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

当代世界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从来就没有,将来也不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完全斩断联系。在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依然在迅猛发展,成为近年来西方学术中最具活力的推动力量之一。

19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全面的译介。其译介和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卢卡契、布洛赫,布莱希特、萨特、麦舍雷、戈德曼、安德森、伊格尔顿、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得到了大量介绍和翻译,中国学术界对这些名字已耳熟能详。1990年代中期以来到近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詹姆逊、哈贝马斯等人的翻译研究和现代性、后现代理论的讨论探索。詹姆逊常来中国,其所思所想恰如风行水上,所到之处激起层

层涟漪;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其后崛起的斯皮瓦克的理论创见则引发国内学人对后殖

民理论的持久的关注;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和汤普森等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后来居上,连带引起国内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再”发现;而批判理论的几位不可遗漏的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福柯、布尔迪厄等曾经的或半截子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国内引起了跨学科研究的热情;哈贝马斯则独占鳌头,相关译事与研究均保持了持久的热度;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所表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又引起学界惊

异的注视,特别是两位巨擘先后访问中国,引发了一轮新的思考与讨论。

与国内情形的低迷截然不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则在许多学校堂皇占

据经院的高位,风头一直强健。198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的相关着作。如马丁?杰的《辨证的想象》以及沃尔夫?威格绍斯的《法兰克福学派》全面梳理了批判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尤金.伦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弗兰克.莫莱蒂的《被当作奇迹的符号》对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文化进行过细致探讨;还有一些概述性的着作,如戴维?海尔德的《批判理论导论》、兹奥坦?塔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学者们所写的批判理论家的传记,如苏珊?贝克莫斯对瓦尔特?本雅明的介绍,丹尼尔?波斯顿对恩里克?弗洛姆的介绍,道格拉斯?凯尔纳对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介绍,阿帕德?卡达肯对乔治?卢卡契的介绍,吉林?罗

斯对西奥多?阿多诺的介绍等等。但是,这

些着作都存在着共同的缺陷,没有着重分析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也缺乏对其理论传统中的相互关联性的探究。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文化理论中的

未来前景。西方原有的工业化劳动的旧的世界体制让位与服务部门,让位于中心——边缘式的雇佣模式以及种种新的身份形式,这些身份形式不再围绕工作、阶级和社团建构起来的,它们包括身体、性别、种族、时尚、图像甚至亚文化等。安吉拉.默克罗比指出,“在过去的几年中,文化研究发生了相当富于戏剧性的变化,因为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

性问题代替了更为熟悉的意识形态概念和霸权概念,而这些概念从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把文化分析牢固地植根在阿尔杜塞和葛兰西所界定的马克思主义领域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远远超越了媒体和研究的范畴。它们无所不在……不管是好是坏,是受欢迎还是受批判,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文化知识分子和艺术工作者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对世界的体验和理解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样,后现代主义内部生长起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就是顺理成章的。欧内斯特.拉克劳的《对我们时代的新的革命的沉思》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还有美国的“中国专家”阿里夫.德里克的后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的研究《后革命氛围》都可以算作是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新批判理论。

另外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批评家,费斯克和托尼.本尼特则都关注后现代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学与大众文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学教授费斯克写下了

《理解大众文化》、《解读电视》、《解读大众》、《传播研究导论》、《澳洲神话》、《电视文化》等着作,受霍尔等英国文化研究、葛兰西霸权理论和福柯影响,发展出一套“权力——抵抗——快感”的文化平民主义。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社会和文学理论教授托尼.本

尼特,着有《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邦德和邦德之外》,是一位持有马克思主义立

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

值得注意的是,坚持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

新一代批判理论家逐渐浮现出来。如德克萨斯大学批判理论网站就对批判理论重新进

行了代际划分。他们不再执着于对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细致区分,而将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和哈贝马斯列为老一代批判理论家,而将美英等英语世界的批判理论家本.阿格、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芬.布隆纳列为新一代批判理论家或后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着名的批判理论家。如理查德.沃林、马克?波斯特等人。理查德.沃林作为当代着名社会理论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Aboard Marxism Monographic Study) 一、编写说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共2个学分,总课时数为32个课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批判意识。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2.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及阅读书目,并进行独立思考;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的是非得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2. 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3.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1.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二章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卢卡奇 1.生平介绍 2.《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思想 3.对卢卡奇及其主要思想的评价 二、柯尔施 1.生平介绍 2.《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主要思想 3.对柯尔施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葛兰西 1.生平介绍 2.《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介绍 3.对葛兰西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霍克海默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霍克海默及其思想的评价 二、阿多诺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阿多诺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哈贝马斯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哈贝马斯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马尔库塞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历史 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法兰克福学派 ①形成时间:1923年。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③历程

a.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社会研究所的专刊《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名望日渐兴起。 b.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创办了有名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 c.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尔库塞一夜之间成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正是由于马尔库塞的这种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才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在学术思想上,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两方面: ①传统理论 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拉扎斯菲尔德是位典型的经验型、应用型学者,他在研究中特别注重“测量”。 ②批判理论 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 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同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3)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如今,批判学派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主流”势力即经验学派昂然抗衡。 二、政治·经济·文化 在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出三个研究方面,即政治、经济与文化。 1.传播与意识形态 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出5个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2.传播与垄断控制 (1)经验学派尽力抹煞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经验学派也把“消费主权”奉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摘要: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 (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 (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 (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 (三)大众文化批判 1.产生背景 2.具体内容 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 (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 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 (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都曾移民美国。其批判的矛头也基本指向于战争时期的法西斯主义,以及和平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的“霸权文化”。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 (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 该派别学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提出的非理性探讨了人的精神价值,体现人文情怀,更有利于批判资主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和扭曲。因此,他们均由非理性出发。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思想上首先揭露造成这种一致性压迫力量的理性,从事工具理性批判。认为中世纪之后的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抬高到真理标准的高度,将理性的个体从封建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启蒙理性由于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作为个人理性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加深了资产阶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使理性最终堕落成了“工具理性”,从而导致了“理性的毁灭”。只有进行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才能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将人类从不合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关注和研究权威的本质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尤其重视进行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病正是对人的“爱欲压抑”。他们强调社会心理而不是经济基础对于权威和权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革命的障碍主要在于意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最新文档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 如今的大众传媒在世界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大众传媒的各类活动及影响,均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因而西方社会科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更加深广的层面,对大众传媒带给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及 阐述,而其中大部分的力量均本着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传媒,以揭示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与个人、社会、文化、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看西方传媒 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主要重视揭示传媒的文化内涵和传媒作为一种文本的特性。西方社会批评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媒介帝国 主义等理论流派均从文化视角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其中,法 兰克福学派作为传统批判理论的主流,是第一个将批判学说对准传媒,并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主要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分析的方法进行对大众传媒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大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涵盖电视报纸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所制造出的文化称为 “文化工业”,以文化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并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定义做了详细表述,西方标准文化生产 的背后隐藏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垄断,而大众传媒在这种垄断社会中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文化,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 务的千篇一律的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他认为交往行动主 要以语言或符号作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 相互 以实现理解作为目的的一种潜在解放力,强调以双向理解模式的理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视角下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 概念 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 核心要义 (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2)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 特征 (1) 资本的总体性与宰制性逻辑 (2) 资本的扩张性与侵略性逻辑 (3)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露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财产,而工人一无所有,并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当作商品来购买,而支付给工人一定的报酬,即工资。在手稿的工资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 必定属于资本家。” ②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 ③。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工人工资提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工资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永远都在个人工资增长速度的前面。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逻辑,即资本对人的统治。可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而产品绝大多数却落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则永远都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生理需要的最低工资。所谓最低工资水平,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 间的生活费用,在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④这就是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对立和异化的悖论。也就是人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对人的统治。马克思说,“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 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曾多次表达过这一思想。这就像一个魔术般的怪圈一样:工人劳动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就越受到异己力量(资本)的统治。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 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⑥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这是因为,他对资本逻辑的揭露,绝不是出于对工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内在秘密”的揭发,即它是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真实结论。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中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批判理论 基本涵义与渊源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_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郭 湛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了解,都无法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总体。 一、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的哲学 批判是哲学的本性。哲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是哲学发展和变革的方式。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辩证法”,最初指的就是在对话中通过辩驳和论证推动思想前进的方法。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苏格拉底说,人凭借这种辩证法,通过理性的探讨可以找到通往事物本质的道路,直到把握善自身的本质。在这种思想进程中,真理是借助辩证法的力量来揭示的。这个意义上的辩证法是批判的理性和理性的批判。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借巴门尼德之口,批判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其实也是柏拉图对自己以前的理念论的自我批判。(参见苗力田,第318-338页)哲学就是在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中前进的。 关于哲学的批判本性,讲得最明确的是康德。富于科学的“缜密精神”的康德反对哲学中的独断论,指出这是认为无须纯粹理性的批判就可以在哲学中前进的成见,只能导致理性未经批判的无根据的摸索和轻率的漫游。对思辨理性即纯粹理性的批判,可以堵塞错误的来源,抑制思辨理性的自负。而拒斥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其用意无非是完全摆脱科学的羁绊,把工作变成儿戏,把确定性变成意见,把哲学变成偏见”(康德,2004年,第18-21页)。康德指出,纯粹理性的批判主要“不是用于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于澄清我们的理性,使它避免失误”,这是“对纯粹理性能力自身的批判”。(同上,第40-41页)在康德看来,“理性在其一切行动中都必须经受批判”,在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免除这种“铁面无私、一丝不苟的审查”。(同上,第474页)理性决不能拒绝批判,它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惧怕批判。面对批判,理性有争辩的权利。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康德对纯粹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的概括。康德认为,在纯粹理性的事情上,标志着它的童稚时代的第一步是独断的;第二步是怀疑的,即让理性的所作所为经受检验甚至责难,可以称为理性的审查;第三步属于成熟了的判断力,它以可靠的、在其普遍性上已得到证明的准则为基础,这是理性的批判,也是理性的界限。理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先是独断的,然后是怀疑的,最后才是· 3·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综述

关于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院系:哲学学号:201101359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但要想追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源,就要回到西方社会。当代西方学者也都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阐发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且马克思主义也与西方其他社会思潮相互融合,借鉴了许多科学的方法。那么,在中国学者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他们有对此有何看法?本文以介绍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方法的为主旨。 关键词: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以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尊重与认识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人如何认识自然、社会等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一般性的关乎人类的问题的学说,却对人类的各个认识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我国学者也积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历程也在发展中不断深化。 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外文文献的不断引进,在客观条件的优化下,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周嘉昕(2011)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①。林艳梅(2010)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稳步推进,二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发热潮,三是苏东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获新突破,四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人关注,五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②。梁树发、彭冰冰(2008)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主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内学者在总体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从思想发展历程上,或者是从时代背景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脉络有着整体的把握。张之沧(2003)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流派,根据其内在联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别: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③。魏小萍(2005)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第二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起始于以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著称的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 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后,有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转向了自由主义,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另一些学者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兴趣④。张一兵、胡大平(2003)认为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过程,20 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⑤。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 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 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 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 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 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它在对历史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 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它们使我想到,人类认识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很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而且,只要我们避免把并不如此联系的事物当作是真的,只要我们保持必要的次序以便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遥远得无法达到的东西,也不会有深奥得难以发现为东西。 逻辑学家要么把作为推论起点的最普遍的命题认作是经验的判断,认作是归纳(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那样),认作是不证自明的洞见(象在理性主义者和现象主义学派那里一样);要么把它看作是任意的公设(象在现代公理方法那里一样):这取决于逻辑学家本人的一般哲学观点。在当代最先进的逻辑(胡赛尔的《逻辑研究》即是代表)里,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科学是“某种命题总体…,它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从理论工作中产生出来。根据那些命题的系统次序,某个对象总体得到定义。”任何理论系统都必须满足的基

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问题及其对策

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问题及其对策 2009-04-16 15:09 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对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加以宏观的、历史的透视,梳理制约着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若干解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我国;马克思主义; 国外 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创新和发展的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学者、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从纯学术角度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专业学者,都应该囊括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范畴内。西方马克思主义仅是西方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把它等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会影响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围扩大,就会看到,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没有伴随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而衰落,相反,现今国外兴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这从“千年伟人”的评选马克思高居榜首以及几次规模空前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可以得到证明。国外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分成三类:一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西方知识界和众多学者从学术角度接受马克思主义;三是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找思想武器。 一、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如果从徐崇温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算起,至今已有30年了。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地域分布从以往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拉丁语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转向过去缺乏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英语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第二,理论主题日益分化,从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转向市场社会主义研究,各个流派之间的理论关系复杂难辨;研究重心从文化问题转向社会政治、生态等现实问题;第三,自由的左派知识分子取代过去具有政党背景的左派知识分子成为理论阵营中的主体;第四,研究领域拓展迅速,文学、文化研究、历史学、经济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等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面对这种新的理论格局,有不少国内学者试图仍旧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只旧酒瓶来盛容。这种做法只能使本来就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依据新的发展态势确立新的体系,进而加以分门别类地个案研究。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外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研究;二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联系性;三是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评现实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研究,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以及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四是由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说和思潮尽管并不科学,但它毕竟是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客观反映,并在实际生活中曾经或者还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特征相呼应,30年前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或思潮来介绍和评论的。起初是现代外国哲学的分支之一,而后又主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之一,到2005年为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一级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行而不悖。30年来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苏联演变的教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 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

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 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 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②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而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