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_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2000_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2000_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2000_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2000-2004年中国的

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黄春高

21世纪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取得了许多的突破和进展。新世纪的研究呈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令人欣喜。

走向日常:西欧社会史的新取向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成为国内学界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研究取向渐渐走向日常生活1。

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等级社会。教士在中古等级社会享有特殊的地位,圣职推荐权问题也不全是宗教事务本身,它也具有鲜明的世俗社会特征o。贵族与骑士处于中古社会的上层,骑士是大众关注的中心,也是不少研究者探讨的主题。倪世光关注的是中世纪骑士的日常生活,故其着力介绍骑士的武器装备、比武大赛、骑士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朱伟奇则从战争、宗教、妇女、文学等方面探讨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形成,以及骑士精神对中世纪社会的作用与影响?。这些研究可以丰富相关的知识,但问题与理论的提炼和升华有待加强。农民处于社会的下层,有研究者考察了中世纪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反映了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些特征?。赵文洪细致地考察中世纪城市社会的等级特征,突出了显贵等级和非显贵等级的对立。当然,承认等级社会的存在,并不妨碍研究者探寻中世纪的平等?。社会等级是变化和发展的。郭方分析了16世纪英国社会等级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指出此时的等级社会中各阶层等级,尤其是贵族有鲜明的新旧结合的特征?。

1o???

?

?刘新成:5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6,5史学理论研究62004年第1期。

刘城:5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6,5世界历史62004年第4期。

倪世光:5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6,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伟奇:5中世纪骑士精神6,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侯建新:5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1期;徐浩:5中世纪英国农村的封建负担及农民生活6,5贵州师范大学学报62000年第2期。

赵文洪:5中世纪西欧城市社会等级及其相互关系6,5史学理论研究62001年第4期;5中世纪西欧的平等观念6,5世界历史6 2004年第1期。

郭方:516世纪英国社会的等级状况6,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02年第3期。

中世纪妇女、婚姻家庭是社会史研究的中心。妇女在中世纪的地位如何呢?首先应该对中世纪的女性观有所了解。贺璋从教会的女性观、圣母马利亚的崇拜和骑士爱情三方面分析探讨了中世纪女性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实际地位并不总是与女性观一致。俞金尧考察和分析了寡妇改嫁的社会背景、经济制约以及文化舆论氛围,对寡妇改嫁的普遍性给予了社会经济及文化的解释,作者还描述和分析寡妇产形成及衰落的过程,受法律保护的情形o。林中泽则认为对寡妇改嫁的普遍程度不能强调太过?

。妇女进修道院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人认为世俗的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远远超过宗教的、精神的追求。这是相当冷静的现代人的看法,但也许低估了中世纪人们的宗教热情,或者低估了基督教禁欲主义对女性的影响和作用?。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表现在观念和实践两方面。夏洞奇使用拉丁文原始材料,试图理清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主要内涵?。薄洁萍则着重强调基督教会对中世纪婚姻伦理和婚姻制度形成产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同时指出世俗婚姻习俗与教会之间存在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对婚姻的影响在逐渐变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婚姻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研究者认为此时已经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而走向世俗?。婚姻缔结以自愿为原则,但爱情并非婚姻的必要条件。所谓典雅爱情,与婚姻相去甚远;但它对社会依然产生了重要影响à。

教会史的研究体现了宗教社会学的某些特征。在对中世纪/封圣0问题的讨论中,陈文海关注的是其非宗教层面的诸多因素,强调/封圣0的社会特质á。刘新成对中世纪修道院改革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修道院在世俗社会生存的困境,作者强调精神追求与世俗社会之间的矛盾导致修道院在不断的改革中仍然难以走向超越,揭示了悖论存在的普遍性o 10。但宗教的世俗化似乎不可避免。刘城对教会信仰仪式化的讨论和批评也在于此。信仰仪式化实现了对社会日常生活的规范,却导致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对教会的依赖,天主教最终演变成了以教职界精英为中心的宗教信仰。这种重礼仪、轻信仰的倾向也最终引发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o 11。上述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含有对天主教或多或少的批评。但随着对新教反省的深入,天主教积极的一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林中泽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指南,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伦理的指南。圣经中那些魔鬼的描述具有极其突出的社会伦理意义o 12。彭小瑜力图在教会、教会法以及中世纪欧洲社会这三者之间找寻到各自依存的理由,并试图申述其对传统概念和学术成见的不满,作者的角度和关注点是用教会法的论述来分析或者回应历史和社会的 1 贺璋:5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浅探6,5学术研究62004年第9期。 o 俞金尧:5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6,5历史研究62000年第5期;5中世纪欧洲寡妇产的起源和演变6,5世界

历史62001年第5期。

? 林中泽:5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西欧寡妇状况探析6,5学术研究62004年第9期。

? 贺璋:5西欧中世纪修女院的产生与发展探略6,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62003年第6期;李建军:5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

原因试析6,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03年第5期。

? 夏洞奇:5在婚姻与守贞之间)))对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一种解释6,5西学研究62003年第1辑。

? 薄洁萍:5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6,5历史研究62003年第6期。

? 孙艳:5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2期。

à 赵立行、于伟:5中世纪西欧骑士的典雅爱情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4期;徐善伟:5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6,5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62003年第6期。

á 陈文海:5中世纪教廷/封圣0问题研究)))对/封圣0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6,5中国社会科学62002年第4期。 o 10 刘新成:5超越的悖论)))试析西欧中世纪修道院改革运动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3期。

o

11 刘城:5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6,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02年第4期。 o

12 林中泽:5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6,5世界历史62004年第4期。129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130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

问题,作者的研究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突破1。

自下而上看历史,对非社会主流以及社会异质性的关注是社会史研究的新取向。作为中古欧洲异教徒的犹太人,生活在具有隔离特征的隔都。隔都是反犹太主义的历史产物,对犹太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它也保护了犹太人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上的相对独立o。不仅如此,犹太人对西方文化复兴有过积极的贡献?。张学明的研究,为读者描述和分析了中世纪欧洲巫术和异端的这些社会边缘现象的生存状态?。

转型关注:西欧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气象

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或者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与转型,成为我们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转型问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与比较史学的兴起有关。厉以宁建立起东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架构,认为西方刚性的封建体制决定了其原生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弹性的东方封建体制则最终只能演变为非原生的资本主义。其研究或许在一些细节上会受到历史学家的批评,但不能否认作者的学术创见?。侯建新对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进行了宏观的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活动与保障机制0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道路,强调主体权利关系对社会转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农业领域,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转型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学者看来,农业资本主义只是一个如何兴起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否兴起的问题。但过分夸大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不妥,有研究者认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困难的和相当不顺利的,富裕农民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因为农民的分化是复杂的,资本家的出现是缓慢的,至于农业工人或者无产阶级的形成同样是困难的?。

在工商业领域,商业化和市场化则是转型研究的中心。赵立行描述和分析商人阶层的形成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影响和冲击,认为商人阶层的形成是西欧社会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à。张卫良描述了英国在近代早期的商业化的历史进程,对转型时期的商业化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性的思考á。赵秀荣对近代早期英国商业和商人有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市场经济、资金流向、贸易转型、商人与政权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给予细致的论述和分析,其关注点也在转型o10。原工业化的研究则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张卫良、王加丰等人对原工业化做了较细致的考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o11。但正如研究者自身所认识到的,原工业

1彭小瑜:5教会法研究6,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o张淑清:5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6,5北方论丛62002年第4期。

?徐善伟:5犹太人对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贡献6,5齐鲁学刊62003年第5期。

?张学明:5欧洲中世纪巫术的演变6,5北大史学62003年总第9期;5论中古基督教之异端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5期。

?厉以宁:5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6,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侯建新:5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6,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黄春高:515、16世纪英国农村工资劳动者的历史考察6,5北大史学62004年第10期;51350-1650年英国农民经济的分化6,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04年第1期。

à赵立行:5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的转型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á张卫良:5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1500-17506,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o10赵秀荣:51500-1700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o11王加丰、张卫良:5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化理论在西方已经走向衰落,其研究也就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 转型研究还在多个领域展开。龙秀清在考察近代早期教廷财政制度后认为,近代早期的罗马教廷并不比当时欧洲的任何世俗政府更保守,其制度变迁并不是反常的逆流,罗马教廷的财政也出现了向近代的转型1。对流民与贫民问题的关注,则着眼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震荡与社会分化。尹虹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流民形成的原因,他分析了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政策,目的在于说明英国在处理和应对社会危机时的方式o。与流民问题相伴随的是贫困。向荣认为,过渡时期英国的贫困远没有以往史家所描述的那样严重,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济贫制度的建立,使可能出现的严重贫困得到了缓解?。向荣从文化角度来讨论资本主义的兴起,他认为英国15、16世纪的移风易俗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转型研究关注的中心都是从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这种研究方式和目的具有太强烈的现实色彩,有时候似乎容易迷失在转型模式之中。因此,一些相当冷静的转型研究,就显得非常可贵了。刘景华讨论了转型时期英国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但强调的是其消极作用?。施诚较细致地考察了亨利七世财政政策的内容和作用,作者同时指出不能拔高亨利财政政策的现代性?。

与转型研究的相对繁荣相比,农业、商业、手工业中的具体经济与社会问题受到的关注显得不足。马克垚的5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62001年再版表明,其所讨论的诸多问题仍然为今天的学界所高度关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马克垚不但从总体上对中世纪中西方地主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和阐述,而且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世界普遍性特征给予了描述和分析,它们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最新理论概括à。从技术角度探讨13、14世纪英国领主庄园帐簿使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运作和市场概念。研究者指明了领主的利润观念与近代企业家的利润观念不同á。王亚平讨论了德国二期农奴制度问题,强调德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封建法权加强,大领地更加巩固,农业为市场而生产反而刺激了农奴制度的形成o 10。徐奉臻则试图重新分析和讨论英国/自耕农0这一老问题o 11

。谢丰斋讨论了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的兴起,强调小城镇在中世纪英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传统的长途贸易理论提出了质疑o 12

。顾銮斋从/低度私有0的所有制形态来探讨中古英国赋税的基本理论,认为它具有少征直至杜绝土地税征收的重要特征o 13。施诚则探讨了中古英国税收结构演变的过程及原因,认为军事和行政开支不断增长的压力,导致国王突破封君封臣制 1 龙秀清:5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6,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o 尹虹:5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 向荣:5英国/过渡时期0的贫困问题6,5历史研究62004第4期。

? 向荣:5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6,5武汉大学学报62000年第3期。

? 刘景华:5转型时期西欧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和消极作用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2期。

? 施诚:5亨利七世的财政政策6,5史学月刊62002年第4期。

? 马克垚:5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6,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à 马克垚:5论地主经济6,5世界历史62002年第1期;5论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力6,5北大史学62003年总第9期。 á 李云飞:5试论13、14世纪英格兰的庄园帐簿6,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03年第1期。

o 10 王亚平:5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0的几个问题6,5世界历史62000年第2期。 o 11 徐奉臻:5关于英国/自耕农0的再研究6,5世界历史62000年第3期。

o

12 谢丰斋:5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6,5世界历史62002年第4期。 o 13 顾銮斋:5由私有制形态看英国中古赋税基本理论6,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2004年第4期。

131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132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

度的束缚,税收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1。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多有蜻蜓点水之嫌,虽然有些文章试图挑战传统观点,但在材料和论证上并不总是很充分。

政治文化:西欧政治史的新视野

政治文化的悄然兴起,带给中世纪史研究以新的面貌。

除了政治制度和事件之外,孟广林的研究还涉及到政治观念与政治现实之间的互动,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对王在法下、封建无权威、宪政至上等流行看法提出质疑o。蔺志强对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的考察已经游离于传统政治史研究路数,带有相当凸显的政治文化特征,作者试图回到13世纪英国社会,考察当时的思想家以及一般民众的国王概念,作者认为,当时的人们都认可国王至上的观念,所谓对王权或者君权限制的思想发展有限,影响也有限?。

陈文海对法国中世纪王权的探讨集中在政治文化领域,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王室徽章、守护神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话题,王室徽章的研究旨在探讨百合花的象征主义内涵及其神学渊源,守护神的研究则探讨法国王室崇拜守护神米迦勒的社会历史原因?。这样的政治文化探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有研究者极力在中世纪封建的社会政治关系、古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的神权政治中去找寻现代西方民权的/曙光0,这是直接展开对中世纪西欧政治文化的思考?。向荣讨论的是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问题,远离精英阶层而深入到民众世界,力图揭示英国大众的政治态度,以反映时代的政治文化特征?。

严格说来,政治文化只是庞杂的西欧政治史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对具体的政治史的深入探讨,政治文化的研究会显得浮浅?。蔺志强考察了1258-1267年的英国贵族运动,对此重大事件进行了新的评价à。/国王靠自己过活0一语,往往被用来形容中世纪王权的受限制和孱弱,但施诚认为对这一原则不能做绝对观,王权弱小之时,国王并不能靠自己生活,王权强大之时,国王更不必靠自己生活á。不少人认为,中古晚期的德意志帝国不存在市民与皇权的结盟;但据钱金飞考察,中古晚期德意志城市和皇帝的关系,存在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城市市民与皇权结盟o10。沈坚对诺曼人征服和外交的研究是国内仅见的该领域的成果他对诺曼人杰出的军事和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他们也在纷繁迷离的外交风云中衰亡o11。许二斌的军事史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对这一研究不足的缺憾,

1施诚:5中古英国税收结构的演变6,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01年第2期。

o孟广林:5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6,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蔺志强:5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6,5世界历史62002年第2期。

?陈文海:5中世纪法兰西王室徽章研究)))百合花象征主义的神学渊源及内涵6,5历史研究62000年第5期;5中世纪后期法兰西王室守护神问题探析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6期。

?黄颂、姚韵红:5神权政治中的民权曙光)))对西欧中世纪政治文化的思考6,5天津师范大学学报62001年第2期。

?向荣:5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6,5史学月刊62001年第1期。

?马克垚、彭小瑜、孟广林、陈志强等人的笔谈,5河南大学学报62002年第3期。

à蔺志强:5一二五八年至一二六七年英国贵族改革运动6,5历史研究62004年第6期。

á施诚:5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0的原则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1期。

o10钱金飞:5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6,5河南大学学报62004年第2期。

o11沈坚:5南意大利的诺曼征服6,5史学月刊62001年第6期;5南意诺曼人的对外政策6,5史学集刊62002年第2期。

他不仅描述了军事革命的历史事实,而且分析了军事革命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促进1。中世纪法制史是政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罗马法在中世纪的复兴,带给西欧社会以重要的影响。王亚平认为,意大利的政治统治多元化、城市自治特色、商业贸易繁荣、地理环境特殊等因素导致了罗马法在意大率首先复兴o。在充分解读梅特兰的5英国法律史6的基础上,李红海对早期普通法发展历程中的技术问题、与罗马法的关系问题以及发展脉络问题等方面做了相对细致的阐述和分析?

。程汉大认为十二、十三世纪英国法律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表现为司法体制的集权化与法律体系的统一化,审判机构的专职化与审判方法的理性化,司法人员的职业化等等?。侯树栋论述中古后期德国农民法律意识变化的文章值得关注,它描述了农民在斗争中从利用古法到神法的历史过程,凸显了德国农民战争所具有的神法特征?。虽然是说法律,但更多地关注到法律意识,属于法律文化的范畴。反思传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新思路

中世纪晚期研究中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总结先前的研究,反思传统成为新的主题。

文艺复兴代表一种进步,代表对中世纪思想、观念、文化以及社会的反动。强调其进步特征的研究仍然相当多,它们多集中探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乃至新社会的发生与兴起,探求观念的演变和发展成为研究者揭示其进步性的主要方法。赞美之余,学界也在反思文艺复兴的革命性及进步性,文艺复兴时代并不是一种断裂,它的根须深扎在中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不再限于14、15世纪,对加洛林文艺复兴、12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黑暗的,中世纪也不是愚昧的。中世纪西方理性主义一直存在,而且最终导致了普遍理性在中世纪的确立与盛行,追求个体自主的理性的潜流逐渐萌生,从而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来源?。西方文化的复兴不仅是西方内部的事情,在较为细致地考察了东方因素对西方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后,徐善伟认为西方的文化复兴直接受益于11-13世纪的东学西渐?。研究者当然都体会到哈斯金斯提出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目的:消除对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崇拜,强调历史的延续性à

作为文艺复兴对立面的天主教的合理性、重要性甚至积极性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天主教不再只有落后和黑暗,二者的关系引起学者的深思á。史学界过去一贯把天主教会说成是文艺复兴的敌人和对立面,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有研究者认为,不应该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它们之间也有传承乃至合作o 10。有研究者认为,天主教会的经济伦理不仅没有阻碍,相反积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o 11。 1 许二斌:5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变革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1期。

o 王亚平:5浅析中世纪罗马法研究首先在意大利城市兴起的原因6,5东北师大学报62002年第5期。

? 李红海:5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程汉大:5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6,5世界历史62000年第5期。

? 侯树栋:5从古法到神法)))中古后期南德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6,5历史研究62001年第5期。

? 徐善伟:5中世纪盛期西方理性主义的盛行及其意义6,5史学理论研究62004年第2期。

? 徐善伟:5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à 夏继果:5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06,5史学理论研究62004年第3期。

á 童自觉:5文艺复兴与天主教6,5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2002年第2期。

o

10 王敬平:5中世纪后期的天主教会与文艺复兴关系论6,5商丘师范学院学报62000年第3期。 o 11 龙秀清:5教会经济伦理与资本主义兴起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1期。133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134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

不少学者则讨论到人文主义者身上的传统乃至保守的特征。赵立行强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宗教观上的矛盾状态,或者宗教与世俗两方面的平衡和制约的关系。孟广林也认为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传统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和继承1。

对宗教改革的反思研究一如文艺复兴,虽然强调宗教改革革命性和积极作用的文章仍然不在少数,但对其革命性和进步性提出质疑者和为天主教的合理性给予辩护者也在不断增加。有不少给予路德正面评价的研究,但其他侧面的论述则揭示出路德思想的复杂性。例如,马丁#路德的反犹思想刻画的是他的负面形象。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他的思想笼罩并毒化了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参与造就了19世纪晚期以来的德意志反犹主义运动o。对路德同时代的人物腓力#梅兰希顿的研究,则反映出学者关注角度的转移。有研究者认为,梅兰希顿的命运与同时代的伊拉斯莫、莫尔等人文学者一样具有悲剧宿命特征?。加尔文宗教改革有自己的特点,它对于近代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刘林海认为加尔文对世俗政权的反抗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矛盾,在理论上,他提出可以反抗违背上帝意志的邪恶统治者;但在实践上,他坚决反对任何反抗的行动?。英国宗教改革是学者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刘城关注的是改革之后英国教会在纳税义务上的变化,它从双重义务改变为单一义务,只须向国王纳税?。苑一博等人探讨的是宗教改革对英国政体演变的影响,认为英国从君主专制到立宪君主制的演变与宗教改革的历程有紧密的关系?。

西欧之外:地区研究的新进展

上述考察表明,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其他地区的研究相对薄弱,但也有一些新进展。

陈志强的5拜占庭史6代表了国内拜占庭研究最新的成果à。徐家玲关注的中心是早期拜占庭历史,但已经拓展开来á。张绪山对拜占庭与西突厥,以及拜占庭与中国之间交往的考察,具有交通史研究的特征o10。郑玮讨论的是帝国农村、农民和乡村经济等方面的问题o11。

1赵立行:5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6,5历史研究62002年第2期;孟广林:5西欧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6,5史学集刊62002年第5期。

o罗衡林:5马丁#路德与犹太人问题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3期。

?陈钦庄:5初论德国人文学者梅兰希顿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5期;陈钦庄、陈飞雁:5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6,5浙江大学学报62004年第5期。

?程新宇: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特点6,5法国研究62003年第2期。

?刘林海:5论加尔文反抗世俗政权的思想6,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62001年第2期。

?刘城:5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6,5世界历史62000年第3期。

?苑一博、任松峰:5论英格兰宗教改革对其政体演变的影响6,5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62003年第1期。

à陈志强:5拜占庭史6,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á徐家玲:5论4至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变革与转轨6,5历史教学62000年第4期;5拜占庭与西方世界的文化联系6,5河南大学学报62001年第2期。

o10张绪山:5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汗国的交往6,5世界历史62002年第1期;5我国境内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相关问题6,5西学研究62003年第1辑。

o11郑玮:5拜占廷3农业法4所反映的村社特征6,5南开学报62002年增刊;5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小农勃兴的原因分析6, 5历史教学62004年第6期。

东欧中世纪史研究,非常薄弱。许桂敏对诺夫哥罗德土地占有形态问题的讨论,显得尤为难得1。曹维安对俄罗斯农奴制度的特点做了一些分析o。但学者们关注的时段多为近代,强调的是转型及资本主义兴起。其他地区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刘祖熙的文章或许能够弥补斯拉夫研究之某些不足?。

阿拉伯中世纪历史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哈全安的5阿拉伯封建经济形态研究6,对国内学界较少关注的阿拉伯封建经济形态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而他对麦地那国家中吉玛人的研究,则体现出细致的特征,认为吉玛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对立,存在着信仰差异、民族排斥和经济剥削三重倾向?。哈瓦利吉派是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宗教派别,该派代表着下层社会的游牧民、释奴和一切对封建制度不满的人进行着反对封建贵族政治的斗争?。

许序雅研究中亚萨曼王朝的著作,是国内唯一研究此王朝的专著,作者力图再现从9世纪到10世纪中亚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对所谓绿洲型封建社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做了有益的探讨?。张文德对中亚苏非主义的研究则集中探讨三个教团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分析了苏非主义的影响à。刘卫萍则对喀喇汗王朝的经济思想的探讨,是研究西域经济思想史值得提及的成果á

日本中世纪历史的研究有不少新成果。徐建新细致地考察了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度,对相关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自己独到的解释o 10。官文娜探讨了从平安到镰仓幕府时期日本养子制,指出养子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集团内部结构的变迁,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等文化特征o 11

。考察古代日本与琉球的关系,虽然是一个历史问题,但显然反映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现实关注o 12。

在中世纪史的研究中,对各地区的比较考察成为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读到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成果,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思想,从技术到心理,从制度到精神,无处不见比较。

马克垚先生是封建社会共性论的坚持者,他的坚持来自他对西方中心论的一贯反对。最近,他对/150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0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行、海道大通等观点和提法均为西方人看世界的结果,并不是世界历史的眼光。要建立一个真正世界意义的世界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首先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专制主义对我们的束缚o 13

。而他的关于地主经济和封建生产力的具体研究,同样具有在比较中寻求共性的特征。侯建新一定程度地承认共性的存在,但他着力寻求的是差异。孟广林对中国与西欧封建时代君权神化现象进行了比较探讨,认为中国与西欧的封建 1 许桂敏:516、17世纪诺夫哥罗德封建土地占有形态特点6,5世界历史62000年第3期。

o 曹维安:5俄国农奴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5陕西师范大学学报62000年第4期。

? 刘祖熙:5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5期;5论波兰传统文化的特征6,5世界历史62004年第2期。 ? 哈全安:5阿拉伯封建经济形态研究6,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哈全安:5麦地那国家(622-661)的非穆斯林臣民)))吉玛人6,5南开学报62001年第2期。

? 钱志和、钱黎勤:5中世纪哈瓦利吉派的历史命运6,5宁夏大学学报62002年第6期。

? 许序雅:5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6,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à 张文德:5中亚苏非主义史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á 刘卫萍:5西域经济思想史)))喀喇汗王朝经济思想研究6,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o 10 徐建新:5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6期。 o 11 官文娜:5日本历史上的养子制度及其文化特征6,5历史研究62003年第2期。

o

12 米庆余:5古代日琉关系6,5世界历史62000年第3期。 o 13 马克垚:5从比较中探索古代世界史结构6,5文明比较研究62000年第1期。

135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

时代,都曾盛行过表面类似、实则相异的君权神化现象。西欧/王权神授0学说与中国/君权神授0理论都视帝王为神命的君主,但二者所植根的文化传统、所达到的目的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1。顾銮斋认为,中西都经历过了最初的征收农业税的阶段,但西方逐渐转向了以工商税为主,中国赋税则一直以农业为主,双方道路不一,强调的也是西方转型的特殊o。其他的比较也大都带有求差异以说明问题的特征,对中西封建君主制、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中西城市、中西法制、中西赋税、中西教育、甚至中西圈地等多方面问题的比较,大都在简单地强调差异性。

期待突破:世界中世纪研究的新展望

综合考察从2000年至2004年的世界中世纪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术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我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队伍还是在不断壮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中世纪史研究梯队已然形成,老一辈学者的研究仍然充满活力,成绩喜人,中青年学者则多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从研究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外围、以高等院校为中心各地方院校跟进、以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为中心边远地区跟进的格局。

学术研究越来越注重原始材料的使用和原创性。多年以来,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饱受资料匮乏之苦,现在资料建设有所加强,不仅能够及时购进新的书刊杂志,一些研究单位还购买了一些西方出版的原始文献,如5德意志历史文献集成6、5教父文献大全6等多卷本文献?。加之,许多学术文献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初步出现了与西方研究者资源共享的局面,于是出现了5教会法研究6这样建立在原始材料基础上的中世纪研究的优秀成果。在一些小语种和小地区的研究上,以原始材料做研究也很突出。如拜占庭研究中的考据,颇有些国学研究的味道,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博士论文,在材料使用上有所突破。

与注重原始资料相伴随的是,学者们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原创性。为此,研究者所思考的、质疑的、挑战的不仅仅是中国学界本身的研究成果,而且包括对西方学术传统、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反思。如反思东西方的对立、反思西方中心论、反思西方政治史传统、经济史传统等。我们看到,许多的研究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发见。原创性的实现得益于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求新和求变。西方新的史学方法,如新社会史学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等,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得到许多的应用。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宗教学、宗教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步为一些学者所采用,使历史学呈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些特征。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大而化之的选题遭到质疑。研究细化、微观化的呼吁和实践正在加强。此类研究呈现给读者历史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

总之,我们的中世纪史研究呈现出喜人的景象,但是,种种困难与不足依然很突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及研究者本身的特别思考。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这一基本国情在新世纪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如人才的培养、资料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仍然很大的不足。而学术研136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

1o?孟广林:5封建时代中西君权神化现象的比较研究6,5中国史研究62002年第2期。顾銮斋:5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6,5世界历史62003年第4期。彭小瑜:5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6,5世界历史62001年第1期。

究本身,则需要新突破。例如,欧洲尤其是西欧仍然是重点,其中又以研究英国者为最。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研究不足。东欧、南亚、东亚、美洲、非洲等地区的研究则更是缺乏。一些研究选题仍然过于概念化和程式化。许多研究材料上无发明,观点上多沿袭,不能将问题引向深入。一些研究则在求新求变上产生了并不希望看到的后果。例如,抛却了传统的话语,却深陷现代话语的牢笼。社会史走向日常,却过于琐碎,缺少抽象所带来的美感,也缺少理论的深度。对封建主义、封建制度等问题失去了兴趣,却在所谓的资本主义或者转型的狂潮中被裹挟而走。反对妖魔化非主流力量,但不自觉地走向了对某些事物的美化。而有些过度的现世情怀,则往往将/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0的格言放大。这样的趋势,似乎有些远离历史研究的真谛。正如有人批评的那样,研究中过多的现代性取向和现实关怀,削弱了我们研究的分量1。一些新领域的研究尚显稚嫩,缺少必要的理论储备和支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

马克垚教授曾指出:/我们要坚守历史学家的阵地,从一点一滴的实证研究做起,用具体的、坚实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只做逻辑推理;轻率地建立起涵盖天地、包容古今的体系来。0o我们所有的研究者若真能如是,则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繁荣指日可待也。

[本文作者黄春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刘 凡 国洪更)

137 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1o姚玉民、舒建军:5新世纪之初中国的世界史研究6,5世界历史62002年第6期。马克垚:5从一点一滴做起6,5光明日报62003年1月21日。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 社体1102 2010160149 周付勤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要想读懂数学,那先让我们了解数学中心的变迁。 一古希腊曾是最早的数学中心。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古代数学的最大成就,他是用公理方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杰出代表。他把逻辑推理引入了数学,使数学理论构成了严密的体系。阿波罗纪奥斯著《圆锥曲线论》8卷,探讨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一般性质,已见利用坐标的端倪,为圆锥曲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阿基米得在几何学上研究一些形状复杂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接近于积分计算的思想。这在科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为数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数学中心从希腊转移到中国。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数值揭发和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采用文字符号代表未知数,借以列方程(即天元术),为代数学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术》则发展了实用数学,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简捷算法,朱世杰的《算法启蒙》成为当时的一部很好的算学启教科书,他的《四元玉鉴》对解高次方程组,高次等差级数求和以及高次内插法有精辟论述,令我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主要成就就是算术和代数学,没有形成公理化的几何体系。 三、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是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达·芬奇、伽里略等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科学,分别在力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意大利又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1563年佛罗伦萨建立了设计院,后成为数学研究中心。意大利塔塔利亚获得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接着费拉里又获得了四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意大利数学家把三角学作为完整独立的数学分支。 四、17世纪英国成为数学中心--微积分发源地之一66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对英国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皇家学会中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家,有牛顿、虎克、波义耳,有天文学家哈雷和J·布拉德莱,有数学家约翰·活利斯哈克和马克劳林(等,这样,数学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五、18世纪法国数学家取代英国雄踞欧洲之首。法国数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进一步发展了数学分析,克来罗(Clsiraut,Alexis-Claude,1713-1765)、欧拉研究曲线和曲面的力学问题和光学。拉格朗日和贝努利兄弟研究力学和天体运行,建立了变分法和常微分方程理论;达朗贝尔、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研究弦振动、弹性力学和万有引力,建立偏微分方程理论(主要是一阶的);欧拉、柯西建立了严格的极限理论作为微积分的基础。对流体力学的研究促进了复变函数论的产生;伽罗瓦解高次方程,引进“伽罗瓦群”的概念,揭开了近世代数的序幕。 六、19世纪德国数学的崛起。在欧洲各国自然科学进步的条件下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也发展起来,他们以思辨原则为基础,提出了颇有系统的关于自然界全貌的理论,特别是康德强调在一切自然科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他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推动了德国数学的发展,使德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 七、20世纪美国成为数学的大国。数学家维钠与生物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合作,于1984年创建了《控制论》新学科。数学家申农在贝尔电话研究所工作时创建了《信息论》新学科,50年代以来,埃·霍夫曼和马霍尔等人研究《组合数学》取得很大进展,并且广泛应用于试验设计、规划理论、网络原理、信息编码等方面。1953年基费等人提出了优选法。1957年贝尔曼创立动态规划理论。1958年美国一个计算机协会小组创立了算法语言,用于电子计算机程序自动化。数学家罗宾逊运用数理逻辑的方法,是无穷小量获得新生,于1960年提出了非标准分析,著有《非标准分析》一书。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的创建了模糊数学新学科。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2016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对照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 中国时间世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1519-1522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国家 荷兰侵占台湾1624 15世纪后期~16世纪前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到达鼎盛 1638 苏格兰起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 1640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1600年查理二世继位; 1611法国路易十四改革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4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1740 普鲁士改革奥地利改革 1765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75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6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1777萨拉托加大捷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1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787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 美联邦政府成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7.14攻占巴士底狱(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1~1792 法国1791颁布宪法,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 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 1794~1799 热月党人统治;1799雾月政变; 1804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海地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1807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1810伊达尔哥领导墨西哥独立 1814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1815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独立运动陷入低潮

东西方文化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数学文化大作业

东西方文化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以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及我国明清时期为时间节点,分析了造成东西方数学发展速度此消彼长的文化领域原因。提出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定伴随着数学的发展繁荣,文化思想的解放一定预示着数学重大成就的来临。相反,对于思想的束缚,对于知识分子个性的压制一定会导致数学发展的受挫。 第一章:概述 说到东西方数学发展,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课本中一个又一个西方人的面孔,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难道在数学发展上毫无建树吗?下面是一组数据: 公元前6世纪以前:数学重大成就,世界5项.中国2项。 公元前600公元1年:数学重大成就,世界15项,中国3项。 公元1—400年:教学重大成就,世界10项,中国4项, 公元400一1000年:数学重大成就.世界9项.中国6项, 公元1000一1500年:数学重大成就.世界15项,中国9项。 公元1501—1900年:数学重大成就.世界100项.中国0项。[1] 从以上数据表明在1500年以前.中国数学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在整体上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公元401~1000年和公元1000~1500年期间.中国数学重大成就占世界数学重大成就的50%以上。但在1500~1900年期间,中国数学则一落千丈。在400年中竟没有一项数学重大成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不同呢?我认为正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值得的注意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中世纪(Middle Ages)始于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第二: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中叶。第三:明朝建立公元1368,推行八股文,科举只考四书五经。 综上,提出以下观点,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定伴随着数学的发展繁荣,文化思想的解放一定预示着数学重大成就的来临。相反对于思想的束缚,对于知识分子个性的压制一定会导致数学发展的受挫。 第二章:中世纪对欧洲数学发展的影响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受到教廷的控制,普通市民识字率极低,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从提出开始就受到教廷的迫害,直到哥白尼去世才肯将他的著作公诸于众,而这还是发生在14世纪末文艺复兴已经兴起的时代,试想如果哥白尼早出生几百年,他甚至可能都不识字。我们认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教育文档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一、《世界史》重要的社会功能性 我国的历史学传统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把自己的历 史完整地记录几千年而从不间断的国家。中国文化传统从来就重视发挥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有两重意义:一是可以了解过去,二 是训诫现实。中国历来把历史学看作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之一, 几千年一向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他们都强调史学应服务社会。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康 尼尔?李德民是重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的代表人物,他在谈到 历史教学问题时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 就是说,以对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他强调历史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但在我国最近若干年中,人们对历史的作用看不清楚了,急功 近利的经济意识,冲击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有什么用?” 之类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历史的功用总是在那里,戏弄历史的人最终会戏弄自己。 在学好中国史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好世界史。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要开放,就必须看世界,就应该懂得世界的历史。但学习世界史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从自 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毕竟是现代化不 注意,别国的经验教训能对我们又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后起者.

别人的经历,不研究别人的成功失败,无异于澳洲的鸵鸟,把头埋在沙丘里。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回答是:历史给人以智慧。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教训。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才智,但是要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之中。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又有许多前车之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的历史有特别的意义:别国的历史,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是隐含着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来讲是巨大的无形财富。近数十年中,我们已经把历史的作用太“边缘化”了,外国的历史尤其被忽视。有些人喊总结经验教训,但却放着世界历史上那些最宏大的经验教训不去总结。 二、目前《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现状

《世界历史》-综述

二零零九年《世界历史》综述 2009年1-6期(总第194-199期),共计123篇文章。其中总论9篇;国际关系史7篇;中外关系史2篇;美国史12篇;欧洲史18篇;亚非拉史9篇;古代中世界史10篇;史学理论与方法论1篇;研究综述6篇;来稿摘登2篇;读史札记2篇;专访1篇,书评17篇;学术报道21篇;书讯6篇。以下将对如上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 一、总论 新年始尹,世界历史编辑部在《新年献词》中感谢热心而忠心的读者,在建刊三十周年之际,《世界历史》同仁会一如往日,不断努力,使《世界历史》立在中国大地之上,立在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中。首先总论主要就资本主义发展;。汝心在《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中认为经济危机即使坏事,也是坏事。通过分析得出目前资本主义缺乏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反资本主义力量还不够强大。吴必康在《资本贪婪与金融危机: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和思维方式》中,具体从资本的本性,特点,霸权,转嫁危机以及思维方式分析了资本贪婪和金融危机的关系。孟庆龙发表的《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则从分析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调整功能明显减弱、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对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更加深刻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得出一次次危机对加剧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结论。在《对东南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中,陈奉林着重对交流圈限制与东南亚经济圈的初步形成、发展、衰落、复兴当代发展几个问题进行描述,最终的出东南亚经济圈的复兴不是轮回发展,而是显示出运行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次,现代消费注意问题。在《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后果》中,王晓德从发展中国家面临“美国化”挑战、现在消费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表现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现代消费主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的结影响再次,世界历史上先进落后,落后先进问题。庞卓恒在《怎样追求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给根本原因》中行得出劳动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才是根本有原因。最后,农业变迁问题进行分析。由彼得*考克莱尼写的《世界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功效》中从宏观角度对农业变迁制度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总体把握农业制度历史中的变化和作用。 二、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中主要对在二战前后,国家调整政治经济关系当中所产生的问题和影响进行分析。 在《英国战后马来西亚政策的演变及影响》中,廖小健从战后英国对马来西亚政策的目的、为加强或延长殖民统治对马来西亚采取的政策、独立后英国对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影响三个问题对英国对马来西亚影响深远进行探讨。何志龙、张妮发表的《叙利亚在两伊战争》则从战争中分析叙利亚与两伊的关系,既叙利亚在两伊中的政策体现国家利益和阿萨德阿拉维派复兴党同志集团的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对盟军战策戏论---以沈阳盟军战俘营的日美战俘信息交换为例》中,王铁军、焦瑞明通过对日战俘管理、战俘劳役薪金、战俘卫生、战俘移动、死亡派遣等内容的分析,充分说明日蔑视中国和尊美的情节是对待中和美英战俘政策差别待遇的根因。贾文华、杰森*扬在《新西兰针对英加入欧共体的政策》里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西兰的坎坷是因为未从摆脱依附变革自身经济发展出发最终导致危机。而潘迎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加拿大独立外交的形成》中从回顾加拿大传统外交内容、加拿大调整外交政策以及适时调整与英法美及法西斯关系三个问题入手,分析指出二战冲击着欧洲秩序,打破了欧洲与世界的平衡,加拿大顺应形势,调整外交,维护他的中等身份。谈谭在《从货币战到有限合作

数学的发展历史知识讲解

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它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发展才逐渐兴盛起来。同时数学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而数学的历史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发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人是这一方面的创造者,因此人本身的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是否爱数学,是否愿为数学贡献毕生的精力。正是这主导着数学。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和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数学出现于包含著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等困难问题内。一开始,出现于贸易、土地测量及之后的天文学;今日,所有的科学都存在着值得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且数学本身亦存在了许多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源于数学的历史。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测量等相关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方面的研究。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 数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根据一定的原则把数学史分成若干时期。目前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数学萌芽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德国史研究综述

关于德国历史的研究动态 摘要:德国历史的发展有世界历史的一般性,也有其独特性,有待于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就德国历史发展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国历史研究成果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 国内近几年关于德国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性质的著作和许多论文。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对于德国整体历史的研究。丁建弘的《德国通史》是作者对德国史的总结性著作,其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尤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德国历史,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评析,多有精辟之见,并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观点。吴友法、黄正柏主编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侧重于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述了近代以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德国具有经济发展迅速而政治改革滞后的特点,并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体同步,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重新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吴友法、邢来顺等合著《当代德国——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涵盖了20 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外交、分裂与统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并对德国从毁灭到复兴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一些总结,内容丰富。 对于中期期德国的发展的研究。崔鹏在《试述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演变及原因》中指出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原因有选举制度下的制衡,神圣光环下的争夺,罗马情结下的追寻,皇帝寿命下的混乱的等原因。朱兵在《试论“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中主张“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德意志的政治版图因为这场战争而更加四分五裂,文化上的分裂状态也由此加剧。“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虽然兼有某些积极的成分。马晓旭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政治的影响》中认为,战争的过程体现了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持久与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其积极意义。使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兴起。宗教信仰自由的确立。各教派和谐生存,减少了国内不稳定因素。袁露阳在《略论傅斯麦与德意志统一运动》中认为,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成为一个“从上面进行的普奋士的革命者”,充当了自上而下革命的主角,采用“自上

古今中外数学名人介绍(国内部分)

古今中外数学名人介绍(国内部分) |刘徽|贾宪|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祖冲之|祖暅|杨辉|赵爽|华罗庚|陈景润| 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贾宪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世界史提纲综述

教材知识点填空部分 一、中国史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是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进行和改革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4.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光辉旗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 6.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其中是最大的经济特区 7.我国对外政策的窗口是 8.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9.1997年和1999年我国政府分别从英国和葡萄牙收回了和主权 10. 创造性构想是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一构想由提出,并首先被运 用于解决问题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 12.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 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13.1971年,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4.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 世界的一周” 15.1991年,中国加入了组织(APEC) 16.中国科学家培育出,被称作“东方魔稻” 17.1986年3月,中国开始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来被称作 1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战略,其重大举措是 和发展高等教育 19.“两单一星”是指,其中第一颗“星”的名字是 20.我国战略核力量的组成部分是 21.人民解放军的组建和发展,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了 之路 二、世界古代史 2.大河流域文明:①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它是埃及法老的陵墓。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③婆罗门、、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3.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文明。4.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经过梭伦改革,在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5.布匿战争:与之间爆发的战争。公元前31年,罗马的建立了罗马帝国。 6.大化改新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的性质: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性质的改革。 内容:实行“”,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制,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

简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

简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被誉为数学上的“黄金”与“宝石”。 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大几何学家欧几里德 等都曾深入研究过黄金分割问题。中世纪时,这一 数学命题又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联系起来,从而 获得许多新的性质。在西方数学传入中国之前,中 国人不曾直接论述黄金分割问题。但是,中国古代 数学中实际上也蕴含着黄金分割问题,只是其表达 方式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不像 欧几里德几何那样演绎得清楚明白,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无法确证中国古代数学家是否明确意识到“黄金分割率”,但仍可以从许多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中推导和演绎出“黄金分割率”,这有助于充分认识 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 1 勾股术与黄金分割率 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中国,中国数学家知道 了黄金分割率,开始有人试图论证黄金分割率在中 国是“古已有之”。例如,清代数学家梅文鼎(公元 1633 - 1721 年) 曾在《几何通解》自序中说:“惟理分中末线(即黄金分割率———引者注) 似与勾股异源,. . . . . . 而仍出于勾股。信古九章之义包举无方。”他是这样推导的:假如一直角三角形的股长是 其勾长的二倍,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勾弦之和等于 勾弦之差再加上股,其勾弦之和就被勾弦之差和股 分成中末比。他还说:“《几何原本》理分中末线,但 求作之法而莫知所用。今依法求得十二等面体及二 十等面体之体积,因得其各体中棱线及轴心、对角诸线之比例,又两体互相容及两体与立方、立圆诸体相容各比例, 并以理分中末为法, 乃知此线原非徒设。”〔1〕 按照梅文鼎的观点,中西数学虽然形式上有所 不同,理论上是可以会通的;西方的几何学,无非是 中国的勾股术,中末线也可以从勾股术中导出。应 当说,梅文鼎在中西数学比较中看出了两者的异中 之同,以及黄金分割率与勾股术的联系(现在中学教 科书通常用代数法解作图题,其中运用勾股定理) , 但中国古代数学毕竟没有明确作出“中末线”,梅文 鼎还是夸大了中西数学的异中之同,他没有看到欧 几里德给黄金分割率严格而清晰的证明的独特价 值。欧几里德在其《几何原本》卷Ⅱ第11 题中表述: “分已知线段为两部分,使全线段与一小线段构成的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及其影响

摘要: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化、机械化特征及其对世界数学发展主流的历史贡献,并指出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特征对于现实创新活动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1.1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世界史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日本研究所)

世界史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日本研究所) (专业代码:0603)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以唯物史观探究日本史的基本素质,并能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史料的搜集、鉴别与解读,形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得出逻辑合理、史料证据较为充分的结论。 2.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中日关系史的研习中加深对爱国本质的认识错误!链接无效。 3.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与外语的驾驭能力。使其从经典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做到独立完成选题与论文写作等环节。 4.完善学生的日本学知识结构,为全国各高校相关单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高层次日本研究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日本近现代史 2.中日关系史 3.日本思想史 4. 日本政治史 5. 日本社会史 6. 日本史学史 三、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凡修满最低要求学分的研究生允许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毕业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1.最低修业年限不少于 2.5年; 2.学习成绩优秀的课程门数占所学课程总门数的比例达到2/3; 3.在CSSCI或CSSCI以上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1篇,东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 4.提前毕业申请须同时得到指导教师及学院的同意,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5.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论文或未能通过答辩者,可延期答辩并可申请离校,在论文完成后再申请答辩。 四、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各专业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在配合导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2.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其学

中国传统数学

论中国传统数学 向婷毅 摘要:中国传统数学对古代人民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数学体系可以称为筹算制度;主要用于社会实践中,从而实用化了,同算法化了;古代中国数学与其它古代民族的数学相比较是很值得骄傲的;现代数古代学家们从古代数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创造新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数学;数学的成就;数学的特点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数学的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作为古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能够称得上独立而系统的“文化”,恐怕没有中国传统数学更具有代表性了。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数学,对于促进当今中国数学甚至整个科学技术良性发展不无裨益。对以后我们在教育界得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传统数学很有重要。 1什么是中国传统数学 从远古到明代,在中国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数学知识体系,称为中国传统数学。它以筹算为基础,以算法为主,寓理于算,广泛应用。它大致经历了初创(秦汉及以前,约公元前 2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国两晋) 、缓慢发展与数学普及时期( 隋唐前后) 、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宋元) 、衰退与转型( 明及以后) 五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数学初以算筹为主要算具,从计算方法、研究方法到基本理论独具一格、自成体系,因此也简称中国传统数学为“中算”。不过,现今“中算”一词还包括用中国传统数学的手段来处理从外国引见的数学新知识和新理论。这样,“中算”包括的范围要比中国传统数学广而大,明清时期的许多数学家所做的工作大多属于这样情况。因此,中算不等于中国传统数学, 中算家也不一定是中国传统数学家。 2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数学重应用与计算,其成果往往以算法的形式表达,思维方式是构造性和机械化的,这正好切合计算机出现以后的时代要还求。中国古算的传统特点与其思想体系,对未来数学的发展应起巨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另外,中国自战国时期起使用筹算,宋元时代发明珠算以后,以珠算代替筹算,笔算是 17世纪初从外国传进来的,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数学应该了解中国的筹算和珠算。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历法紧密相联,不少数学家也是天文学家。综合中国传统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模型化、程序化、机械化等特征以及如下特点: (1)属于应用数学。中国数学具有浓郁应用色彩,赵爽证明勾股定理后,便用来取某些与历法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跟;祖冲之之所以偏爱用约率和密率来表示圆周率,目的是为了准确地计算闰年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一般说来,我们把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新航路的开辟看作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源头表现,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量变积累转向质变飞跃的标志。由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是14世纪以后,陆续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不同地区和国家出现的,它们既有顺应过渡时代一般经济规律的共同背景,又有因时间、空间不同所导致的特殊背景。大体上我们将其概括为三点:生产力背景(这是最基本的共同背景,尽管在不同的国度和地区,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领域);社会和政治结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类相继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及殖民扩张时代,这些都迅速地瓦解着西欧的封建主义,继之而起的便是各国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革命后各国相继建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代以制。与此同时,西方思想界也相继出现了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影响了本国乃至整个欧洲,也影响着世界的其他地方,如亚洲的日本和中国。 而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长,西欧经济领域里掀起了深刻的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和19世纪在欧美各国和日本扩展的以机器代替手工、以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包括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为核心的革命。在这个概念中,所谓核心不仅是指在发明、完善、应用、推广机器特别是蒸汽机中的划时代突破;还包括使用机器、特别是蒸汽动力后在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导致的翻天覆地变化,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工业革命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经济、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大体有三种类型:英国的渐进之路(走上英国式渐进之路的还有美国、北欧和低地诸国,它们具有共同的前提条件:经济基础好,资本主义因素相对强大,民主自由传统深厚,并且统治阶级能够被迫让步。在近代,这条道路导致的后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相得益彰);法国的动荡之路(在政治方面,自1789年至1875年,法国的政治形势或激进,或骤停,或倒退,先后出现过三个君主立宪国、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各种类型的宪法轮番出现,竟达12部之多,至1875年宪法通过后,共和政体才算基本稳定下来。经济上,大革命后期开始工业革命,此后半个多世纪内,它保持了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但与英国比,进展缓慢。造成法国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除政治干扰外还由于经济结构的缺陷);德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混合之路(走上德国专制之路的国家还有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原来的经济基础较差,封建专制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弱小,人民服从权威,让旧势力领导新事物,改革通常以抵抗外侮或对外侵略为促进剂。后果是经济或可发展,政治民主化却大大推迟,问题的解决将在道路的尽头:不是在未来的革命中新生,就是在未来的战争中毁灭!)。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突跃和在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力量配比趋势的变化:英国虽仍雄踞首位,但所占权重正在逐渐缩小,在工业所占份额上,1860年,美国已超过法国,时处第四位的德国也在紧紧追赶(1870年超过法国)。于是,各国都有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且都感到蒸汽动力的缺陷(蒸汽机庞大、笨重;热效率低;动力传输系统复杂,单机覆盖面小;安全系数低),随之应运而生的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奇异电现象的实验和电磁理论的建立,虽使各国都产生了以电动力取代蒸汽动力,掀起生产和传输领域全面革命的强烈愿望,但谁能把科学革命的成果变成能够使用的技术,谁又能把技术革命的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从而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崭露头角?这不只决定于主观愿望,还要受到不同国情的制约。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

世界数学发展史

第一节数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2009-10-12 10:05:28 来源:中外数学网浏览:7次 乔治·萨顿曾说过:“科学史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经验的历史回顾。”数学史是数学发展历史的回顾,它研究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探求其发展的规律。研究数学史,可以通过历史留下的丰富材料,了解数学何时兴旺发达,何时停滞衰退,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数学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数学发展史的分期,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数学本身由低级到高级分阶段进行,也就是分成四个本质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一新时期的开始都以卓越的科学成就作标志,这些成就确定了数学向本质上崭新的状态过渡.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世界数学史的发展。 一、数学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大体上从远古到公元前六世纪.根据目前考古学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段,一是史前时期,从几十万年前到公元前大约五千年;二是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六世纪. 数学萌芽时期的特点,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数的概念,并初步掌握了数的运算方法,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由于土地丈量和天文观测的需要,几何知识初步兴起,但是这些知识是片断和零碎的,缺乏逻辑因素,基本上看不到命题的证明.这个时期的数学还未形成演绎的科学. 这一时期对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主要是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从很久以前的年代起,我们中华民族勤劳的祖先就已经懂得数和形的概念了. 在漫长的萌芽时期中,数学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形成了最初的数学概念,如自然数、分数;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知识也开始产生了,如数的符号、记数方法、计算方法等等.中小学数学中关于算术和几何的最简单的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日常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总之,这一时期是最初的数学知识积累时期,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渐变阶段. 二、初等数学时期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七世纪初,是数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通常称为常量数学或初等数学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分成两段,一是初等数学的开创时代,二是初等数学的交流和发展时代. 1.初等数学的开创时代. 这一时代主要是希腊数学.从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36—前546)到公元641年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前后延续千余年之久,一般把它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爱奥尼亚阶段(公元前600—前480年); (2)雅典阶段(公元前480—前330年); (3)希腊化阶段(公元前330—前200年); (4)罗马阶段(公元前200—公元600年). 爱奥尼亚阶段的主要代表有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2—前497)学派和巧辩学派.在这个阶段上数学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其中有:开始了命题的逻辑证明,发现了不可通约量,提出了几何作图的三大难题——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和化圆为方,并且试图用“穷竭法”去解决化圆为方的问题.所有这些成就,对数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雅典阶段的主要代表有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学派、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吕园学派、埃利亚学派和原子学派.他们在数学上取得的成果,十分令人赞叹,如柏拉图强调几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亚里斯多德建立了形式逻辑,并且把它作为证明的工具.所有这些成就把数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上述两个阶段称为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在希腊化阶段上开花结果,取得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