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
经济地理区位分析

分析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例

20100512129 五系10资源(1)路邯淞区位(location)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所处的空间环境极区位因素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经济活动区位方能使其达到最大和理性,获得最大发展。

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即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区划面积152.8平方公里,已开发4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3000余家,是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993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区划面积152.8平方公里,已开发4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3000余家,是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2010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两镇和三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0多万。徐州经济开发区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核心区”、国家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2010年跻身江苏省开发区前十强,在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位居新升级国家级开发区的前三名。

金山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对金山桥开发区的蓬勃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徐州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规划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徐州市主城区东侧,距市中心5.8公里,距新城区4公里,与老城区、新城区呈“金三角”之势。陇海铁路、京沪铁路、连霍高速、京福高速、104国道、206国道、310国道、京杭运河贯通全区,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和即将开工的徐兰高铁客运专线在开发区交汇设站。距中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徐州铁路编组站1.8公里,距国家一类口岸——徐州观音国际机场3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2小时车程。

到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后,从开发区到北京和上海均只需2小时,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开发区也将因此获得极富价值的商机和极具魅力的愿景。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承接高铁第一区,京沪高铁七大主要站区之一的高铁徐州东站就坐落于开发区,距开发区行政中心仅 4分钟车程。既是京沪高铁的中点,也是京沪高铁和未来徐兰、徐连高铁的交汇点。开发区因此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节点、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黄金交叉点”。随着京沪高铁正式通车,从开发区到北京和上海仅需2个多小时。徐兰高铁通车后,徐州到西安也只需2个多小时。与南京、济南、郑州三个省会城市成为1小时经济圈。徐州经济开发区目前是江苏北部经济规模最大的省级开发区, 3小时经济圈内有32个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市场腹地非常广阔。

从用电上看,徐州为华东地区的电力地,开发区拥有220KV变电所5座,110 KV变电所6座,可以双电源双回路供电,电力供应充足。从用水上看,开发区建有供水公司,供水充足。从供气上看,西气东输冀宁管道工程徐州分输站位于开发区内,区内有两家供气商,可以直接使用西气东输天然气。从供热上看,开发区供汽能力为每小时1200吨。从人力资源上看,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徐州市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与国内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创设了以工业设计中心等6大功能载体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徐州工程装备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可为入驻企业低成本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从物流成本上看,开发区凭借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的便利条件,启动了亿吨大港金山桥港区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同步建设综合物流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构建大通关新格局,物流效率明显高于周边,物流成本明显低于周边。

同时,立足于区位交通的绝佳优势,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交通金山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臻完善。在超前编制一流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近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多亿元,仅新建道路就达130多公里,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骨干路网框架,新增拆迁面积300多万平方米。五大功能园区进展顺利,依托区内的京沪高速铁路徐州站,规划建设约12平方公里的高铁国际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业。目前,4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依托清华大学,与清华控股集团公司合作开发一期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循环经济、软件系统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国内首家清洁技术产业园,已具备“九通一平”条件,并有一批项目进园建设;意大利工业园、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光电微电产业园等园区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开发区以生态园区建设为主线,认真落实“环保优先”原则,通过环境功能分区、排污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开发区生态特征凸显,保证了人、项目、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标志着园区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科学跨越的新阶段。

就金山桥开发区自身来说,其具有的良好的发展空间优势有助于其在未来获得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区已投资近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并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标准化厂房。我们还特别注重功能园区建设,以功能园区建

设带动152.8平方公里开发区的整体集约开发和城市功能的提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总面积52平方公里的徐州高铁国际生态商务区,这里将是大型企业总部集聚的总部新天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智慧新高地、商务交往及休闲娱乐的商务新领地。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将把高铁国际生态商务区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依托高铁,连接北京和上海的最佳商务区。

建区20年来,尤其是“二次创业”的五年间,全区干部职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时刻保持锐气激情,顺境趁势而上,逆境迎难而上,始终抢占发展制高点,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淮海经济区最具投资价值的“热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徐州经济开发区培育形成了工程机械、工业电子、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综合物流等优势产业。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此投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全球同行业排名第七、连续22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的徐工集团,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领袖——美国卡特彼勒、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德国机械骄子——利勃海尔、高技术材料世界领先者——法国圣戈班、全球一流的工程机械发动机生产商——韩国斗山、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丹麦维斯塔斯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已形成以徐工为核心、卡特等龙头企业为骨干,从主机到关键零部件较为完整的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链。并形成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燃控设备加速发展,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拥有多晶硅产能全球第一、技术品质世界一流的中能硅业,中国第一、世界最大的铸锭切片专业工厂——协鑫硅材料厂,在开发区已基本形成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太阳能电站的光伏产业链条。目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为主导,工业电子、特色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海纳百川,激流勇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块投资的热土,一个创造财富的宝地,一个实现梦想的乐园。勤劳质朴、诚实守信的开发区人真情期待与您共同谱写高铁时代的华彩乐章!

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此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效地缓解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②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④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易地育肥”对草场建设的意义在于( ) ①为产粮区提供大量畜力②减缓对草场的压力③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④为产粮区提供充足的有机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图示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中部和西部的优势。第2题,“易地育肥”在牧区或产犊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条件,以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繁殖犊牛,犊牛断奶后,立即或者养到1岁后转移到精料条件较好的农区进行短期强度育肥,然后出售或屠宰。对草场来说可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答案:1.B 2.B 3.(2013·山东文综,1~2)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

第3~4题。 a b 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 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第3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故选C项。第4题,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答案:3.C 4.C 5.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调整棉花生产布局,提出“南方稳定,北方发展,新疆大发展”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棉花总产、单产、调出量连续19年位居

人教版高中地理最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最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 __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土壤等; __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化肥、机械等。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常考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 __)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城市规模和地理位置分析

二、中国城市经向分布不平衡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这一地带只占全国1 4.2 %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44 98%的城市数和45 0 %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截至2001年末中国设市城市664个,国家建设部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1年末,中国有设市城市664个,城市人口近3.6亿人,城市面积60.7万平方千米,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588人/平方千米。 按中国领土960万计算。东南沿海136万平方公里。拥有294个城市。城市面积为0.46万平方公里。我们假设在虚拟的世界(中世纪)里,一万平方公里出现一个城市。那么,根据A=λr2 。那么r=56公里。根据北京的环路来算。 如果根据正方形计算,那么,A=r2,那么r=100。即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100公里。 为了保证一屏幕的距离就能看见两个城市,需要在10-12格的距离,也就是文明5中等视图情况。假设两个城池间隔10格。那么一格为10公里宽x10公里长。那么根据这样的设计,每10x10方格均匀布置一个玩家。

那么两个城市间的距离为56x2==102公里。 2011年7月1日–目前,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达240多个,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直线距离1500公里左右,这部分中长距离的客流主要由铁路承担。京沪高铁的...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无锡, 欧洲大部分城市的人口密度平均值是每平方千米3500人,而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无锡中心城人口密度约为9600人,很显然无锡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际上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城市,这就要求把远景规划的人口密度降下来。 源自: 生态无锡刍议《华东旅游报》2004/06/22 中国上海, 今天,上海是中国最具备“城市复兴”条件的城市,上海市目前常住人口1640万,其中流动人口380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也是亚太地区的特大型国际城市。 源自: 中国楼市的上海启示《中国建设报》2003/04/09 他认为,中国城市化率应该在75%至80%,才能适应城乡协调发展和优化人口布局的需要;二是城市规模结构的集中化,主要表现为大城市、大都市和中型城市率先发展;三是城市布局的集群化,主要表现为各个不同等级和影响力的大都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四是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即紧凑型城市,表现为在有限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城市用地单位面积有更高的产出。 源自: 集中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6/09 二、中国城市经向分布不平衡据资料统计 ,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 ,这一地带只占全国 1 4.2 %的国土面积 ,却分布着全国 44 98%的城市数和 45 0 %的城市人口 ,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 源自: 中国城市地域分布的三个特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03期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区成渝经济区人口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拥有 0.7个/万 2座特大城市、16座地级城市,17座小城市,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有城市1.73座,是中国西部城市最密集区,高于全国

高中地理所有区位因素归纳复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4.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位选择 出口农产品基地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等地棉 花 喜高温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苹 果 喜光、较耐寒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甜 菜 喜温凉,耐盐碱、干 旱,生长期短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水 稻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 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 岭--淮河以南(36°N) 玉 米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 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小 麦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 耐旱、适应性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 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二、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四、旅游业区位分析:?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B.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C.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A.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B.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五、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超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归纳总结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 碱度偏高。 0 2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 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 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滨海地理位置分析

第四部分、项目定位及优劣势分析 为了怎样建设一个新区商业专业市场,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地块的基地及交通条件。我们要知道,项目的基地及交通条件是否支持我们的目标,它能否实现,项目的基地及交通条件有什么不足的,需要我们如何去改善。 一、项目的基地位置 1、项目地理区位 项目基地坐落于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位于滨海新区塘沽盐场,东临临港、南接南港、西邻大港城区、北为官港。 本项目 滨海新区为了发展新区经济,做强做大南港片区,建设轻纺经济区。轻纺经济区是滨海新区作为“十大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毗邻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紧紧依托世界级重化工区,打造新区完整石化产业链,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新区产业结构以及提升新区产业层次。

轻纺经济区定位为中国北方轻纺工业基地和化工产品集散基地,石化下游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中心,没有烟囱的工业区。 2、项目区位特征: 1、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马后蹄” 本项目 项目距天津市中心区45公里,位于天津市的“马后蹄”位置,占据有利地势,遍及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这给天津市滨海新区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具有对内吸引和对外输出的双重有利条件,有利于滨海新区吸取外来资金,外来企业的投资,为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滨海新区占据天津市有利的地势,天津就像一匹马,滨海新区这只“马后踢”,踩 在有利的地势上,向前奔跑,带动整个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大港区是滨海新区的“南翼” 本项目 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着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着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和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滨海新区的核心区。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大港位于“T”型的“南翼”。说明大港占据的有利的地势,这给个大港城区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为以后大港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 1. 可持续原则 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主导性原则 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 因地制宜原则 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4. 因时制宜原则 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又如,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大约每十年“飞”一下,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主要在亚洲“四小龙”国家,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20世纪90年代主要在我国沿海省份,21世纪初主要在我国的中部省份。 二、区位分析的—般方法 1. 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

(完整)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2.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市场和交通 B.交通和劳动力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3.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4.下列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与a图类似的是() A.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区 B.美国的棉花带 C.中国的春小麦区 D.法国的葡萄园种植区 5.影响乳制品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市场需求量 C.技术力量 D.廉价的劳动力 6.为了乳制品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企业应该() A.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走劳动密集型的道路 B.利用我国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资源密集型道路 C.加强科技投入,走技术密集型道路 D.不断扩大规模,以抢占市场份额 下图表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天然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三曲线表示天然原料和科技要素的分别是()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与①曲线变化大致吻合的是() A.制糖厂 B.纺织厂 C.啤酒厂 D.飞机制造厂 下图中数字表示四种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9.工业区位选择时,宜优先考虑原料产地的最有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城市的增长与①工业部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苏黎世 B.阿伯丁 C.攀枝花 D.旧金山 2005年2~3月,世界铁矿石价格猛涨,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下图是“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受益国家是() A.中国、日本、印度 B.德国、美国、法国 C.巴西、澳大利亚、印度 D.马来西亚、印尼、埃及 12.“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揭示了() A.煤炭、铁矿石价格上涨对钢铁工业的影响 B.原料对钢铁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地理位置分析

☆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海陆位置; 2.经纬度位置; 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5.经济和军事位置; 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统编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

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8·济宁模拟)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据此完成1~2题。 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D.增大昼夜温差 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②减少水分蒸发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第1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2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故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故⑤错误。 答案:1.C 2.B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D.排水防涝 4.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5.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土壤D.水分 解析:第3题,图中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是“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4题,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

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 区位因素分析过九关 第06关 航空航天基地区位因素分析练习

航空航天基地区位因素分析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据此完成1—2题。 1.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A .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B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C .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 .人口稀少,发射后残骸不易危及人们安全 2.向火星发射探测器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和更重载荷,我国四大卫星基地最适合火星探测任务的是 A .酒泉 B .太原 C .西昌 D .文昌 【答案】1.A 2 .D 【解析】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发射窗口期较长,A 项正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较高,B 项错误;该地地处内陆,海上交通不便,C 项错误;发射后残骸不易危及人们安全不是酒泉的优势,D 项错误。故选A 。 2.文昌位于较低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快,故自转的推力较大,D 项正确;其他几个地点纬度较高,不具有优势条件,故可排除。故选D 。 航空航天基地的区位因素分析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

2 我国四大航空航天基地的有利区位 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16年10月7时30分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18日13时59分其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阿木古朗草原成功着陆。据此完成1—2题。 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选择酒泉基地发射的地理原因是 A .酒泉基地纬度高,自转线速度较慢,有利于飞船进入轨道 B .酒泉基地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高,有利于飞船发射 C .酒泉基地位于干旱区,多晴天,有利于飞船发射 D .酒泉基地位于温带草原区,草场茂密,有利于飞船返回着陆 2.在主着陆场外1000千米处设副着陆场的原因是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3—5题。 3.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4.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 交通和劳动力 B.市场和交通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5.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第6题。

6.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图6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7-8 题。 7.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8.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图7 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 答9—10 题。 9.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 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 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二、综合题(共60分)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是 和。 (2)P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对比,相似的 是() A.高温多雨时期相同 B.都有煤炭工业城市 C.河流入海方向一致 D.地理纬度位置相近 (3)A、C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这里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4)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是英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产地,分析美国南部棉花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完整word版)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偏北? 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位置偏南? 3,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异同点: 相同之处: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北纬4度~53度,美国本土的纬度范围为北纬20度~47度,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b:两国都是大西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c:两国都是海路兼备的国家。 不同之处: a: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纬度范围大致为东经73度~135度; b:从所在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岁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是分别属于大西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东岸同时在大西洋的西海岸; d:中国跨纬度范围更广将近50度,而美国本土所跨的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路位置来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而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连的部分;

f:从邻国来看,中国邻国众多,而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等走向,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距海较远,东西走向,自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且中国山地占有面积广大;美国的山脉是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落基山脉,呈南北走向,不仅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很少; 由上面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得到: 1: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水热条件较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与夏季风势力强势,加上沿海受千岛寒流的影响,水热条件较美国差,因此比较偏南。2:a:中国西部地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水汽难以到达,加上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常年干燥少雨,易形成荒漠;青藏高原等山脉的抬升和阻挡作用,使得南部、西部、北部水汽难以到达,夏季南部印度洋水汽东部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气温高,蒸发量大,雨量少,加剧干燥程度;冬季西风受山脉分流作用无法影响内陆,降水量极少;使得中国的荒漠位置不仅在西部更偏北, b:美国受纵贯南北的落基山脉及沿岸寒流的影响,使得荒漠位置偏南; 3:自由发挥,略。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2018重庆期中)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为农作物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及其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秸秆主要来自() A.小麦、大豆 B.水稻、大豆 C.玉米、水稻 D.玉米、甜菜 2.该地区秸秆还田的合理方式是() A.建沼气池,沼渣还田 B.能源化、饲料化后还田 C.就地焚烧或直接还田 D.机械粉碎或堆沤后还田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判断其秸秆来源。第2题,能源化、饲料化后还 田可解决当地饲料、燃料和肥料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8广东广州调研)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下表 反映我国不同雨量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1990—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A.由中温带移向暖温带 B.由半湿润区移向湿润区 C.由半干旱区移向半湿润区 D.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 4.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化 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C.农业技术进步 D.交通运输网络发展

5.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A.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B.更有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C.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D.增加了台风、洪涝的灾害风险 答案3.D 4.B 5.A 解析第3题,由表可知,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在降雨量400~800毫米和≥800毫米的地区较高,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位于东部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结合与1990年相比的变化 可知,降水量≥800毫米的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度下降最多,而降水量400~800毫米的地区粮食生产集 中度提高最多,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由湿润区移向半湿润区。第4题,在计 划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 这些地区率先成为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区域,由于种粮效益低,大量粮田转 为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再加上外向型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些地区的 粮食种植面积锐减。所以,这些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退出粮食主产区的行列,使北方地区 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所以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第 5题,从耕地资源的地区分布来看,北方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而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人多地少。 所以,北方与南方相比,具有人均耕地数量较多的优势,土地容易产生规模效益,从而为粮食生产的大 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所以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我国某省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4 ℃,年降水量约1 400毫米。右图为该省耕地分布状况示意图。据 此完成第6~7题。 6.该地的地形() A.以平原为主 B.以低山丘陵为主 C.以高原为主 D.以盆地为主 7.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应() ①开展多种经营②实行立体布局③扩大种植规模④延长农业产业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6.B7.A 解析第6题,该省25°以下有坡耕地比重超过50%,25°以上陡坡耕地比重约15%,耕地中坡耕地面积 较大,说明该地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第7题,该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故该省 位于南方地区。从地形、气候条件分析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立体布局,利用优势农产品 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2018江苏高考考前全真模拟)下图为深圳行政区域调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 最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最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归纳总 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最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化肥、机械等。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常考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中考地理学法指导 专题一 如何分析地理位置

中考地理学法指导专题一如何分析地理位置 【学法指导】 经纬度位置:通过阅读地图,找出这一地区的经纬度范围(或者该地的经纬度位置)。分析该地区的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通过查找赤道、南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结合重要纬线分析该地所处的五带的哪一带以及高中低纬度的哪一纬度等。 海陆位置:通过阅读地图,找出该地区所在的位置及距离海洋的远近,临海的找出周围濒临的海域(海、海湾、大洋)等。 相邻位置:通过阅读地图,找出该地区相邻的大洲、国家、地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或者重要城市等。 【典例分析】 ◇◆亚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以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亚洲的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相邻位置:亚洲与欧洲、非洲相邻(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欧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北部有北极圈穿过,欧洲跨中高纬度,主要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海陆位置: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相邻位置:欧洲与亚洲、非洲相邻(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土耳其海峡; 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非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赤道穿过其中部,地跨南北半球。南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和北部,主要位于热带和低纬度。海陆位置: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东北临红海。 相邻位置: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隔红海、苏伊士运河与亚洲相临。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区域经济发展 模拟创新题 一、选择题 (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A B C D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016·河北唐山统考)下图为京津冀城市一体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应成为() A.知识型区域B.加工型区域

C.资源型区域D.贸易型区域 4.同京津相比,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人才密集B.交通便利 C.地价便宜D.市场广大 (2016·宁夏银川一中期末)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回答5~6题。5.该地区枸杞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7.(2016·福建省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某区域略图。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材料二: “秋淋”(连续4天出现降雨,且降雨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对秋雨的习惯叫法,当地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陕西秋雨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暴雨多,灾情严重等特点。 材料三: 图2为陕西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