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ppt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戊戌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