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契诃夫和他的小说

契诃夫和他的小说

契诃夫和他的小说
契诃夫和他的小说

契诃夫和契诃夫的小说

一画像和早年

写契诃夫,让我觉得很为难。首先,我不学无术,对于契诃夫,仅仅略知皮毛。再次,最大的压力来自契诃夫本身。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却连一点“伟大”的事迹也没有。他的身世实在太简单了,干净地像一张白纸。在他短促的一生中,我找不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瞬,看不出哪一件事对他是致命的。他成为伟大作家的契机,只能归于他的努力和独特的天才。

他曾多次强调说他的第一职业是医生,第二职业才是作家。他的外貌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职业特征。他的画像可能是我见过的俄国作家画像中最具有作家气质的一个。他有许多俄国作家面貌的共同特征——大胡子,忧郁的眼神。他五官端正,神情严肃,夹鼻眼镜下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忧郁,更多的是哀伤!这一切,胡子,五官,夹鼻眼镜,眼神,表情都是那么自然而又精致地配合在一起。

干净,简单,优雅!

我把他三十岁以前的人生看作是“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点一滴挤掉”,为了面包挣扎的过程。他全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出生于罗斯托夫省的塔干罗格市。他的祖父是一个赎身农奴,父亲曾经营一家杂货店。一八七六年,其父因杂货店破产,为避债而遁匿莫斯科。其后,全家皆迁往莫斯科。一家人中,只有契诃夫和他的妹妹玛利亚留在故地塔干罗格。“贵族作家从自然界毫不费力地取得的东西,年轻作家却要用整个青春的代价去买来。”破产也是契诃夫经历了一次从小康顿入末路的辛酸。困顿中,我们见到了强者的自强不息。他以妹妹玛利亚相依为命,一边学习,一边做家倌以维持生计。

一八七九年,命运之神终于对他眷顾了。他因为成绩优异,为自己挣得了一份奖学金,契诃夫以此得以进莫斯科大学学医。

二试笔

一八八零年,他改编了父亲写给祖父的信,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它和一篇文艺评论《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作品里最常见的是什么》寄给了《蜻蜓》杂志。没想到,作品马上得到了发表,杂志社还鼓励契诃夫继续创作,这就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

恰好是在前一年,年届而立的莫泊桑发表了举世震惊的《羊脂球》,也开始了作家生涯。文学史上两位最具才华的小说家就是这么巧合地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开创他们的事业。但契诃夫远没有莫泊桑那么幸运。等待契诃夫的将是每一步的艰辛。

他的文字生涯的头几年,创作为的解决生活的温饱。他惟有服从杂志社的意志写些滑稽,幽默的东西来满足小市民的脾胃。后来,小市民的庸俗无聊成了契诃夫最深恶痛绝的社会意识,和他这几年有背初衷的创作历程有莫大的关系。契诃夫早期的小说虽无聊,但是他的风格在这里开始显现了。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刻。一八八三年,契诃夫开始崭露头角了。他轻松自如地将严肃化解于幽默,猛烈抨击个人奴性,呼唤人格尊严。他毫不留情地讽刺了那些对上级官员战战兢兢,胆小懦弱——而在另一方面却又鱼肉百姓的小官吏。这一年的《一个小文官之死》,《胖子与瘦子》和一八八四年的《变色龙》都是其中的杰作。“蛆”一般的小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冒着火腿和咖啡渣气味的瘦子”和见风使舵的小巡官奥楚蔑勒夫,几乎把为帝俄——这架官僚机器服务的小官吏的皮全剥了,只剩下一颗颗被官僚制度扭曲了的,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丑陋的灵魂。金钱,也是吞噬人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契诃夫也批判了这种现象,《在海上》,《磨坊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八八七年以前,他的主要风格是幽默辅以讽刺。但是,请不要忘了另一个契诃夫,他才识未来风格的主导,他才给予了契诃夫小说更深刻,更伟大的人格力量与人民性。这一风格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几个短篇中。《哀伤》,《苦恼》,《万卡》就是这些小说中的珍品。不要

以为普希金的十三品文官——老驿站长或是果戈理的丢掉了外套,发了疯的小书记员是俄罗斯文学使上最成功的小人物。他们,一个死于极端的父爱,一个疯于不敢于抗争的脆弱,要叫贵族作家真正理解小人物的不幸处境,是勉为其难的。只有契诃夫,惟有他才能以同样被侮辱者的身份,钻进了不幸的劳动大众的灵魂,真正感悟出他们的不幸和无奈。当老旋匠触摸已死的妻子的额头时,当马车夫因没有人听他述说心中的苦恼而只能对着他的马儿发泄时,当万卡被狠狠毒打时,我仿佛见着一个忧郁而愤恨的契诃夫在为老旋匠,马车夫,稚嫩的万卡的不幸而对天呼喊。年轻的契诃夫已经用他的良心表明了他热爱人民,他的笔,将是人民疾苦的喉舌,他是属于人民的作家。

三转变与彷徨

一八八六年以前,他的奋斗相当艰难。后来,他回忆说:“文学界的地位,哪怕是很卑微的地位,也不是别人赐给的或者是顺手拿来的,而是奋斗得来的。”他每天都在不停地写小说,因而他的产量极高。为了得到面包,他不得不如此。

一八八六年的三月,命运之神再一次向他微笑了。俄国大作家格里戈罗维奇主动向他写信,他肯定了契诃夫的才华,并称赞他“有真正的才能”,“这才能”使契诃夫“远远超出新一代文学工作者圈子”。这封信“像闪电那样震动”了契诃夫。

契诃夫受到鼓舞,意识到他有才华。他决心改变以前对文学工作“极其轻浮,漫不经心,马马虎虎”的态度,将文学看做一项严肃的,终身的事业来做了。促成这一转变的另一层因素是一八八四年契诃夫自大学毕业后,在家行医,更广泛地接触了现实生活,拓展了他作品的视野。

预示着他的转变的作品是创作于一八八七年的短篇小说《冷血》。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展示了他未来小说的风格:纯客观与高度的概括力。

《冷血》的情节大致是牛商马拉欣押送一批牛去莫斯科,一路上不断地遭到各种各样的盘剥。《冷血》与其一八八三年的小说《查问》有着巨大的可比性。在《查问》中,作者仅仅将目光定位在了官场的腐败堕落,涉及的只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而在《冷血》中,作者的视野更宽阔了,目光更为深刻,艺术风格也更加细腻。他用精细的,纯客观的手法记下了牛商的行程,屏弃了以往那种夸张和嘲讽。风格的转变加强了作品的力度,《冷血》较之于《查问》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腐败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要是读者更加聪明一点的话,不难看出小说严峻的主题:俄国的封建官僚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八八八年,又是契诃夫丰收的一年。《草原》是他小说中的一颗明珠,闪耀着绚丽的,独特的光芒。科学院普希金奖金则是对他的才华的再一次肯定。

西欧的作家,一般很少对自然有中国人的钟情,有中国文人的艺术理解,浮士德情结使他们对自然往往加以理性的研究而非感性的欣赏。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莱辛在《论诗与画的界限》中就着重指出,诗人(文学家)的艺术是时间性的,而非与画家比颜色的鲜艳亮丽,形态的婀娜多姿,因而莱辛激烈反对诗人大段大段描写自然。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在他们的民族性里,天生存在着东方式的艺术审美观。俄罗斯的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无一例外地钟情流连于自然。十九世纪中期出版的《猎人笔记》就是集大成者。屠格涅夫以他特有的清新,亮丽的笔调赞美了俄罗斯的森林,草原。然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在作品中将真正的主角定位于大自然的,还是契诃夫。《草原》的简单情节可以概括为九岁小男孩叶戈鲁什卡离家远行求学,途经草原。在《草原》中,出场的几个人物,不再有主角和配角之分,这些人仅仅作为作者为读者设定的导游,带领读者前往草原去领略俄罗斯大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契诃夫以其细致入微的刻画手段描写了草原上的牧羊人,犹太人,小商人,教士,飞鸟,草虫,雷雨,淡色的远方……。《草原》给我的总体印象就像看了列维坦(俄罗斯伟大的风景画家)的画展,目光不断地从这一副迁移到另一副,

每一副都使人留连忘返。随着那辆破旧的马车不断前行的“辘辘”声,俄罗斯大草原上那一个个优美的意象不断地拥挤过来,顷轧着读者的想象。美丽而又伟大的草原!契诃夫曾谦虚地说:如果我这个小故事能让我们的同行们想起被人遗忘的草原,如果我那些写的仓促而又枯燥的章节哪怕只有一段文字能给某个诗人提供一点引他深思的东西,那我就谢天谢地了。”事实上,这篇织锦一般的小说本身就是一首诗,自然的诗。

自一八八七年起,他的创作数量明显减少了。一八八七到一九零四年的十七年中,他总共写的小说,在数量上不及前六年的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自觉地要求了创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契诃夫在晚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戏剧的创作。

一八八九年,对契诃夫来说,是相当苦闷的一年,没有明确的世界观使他陷入了精神上的泥淖,在一八八八年他写给尼·阿·普列谢耶夫的信里,他坦白地说:“我不是自由主义者,不是渐进论者,不是修士,不是旁观主义者”,在一八八九年的作品《没有意思的故事》里,他也含蓄地表达了需要一个明确的世界观的迫切要求。

为了摆脱这种彷徨,为了寻求更多的创作素材,契诃夫准备远行了。

四萨哈林之行和定居梅里霍沃

一八九零年,他以病弱之躯,只身远赴萨哈林岛(即库叶岛),调查当地流放犯的情况。他在岛上逗留了三个月零两天,单枪匹马地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一八九三年,契诃夫以这次旅行获得的材料创作了《萨哈林岛》这本类似调查报告的书。虽说如此,契诃夫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才华在这本书里也常会露出锋芒。这本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这本书之所以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和当时和后来苏联的专制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于此书的出版,萨哈林岛的吏治受到重视,俄国政府专门派了一个委员会前往进行整顿。后来,索尔仁尼琴在该书的启发下写出了他的煌煌巨著《古拉格群岛》。

从契诃夫未来十几年的创作来看,这次萨哈林之行的收获是巨大的。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西伯利亚游记》,《萨哈林岛》和《在流放地》,而是一大批的杰作。从一八八三年到一八八九年,契诃夫一生创作成果最辉煌的七年到来了。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前文提到过的契诃夫的妹妹玛利亚。玛利亚小契诃夫三岁。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纯朴,善良,甘于默默奉献的姑娘。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契诃夫的文学事业,长年支持契诃夫的创作,料理契诃夫的一些俗务,以使兄长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创作。一八九三年,玛利亚为了能让契诃夫安心创作和养病,购入了莫斯科近郊的梅里霍沃庄园。在这个宁静的,四周环绕樱桃树的庄园里,契诃夫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就象普希金的“金色十月”一样,被文学史家称为“梅里霍沃时期”。

五“梅里霍沃”时期的小说

从一八八二年到一八八九年,他发表的小说屈指可数。但是,在这七年里,他的小说走向了巅峰和辉煌。优秀的不断涌出。为了方便起见,我将这些小说归类叙说。

一八九一年,契诃夫自萨哈林岛归来后,抛弃了托尔斯泰伯爵的“勿抗恶”哲学,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最伟大的利他主义,但对于现实却不适用。反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产生了《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

假如一部作品是一个世界的话,那么《第六病室》是一个灰暗的,畸形的,缺少阳光与温暖的世界。整部作品被一种灰色的,窒闷的空气包围,没有一丝的光能渗进来。

小说一开始就营造了阴暗的氛围。

生了锈的屋顶,半否半倾的烟囱,久已朽的门前台阶,灰色的混墙——这就是第六病室的外观。走进去,那是医院堆放破烂的地方。“所有的破烂堆在一块儿,拧得很皱,沉在一

起,正在腐烂,冒出一股闷臭的气味”。再加上一个一个凶狠残暴的看守人——尼基达。

这就是第六病室。

这就是十九世纪沙皇专制下死气沉沉的俄国社会的缩影。

格里莫夫是第六病室的一个病人,他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被冷酷的现实逼疯的。另一个知识分子,托尔斯泰主义者——叶菲姆·叶菲梅奇,他蔑视痛苦,认为“痛苦只是痛苦的概念”罢了。对此,二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叶菲姆·叶菲梅奇经常与格里莫夫接触,他被所有人视为疯子。最后,他也被送进第六病室,死于以前的下人尼基达的铁拳之下。小说中,叶菲姆认为,他与格里莫夫是这个城市中唯一拥有头脑的两个人。而可悲的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被人当成疯子,而真正活得好的,却是卑鄙龌龊的叶夫跟尼·费奥多雷奇之流。

小说不仅批判了托尔斯泰主义,同时也说明了那个社会是黑白颠倒的社会。但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单薄的,一如契诃夫笔下所有知识分子一样痛苦与彷徨,他们找不到出路的所在,只能含糊不清地提出面对生活的理念,这也反映了契诃夫虽然摆脱了托尔斯泰主义的束缚但仍没有一个总的明确的世界观的局限性。

《在流放地》主要思想也是反对托尔斯泰主义。

外号“精明人”的老渡工对人世间的善与恶视若无睹,他的口头禅是“只求上帝叫大家都过这样的生活才好”。他所说的生活是不以暴抗恶,逆来顺受,不要自由,不要幸福。而作为“精明人”对比的鞑靼人则高呼:“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也就是说要积极地面对生活。

文末,作者写道:“另外几个人快要睡着了,门始终没有关。”一语双关。“关门”曲折地表露了作家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而鞑靼人半夜的哭声则有鲁迅呐喊于铁屋的味道。

一八九二年的《跳来跳去的女人》和后来的《宝贝儿》是契诃夫批判小市民的力作。契诃夫一生最为深恶痛绝的就是庸俗,在他卷帙浩繁的小说中,很大一部分是批判现实世界的庸俗。契诃夫能于平常之中抓住庸俗本质的独特才能。在这类小说中,契诃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反映知识分子庸俗化和情感是的小说是这七年中分量最重的一部分。《文学教师》,《黑修士》,《我的一生》,《醋栗》,《套中人》,《约内奇》等是这类小说中的代表之作。

《黑修士》是一篇由医生所写的“医学作品”。但是我觉得作者对其主人公安德烈·瓦西里伊奇·柯甫陵精神状态的描写是承袭《卡拉马左夫兄弟》中第二卷第九章《魔鬼。伊万·费奥多罗维奇的梦魇》。作者自称是“医学作品”,但在精神探索方面毫无建树,远不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倒是果园主叶果尔·谢敏内奇的形象清晰。《醋栗》是作家借医师之口转述他弟弟尼古拉由于金钱的腐蚀,从一个知识分子堕落成一个无聊,凶残的地主的过程。其批判性不言而喻。《约内奇》则是作家冷静叙述了约内奇由一个医师转变为一个市侩的过程,发人深省。

一八九六年八月十五日到十八日,《新时代》撰稿人人M·D·孟什科夫曾寄寓契诃夫家。孟什科夫是一个在干燥的天气里也穿着套鞋,为了避免中暑而撑着伞走路的人。这个人物激发了契诃夫创作《套中人》。而套中人——别里科夫性格原型则是契诃夫在塔干罗格学校的教员兼学监——狄苛诺夫,一个三十年间一成不变的人。关于《套中人》,其他不多说了,多说也谈不出什么高明的见解了。

这一时期,契诃夫所写的关于农民的体裁的作品虽不多,却都是掷地有声之作。

一八九七年的《农民》继承并发现了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的风格,同时农民又是纯契诃夫式的作品,它有着契诃夫独到的语言方式,简练的文笔,精细的纯客观的描写及深刻的内涵。

这篇小说中,他开门见山地写到:“莫斯科旅馆‘斯拉夫商场’一个仆役尼古拉·契基

尔杰耶夫害病了。”一句话,就将小说切入了正题。害病的尼古拉因为没了经济来源,不得不携家眷重返故乡。作家就是通过这一家子的眼睛,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俄国农村在官府,天灾人祸的重重打击下的凄凉景象。

关于贫困,契诃夫一句话就说明了当时农民的贫困程度。当老头子(尼古拉的父亲)去向村长讨还因欠款而被抵押的茶炊时,契诃夫写道:“有一长长凳上摆着五个茶炊,排成一行。”这句看似平淡的话,细细咀嚼一下,就知其味甘苦。

小说的结尾处,契诃夫深情讴歌了俄国农民,深切表达了作者对于他们不幸处境的同情。

一八九九年的《在峡谷里》,背景依然是农村,小说的重心放在了富商格里果利一家的分崩离析这一过程上。反映了金钱对人性的无情吞噬,揭露出了农村有产者狡诈,无耻的嘴脸。

六《新娘》

《新娘》是契诃夫最末的小说,或许,还能看成是契诃夫的艺术遗嘱。

小说讲述是即将成为新娘的娜佳背离家庭到外面的世界寻找有意义的生活的故事。对于庸俗乏味的小市民,小贵族的批判一直是契诃夫小说的重要内容。但在《新娘》以前,作者所写的人物都是被庸俗同化了的。而娜佳,毅然离开了那个“什么事也不做”,“吞噬别人生命”的家,远离“一潭死水,灰色的,有罪的生活。”

娜佳离开的契机是她自觉地认识到了未婚夫的庸俗,在娜佳和未婚夫去看新房时,契诃夫毫不怜惜地展示了他揭露庸俗的才能。

然而,《新娘》所表现的思想依旧是迷茫的,没有出路的。这里主张“把生活翻过来”,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教育。所以,娜佳出走后往彼得堡求学。这种思想继续了他在《套中人》,《醋栗》中的“不能这样活下去”的思想,并发展了它。但是,一切依旧迷茫,关于娜佳的新生活,作者写道:

“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

这就是一九零三年——契诃夫死前一年发表的《新娘》。

七技巧

无论是托尔斯泰抑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读者都会被他们的作品吸引进去,逼迫得思维混乱,逼迫你去追赶他们的呼吸,逼迫你接受他们的信念!契诃夫却不同,他的理念是“审判员(作家)应当正确地提出问题,然而让陪审员(读者)按各自的口味去解决问题”。在他的书中,读者所看到的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里边没有作家个人的无休无止的唠叨,没有哲学式的议论,没有不停的对政治的愤恨,没有偏激的固执。这是一个完全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世界。

契诃夫有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姐妹。他所有的小说,都是依着这个准则创作的。我仅以他小说的开篇和结尾为例。

契诃夫小说的开篇简洁利落,就象是泉水一般自然而然涌泻。

《万卡》的开篇是这样的:‘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送到鞋匠阿利兴的铺子里当学徒。在圣诞节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短短两句话,就说明了万卡的年龄,身份,地位以及写信的起因。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地发展开来了。《胖子和瘦子》的开篇则更为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了: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小说所要具有的要素全都齐备了。

契诃夫的结尾严格遵循他的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绝没有欧·亨利式的异峰突起,只有朴素与平淡的尾声,却更发人深省。

《带阁楼的房子》的结尾仅一句“米修司,你在哪儿啊?”就包含了多少对失去的青春,爱情的怅惘与伤感。《套中人》的结尾描写美丽的月色,其隐喻性不言自明。

八病与死

契诃夫的生命一直受到肺结核的威胁。在十九世纪,这几乎是一种绝症。他的一生都在和死亡搏斗。他面对疾病一无畏惧。他的手记里有一条,戏谑地写到,“咯血,什么,那是浓疮破了关系,没关系,再喝一杯吧”。他就是这样乐观地看待人生!

早在一八九二年,其妹就为其养病购置了梅里霍沃庄园。一八九七年,他的病情再一次恶化。他在日记里写到:

“3月25日至4月10日,躺在奥斯托罗乌莫夫的疗养院里。咯血,两个肺都有痰,漏气声,又肺尖钝化。”

同年秋,他赴法国南部尼斯修养,并于次年返回俄罗斯。但是,一八九八年的秋天,他的肺病加剧了,不得不转移到南俄罗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加达。

一九零四年,契诃夫病逝于德国的巴登维勒。他的幽默感保持到了死神降临前的最后一刻。他逝世前还向人要他的妻子要了杯香槟,他擎起杯子,对妻子露出他特有的笑容,说:“我好久不喝香槟了”。

他一饮而尽,然后安静地躺下了。

契诃夫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道德上的伟人。

他不顾体弱多病与旅途的艰难,只身远赴西伯利亚的萨哈林,他参加赈济饥荒和扑灭霍乱的工作,支持左拉为德雷富斯辩护的正义行动,以及为支持高尔基而放弃科学院名誉院士的称号……

他,不愧为“体现着最崇高的道德力量的献身者”。

仅以此文献给尊敬艺术家——安·巴·契诃夫

契诃夫之恋

肖复兴我第一次稍微有点儿系统地读契诃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硝烟渐渐散去,我是个“逍遥派”,躲在书中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整整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我读的几乎都是俄罗斯的文学,其中读的最多的是契诃夫和屠格涅夫。那是学校图书馆的老师特意从被封存的图书中为我偷出来的,每看完几本之后,我用报纸包好悄悄地放在传达室里,等着老师再从图书馆里偷出另外几本同样也用报纸包好放在传达室里交换,简直像是地下工作者在秘密接头传递情报之类。也许,读书的氛围直接影响着读书人对书的认识和感情。在这样极为特殊的氛围中读契诃夫,契诃夫仿佛变成了在那种艰辛黑暗年代里经过曲折和困苦方才得以相见的难得的朋友,便印象深刻而多了一份难以言说的感情。

记得那时我还对契诃夫的剧本《樱桃园》、《海鸥》,小说《新娘》、《带阁楼的房子》等篇章做了大量的笔记。我读到的契诃夫都是汝龙先生翻译的,以后我读契诃夫都是和汝龙先生连在一起的。只是那时学校有着百年历史的图书馆已经被毁坏得千疮百孔,那样多的藏书被抄被烧被偷已经残缺不全了,要找到一部完整的契诃夫文集,是不可能的了。我说只是稍微有一点儿系统地读契诃夫,是老师在废墟般的图书馆里尽其可能为我找到的有关契诃夫的书而已。

在那个寒风呼啸和细雨扑窗的一冬又一春,我的心中曾经埋下了一个愿望,有一天能够读到契诃夫全部的作品该多好!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要是能买到他的文集该多好!

那是1967年的冬天和1968年的春天。那时我高三毕业却无法继续升大学读书。那时我刚刚20岁。

第一次真正见到契诃夫的全集,是在12多年之后。那是1980年的时候,晚了整整的10年,我才在粉碎了四人帮恢复了高考制度之后上了大学。1980年,我在大学读二年级。那一天,我在学院附近的一家不大的新华书店里,见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版的《契诃夫文集》的第一卷,依然是汝龙先生翻译。浅灰色的封面上,印有单线条勾勒的契诃夫的头像。第一眼见到这本书有一种风雨故人来的感觉(应该包括汝龙先生在内),阔别了10多年才相逢,一下子是那样的亲切。我连内文看都没看一眼,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

那时的书真是便宜,才一块多钱一本。一块多钱即可以让我和契诃夫倾心交谈,世界上现在还能再找到这样的美事吗?我回到学院的宿舍里才打开书,仔细地看契诃夫。想想那时的感情真有些像小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一块难得的奶糖,舍不得一下子就把糖吃完,要含在嘴里一口一口慢慢地吃,细细地品它的滋味。我记得《契诃夫文集》的第一卷是从1880年的小说开始,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叫作《写给有学问的邻居的信》,是契诃夫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那时契诃夫正好20岁。

等候译文出版社继续出版《契诃夫文集》,希望早些买全《契诃夫文集》,是那几年买书时常常惦记的事。只要到书店,总要留心看看新的一卷《契诃夫文集》出来了没有?记得第二卷是在两年后的1982年出版的,第三卷是又隔了一年1983年出版的,第四卷是1984年出版的,第六卷是在1986年出版的。其中,不知为什么我没有买到第五卷。当时,我曾经到好几家书店问过,可惜都没买到。缺少了一卷,就像是有一段岁月空白了,留下许多怅惘。仿佛契诃夫一直是在我的身旁,只是这一段时光突然离开了我,连个片言只语的书信都没有寄给我,不知他到何处漂泊流浪?

《契诃夫文集》,我买到第六卷之后好多年再没有买到下面几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莫非契诃夫就这样成为了断臂的维纳斯一般给我留下残缺的形象不成?从1986年出版的第六卷《契诃夫文集》之后,一直到了1991年,5年过去了,在报纸上看到了汝龙先生因心肺病逝世在医院的消息,方才知道出版社没有继续出版《契诃夫文集》,并不是汝龙先生没有将后面的作品译出,而是因为继续出版契诃夫的书怕赔钱。从出版第一卷的《契诃夫文集》到那时不过10来年光景,读者和出版界竟是这样风水轮转,契诃夫竟然人老珠黄一般成了明日黄花。真为契诃夫也为汝龙先生同时为世态炎凉而心寒。汝龙先生到死之前也未能见到他自己的心血《契诃夫文集》出全。想想汝龙先生病重期间连个像样的病房都住不上,最后住进8人一间的拥挤的病房,还是托人情走后门的结果,便也就明白现如今的人们冷淡了契诃夫其实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再想想汝龙先生临终之际将自己翻译契诃夫的所有稿费1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是汝龙先生也是契诃夫为我们中国人做的一点贡献吧,便越发为汝龙先生为契诃夫不平。希望下几卷《契诃夫文集》尽快出版,便融和了另一番超越契诃夫之外更为复杂的情感。

说心里话,对于《契诃夫文集》出版的中断(而这种中断偏偏恰巧因汝龙先生的突然逝世而留给汝龙先生比我们所有读者更大的遗憾),我对出版社隐隐有些意见。尽管有些事情并不是出版社能够左右并负得了责任的,或许出版社有着自己的理由,但总觉得出版社毕竟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的。

应该说,出版社后来是在做着自己的补偿努力。我再次见到《契诃夫文集》是1994年的时候了。北京前门原来的旧书店,改建成了专卖沪版书籍的书店。新开张时,我在那里见到了《契诃夫文集》后几卷,买到了第八、九、十卷。可惜未能买到第七卷。我想这一回不怨出版社,只怨北京的书店进书少,或是我自己的腿不勤,错过了机会。因为我看见版权页,这后几卷是在1992和1993年就出版的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为契诃夫,为汝龙先生,也为自己最后能和他们再度相逢,而感到欣慰。

但是,十卷本的《契诃夫文集》,缺少了其中第五、第七两卷,总是遗憾。希望补全它,只好寄希望于再版,我想补全契诃夫,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契诃夫曾经滋养过中国上下

几代人,可以有人淡忘他,也可以有人不熟悉他,甚至有人不喜欢他,但我相信总会有人惦记着他,他的书不会热销,但总会有人读他,便总会有人出版他。

1996年,我在离家不远处的一家不大的新华书店里,看到了十卷本的全套《契诃夫小说全集》,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一次出全了。是精装本,翻翻版权页方知是1995年7月版,心里暗暗地替契诃夫想还算不错,再版得够快的了。同时心里也不由自主地想,出版界和读者的风水又在轮转了,眼下文集和全集出版热,契诃夫方才得以重见天日吧?但不管怎么说,《契诃夫小说全集》能够再版并一次出全,是件好事。(但我不喜欢它的封面设计,不如原版那种浅灰色的调子、印有单线勾勒的契诃夫头像的封面端庄大方且一目了然。) 那家书店只进了这样一套书,搁放的时间稍稍长了些,从书页完好的程度来看,并没有多少人翻看,但由于阳光的照射,十卷书中封面的颜色已经深浅不一,而且由于书架上别的书籍的挤压,十卷书中有的封面精装硬壳已经坏了角或书脊。我还是把它们买了下来。毕竟是契诃夫!想想,如果从1980年买到它的第一卷开始算起,经过了16年方才把它买全;如果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心里惦记着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契诃夫算起,经过的时间将近整整30年!我怎么会和它失之交臂呢?也许,是我自己见陋识浅,会有人弄一套契诃夫不会像这样费劲,而不费吹灰之力。但对于我,契诃夫就是这样伴随着我从青春时期开始一步步走来、走近,我是一点点地拥有了他。正因为如此,我对他才格外珍惜,这样一套书对我来说才意义不同寻常。这很像是自己这30年来用心血和希望种植的一棵树,从最初埋下种子开始到现在眼看着它一点点长高长大枝叶繁茂绿荫如盖,是和那种一下子就能从商店或苗圃里买回一棵完整的树木哪怕是漂亮圣诞树的感觉绝对不一样的。

这一套新版的《契诃夫小说全集》印了四千套。我不知道这个数目是多是少?也不知道这四千套是否都已经卖出去了?对于我们有这样众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如果眼下读契诃夫连四千人都没有的话,实在是可怜的事。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可以留下来的,并不是所有的作家,可以供几代人读的。但契诃夫是可以流传下来,可以供几代人读的。

最后,我有两个小小的愿望:一是应该再出版一卷或两卷契诃夫小说集外集,将有名的契诃夫手记和书信收进,这样会相得益彰。二是如果有可能出版社尚能找到旧版本的《契诃夫文集》第五、七两卷的话,我希望能够买到。我没有收集版本的爱好,但我希望将那一卷卷买来却缺少的那两卷契诃夫买全。与其说那是一份心愿,不如说是一份情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 导读:本文《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下面是留学网为您整理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供您参考!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一《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由契诃夫所著。契诃夫于1860年出生,1879年考进俄国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他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近距离接触平民的生活,从此他爱上了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痛苦,对于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见风使舵的奴才骨,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毫不留情地批判。被人们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1904年,契诃夫他在沙发上进入了永恒的梦境。 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和俄国的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的三大巨匠。契诃夫之所以被成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是因为他的文章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多。在他的许多篇文章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变色龙》和《凡卡》。 《变色龙》中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警官在广场上巡逻。突然,这位警官听到了说话的声音,接着传来了狗的尖叫声。这位警官顺着声音来到了首饰匠面前,首饰匠的手指被一只小狗咬流血了。这位警官决定把这条狗打死,并问大家:“这是谁家的狗?”人群中有人说:

“这条狗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警官开始质问首饰匠,骂他想要敲诈将军,是个混帐东西。这时,有一位警察又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于是这个警官对首饰匠说:“我自己说嘛……你受苦了,这件事我不能不管,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那位警察继续说,也许是将军家的。 这位警官继续说:“……没准是只名贵的狗,要是每只猪猡都拿烟戳它的脸,要不了多久,就把他作践死了。狗是娇嫩的动物。你,蠢货,放下手来!用不着亮出你那根蠢手指!要怪就怪你自己!”当这位警官看到将军家的厨师来了,便问他这只狗是不是将军家。厨师说,将军家没有这种狗。于是警官决定把它杀掉。厨师又说,将军的哥哥喜欢这种狗。这位警官说,这个小狗怪机灵的呢。“我早晚要收拾你”,这位警官最后对首饰匠说。 这位警官很明显是一名见风使舵的小人,在他的心中,狗的死活,首饰匠的手是否被咬破了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他的上级高兴。对于人们,他只是假仁假义。如果说,有两位政客参加竞选,他会选的肯定是权位高的或者能够让他获得利益的一方,他并不在乎这一方是否正确。这些“变色龙”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十分可恶。我们决不能成为见风使舵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我们不能因为上级的高兴或者上级的不高兴就不做该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变色龙”。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二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姓名: 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内容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目录 内容提要 (1) 关键词 (1) 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 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 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 参考文献 (6)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我们可以把鲁迅小说中的生动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这里主要分析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物形象。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民众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鲁迅就其一生来说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非常关注他们的不幸和疾苦。自古以来,农民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少有体现,而在鲁迅小说里面,首次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生动深刻的农民形象。他们是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和筵宴上被吃着的“东西”,无权、无势、无钱且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级制度中位居最底层,对这些人,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他们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都剥夺殆尽。他们是无辜的,多数还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同时又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因而,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愚昧、麻木,并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生活艰辛困苦。这类人物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形象、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贫困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故乡》中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七斤、《社戏》中的六一公公、《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等都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少年的闰土是那么的天真、英俊、精神、活泼、可爱又充满力量。而中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在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下,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②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③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给他肉体造成极大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而封建的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已不存在,永远的消失了。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药》中的华老栓是一个开茶馆的小市民,他用毕生的积蓄去购买人血馒头,用来治疗儿子的痨病,希望用蘸着革命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最终没有治好,他的善良和愚昧令人感叹。在封建统治下,他们无辜的在遭受摧残,麻木而又迷信。 《阿Q正传》中的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手挣饭吃: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处处受人欺压,这种贫困压抑的生活给阿Q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精神的扭曲、生命的退化、封建意识的束缚。首先,精神的扭曲。极度困苦的生活,处于社会底层,天天的受人欺压,扭曲了他的精神,他发明了聪明的应对方法――精神胜利法,现实中的挫折变成了虚幻世界的胜利。“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被别人打了,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便立刻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连“精神胜利法”也不能安慰自己就自己打自己嘴巴,打完后,便心平气和起来,好象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有点热辣辣,但可心满意足的躺下了。他还有另一个法宝,即“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便可忘记。他是生活在一个不能正视现实,一个虚幻、倒错的精神

契诃夫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17篇)

一、契诃夫《坏孩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坏孩子 俄·契诃夫 伊凡·伊凡诺维支·拉普庚是一个风采可观的青年,安娜·绥米诺夫娜·山勃列支凯那是一个尖鼻子的少女,走下峻急的河岸来,坐在长椅上面了。长椅摆在水边,在茂密的新柳丛子里。这是一个好地方。如果坐在那里罢,就躲开了全世界,看见的只有鱼儿和在水面上飞跑的水蜘蛛了。这青年们是用钓竿,网兜,蚯蚓罐子以及别的捕鱼家伙武装起来了的。他们一坐下,立刻来钓鱼。 “我很高兴,我们到底只有两个人了,”拉普庚开口说,望着四近。“我有许多话要和您讲呢,安娜?绥米诺夫娜……很多……当我第一次看见您的时候……鱼在吃您的了……我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活着的,我才明白应当供献我诚实的勤劳生活的神象是在那里了……好一条大鱼……在吃哩……我一看见您,这才识得了爱,我爱得您要命!且不要拉起来……等它再吃一点……请您告诉我,我的宝贝,我对您起誓:我希望能是彼此之爱——不的,不是彼此之爱,我不配,我想也不敢想,——倒是……您拉呀!” 安娜·绥米诺夫娜把那拿着钓竿的手,赶紧一扬,叫起来了。空中闪着一条银绿色的小鱼。 “我的天,一条鲈鱼!阿呀,阿呀……快点!脱出了!” 鲈鱼脱出了钓钩,在草上向着它故乡的元素那里一跳……扑通——已经在水里了! 追去捉鱼的拉普庚,却替代了鱼,错捉了安娜?绥米诺夫娜的手,又错放在他的嘴唇上……她想缩回那手去,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的嘴唇又不知怎么一来,接了一个吻。这全是自然而然的。接吻又接连的来了第二个,于是立誓,盟心……幸福的一瞬息!在这人世间,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幸福大抵在本身里就有毒,或者给外来的什么来毒一下。这一回也如此。当这两个青年人正在接吻的时候,突然起了笑声。他们向水里一望,僵了:河里站着一个水齐着腰的赤条条的孩子。这是中学生珂略,安娜?绥米诺夫娜的弟弟。他站在水里面,望着他们俩,阴险地微笑着。 “嗳哈……你们亲嘴。”他说。“好!我告诉妈妈去。” “我希望您要做正人君子……”拉普庚红着脸,吃吃地说。“偷看是下流的,告发可是卑劣,讨厌,胡闹的……我看您是高尚的正人君子……” “您给我一个卢布,我就不说了!”那正人君子回答道。“要是,不,我去说出来。” 拉普庚从袋子里掏出一个卢布来,给了珂略。他把卢布捏在稀湿的拳头里,吹一声口哨,浮开去了。但年青的他们俩,从此也不再接吻了。 后来拉普庚又从街上给珂略带了一副颜料和一个皮球来,他的姊姊也献出了她所有的丸药的空盒。而且还得送他雕着狗头的硬袖的扣子。这是很讨坏孩子喜欢的,因为想讹得更多,他就开始监视了。只要拉普庚和安娜·绥米诺夫娜到什幺地方去,他总是到处跟踪着他们。他没有一刻放他们只有他们俩。 “流氓,”拉普庚咬着牙齿,说“这么小,已是一个大流氓!他将来还会怎样呢?” 整一个七月,珂略不给这可怜的情人们得到一点安静。他用告发来恐吓,监视,并且索诈东西:他永是不满意,终于说出要表的话来了。于是只好约给他一个表。 有一回,正在用午餐,刚刚是吃蛋片的时候,他忽然笑了起来,用一只眼睛使着眼色,问拉普庚道:“我说罢?怎么样?” 拉普庚满脸通红,错作蛋片,咬了饭巾了。安娜·绥米诺夫娜跳起来,跑进隔壁的屋子去。 年青的他们俩停在这样的境遇上,一直到八月底,就是拉普庚终于向安娜·绥米诺夫娜求婚了的日子。这是怎样的一个幸福的日子呵!他向新娘子的父母说明了一切,得到许

初中议论文作文:《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

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名著导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名著导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介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904年),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戏剧家、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万卡》,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6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作品概述】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是我国当代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童道明先生主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眼中的“一流幽默作家”--契诃夫经典短篇小说集。本书所选的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之外,还有

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所选的契诃夫后期小说,以《套中人》最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的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契诃夫是与莫泊桑和欧·亨利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意义深刻,形象鲜明。其中轻快幽默者妙趣横生,让你会心而笑,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则荡气回肠,令人心灵震颤,难以释怀。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痛加针砭,对庸俗生活无情嘲讽,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对光明未来无限向往,使们深受启迪,产生共鸣,心怀感动。本书收入的10多篇小说都是契诃夫小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有的刻画了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读他的作品,读者总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总会感到回味无穷。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不仅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1、朴素、自然; 2、含蓄、冷峻; 3、简洁、凝炼。 【人物形象】 小人物形象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笔下既有传统的“小人物”--命运悲惨的底层平民和受尽欺辱的小官员,也有新式的“小人物”--奴性十足的小官员和庸俗堕落的小市民。 切尔维亚科夫:《一个文官的死》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物形象。 奇卡玛索娃:《嫁妆》中,契诃夫就描绘了小市民没有任何崇高目标的生活--生存的意义仅仅在于为女儿缝制嫁衣,数年如一日。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知识点及练习题《简·爱》、《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我是猫》(含答案)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知识点及练习题 《简·爱》、《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我是猫》 《简爱》 【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爱》是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孤女,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妈家,身无分文,又是弱女子,是双重的“低贱者”,受尽了舅妈,表哥的冷眼和欺辱。后被送往寄宿学校,在学校结识了体弱多病的海伦和真诚呵护她的谭波儿老师。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与爱恋,不料在举行婚礼时却横生枝节,使她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磨难和考验。 小说情节曲折,气氛诡异,悬念迭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都采取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以其真切感人的情节和细腻传神的笔法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人物形象】 罗切斯特: 幽默、风趣、富于情感、敢于追求和忠于爱情且富有。一个完美的、冷面的、不幸的、善爱的、成熟的贵族、绅士。 简爱: 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重视自我。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简爱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发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 3、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简爱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追求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虽然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1、契诃夫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2、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4、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5、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6、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7、他的小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8、他的作品的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9、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10、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1、他的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12、《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13、《预谋犯》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本文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 14、《未婚夫和爸爸》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沙皇俄国时不合理社会制度给人的恐惧。 15、《胖子和瘦子》反映十九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整个俄国社会现实,抨击形式那种世俗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6、《小公务员之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故事既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也表现了一个下等官员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与可怜的结局。 17、《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18、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是对上诌媚,对下欺压。但他却要装出一副正义、公允的面孔,总想以美遮丑,因此往往丑态百出,令人发笑。契诃夫为了彻底剥下他的假面具,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在契河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里,相对于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是个次要角色,他除了端醋栗、帮警官脱大衣、穿大衣三个动作、以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四句话外,不再有其他描写。 20、《苦闷》写出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的死气沉沉和冷漠。 21、《第六病室》这部严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说无疑是作家契诃夫一生所写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22、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叙述一对相爱的男女在充满虚伪的社会中艰辛的情感历程。 23、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24、。《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25、《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1家族”简论

论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目录 引言 (1) 一、鲁迅及其作品特征简述 (1) 1、鲁迅简介 (1) 2、鲁迅作品及其主要特征概述 (1) 二、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概述 (2) 三、黑色家族外貌及性格特征 (3) 四、人物形象与主体精神 (4) 五、黑色家族的文化内涵 (5)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论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民国时期的文坛巨匠,用其锋利的笔尖创造了一批极其典型且反映当时时代特色的人物。而以黑色为典型装束的人物作为其中的一支代表性队伍,同样是鲁迅表达自身对时政、世事看法的出口,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黑色家族”。而他们也正是成就鲁迅犀利写作风格的一部分。接下来,本文将以对“黑色家族”研究为出发点,解析鲁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所要突出的人物精神和他们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鲁迅;黑色家族;人物;主体形象;文化精神 引言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以笔为矛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倾注毕生精力献身于唤醒国民的文字运动当中,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给中国国民意识也以深刻警醒。作为不向传统封建势力妥协的人物之一,鲁迅将自身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也灌输到了笔端,并塑造了一系列此类人物,这就是他笔下的那些“黑色家族”。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反抗封建观念的意识,而且具有利用自身能力对现实的不合理状况进行改革的精神,而他们的反抗行为也给当前的国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和奋斗标准,为国民反抗意识的萌发和反抗行为的实践注入了强心针。当然,这些人物本身的思考和表现也深刻展现出鲁迅本身的抗争意识,展现出他在现实情况下对生活、生命的思考。本文将从“黑色家族”成员本身的性格特点、主体意识和所体现的内涵等等方面探讨这些人物本身的表现义和内涵义。 一、鲁迅及其作品特征简述 1、鲁迅简介 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先进的思想领导者、坚决的革命志士,鲁迅一生著作无数,以其锋利的文笔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抹冷峻的色彩。事实上,鲁迅如此成就与其自身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其本身生活在没落的旧式封建家族,家道中落加之父亲病重让他过早开始体验人间冷暖。当然,在家庭影响下受的教育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世界性思想,也让他尽早的认识到国民本身的劣根性。因此他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拯救国民。但是现实是,以医救国并不能适应他本身的梦想。不只因为国民本身的病入膏肓,更因为中国本身缺乏自救和团结的精神,太长时间的压迫统治让人民逐步习惯了被压迫,更因为很多人反抗的意识已经在长久的封建制度下逐渐磨灭。这也使得鲁迅更深刻的认识到,“东亚病夫”最为重要的病症不在国民本身身体素质上,而在其精神思想上。因此,他决定以笔为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民本身的意志和对时政的看法,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当家做主人的想法,鼓励国民去为国家的独立以及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当然,鲁迅在转行成为文学家之后,也经历了多年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国民党政府迫害等的生活,不过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努力,相反的却成为了催生他文学作品不断成熟的力量,并最终成就了他文学大家的身份和成绩。 2、鲁迅作品及其主要特征概述 早在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之后,他就开始频繁的参加革命活动,并根据自身多年实际经历和参加活动的经验撰写了一些评论性文章,但是这一时期的文章大都是从当前的时政入手,针对文坛所进行的,文笔锋利的同时内涵不足。而到其初次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之后,尤其在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的文学家、革命者等的地位才被正式认定,且其将自身的文学创作彻底的和当前的时政联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彩片段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彩片段 一个文官的死(节选)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到布里兹扎洛夫那儿去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见哪儿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就抬起眼睛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嫁妆(节选) 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年纪十九岁左右,身穿薄纱的长连衣裙,腰间系着金黄色皮带,我还记得腰带上挂着一把珍珠母扇子。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先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 胖子和瘦子(节选)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变色龙(节选) 警官奥丘梅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警察,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粗箩,里

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苦恼(节选) 一个赶桥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抖掉自己衣袖上的雪,行人刚刚穿过马路,肩膀撞在那匹瘦马的脸上。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仿佛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儿似的。 万卡(节选) 他抱着美好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灶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 渴睡(片段) 神像前面点着一盏绿色的小灯;房间里,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绷起一根绳子,绳子上晾着小孩的尿布和一条很大的黑色裤子。天花板上印着小长明灯照出来的一大块绿色斑点,尿布和和裤子在火炉上、摇篮上、瓦丽卡身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小长明灯的灯火一摇闪,绿斑和阴影就活了,动起来,好像被风吹动一样。房间里很闷。有一股白菜汤的气味和做皮靴用的皮革味。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比喻新奇、贴切。 2.借代:如《孔乙已》中写:“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分子。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们,发人深思。 3.对比: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 4.反复:如《孔乙己》中第三、第四和第六节有:“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反复了三次,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还有掌柜讲:“还欠十九个钱呢!”“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等四次反复,说明掌柜不关心孔乙已的死活,只关心孔乙己“欠十九个钱”,表现孔乙己的可悲命运。 5.排比:如《伤逝》中有几处排队比句式:五个“这样的”、二个“我憎恶”、三个“我要”,表现涓生倾吐对子君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抒情色彩很浓。 (三)标题简洁,高度概括。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伤悼死去的子君”,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药》,不是治病的药方,是由革命烈士的血染的馒头作“药”治痨病,含义深长。《故事新编》八篇的标题是《补天》、《奔月》、《铸剑》、《起

名著导读《简爱》《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我是猫》阅读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名着导读《简爱》阅读练习及答案 【内容概述】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 1爱》作者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里德太太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雷沃德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相互产生爱情。《简.爱》是一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

简爱一无显赫的家世,二无傲人的财富,三无出众的容貌,在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世俗有足够的鄙视她的理由。但简爱自尊、自强,她坚定且近乎固执地认为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她有权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及幸福。罗彻斯特虽富有而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上的渴求者。同时,外表奇特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他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大者.简爱与罗彻斯特在经历了痛苦的磨折之后最终拥有了灵魂结合的永恒幸福。尽管此时的罗彻斯特已双目失明、一条腿折断,且失去了大部 2 特并称 3 4 5 6 7、简爱与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产生了爱情。梅森阻止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婚姻。 8、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 9、《简·爱》一书中罗切斯特和圣约翰曾要与简爱结婚。

10、简爱在雷沃德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海伦。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是潭波儿小姐,谭波儿小姐在简爱受教过程中“担任她的母亲、家庭教师和伴侣”。这两个人都曾帮助过她,是简爱在孤儿院唯一的快乐和温暖。海伦死于肺病,给简爱打击最大。谭波儿老师出嫁旅行了,使简爱失去了精神支柱。 11、简爱是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登广告,工作是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做家庭教师。简爱所教的孩子是阿黛勒,她是罗切斯特养女。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勇敢 、简爱毕业后留校做什么?当了两年教师。简爱为什么离开孤儿院?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什么个性。追求自由,幸福,勇于反抗。 6、在桑菲尔德庄园的聚会中,罗切斯特先生扮演吉普赛人来试探简爱,罗切斯特为什么说自己要和英格兰小姐结婚,并且要简离开?想试探简的心意。 7、婚礼前夜,简做了一个什么梦。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的婚纱,然后把婚纱撕成碎片。

鲁迅矛盾小说艺术成就

鲁迅小说之所以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现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时代要求,而且还在于它将西方小说的手法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题材、构思、心理描写,以及小说的体式和语言等方面都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绿林好汉的世界,即使是描写人世间的生活,也是不离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和情节的曲折性为特色。然而,鲁迅的小说,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即使是表现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也常常是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小事和生活场景来实现的。《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披露。《孔乙己》写的是造成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屈辱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危害,讲的只是一个乡村读书人的几个片断。《药》写的是启蒙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剧,讲的也仅仅是一个“人血馒头”的故事。《风波》写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讲的却只是一场乡场上的“辫子的风波”。《阿Q正传》写的是中国人的灵魂,讲的也只是一个乡村流浪汉的生与死。小说题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在五四时期,鲁迅将小说的题材集中于主要承担启蒙任务的知识分子和长期处于愚昧状态的农民,则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众多取材于普通人生的小说中一枝独秀,则在于它总是能够从大家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出生活中所蕴含的“一切的永久的悲哀”,并形成独特的冷峻风格。在《祝福》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故事。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女人“祥林嫂”,丈夫祥林去世后,婆婆却行使“家长”的权利,逼她改嫁。经中人介绍,祥林嫂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可还是被婆婆卖到了贺家。然而,她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惟一的一个孩子也被山里的狼叼了去,她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可她却成了大家眼中的“瘟神”,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祝福”都不再让她沾边,她只能求助于神,在庙里捐了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以赎自己再嫁的罪过。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鲁家的宽恕,最后,她带着对灵魂是否存在的怀疑,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静静地死去。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且,更看到了她无论怎样反抗、挣扎,也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她的第一任丈夫小她11岁,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可婆婆要她再嫁时,她却逃跑、以死相抗,她不愿违背“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暂时做稳了奴隶,所以,不久脸色就红润了起来。可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一个寻常故事,经过鲁迅的讲述,却总是让人沉思,让人不安,甚至让人震惊。 鲁迅的小说常常让人震惊,不是因为它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也不是因为它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有多么细腻,而是通过心理描写配合言行描写“画”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药》中的华老栓的愚昧,是通过他去杀人现场买人血馒头的过程,特别是他用手摸藏在内衣口袋里的“硬硬的”银元和在现场专注在馒头上的眼神表现出来的。《肥皂》中的四铭封建道学家的虚伪脸嘴,也主要是通过他与妻子和几位同道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然而,在这些人的话语和行为中,越是具有生活阅历的人,就越是能读出更多更丰富的“潜台词”,读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这被后人们看作是中国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在小说体式和语言上的艺术创新。中国传统小说是在文人的史传文学和勾栏瓦舍里的说书艺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既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优点,却打破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从西方小说那里学习到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式,打破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