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要求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要求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要求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要求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要求

课题:选修1-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的定义及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艳坤

思想方法:运用类比方法研究椭圆图形和方程,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用数形结合方法研究椭圆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课前及课堂上复习圆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的类比研究过程,使学生探索、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求法.

2.能够完成由实验到数学的抽象过程,复习和巩固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3.能够理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理解椭圆轨迹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析能力.

教学重点:

1.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

2.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理解解析法,椭圆曲线和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2.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椭圆标准方程.

教学关键:创设直观情境,运用好类比思想以及数学结合思想.

教学方式:体验式探索.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演示.

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很弱.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实验:把一个小重物系在绳子的一端,然后握住绳子的另一端,把

重物旋转起来,观察重物运行到轨迹.

学生完成: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在平面内,动点所形成到轨迹是一个圆.

在空间内,动点所形成的轨迹是一个球.

2.复习数学思想

圆是平面几何图形,在欧式几何中已有系统的研究,人们在已知定点(即圆心),定长(即半径)条件下,研究了周长和半径的关系由此得到了圆周率,还有面积、体积和其它的许多性质。想一想,在圆的轨迹形成的过程中,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形成圆?

学生回答: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

复习总结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老师在黑板上按照条件做出圆的轨迹来,接下来,让同学把刚才的实验转移到练习本上,在练习本地画出由条件“到定点的距离等与定长的点”限制下的图形——圆,让学生慢慢地体会概念的由来,对概念有更深刻印象.

怎样更加精确研究这个动点呢?因为需要精确的原因,就需要数据的支持,怎么样用数来表示图形呢?这个转化可是数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数学结合思想.

在直角坐标系下,把动点P引入二元数x ,y来限定表述P(x ,y),显然我们可以用x ,y二元数来分析这个图形上的每一个点. 这样我们就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直角坐标系后,任意的动点P就有了坐标(x ,y ),动

点不论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用点的坐标表示出来. 从上面一系列的分

析来看,在直角坐标系下,图形要经过点的坐标转化变成用两个变

数x ,y 表示的式子(即方程);反过来方程的数量关系,完全可以

反映图形的一切性质上,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又称为数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 把圆的定义满足的几何条件OP 转换成代数方程,得

r y x =+22,化简得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标准方程:22 r 2。

圆心在原点的圆???→?形数转化

OP ???→?代数转化r y x =+22???→?代数转化 22 r 2 圆心在原点的圆????←数形转化OP ????←代数转化r y x =+22????←代数转化 22

r 2 当把圆图形不变圆心平移至C (a ,b )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求圆的方程,一种是:把几何条件PC 直译成代数方程r b y a x =-+-22)()(,化简方程得()2+()2= r 2;另一种方法是:由方程22 r 2按向量(a ,b )进行平移,同样可以得到圆的方程()2+()2= r 2.(一题多解是转化的载体)

22 r 2???

→←数形转化()2+()2= r 2 22

r 2???→←平移转化()2+()2= r 2 下面我们要就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研究其它曲线的性

质,这一节课我们类比圆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椭圆的方程和性质.(数学思想的教学,由实验抽象出数学形式,定性研究)

3.新课类比学习椭圆定义

在学习圆锥曲线的时候,我们首先学习的是椭圆的方程和几何性质,那么我们类比圆的定义和性质来研究,首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过程由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活动:在上面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开放思想,大胆把条件进行变换,如果把一个定点分离成两个定点,会变成怎样一种情形?问题就变成“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和等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也动手来做一做实验,找一找动点的位置,说一说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经过探索这个点运动的轨迹,得到初步的印象,有了一定的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梳理不同的实验结果下的结论,然后老师再把实验转移到黑板上,和同学们共同完成对动点轨迹的探寻。根据条件由两个定点和定长的线段共同限制下画出椭圆的图形,再由这些实验带来的信息,共同协

商确定椭圆的定义.

板演画图过程:首先出示一条确定长度的短绳,充分展示是短

绳的长度是确定的,也称之为定长. 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注意到

定点的取法有三种,我们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绳长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第二种情况,绳长等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第三种情况,绳长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情况,两个定点的距离小于绳子的长度,把绳的两个端点分别放在两个定点上,拉直在绳子改变形状,绳子的长度不会该变,使点在移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下

面我们在黑板所在的平面内找动点的位置以及运动形成的

轨迹. 哪个同学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愿意帮助老师找到

满足条件的点呢?好!让学生们进行探讨,然后请愿意表

现的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找出这些动点,用这些动点连接成一条曲线,观察这个图形,我们创造的这个图形为椭圆. 接下来第二种情况,再取绳长等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这样的动点,使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等于绳长,经过试验、寻点、思考后学生认为这些动点构成了一条以两个定点为端点的一条线段,即动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线段端点的一条线段. 第三种情况,绳长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时,找不到满足条件的点,画不出图形. 在这三种情形中,有两种情形动点的轨迹是图形,其中一个是椭圆,另一个是线段,第三种情况不表示任何图形. 在这些感性的认识基础上,我们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给出椭圆的严密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F 1, F 2叫做椭圆的焦点;21F F 叫做椭圆的焦距.

接下来我们在焦点不变的情况下,把定长变大或变小,再由

同学亲自动手画一些其他的椭圆,以加深对椭圆的感性认识。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热情很高,气氛非常好,听讲时,精力非常集

中,紧紧盯着黑板,这说明教学效果很好. 有了画图形的实际操作经验,再让学生认真回味刚才画图的过程,从感性上体会椭圆、从理性上领悟椭圆的定义以及定长的变化对图形形状的影响,学生会从我们实验的条件变更当中得出新结论,总结出:当定点距离不变时,定长越长时,图形越接近于圆形,椭圆越鼓;定长越短时,图形越接近于一条直线,椭圆越扁平。条件再度变更:在定长不变,改变两个焦点的位置的情况下再来画一组椭圆,体会条件变化对图

形的影响.

黑板上这样一个几何图形,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是

我们不太熟悉的椭圆,在我们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当我们拿

手电筒去照射垂直于光线的一个平面的时候,我们发现光斑所形成的是一个圆,当我们把平面变动或者是把手电筒移动使光线与平面呈一定角度时,所形成到光斑就是一个椭圆;在自然界一些天体的运行轨迹也是椭圆。由此可见,对椭圆的研究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

4.运用数形结合求椭圆的方程

接下来我们要精确地研究椭圆的性质,再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来研究这样一个新的图形的性质:我们如果要精确地得到它的各种性质,当然是离不开数的精确描述. 联想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椭圆,再联想到科学家的对天体研究以及轨道预测和精确定位,这些都离不开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这就是对“数”的计算,而我们得到的椭圆图形,图形和数是否有联系呢?当然有,类比圆的研究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数与形结合思想的最好范例——解析法来研究几何图形,也就是把动点用数来表示,满足的几何条件转化为方程表示. 好,这样我们就把数和形又一次地联系起来. 通过上面到方法我们知道,首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我们按照使数据尽量小,使方程尽量简单的原则,把两个坐标轴分别建立在椭圆到对称轴上. 设两个焦点之间距离是2c ,定长为2a ,然后,设椭圆上任意一点P 的坐标(x ,y ),把P (x ,y )到两个定点F1(,0),F2(c ,0)的距离和等于定长2a 的几何条件转化成代数方程,使图形与方程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就可以从方程的形式上,来研究得到椭圆的一些相应的性质.

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推导方程:(以下方程推导过程由学生完成)

①建系:以F1和F2所在直线为x 轴,线段F1 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M (x ,y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设21F F =2c ,则F1(,0),F2(c ,0); ③列式:由1PF 2PF 2a 得()()a y c x y c x 22

222=+-+++; ④化简:移项平方后得()()()222222244y c x a

a y c x y c x +--++-=++,

整理得,()222y c x a cx a +-=-,

两边平方后整理得,()()22222222c a a y a x c a -=+-,

由椭圆的定义知,2a >2c ,即a >c ,

∴22a c >令222b c a =-,其中b >0,代入上式,

得222222b a y a x b =+,

两边同时除以22b a ,得:122

22=+b y a x (a >b >0). 从上述推导过程可知,这个椭圆是所有以方程122

22=+b

y a x (a >b >0)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 这就是说,如果M (x 0,y 0)是椭圆上的点,那么(x 0,

y 0)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反过来,如果(x 0,y 0)是方程122

22=+b

y a x (a >b >0)的解,那么以它为坐标的点一定在这个椭圆上,这样,我们就说方程12

2

22=+b y a x (a >b >0)是这个椭圆的方程. 这个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的坐标轴为对称轴,它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焦点是F 1(-c ,0)、F 2(c ,0),其中b 2= a 2-c 2.

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两点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 即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含的等式就得到曲线的轨迹方程了.

5.练习: 动点P ()到两定点A (-3,0)和B (3,0)的距离的比等于2 ()2|

|||=PB PA 即,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解:∵2222)3(||,)3(PA y x PB y x +-=++=,

2||||=PB PA 代入 22222

2224)3(4)3(2)3()3(y x y x y x y x +-=++?=+-++得, 化简得(x -5)2216,轨迹是以(5,0)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

6.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结合,研究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主要学习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椭圆的定义;

(2)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

(3)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

7.作业:

(1)P42,练习A第1,2,3,4题.

(2)预习第二节椭圆标准方程

8.反思预期效果(目标能否实现,提问、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预期效果等)

利用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结合,研究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同时也有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教学预期效果较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愿意到前面参加演示活动,也自己动手动脑想了一些画图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思考怎样画图时也对原理进行了探究,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高二数学选修2-3教案

高二数学选修2-3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课时总第教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②会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难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引入课题 先看下面的问题: ①从我们班上推选出两名同学担任班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②把我们的同学排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运用有关排列、组合知识. 排列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计数方法.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按某一规则做某事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 在运用排列、组合方法时,经常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这节课,我们从具体例子出发来学习这两个原理. 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1)提出问题 问题1.1: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够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问题1.2: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如果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 .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探究:你能说说以上两个问题的特征吗? (2)发现新知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N += 种不同的方法. (3)知识应用 例1.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 两所大学各有一些 自己感兴趣的强项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A 大学 B 大学 生物学 数学 化学 会计学 医学 信息技术学 物理学 法学 工程学 如果这名同学只能选一个专业,那么他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分析:由于这名同学在 A , B 两所大学中只能选择一所,而且只能选择一个专 业,又由于两所大学没有共同的强项专业,因此符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条 件.解:这名同学可以选择 A , B 两所大学中的一所.在 A 大学中有 5 种专业选择方法,在 B 大学中有 4 种专业选择方法.又由于没有一个强项专业是两所大学共有的,因此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 5+4=9(种). 变式:若还有C 大学,其中强项专业为:新闻学、金融学、人力资源学.那么,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多少种? 探究:如果完成一件事有三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方案中有3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不同方案,在每一类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一般归纳: 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m m N +???++=21 种不同的方法. 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完成一件事要分为若干类,各类的方法相互独立,各类中的各种方法也相对独立,用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单独完成这件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最新高二月考反思总结

高二月考反思总结最新 月考成绩终于全部的出来了,自己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也就自己的这次的考试做出了一定的反思。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月考反思总结2020”,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月考反思总结2020(一)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之间开学的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了。然而留给我的是无法挽回的时间,应对一张张伏而不尖和“绊脚石”是的分数令我不禁陷入沉思,看看一道道不该错的题目被打上大大的叉号时,心底里感到无限的自责。 虽然有的同学说:“有的题目没有讲到。”此刻回想起来,才觉得自我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没讲到”只可是是推脱自我职责的理由,掩盖自我平时没有定时定量认真预习的错误。如果说,自我按教师教导的那样,从开始就认真预习的话,即使教师没有讲到又有多大关系呢所以职责只能在自我身上。预习历来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做不到课前预习和复习,那么必须会使自我的学习大打折扣的。 知识是靠日积月累的,人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很多的学习资料灌输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临时抱佛脚,”这才是学习赶不上去的根本原因。 另外,还要做到举一反三,不但做到把教师要求背的资料必须背熟,还要用理解性的方法去记忆!做到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遇到变通灵活的题目时,才不会手忙脚乱,出现错误。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要经过长时间刻苦努力才能看到成果的。如果每一天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负债累累,重压之下,更难取得好成绩。所以必须:一要当天功课当天毕,注意知识积累;二要专心致志;三要灵活运用,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在任何情景下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学习靠积累,学习靠努力,学习靠自我,机会仅有一次,要把握好每一次考试,让每一次考试都化作自我前进的动力把! 高二月考反思总结2020(二) 成长的路上总会有烦恼、挫折,但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前天的前天,最后一科的试卷——英语试卷发下来了,月考也总算告一段落了。说实话对于这样的成绩,确实很失望。不过,后来想想,似乎这样的成绩也是情理之中的,毕竟自己一个月来都没有非常非常投入地学习。 刚开学时,看了分班表,知道自己在实验班,虽说并不感到意外,但还是很高兴的。后来认识到自己所在的是文科实验班后,高兴之情便渐渐平复了。认为就像姐姐所说的:“读文科就是一种堕落。“因此,也渐渐有点自视清高了,认为自己是理科的高手,认为班里的人都是由于理科读不下去才读文科的。最要命的是,学了一个星期的文科后,我发觉自己真的对文科真的一点也不感兴趣,觉得很枯燥。做了一晚上的练习后,如果不去背书本上的内容,似乎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的。不像理科,只要做了题,就会知道题目的解法,偶尔解决了一道难

数学高二-选修2教案 函数的极值

第二课时 3.1.2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判别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来求函数的极值. 3.掌握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重点 极大、极小值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难点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图象进行说明.并且要说明函数的极值是就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区间而言的. 从图象观察得出,判别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判断极值点的关键是这点两侧的导数异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x x 1)'(ln = e x x a a log 1 )'(log = ;x x e e =)'(; a a a x x ln )'(= 2.法则1 )()()]()([' ' ' x v x u x v x u ±=± 法则2 [()()]'()()()'()u x v x u x v x u x v x '=+, [()]'()Cu x Cu x '= 法则3 ' 2 '' (0)u u v uv v v v -??=≠ ??? 3.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u y y '''?= (理科) 4. 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设函数y=f(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茶陵枣市中心小学:段青勇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共56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26人,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接受能力有限,应多采用实际实物来认识数,比如中国的五大山的山高,万里长城,世界几大河流的长度,让学生有一个实陵的概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中的实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小学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

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

高二数学月考总结

高二数学月考总结 篇一:高二数学月考总结范文这一学期一开始,各科的再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也许,是因为上期考的太差,更也许是我们已经进入准高三状态,“零诊”迫在眉睫。还好,开学前我已做好好好打一场硬仗,好好拼一次的打算,也许是这样,让我再刚开学的时候很好的进入了状态,并且发挥也比较正常。 在这一个学月,我真切地领悟到:知识是靠日积月累的,人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灌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只会事半功倍的,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不光要做到脚踏实地,还要做到定时定量学习,保质保量的学习;不要再去做“水手型”学生,只有过了手的才是自己的。 通过对自己这一次的考试进行分析,发现一下几点问题: 一、对于一些知识点没有真正地过手,有些东西还得再去悟; 二、考前的复习还不够全面与细致,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三、对于有些知识点感到模棱两可,说明下来练得好不够; 四、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语言运用还得再练; 五、物理和外语比较弱势,之后的这几个星期得花大

力气。 这次的月考虽说进步还是比较明显,但也许是因为之前一直处在低谷,虽说离自己的巅峰时期还有一段距离,但我想我不会放弃,我要再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去。 现在,突然想起了黄老那天说得那句“有为才有位”,慢慢咀嚼,也慢慢有了味道。 篇二:高二数学月考总结范文一、回归课本,落实三基。 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考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考题往往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理解数学概念、强化记忆数学公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要把重点放在掌握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经典题目强化训练,使基础知识系统化,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熟练化。 二、注重综合,强化能力。 考试命题中心提出:应更多地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在综合中考查能力。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综合有:“函数、方程、导数与不等式的综合”、“函数与数列的综合”、“三角、向量的综合”、“解析几何与向量的综合”、“排列组合、概率与随机变量的综合”等。数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 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 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 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 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数学期末教学反思1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起任教四年级的老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助,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谈谈这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一、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二、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

高二数学份月考成绩分析及反思

高二数学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及反思 闫桂茹2010.10.17 高二的月考结束,题量适中,难度不大。成绩不理想,为全面反思教学得失,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下面就针对高二8班数学考试情况加以分析。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本试卷考察内容以必修三为主,另加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数列等内容。算法占20分,统计占30分,概率占44分,立体几何占17分,数列占17分,三角占10分,综合题占12分。 (2)本试卷难度不大,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班级情况分析 1.励志班8班优生数39人,平均分125.5;高分较少,140分以上只有8人,比21班少7人。130分以上3个班基本上持平。 2.选择题失分多的是10题,,解答题18题、21题概率题概率得分率低。 三、失分情况分析 1、基础不牢,主要反映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例如15 题、18题、21题等 2、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应变能力差。如10题、20题等 3、审题不清,题意理解有误。如15题、18、21题 4、解题不规范。解题不规范反映在解答题上,主要表现为丢步漏步,或有思路但不知如何表述。 5、学生计算能力差,几乎所有学生在计算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分现象。 四、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 1、有时课堂效率低; 2、讲得多,练得少 3、课下督促检查不及时。 五、改进措施 1、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基础,强化习惯。重视数学基础,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是学好数学的法宝。在平时的教学中 多帮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方案,有的放矢,不定时的进行检测、评估、矫正。同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认真做事的习惯,如验算、认真审题、检验等。 3、注重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多给他们时间空间,多给他们锻 炼的机会,使课堂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4、增加强化训练。数学没有大量的练习、习题,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 才能有“质”的飞跃,学生才会有“顿悟”的感觉,因此我们不但要求学案及时批改,还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堂作业和一些课外题目,特别是应在学案中加入链接高考专栏,使尖子生有所提高,又使学生提高兴趣。 5、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知体系。 各知识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连,有的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doc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学期,忙碌,又充实,存在着许多值得总结还有反思的地方。教学工作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从中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出现了一个问题让我很头痛——如何与学生沟通,曾经出现我在台上讲得嗓子冒烟,部分学生一脸茫然,所以我尝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蝌蚪。另外,我很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分类》这一课中的“做一做”时,大多数学生都分苹果、梨和桃子三类(3个苹果,3个梨,3个桃子),这时,有个学生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说她是按图形分类的,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她说:“有3个三角形,3个圆,3个正方形,共有9个图形。”我当时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这幅图还有不同的分法,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不同颜色来分类。 还有就是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例如在学习完加法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让他们自己举例子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是之前感悟的延伸,它促使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体验运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月考总结

高中数学月考总结 一、回归课本,落实三基。 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考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考题往往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理解数学概念、强化记忆数学公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要把重点放在掌握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经典题目强化训练,使基础知识系统化,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熟练化。 二、注重综合,强化能力。 考试命题中心提出:应更多地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在综合中考查能力。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综合有:“函数、方程、导数与不等式的综合”、“函数与数列的综合”、“三角、向量的综合”、“解析几何与向量的综合”、“排列组合、概率与随机变量的综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综合的统帅和纽带,是综合能力的中心。数学思想总结提炼为: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猜证结合思想。因此,在总复习中,要善于学习老师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评讲,自觉地、尽早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以综合能力为重点和难点,强化训练,使解题策略与方法明确化和系统化。 三、及时总结,查漏补缺。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对同学最有价值的试题往往不是我们会做的试题,而恰恰是我们做错的试题。要及时纠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免再犯,并将自己在平时练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辑录成册,以便在高考前提醒自己。在做试题时,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有明显的漏洞,就要及时弥补,绝不可掉以轻心。 四、做到“三明”、“三最”。

“问明”:打破砂锅问到底,只要不懂,坚决搞懂; “看明”:数学答案会使用,各步推理,一律弄清; “写明”:独立解题勤练习,能做会做,表达无错。 数学解题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三最”,即推理最高,方法最好、表述最简! 高三数学总复习阶段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坚忍不拔。愿你们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最后的成功。

高二数学选修1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帮助学生认识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和装置;同时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刚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必修《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这些都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发展中的化学电源。②掌握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③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末教学反思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师学期末教 学反思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师期末教学反思 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

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