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 实验 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 实验 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 实验 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 实验 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报 告

院(系) 材料学院 专业 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台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

实验名称 夫兰克-赫兹 实验

教师评语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2、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3、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几率。

主要仪器设备:

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BY4320G 示波器

实验原理和内容: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阴极K ,板极A ,G 1 、G 2分别为第一、第二栅极。

K-G 1-G 2加正向电压,为电子提供能量。1G K U 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G 2-A 加反

向电压,形成拒斥电场。

电子从K 发出,在K-G 2区间获得能量,在G 2-A 区间损失能量。如果电子进入G 2-A 区域时动能大于或等于e 2G A U ,就能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I .

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

1. K-G 1区间 电子迅速被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

2. G 1-G 2区间 电子继续从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子碰撞。当其能量小于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

图1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灯丝电压

基态的能级差?E =E 2-E 1 时,氩原子基本不吸收电子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当电子的能量达到

?E ,则可能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E 称为临界能量。

3. G 2-A 区间 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若电子进入此区间时的能量小于eU G 2

A 则不能达到板

极。

由此可见,若eU G 2K

若e U G 2K =?E 则电子在达到G 2处刚够临界能量,不过它立即开始消耗能量了。继续增大U G 2K ,电子能量被吸收的概率逐渐增加,板极电流逐渐下降(如图2中ab 段)。

继续增大U G 2K ,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中bc 段)。

若e U G 2K >n ?E 则电子在进入G 2-A 区域之前可能n 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I 随加速电压2G K U 变化曲线就形成n 个峰值,如图2所示。相邻峰值之间的电压差?U 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为?E= e ?U 。

步骤与操作方法:

1. 将面板上的四对插座 (灯丝电压,2G K U :第二栅压,1G K U :第一栅压,2G A U :拒斥电压) 按面

板上的接线图与电子管测试架上的相应插座用专用连接线连好。微电流检测器已在内部连好。将仪器的“信号输出”与示波器的“CH1输入(X )”相连;仪器的“同步输出”与示波器的“外接输入”相连。

2. 打开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3. “自动/手动”挡开机时位于“手动”位置,此时“手动 ”灯点亮。

4. 仪器上电流档共有10-9A 、10-8A 、10-7A 和10-6

A 。四档开机时位于“10-9A ”, 且之后实验中保

持档位不变。

5. 按电子管测试架铭牌上给出的灯丝电压值、第一栅压1G K U 、拒斥电压2

G A U 、电流量程I 预置相应

值。更改电压时, 按下相应电压键,指示灯点亮,按下“∧”键或“∨”键,更改预置值,若按下“<” 键或“>” 键,可更改预置值的位数,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位。

6. 同时按下“set ” 键和“>” 键,则灯丝电压,第一栅压,第二栅压和拒斥电压等四组电压按预置

图2弗兰克-赫兹实验2G K U ~I 曲线

a b

c

I (nA)

2G K (V )

U O U 1 U 2 U 3 U 4 U 5 U 6 U 7

值加载到电子管上,此时“加载 ”指示灯亮。(表明四组电压均完成加载) 7. 仪器预热10分钟

8. 按下“自动/手动”键,此时“自动 ”灯点亮。此时仪器进入自动测量状态。在自动测量状态下,第

二栅压从0开始变到85V 结束,期间要注意观察示波器曲线峰值位置,并记录相应的第二栅压值。 9. 将仪器切换到手动挡, 再次预热5分钟。

10.改变第二栅压从0开始变到85V 结束,要求每改变1V 记录相应I 和2G K U (在示波器所观察的曲

线峰值位置附近每0.2V 记录相应I A 和2G K U 值,不少于10个点。)

11.实验完毕后,同时按下“set ”键 +“< ”键,“加载 ”指示灯熄灭,使四组电压卸载。关闭仪器电源

和示波器电源。

数据记录与处理:

自动测量峰值电压数据:

手动测量的峰值电流I和峰值电压U G2K数据:

结果与分析:

由于数据量巨大,为保证曲线的精准性,使用Matlab 6.5 作为计算工具,来拟合U-I曲线,以下为拟合曲线的程序代码

将数据输入Matlab:

以U G2K为自变量X,I为应变量Y,输入数据:

x=[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2 13.4 13.6 13.8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23.0 24.0

24.6 24.8 25.0 25.2 25.4 25.6 25.8 26.0 26.2 26.4 26.6

26.8 27.0 27.2 27.4 27.6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5.0 36.0 37.0 37.2 37.4 37.6 37.8 38.0 38.2 38.4

38.6 38.8 39.0 39.2 39.4 39.6 39.8 40.0 40.2 41.0 42.0

43.0 44.0 45.0 46.0 47.0 48.0 49.0 50.0 50.2 50.4 50.6

50.8 51.0 51.2 51.4 51.6 51.8 52.0 52.2 52.4 52.6 52.8

53.0 53.2 54.0 55.0 56.0 57.0 58.0 59.0 60.0 61.0 62.0

63.0 63.8 64.0 64.2 64.4 64.6 64.8 65.0 65.2 65.4 65.6

65.8 66.0 66.2 66.4 66.6 66.8 67.0 68.0 69.0 70.0 71.0

72.0 73.0 74.0 75.0 76.0 77.0 78.0 78.2 78.4 78.6 78.8

79.0 79.2 79.4 79.6 79.8 80.0 80.2 80.4 80.6 80.8 81.0

81.2 82.0 83.0 84.0 85.0 ]

y=[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0.0 25.3 31.7 25.3 35.9 35.3

35.6 35.6 35.7 35.4 35.1 35.7 35.6 36.4 35.7 35.9 36.1

35.1 35.5 34.3 34.2 30.0 19.9 6.0 0.0 0.0 9.6 24.6 39.4 47.8

49.4 49.8 49.8 50.1 49.2 49.5 48.7 49.1 48.5 48.6 47.6

46.3 45.7 45.1 43.3 41.0 39.0 27.0 8.4 0.0 2.0 13.6 29.6

44.4 53.0 59.0 59.7 60.8 60.2 60.7 59.6 59.3 60.5 60.4

58.6 58.6 57.3 57.8 55.0 53.4 51.9 51.4 41.8 27.4 11.7

12.5 19.6 31.1 43.5 55.8 63.3 68.7 70.5 70.0 70.5 70.8

69.6 70.1 70.2 70.1 68.9 66.9 67.0 66.1 65.3 60.4 60.3

54.8 50.0 41.2 35.1 34.0 39.0 47.3 57.1 66.6 72.9 80.9

83.0 82.2 83.9 82.7 83.1 83.4 82.3 82.7 82.2 81.4 81.2

78.6 78.5 76.3 76.3 73.7 71.7 67.7 63.6 62.4 63.0 67.5

74.6 80.5 87.7 93.7 99.5 101.6 104.6 103.0 105.2 104.4 103.3

103.9 103.9 103.9 104.3 100.6 103.1 101.5 103.0 102.3 100.8 100.9

97.9 99.5 98.1 ]

定义函数f为以x,y为基础得到的拟合函数,经实验得,当以28次多项式拟合时,得到的函数图像能够较好的符合所需的曲线形状;f=polyfit(x,y,28);

然后绘制函数图像;b=polyval(f,x); plot(x,y,'o',x,b); grid on

可以得到函数图像(见下页图),可见除去开头由于过多电流零值,和曲线末尾数据不稳定导致的曲线拟合出现坏点以外,其余部分的曲线均能够正确地反映电流随电压值增加而发生的变化。

然后根据图像和已测得的相关数据, 可以得到实际手动测量中得到的电流峰值及其对应的电压值如下

然后使用MLS 处理这一组数据, 以得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设其满足这样的线性关系

U n a U K G ?+=2, 其中以n 为自变量, ΔU 为斜率, a 为截距; 计算过程如下:

9486.12)

()(2

=--=

∑∑x x y x x b i

i

i

, 28.0=-=x b y a

96095.02

)(2=---=

∑n bx a y

s i i

y ,

22971.0)

(2

=-=

∑x x

s s i

y

b

8946.01

)()(2

2=+-=∑n x x x s s i

y

a 又对于任意一标准差与扩展不确定度的关系有, z z v zA s s t U *57.2== 得到a 与b, 即电流截距与第一激发电位ΔU 的最终值为

V a )6.09.12(b U A,10*2)0(-9±==?±=

讨论、建议与质疑:

2. I 的谷值并不为零,而且谷值依次沿2G K U 轴升高,如何解释?

电子被加速后所带的能量为E , 设氩原子的第一激发能为U ,若E 不等于nU , 则电子会带着剩余的E-nU 的能量撞击到第二极板上而产生电流。 因此I 的谷值不会为零。

当G2K 电压不断升高时, 电子所含有的能量E 越来越大, 而根据原子物理学相关理论, 电子所含有的能量越大, 与氩原子撞击的概率就越小, 故有的电子可能只与氩原子发生一次碰撞、 甚至不发生碰撞, 便携带剩余的能量撞击到A 极板上形成电流,一方面未发生碰撞的电子越来越多, 同时电子剩余的能量也越来越大,所以当加速电压G2K 不断升高时,所以曲线上的电流谷值也不断升高。

3 .第一峰值所对应的电压是否等于第一激发电位?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并不等于第一激发电位, 电流峰值表示, 击中极板的电子携带有最大的剩余能量, 如第一个

峰值表示, 电子所携带的能量, 比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略少一点, 所以电子的能量不能被氩原子吸收。 因而第一峰值所对应的电压不等于第一激发电位, 而是有非常小的差别。

3.写出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

eV V e 9.129.12*U *e E ==?=?

4. 对本实验的改进与建议。

实验中发现, 本实验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并不复杂, 但是由于实验仪器上存在一下设计的缺陷, 导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根据实验中的实际体会, 认为实验仪器有以下可以改进:

一. 在调节各个电压的时候, 被调节数位应当设置为闪动, 可以让操作人员知道当前调节的是哪一

位数字, 以防出现调节失误(实验中发现误调导致的电压反复, 会使实验数据出现偏差) 二. 关于在读数方法上的改进

本实验中首先使用了仪器的自动挡和示波器的方法来初步判定峰值的出现, 建议将实验仪器改造为具有记忆功能, 能够同时显示三到四个电流值, 这样就方便操作者记录峰值的电流, 而降低误判的可能性。

**另外存在一个疑问: 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的截距值a 的不确定度非常大, 甚至超过了其值本身; 但是按照公式计算的过程是没有错误的, 另外y 和b 的不确定度都比较合理, 因此只能认为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个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a 的不确定度如此之大, 可是这个缺陷却找不出来, 很奇怪。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

U 2 I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 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 1 只,0-5V 电压表 1 只,0~50mA 电流表 1 只,0~10V 电压表一 只,滑线变阻器 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 1 台。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 生参照第 2 章中的第 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 U 值和 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 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 U = U max ? 1.5% ,得到 U 1 = 0.15V , U 2 = 0.075V ; (2) 由 I = I max ? 1.5% ,得到 I 1 = 0.075mA , I 2 = 0.75mA ; (3) 再由 u R = R ( 3V ) + ( 3I ) ,求得 u R 1 = 9 ? 101 &, u R 2 = 1& ; (4) 结果表示 R 1 = (2.92 ± 0.09) ?10 3 &, R 2 = (44 ± 1)& 光栅衍射 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U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欧姆定律,R =,如测得U 和I 则可计算出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I 一个阻值相对较大,一个较小,因此测量时必须采用安培表内接和外接两个方式,以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装置待测电阻两只,0~5mA 电流表1 只,0-5V 电压表1 只,0~50mA 电流表1 只,0~10V 电压表一只,滑线变阻器1 只,DF1730SB3A 稳压源1 台。 实验步骤本实验为简单设计性实验,实验线路、数据记录表格和具体实验步骤应由学生自行设计。必要时,可提示学生参照第2 章中的第2.4 一节的有关内容。分压电路是必须要使用的,并作具体提示。 (1) 根据相应的电路图对电阻进行测量,记录U 值和I 值。对每一个电阻测量3 次。 (2) 计算各次测量结果。如多次测量值相差不大,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如果同一电阻多次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测量。 数据处理 (1) 由?U =U max ×1.5% ,得到?U 1 = 0.15V,?U2 = 0.075V ; (2) 由?I = I max ×1.5% ,得到?I 1 = 0.075mA,?I 2 = 0.75mA; (3) 再由u= R ( ?U )2 + ( ?I ) 2 ,求得u= 9 ×101?, u= 1?; R 3V 3I R1 R2 (4) 结果表示R1 = (2.92 ± 0.09) ×10光栅衍射实验目的 (1) 了解分光计的原理和构造。 (2) 学会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R 2 = (44 ±1)?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实验方法原理

10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实验 - 讲义

夫兰克-赫兹实验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提出了一个氢原子模型,并指出原子存在能级。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光谱中的每根谱线表示原子从某一个较高能态向另一个较低能态跃迁时的辐射。 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J.Franck)和赫兹(G. Hertz)通过实验的测量,发现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直接证明了原子发生跃变时吸收和发射的能量是分立的、不连续的,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证明了玻尔理论的正确。由而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实验目的】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通过测定氩原子等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即中肯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实验原理】 1.关于激发电位: 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指出: (1)原子只能较长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简称为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时,辐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 m和E n分别代表有关两定态的能量的话,辐射的频率ν决定于如下关系: hν=E m-E n(1-2-1)式中,普朗克常数 h= 6.63 ×10-34J·s 为了使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的办法来实现。 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0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eU0。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的原子(比如十几个乇的氩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以E1代表氩原子的基态能量、E2代表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那么当氩原子吸收从电子

大学物理实验示波器实验报告

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简介】 示波器是用来显示被观测信号的波形的电子测量仪器,与其他测量仪器相比,示波器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显示出被测信号的波形;对被测系统的影响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动态范围大,过载能力强;容易组成综合测试仪器,从而扩大使用范围;可以描绘出任何两个周期量的函数关系曲线。从而把原来非常抽象的、看不见的电变化过程转换成在屏幕上看得见的真实图像。在电子测量与测试仪器中,示波器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表征的所有参数,如电压、电流、时间、频率和相位差等。若配以适当的传感器,还可以对温度、压力、密度、距离、声、光、冲击等非电量进行测量。正确使用示波器是进行电子测量的前提。 第一台示波器由一只示波管,一个电源和一个简单的扫描电路组成。发展到今天已经由通用示波器到取样示波器、记忆示波器、数字示波器、逻辑示波器、智能化示波器等近十大系列,示波器广泛应用在工业、科研、国防等很多领域中。 Karl Ferdinand Braun 生平简介 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Karl Ferdinand Braun 于1897年发明世界上 第一台阴极射线管示波器,至今许多德国人仍称CRT 为布朗管(Braun Tube)。 【实验目的】 1、 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学习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的波形和测量电压、周期及频率值。 3、 通过观察李沙如图形,学会一种测量正弦波信号频率的方法。 【实验仪器】 VD4322B 型双踪示波器、EM1643型信号发生器、连接线及小喇叭等 图8-1 Karl Ferdinand Braun 5 6 9 10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系别数学系年级2010专业信息与计算班级10信计3班姓名张三学号**组别1实验日期2011-4-10 实验项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可用静态调平法或动态调平法,使汽垫导轨保持水平。静态调平法:将滑块在汽垫上静止释放,调节导轨调平螺钉,使滑块保持不动或稍微左右摆动,而无定向运动,即可认为导轨已调平。 2.练习测量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计时2”,让滑块在汽垫上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两个光电门,练习测量速度。 3.练习测量加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加速度”,在砝码盘上依次加砝码,拖动滑块在汽垫上作匀加速运动,练习测量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一.预习报告 1.简要原理 2.注意事项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内容、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七.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 八.原始数据记录栏(最后一页)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

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环境和器材 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

夫兰克赫兹实验

夫兰克-赫兹实验 20世纪初,在原子光谱的研究中确定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原子光谱中的每根谱线就是原子从某个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的辐射形成的。原子能极的存在,除了可由光谱研究证实外,还可利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原子的方法来证明。1914年夫兰克-赫兹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了电子与原子碰撞前后电子能量改变的情况,测定了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了原子分立态的存在。后来他们又观测了实验中被激发的原子回到正常态时所辐射的光,测出的辐射光的频率很好地满足了玻尔假设中的频率定则。夫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为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他们获得了192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 [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汞或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原子分立态的存在; (2)练习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实验原理] 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以核为中心沿各种不同轨道运动的一些电子构成的(图 1)。对于不同的原子,这些轨道上的电子数分布各不相同。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同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如图1中从Ⅰ到Ⅱ),原子就处于受激状态。若轨道Ⅰ为正常状态,则较高能量的Ⅱ和Ⅲ依次称为第一受激态和第二受激态,等等。但是原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玻尔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的制约: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在稳定状态中,其 中每一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i E (i =1,2,3…),这些能量 值是彼此分 立的,不连续的。 (2)频率定则。当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 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吸收或放出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频 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并满足如下关系: m n E E hv -= (1) 其中346.6310h J s -=??,称作普朗克常数。 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当原子本身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时,二是当原子与其他图1 原子结构示意图(玻尔模型)

《大学物理(一)》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一) 实验名称: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2020 年04月05 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垫导轨的构造和性能,熟悉气垫导轨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了解光电计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掌握在气垫导轨上测定速度、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4.从实验上验证F=ma的关系式,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5.掌握验证物理规律的基本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速度的测量 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t~t+Δt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Δx(x~x+Δx),则该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Δt越小,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t时刻的实际速度。当Δ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t时刻(或x位置)的瞬时速度 (1) 实际测量中,计时装置不可能记下Δt→0的时间来,因而直接用式(1)测量某点的速度就难以实现。但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只要取很小的位移Δx,测量对应时间间隔Δt,就可以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t时刻到达x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中取Δx为定值(约10mm),用光电计时系统测出通过Δx所需的极短时间Δt,较好地解决了瞬时速度的测量问题。 2.加速度的测量 在气垫导轨上相距一定距离S的两个位置处各放置一个光电门,分别测出滑块经过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v1和v2。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通过加速度、速度、位移及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加速度a的测量。 (1)由测量加速度 在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经过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经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时间为t21,则加速度a为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有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有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 作者 luckydog8686 实验背景: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独立证明了原子波尔理论的正确性,由此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点位,证明原子能记得存在。 2.学习测量微电流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原子能级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定态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常称为能级。受激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频 率的光子。然而,原子若与具有一定 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也可使原子从 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夫兰克-赫兹 实验正是利用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现

这种跃迁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用下获得能量,表现为电子的动能2 /2mv ,当2 /2n m eU mv E E ==-时,即可实现跃迁。若原子吸收能量0eU 。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则称0 U 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 汞原子基态之上的最低一组能级如右图所示。汞原子基态为由二个6s 电子组成的1 S ,较近的激发态为由一个6s 电子和一个6p 的电子构成的11P 单能级和32P , 3 1 P 和30P 组成的三能级。只有31P 为允许自发跃迁态:31 10 P S →,发出波长为253.7nm 的紫外光,对应能量为0 4.9U eV =。32P 和3 P 为亚稳态,因3110P S →的跃迁属于禁戒跃迁,所以通常把3 1 P 态称为汞的第一激发态。 (二)原理说明 实验原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充汞的夫兰克 -赫兹管,其阴极K 被灯丝H 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在K 和栅极G 之间被加速电压KG U 加速而获得能量,并与汞原子碰撞,栅极与板极A 之间加反向拒斥电压GA U ,只有穿过栅极后仍有较大动能的电子,才能克服拒斥电场作用,到达板极形成板流A I 。 图3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正 式版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

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要求 一、预习报告要求 1.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五个部分,采用学校统一的“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实践性环节报告用纸”书写,不允许打印。 2.预习报告要求有一定的字数,不能过少,该有的图、表一定要画上。 3.预习报告内容要求能反映实验所有环节,学生能直接看预习报告完成实验的内容。 4.无预习报告者不允许进入实验室做实验。 二、原始数据记录要求 1.原始数据记录要求清晰明了,该有的物理量、包括单位一定要写上。 2.原始数据必须得到实验老师的认可,有实验老师的签名才算有效。 3.原始数据要求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签字笔书写(画图除外)。 4.原始数据记录一经教师签字即不允许作任何改动,否则视为无效。 三、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思考题七个部分,采用学校统一的“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实践性环节报告用纸”书写,不允许打印。 2.实验报告中实验数据记录要求将原始数据的数据在实验报告中重新誊写一份,以便处理,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数据记录或者在原始数据记录页上直接处理数据。 3.数据处理中所有要求画图的处理方式均应在正果的坐标纸上进行作图。 4. 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不能互用,预习报告中写过的部分实验报告要求重写。 5.实验报告数据处理要求有详细地处理步骤,不能仅有最终答案。误差处理参考课本第一章和第二章。 四、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1.装订实验报告时要求实验报告在前、实验原始数据在中间、预习报告在后统一装订在一起,不要分开装订。 2.报告的第一页要求写清楚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缺一不可。 五、实验报告上交要求 1.上交实验报告时以班级为单位放好,每班放置一摞,不要管是否同一个实验。 2.一般是第二周或者第二次做实验时上交第一个实验的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

弗兰克-赫兹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汞或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原子分立态的存在; (2)练习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2.实验原理 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以核为中心沿各种不同轨道运动的一些电子构成的。对于不同的原子,这些轨道上的电子束分布各不相同。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同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原子就处于受激状态。若轨道1为正常态,则较高能量的2和3依次称为第一受激态和第二受激态,等等。但是原子所处能量状态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玻尔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制约: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在稳定状态中,其中每一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Ei (i =1,2,3,…),这些能量值是彼此分立的,不连续的。 (2)频率定则。当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吸收或放出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并满足如下关系: n m h E E ν=- 其中34 6.6310 h J s -=??称作普朗克常数。 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当原子本身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时,二是当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时。本实验就是利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汞原子相碰撞而发生能量交换来实现汞原子状态的改变。 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基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受激态时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作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若电子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发生非弹性碰撞。这时,电子给予原子以跃迁到第一受激态时所需要的能量,其余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一般情况下,原子在受激态所处的时间不会太长,短时间后会回到基态,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所获得的能量。其频率υ满足下式 g h eU ν= 式中g U 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所以当电子的能量等于或大于第一激发能时,原子就开始发光。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可用图 来说明。其中弗兰克-赫兹管是一个具有双栅极结构的柱面型充汞四极管。第一栅极1G 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第一栅极1G 与阴极K 之间的电位差由电源G U 提供。电源f U 加热灯丝FF ,使旁热式阴极K 被加热,从而产生慢电子。扫描电源a U 加在栅极2G 和阴极K 之间,建立一个加速场,使得从阴极发出的电子被加速,穿过管内汞蒸汽朝栅极2G 运动。由于阴极到栅极2G 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适当的汞蒸气压下,这些电子与汞原子可以发生多次碰撞。电源R U 在栅极2G 和极板P 之间建立一拒斥场,到达2G 附近而能量小于R eU 的电子不能到达极板。极板电路中的电流强度P I 用微电流放大器A 来测量,其值大小反映了从阴极到达极板的电子数。实验中保持R U 和G U 不变,直接测量极板电流P I 随加速电压a U 变化的关系。 加速电压a U 刚开始升高时,板极电流也随之升高,直到加速电压a U 等于或稍大于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这时在栅极2G 附近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把几乎全部的能量交给汞原子,使汞原子激发。这些损失了能量的电子不能越过R U 产生的拒斥场,到达板极的电子数减少,所以电流开始下降,继续增加a U ,电子在与汞原子碰撞后还能在到达2G 前被加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科技实验报告是描述、记录某个科研课题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科技应用文体。撰写实验报告是科技实验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

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 (1) Nsinα=mω2x (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 ∴ 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

大学物理一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一实验报告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一) 实验名称: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垫导轨的构造和性能,熟悉气垫导轨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了解光电计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短暂时间的方法。 3.掌握在气垫导轨上测定速度、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4.从实验上验证F=ma的关系式,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5.掌握验证物理规律的基本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速度的测量 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t-t+Δt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Δx(x- x+Δx),则该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Δt越小,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t时刻的实际速度。当Δ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t时刻(或x位置)的瞬时速度 (1) 实际测量中,计时装置不可能记下Δt→0的时间来,因而直接用式(1)测量某点的速度就难以实现。但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只要取很小的位移Δx,测量对应时间间隔Δt,就可以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t时刻到达x点的瞬时速度。本实验中取Δx为定值(约10mm),用光电计时系统测出通过Δx所需的极短时间Δt,较好地解决了瞬时速度的测量问题。 2.加速度的测量 在气垫导轨上相距一定距离S的两个位置处各放置一个光电门,分别测出滑块经过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v1和v2。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通过加速度、速度、位移及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加速度a的测量。 (1)由测量加速度 在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经过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经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时间为t21,则加速度a为 (2)根据式(2)即可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本身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数学表述为 F = m a(3) 为了研究牛顿第二定律,考虑如图1所示一个运动物体系统,系统由m1(滑块)和m2(砝码)两个物体组成,忽略空气阻力及气垫对滑块的粘滞力,不计滑轮和细线的质量等。 图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示例(含数据处理)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系别物信系年级2009专业电信班级09电信1班姓名张三学号09104010***组别1实验日期2009-10-20 实验项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题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几种常用测长仪器的读数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会物理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掌握测质量的方法。 3. 学会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会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算和分析,能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应记录具体型号规格等,进实验室后按实填写) 直尺(50cm)、游标卡尺(0.02mm)、螺旋测微计(0~25mm,0.01mm),物理天平(TW-1B 型,分度值0.1g ,灵敏度1div/100mg),被测物体 【实验原理】(在理解基础上,简明扼要表述原理,主要公式、重要原理图等) 一、游标卡尺 主尺分度值:x=1mm,游标卡尺分度数:n (游标的n 个小格宽度与主尺的n-1小格长度相等),游标尺分度值: x n n 1-(50分度卡尺为0.98mm,20分度的为:0.95mm ),主尺分度值与游标尺 分度值的差值为:n x x n n x = -- 1,即为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如50分度卡尺的分度值为: 1/50=0.02mm,20分度的为:1/20=0.05mm 。 读数原理:如图,整毫米数L 0由主尺读取,不足1格的小数部分l ?需根据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线数 k 和卡尺的分度值x/n 读取: n x k x n n k kx l =--=?1 读数方法(分两步): (1)从游标零线位置读出主尺的读数.(2)根据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刻线k 读出不足一分格的小数,二者相加即为测量值.即: n x k l l l l +=?+=00,对于50分度卡尺:02.00?+=k l l ; 对20分度:05.00?+=k l l 。实际读数时采取直读法读数。 二、螺旋测微器 原理: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 ,微分筒上的刻度通常为50分度。当微分筒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mm ,而微分筒每转一格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50=0.01mm 。可见该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为0.01mm ,即千分之一厘米,故亦称千分尺。 读数方法:先读主尺的毫米数(注意0.5刻度是否露出),再看微分筒上与主尺读数准线对齐的刻线(估读一位),乖以0.01mm, 最后二者相加。 三:物理天平 天平测质量依据的是杠杆平衡原理 分度值:指针产生1格偏转所需加的砝码质量,灵敏度是分度值的倒数,即n S m = ?,它表示 天平两盘中负载相差一个单位质量时,指针偏转的分格数。如果天平不等臂,会产生系统误差,消除方法:复称法,先正常称1次,再将物放在右盘、左盘放砝码称1次(此时被测质量应为砝码质量减游码读数),则被测物体质量的修正值为:21m m m ?=。 【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弗兰克赫兹实验

Franck-Hertz 实验 根据光谱分析等建立起来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指出原子的核外电子只能量子化的长存于各稳定能态E n (n =1,2,…,),它只能选择性地吸收外界给予的量子化的能量差值(E n - E k ),从而处于被激发的状态;或电子从激发态选择性地释放量子化的能量E n -E k =h γnk ,回到能量 较低的状态,同时放出频率为h γ nk 的光子。其中h 为普朗克常数。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重复了上述电子轰击原子的实验,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直接观测到原子内部能量发生跃变 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为某一定值,从而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及波尔理论的正确性。 一、实验要求 1.通过测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了解Franck 和Hertz 在研究原子内部能量量子化方面所采用的实验方法。 2.了解电子和原子碰撞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微观图像。 二、实验仪器 FH —1A Franck-Hertz 实验仪。 三、工作原理 充氩四极Franck-Hertz 实验原理图如图2.1所示 图2.1 Franck-Hertz 实验原理图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过程可以用一下方程描述: E V M v m MV v m e e ?+'+'=+22222/12/12/12/1 (2.1)

式中: m e ——原子质量; M ——电子质量; v ——电子碰撞前的速度; v’——电子碰撞后的速度; V ——原子碰撞前的速度; V’——原子碰撞后的速度; ΔE ——原子碰撞后内能的变化量。 按照波尔原子能级理论, ΔE=0 弹性碰撞; (2.2) ΔE=E 1-E 0 非弹性碰撞; 式中: E 0 ——原子基态能量; E 1——原子第一激发态能量。 电子碰撞前的动能2 2/1v m e < E 1-E 0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ΔE=0 ,原子仍然停留在基态。电子只有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碰撞前获得的动能2 2/1v m e ≥ E 1-E 0,才能在电子产生非弹性碰撞,使得电子获得某一值(E 1-E 0)的内能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调整加速电场的强度,电子与原子由弹性碰撞到非弹性碰撞的变化过程将在电流上显现出来。 Franck-Hertz 管即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计的。 在充入氩气的F-H 管中(如图2.1所示),阴极K 被灯丝加热发射电子,第一栅极(G1)与阴极K 之间的电压 V G1K 约为1.5V ,其作用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K 的影响。当灯丝加热时,热阴极K 发射的电子在阴极K 与第二栅极(G2)之间正电压形成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动能,并与V G2K 空间分布的气体氩原子发生如 (2.1) 式所描述的碰撞而进行能量交换。第二栅极(G2)和A 极之间的电压称为拒斥电压,起作用是使能量损失较大的电子无法达到A 极。 阴极K 发射的电子经第一栅极(G1)选择后部分电子进入G1G2空间,这些电子在 加速下与氩原子发生碰撞。初始阶段, V G2K 较低,电子动能较小,在运动过程中与氩原子作弹性碰撞,不损失能量。碰撞后到达第二栅极(G2)的电子具有动能22/1v m e ',穿过G2后将受到V G2K 形成的减速电场的作用。只有动能 2 2/1v m e '大于eV G2A 的电子才能到达阳极A 形成阳极电流I A ,这样,I A 将随着V G2K 的增加而增大,如图 I A — V G2K 曲线Oa 段所示。 当V G2K 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13.1V 时,电子与氩原子在第二栅极附近产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全部能量传给氩原子,使氩原子从较低能级的基态跃迁到较高能级的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把全部能量给了氩原子,即使他能穿过第二栅极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65500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实验名称:二组分金属相图(注意::兰字部分即为预习报告,不用另外抄写一份!) 班级:102班姓名:王亮学号:20xx×××××实验组号:20xx年3月14日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用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测绘Zn-Sn二组分金属相图; 2、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概述、及关键点 1、简单的二组分金属相图主要有几种? 2、什么是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的线、点、平台

各代表什么含义? 3、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的关键是什么? 4、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装置图(注明图名和图标) 四、实验关键步骤: 不用整段抄写,列出关键操作要点,推荐用流程图表示。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合理设计) 组成为w(Zn)=0.7的样品的温度-时间记录表 时间τ/min 温度t/oC 开始测量0 380 第一转折点 第二平台点 结束测量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弗兰 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存在。 二实验原理 1激发电势 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 (1)原子只能长时间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简称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了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频率是一定的,满足 n m E E hv -=(1) 原子实现能级跃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方式来实现的。 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U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的能量为eU ,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以E 1带表汞原子的基态能量,E 2代表汞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那么当汞原子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 120E E eU -=(2) 时,汞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相应的电势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势(中肯电势)。 夫兰克-核子实验原理如图1示。 在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中, GK 供电子加速。在板极A 和栅极G 示。当电子通过KG 空间进入GA 空间时,如果有较大的能量(≥eU AG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形成电流,为微电流计PA 检测出。如果电子在KG 空间与汞原子碰

撞,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而使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剩余的能量很少,以致功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栅极。这时,通过微电流计的电流将显着的减小。 实验时,观察电流计的电流随U GK 逐渐增加时的现象。如果原子能级确实存在的话,而且基态与第一激发态有确定的能量差,就能观察到如图3示的I A -U GK 曲线。曲线反映了汞原子在KG 空间与电子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当KG 空间电压逐渐增加时,电子在KG 空间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但起始阶段,由于电压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少,即使在运动过程中它与原子碰撞也只有较少的能量交换(弹性碰撞)。穿过栅极的电子形成的板流IA 将随栅极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图中OA 段)。当KG 间的电压达到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汞原子相碰撞,将自己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全部能量都交给后者,并且使后者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能量全部交给了汞原子,即使穿过了栅极也不能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栅极。所以板极电流IA 将显着减小(图AB 段)。随着栅极电压的正家,电子的能量也随着增加,在与汞原子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A ,这时电流有开始上升(BC 段)。直到KG 间电压是二倍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时,电子在KG 空间又会因为二次碰撞而失去能量,因而又造成了第二次板极电流的下降(CD 段),同理 0nU U GK =(n=1,2,3,……)(3) 凡符合(3)式的地方板极电流都会下跌,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A-UGK 曲线。而各次板极电流下降相对应的阴、栅极电压差m m U U -+1应该是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三实验仪器 FH-1A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加热炉、微电流测量放大器)、温度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正确连接线路,A 、G 、H 、K 连线一一对应,不可混接或短路。 2、将微电流放大器,工作选择置于DC ,工作状态置于R ,栅极电压调到最小,预热5分钟。 3、接通加热炉电源,温度升至180℃时调零(10-5档位)和满度(FULL )。 4、缓慢增加栅极电压,粗略全面观察一次IA 的起伏变化,当μA 表满度时相应的改变倍率。

大学实验报告模板三篇

大学实验报告模板三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名称: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 院专业学号 姓名 同组实验者 20XX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 五、附件:原始数据 ****说明: 第五部分请另起一页,将实验时的原始记录装订上,原始记录上须有教师的签名。 篇二:大学实验报告册模板 实验课程名称开课学院理学院指导老师姓名学生姓名学生专业班级 200— 200 学年第学期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课程 名称: 篇三:浙江大学实验报告模板

专业: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实验报告 学号: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实验报告模板三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