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杠杆的研究

杠杆的研究

杠杆的研究
杠杆的研究

课题:《杠杆的研究》

授课教师: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叶军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上《科学》中《机械和工具》单元的第3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研究了打开油漆桶的杠杆和打开饮料瓶的杠杆,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作用,但对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的认识并不清晰。学生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以及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重点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本课面对五下学生施教,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深化,力求体现一种“实验――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渗透科学实证思想,努力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有所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

教学重点:发现并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方座支架、撬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跷跷板激趣。

2、揭题。

二、状态感知

1、教师演示实验。

2、学生观察、分析。

3、初步结论:右边的格数 > 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

三、验证结论

1、学生实验验证活动。

2、活动汇报。

3、分析实验数据:

(1)、“撬起来”的数据;

(2)、“平衡”的数据;

(3)、“撬不起来”的数据;

4、得出结论。

四、拓展延伸

1、杠杆省力规律应用。

试教体会

在市县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多次的试教与磨课,感触颇深:

1、上科学课难,要真正上好科学课更难。难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难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难在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一次磨课一次进步。每次试教前,总感觉这次试教应该是一节比较理想的课。但试教下来,通过自己的静心反思和体会,通过听课教师的诘责与分析,总觉自己在教学预设时考虑欠缺周全,总觉有生成缺乏灵活机智的处理手段。“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预示着下一次成功的机率将会更大。

3、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一节课将带给学生一点什么。六上的教材,放在五下的学生施教,从教材难度上来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通过一节课,学生是否有发展了。通过几轮的试教,使我从教师教的重心立场逐步转向到更多关注学生学的立场。

4、对教材的处理。起初,受教参建议的束缚,两个学生活动和10个小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总很难以满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

学目标。而且根据教参收集数据的方法,在课堂上个别小组通过实验后总是提出平衡了(如左边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和撬不起(如左边第1格挂7个钩码,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的情况是不是省力?显然,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计。如果老师直接肯定它们也省力,对学生来讲是简单的处理,学生难以信服,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忽略吧,学生已经发现了,回避不是问题,怎么办?由此,动起了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在实验中把所有的情况都显露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只要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省力的道理。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吧。

个人简介

叶军,男,1990年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于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小学任教,小学科学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会会员。曾获安吉县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2年湖州市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湖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湖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在任教常识、科学的10年教学生涯中,计有29篇论文、案例、多媒体课件获省、市、县一、二、三等奖,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5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2005年8月至10月参与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材《小学科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编写。

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课堂实录——《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时间:2007.04.18

地点:浙江衢州

教材:教科版五下《科学》

执教: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叶军

学习者:衢州师范第二附小5(4)班

整理:杭州市闻涛小学钱军红

师请各小组同学使用话筒,每小组请一位同学向大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又请学生介绍衢州。

师讲故事:阿基米德率众用镜聚光火烧罗马军船。并小结:阿基米德很会动脑筋,希望同学们多动脑。

上课

一、谈话揭题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可以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

生: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

师:那怎样的杠杆才省力呢?(师板书课题:怎样的杠杆才省力)今天我们就来利用桌上的

杠杆尺来研究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二、初步探究:感知得出规律

师指着桌上的杠杆尺:哪儿是支点?(生:在中间)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左边的作为重点,右边的作为支点。

师:我在左边第二格挂上2个勾码(边操作),杠杆迟会怎样?(生:倾斜)我在右边也挂2个勾码,挂在第一格会怎样,挂在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第五格,杠杆尺分别会怎样呢?

生:挂在右边第一格会向左倾斜,挂第二格会平衡,第3、4、5格杠杆会向右倾斜。

师演示验证,结果如学生所言。

师:看来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我把刚才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制成表格了,看看,能看懂吗?(出示表格)注意杠杆两边勾码的格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右边的勾码离支点越远,杠杆倾斜的越厉害。

生2:右边的格数大于左边的格数,杠杆就往右倾斜,就省力。

师(板书:右边的格数>左边的格数杠杆省力):右边的格数就是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左边的格数就是重点离支点的距离,力点离支点距离大于重点与支点距离,杠杆就省力,是吗?

生:是。

三、再次探究:深入验证结论

师:这么快就得出结论了,有意见吗?

生:没。

师:我们刚才都是左右两边勾码数一样的,如果勾码数不一样,刚才的结论会正确吗?

生:不一定。

师:怎么办?

生:做实验验证。

师:怎样做?

生:利用桌上的杠杆尺,左边挂几个,右边挂几个。

师:左右都挂3个,行吗?

生:左边挂3个,右边挂2个。

生:左边挂的勾码数大于右边的勾码数才行,这样才算省力。

师: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的杠杆才省力(师板书:左边挂的勾码数>右边的勾码数)。左右挂的格数有要求吗?

生:左边的格数小于右边的格数。

师: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实验。

生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师:通过实验,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一部分生:成立,一部分生:不成立。

师统计结果:4组成立,6组不成立。

师:来看看我们小组的记录。(各组上报实验数据,师在表格上填写)第二组的好像有问题,先来看看。

师:我左边第一格挂4个勾码,右边第四格挂1个勾码,看,平衡了吧。一个勾码平衡了4个勾码,这样省力吗?

一生:不省。

师:省吗?

众生:省力。

师:用1个勾码平衡4个勾码也是省力啊。

分析杠杆撬不起来的情况:先把各组杠杆撬不起来的情况下的实验数据上报并记录下来。

分析其中一种情况:左边第二格挂3个,右边第五格挂1个,

师:有办法让它撬起来吗?

生:左边减勾码。

师:不减了。

生:左边移动一下。

师:不移了。

生:右边加一个。

师操作:撬起了。现在你说它省力吗?

生:省力。

师:那刚才一个勾码省力吗?

生:省力。

师:省不省力与勾码数有关吗?(生:无关。)与杠杆状态有关吗?(生:无关。)师小结杠杆省力的原因: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

四、规律应用

应用:师出示老虎钳: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

生:省力。

(课件出示一杠杆)考考你:怎样才让它省力?怎样才让它费力?

生:移动支点。

《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教材处理思路:

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本课面对五下学生施教,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深化,力求体现一种“实验――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渗透科学实证思想,努力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有所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教材的处理。起初,受教参建议的束缚,两个学生活动和10个小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总很难以满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根据教参收集数据的方法,在课堂上个别小组通过实验后总是提出平衡了(如左边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和撬不起(如左边第1格挂7个钩码,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的情况是不是省力?显然,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计。如果老师直接肯定它们也省力,对学生来讲是简单的处理,学生难以信服,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忽略吧,学生已经发现了,回避不是问题,怎么办?由此,动起了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在实验中把所有的情况都显露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只要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省力的道理。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吧。

时间:2007.04.18

地点:浙江衢州

教材:教科版六上《科学》

执教: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叶军

学习者:衢州师范第二附小5(4)班

整理:叶军

课前谈话:

师请各小组同学使用话筒,每小组请一位同学向大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又请学生介绍衢州。

师讲故事:阿基米德率众用镜聚光火烧罗马军船。并小结:阿基米德很会动脑筋,希望同学们多动脑。

***评析: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上课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阿基米德,为后面出示的阿基米德作些学生认识上的铺垫。

一、谈话揭题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能够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

生: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

师:那怎样的杠杆才能够省力呢?(师板书课题:怎样的杠杆才省力)这节课,我们就借助我们桌上的杠杆尺和钩码来继续研究。

二、状态感知: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杠杆尺,谁知道它的支点在哪儿?

生:支点在它中间的黑点上。

师:你找得真准。(课件出示“支点”)这儿是杠杆尺的支点。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杠杆尺的左边当作挂重物的地方,选取了五个特定的点,作为重点。(课件出示“重点”),杠杆尺的右边当作用力的地方,也选取了五个特定的点,作为力点。(课件出示“力点”)。

师:现在,老师拿两个钩码当作重物,挂在杠杆尺左边的第2格上(师演示在左边第2格上挂2个钩码),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杠杆尺因为2个钩码的原因,往下了许多。

师:向哪边倾斜了?

生:向左边倾斜了。

师:对了,杠杆尺向左边倾斜了。

师:现在,我再拿2个钩码当作力,想一想:挂在第1格上,杠杆尺会怎样?挂在第2格上?挂在第3、第4、第5格呢?

生:挂在第1格,杠杆尺还是会向左倾斜,挂在第2格,杠杆尺就会平衡,挂在第3格和第4格,还有第5格,它会向右边倾斜。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老师来试试看,你们看清楚了。

师:(演示挂在第一格)向哪边倾斜啊?

生齐:左边。

师:(演示挂在第2格)杠杆尺怎么样了?

生齐:平衡。

师:(演示挂在第3格)向哪边倾斜了?

生齐:右边。

师:(演示挂在第4、5格)仍旧是向右边倾斜。看来,实际的情况和同学们想的是一样的。老师把刚才这个实验用一个表记录下来了(课件出示记录表),你看得懂吗?

师:我们先来看中间杠杆尺状态的5幅图,谁知道哪几幅图是省力的?

生:我知道3、4、5的能够省力。

师:你怎么想的?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生:因为我看杠杆尺的状态,在3、4、5格数时,向右边力点倾斜了。

师:哦,把左边的重物给高高撬起来了。对,我们用一个钩表示它是省力的杠杆。(师在记录表“能否省力”的格中标上“√”)

师:那第一幅图呢?谁来说?

生:第一幅是费力的。

师:你怎么想的?

生:它是向左边倾斜的。

师:说得很好,请坐。(师在记录表“能否省力”的格中标上“×”)

师:第2幅图呢?

生:我觉得第2幅应该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师:你怎么想的呀?

生:因为左边和右边的力点和重点都是平衡的。

师:哦,都平衡的。左边的重物和右边的钩码数是一样的。那我们用一条水平的横线来表示它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师在记录表“能否省力”的格中标上“-”)

师:从这5幅图中我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那怎样的杠杆才省力呢?我们来看下面省力的三种情况。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左右两边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1:挂重物的地方越向外面越省力。

生2:那个钩码离支点越近越费力,离支点越远越省力。

师:看来,省力的3幅图它的右边的格数和左边的格数相比,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越来越远。

师:越来越远,也就是说,右边的格数要?跟左边的格数相比?

生:相等。

师:相等吗?哪边格数大?

生:右边。

师:那这3幅图,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都要?

生1:大。

生2: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大,越大的话倾斜程度就越大。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把它记下来。(师板书:右边的格数>左边的格数)

师: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省力的杠杆,它右边的格数大于左边的格数。这个时候,杠杆就能

省力。(师补充板书:杠杆就省力。)

师:(对照杠杆尺说)右边的格数,就是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左边的格数,就是重点离支点的距离。

***评析:分析怎样的杠杆才省力时,教师有点走程式化,力图把学生的思维拉到“右边的格数大于左边的格数”这个结论上来,其实有个学生已经讲得很好:“那个钩码离支点越近越费力,离支点越远越省力。”这个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省力、费力和力点离支点的距离有关。如果教师当时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闪光点,就不用在“格数问题”上绕这么大的圈子了,也反应了教师在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应变能力上还需加强自我锻炼。

三、实验验证:

师:我们今天研究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师: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吗?

生:我们的结论已经出来了。

师:你说一遍。

生:右边的格数只要越向外侧的话。。。。。。(学生讲得很模糊,听不清楚,大概的意思正确)

师:也就是右边的格数大于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这么快就把结论给得出来了,你觉得这个结论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那我们刚才做的实验左边的钩码数和右边的钩码数是一样的,如果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不一样,这个结论还正确吗?

生:我觉得不正确。

师:你怎么想的?

生:因为如果两边的钩码数不一样的话,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哦,要做实验。科学家也是这样的,得出一个结论以后,就要想办法通过实验去检验它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那我们可以怎么来做这个实验呢?

生:用我们桌上的杠杆尺和钩码来做实验。

师:怎么做?

生:拿几个钩码串起来挂在杠杆尺的左边,再拿几个钩码串起来挂在不同的位置,挂在杠杆尺的右边。

师:那左边挂几个钩码?右边挂几个钩码?

生:左边挂几个钩码。

师:挂几个,定个数?

生:左边挂3个钩码,右边挂4个钩码。

师:用4个钩码去撬3个钩码来检验我们这个结论,可以吗?

生:不可以。我认为应该是左边挂3个钩码,右边挂2个钩码。

师:你怎么想的?

生:因为我们测试省力,如果在左边挂的钩码数和右边的钩码数相等的话,它就说明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那像刚才用4个钩码去撬3个钩码可以吗?

生:用4个钩码的话它说明这个杠杆是费力的杠杆。

师:要检验省力,用2个钩码去撬3个钩码。还可以用几个钩码去撬几个钩码?

生:用1个撬2个,或者4个撬5个。

师:总之,在检验结论时,我们钩码数上有什么要求?

生1:左边的必须比右边的要少。

师:左边少吗?

生2:我觉得应该右边的钩码必须比左边的钩码少。

师:有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板书:右边的钩码<左边的钩码)

师:我们要检验的结论是?

生齐:右边的格数>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

师:那想想看,我在两边挂钩码的格数上有什么要求啊?

生:左边挂的格数要小于右边挂的格数。

师:我不这样挂行不行?左边多挂几格,右边少挂几格,行不行?

生齐:可以。

师:真的行吗?

生:我觉得不行。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左边挂在第2格,右边也应该挂在第2格。

师:挂在第2格,我们要检验的结论是?

生:我们要检验的结论是右边的格数>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要是按照那个同学的想法的话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师:不省力的,也可能是费力的。我们要检验这个结论,必须和它相符(师指板书)。同学们想想看,待会儿我们做实验时,必须注意哪两个方面?

生:右边挂的钩码数一定要小于左边的钩码数,右边的格数必须大于左边的格数。

师: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了。

师:好,现在来看看我们的实验记录表。(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师:你觉得,要完成这个实验,在记录上有困难吗?

生齐:没有。

师:这么快就没有啦?好,把实验要求读一读。

生齐读:右边的钩码数要小于左边的钩码数,右边的格数要大于左边的格数。

师: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了。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待会儿我们每个小组做三个实验,记录员要及时准确地把每个实验的数据和杠杆尺的状态纪录下来,实验完成以后,放下杠杆尺和钩码,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讨论老师下面这个结论是否成立的问题。杠杆尺放下来,老师也知道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了。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抓紧时间。

***评析:利用杠杆尺做实验,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而且,要验证这个结论,实验前提必须建立在右边的钩码数少于左边的钩码数和右边的格数大于左边的格数之上。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是检验这个结论,但怎么去检验是模糊不清的。在此环节中,应该说化了必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实验的两个限制条件。实验研究的核心是“怎样的杠杆才省力”,因此必须排除不省力的状态。这一点教师十分清楚,学生开始不一定清楚。这一环节讨论结束后,虽然部分学生不一定清楚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但他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一点从后面学生反馈中只有2个实验出错可以得到印证。

〔学生开始分小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实验时间大约6分钟〕

汇报交流: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老师想知道你们觉得这个结论成立吗?

大部分学生:成立。

生1: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师:哦,你认为不成立。第二小组呢?

生:我认为是成立的。

师:第三小组呢?

生:我认为也是成立的。

师:成立的,第四小组呢?

生:我们认为也是成立的。

师:也成立。你们呢?

生:我们小组认为不成立。

师:看来,有成立的和不成立的两种结论。认为成立的小组举一下手。老师数一下:1、2、3、4个小组,还有6个小组认为不成立,是不是?

师:(收集两个小组的记录单,在视频展视台上展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他们小组的数据。

师:这是第9小组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格数上符合我们的要求吗?(师在记录单上圈出格数)

生齐:符合。

师:在钩码数上符合我们的实验要求吗?(师在记录单上圈出钩码个数)

生齐:符合。

师:也符合。杠杆尺都怎么样了?向哪边倾斜了?

生齐:右边。

师:杠杆尺都撬起来了。从他们的数据看,这个结论成不成立?

生齐:成立。

师: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第1小组的。我们看格数上符合要求吗?

生齐:符合。

师:钩码数上符合吗?

生齐:符合。

师:从他们的这组数据看,这个结论成立吗?

生齐:成立。

师:杠杆尺撬起来了,说明我们这个结论成立,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

师:刚才老师还听到有几个小组说这个结论不成立,那你们在做实验中,这个杠杆尺的状态除了撬起来了,还有什么状态呢?

生1:还有是平衡的状态。

生2:还有向左边倾斜的状态。

师:也就是撬不起来的状态,是不是?

生2:是。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

生:有。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两种状态的数据。我们先把平衡状态下的数据汇报上来。每个小组依次把这4个数据报给老师。第1小组。

第1小组:左边格数是2,挂钩码数是3,右边格数是3,挂钩码数是2。

师:省力吗?

生: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接下来小组汇报时,只要报2、3、3、2,不省力就可以了。第2小组。

第2小组:2、3、4、1。

师:4、1?这是平衡的吗?

第2小组:是平衡的。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验要求。(师在这组数据后点一个记号)

师:第3小组。

第3小组:3、2、5、3。

师:确定吗?

第3小组:确定。

师:第4小组。

第4小组:2、2、4、1,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第5小组。

第5小组:2、4、3、2。

师:是平衡吗?(师查看学生的记录单)是2、3、3、2,你怎么报到下面一组去了,报错了。(师把汇总单改成2、3、3、2)

***评析:第二次出现不正确的数据,晕啊。教师马上联想到要么学生实验时记录错了,要么汇报出错了。马上查看学生的记录单,果然是汇报错了。

师:第6小组。

第6小组:我们和第1小组是一样的。是2、3、3、2。

师:省力吗?

第6小组:省力的。哦,我们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第7小组。

第7小组:我们这组也有的,是2、2、4、1。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第8小组。

第8小组:我们是1、4、2、2,我们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第9小组。

第9小组:我们小组没有。

师:第10小组。

第10小组:我们小组是2、3、3、2,也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第2小组2、3、4、1,他们说是平衡的,老师有点怀疑,我们来看一

下。(师操作)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3格挂2个钩码,是平衡的。

***评析:错了!不应该的失误。在学生汇报数据时,教师知道这一组数据有问题,不可能平衡,本想通过检验去除这一组数据,哪知检验时记错了数据。因为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也没有多想。等后面验证数据时发现了,但为时已晚。

师:刚才我们第一个实验做的也有平衡的。现在,条件,格数上符合我们的要求吗?(师圈出左右两边的格数)

生齐:符合。

师:钩码数上符合我们的要求吗?(师圈出左右两边的钩码数)

生齐:符合。

师:真的符合吗?

生:我发现第3小组的不符合的。

师:右边的钩码数大于左边的钩码数,就不符合了。(师划去第3小组的数据)

师:左边的格数和右边的格数、钩码数都符合我们的要求,它为什么还是平衡的呢?是不是真的就不省力呢?老师来做个实验,请大家看好。

师:(操作)我在左边的第1格挂4个钩码,在右边的第4格挂1个钩码,你看到什么了?

生:它们平衡了。

师:平衡了。(指前一个实验的平衡)这边是几个钩码撬几个钩码?

生:那边是左边2个、右边2个,它们才能平衡。这边是4个钩码和1个钩码,按照我们以前应该是1个钩码。。。。。。

师:它把4个钩码给撬起来了,你认为省力吗?

生:我认为也是平衡。

师:省力吗?1个钩码把4个钩码给撬起来了,你认为省不省力?

生:省力。

师:哦,你认为省力,其他同学呢?

生1:我觉得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的研究》教案(可打印修改)

杠杆的研究 学科:科学教师:钟晓娜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4、多使用杠杆,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使我们生活的环 境更环保、更健康。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 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

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1、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2、使用杠杆对环境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抗美援朝 练习试题(有答案)

第2课抗美援朝练习题 一、填空题 1.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其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杰出代表有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 4.1953 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选择题 5.中国出兵朝鲜最根本的原因是( C ) A. 美国敌视中国,对新中国不满 B. 美国想称霸世界,中国对其构成威胁 C. 美国侵略朝鲜对中国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D. 中国是大国,应当发扬大国精神 6.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深知此中的道理,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它是( D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7.下列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有哪些( A ) ①彭德怀②黄继光③毛岸英④邱少云⑤董存瑞 A.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8.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百团大战给日伪军沉重打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美帝侵略者。“他”是( C ) A.李宗仁 B.朱德 C.彭德怀 D.林彪 9.在朝鲜战争中,打败美国“一代战神”麦克阿瑟的我国军事家的是( D )

A.林彪 B.邱少云 C.邓小平 D.彭德怀 10.“美丽的半岛变成了一片废墟……战争开始于三八线上,三年之后,战争结束于几乎同一地点……”该战争是( D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解放战争 D.朝鲜战争 11.朝鲜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其中“错误的对手”指的是( A ) A.中国人民志愿军 B.朝鲜军 C.中朝军民 D.朝鲜军民 12.歌曲《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创作背景取自( D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3.“三八线”最确切的含义是( B ) A.一个地区 B.北纬38°纬线 C.朝鲜和韩国的分界线 D.旅游景点 14.1952年12月12日美军发射侦察燃烧弹落在潜伏点附近草丛,烈火蔓延烧到他的身边。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双手插进泥土中,强忍剧痛,纹丝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是( B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5.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D ) A.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 C. 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D. 克拉克签订了停战协定 16.“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指的是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 D ) A.工农红军 B.八路军

教科版小学科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将生活中杠杆类工具是否省力的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使用,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类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二)内容说明 本课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杠杆类工具的比较。以生活中的撬铁罐盖子、开啤酒瓶盖、夹子为引入,认识生活中的杠杆也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三种情况。再呈现出10种常见工具,并按照要求是否省力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并引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第二部分:小杆称的研究,通过让学生认识,自己动手制作小杆称而引出问题:1、解释“称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2、提绳的位置对称的最大称量有什么影响? (三)设计说明 学生在上一节课杠杆尺的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三种情况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上,第一部分杠杆类工具的比较,改变分两步走的探究方式,给全班学生提供20多种的生活中常见杠杆类的工具,并且布置相关的使用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采用杠杆类工具游园活动的方式,进行工具的探究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件工具进行使用与研究,通过体验活动,进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这比学生分小组就工具进行三点的分析与比较,更具有实际意义。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杠杆的研究》,运用杠杆尺的探究学习,学生对于杠杆的三种省力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杠杆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借助杠杆尺的探究上。而本课的杠杆来源于生活,又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很多工具学生们都使用过,陌生是作为生活中的杠杆,它们的省力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基于此,本节课就采用提供杠杆类工具的实物,让学生采用游园会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杠杆的体验使用,从而认识、判别和分类,知道不同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不同条件需要不同的杠杆。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 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 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索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他们“最可爱”之处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英雄 热爱祖国 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 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觉拥军 加强国防 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 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 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 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3、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最好有人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

六年级科学上册 杠杆的研究教案 教科版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

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 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杠杆原理的科学解释

杠杆原理的科学解释 杠杆原理是很多人都熟知的科学知识,但是有一部分的人不知道杠杆原理是如何解释的。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杠杆原理的科学定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杠杆原理的科学解释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果想要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 其中公式这样写: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这样就是一个杠杆。 杠杆也有省力杠杆跟费力的杠杆,两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现不同。例如有一种用脚踩的打气机,或是用手压的榨汁机,就是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但是我们要压下较大的距离,受力端只有较小的动作。另外有一种费力的杠杆。例如路边的吊车,钓东西的钩子在整个杆的尖端,尾端是支点、中间是油压机(力矩> 力臂),这就是费力的杠杆,但费力换来的就是中间的施力点只要动小距离,尖端的挂勾就会移动相当大的距离。 两种杠杆都有用处,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评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动作范围。另外有种东西叫做轮轴,也可以当作是一种杠杆的应用,不过表现尚可能有时要加上转动的计算。 杠杆原理的杠杆分类

杠杆原理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这几类杠杆有如下特征: 1:省力杠杆:L1>L2,F1铡刀,瓶盖扳子等。 2:费力杠杆:L1F2,费力、省距离,如钓鱼竿、镊子等。 3:等臂杠杆: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又不多移动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杠杆原理的提出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很久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便是说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 这些公理是: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 (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 (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 (5)相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船只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杠杆的研究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 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 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 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信息反馈】: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针对第一点,我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更多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的探究活动,并将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种挂法记在记录表上。由此,学生就有了第一手数据

杠杆的使用

3杠杆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各部分的名称,会使用杠杆尺做杠杆的探索性实验; 2、尝试将杂乱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3、按照能否省力的标准,将身边的一些杠杆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什么情况下不能省力。 三、教学难点: 将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的工作原理。 四、课前准备: 杠杆尺、钩码、标尺、一些杠杆的实物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撬桶盖示意图,学生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 杠杆能用小小的力量完成了不起的工作,那它为什么能省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2、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观察杠杆尺的结构,将其与杠杆进行对比,认识杠杆尺也是一种杠杆。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用手在右边将杠杆撬起来,将手换成钩码试试。体验到可以将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成重物,右边的钩码看成所有的力。 3、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 让学生阅读教材P6“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实验,让学生尝试实验,用多种方法记录杠杆尺的状态。 交流记录到的情况。 设问: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力点离支点越远,就会把左边的重物撬得越高。) 4、改变杠杆尺的状态研究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两边随意挂上一些钩码,观察两边钩码的情况并(不同的小组负责其中的一类)分类填写到下边的表格之中: 表1

观察用较少钩码就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观察用了较多钩码还不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使用这种杠杆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杠杆原理的妙用论文

杠杆原理的妙用论文 摘要: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杠杆阿基米德 正文: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 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叫做支点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从支点O到动力F1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叫做动力臂 从支点O到阻力F2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叫做阻力臂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课外小调查: 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和费力的杠杆类工具?请记在表格中。 省力 费力

杠杆的研究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课型:新授 教法:讲解、讨论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产生这样大的作用,为什么杠杆能省力?它工作的秘密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

(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板书设计: 杠杆的研究 杠杆能在生活中产生这样大的作用,为什么杠杆能省力? 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知道,杠杆的工作原理,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第一课时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过程与方法:能在实际工具中找到这三个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教学难点】在实际工具中找到这三个点,判断是否是杠杆。 【教学准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简单机械之一------杠杆的科学。 活动:生活中,我们搬不动重物时,常利用一根棍子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了。 大家来看动画。生活中常需要把图中的石头移动下位置,那石头实在太重了,搬不动,就用棍子。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二、认识杠杆 1、杠杆有什么特点呢? 在杠杆上通常都有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也是杠杆。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交流反馈。 三、练习巩固。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 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思考:那么使用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呢?杠杆省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想知道杠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

第2课最可爱的人 [主要内容] 1、抗美援朝 2、最可爱的人 [目的要求] [学习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学习内容]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 教师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 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 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9杠杆的研究》 青岛版

《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重点) 2.在自制杠杆类工具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合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难点)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PPT、杠杆类工具、乐高积木、钩码等。 学生:乐高积木、钩码、水彩笔、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是文。 下面我们观察一组生活中的镜头。(放课件)同学们, 我们来看下,药店、菜市场的售货员,他们用的这种测 量物品的工具叫什么啊(杆称)(课件出示) 那么杆称是根据什么原理研制成的呢? 生: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成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杠杆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识,巩固重点 (一)找出三点,回顾杠杆类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杠杆上有三个点,是哪

三个点呢?谁来说一说。(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课件出示) 师:根据用力情况变化,杠杆还可以分成三种: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课件出示并板书) (二)慧眼识物——找出生活中的杠杆并分析属于哪种杠杆 师:下面就慧眼识物,老师这里有一组生活中活动的镜头,看看谁的眼睛亮,能找到其中的杠杆了。(课件出示) 找生回答。 师:找的真准确。 师:接下来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杠杆类工具进行研究。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开瓶器、船桨、天平它们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它们的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师:这三个杠杆类工具,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工具分类——巩固知识 师:我想通过三种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同学们应该很容易分辨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了。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你了,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常用的杠杆类工具,按是不是省力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答: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2.怎样认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地位? 答:(1)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3)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4)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世界各国曾经纷纷来学习中国的艺术、科技、管理经验。 (6)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答:(1)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 (2)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思想要合理吸收,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辩证认识。★4.中国由强变弱的原因: 答: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②国家的落后③长期的闭关锁国 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5.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沧桑的表现及其危害: 答:①表现: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②危害:P6第一段 6.近代百年的抗争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答: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 ★7.列举近代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史实。 答:(1)林则徐虎门销烟(2)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3)甲午海战英勇抗日(4)戊戌变法(5)五四运动(6)辛亥革命(7)抗日战争 8.近代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始终没能完全变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 (2)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斗,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 ★1.我国的民族精神是指什么?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答:(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2)爱国主义 ★2.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意义)是什么?(或为什么要弘扬民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课外小调查: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教材第一部分是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告诉学生可以分两个步骤, 1、先要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铁片撬开铁桶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在开酒瓶盖时有的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老师要多准备些实物,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类杠杆类工具的工作过程,学生就容易发现三个点,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 篇二: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解答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的比较,可如何让学生自行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和学生共同确认什么是省力? 当用力点是两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一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费力 当用力点是一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两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省力 当省力与费力的标准确定后,我将几组数据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经过自行动手验证之后,很快得出判断 此时我第一次提问,从我们的数据表格中能够发现,杠杆在什么时候省力吗? 此时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并不多,但已有部分学生隐隐约约猜测到了省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可始终无法摆脱钩码数的干扰。 为了帮组学生理解,我将表格中所有的钩码数全部从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数与验证信息。 学生们眼前一亮,干扰他们的主要信息没有了,很快就发现距离与三种杠杆之间的密切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的发现,本人再次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先判断,再动手用杠杆尺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次体验到三种杠杆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之间关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杠杆的研究

1.2 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杠杆,知道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知道杠杆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 3、通过实验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重点难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了解其简单原理。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用撬棍撬木箱的活动图,像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认识杠杆的基本结构 1、引导学生找出撬木箱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并并叙述完成工作时各个位置所承担的作用。 2、让学生尝试对生活中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作为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 3、结合教科书图片,识别图中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并说说理由,培养对杠杆工具的初步识别能力。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向学生提出问题,杠杆工具有什么作用,它能省力吗? 2、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结构,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3、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杠杆尺。(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 4 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2、实验并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 (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1)哪些是省力的杠杆? (2)哪些是不省力的杠杆? (3)哪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省力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不省力的杠杆?哪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五作业:xx3 页全部练习题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杠杆的状态,识别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 力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会用杠杆尺做研究杠杆状态变化的实验,并完成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 理。能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影响杠杆尺平衡因素的研究,从杠杆尺的不同状态中,识别哪些情况省力、哪些情况费力,哪些情况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并通过对这些杠杆情况的分析,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用杠杆尺做研究杠杆状态变化的实验,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3 ’)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这样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撬起重物就 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省力?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利用杠杆尺,来 研究杠杆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演示组装方法。 二、体验学习(35’) 1、通过演示,寻找影响杠杆平衡和不平衡的因素。 (1)(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问:我们把杠杆尺看做是“撬棍”,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做是要撬起的重物,把挂在右边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在这个杠杆中,支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用力点在哪里? (2)问:现在,大家看一看,“重物”被撬起来了吗?要撬起重物,怎么办? 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同学说出想法,并演示,教师板书“钩码的个数”、“钩码到支点的距离”) 2、学生实验,收集、整理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