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第7章 早古生代地史-1-90

12-第7章 早古生代地史-1-90

12-第7章 早古生代地史-1-90
12-第7章 早古生代地史-1-90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地史学概念1

1.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前寒武纪生物界 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生物化石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小(直径小于10 ),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生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一般较大。同时大量出现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以真核生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大量的宏观藻类,肉眼可见。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大量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早古生代生物界 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水母动物群、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广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高峰。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生代古生物特征: 晚古生代生物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生的古地理景观、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生物类别发生了重大改观。1、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尤其是淡水鱼的大量出现,它们生活于内陆河流、湖泊或河口体现了动物界征服大陆的进化过程。晚泥盆世鱼类开始向两栖类的演化,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代表动物界进一步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二叠纪爬行类有了进一步发展,类型更加多样。2、陆生植物: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在志留纪晚期已开始出现,至早泥盆世有进一步发展。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3、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繁盛的笔石几乎完全灭绝,三叶虫大量减少,晚古生代末发生了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层孔虫、腕足类在晚古生代繁盛,石炭-二叠纪是有孔虫的繁盛期。 中生代古生物特征:(1)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的繁盛,代表植物界的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白垩纪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繁盛,占统治地位,具新生代植物面貌,高等植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早中三叠世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繁盛三叠纪晚期起,恐龙类的大发展和爬行类动物返回海洋生活,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新的演化阶段。侏罗纪陆生恐龙类中的蜥臀类和鸟臀类繁盛。爬行类中的一部分自三叠纪后期返回海洋生活的鱼龙类,在侏罗纪占据海洋领域。空中则有飞龙类。白垩纪爬行动物中的恐龙类突出演变。侏罗纪、白垩纪,真骨鱼和全骨鱼繁盛。(3)无脊椎动画无的发展:a.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在三叠纪迅速发展,成为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标准化石。海相双壳类在三叠纪更显繁盛,常与菊石一起组成重要分阶组合。b.淡水湖生生物组合:中国侏罗纪、白垩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淡水生物对地层划分具重要意义。

《普通地质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

《普通地质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考研)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1.地球的形状分为几级近似? 2.何为地球重力异常?对地质研究有何意义? 3.地磁三要素是什么? 4.何为地热增温级?其与地温梯度有何关系? 5.全球地热流值分布有哪些规律? 6.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如何? 第二节 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2.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状态有哪些特点? 3.什么叫硅铝层?什么叫硅镁层?什么叫软流圈?什么叫岩石图? 4.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是哪些?说明它们在地壳中的克拉克值。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化学组成有何不同? 5.地壳由哪些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组成有什么差异? 6.简述地壳的结构持点。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结构有何不同? 第三节 1.在地球内部结构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2.何为硅镁层?何为硅铝层?何为软流圈?何为岩石圈? 3.地壳由哪些岩层组成?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组成有何区别?

4.地壳的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克拉克值大于1的元素有哪几种? 5.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一级不连续面? 6.地壳的组成和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7.什么叫地质作用?如何正确理解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辨证关系? 8.熟记地质年代表 第二章矿物 1.解释下列概念: 矿物晶质体非晶质体晶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 2.矿物的双晶有哪几种? 3.按化学成分的矿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4.简述肉眼鉴定矿物的步骤和方法。 5.如何区别下列矿物: 黄铁矿与黄铜矿 石英与方解石 普通辉石与普通角闪石 正长石与斜长石 第三章火成岩 第一节 1.何为岩石?其可以分为哪几类? 2.何为岩浆?其由哪两部分组成?

地史复习题

一.总论及寒武系 1.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的年龄值是。 2.扬子板块的形成是由于:a阜平运动b吕梁运动c晋宁运动d燕山运动 3.名词解释:组 4.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有什么区别? 二.早古生代 1.扬子区中上寒武统的沉积主要是。 2.华北板块不是古陆的时期是a震旦纪b寒武纪c志留纪d 石炭纪 3.名词解释:小壳动物群 4.加里东运动对我国南方有何影响? 三.晚古生代 1.华北区最终脱离海洋的时间是。 2.二叠纪中国古亚洲洋以南的植物群是a冈瓦拉植物群b安加拉植物群c欧美植物群d 华夏植物群 3.名词解释:海西运动 4.华北板块石炭纪的古地理特征如何? 5.试论述华南板块的二叠系 四.中生代 1.中国东部大面积火山喷发的时间是。 2.侏罗纪中国东部的古地理特征是a南海北陆b北海南陆c西高东低d 东西分异 3.名词解释:D-B植物群 4.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沉积特征如何? 5.试论述中国东部的白垩系 五.新生代 1.古近纪早期发展起来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是。 2.渤海湾盆地的产油层位是a侏罗系b白垩系c古近系d新近系 3.名词解释:喜山运动 4.中国东部新近系的古地理特征如何? 5.试论述中国东部的古近系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地史学可划分为哪几个学科? 3.什么是现实主义原理? 4.什么是地史时期和天文时期? 第二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1.地层和岩层如何区别? 2.化石层序律和地层层序律定义是什么?

3.为什么要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4.什么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5.如何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多重地层划分?列举你所知道的地层划分。 7.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8.年代地层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9.地质年代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10.生物地层单位的定义是什么?共有几个级别? 11.群、组、段、层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2.为什么说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单位? 13.组的划分原则是什么? 14.为什么说岩石地层单位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层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局域性地层系统? 15.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的关系是什么? 16.为什么说年代地层单位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层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地层系统?其中哪几个不是全球性的单位? 17.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的含义是什么? 18.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的含义是什么? 19.延限带、组合带、谱系带、顶峰带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说什么关系? 20.什么是层型?什么是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21.年代地层单位适合用什么样的层型?岩石地层单位适合用什么样的层型? 22.什么是标准剖面?它与层型剖面有什么关系? 23.什么是穿时?什么是跨时代? 第三章历史大地构造分析 1.什么叫沉积建造? 2.哪些是稳定类型的沉积? 3.哪些是过渡类型的沉积? 4.哪些是活动类型的沉积? 5.什么叫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 6.现代的六大板块是哪些? 7. 什么叫板块?有哪些板块边界? 8.什么是地缝合线?寻找地缝合线有哪些标志? 9.什么叫蛇绿岩? 10.什么叫混杂堆积? 11.什么叫双变质带? 12.大陆边缘有哪两种? 13.地史上中国有哪几大板块? 14.什么叫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 15.什么是威尔逊旋回? 第四章前寒武纪 1.地史时期的地层共分为几个宇?这几个宇各有几个界? 2.太古宇有哪些界?其年龄各是多少? 3.元古宇有哪些界?其年龄各是多少?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一、.华南板块 1、地层发育特征 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 1、地层发育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无沉积记录。石炭纪含蜓类,硅化木化石,还含有海相底栖生物化石。二叠纪含有硅质海绵化石,还含有舌形贝化石。 3、沉积相类型

地史学课件整理

第5章前寒武纪地史 5.1中国前寒武纪生物记录 *原核生物阶段 *真核生物阶段 *无壳后生动物阶段(裸露动物群) *带壳后生生物阶段 1.前寒武纪的大气圈和水圈 Ar: 缺氧还原性大气(广泛出现含金-铀砾岩)Pt1早期:缺氧到含氧过渡(纹带状硅铁组合—早期藻类释放出的O2被Fe2+吸收而沉淀) Pt1晚期:逐渐含氧,叠层石大量发育Pt2:含氧大气圈形成,出现含铁红色砂岩、高价铁沉积层、膏盐沉积和可燃有机岩,但是Pt2-3:海相沉积中原生白云岩大量发育,反映当时大气中CO2比Ar低,但仍比现在高 水圈:在Ar早期已经形成,因为在Ar1中出现玄武岩和砾岩,Pt2由还原——氧化 2.华北陆块形成历史 _1、太古代陆核形成:包括下太古界:麻粒岩、辉石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上太古界:片麻岩夹角闪岩、大理岩等。 _2、原地台形成:由古元古代的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和次绿片岩相。 _3、盖层形成:中、新元古代的海相沉积岩组成。 4

5.扬子板块形成历史 *扬子核部位于四川盆地,最老的基底年龄2600Ma(渔洞子群片麻岩),以及周边古元古代的年龄如:2200Ma(武当群),1700-1900Ma(河口群)等,组成扬子的变质基底。 *中新元古代发育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中元古代末(1000Ma)的四堡运动(晋宁运动Ⅰ幕)和新元古代后期(800Ma)的晋宁运动Ⅱ幕使得它们褶皱、变质,并有花岗岩侵入。上覆震旦系为盖层沉积。 6.扬子板块震旦系 *扬子西部:Z1裂陷槽沉积,Z2浅海碳酸盐沉积; *上扬子(鄂西):Z1河流沉积-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Z2碳酸盐沉积; *下扬子:Z1河流沉积-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Z2碳酸盐-黑色页岩沉积。 [建议大家参照书上峡东震旦纪剖面] 扬子板块西部Z2灯影组: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 陡山沱组:碳酸盐岩。 上震旦统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Z1列古六组:含火山灰、砂的冰川湖泊沉积。 开建桥组:各种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陆相砂、砾岩。 苏雄组:大陆喷发酸性火山岩。 下震旦统厚约5000m,属于大陆裂谷沉积。 7皖南地区Z2:皮园村组:中厚层黑白条纹状硅质岩,厚200m。 蓝田组:含锰灰岩、黑色页岩、条带状泥灰岩和灰岩、含炭质泥岩,200m。 Z1:雷公坞组:“蓝田冰碛层”,为砾岩-角砾岩,厚度变化大,300-1000m。 休宁组:休宁砂岩,含火山凝灰质,厚1400m。 8华北板块震旦纪古地理 *大部分处于隆起状态,只有在东缘和南缘有地层出露。 *东缘以安徽北部为例:Z1海相碎屑岩,Z2浅海碳酸盐。 *南缘发育Z2,包括董家组和罗圈组,后者为冰碛层沉积,厚几十米到300m。 9 震旦纪古气候 *古地磁资料表明,850-600Ma,全球形成了分散的古大陆,各大陆相继形成稳定地台,在地台内部、边缘或地块间坳陷带内沉积广泛发育;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

早古生代地球演化史 一、早古生代划分与生物界 (一)早古生代的划分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二)早古生代的主要地史特征 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特征。 1,早古生代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时限范围由5.7—4亿年前,延续时间1.7亿年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2,生物特征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带壳海生物脊椎动物为主。从奥陶纪开始出现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才逐渐适应淡水生活。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和适应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是生物演化史的重大事件。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烟花阶段的划分标志。从地层划分说,从早古生代起,第一次能够根据标准化石

及其组合建立的时间地层的基本单位时带,这是与前古代的重要区别 3. 沉积特征:沉积物以海相沉积物为主,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但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摊。 4. 古气候特征: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在沉积物上有所反映,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寒冷气候带;还有,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石盐假晶的钙泥质沉淀 5. 地壳演化特征:整个古生代是联合古大陆形成的历史。一般认为早古生代初期,存在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北美、欧美、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早古生代期间,前四个古陆基本上处于低纬度地区。彼此分离,海侵广泛,而冈瓦纳大陆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逸,海侵局限。早古生代称加里东构造阶段。

地球演化史

地球演化史 地球的演化主要经过6个时期: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宙距今36至25亿年。它是地球地质史上最古老且历时较长的一个时代,是地球原始地壳、原始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形成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普遍而强烈。直至中晚期开始形成稳定的小型花岗岩质陆核。当时,大气圈及水圈缺氧,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某些海洋中已经出现蛋白质和核酸,后期发展成简单的细菌和蓝绿藻。 元古宙距今25至5.43亿年。元古宙时代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主要是在南半球构成了一个联合古陆,即冈瓦纳古陆。另外当时大气圈已转化为氧化环境,促进了岩石风化及沉积作用。元古宙最重要的是原核生物转化为真核生物,比如绿藻,晚期并开始出现原始动物。 早古生代划分为寒武、奥陶、志留三纪,距今5.43至4.1亿年。早古生代初期地壳构造变化不大,但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海洋缩小,陆地扩大。开始,大部地区较温暖、干暖;奥陶纪晚期气候转寒并出现一次大冰期,并导致全球海洋面下降。之后,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此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三叶虫为最;脊椎动物的原始鱼类和半陆生裸蕨植物出现。 晚古生代划分为含泥盆、石炭、二叠三纪,距今4.1至2.5亿年。从泥盆纪开始,浅海明显向大陆转化,而且开始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石炭到二叠纪,欧美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合并为劳亚古陆,并与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形成新联合古陆或泛大陆。晚古生代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蕨类繁盛,并在晚二叠出现裸子植物;动物从原始脊椎到有脊椎,出现鱼类、两栖类、原始的爬行动物。 中生代划分含三叠、侏罗、白垩三纪,距今2.5至0.65亿年。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至晚白垩纪,大陆已分为亚欧大陆、印度、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北美洲六大板块,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在此时建立。中生代初期较炎热干燥,后期渐转温暖湿润。另外,生物界变化显著,裸子植物繁盛,后被被子植物取代;开始出现恐龙,直到白垩纪末灭绝;海生物脊索动物菊石也盛行;爬行类开始向哺乳类和鸟类演化。 新生代划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距今0.65亿年。此期间海底继续扩张,形成亚欧大陆-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六大板块。古近纪气候温暖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答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答案) 一、填空 1、我国东面,有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 2、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数千个小 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3、北海道、九州与本州之间有隧道相通,四国与本州之间有大桥相连。 4、日本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 联系十分有利。 5、日本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叫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这里山顶常年积雪,洁白晶莹; 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6、在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7、日本经济十分发达,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 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8、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9、日本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日本在保护本国森林资源的同时,又是世界上进口木 材最多的国家之一。 10、日本是渔业大国,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是使世界渔业资源走向枯竭的主要国家之一。 11、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 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12、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来 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 13、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 象是美国、西欧、东亚、东南亚地区。 14、日本的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成,目的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15、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就是因为在中国以南而得名。 16、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 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17、水稻是东南亚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水 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18、东南亚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 19、湿热的气候条件,是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的原因。 20、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21、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2、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23、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24、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25、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26、油棕的果肉、果仁含油丰富,在各种油料作物中,有“世界油王”之称。用棕仁榨 的油叫棕油。 27、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

(完整版)地史学课程设计一

地史学课程设计—Ⅰ 地质学一班2010-3-14 目录 1.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2.我最感兴趣的章节--板块构造和威尔逊旋回 3.学习策略 4.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 5.小结 1.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总的来说地史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地史学总论和地史学各论。 1.1地史学总论 地史学总论主要包括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1.1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地质学重要分支学科,又称为历史地质学.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为形成与地史时期的地层.地史学研究对象涉及地区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古地理的变迁,板块的离合以及地区不同圈层的相互关系等.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部分: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地层时空对比(地层学);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沉积古地理学,);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分离史(历史大地构造学)。 研究的中心在于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及构造运动史三个方面。 1.1.2 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一.沉积古地理学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相”的相关概念、相分析方法、相标志和几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等。 相关的几组概念:(1)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2)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如交错层砂岩相、笔石页岩相,浊积岩相,河流相,复理石相等。(3)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4)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瓦尔特相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常用的方法是将今论古及其拓展方法:将今论古;将古论今;将古论古;将今论未来。 按性质来分相标志可分物理标志、生物标志和化学标志三种;可以按形成环境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