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细胞

第三章免疫细胞

Chapter 3 Immunocytes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淋巴细胞的种类、T、B细胞膜表面分子及功能,T、B细胞的功能、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功能,NK细胞的功能;熟悉: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表面受体;了解:TCR基因和重排。

二、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膜表面分子、亚群及其功能。

2.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膜表面分子、亚群及其功能。

3.NK细胞的膜表面分子、功能;NK细胞识别和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4.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分布及其在免疫中所发挥的作用。

5.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硷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的刺激物

A.PWM

B.PHA

C.ConA

D.MHC

E.BCG

2.中性粒细胞在血循环中存活的时间

A.数小时

B.十几小时

C.数天

D.数周

E.数月

3.可刺激T细胞增殖的刺激物是

A.ConA

B.MHC

C.SPA

D.AFP

E.LPS

4.具有特异性杀伤功能的细胞

https://www.doczj.com/doc/9c3009383.html,K 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E.NK细胞

5.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可用来检测

A.细胞免疫功能

B.体液免疫功能

C.淋巴细胞数量

D.抗原提呈功能

E.补体功能

6.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B细胞

E.T细胞

7.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可识别

A.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复合物

B.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

C.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

D.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

E.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

8.具有SRBC受体的细胞是

A.T 细胞

B.B细胞

C.肥大细胞

D.NK 细胞

E.巨噬细胞

9.含有T细胞百分率最高的部位是

A.胸导管

B.胸腺

C.脾脏

D.外周血

E.扁桃体

10.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细胞是

A.CD4+Th1细胞

B.CD4+Th2细胞

C.γδT细胞

D.αβT细胞

E.CD8+Tc细胞

11.B细胞识别抗原的表面分子是

A.C3 受体

B.mIg

C.SRBC 受体

D.EB病毒受体

E.HIV受体

12.MHC-I类分子的受体是

A.CD25

B.CD8

C.CD28

D.CD4

E.CD2

13.T细胞的SRBC受体是

A.CD4

B.CD3

C.CD2

D.CD8

E.CD16

14.多能造血干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主要标志是

A.CD34

B.CD38

C.CD2

D.CD4

E.CD8

15.T细胞表面CD3分子的主要作用是

A.是黏附分子,在抗原提呈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B.是Th细胞的表面标志

C.传递抗原信息并激活T细胞

D.是Tc细胞的表面标志

E.是SRBC受体

16.NK细胞通过表面Fc受体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称为

A.趋化作用

B.吞噬作用

C.ADCC 效应

D.提呈作用

E.调理作用

17.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是

A. T细胞抗原受体

B.IgG Fc受体

C.补体受体

D.MHC分子受体

E.以上全有

18.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中,表面标志为CD3+CD4-CD8-的细胞是

A.NK细胞

B.γδ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B1细胞

E.巨噬细胞

19.计数T淋巴细胞的试验是

A.E花环形成试验

B.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C.吞噬试验

D.EAC花环试验

E.PFC 试验

20.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作用的特点是

A.需要抗原预先致敏

B.不需要ITAM

C.需要释放穿孔素

D.需要T细胞辅助

E.受MHC限制

21.BCR可直接识别

A.MHC-Ⅰ类分子

B.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C.天然蛋白质抗原

D.MHC-Ⅱ类分子

E.APC加工处理的抗原

22.感染后0~4小时内,发挥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δ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B1细胞

23.CD3和CD4抗原存在于

A.所有外周T细胞

B.Th1和Th2细胞

C.B细胞

D.Ts和Tc细胞

E.Th1和Tc细胞

24.胞浆中含大量嗜天青颗粒,表面标志为CD3+CD56+CD16+的细胞是

A.γδT细胞

B.巨噬细胞

C.B1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5.免疫细胞指

A.巨噬细胞

B.NK细胞

C.T淋巴细胞

D.B淋巴细胞

E.执行机体免疫功能的各种细胞

26.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分子有

A.CD4分子

B.CD2 分子

C.IgG Fc受体

D.MHC-I类分子

E.CD8 分子

27.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A.具有ADCC效应

B.直接杀伤靶细胞

C.杀伤靶细胞不受MHC限制

D.无抗原特异性

E.具有吞噬作用

28.NK细胞通过表面Fc受体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称为

A.趋化作用

B.提呈作用

C.调理作用

D.吞噬作用

E.ADCC效应

29.阴性选择的组织学部位是

A.胸腺皮质

B.胸腺髓质

C.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

D.胸腺髓质深部

E.胸腺被膜

30.可用来鉴别人类Tc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为

A.CD3 单克隆抗体

B.CD8单克隆抗体

C.CD4 单克隆抗体

D.CD16单克隆抗体

E.CD56单克隆抗体

31.阳性选择的结果是

A.胸腺细胞与MHC分子结合

B.胸腺细胞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C.胸腺细胞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D.胸腺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结合

E.胸腺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结合

32.TCR的V区CDR3识别

A.MHC-Ⅰ类分子

B.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C.抗原肽

D.靶细胞膜表面抗原

E.MHC-Ⅱ类分子

33.仅作用于T细胞的丝裂原是

A.PWM

B.PHA

C.SPA

D.PPD

E.LPS

34.成熟B细胞的标志是膜表面表达

A.IgD和IgM

B.IgM和IgE

C.IgD和IgA

D.IgM和IgG

E.IgG和IgE

35.B细胞表面最具特征性的分子是

A.CD80

B.CD40

C.CD40L

D.CD86

E.CD19

36.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表面标志为CD5+、mIgM+、mIgD-的淋巴细胞是

A.NK细胞

B.B1细胞

C.巨噬细胞

D.γδT细胞

E.中性粒细胞

37.TCR是

A.单链跨膜糖蛋白分子

B.同源二聚体分子

C.异源二聚体分子

D.同源多聚体分子

E.异源多聚体分子

38.人外周血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

A.5%~10%

B.10%~15%

C.1%~5%

D.15%~20%

E.20%~25%

39.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10

C.IL-5

D.IL-2

E.IL-6

40.NK细胞具有的受体是

A.FcγRⅡ

B.KIR

C.CD16R

D.CD56受体

E.ConA受体

41.浆细胞

A.有吞噬功能

B.由T细胞分化而来

C.有产生抗体的功能

D.与肥大细胞有共同特性

E.属于嗜碱性粒细胞

42.既可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又可来源于淋巴系祖细胞的免疫细胞

A.T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树突状细胞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主要包括

A.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B.分泌细胞因子,引起发热和急性期反应

C.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免疫应答

D.活化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肿瘤细胞

E.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

2.成熟巨噬细胞表面表达

A.MHC-Ⅱ类分子

B.MHC-I类分子

C.mIg

D.FcγR

E.B7-1/B7-2

3.有关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B.非特异杀伤肿瘤靶细胞

C.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D.通过释放穿孔素杀伤肿瘤细胞

E.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4.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是

A.NK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巨噬细胞

E.树突状细胞

5.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是

A.B细胞

B.Mφ

C.DC

D.骨髓干细胞

E.上皮细胞

6.具有ADCC效应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NK细胞

D.γδT细胞

E.B细胞

7.CD3分子对TCR的作用是

A.辅助TCR识别抗原

B.增强TCR的表达

C.稳定TCR的作用

D.协同刺激分子

E.辅助信号转导

8.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9.T细胞的表面标志主要有

A.TCR

B.CD4

C.丝裂原受体

D.CD3

E.CD8

10.B细胞表面特征性的CD分子有

A.CD80/CD86

B.CD79a/CD79b

C.CD56

D.CD40

E.CD16

11.巨噬细胞具备的受体是

A.岩藻糖受体

B.细胞因子受体

C.IgG Fc受体

D.C3b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12.TCR与抗原结合的特点有

A.具有特异性

B.一般只与MHC分子相连接的抗原结合

C.TCR与抗原的结合力强

D.TCR与抗原结合后不能直接活化T细胞

E.CDR3决定TCR识别抗原的特异性

13.调节性T细胞是指

A.Ts

B.Th1

C.Th2

D.Tc

E.T DTH

14.具有IgG Fc受体,可非特异杀伤肿瘤细胞的是

A.CTL

B.γδT细胞

C.NK细胞

D.FDC

E.巨噬细胞

15.人类T细胞表面有

A.ConA受体

B.PHA受体

C.补体受体

D.PWM受体

E.E受体

16.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包括

A.提呈抗原

B.调理作用

C.合成分泌抗体

D.合成分泌IL-1

E.分泌补体

二、填空题

1.淋巴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T淋巴细胞来源于__________,在__________分化成熟,在__________定居主要介导__________。

3.人类B淋巴细胞来源于__________,在_________分化成熟,在__________定居,通过产生__________介导__________。

4.抗原提呈细胞分为专职性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两类,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5. 最常用的T细胞丝裂原为_________和________。

6.B细胞丝裂原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B细胞抗原受体简称__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是B细胞__________的结构。。

8.Th细胞主要表达________,根据功能和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亚型。

9.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与捕捉抗原有关的受体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Tc细胞主要表达________ ,具有___________功能。

11.髓系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个阶段。

12.B1细胞在体内出现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功能;B2细胞在体内出现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13.单核-巨噬细胞是指血液中________和组织中的________。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4.T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可形成E花环,E花环形成试验用于检测外周血中__________的数量,反映机体________功能。

15.血液中的________和组织中肥大细胞具有类似结构和功能,主要在__________中发挥重要作用。

16.T细胞抗原受体简称__________,是T细胞表面能特异性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抗原的结构。

17.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18.CD3分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五种肽链组成,其肽链的胞浆区均含有__________结构,转导TCR信号。

19.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分别与MHC-Ⅱ类和Ⅰ类分子的__________结合,既稳定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的结合,又参与__________的信号转导。

20.活化T细胞表达的__________与B7分子结合后,能阻断__________的信号转导,故有阻断__________的作用。

21.根据TCR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CD分子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TCRαβT细胞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执行__________功能;TCRγδT 细胞多为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执行__________功能。

23.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历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表达功能性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

24.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历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5.mIg是__________的特征性表面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__________,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6.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可将B细胞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亚群。

27.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的__________,在淋巴结、脾脏、肺称为__________,在神经组织称为__________,在肝称为__________,在骨称为__________,在关节滑膜称为__________。

28.中性粒细胞又称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功能,介导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9.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骨髓的__________,是体内最重要的__________。

30.T细胞和B细胞通过其表面的__________特异性识别抗原。

31.根据来源不同,可将树突状细胞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根据分布不同,可将树突状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32.TCR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肽链。根据TCR异二聚体组成不同,

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33.TCR与CD3分子以__________结合形成复合物,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4.__________是HIV的受体,HIV借此侵犯和破坏__________T细胞,这是导致__________病人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35.Th1细胞主要分泌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细胞因子,与促进__________有关;Th2细胞主要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细胞因子,与促进__________有关。

36.Tc细胞的主要介导__________作用,T DTH细胞主要介导__________,记忆性T细胞主要介导__________。

37.CD40L主要表达于_________,属_________家族,以三聚体形式与_________表面________结合。

38.__________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介导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9.B细胞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最强的第二信号。

40.Igα/Igβ通过__________与BCR结合成BCR复合物,其功能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1.NK细胞来源于骨髓的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表面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常用于检测NK细胞。

42.NK细胞表面可表达__________,此类受体胞浆区有__________结构,可转导活化信号,使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43.NK细胞表面可表达__________,此类受体胞外区能够识别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_________分子,胞浆区有__________结构,可介导抑制信号,使NK细胞丧失杀伤活性。

44.NK细胞的功能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5.CD16为低亲和性_________,NK细胞可借此与_________结合,产生定向_________杀伤作用,此即_________作用。

46.NK细胞可通过释放_________和_________产生细胞毒作用,可通过释放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47.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细胞因子,诱导炎症反应。。

三、名词解释

1.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

2.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

3.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4.NK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

5.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PS)

6.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NS)

7.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9.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

10.免疫细胞(immunocytes)

四、问答题

1.T细胞在胸腺中如何分化成熟的?

2.比较B1细胞和B2细胞的异同。

3.简述B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

4.论述NK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5.简述巨噬细胞的功能。

6.简述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7.论述B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A

2.A

3.A

4.D

5.A

6.B

7.C

8.A

9.A 10.C 11.B 12.B 13.C 14.A 15.C 16.C 17.A 18.B 19.A 20.C 21.C 22.C 23.B 24.D 25.E 26.C 27.B 28.E 29.C 30.B 31.A 32.C 33.B 34.A 35.E 36.B 37.C 38.A 39.D 40.B 41.C 42.E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BCE

2.ABDE

3.ABCD

4.BC

5.ABCE

6.BC

7.CE

8.ABCDE

9.ABCDE 10.ABD 11.ABCD 12.ABDE 13.ABC 14.CE 15.ABDE 16.ABDE

二、填空题

1.T细胞 B细胞 NK细胞

2.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细胞免疫

3.骨髓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抗体体液免疫

4.树突状细胞(DC) 巨噬细胞(Mφ) B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5.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ConA)

6.细菌脂多糖(LPS) 葡萄球菌蛋白A(SPA) 美洲商陆(PWM)

7.B细胞受体(BCR) mIg 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8.CD4 Th1 Th2 Th0

9.CD1 CD11 CD83 IgG Fc受体甘露糖受体

10.CD8 杀伤靶细胞

11.前体期、未成熟期、迁移期、成熟期

12.较早、腹腔、胸腔、黏膜免疫、较晚、外周免疫器官、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免疫调节

13.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免疫调节、提呈抗原、抗肿瘤

14.CD2、 T细胞、细胞免疫

15.嗜碱粒细胞、Ⅰ型超敏反应

16.T细胞受体(TCR)、识别、结合

17.TCR、 CD3

18.γ、δ、ε、ζ、η、 ITAM

19.CD4 、 CD8、非多态区、 T细胞活化

20.CD152(CTLA-4)、 CD28、 T细胞活化

21.αβT细胞、γδ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Th、 Tc、 Ts、 T DTH、初T细胞、抗原活化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

22.CD4+CD8-、 CD4-CD8+、外周血特异性免疫 CD4-CD8-黏膜上皮组织非特异性免疫

23.始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 BCR、自身耐受

24.体细胞突变、抗原选择、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浆细胞、记忆性B细胞

25.B细胞、 mIgM、 mIgM、 mIgD

26.B1、 B2

27.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MФ)、小胶质细胞、库普弗细胞(Kupffer细胞)、破骨细胞、 A型细胞

28.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吞噬、免疫调理、 ADCC

29.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30.抗原受体

31.髓系树突状细胞、淋巴系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IDC)、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胸腺树突状细胞(TDC)、朗格汉斯细胞(LC)、间质树突状细胞、血液树突状细胞、隐蔽树突状细胞

32.α、β、γ、δ、αβTCR、γδTCR

33.非共价键、识别抗原、转导信号

34.CD4、 CD4+、艾滋病

35.IL-2、 IFN-γ、细胞免疫、 IL-4、 IL-5、 IL-6、 IL-10、体液免疫

36.细胞毒、迟发型超敏反应、再次免疫应答

37.活化T细胞、 TNF、 B细胞CD40

38.CD19/CD21/CD81、信号转导、 B细胞活化

39.CD40、 CD80、 CD86、 CD40、 CD40L

40.非共价键、识别抗原、转导信号

41.造血干细胞、外周血、脾脏、 CD56、 CD16、 CD2、 CD56、 CD16

42.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43.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MHC-Ⅰ类分子、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活化基序(ITIM)

44.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

45.IgGFc受体Ⅲ(FcγRⅢ)、结合IgG的靶细胞、非特异性、 ADCC

46.穿孔素、丝氨酸酯酶、 IFN-γ、 TNF-β

47.TNF-α、 IL-1、 IL-6、 IL-8、 IL-12

三、名词解释

1.TCR:即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异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2.BCR:即B细胞抗原受体,是B细胞表面特异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3.CD:即白细胞分化群,是指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鉴定出的同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共有268个。

4.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其胞浆含嗜天青颗粒,主要表达CD56和CD16。通过释放穿孔素、丝氨酸酯

酶或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5.阳性选择:是指双阳性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MHC-Ⅰ或Ⅱ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则被选择继续发育,否则即发生凋亡。

6.阴性选择:是指单阳性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上MHC分子-自身抗原肽复合物发生强烈结合,则发生凋

亡;不识别此复合物或低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则发育为成熟T细胞。

7.APC:即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有效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的功能。

8.DC:即树突状细胞,外形似树突,能将抗原提呈给初始T细胞,是体内最强和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而且能对B细胞提供抗原。

9.ADCC: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NK细胞、巨噬细胞等通过IgG Fc受体与结合IgG抗体的靶

细胞结合,对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10.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

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四、问答题

1. 进入胸腺的始祖T细胞缺乏CD4和CD8,为双阴性(DN)细胞。在胸腺皮质区微环境作用下,进一

步分化为表达CD4和CD8的双阳性(DP)细胞。DP细胞逐渐表达αβTCR和CD3分子,在进入髓质之前经历

阳性和阴性选择过程后约95%发生凋亡,只有很少一部分分化发育为表达CD4或CD8的单阳性(SP)细胞

即成熟T细胞。若DP细胞的TCRαβ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MHC-Ⅰ类或MHC-Ⅱ类分子高亲和力结合,

即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此为阳性选择,这一过程使SP细胞获得了MHC限制性。经阳性选择的SP细胞如能识别树突状细胞或上皮细胞上的MHC分子-自身抗原肽复合物,则发生凋亡;不识别此复合物的SP细胞才能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此为阴性选择,这一过程使SP细胞获得了自身耐受性。

2.B1细胞与B2细胞的异同见下表:

性质B1细胞B2细胞

产生早晚

分布(成年)腹腔、胸腔外周免疫器官

更新方式自我更新不断新生

针对抗原细菌抗原、变性自身抗原广谱抗原

自发Ig的产生高低

特异性多反应性单特异性

分泌的Ig同种型IgM>IgG IgG>IgM

体细胞高频突变低→无高

3.(1)B1细胞的功能:①产生抗菌性抗体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②产生多反应性自身抗体可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维持自身稳定;③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也可诱导自身免疫病。

(2)B2细胞的功能:①产生抗体: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执行多种免疫功能,如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调理吞噬作用、活化补体杀伤病原体及ADCC效应;②提呈抗原:B细胞可结合、内吞、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Th细胞;③免疫调节:活化的B细胞能产生IL、TNF、IFN、TGF和GM-CSF等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

4.(1)NK细胞的作用:①抗肿瘤作用:NK细胞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能直接杀伤同系、同种及异种的肿瘤细胞;②抗感染作用:NK细胞能杀伤多种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在早期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免疫调节作用:NK细胞可抑制活化B细胞的增殖分化,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还可通过分泌IFN-γ、TNF-β和GM-CSF等细胞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能力和免疫监视作用。

(2)NK细胞作用的机制:①穿孔素:NK细胞释放颗粒,其中穿孔素可直接在病毒感染细胞膜上形成跨膜通道,使其通透性增加而致细胞裂解;②丝氨酸酯酶:颗粒中的丝氨酸酯酶可通过跨膜通道进入病毒感染细胞,作用于DNA,使其裂解成小片段,导致病毒感染细胞凋亡;③细胞因子:IL-2和IFN-γ能活化NK细胞并增强其细胞毒活性。

5。(1)吞噬和杀伤作用:吞噬细胞将异物吞入细胞内,激活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等杀灭微生物。巨噬细胞也能通过产生的TNF-α和一氧化氮等分子杀伤靶细胞;(2)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巨噬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补体、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O2-、OH-、H2O2和NO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杀菌、杀伤靶细胞、炎症和免疫调节作用;(3)提呈抗原作用: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释出胞外,成为可溶性分子,活化B细胞,或与MHC分子结合成为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4)抗肿瘤作用:LPS或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可活化巨噬细胞,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也可在肿瘤特异性抗体参与下,通过ADCC 效应杀伤肿瘤细胞。

6。(1)提呈抗原作用:朗格汉斯细胞摄取抗原,迁移到淋巴结成熟为并指状细胞,并指状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可将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2)对B细胞提供抗

原:滤泡树突状细胞通过膜表面IgG FcR和CR1捕获抗原,并提供给B细胞,与维持B细胞免疫记忆有关;(3)诱导免疫耐受:TDC参与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建立自身免疫耐受。

7。B细胞的发育过程可分为抗原非依赖期和抗原依赖期两个阶段。(1)抗原非依赖期:在中枢免疫器官中进行,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开始分化,经历始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和成熟B细胞四个阶段,表现为功能性BCR的表达和自身耐受的形成。始祖B细胞阶段开始发生μ链V基因重排。前B细胞阶段重链多肽用替代轻链装配,形成前B细胞受体,在此期间,编码轻链的V基因重排。在未成熟B细胞阶段,转录的轻链和重链联合,产生有功能的mIgM,在未成熟B细胞上表达。成熟B细胞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 和mIgD,并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定居;(2)抗原依赖期:在外周免疫器官中进行,其生发中心是机体对TD抗原应答的重要场所。B细胞在TD抗原刺激下,经历体细胞突变、抗原选择、亲和力成熟、Ig类别转换等,最终分化为记忆性B细胞或浆细胞。

(曾常茜)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组织化学(傅琦博)-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傅琦博 引言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门以研究酶在细胞内的存在及其动态,以阐明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内容的科学——酶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是利用酶化学反应的产物可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被识别的特性,借以从形态学角度判定酶在组织细胞内的存在的部位的一门技术,其基础是组织化学。它具有将形态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联系起来的特点,在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领域内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组织细胞内特定酶分布的酶组织化学方法大致分为:(1)利用酶的活性反映的方法;(2)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应答)证实酶的存在部位的方法。后者也被称之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概述 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化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采用一直的抗体检测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物质,以期确定组织或细胞是否存在未知抗原,并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故必须借助组织化学方法,将抗体抗原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免疫组织染色法(简称免疫染色法),食用该方法检测细胞内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作为检测对象的物质须具有抗原性,能制作出与之相应的特异、高效价的抗体;②在免疫反应发生之前,目标物质要保持抗原性,同时还要保持在组织细胞内的稳定状态。要检测抗原,就要用与之相应的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同时要用可视的标记标出抗原或抗体,采用这种方法的免疫染色法称为标识抗体法或标识抗原法,常用的表示抗体法有直接法、间接法、补体结合法以及多重染色法等。直接法是标识要检出的抗原的抗体,然后进行反应的方法,其特异性高,但检出的敏感度不如间接法,标识抗体的食用范围手局限。间接法是以未标识的第一抗体进行反应,接着标识以第一抗体为抗原所制作的抗体(即第二抗体)进行重叠反应,间接的证明抗原,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但敏感度较高,标识抗体的用途也广;补体结合法是将间接法中的第二抗体作为标识抗补体抗体食用;多重染色法则是在同一标本上检出多种抗原物质的方法,可以用反复进行的重复标记的直接法,也可以用酶标记的重复进行的间接法。此外,还有后标识抗体的免疫染色法,此法先采用未标识的抗体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免疫化学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标记物质来识别已与组织细胞内抗原发生结合的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形态学研究领域一门新兴方法学。自它问世以来发展迅猛,用“日新月异”一词形容它毫不过分。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由Nakane 等人于60 年代末期创立的最早的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之后Sternberger 等人于70 年代初期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标记抗体酶法(又称间接法) 和PAP 法(过氧化酶抗过氧化酶法) 。80 年代初期美籍华人Hsu 又建立了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法(ABC法) ,自此之后,免疫金银染色法、免疫电镜等技术相继问世。80 年代末期人们又发现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或译成链霉菌亲合素,St reptavidin) 与生物素结合力极强,遂用它标记过氧化酶建立起了SP 法,或称LSAB 法(链霉菌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酶法) 。由于链霉菌亲合素不与人组织中的内源性生物素起非特异性结合反应,故背景染色更加清晰,且敏感性比ABC 法高4~8 倍,比PAP 法高8~16 倍。进入90 年代,免疫组织化学又向基因水平深入发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如原位杂交后信 号的放大与显示便是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技术,因而又可称之为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而图象分析、流式细胞仪的运用,是免疫细胞化学定量分析技术提高到更精确的水平。现就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作一概述。 1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分辨出标记抗原抗体所在的位置及其性质, 并可利用荧光定量技术计算抗原(或抗体) 的含量, 以达到对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目的[2 ]。如黄祥瑞等人(1999) 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研究西藏环状病毒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敏感细胞范围(CPE) , 成功地观察到该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特异荧光发生的部位、细胞数量和病毒的形态发生。辛德毕斯热是由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 irus (SiN ) 引起的人兽共患虫媒病毒病, 1974 年南非发生辛德毕斯热大流行。1991年梁国栋等通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1}人体机体本生就具有免疫系统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仅要躲避各种猛兽的猎食,更要面对自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包括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侵犯。它们会在人体内繁衍.增殖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一百多年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口死因统计报表记载,传染病{如伤寒霍乱鼠疫和天花等}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瘟疫不知曾夺取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人类仍在不断繁衍壮大群体。一百多年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口死因统计报表记载,传染病{如伤寒霍乱鼠疫和天花等}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瘟疫不知曾夺取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人类仍在不断繁衍壮大群体。{2}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骨髓和胸腺免疫细胞发育成熟的部位。脾脏和遍布全身的淋巴结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器官,淋巴结与血管平行分布的淋巴管相连,构成淋巴系统,主司免疫系统的运输和组织液的回收与过滤。这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协作识别微生物或外来抗原,调动相应的细胞分子发起多方位的立体攻击,限制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繁殖,直至将其彻底清除。 1 天然免疫系统 任何有生命的机体都具有抵御外来微生物侵袭的本生就具有的本领,称之为天然免疫。免疫细胞分工明确,例如:肥大细胞是守卫机体门户的“哨兵”,它们在识别微生物所特有的各种危险信号之后,立即招集各种免疫细胞至被侵的组织部位投入战斗;巨噬细胞是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中的“常驻边防部队”,它们具有较强的吞噬杀伤能力,它不停的随血液循环,一旦机体的任何局部被微生物感染,它能迅速穿出血管抵达“出事地点”吞噬并清除入侵的异物抗原,它担

免疫细胞化学常用试剂介绍.

免疫细胞化学常用试剂介绍 一、固定剂 大多数神经激素、肽类物质为水溶性,在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之前,常需固定。但肽类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的固定方法或固定剂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某些固定剂甚至可同时破坏和/或保护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因此,在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所要研究的物质(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学性质,并根据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固定剂(或固定方法)以及改进固定条件。 目前,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固定剂仍为醛类固定剂,其中以甲醛类和戊二醛最为常用。在此,简要介绍几种目前较为常用和推荐的固定剂,以供读者选用。 1.4%多聚甲醛-0.1mol/L磷酸缓冲液(pH7.3) 试剂:多聚甲醛40g 0.1mol/L磷酸缓冲液至1000ml 配制方法:称取40g多聚甲醛,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500~800ml 0.1mol/L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以下简称PB),加热至60℃左右,持续搅拌(或磁力搅拌)使粉末完全溶解,通常需滴加少许1n NaOH才能使溶液清亮,最后补足0.1mol/L的PB于1000ml,充分混匀。 该固定剂较适于光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最好是动物经灌注固定取材后,继续浸泡固定2~24h。另外,该固定剂较为温和,适于组织标本的较长期保存。 2.4%多聚甲醛-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 试剂:A液:多聚甲醛40g 蒸馏水400ml B液:Na2HPO4·2H2O16.88g 蒸馏水300ml C液:NaOH 3.86g 蒸馏水200m 配制方法:A液最好在500ml的三角烧瓶中配制(方法同前),至多聚甲醛完全溶解后冷却待用。注意,在溶解多聚甲醛时,要尽量避免吸入气体或溅入眼内。B液和C液配制好后,将B液倒入C液中,混合后再加入A液,以1n NaOH或1N HCl 将pH调至7.2~7.4,最后,补充蒸馏水至1000ml充分混合,4℃冰箱保存备用。 该固定剂适于光镜和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用于免疫电镜时,最好加入少量新鲜配制的戊二醛,使其终浓度为0.5%~1%。该固定剂较温和,适于组织的长期保存。组织标本于该固定液中,4℃冰箱保存数月仍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3.Bouin’s液及改良Bouin’s液 试剂:饱和苦味酸 40%甲醛250ml 冰醋酸50ml 配制方法:先将饱苦味酸过滤,加入甲醛(有沉淀者禁用),最后加入冰醋酸,混合后存于4℃冰箱中备用。冰醋酸最好在临用前加入。改良Bouin’s液即不加冰醋酸。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亦称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或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亦可参与对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细胞的清除,同时固有免疫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执行固有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phagocytes)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s)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两大类。单核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s)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单核细胞由骨髓单核系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成,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8%。其体积较淋巴细胞略大,胞质中富含溶酶体颗粒,其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多种酶类物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24小时,然后进入组织器官或表皮层,在表皮棘层,发育分化为郎格汉斯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器官,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借此可将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彼此分离。 巨噬细胞分为定居的巨噬细胞和游走的巨噬细胞两大类。定居的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宿主全身,可因所处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和名称,如在肝中称枯否细胞;脑中称小胶质细胞;骨中称破骨细胞;淋巴结中称被膜下窦巨噬细胞和髓样巨噬细胞;胸腺中称胸腺巨噬细胞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凋亡的细胞,以及免疫复合物和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游走巨噬细胞由血液中单核细胞衍生而来,其体积数倍于单核细胞,寿命较长,在组织中可存活数月。该种巨噬细胞胞质内富含溶酶体及线粒体,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和吞噬清除体内凋亡细胞及其他异物的能力。它们可表达多种膜受体和膜分子,其中包括:①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有关的非调理性和调理性受体;②与增殖分化、趋化黏附和抗原提呈有关的受体和分子。此外,它们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小分子炎症介质、补体成分和胞外酶类物质等,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

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人体细胞具有自我修补功能,而免疫系统则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协助。免疫细胞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同时自身细胞立即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

免疫学练习题09第一章~第九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牛痘苗是谁发明的:( ) A. 英国人Jenner B. 法国的Pasteur C.德国的Koch D. 澳大利亚的Burnet 2. 免疫是指:()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 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 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 有利的 C. 有利也有害 D.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 A. 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 5.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 A. 免疫监视 B. 免疫自稳 C. 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 6.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成分耐受,清除衰老、损伤细胞的功能称为:( ) A. 免疫监视B. 免疫自稳 C. 免疫调节 D.免疫防御 7. 下列哪项不是固有性免疫的特点:() A. 可遗传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 无免疫记忆D. 特异性 8.下列哪项不是固有性免疫的特点:( ) A.可遗传 B. 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 无免疫记忆 D. 非特异性 9. 下列哪项不是固有性免疫的特点:( ) A. 可遗传B. 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 有免疫记忆D. 非特异性 10. 下列哪项不是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 A. 获得性B. 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 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1.下列哪项不是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 A. 可遗传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 有免疫记忆D. 特异性 12. 下列哪项不是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 A. 获得性B. 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 无免疫记忆D. 特异性 13. 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 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 C. NK细胞D.上皮细胞 14. 属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T、B淋巴细胞 二、填空题 1. 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2. 免疫系统由、和组成。 3.机体的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另一种称。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免疫细胞化学与图像分析

免疫细胞化学与图像分析 在细胞生物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如何获取与细胞功能相关的各种定量测量信息。在免疫细胞化学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制作免疫细胞化学标本环节较多,只要有一个环节失误就会影响实验结果,除了需要精制的药品外,还需要熟练的技术。那么,做成了理想的标本后,如何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尽量多的的各种定量信息,而且使这些信息能较客观的反映出来,这就是本章的编写目的。 一、定量分析的重要性 目前有许多研究免疫细胞化学的文章,是做定性和定位研究的。如有文献中提到,P物质在脑组织中存在于30处以上,这只是解决了定性定位问题,这些部位含P物质的量是否相同?可否用快速简便的方法对细胞内免疫反应产物的量进行分析?从而可进行比较。所谓反应产物的“量”包括颜色深浅,其所占的长度或面积等,就要借助于图像分析仪(image analyzer)了。 以往我们对免疫细胞化学或一般组织化学光镜标本的观察,对反应产物的量常用“+”号表示,一般可分为0~+++,共五个等级,这种方法对差别较大的标本当然还是可以用的,但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同一张标本,不同的观察者可以得到出不同的结论,因为这种分级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②即使同一张标本同一个观察者,间隔若干天后进行再次观察时,可能结论也不一样的;③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的视觉是有一定限制的,用一般观察法实际上已经丢失掉了许多可贵的信息,因为你察觉不到实际上存在的较小的差异。因此我们力求有一个客观的比较精密的标准。除了常用的仪器如显微分光光度计(microspe ctrophotometer)和显微密度计(microdensitometer)等以外,还可用图像分析仪进行测量。前二者已有许多有关著作中介绍过,就其精确与灵敏来说都是够的,但却不能同时测出标本中某些成分的面积、体积或长度等其他极有用的参数。图像分析仪的分析广度则要大得多,并能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所得到的各种数据可通过分析仪上的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只要将各种统计学公式输入计算机,选择其中你所采用的公式,即可快速得出分析结果,告诉你有无显著性差异。 二、图像分析仪简介 图像分析仪又称图像分析系统(image analysis system),主要用来解决如何客观地较精确地用数字来表达存在于标本中的各种信息,可称为数学形态学。它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科学研究工具,并且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图像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人们从客观世界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地测量和处理图像已成为测量技术中的重要课题,并广泛应用于航空遥感测量、金属图像测量、微电子技术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其他回答共2条 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内,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接触变应原的人群约有20%发生变态反应,一般多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

人体“九大”系统之六——免疫系统

人体“九大”系统之六——免疫系统 人体“九大”系统之六——免疫系统 转载▼ 【【人体免疫系统概况】】 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是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的总称。主要包括淋巴器官(骨髓、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等)、其它器官(主要指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免疫分子(主要指免疫球蛋白、补体、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抑制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

体。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 然而,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也会对人体极为不利:人体的识别能力异常容易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使用某种食物、注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反之则会引起反复感染;人体的自我稳定能力异常,会使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细胞作出反应,引发自身免疫疾病,诸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人体的免疫监视的功能降低,如同失去了一位“警卫员”,使肿瘤有了可乘之机。 【【免疫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一、免疫器官 1、骨髓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肋骨等扁骨的红髓。 功能如下: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第9章 免疫系统

第9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对于淋巴细胞特性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 B.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C.细胞大小不等 D.种类繁多,分工极细 E.寿命较短,一般只存活1周左右 2.对弥散淋巴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见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固有层 B.与周围组织具有明显的分界 C.含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具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E.抗原刺激可使之扩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3.对于淋巴小结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又称淋巴滤泡 B.主要由密集的B细胞组成 C.大小不等,其数量和大小基本保持不变 D.无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初级淋巴小结 E.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次级淋巴小结 4.关于周围淋巴器官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B.其发生较中枢淋巴器官早,在出生数月后逐渐发育完善 C.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D.无抗原刺激时其体积相对较小 E.受抗原刺激后则迅速增大,免疫应答过后又逐渐复原 5.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 A.淋巴小结 B.胸腺小体 C.白髓 D.动脉周围淋巴鞘 E.输入淋巴管 6.关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描述,哪一项不完全正确? A.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 B.皮质的上皮细胞有被膜下上皮细胞和交错突细胞 C.某些被膜下上皮细胞的胞质丰富,包绕胸腺细胞,称为哺育细胞 D.交错突细胞表面具有大量的MHC抗原 E.上述细胞都能分泌β2微球蛋白、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

7.关于胸腺细胞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是胸腺内分化发育的各期T细胞 B.外皮质层的大淋巴细胞为前胸腺细胞 C.深皮质层的淋巴细胞体积较小,为普通胸腺细胞,数量多 D.凡不能与自身抗原相结合或与自身MHC抗原相容的胸腺细胞将被灭活或淘汰 E.成熟的普通胸腺细胞,其CD4和CD8中有一种增强,另一种减弱或消失8.胸腺小体的特征是 A.是胸腺的重要特征,散在分布于皮质内 B.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包绕而成 C.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较成熟 D.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较幼稚 E.功能尚不太明确,但对胸腺培育胸腺细胞无影响 9.哪一项不是血-胸腺屏障的组成? A.连续型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B.内皮细胞周围不连续的基膜 C.血管周隙及其内含的巨噬细胞 D.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E.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10.淋巴结皮质的结构不包括 A.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 C.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被膜下淋巴窦 E.被膜 11.淋巴结内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结构明显增大的是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髓窦 E.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12.淋巴结内发生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是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皮窦 D.髓窦 E.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13.淋巴结的T细胞主要分布于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应用 浙江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研究所 周韧 1.免疫组织化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1.1.历史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医学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医学的任何一个进步都是建立在当 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相应水平上的. ●医学的目的: 解除人体的病痛 ●核心: 诊断和治疗。 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疗均来源于正确的诊断。●疾病的诊断手段准确性,首推病理诊断准确性高,即病理组织学诊断。更准确、 更可信、更有权威性。 ●免疫组织化学(以下简称免疫组化)已成为病理诊断中的一种常用手段。 病理诊断发展过程的主要事件 年代作者事件 1632年 Severino 肿瘤切开后观察的书 1661年 Malpighi 放大镜观察后的报告 1761年 Morgagni 肿瘤与外科方面的书 1829年 Horner 首篇病理论文 1832年Hodgkin 报告7例尸检结果的论文 1858年Virchow 发表《细胞病理学》 1863年 Paget 发表《外科病理学》 1897年 Mallory和Wright 发表组织学技术的书 1914年 Mallory 发表《细胞组织学原则》 1919年 Ewing 发表《肿瘤病》 1924年 McFarland 发表《外科病理学》 1926年 Karsner 发表《人体病理学》 1928年 Papanicolaou 发表细胞学方面的书 1951年电镜应用于病理诊断 1974年免疫组化用于病理诊断 ●诊断病理学开始于19世纪 ●20世纪的第二个25年中达到光学显微镜诊断的辉煌。随之而起的电子显微镜 ●20世纪第三个25年中成为诊断病理的发展高峰。

●进入20世纪最后25年,取而代之的便是免疫组化了。 1.2.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 1.2.1.免疫学的发展 1.2.2.单克隆技术的出现 ●病理诊断的确立:是找到“特征性”形态表现。 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 几百种的“特殊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产生: 抗原抗体结合原理 ●从组织细胞水平进行抗原抗体反应,于是就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主要的发展过程 年代研究者事件 1941年 Coons 实用免疫荧光技术 1948年 Fagraeus 进一步发展免疫荧光技术 1970年 Sternberger 抗体酶标记技术 1974年 Taylor 证实组织中的浆细胞免疫 1975年 Kohler和Milstein 单克隆抗体技术 1981年 Hsu ABC法 90年代以来 SP法,原位杂交及原位PCR免 疫组化法

免疫细胞化学 (abcam新版指南)ICC-IMMUNOCYTOCHEMISTRY

IMMUNOCYTOCHEMISTRY (ICC) General Procedure: i Coat coverslips with polyethylineimine or poly-L-lysine for 1 hr at room temperature. ii Rinse coverslips well with sterile H2O (3 times 5 min each). iii Allow coverslips to dry completely and sterilize them under UV light for at least 4 hrs. iv Grow cells on glass coverslips or prepare cytospin or smear preparation. v Rinse briefly in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Fixation: 1. Fix the samples either in ice-cold methanol, acetone (1-10 min) or in 3-4% paraformaldehyde in PBS pH 7.4 for 15 min at room temperature. 2. Wash the samples twice with ice cold PBS. Permeabilization: If the target protein is expressed intracellularl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ermeabilize the cells. Note: acetone fixed samples do not require permeabilization. 3. Incubate the samples for 10 min with PBS containing 0.25% Triton X-100 (or 100 μM digitonin or 0.5% saponin). Triton X-100 is the most popular detergent for improving the penetration of the antibody. However,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 use of membrane-associated antigens since it destroys membranes. 4. Wash cells in PBS three times for 5 min. Blocking and Incubation: 5. Incubate cells with 1% BSA in PBST for 30 min to block unspecific binding of the antibodies (alternative blocking solutions are 1% gelatin or 10% serum from the species that the secondary antibody was raised in). 6. Incubate cells in the diluted antibody in 1% BSA in PBST in a humidified chamber for 1 hr at room temperature or overnight at 4°C. 7. Decant the solution and wash the cells three times in PBS, 5 min each wash. 8. Incubate cells with the secondary antibody in 1% BSA for 1 hr at room temperature in dark. 9. Decant the secondary antibody solution and wash three times with PBS for 5 min each in dark. Counter staining: 10. Incubate cells on 0.1-1 μg/ml Hoechst or DAPI (DNA stain) for 1 min. 11. Rinse with PBS. Mounting: 12. Mount coverslip with a drop of mounting mediu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