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1)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习部分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文诗对照初读课文,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读正确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 这首歌歌名叫《烟花三月》。听了这首歌,想到了哪首诗?对,这首歌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这首诗我们应该熟悉。画面中那不停晃悠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柳?(古人离别时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对方的祝福。) 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送别诗,你记得哪些名句? 一、复习,导入,揭题 1.离别时,有人惆怅,依依惜别,有人把深情藏在心底,对朋友百般安慰。(出示诗歌。) 2.指名读。 你觉得这首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3.揭示课题。 这首诗藏在一篇课文中,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叫它“文包诗”。这篇课文是—— 4.齐读课题。生读。 5.介绍黄鹤楼。 谁送谁? 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他年轻的时候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十二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一起饮酒作诗,成了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一天,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去扬州,李白赶来送他。他俩真是难舍难分,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需要老师范读,听听重音、停顿、语速等是如何处理的吗?) 2、小组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三人听。比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有感情。 3. 检查生字(先来看看生字读得准不准) 出示: 暂时友谊伫立 暮春三月孟浩然饯行

豆吉虎《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课前准备 自古伤情多离别,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写下千古名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二、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识读了生字新词,熟的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这组词语,(生读)评价:(齐读)生词读的不错,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老师标划的四个词语来说说《黄鹤楼送别》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评价: 三、精读感悟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板书:依依惜别) 评价:学习就要会思考,善于发现 过度:这份浓浓的情谊在黄鹤楼上升腾,在长江上弥漫,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再读课文,看看这依依惜别之情在哪些地方体现的最为集中,把那些触动你心灵的句子圈点标画出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读的非常的认真,体会写的也很好,接下来我们共同分享交流。 A、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⑴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不舍 1

(2)从都有意不去触动感受到他们不想说。 评价语:他是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啊!(请你读出他们的不舍)相机范读你走进了李白的内心。(请你读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引导: 师:老师感到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可是他们两个怎么不说话了呢?? 师:此时是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师:刚才同学们都抓住语句读出了不舍,但是这里还有一个令人耐人寻味的字,谁发现了?(藏) 师:他们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真的观景? 生:拖延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软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的藏在心底!越藏越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谁来读出这情谊?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标划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 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矿山路小学王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 (一)、检查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CAI:词语 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 (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配乐读) 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CAI:第一自然段) 引读,“暮春三月……”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 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暮春三月,引读 2、悟读第二自然段。(CAI:第二自然段) 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篇一: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目标预设】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 、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 、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 、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 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 5 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 、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 、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 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指名答 4 、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知识精讲

课文朗读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二、易错字 仰:不要多写“丿”。 酒:不要少写“一”。 三、词语解释 烟雾迷蒙:一种自然景象,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昏暗,看不分明。杨柳依依: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四、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事。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和朋友孟浩然 事件——送别 2.读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黄鹤楼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交流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提纲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 鹤楼送别

3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3.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说说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1)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黄鹤楼和广陵的资料: (3)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提示: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 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暮春三月孟浩然满饮此杯暂时友谊唯一 (2)指名分段读文,指导读通长句。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了这篇课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 _____ (谁) ___________ (在什么地方) 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 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四、欣赏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 过渡:我刚才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停转换,于是就能入情入境地把课文读好了。同学们,你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吗? 2.生自由读文。 3.回想当年,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别,这浓浓情,深深意,李白全借助这首诗表 达了出来(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 1.描红生字,每字仿写两遍后报听写。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内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并根据预习提纲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吟诵古诗 二、出示预习提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1、出示“黄鹤楼春景图”。 2、品读与欣赏。 (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友人饯行呢? 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1、课件出示饮酒话别语段,并分角色朗读。 2、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4、齐读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 5、孟浩然说了几句话?观察这两句话都和什么有关? 6、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用法。 7、指导朗读。 (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找出重点字词,深入体会。 三、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1、课件出示两个段落进行对比学习。

2、找出段落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并说明意思。 3、他们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4、“凝视”、“伫立”说明了什么? 5、引读最后一段。 【总结回顾,感受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或找出文章中和古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拓展延伸】 1、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 2、搜集送别诗。

【苏教版】2019年春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黄鹤楼送别》示范教案

第3课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暮、锦、饯、誉、暂、谊、凝、捺、辞”等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李、孟、浩、仰、眺、酒、您、敬、若、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长亭送别》歌曲。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离别之情。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齐读,指名读。检查自学效果。 ①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②读顺诗文 ③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板书:黄鹤楼送别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记忆字形,书写生字 (一)认读 1.出示生字“暮、锦、饯、誉、暂、谊、凝、捺、辞”,指名认读。 对比识记“幕”“墓”“慕”“暮”。 强调“谊”读音yì,不要误读为yí。 “暂”读平舌音zàn,不读卷舌音zhàn。 2.出示词语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繁花似锦俯临长江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饯行:“饯”读jiàn,不读chí;意思是送别。

黄鹤楼送别

课题:黄鹤楼送别 备课人:周店学校郭本连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 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

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通州市北兴桥小学钱伶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饱含深情再读一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在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 3、看,春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4、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如生提不出,老师倒有一个问题问问大家) “有意”为什么不把真情暴露出来呢?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

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你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两人分角色读对话。 3、再读课文,说说哪里体现两人间的深情厚意? 4、指名交流。 “敬仰……”孟浩然德才兼备,李白就曾赞美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满饮此杯”那满满的一杯酒是李白最深的祝福,最真的情谊啊。 “一饮而尽”朋友间心意相同,对于李白敬的这一杯酒,孟浩然怎能不一饮而尽呢? “像长江水永世不绝”是说他们俩的友谊天长地久。 “海内存知己……”谁课前查到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底。 (同学们,去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对话。用原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力,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将话别时的情景演一演更好,赶快行动起来!) 6、指名一组上台表情朗读。(多感人的场面呀!) (道具:杯子) 三、品读诗文,融入情境 1、不忍别,终需别。 2、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3、“伫立”和“凝视”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朋友的不舍、眷恋) 4、看图师描述:孤帆渐渐远去,远去……终于融入了碧水长

最新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

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