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西周时期社会思想

1.宗法制

a.社会继替: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在一代又一代的物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一

个社会都必须有其代际传递的方式,这个过程叫做社会继替。

b.宗法制度地位:①是西周政治社会中一个重点特点。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传

长孙,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争执也就不复存在了。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②宗法制度的建立,说明周代统治阶级已意识到,要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有一

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

c.宗法制内容: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

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每一个梯次对其下都是“大宗”,对其上都是“小宗”,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这样从天子以下,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

d.亲其所亲,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其带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母权制度参与,而尊其所尊,则是以名分和等级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父权制

已取得了绝对的地位。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利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得比血缘重要了。

e.宗法就是家族系统的组织原则,它具有伦理与政治双重性,宗法系统是“尊尊”与“宗宗”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f.如何使诸侯不背叛中央政府呢?

①政治上尊一通(尊尊):尊周王室为大宗,小宗五世而迁,大宗百世不迁,周王室

是各诸侯国的大宗,从政治名分上讲,各诸侯国应该世世代代如百川朝宗,拥戴周天

子为中心

②对子弟宗族施以礼乐教化(亲亲)

g.西周封建制度“兴灭国,继绝世”

①.概念:已灭的国让他再兴起,已绝的世让他再继;

②.意义:向天下昭示周王朝有宽宏之大德,无肚擅天下的私心;表面尊重文化传统之意;这些封国都有一番兴亡的历史,保留他们,也是把活的历史摆在眼前,警戒周朝子孙吸取经验。

2.礼乐制度

a.西周制度和宗法制的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节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b.目的:通过“礼”来规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

c.内容:

①礼:就是一种社会规范,社会制度;

②乐:就是与礼相应的音乐。

他们具有宗教性,政治性,社会性,艺术性,富有教育意义。

d.分类:①祭天之礼:人对上帝的宗教理解,有浓厚政治色彩。超世的意味轻,人世的意味重;②宗庙之礼:团结家族,团结家族则本于尊祖敬宗的观念,尊祖敬宗又是本着孝悌的观念,把政治制度奠基于社会伦理,又把社会伦理奠基于个人内心自然本有的孝悌之心。从个人的孝悌之心推而建立宗法,又推而奠定封建;③后稷之礼:用以娱神,自娱自乐,沟通乡村群体感情。

e.基本原则:①亲亲:亲其所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②尊尊: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平民和奴隶要安分守己,遵从奴隶主贵族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

F.评价:西周的礼制,主要是用于整合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的,对于被统治阶级则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可这也不是滥用刑罚,而是要“明德慎刑”,已经意识到了保民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思想

1.孔子“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其基本意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仁”是一个大纲目,细分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它的本质的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好处。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仁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指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只有把“仁”与“礼”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仁”。

第二节孟子的思想

1.仁政

a.孟子设计的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即“仁政”

b.“仁政”的主要内容有:①不忍人之心与“推恩”:政治领袖的不忍之心是仁

政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和他的性善论相联系。只要推恩,管理社会就易如反掌;

②“养心”“寡欲”:寡欲的人,因为追求少,争斗少,所有得以生存的可能

性就多,所以,为求得自我生存,就要寡欲,孟子又说,那些极欲的人,愿望

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应该去孝敬父母;

③“反求诸己”:孟子认为,行仁政必须从当政者自己做起;

④“明人伦”:孟子推崇仁义的价值,认为仁义者是“人伦之至”的人,教育

人们“明人伦”,让人们以仁义为共同遵守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人与人的关

系也就和谐了。

2.孟子“性善论”

a. 孟子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就像人生有四肢一样,这些道德品质的种子就是“仁”“义”“礼”“智“的善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

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善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b.性固然就是善的,但社会上仍有很多小人,原因是:一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坏境不

同所致,二是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的缘故;

c.“性善论“的错误是:①伦理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并非人生而就有的;

②人们的伦理道理等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老子的社会思想

1.老子的道: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心丰富

a.道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所以他超乎形象的又是内在实有的。

b.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道为最先最大是实体,道之体为无,道只用是有,他无形无象,却又时刻化生着万物。

c.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老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法则,就可以驾驭一切事物。

d.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作为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不与人争斗。

第二节庄子的思想

1.齐物:

a.齐物就是齐一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们的存

在是不真实的

b.以道观物与以物观物

c.否认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即“齐是非“

2.逍遥:即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

a.庄子分为“有待“和”无待“: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做”有

待“;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而真正的逍遥是一种”

无待“的境界,即摆脱一切主客观的束缚的绝对的自由。”至人无己,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b.显然,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在社会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人只能通过精神的

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

第七章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一节墨家的社会思想

1.社会治理:

a.政治的形式:以管理社会的“贤者”“能者”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对于严格实行这些规范的人进行褒扬,对于不遵守的人,有越轨行为的人进行批评惩

罚以及用社会舆论对他施加压力。对于严重越轨行为要制定法律依法制裁。不过法律

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必须适当应用。

b.宗教的形式:墨子认为必须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

社会的工作。天有控制社会的能力,谁不按照天意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比天低一

层次,还有鬼神控制社会,鬼神是能赏贤而惩暴的。要求人们必须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

C特点:墨子借助天,鬼神帮助人类进行社会控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思想,是小生产者面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的表现。他提倡尊天事鬼,其目的为利用天,鬼达

到管理社会的目的。

第八章“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以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荀子的社会思想

1.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稷下学宫“后期的领

袖人物,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等人老师。生卒年不可考,其思想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2.性恶论:

a.荀子的性主要指人的自然性,他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们的欲望

是不知足的,而不知足就会劈坏社会秩序,所以人性在社会现实中也往往表现出恶的一面。

b.荀子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来使

之归于善。任何人只要能努力学习,专心致志,按人为的社会规范行事,积善而不息就能成圣人君子。

第四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1.黄老之学产生背景

a. 情势上的必要:自秦统一直至汉初的这一段时间内,人民因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举国上下莫不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而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符合其心意;

b.黄老之学首先在地方政治中发挥作用,政治,社会,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c.天下初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刚刚重建,缓和社会各种矛盾冲突,这种思想从客观上符合汉初的社会实际状况。

2.意义:

a.教育了最高统治者,为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b.黄老之学最大的贡献是建设社会,培养国力,使人民各安生业;

c.社会生产上升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第一节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思想

1.陆贾的无为论:陆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执政态

度应保持谨慎和敬畏,只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作为,谨慎的遵从天道和人道,与民休息,而不以繁苛的赋役扰民,就会天下大治。

无为而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收敛欲望,与百姓上下相安无事。

2.陆贾的社会理想:

a.这个社会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农业社会,最高统治者及官吏处于无为的状态中,人民

得以怡然自得;

b.这个社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实行保护农民,毋伤农业的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

有保障,老人们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丁男有田可种;

c.这个社会重视兴办教育,国家设立辟雍庠序的教育设施,通过学校教育启发,使人

们分清各色社会行为,改善社会关系;

d.这个社会虽有等级,但各等级的人之间,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无

冲突的,整个社会呈现出强弱扶持而不是以强凌弱的和谐景象;

e.有以上各方面的基础,使这个社会不用坚甲利兵和深刑刻法来控制整个社会,而社

会的统治者异能不言而喻,不怒而威。

f.评价:陆贾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西汉初年是很有代表性的,反应了经历过秦朝暴政,

追求安宁生活的社会意识。

第二节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1.贾谊关心的社会问题

a.藩镇问题

b.社会积蓄的问题:他从社会安危的高度看待社会积蓄和粮食安全的问题

c.社会风俗的问题:清静无为的政治,希望唤起当时统治者注意社会风俗造成伦常败

坏带来的严重后果;

d.奢侈问题:奢侈时败坏社会风俗,造成社会不安不治的总根源

e.评价:贾谊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是很敏锐的,其中很多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必然

会出现但又无法克制的问题。

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礼记》的社会思想

1.理想的社会模式内容:大同,小康社会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尤其是大

同社会,更为世人津津乐道。

a.大同特点:①大同社会财产公有,社会事物由大家处理,人民自愿尽力的进行生产

劳动,没有阶级;

②社会制度上无须礼法作为纲纪,无须谋略,尔虞我诈;

③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互相亲爱,推己及人

b.小康特点:①小康社会财产私有,有阶级差别,人们劳动目的为处于私人占有及享

受的需要;

②社会制度以“家天下”为服务目标,为了调整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

制订了礼义规范,为了保护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

③小康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

c.大同小康评价:这两种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他在中国历代思想界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人性论:从阴阳学说出发,主张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有阴晴,人性并不是全善

全恶的,包含着善恶两种成分

人性分类:根据性情,善恶的比例分为三类:

a.圣人之性;

b.斗筲之性;

c.中民之性。

①只有中民之性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而这样的人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这就

是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

②人性不会自动的表现出善的社会行为,善行是人性经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果实;

③人性的发展要依靠后天修养和教化,才能做到以性制情,教化的方法是“圣人

之教”

2.欲望论:

a.认为对人的贪婪有时候教化的手段不一定管用,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做到有效节制;

b.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能构成社会,过上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

c.人民的欲望是社会结构系统运转的契机;

d.历史经验表明,社会治理的好,必须使人民淳朴,但又有合理的欲望,在满足他们

需求的时候适当给予引导,这个社会就很好了。按照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并把人们欲望控制在合理欲望内,以地主阶级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系统才能运转起来,董仲舒的欲望论是有着鲜明的阶级及时代烙印的,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的欢迎。

第十二章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道教《太平经》的社会社会思想

1.内容:其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但其

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在进步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2.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a.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两大急就是饮食和男女之性欲,这是人类生存的基

本之前提。首先是饮食问题,食品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维持生命是人类的第一急务;其次是生育问题,人类要繁衍生存下去,才能有种种社会关系。一小急就是指衣,因为大自然有寒有暑,人们如果没有衣服防止寒暑对人肌肤的伤害,人类生存也会受到影响。

b.评价:①《太平经》把衣食男女视为人类社会的三实,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和高度尊

重;

②三急思想在当时贫富尖锐对立,豪强土地兼并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

争取基本生存权力的合理要求;

④启了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先河。

3.社会平等思想

a.①《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首先是男女平等,其次是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

②《太平经》又主张,无论是神还是人还是奴婢,都应当在各尽所能的原则下安排他

们的角色。

③承认社会是应当有阶层划分的,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按照能力来决定阶层和地位,

而不是按照阶层决定人的地位

b.思想实质:在主张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阶级,阶层的成员,按照各自能力予以重新安排,而且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得以安定和治理。

c.评价:《太平经》实际是在主张一种社会平等,这种社会平等还没有冲破封建等级

制度,但他能够对下层边缘弱势者清楚地表明同情和支持的社会伦理立场,对社会下

层极有感召力。

4.财产公有思想:

《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属于社会各个成员所共有的,《太平经》经常表现出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对私有制的否定,是农民们对封建统治和阶级剥削的批判。在这种财产共有的原则指导下,早期道教设计了周穷救急不让贫乏之人因饥寒而死的制度——义舍。

5.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

《太平经》认为,社会的各个成员都应该参加劳动,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财富。

评价:《太平经》则不仅要求人人从事劳动,并将不是靠自食其力而生存的人视为应当处以极刑的罪犯,这同样表现了农民要求取消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一种社会平等思想。

6.论社会的人与关系

在《太平经》的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助互爱的。而要达到关系和谐的太平社会,就必须以道德来进行社会整合,靠刑罚的强力控制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道德来治理社会,人民才能顺从。

《太平经》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公有,人们都各尽所能,各食其力,人与人关系和谐,互助互爱,人们有崇高的道德,而没有强力控制的理想社会。

评价:《太平经》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和替代,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这种乌托邦思想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想,鼓舞农民奋起反抗阶级压迫和腐朽统治的思想纲领,最终成为汉末农民大起义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二节葛洪的道教社会思想

1.外儒内道

a.他的道教以追求长生不死为目标,把修仙和维护既有统治相结合,把儒家和其道教

理论相结合,是以使道教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为宗旨的。

b.其社会思想核心是内道而外儒术,所谓的内道不是真正老庄之学的道家,而是属于

道教,其道教是金丹道教;他的外儒也不过是金丹道教化了的儒学;

c.将其神仙道教的思想理论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在一起,这种道教其实已经沦为维

护岗常伦理秩序的御用工具了。

d.儒学和道教比,道是本儒是末,儒学也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所以在治理社会

时除了重视道教之外,也还是应该重视儒家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尚有必要儒道“兼而修之“。

评价:葛洪的思想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韩愈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性情

a.内容:

①韩语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

②他区分了“性“”情“,认为性是天生的,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

③性可分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有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所决定的。

④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

b.评价

①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语把他们分为三个等级并设计出具体的指标,就显得具体多了,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细致

②其目的在于整合社会,维护儒家社会规范及建立在这种规范之上的正常协调社会生活秩序。

2.论社会问题

a.佛教道教盛行问题

①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劳动人民造成更多负担;

②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文化和社会地位造成冲击和破坏,以及

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宗教思想打破中国固有社会秩序,是很危险的事。

③反对道教的原因:为儒家争道统,道教给社会生活造成影响。

b.人际关系问题

①在现实社会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与卑鄙

②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态度问题,自视甚高又责人甚严

③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害为尺度的

C.社会管理问题

管理社会的关键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就是孔孟之道。崇尚儒家思

想而排斥释,道并提出了神秘的儒家道统说,树立儒教权威性。

3.论理想社会模式

a.要点

①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崇的仁义道德

②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经典著作

③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刑政

④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

⑤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为君臣,父子,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

⑥人们衣食住行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

接受佛道教生活方式。

⑦人们都有仁义道德修养,自觉恪守儒家指定的各种社会规范,是自己的欲望和理想

得到满足

⑧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的其情,死近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十分舒畅,

乐于接受人们祭祀

b.问题

①韩愈的理想社会是对儒家传统理想社会的又一次白描,它代表儒家设计这个理想社

②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社会的仿制

③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和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④韩愈的理想社会仍不失为一种空想

第二节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社会变迁论

a.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有乱到治,由愚昧到文明的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变迁,是有人们自身的社会需要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

c.柳宗元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

2.论社会组织

a.建立在社会变迁基础上

b.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在根本上是由生人之意决定的,他从此出发揭示社会的进化及

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生活生活中,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抗议,具有人民性

社会规范问题:对过去制定的规范的态度是:第一,过去所设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不一定正确;第二,即使设计的社会规范和越轨行为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社会变迁也要适当调整;第三,对过去设计的社会规范及所例举的越轨行为一味的师古训而不加变通,必然造成现实社会秩序混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性情

a.所谓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喜怒哀乐好恶欲这七种心理能力,因此人性本身没有善

恶之分

b.这其中心理能力受到刺激的表现叫做情

c.性与情是本与用的关系,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均是人之属性的表现,任何人都有

性情

d.人之所以为善或作恶,都在于后天的社会化结果

e.不能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高低贵贱区分人性善恶,要求社会身份平等的思想,

人们在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去判断人的善恶。但作为评定人的性情的善恶标准的理,仍然是有阶级性的

2.论社会风气问题和解决方案

a.奢侈问题:社会盛行奢侈之风的恶果之一

①京师之风俗,以为天下表率

②重本抑末,民归田亩

③对仍然要从事工商业者,实行商品检查,发现造作奇技淫巧者,则严厉惩

b.士无廉耻问题

①增加官员俸禄

②制定规范或制度约束官吏行为

③明法度

c.财政困乏的问题

应以古代治世理财之法调试现实社会的财政问题

3.王安石社会属性特点

a.从阶级性而言,属于地主阶级的社会思想,但又不是大官僚地主阶层保守派思想,

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改革派社会思想

b.从思想学派而言,是一种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儒家社会思想

c.从治学态度而言,具有强烈务实精神

d.王安石的社会思想虽然是面对现实社会的,客观上也具有一些人民性,但毕竟是地

主阶级的社会思想家,所代表的仍然是社会中少数人的社会思想,这不但局限了他考察社会的界限,也决定了他所设计的各项调适社会秩序的方案的可行性依然是有限的。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第三节朱熹的社会思想

1.朱熹三教合一的思想

a.通过李侗,全部继承了二程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成为二程洛学的集大成者,

另一方面,朱熹又是佛教和道教精神的继承者

b.朱熹的思想体系是儒道释融合的产物,这种三教合一有时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

必然结果

第六篇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章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王守仁的社会思想

1.论理想社会模式

理想社会结构特点:

a.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b.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存进社会幸福。理想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均负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

c.在这个社会中,由于人们都已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保

暖逸乐,同心一德,亲如一家。

理想社会模式特点:

a.这个社会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为己任,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b.这个社会按人的的性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

职位而不换

c.这个社会中有材质不高的人,也能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

d.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其能,人人心情愉

2.致良知

a.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

b.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和道

c.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

d.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

e.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良知天理贯彻到社会活动中,是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

活动都符合良知与天理

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

a.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

b.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

c.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3.论欲望与个人修养

灭人欲思想的特点

a.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

b.对人欲进行了界定,把人欲内容扩大到了思想领域

c.强调用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欲

d.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

e.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

f.存天理灭人欲

g.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

个人修养的方法:

a.个人修养的必要性,解决社会问题要先加强个人修养

b.强调思想的修养

c.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

d.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

4.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建立在为封建帝制阶级统治服务的基础上。

内容:

a.十家牌法。以十家为一个单位制十家牌式,轮流收掌,各家门上挂一个小牌,注明

每家情况,轮流审查

①有便与地方政府了解当地情况功能

②具有调试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

③以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稍加修改就会具有均赋税,淳风俗,兴礼乐等管

理功能,最终达到不劳而治。

④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

b.乡约方式。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组织人民。是一种按照政府要求,民间自办的社区基层组织形式。

《南赣乡约》内容

①织机构,设约长,约副等职务,各有分工,均须按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②强调互相帮助,调节民间纠纷

③维护社区治安。若同乡有人与盗贼串通,应及时和同约成员在确实劝诫不听

的情况下,向官府报告

④进行社会监督

⑤移风易俗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王夫之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王夫之所谓的性善,仍是遵循五常为归宿的,仍未跳出儒家人性论框架

a.人性是日生日成的,在生命历程中逐渐形成的

b.人性是习与性成的,即人性是在社会生活的习惯中养成的

c.人性有善而无恶,但人却有善有恶

2.论人的社会化

a.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学习理,明人伦,做“成人“的过程,成人就是经过合格

的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人。其标准一是靠个人努力,而是靠师长的教导。

关于个人努力,王夫之提出几点要领:①立志②持之以恒③脚踏实地

关于师长教导王夫之认为师长要先修己后育人:①身教重于言教②师长要有较高素质③因材施教

b.社会化过程还有益于纠正人们禀赋中的偏蔽成分,调整个性偏差

c.社会化的过程强调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才能完成社会化

d.其思想注重务实,注重效率,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欲望论

a.天理寓于人欲之中,人皆有欲。

b.人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积极作用,促成人民的社会活动,带来了社会的变化与财富的增加

c.只有实施均平思想,才能使人们欲望等到平均的满足,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

d.王夫之欲望论和钧天下思想仍属于地主阶级革新派观点,在客观上有利于大众。

4.社会进化论

a.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由未开化到开化,野蛮到文明的变迁进化过程,既非循环也非

倒退

b.人类是由直立之兽进化而来的科学观点

c.社会进化到后稷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华文明由此发展

d.社会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批判复古主义者是泥古而薄今,蔑视人道。社会治理应该

根据时代的不同建设自己的制度格局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

e.社会进化是有其规律和必然趋势的,其动力是理势合一的天,他不是有意志的神而

是一种社会运行自然趋势,来源于社会共识或人们共同欲望——民心之大同。其思想已具备了人本主义进化论雏形。

5.社会治理思想

提出了以人事为中心,致用为目的社会治理思想

a.根据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需要,提出了尊君和公天下主张,社会运行要有完整的组

织体系,有尊卑上下之分,必须维护最高统治者君主的权威性,君主制的前提必须按照天下为公的原则

b.王夫之进而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天子和各级地方官员分别负责政务,分权论是

符合社会学之社会组织论和科层原理的

6.评价:

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立志于改革社会,有打破程朱理学的既定框架的魄力,一定程度上酝酿了近代启蒙思潮。

王夫之思想也有一些糟粕,如清兵入关时认为汉族社区以外全是野蛮人,对异类不能讲仁爱和信义等,对民众生活的蔑视,也反映出其自视甚高的地主阶级社会立场。

第七篇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孙中山的社会思想

1.社会进化论

a.孙中山依据进化论原理,提出了物质世界进化三个时期的理论,以自然发展观来说

明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革新变化的过程,以此来强调革命的重要性。

其一为物质进化之时期:宇宙的起源和形成阶段

其二为物种进化之时期:生物的生命发生和发展阶段

其三为人类进化之时期;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b.孙中山从民生史观出发,认为民生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而互助则

是社会进化的主动力与原则,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是历史的重心;

c.在社会进化的趋势问题上,孙中山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认为是人民的心里,人民

的需要,造成了历史的趋势,其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孙中山这种“后来居上”的社会发展进化观,是人类自步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社会剧烈变迁的真实反映,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对当时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发展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2.民生论

a.含义:所谓民生,就是国民生计,既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人民的穿衣吃饭

和其他生活需要。

b.评价:孙中山对民生一次的阐述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和生命的重视和关

怀,其论点包含某些唯物论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他离开了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来谈人类的求生存,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c.思想渊源:一方面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

另一方面他也借鉴了西方各种流派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社会福利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

摘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理想主义信徒,其最为得意的“理想国”思想也便被赋予了自不待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从“金银铜铁”代表不同的阶级到崇尚“哲学王”对城邦的统治,无一不流露出其思想体系里理想国的首领必然是一个智慧贤达的俊杰,是集超越凡人的美德、聪慧于一身的“精神贵族”,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贵族政治的体现,无论这一政治观点的可行性有多高,理想化程度有多深,这毕竟体现了古往今来公民社会的一个共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关键词:贵族政治;公民精神;启发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 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 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 子的“逍遥” 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 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 B1、我国第一个正式确定嫡长子传承制度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B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仁 C、礼 D、信 C3、在先秦诸子中,持人性恶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C4、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申不害 A5、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董仲舒 B、贾谊 C、张良 D、陆贾 B6、我国古代确定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B7、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C8、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的基本观点是 A、性恶论 B、性不善不恶论 C、性善论 D、性有善有恶论C9、在先秦,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思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A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金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葛洪 B、嵇康 C、郭象 D、阮籍 B11、宋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思想的思想家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B12、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是 A、顾炎武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黄宗羲 C13、东汉反谶纬思潮的集大成者是 A、董仲舒 B、王莽 C、王充 D、桓谭 C14、在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龚自珍 D15、在宋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和改革家是 A、王安石 B、朱熹 C、张载 D、范仲淹 B16、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B17、明代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家是 A、顾炎武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黄宗羲 B18、在清代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思想家是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曾国藩 C19、20世纪初,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 A、《仁学》 B、《海国图志》 C、《革命军》 D、《大同书》 D20、在清代最先从事洋务运动的是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左宗棠 D、曾国藩 21、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 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恭敬之心 D、是非之心 E、进取之心 22、下列先秦诸子属于道家的有 A、老子 B、庄子 C、杨朱 D、列子 E、荀子 F、韩非子 23、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两大显学是指 A、儒家 B、墨家 C、道教 D、法家 E、兵家 24、下列属于庄子社会思想的是 A、逍遥 B、游世 C、在宥 D、天放 E、非攻 25、王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王田令 B、五均赊货 C、六筦令 D、改革币制 E、保甲法 2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 A、兼相爱 B、非攻 C、节用 D、节葬 E、非乐 2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E、兵家思想 2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

政治社会学论文_(2)

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的关系 ———从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建设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摘要: 儒家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长久地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最为深厚的理论学说,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的政治文化目标:民主文化与法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政治发展;民主文化;法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使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方法,政治文明研究的兴起则是20世纪中叶的事情,它是对传统研究方法过于关注静态的社会制度与政治机构研究的一种反动,并很快和理性选择理论并立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两大主要方法。 二、政治发展的涵义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化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南开大学09年近代史纲要试卷及答案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本科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期末统考试卷(A卷)[闭卷](100分钟)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30:70)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将1-20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2.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外国资本企业 D.辛亥革命后的新兴企业 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4.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 A.时务学堂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同文馆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6.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7.毛泽东认为,()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十月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第一次国共合作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 A.发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 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0.中国共产党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1.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中国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地域辽阔,战线长,敌后战场的开辟 B.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仍相对弱小,无力开展反击 C.中国国民党不积极抗战 D.中国抗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十分困难。 12.()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根据地建设 D.武装斗争 13.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是 ( )。

政治社会学考试题目

政治社会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国家(P10) 精英(P28) 全球化(P40) 社会运动(P70) 政治参与(P119)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权力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军事实力、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 2、近代国家的特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新社会运动(NSMs)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们的_____________。 4、要判断某人是否具有公民权利,可以看其是否拥有_______、 ___________和社会权利三项权利。 5、公民社会的特征是自由、__________和市场竞争。 6、多元主义强调有限的国家和______________。 7、全球化实际上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答案:交流能力;连续性、创新性;反国家主义;民权、政治权利;社会多样性;民主的价值;国家、公民社会机构。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卢克斯把权力概念分为哪三个层次?权力的结果是什么?(P6) 2、简述自由国家的一些重要特征。(P17) 3、法治的原则有哪些?(见笔记) 4、自由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趋势有哪些?(P123) 5、迈克亚当用政治机会的方法,概括哪些因素形成新社会运动影 响政治进程的能力?(P78) 四、论述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道作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我国公民的各种权力的实现及存在的问题。 2、你如何看待今天的全球化? 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 4、简述你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并谈谈中国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加快进入公民社会。 5、请谈一下你心目中的自由民主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 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题 一、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运动和发起阶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 太平天国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3)直接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难。 (4)主观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 二、太平天国制度建设的两大方案及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一)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三)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四)没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一)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二)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没能付诸实施。 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五)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首先,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其次,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再次,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最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客观原因:敌人(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强大。 教训:天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 兴办洋务事业之目的 1.压内——镇压农民起义 2.防外——加强海防、边防 3.固体——发展本集团的政、经、军实力 五、洋务事业的主要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一)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二)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三)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A卷 中国社会思想史2008-2009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 姓名: 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 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 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 孟人性论的比较 4. 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 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 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 7. 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 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 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 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 容 11. 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 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