是单位厚度过滤介质或滤饼层的阻力 目数:泰勒标准筛系列的各个筛以筛网上每英寸长度的孔数为其筛号,也称目数。 过滤水头损失曲线偏离理想曲线的原因在滤料表面有悬浮物沉积,造成表面的堵塞 可压缩滤饼:S=0.2~0.8 不可压缩滤饼:S=0 第八章 1.吸收:吸收是根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 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2.吸收的类型: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按混合气体中 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分: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分: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在这些吸收过程中,单组分的等温物理吸收过程是最简单的吸收过程,也是其他吸收过程的基础。 3.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就决定了溶质在相间传质过程的方向、极限以及传质推 动力的大小,是研究吸收传质过程的基础。 4.气-液平衡:在一定的条件(温度、压力等)下,气相溶质与液相吸收剂接触,溶质不 断地溶解在吸收剂中,同时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也在向气相挥发。随着气相中溶质分压的不断减小,吸收剂中溶质浓度的不断增加,气相溶质向吸收剂的溶解速率与溶质从吸收剂向气相的挥发速率趋于相等,即气相中溶质的分压和液相中溶质的浓度都不再变化,保持恒定。此时的状态为气、液两相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5.亨利定律: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 正比,其相平衡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 6.亨利定律三种形式和三者的关系:1)PA*=EXa,PA*——溶质A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XA——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E——亨利系数,Pa。2)PA*=CA/H,H——溶解度系数,kmol/(m3.Pa).3)yA*=mxA,yA——与溶质平衡的气相中的溶质的摩尔分数,m——相平衡常数,无量纲。三者系数的关系:E=mp E=c0/H,c0——液相总物质的量的浓度,kmol/m3 (P270可能有补充) 7.吸收过程的机理:吸收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溶质由气相向液相的两相传递过程,这个过程 可以分解为以下3个基本步骤: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气、液两相界面的气相一侧,即气相内的传递;2、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即相际传递;3、溶质由相界面的液相一侧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传递。 8.双膜理论: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 层虚拟的停滞气膜和停滞液膜。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3、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停滞膜内。(示意图在P274的图8.2.2)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演示教学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 总结

第II篇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 (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 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 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 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 2.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3.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什么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牛顿型流体有哪些? 5.简述温度和压力对液体和气体黏度的影响。 第三节边界层理论 1. 什么是流动边界层?边界层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2.简述湍流边界层内的流态,以及流速分布和阻力特征。 3.边界层厚度是如何定义的?简述影响平壁边界层厚度的因素,并比较下列几组介质沿平壁面流动时,哪个边界层厚度较大: (1)污水和污泥; (2)水和油; (3)流速大和流速小的同种流体。 4. 为什么管道进口段附近的摩擦系数最大?

(完整word版)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O3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Pa、25℃下,用μg/m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Pa和15℃下,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V1=V0·P0T1/P1T0=22.4L×298K/273K=24.45L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 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四章热量传递 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

环境工程原理必看

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及其各自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就是以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研究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利用和改造的科学。环境科学要探索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区域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环境工程的定义:运用工程和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防治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2.什么是浊度?浊度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浊度是用以表示水的浑浊程度的单位。浊度是由于不溶性物质的存在而引起液体的透明度降低的一种量度。不溶性物质是指悬浮于水中的固体颗粒物(泥沙、腐殖质、浮游藻类等)和胶体颗粒物。常见的单位有以下几种:JTU-杰克逊浊度,NTU-散射浊度,FTU-乌洛托品-硫酸肼配制浊度。1JTU=1mg/L的白陶土悬浮体。40度FTU=40度NTU≈40度JTU 3.简述活性污泥法的净化机理。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有机底物从废水中被去除的实质就是有机底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了净化,微生物获得了能量而合成新的细胞,活性污泥得到了增长。 一般将这整个净化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吸附;(吸附) 2)微生物代谢;(稳定) 3)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与浓缩(分离) 简述除尘的本质机理。 4.简述除尘的本质机理。 将含尘气体引入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机器,使颗粒相对运载气流产生一定的位移,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最后沉降到捕集器表面上。其中作用力包括:外力(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静电力,磁力,热力等),流体阻力,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5.煤的工业分析是工业用煤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 标,试简要说明其测定内容。 在国家标准中,煤的工业分析是指包括煤的水分(M )、灰分(A )、挥发分(V )和固定碳(Fc ) 四个分析项目指标的测定的总称。煤的工业分析是了解煤质特性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通常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是直接测出的,而固定碳是用差减法计算出来的。广义上讲,煤的工业分析还包括煤的全硫分和发热量的测定,又叫煤的全工业分析。 6.工程上常把固体废物沼气化处理的生物化学反应分为液化阶段和气化阶段,试简 述液化阶段和气化阶段中的微生物类型及其在有机固体废物沼气化过程中的作用。 产液阶段:主要菌为非产甲烷菌,分为水解菌和酸化菌。主要的作用:为产甲烷菌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的氧化还原环境,为产甲烷菌消除部分有毒物质。和产甲烷菌共同维持发酵系统的

环境工程原理 思考题教程文件

环境工程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 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 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 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 2.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3.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什么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牛顿型流体有哪些? 5.简述温度和压力对液体和气体黏度的影响。

环境工程原理试题库详解

《环境工程原理》试题库 试题一 一:问答题(36分) 1、一定量的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层流流动,若将其管径增加一倍,问能量损 失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2、何谓气缚现象?如何防止? 3、何谓沉降?沉降可分为哪几类?何谓重力沉降速度? 4、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汽加热空气,问: (1)传热管的壁温接近于哪一种流体的温度? (2)传热糸数K 接近于哪一种流体的对流传热膜糸数? (3)那一种流体走管程?那一种流体走管外?为什么? 5、换热器的设计中为何常常采用逆流操作? 6、单效减压蒸发操作有何优点? 二:填空题(18分) 1、某设备上,真空度的读数为80mmHg ,其绝压=________02mH , __________Pa. 该地区的大气压为720mmHg 。 2、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0003m Kg ,粘度为1cp ,在mm d 100=内的管内以s m 3 速度流动,其流动类型为 ______________。 3、流体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从中心到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水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_______。 5、水在管路中流动时,常用流速范围为_______________s m ,低压气体在管路中流动时,常用流速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s m 。 6、离心泵与往复泵的启动与调节的不同之处是:离心泵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往复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非均相物糸中,处于____________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物质,处于 __________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8、间竭过滤操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传热的基本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工业上的换热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α称为____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管内α值的有效方法____________. 提高管外α值的有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蒸汽冷凝有二种方式,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其中, 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传热效果好。 三:计算题(46分) 1、如图所示,水在管内作稳定流动,设管路中所有直管管路的阻力糸数 为03.0=λ,现发现压力表上的读数为052mH ,若管径为100mm,求流体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材料考试必备

物理吸收:如果气体溶质与吸收剂不发生明显反应,而是由于在吸收剂种的溶解度大而被吸收,成为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如果溶质与吸收剂(或其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被吸收。 吸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当流体(气体或液体)和吸附剂接触,流体中的吸附质将被吸附剂所吸附。当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相等时,气固相中的吸附质浓度不再改变时。 反应操作: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物处理时,需要通过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使反应向有利的方向进行。为达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通称为反应操作。导温系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它反映了温度变化在物体中的传播能力。 导热系数:是导热物质在单位面积、单位温度梯度下的导热速率、表明物质导热性的强弱,即导热能力的大小。 绝对黑体:表示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力能全部被物理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能力,也具有最大的辐射能力。 绝对白体:表示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反射出去,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侧物体称为镜体,若反射情况为漫反射,该物体称为绝对白体。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在改变的状态。 1、环境学科的任务:环境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保护环境并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 2、环境工程学的任务:利用环境学科与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舒适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4、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利用隔离、分离、转化等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5、环境工程学主要研究对象有:水质净化和水污染的防治和处理、大气质量净化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和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和资源利用、物理性污染的防治和处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的检测与评价。 6、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首先对隔离、分选、转化的方式进行优选组合,再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和对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介质的混合状态、流体流态进行优化和对物质能量的迁移和反应速率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污染物高效去除的目的。 7、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称为非稳态系统。 8、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称为它的量纲。量纲与单位的区别:量纲是可测量的性质;单位是测量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和确定的数值可以定量地描述量纲。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II篇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 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第一节常用物理量 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 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 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 第二节质量衡算 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 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 第三节能量衡算 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 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 第三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 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 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 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 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 2.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3.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什么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牛顿型流体有哪些? 5.简述温度和压力对液体和气体黏度的影响。 第三节边界层理论 1. 什么是流动边界层?边界层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2.简述湍流边界层内的流态,以及流速分布和阻力特征。 3.边界层厚度是如何定义的?简述影响平壁边界层厚度的因素,并比较下列几组介质沿平壁面流动时,哪个边界层厚度较大: (1)污水和污泥; (2)水和油; (3)流速大和流速小的同种流体。 4. 为什么管道进口段附近的摩擦系数最大?

胡洪营环境工程原理标准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1.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

第一章:绪论 1. 水的化学处理法: 中和法(酸碱反应)、化学沉淀法(沉淀反应、固液分离)、氧化法(氧化反应)、还原法(还原反应)、电解法(电解反应)、超临界分解法(热分解、氧化还原反应、游离基反应等)、气提法,吹脱法,萃取(污染物在不同相之间的分配)、吸附法(界面吸附)、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电渗析法(离子迁移)、混凝法(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2. 废物资源化技术: 焚烧(燃烧反应)、堆肥,沼气发酵(生物降解)、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溶剂萃取(萃取)、电解(电化学反应)、沉淀(沉淀)、蒸发浓缩(挥发)、湿式氧化、重力分选、离心分离、热解、微波热处理、破碎分选、气化发电、厌氧生物处理。 3 如何快速高效去除污染物: 首先对隔离、分选、转化的方式进行优选组合,再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和对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对介质的混合状态、流体流态进行优化和对物质能量的迁移和反应速率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污染物高效去除的目的。 5.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四大原理:隔离、分离、转化、稀释 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是利用隔离、分离、转化等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第二章:质量衡算和能量衡算: 1. 质量衡算:(稳态系统)质量衡算的三要素,步骤计算P26 三要素:划定衡算系统、确定衡算对象、确定衡算基准。 第三章:流体流动 1.伯努利方程的作用:判定流动方向;选择流动机械;确定进出口断面的能量差。 2. 流体阻力损失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阻力损失起因于黏性流体的内摩擦力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差引起的形体阻力。 流体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流体的流动形态、流体的性质、流体流过的距离、物体表面的粗糙度、物体的形状。 第四章:热量传递 1. 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热辐射 热传导又称热,使指通过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传热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通常也指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 物体由于热的原因而放出辐射能的过程,称为热辐射。 2. 对流传热边界层的传热机理: 固体壁面处的热量首先以热传导方式通过静止的流体层进入层流内层,在层流内层中传热方式亦为热传导;然后热流经层流内层进入缓冲层,在这层流体中,既有流体微团的层流流动,也存在一些使流体微团在热流方向上作旋涡运动的宏观运动,故在缓冲层内兼有热传导和涡流传热两种传热方式;热流最后由缓冲层进入湍流核心,在这里,流体剧烈湍动,由于涡流传热较分子传热强烈得多,故湍流核心的热量传递以旋涡运动引起的传热为主,而分子运动所引起的热传导可以忽略不计,就热阻而言,层流内层的热阻占总对流传热热阻的大部分,故该层流体虽然很薄,但热阻却很大,因之温度梯度也很大。湍流核心的温度则较为均匀,热阻很小。

2017年环境工程原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填空题 1、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 2、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中,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物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3、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其随时间变化时,则称为非稳态系统。 4、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其数学特征是α/αt=0。 5、当能量和物质都能够穿越系统的边界时,该系统称为开放系统;只有能量可以穿越边界而物质不能穿越边界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 6、流体流动存在两种运动状态:层流和湍流,脉动是湍流流动资基本的特征。 7、雷诺数综合反映了流体的物理属性、流体的几何特征和流动速度对流体运动特征的影响,可用以判别流体的流动状态。 8、流动阻力指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边界物质施加于流体且与流动方向相反的一种作用力。阻力损失起因于粘性流体的内摩擦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强差引起的形体阻力。 9、管道内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阻力系数法和当量长度法。 10、以伯努利方程为基础的测量装置可分为变压头流量计和变截面流量计两大类,转子流量计就是后者中常见的一种。 11、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12、导热系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气体的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液体的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3、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措施多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增大传热面积、增大平均温差和提高传热系数。 14、在深层过滤中,流体的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料捕获,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为:迁移行为、附着行为、脱落行为。 15、重力场中颗粒的沉降过程受到重力、浮力和流体阻力的作用,当三者达到平衡时,颗粒以恒速作下沉运动,此时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16、反映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 17、反应器一般主要有三种操作方式,即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间歇或半连续操作。 18、反应器设计经常用到四类基本方程:反应动力学方程、连续方程、热量方程、动量方程。 19、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某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称为该组分的反应速率,有时可用反应物浓度减少到初始浓度的1/2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半衰期来表达。20、反应器设计经常用到的基本方程主要基于质量恒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它们都符合“输入=输出+消耗+累积”模式。

环境工程原理课后答案

3.6 水在圆形直管中呈层流流动。若流量不变,说明在下列情况下,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能量损失的变化情况: (1)管长增加一倍;(2)管径增加一倍。 解:因为对于圆管层流流动的摩擦阻力,有 220328d l u r l u p m m f μμ==? (1)当管长增加一倍时,流量不变,则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增加1倍 (2)当管径增加一倍时,流量不变,则 u m,2=u m,1/4 d 2=2d 1 ,2f p ?=,1f p ?/16 即压降变为原来的十六分之一。 4.10在套管换热器中用冷水将100℃的热水冷却到50℃,热水的质量流量为3500kg/h 。冷却水在直径为φ180×10mm 的管内流动,温度从20℃升至30℃。已知基于管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为2320 W/(m 2·K )。若忽略热损失,且近似认为冷水和热水的比热相等,均为4.18 kJ/(kg·K ).试求 (1)冷却水的用量; (2)两流体分别为并流和逆流流动时所需要的管长,并加以比较。 解:(1)由热量守恒可得 q mc c pc ΔT c =q mh c ph ΔT h q mc =3500kg/h×50℃/10℃=17500kg/h (2)并流时有 ΔT 2=80K ,ΔT 1=20K 2121 802043.2880ln ln 20m T T K K T K T T ?-?-?===?? 由热量守恒可得 KAΔT m =q mh c ph ΔT h 即

KπdLΔT m =q mh c ph ΔT h 23500/ 4.18/()50 3.582320/()0.1843.28mh ph h m q c T kg h kJ kg K K L m K d T W m K m K ππ????= ==????? 逆流时有 ΔT 2=70K ,ΔT 1=30K 2121 703047.2170ln ln 30m T T K K T K T T ?-?-?===?? 同上得 23500/ 4.18/()50 3.282320/()0.1847.21mh ph h m q c T kg h kJ kg K K L m K d T W m K m K ππ????===????? 比较得逆流所需的管路短,故逆流得传热效率较高。 8.2吸收塔内某截面处气相组成为0.05y =,液相组成为0.01x =,两相的平衡关系为2y x *=,如果两相的传质系数分别为51.2510y k -=?kmol/(m 2·s),51.2510x k -=?kmol/(m 2·s),试求该截面上传质总推动力、总阻力、气液两相的阻力和传质速率。 解:与气相组成平衡的液相摩尔分数为220.010.02y x *==?= 所以,以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0.050.020.03y y y ?=-=-= 同理,与液相组成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差为*0.05/20.025x == 所以,以液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0.0250.010.015x x x ?=-=-=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为 ()()555110.83101/1/1/1.25101/2 1.2510x x y K k mk ---===?+?+?? kmol/(m 2·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