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和成因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和成因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和成因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和成因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

200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5-7题,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这组试题反映很难,而且广大地理教师也感觉不太容易解答。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对本组试题的分析,以供商榷。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首先,要想解答好本试题,关键是要明确“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那么,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也就是说,把我国各地区每一种产业的产值计算出

来,然后找到全国的平衡位置,使其平稳的地方,就是产业重心。那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有变化的,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三大产业的重心基本在图中所示的经纬度范围内移动。

然后参看有关文献(5-7题参考文献:许月卿,李双成的《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由下图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这是由于我国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构成,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重心分布随机性很大。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的重心的迁移是较小的,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集约农业的出现,农业重4心还会有较大的转移。

由下图可见,近20多年来第二产业重心一直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第二产业经济重心为东经116.48°、北纬34.86°,到2002年变为东经115.77°、北纬33.02°,期间重心向西移动68.83km,向南移动205.5km,向西南移动216.6km。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二产业也呈现不均衡性,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差异有所减小,南北方向差异有所扩大。这和我国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第二产业重心的变化受自然

资源、经济基础、等影响较大。

由下图,近20多年来第三产业重心在东经114.98°至东经115.45°,北纬33.66°至北纬32.73°之间变化,总体上重心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

比较,第三产业也呈现出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期间重心向东年均移动1.12km,向南年均移动4.28km,快于东西方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

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第三产业相应发展较慢,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导致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第三产业主要受政策、国外产业转移、经济水平、交通、技术影响较大,沿海地区这些因素优越,因此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综合以上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5.解析:将左右图合并画成经纬网图描点可以得出①向西南,②向东南,③向北,即第二产业

向西南,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产业向北。答案:D

6.解析:从曲线起伏趋势可以判断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答案:C

7.解析:从左图看①向西,②向东,③有向西的趋势。从右图看①向南,②向南,③有向北的趋势,综合来看,①向西南,②向东南,③向北。因此可以确定②为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

产业的优势应该在中部,而第二产业应该有明显的向西。所以确定①为第二产业,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一产业。

答案:B。

由此。得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资源、政策、技术、市场、交通是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导致了重心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

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有:

1.促进区域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解答该题可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水平比例尺。图中甲、乙连线的实际距离可求出为200千米,剖面基线为5厘米,剖面图水平比例尺应为1∶4 000 000。

第二步,确定垂直比例尺。绘制剖面图对图中的最高和最低点必须定位准确。读图可知甲乙连线经过的地区,海拔最高的是靠近乙的山峰,海拔为 1 200~1 500米,最低处即中间河谷

处,海拔在0~300米。相对高度对高度为900~1 500米。结合剖面图纵轴长可确定出垂直比例尺应为1∶37 500。

第三步,描点连线。绘制剖面图的控制点一般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读图可知,甲、乙连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共有14个,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便得出剖面图。另外,图中A处为河流,在绘制剖面图时必须要注意

挪威、瑞典和芬兰三国森林覆盖率高,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奥斯陆,位于奥斯陆峡湾顶端,是挪威的首都和终年开放的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4以上。拥有本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航运公司 130 余家,港口铁路与挪威东部和西部两条铁路线网络相连,还有汽车轮渡与德国、丹麦相通,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定期客船班轮往来。

材料三:芬兰是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下图所示为芬兰木材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

(1)图示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判断依据是什么?(6分)

(2)根据资料,简述奥斯陆港的形成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芬兰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方向。(8分)

(1)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2分)。理由:城市众多(2分);铁路环绕海湾分布(2分);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2分)。(理由任答2点给满分4分)

(2)位于奥斯陆峡湾,港阔水深(2分);处于西风背风坡,避风条件好(2分);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港口终年不冻(2分);依托首都奥斯陆和处在北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2分);海陆联运,水陆交通便利(2分)。(任答4点得满分8分)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电子信息工业(2分);扩大规模效益(2分);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2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分)。(满分8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鞋厂同一旅游鞋产销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该鞋厂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廉价劳动力丰富②丰富的能源③较高的技术④低廉的地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A.旅游鞋质量差是该鞋厂获利少的主要原因

B.节能减排是该鞋厂提高利润的最重要途径

C.放弃利用自己商标出口产品是该鞋厂发展的必然趋势

D.该类鞋厂有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11、A 12、D

【解析】

11.读图,该企业是制鞋厂,厂址在中国,使用国际著名商标,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外向型企业,故影响该厂的区位条件主要是丰富的劳动力和低廉地价,①、④对,A对。不需要丰富能源,较高的技术,②③错,B、C、D错。

12.旅游鞋进入国际市场,质量好,该鞋厂获利少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国际著名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A 错。制鞋厂污染少,创立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是该鞋厂提高利润的最重要途径,B错。放弃利用自己商标出口产品是该鞋厂利润少的主要原因,C错。该类鞋厂有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目的是降低劳动力工资成本,D对。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根据该流域的资源特征,其中上游应发展工业,其区位优势。(3分)

(2)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能源日益紧张,请指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措施。(4分)

(3)该流域在工业发展方面容易造成哪些环境问题?(2分)

(1)①有色金属冶炼(1分)

②廉价水运;廉价水电;有色金属原料丰富。(任答对2点得2分)

(2)引进区外能源(或西电东送);开发利用新能源(或建立核电站);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提高能源利用率(答对2点得4分)#网]

(3)酸雨、水体污染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该流域的资源特征,其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通航能力强,有廉价水运,丰富廉价水电,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冶炼是动力指向型工业,上游应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2)解决能源紧张的措施,可以引进区外能源,如西电东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建立核电站。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革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措施。]

(3)区域工业发展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酸性气体多。该地降水丰富,所以,容易形成酸雨、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乙为黄河上游有色金属“走廊”示意图。

材料二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建成之初经常受到风沙的危害。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麦秸、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草方格状沙障,创造了安全畅通50年的奇迹。

(1)影响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说出该地区有利于敦煌壁画保存的最有利气候条件。(2分)

(2)说明古丝绸之路从祁连山脉东北麓经过的原因。(3分)

(3)据图简述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3分)

(4)说出草方格状沙障的作用。(4分)

(1)地形(1分)。干旱(降水少)。(1分)

(2)地形平坦(1分);水源丰富(1分);绿洲农业发达(1分)。

(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或矿产资源丰富) (1分);铁路运输便利(只写交通运输便利不得分) (1分);水能资源丰富(1分)。

(4)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消减风力(2分);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存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甲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根据“凸低为高”的原则判断该地降水中间比两侧高,结合地形图可断定是受祁连山地形的影响。

(2)该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区气候干燥,壁画不容易受潮变质,有利于敦煌壁画保存。(3)读图乙黄河上游有色金属“走廊”示意:镍、铜资源丰富,说明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有水电站分布,说明水能资源丰富;铁路线纵横,说明铁路交通便利。

(4)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范围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A、B、C三部分,说出A地形区的显著特点及形成的直接原因。(4分)

(2)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B地区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表:

请你从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6分)

(3)C山地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山,它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千沟万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2分)。流水侵蚀。(2分)

(2)不合理。(2分)①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2分)②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2分)

(3)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任答3点即可,共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通过图中的经纬度位置不难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形的显著特点是流水侵蚀下形成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形态。

(2)根据所提供的表格中的数据来看,用秸秆当燃料占50%,自然腐烂占20%,比重较大,秸秆的燃烧和自然腐烂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还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最好是通过饲料或肥料等方式实现其生态、环境、经济价值,但是从数据看两者只占13%和3%。所以该地区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不合理。

(3)通过图示进行区域定位,C山地为秦岭,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 2.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4.800毫米等降水线 5.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 6.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7.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8.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9.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黑钙土为主,南方红壤为主等特点得出。10.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好产品不等于好品牌。2013年6月,华为在伦敦推出了超薄手机P6,然而就是这样一款投入了巨大研究成本的产品,在国内的售价依然没能跨过3000元的门槛。这也是国产手机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缺乏足够品牌影响力,尽管不乏年出货量达数千万部级的厂商,但所有的国内品牌都无法摆脱低价走量的尴尬处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6.决定手机成本高低的是 ()

A.原材料使用量 B.研发、设计费用 C.组装使用的劳动力 D.产品运输费

17.我国生产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B.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C.有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D.国家政策支持

16.B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16.手机需要的原材料较少,原材料使用量对手机成本高低的影响较小,排除A。手机属于高科技产品,研发、设计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最多,也成为决定手机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故选B。手机不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故排除C。手机的质量体积都较小,运输成本不高,故排除D。

17.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手机的需求量大,故我国生产手机的最大优势是国内消费市场巨大,故B正确。手机不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故排除A。我国的手机生产技术相对较差,故不是最大优势,排除C。手机生产的优势与政策的支持关系不大,排除D。

【考点定位】工业的指向型类型

【知识拓展】工业的主导类型

工业部门类型主导区位因素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者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

厂、水果罐头厂等

接近原料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家具厂、印刷厂、炼

油厂、饮料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

工业炼铝厂、钢铁厂、化

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工业服装厂、电子装配、

制鞋厂等工业

接近有大量廉价

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

机、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位于加州硅谷附近弗里蒙特市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生产工厂,9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本土,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几乎完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为电动汽车配套服务的超级充电站开始在美国大量兴建。据此完成5~6题。

5.该企业零部件主要来自国内的原因是

A.吸引高素质劳动力 B.原材料供应充足

C.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D.加强企业集中管理

6.超级电动汽车充电站有别于普通充电站,特征是能快捷充电,但充电成本高。其选址一般优先考虑在:①高速公路服务区;②住宅小区内;③购物中心附近;④工业园区附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C

6、D

【解析】

试题分析:

5、根据材料,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所以注意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C对;不是吸引劳动力,A错;电动汽车零部件不是原来指向型,B错;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管理不是注意原因,D错。

6、因充电成本高,所以要选择车流量大的区域。比如高速公路服务区,①对;住宅小区内电动汽车分布少,

②错;购物中心附近密度大,③对;工业园区附近电动汽车少,④错。所以选D。

1978_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_叶明确

收稿时间:2011-12-24;修回时间:2012-03-15 作者简介:叶明确(1974—),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政策。E-mail :ymq@https://www.doczj.com/doc/9c3067873.html, 。 第32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32,No.42012年4月ECONOMIC GEOGRAPHY Apr.,2012 在经济研究中,经济重心指的是在区域经济空间中,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保持均衡的一点。观察经济重心的迁移可帮助了解经济变量在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也可评价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经济重心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例如对于中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的研究[1-3],对长三角地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研究[4-5],对某地区经济 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6-7],其他研究还包括对 耕地变化[8]以及能源消费[9]、污染[10]、人才分布[11]、旅游[12]等各类研究中。 经济重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来使用[1]。然而,在发现经济重心沿着某一方向转移后,由于它类似一个综合指数,是各个子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判断其变化的背后原因和推动力。现有研究的一般做法 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叶明确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上海 200444) 摘要: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 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词:经济重心;重心法;贡献度;夏普里值;空间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4-0012-07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Gravity Movement for China’s Economy from 1978to 2008 YE Ming -que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 )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8to 2008,with 1991and 2003as cut off points,China ’s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moved south-west,south-east and north-east,respectively in sequence.Since general contribution decomposition approaches are not suitable in gravity centre method analysi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decomposition approach based on Shapley Value.The “Engine ”and “Inverse Engine ”provinces are defined based on this method.We find that during the first period,the reason for westward movement is neither lag effect of investment nor a side-effect of Guangdong ’s development;it is actually driven mainly by the Northeast region ’s slow development.During the second period,the main driver for eastward movement is not a result of competition betwee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nstead it ’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 ’s slow development,augment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s,especiall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 rapid development.The only reason for northward movement in third period is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rather than the strategy effect of “revitalizing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Finally,evalu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est suggest that the western region is a key priority to ensure China ’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balanced.Key words:economic gravity centre ;gravity centre method ;contribution rate ;Shapley value ;spatial balanced development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移历程: 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 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就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与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来自网络) 一、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一、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摘要: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尤为显著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距的逐渐扩大。对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重心东移南迁趋势明显,而且向南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说明南北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东西部间差距。由此文章进而对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径背后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东移南迁。 关键词: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区域差距 一、引言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造成的收入差拉大,东西部发展的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的动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失衡呢?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中找出其中的根源。叶明确、乔家君和李晓健等人从不同的时间跨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大致相同,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主要表现为东移南迁,并对成因进行了解释[1][2][3]。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解释都基于各自专业角度,大多从政策和政治层面进行解释,没有进行更为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原因进行更为全面分析,试图找到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成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古代就已经发生,早在宋代的时候经济重心就完成了南迁的过程。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居多,王大建、刘德增认为造成古代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在于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北方人过度重视农耕,在农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速度必然减慢,南方人对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视,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4]。另外有些学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进行了南迁,南迁的同时北方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种方法使南方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优越的气候条件、便利的交通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并成为古代南方经济相对与北方经济的优势所在。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要紧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要紧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进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进展是不平衡的。可分为: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进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进展。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进展的特点。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进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进展从北方和南方差不多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逝。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进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接着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进展,并差不多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进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特别快进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进展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由于社会和自然的缘故,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接着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进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其中,五代时南方经济的进展,南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进展和海外贸易的进展,元朝为实现南粮北调而开辟漕运和海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反映。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故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南强北弱的趋势,但是在历史上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却长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目前这种南强北弱的经济发展局面则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才逐步形成的。历史学界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大体上来说,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商周时期到东汉末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因其独特的水热条件以及黄河冲击而成的广大平原,特别适合农耕生产。因而,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便肇基于此。而这一时期的南方地区,虽然也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开始了农耕生产。但是,总体来说其范围仅局限于吴楚等地的河流沿岸以及城市的周边地区,而且还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而发展很不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北方无论从粮食生产的能力方面还是人口资源方面来说,都是明显优于南方的。 第二阶段,从东汉末年到安史之乱。由于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明显优于南方,因此,传统的中国政治中心也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从东汉末年开始,受黄巾起义和诸侯割据战争的影响。中原地区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西晋政权崩溃以后,中原地区处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政权的统治,而这些政权之间彼此征战,因而北方地区处于整体的战乱状态。大量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举家南迁,田地荒芜,原有的农耕文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随着中原王朝政权的南迁和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技术传入南方地区。除了江河沿岸和城市周边的的沃野平原之外,水土条件较好的江南山区土著居民也逐步由渔猎转向农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到安史之乱时,随着北民南迁步伐的加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第三阶段,从唐末到南宋。安史之乱以后,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但是由于五代十国结束之后,宋重新统一全国,北方地区恢复和平,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再加上宋朝采取的强干弱枝政策,使得大量的江南财赋被转移到中原地区。因而,从唐末之北宋期间,北方经济总体还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北宋灭亡后,随着宋室南迁,北方的人口和技术再一次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在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本身就优于北方的水热等自然条件支撑之下迅速发展,最终巩固了其经济重心的地位。 总体来说,战争、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因素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因,而南方天然优越的自然条件则为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自然条件。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周振鹤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周振鹤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农业文化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小而言之,也是一部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转移的历史。在铁器未曾发明的远古,黄土高原的土质松软,易于耕种,自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摇篮。《禹贡》将九州大地的土壤分成九等,雍州黄土高原的土壤仍认为是上上等。从气候来看,秦汉以前也是南不如北,“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北方气候凉爽,雨水虽少但集中,于旱地作物勉强够用。因此自远古直到秦汉一统时代,北方的农业文化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对南方显出压倒的优势。秦汉时期,北方已形成关中和山东两大农业经济中心。而南方却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在农业社会里,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是农业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北方人口是南方的三点二倍。虽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农业经济也在逐步向前发展,但是速度很慢。例如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时期才传播到淮南地区。然而魏晋以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大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过程,使南方的农业文化水平不但赶上而且超过北方,实现了文化重心由北到南的转移。。 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北方曾经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汉、长江以至闽岭以南地区。南迁的人民不但给南方增添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移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过程。同时,割据的政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也要积极发展经济。这两个因素都促使南方的开发速度比正常的一统时期要快。 在南下的移民长河中,有三次蔚为大观的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大都集中在淮水以南、太湖以北地区,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东吴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其时北方在十六国的混乱之后,也相对安定百余年时间,使黄河流域传统的优势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文化水平尚未完全赶上北方。南北朝之后,隋唐重又建立一统宇内的大帝国,黄河流域重新得到繁荣,关中仍称沃野,南北文化都臻于昌盛。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四比五之谱,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似略占优势。 但是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荒无人烟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准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初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户口之比已为三比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五代末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发展,但通观北宋一代,南方的经济力量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不过,在商业方面,北方之发达不让南方。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各阶层的北方人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两浙地区聚集移民最多,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至为迅速。相反,在北方,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破坏,文化日见萎缩。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这一重心开始并完成了向南转移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和古代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 第五讲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罗洪钦 专题概要 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现象,从全国范围看,这个“移”是指由北向南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 知识梳理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三国时,吴国开发江南,南方农业有所发展,但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 速,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③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④南宋时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4)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 3.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和特征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疑难解析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其发展趋势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我国首次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因而率先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并孕育了夏商周奴隶制文明。在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北方先是出现军阀割据,西晋统一后不久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从而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期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得到了发展。但是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恢复,其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西晋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统一了南方。 (2)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这一时期的北方,西晋灭亡后陷入十六国混战之中,致使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采取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些改革,经济发

(完整版)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教案示例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农业和手工业 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略)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城镇的兴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