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题-_教育学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_教育学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_教育学_第八章_教学(上)
考题-_教育学_第八章_教学(上)

教育学考题-------------------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分,共40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0

2.4)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02.4)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

于( A ) 。(02.4)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02.10)(08.10)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03.4)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03.10)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03.10)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03.10)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04.1)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 A )。(04.10)

A.教学模式

B.教学原则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

..的是( C )。(05.10)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B )。(06.10)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1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C )。(07.4)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14.《学记》中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B )原则。

A.因材施教

B.系统性

C.启发性

D.巩固性

1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6.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C )。

A.“各因其材”

B.“学而时习之”

C.“开而弗达”

D.“人不知而不慍”

17.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是( A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18.教学模式是以( D )为基础形成的。

A .教学理论

B .科研成果 C.教学计划 D.教学实践

19.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属于( A )。

A.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B.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概念获得模式

20.巩固性原则强调( C )是巩固的前提。

A.复习

B.实践 C .理解 D.作业

21.因材施教是指让( A )。

A.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规格和基本标准

22.“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了( A )原则。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 .巩固性 D.理论联系实际

2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D )。

A.小组合作学习

B.分层教学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

24.与讲授法相比,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更关注( C )(08.10)

A.学生是否参与学习

B.学习结果

C.学习过程

D.对学习过程结果同等关注和重视

25. 把教学进程设计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模式是( A )(08.10)

A.设计教学模式

B.发现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模式

26.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是( A )(07.10)

A.罗杰斯

B.布鲁纳

C.布卢姆

D.赞可夫

27.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了( B )

(07.10)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8.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倡的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即( C )(08.4)

A.个性、类性、综合性

B.稳定性、可行性、动态性

C.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D.德性、智性、体性

29.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改变师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由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环节的构成是( D )(08.4)

A.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D.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30.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 C )(09.4)

A.传授知识

B.培养技能

C.培养人

D.育德

31.对教学模式研究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是美国学者( A )(09.10)

A.乔伊斯和韦尔

B.柯尔伯格

C.杜威

D.布鲁纳

3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 C )(09.10)

A.以学生为本

B.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C.给学生以安全感

D.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3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枝如接知”体现了教学的( B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或2分,共10分;如单项选择每题2分则无多项选择)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的主要步骤包括( ABDE )。(03.4)

A.诱导学习动机

B.领会新教材

C.拟定解决课题方案

D.巩固知识

E.检查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CD )。(04.10)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3.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BCDE )(06.4)

A.设置问题情境

B.确定问题或课题

C.总结评价

D.执行计划

E.拟定解决课题方案4.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包括( ABD )(06.10)

A.直率性训练模式B.角色扮演模式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D.课堂会议模式 E.群辩法模式

5.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下列属于单一课的有( ABCDE )(08.10)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测验课

D.练习课

E.实验课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0

2.10) P271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方法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2.启发性原则(0

3.10)(08.4) P268

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教学模式(03.10) (0

4.1)(0

5.10)(07.10) P261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

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教学 P251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直观性原则 P266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6.系统性原则 P268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7.巩固性原则 P269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8.量力性原则 P270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P272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10.因材施教原则 P273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11.教学组织形式 P278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与安排等问题。

12. 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09.10) P257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四、简答(2004.4开始改为每小题5分,共25分,以前为每题6分,共30分)

1.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04.1) P273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2.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04.4)P257

教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古城、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3.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0

4.10)P274

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他的教学原则体系是针锋相对地在

批判和否定凯洛夫原有的五条原则体系基础上形成的:

(1)高难度原则。赞科夫认为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和一般发展。因此提出与之相反的高难度员额,强调要讲教学建立在高水平之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种能为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不断提供丰富食物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

(2)高速度原则。赞科夫反对巩固性原则,主张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要向前进,就应当交给他们新的知识,以广度求深度。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赞科夫提出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尽可能在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规律、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形成读、写、算技巧。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主张要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应当能够理解知识得来的过程。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对于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这才是提高他们的根本方法。

对于赞科夫的原则体系,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受到比较多的质疑,集中在什么样的难度和速度是合适的。其余的三条原则,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肯定和好评,被认为是对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突破。

4.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06.4) P268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08.10)P266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6.简述教学的任务。P252

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7.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P253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8.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P261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9.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P267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才需要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管擦,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68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子啊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至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系统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69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于学生的要求。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理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巩固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69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教师应当首先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教师应当熟悉并且善于运用心理学的关于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组织安排巩固,以提高巩固的效率。

(3)巩固的具体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应当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作业量控制在恰当的范围。

量力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0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新的成果。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教师要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准备情况如何?思维和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于学生的具体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把握。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1

(1)坚持正确的方向。教师要主动地、适时地、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教师作为社会公民,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具体特点,自然低讲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2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实践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

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很容易沦为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

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P273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10.班级授课制的特征。P279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间歇和休息。

11.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P148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讲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反对教师中心,注入知识,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针对这种教学模式,他提出了一些相当于原则的基本教学要求:

(1)以学生为本。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将注意集中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究竟想学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习与成长?

(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人的学习总是有所侧重,一种是“要我学”,一种是“我要学”。只有学生自发的学习,即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需求的学习,才可能达到“我要学”的境界。

(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新的教学内容,虽然有时候会使学习者感到它对自己的价值,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会对学习者形成压力,产生威胁,从而妨碍学习。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解除和降低这种压力和威胁,以便支持学生的学习。

(4)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罗杰斯所期望的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允学生做出个人选择,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只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产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五、论述(共25分;04.4以前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03.4)P280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是的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是的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逐渐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乏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2.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06.10)P27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学习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别应当强调教

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5)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实践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6)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7)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学生发展的实际。(8)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很容易沦为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

3.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07.4) P273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的中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有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骄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4.你是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的?结合教育现实谈谈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有哪些新的变化?

(08.4) P280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是的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是的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逐渐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乏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5.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13分)(09.4) P268

指在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的,从而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子啊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至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最新小学各阶段教学大纲

精品文档 小学各阶段语文、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1-6年级识字量:450+750+550+400+250+150=2550)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一)汉语拼音 1.能读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学读轻声。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二)识字、写字 3.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4.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能按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能初步理解字义。 5.学过的词语能正确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能在口头语言中运用,一部分能在书面语言中运用。 6.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7.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培养写字兴趣。 8.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 (三)听话、说话 9.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10.听话能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 11.学习说普通话。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12.能当众说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习使用礼貌语言。 (四)阅读 1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4.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5.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16.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一二年级总阅读量为5万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

小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一年级 教学容(每周4课时) (一)数与计算 (1)20以数的认识。加法和乘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会看整时) 元、角、分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直观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的数,会读、写100以的数。掌握100以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 教学容(每周6课时) (一)数与计算 (1)6~9的乘法和表除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6~9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乘法、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2)万和万以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3)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用凑十的方法计算竖式连加。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4)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0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0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 (5)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 B.教学原则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 )。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 5.总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6.总学分: 7.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师范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掌握小学教育目标,运用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手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三、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学的地位 二、教育学的作用 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学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展活动的方式。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学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幼儿教育学;为什么学 习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教师和幼儿;幼儿园全 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环境,课程;幼儿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幼儿教学活动设计;幼儿的游戏活动、 一日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让学生构成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理论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 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3、课程任务 1、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她们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具备幼儿教师应具 备的职业素养; 2、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掌握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从 事教育工作,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注意补充反映教育规律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意课堂教学 实操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教学理论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使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幼儿园组织管理,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幼儿教育的一般理论,掌握幼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运用在教学活动实践中。 三、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1、教学中讲授和练习结合,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课程是结合教学方法上,注重实用性,教学案例的设计、习题的操练,都尽可能地真实化,加强学生 的实际教学能力。 3、注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4、对学生的习题和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使学生能纠正错误,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教育学概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幼儿教育的意义; 2.掌握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 第1页共4页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A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 C 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B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B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D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D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工作方法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考试评价目标】… 一,填空题 1.教学工作以____为中心环节。 2.上课的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 3.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____。 4.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____、____和....................。.............一O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____和方法。 6.教学评价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____、指导性原则。 7.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一____—.____ 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称为____。 9.引导探究教学法包括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____。 lO.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____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 11.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 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____直观性、真实性。 13.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合作、____和不相干的。。 14.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于北京开办的____。 15.合作学习理论认为____应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上课2.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3.考虑教法 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系统6.整体性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 教学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法8.引导探究教学法9.问题 10.《大教学论》11.班级教学12.形象性13.竞争的 14.京师同文馆15.群体合作分组结构 二、选择题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 ) A.制定教学计划B.了解学生 C阅读有关参考书D.备课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知识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 称为( ) A.讨论法B.研究法C实习作业法D.练习法 3.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旨在发掘教师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B.特朗普制c.小队教学D.合作学习 4.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 A.班级授课制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5.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称为(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相对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 6.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的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指导性原则 7.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是( ) A 久实验法B.练习法…C参观法D.实习作业法8.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凯洛夫D.杜威 9.教学过程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一兰喀斯特制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特朗普制 10.被称为灵活课程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队教学B.特朗普制C合作学习D.分组教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050305)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心理学 课程代码:050305 学分与学时:3分 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授课对象:初等教育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阐述初等教育机构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律,并能运用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增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难点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练习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 (一) 总论 (二) 知识的学与教

(三)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四) 有效学习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丰富心理学理论 (二)服务教育实践 (三)指导教育决策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生在智力、人格和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 2、掌握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掌握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重点与难点: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 德育

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八章德育 [日期:2008-10-18]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云南省事业单位2010年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考试培训火热报名中,选择了千万不要错过... 文山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考前培训班招生详情查询红河州201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培训详细信息查阅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3.德育的社会功能 4.德育的任务 5.道德教育 6.政治教育 7.思想教育 8.小学德育 9.小学德育过程 1O.爱国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4.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 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基础B.途径C.关键D.内容,

6.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7.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手段B.方法C.途径D.内容 8.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10.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1.衡量小学生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12.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14.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导向性原则 15.( )是为达到德育自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练习题

第八章教学<下>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D)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2、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B)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B)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画》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4、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5、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 A、唐代 B、宋代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后 6、现代我国学校的教学以(C)为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授课 B、个别辅导 C、班级授课 D、讲座 7、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9、备课包括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A) A、了解学生 B、阅读参考书 C、上网 D、制订教学计划 10、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A)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者和学习者 C、集体的领导者 D、学生的榜样 11、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C)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12、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B)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在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D)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4、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D)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1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D)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6、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C)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1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B)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8、良好测验标准中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D)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9、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在古代的东西方,个别教学制是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到19世纪中叶,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2、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形成了著名的“”。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 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八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备课 (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 ?课题(单元)教学方案;3 ?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以 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综合课大体上由如 下五个环节构成。 第一,组织教学。第二,检查复习。第三,掌握新知识。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2。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 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测验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谓教学内容的目标是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的知识等,行为和发展的目标是指心理操作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 (二)试题类型 在目前常用的测验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供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出题者编制的问答题、 解答题作出答案。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对试卷提出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新)

《教育学》教学大纲 Pedagogy 一、说明部分 (一)《教育学》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林永惠,路玉才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师范类本科专业学生 (三)《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学》课程是我校师范专业本专科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它对实现我校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心理学》、《学科教育学》、《中小学学科教材教法》等共同构成了我校师范类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对教育功能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技能,明确教师的责任,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教育规律,学习并尝试运用教育规律分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

(四)《教育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70%);具体的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二、教学大纲正文: 开篇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介绍,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理解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是为了促进人性的最优化发展,也是师范生未来职业倾向的首要选择。结合学习本门课程意义的介绍,为师范生进一步树立坚强而科学的教育观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教师职业选择的理由探讨,难点是《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阐述 主要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 一、当代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介绍; 二、课堂讨论与分享——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 三、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授课教师课根据自己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领域的教师进行介绍。 教学小结: 教师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中外教育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式的教育家,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社会赋予师范生的光荣使命。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理解班级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了解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班级授课制 教学难点:如何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应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教学组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古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教育也是如此。 特点: ①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关系, ②学生年龄不等,程度不齐,学习内容进度不统一; ③教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 这是当时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班级上课制应运而生。 (1)早在16世纪,西欧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3)以原苏联教育家凯罗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第八章汇总

第八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教学”和“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至于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

巧(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凯洛夫提出的五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贯彻教学原则,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4课时)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 答: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J) 答:第一,组织上的自愿性。第二,内容上的广泛性。第三,形式上的多洋相。第四,活动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J) 答:一,充实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分为六类 答: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 5、课外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6、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 活动)。 7、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活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 小组)。 8、如何开展好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J) 答: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0、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 11、如何组织和实施课外小组活动? 答: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二,真人准备,抓好落实。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12、认真准备,抓好落实要做到: 答:一,思想动员。二,落实任务。三,准备器材和场地。四,安全和纪律方面的准备。 13、(实施)是课外活动的核心环节,这个阶段,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做好记录)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八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八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 ) A 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 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目用百分制较方便 D 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 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 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 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3、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D ) A 组织教学 B 检查复习 C 巩固新教材 D 讲授新教材 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 )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5、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纪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 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 分层教学 B 合作学习 C 小班教学 D 复式教学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 C 分组教学 D 道尔顿制 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 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 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 备课 B 上课 C 布置批改作业 D 成绩考评 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