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

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

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
应用实验心理学习题

《应用实验心理学》导言复习题(2006-11-03 20:20:59)

分类:

导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一、名词解释

心理实验、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自我观察法、费希纳、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单项选择题

1.“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

B. 1862

C. 1879

D. 1917

2.“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冯特在他的()中首先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B. 《心理物理学纲要》

C. 《实验心理学纲要》

D. 《民族心理学》

3.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开始于()。

A. 古希腊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初

4.从()开始,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了一些感知范围内的问题。

A. 17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初

5.()年,赫尔姆霍兹用反应时间测量了神经传到的速度。

A. 1850

B. 1860

C. 1862

D. 1879

6.对于冯特来说,心理实验就是系统的()。

A. 观察

B. 测量

C. 实验

D. 自我观察

7.在冯特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

A. 人的心理

B. 人的意识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8.冯特的实验法又称作()。

A. 观察法

B. 直接经验法

C. 间接经验法

D. 内省实验法

9.在实验心理学建立的阶段,实验中提出了()作系统的自我观察的计划。

A. 实验者

B. 被试者

C. 研究者

D. 冯特

10.冯特坚决反对用实验方法研究()。

A. 高级的心理过程

B. 低级的心理过程

C. 感知觉

D. 反应时间

11.20世纪初,华生提出心理学要把研究重点放在()上。

A. 感知觉

B. 意识

C. 客观行为

D. 高级心理过程

12.20世纪50年代出现到70年代成为美国心理学实验研究主要方向和领域的是()。

A. 行为主义

B. 完形主义

C. 人本主义

D. 认知心理学

13.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随着()的诞生和发展,心理学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实验心理学

B. 认知心理学

C. 生理心理学

D. 思辩心理学

14.1917年,陈大齐在()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燕京大学

B. 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C. 北京大学

D. 东南大学

15.()年,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成立。

A. 1917

B. 1920

C. 1921

D. 1929

16.()年,中国的第一个心理系在南京成立。

A. 1917

B. 1920

C. 1921

D. 1929

三、简答或论述

1.实验法与观察法相比有什么特点?

2.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简单评介费希纳在实验心理学史上的贡献

4 心理学物理学方法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5.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之前的心理实验有什么特点?

6 评介冯特在实验心理学史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7.建国后中国的实验心理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 科学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9.如何理解研究者的主观性?如何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1章复习题(2006-11-03 20:19:43)

分类:

第一章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

自变量、因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指示语、随机化原则、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

二、单选选择题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方程式是()。

A. R=f(S)

B. R=f(S,O)

C. S=f(R)

D. R=f(O)

2.关于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信度高,效度也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效度低,信度也低

D. 效度高,信度也高

3.实验设计中主要要根据()和实验要求的操作来选择合适的被试。

A. 实验者的工作精力

B. 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C. 实验最终目的

D. 时间限制

4.实验要求的精确性越高,样本数要求()。

A. 越少

B. 越多

C. 尽可能小

D. 无所谓

5.在暗室或隔音室中进行心理实验,是采用了()控制额外变量。

A. 恒定法

B. 平衡法

C. 消除法

D. 匹配法

6.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实验组参加实验,控制组不参加实验

B.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

C. 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处理,控制组接受

D. 控制组无关变量被控制,实验组不控制7.实验中采用“ABBA”方法编排实验是为了克服()。

A. 实验者效应

B. 被试者效应

C. 系列效应

D. 偶然误差

8.被试参加两个实验A和B的顺序按照“ABBA”进行是利用了()方法控制系列效应。

A. 消除法

B. 恒定法

C. 平衡法

D. 匹配法

9.在心理实验中主试对被试最直接的干预就是通过()。

A. 分组

B. 施加自变量

C. 控制无关变量

D. 指示语

10.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A(三个水平A1、A2、A3)和自变量B(两个水平B1、B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于是抽取3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相等的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

第一组先做A1B1,再做A1B2;

第二组先做A2B1,再做A2B2;

第三组先做A3B1,再做A3B2。

则此实验设计为()。

A. 组间设计

B. 组内设计

C. 非实验设计

D. 混合实验设计

其中的组间变量为()。

A. A

B. B

C. A与B都不是

D. A与B都是

三、简答或论述

1.心理实验有什么特点?

2.常见的反应变量的种类有哪些?

3.常见的额外变量控制方法有哪些?研究中为什么要控制额外变量?

4.心理实验课题的来源有哪些?(选择心理实验课题的途径有哪些?)

5.心理学研究中,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6.文献检索与分析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

7.为了达到实验研究的目的,如何制订实验的指示语?

8.什么叫做组间设计?它有什么优缺点?

9.什么叫做组内设计?它有什么优缺点?

10.怎样确定一个研究变量,是作组间设计还是作组内设计呢?

11.实验实施中,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心理学的研究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13.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的“引言”(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主要要写什么?

14.选择题第10题中表述的实验设计合适吗?试说明之。

四、实验设计与计算(学习要求)

1.设计一个实验,考察年龄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说明: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与控制方法、统计方法)。

2.组间设计的t检验;组内设计的t检验。

3.混合设计的实验设计模型(不要求进行方差分析的计算,但要知道方差分析表的组成)。4.举例说明如何分析具体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控制方法等?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2章复习题(2006-11-03 20:18:11)

分类:

第二章多因素心理实验设计

一、名词解释

重复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混合实验设计、区组实验设计、拉丁方实验设计、2k 析因实验设计

二、单项选择题

1.2×3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实验被试组数是______。………………………()

A. 2

B. 3

C. 5

D. 6

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中,各种实验处理条件下的被试人数______。………()

A. 必须相等

B. 不能相等

C. 尽量接近

D. 可以随意安排

3.多因素重复实验设计中的被试组数______。………………………………()

A. 等于1

B. 等于自变量数

C. 等于自变量的水平数

D. 等于自变量的水平数相乘

4.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下列能够作为组内变量的是______。……………()

A. 年龄变量

B. 性别变量

C. 适应性强的刺激变量

D. 适应性很弱的刺激变量

5.在重复实验设计中,下列原因引起的数据变异不能从残差项中分离出来的是

______。……………………………………………………………………………()

A. 自变量的主效应

B. 自变量的交互效应

C . 被试间的差异效应D. 其他随机因素的效应

6.与重复实验设计相比,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所需要的被试一般______。…()

A. 较少

B. 较多

C. 相等

D. 无规律可循

7.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机体变量不能作为______。………………………()

A. 组间自变量

B. 组内自变量

C. 准自变量

D. 因变量

8.区组实验设计中的区组变量一般是____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额外变量

D. 时间变量

9.一般来说,在拉丁方实验设计中,除考察的自变量外,研究者还需要对______个额外变量的影响进行平衡。……………………………………………………()

A. 1

B. 2

C. 3

D. 4

10.一般要求,在区组实验设计中,区组变量与自变量______。……………()

A. 对于研究来说,地位相等

B. 具有交互效应

C. 不具有交互效应

D. 水平数相等

11.两个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显著,就是说这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______。……………………………………………………………………………()

A. 具有相互制约性

B. 具有相等性

C. 具有独立性

D. 具有平行性

12.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的______。……………()

A. 外部效度

B. 内部效度

C. 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

D. 学术价值

13.冯特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14.以下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A. 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

B. 单因素重复实验设计

C.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D. 单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15.准实验设计中的被试组一般是使用。……………………………()

A. 随机分配的被试组

B. 匹配的组

C. 现成的被试组

D. 对等的组

16.单组时间序列设计的结果,主要是看。……………………………()

A. 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平均值的差异

B. 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变化速度的差异

C. 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变化趋势的差异

D. 实验处理后因变量的平均水平

17.下列不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A. 单组相等时间取样设计

B. 不等组前侧后测设计

C. 实验组后测设计

D. 不等组时间序列设计

18.单组准实验设计中,如果出现被试取样偏差,且其与自变量具有交互作用,则其研究的下降。………………………………………………………()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内部和外部效度

D. 可信度

19.相等时间取样设计中,如果出现了霍桑效应,则其研究的下降。…()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内部和外部效度

D. 可信度

20.2004年8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召开。…………………()

A. 中国的北京

B. 美国的纽约

C. 德国的柏林

D. 英国的伦敦

三、实验设计与计算

1.一个两因素的实验设计能否分解成两个单因素的实验设计?

2.有一个研究想知道照明强度与阅读效果的关系,他选择了一个较强和较弱的光照条件。结果发现,阅读成绩与光照强度无关,你同意该结论吗?为什么?

3.Müller-Lyer错觉量与箭头的夹角有关,有人选择了4种夹角水平,即300、600、900、1200,16个被试均接受这4个水平的实验,实验顺序是先做300、再做600、再做900,最后做1200。该实验设计应用什么统计方法?该实验设计有无问题?

4.某实验设计中有4个自变量,A、B、C都是两个水平,D是三个水平,其中D采用组间设计方案,其它变量都采用组内设计方案,每个实验单元内打算安排5个被试,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用表格表示)。

该实验设计中共需要多少被试?方差分析表中应考察多少个主效应、多少个交互效应?5.进行方差分析:2×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6.能够进行多因素的心理实验设计(不要求计算,但要能够给出方差分析表)。

7.有人想测量不同颜色的选择反应时,研制了一种仪器。该仪器并排呈现红、绿、蓝三种颜色灯,反应都是一个键,且用优势手食指反应。该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之处?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3章复习题(2006-11-03 20:15:56)

分类:

第三章生态学方法与准实验设计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运动、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取样设计、研究的内部效度、研究的外部效度

二、准实验设计与计算

1.举例说明时间序列设计及其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2.举例说明不等组前测后测设计及其结果的处理方法。

三、简答与论述

1.准实验设计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2.分析单组准实验设计中,研究外部效度可能受到的损害。

2.准实验设计有无存在的价值?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5章练习题(2007-01-10 10:05:17)

分类:

第五章反应时间

一、名词解释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间减法反应时加因素法二、填空题 1.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等。 2. _____(reaction time, 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____的时间,而是指_____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______所需要的时间。 3. 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和______。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_____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______,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_____,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5.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 6. 认知心理学家_______(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_____,称之为_____。7. 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______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______任务和______任务。8. 斯腾伯

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_____、______和反应组织阶段。三、单项选择题 1.反应时间的最早研究开始于()。 A. 心理学家 B. 生理学家 C. 天文学家 D. 物理学家 2.反应时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A. 贝塞尔 B. 唐德斯 C. 埃克斯

纳 D. 卡特尔 2.反应时间又称为()。 A. 反应速

度 B. 动作速度 C. 动作时距 D. 反应潜伏期3.()年,赫尔姆霍兹首先测量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到速度。 A.

1879 B. 1885 C.

1860 D. 1850 4.反应时间直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开始于()。 A. 费希纳 B. 韦伯 C. 冯特 D. 卡特尔 5.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对选择和辨别的心理过程的时间进行了测量。 A. 韦伯 B. 唐德

斯 C. 赫尔姆霍兹 D. 缪勒 6.反应时间实验中,防止“假反应”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实验中()。 A. 提醒被试注

意 B. 插入“侦察试验” C. 将过快反应剔除 D. 将过慢反应剔除7.测定反应时间的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刺激键、反应键和()。 A. 连接线 B. 显示屏 C. 计时装

置 D. 电源开关四、简答与论述 1.在反应时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哪些方面的影响因素? 2.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哪些? 3.反应时间受到哪些客观刺激因素的影响?(反应时间与刺激的关系怎样?) 4.反应时间受到哪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反应时间受到哪些个体因素的影响?) 5.举例说明,反应时间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哪些? 6.举例说明,反应时间测量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6章练习题(2007-01-10 10:01:01)

分类:

第六章感觉的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可见光光通量视网膜CIE系统视敏度空间视敏度时间视敏度

分贝纯音噪音白噪音响度听觉掩蔽(声音的掩蔽效应)

响度级等响度曲线零响度曲线视锥

二、填空题

1.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2.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3.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_就能适应,这是_______。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__,而是______,与_______正好相反。

4.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

5.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规律可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

6.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判断____________的空间方位。

7.盲点是由于在视网膜上存在一个的区域。

8.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______和______的能力。

9. 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__________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___________就产生双耳声强差。

10. 听觉定位主要以三种双耳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

A. 可见光谱

B. 光谱

C. 红外线

D. 紫外线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范围的光。

A. 200~380nm

B. 380~580nm

C. 380~760nm

D. 760~1000nm

3.亮度与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及()有关。

A. 光的颜色

B. 光的波长

C. 光的照度

D. 光的饱和度

4.视网膜的中央窝细胞主要是()细胞。

A. 视杆

B. 视锥

C.视杆和视锥

D. 非感光

5.视网膜的边缘区细胞主要是()细胞。

A. 视杆

B. 视锥

C.视杆和视锥

D. 非感光

6.()细胞对光非常敏感,但分辨率却较低且对颜色没有反应。

A. 视杆

B. 视锥

C.视觉

D. 网膜

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8.()细胞对颜色有高的分辨率但灵敏性较低。

A. 视杆

B. 视锥

C.视觉

D. 网膜

9.色光混合的三原色是()。

A. 黄青紫

B. 绿蓝黄

C. 红绿蓝

D. 红绿黄

10.颜料混合的三原色是()。

A. 黄青紫

B. 绿蓝黄

C. 红绿蓝

D. 红绿黄

11.颜色混合中,按照()法则混合后的颜色明度均减少。

A. 加法

B. 减法

C. 加减法

D. 随机

12.音高主要是由声波的()决定的。

A. 声强

B. 纯度

C. 频率

D. 振幅

13.5贝尔等于()分贝。

A. 1/50

B. 1/5

C. 5

D. 50

14.决定声音响度的刺激因素有()。

A. 声强

B. 频率

C. 声强和频率

D. 纯度

四、简答与论述

1.不同视觉细胞适应的曲线各有什么特点?

2.暗适应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3.暗适应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测量空间视敏度和时间视敏度?

5.盲点在视网膜上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双眼视野没有盲点现象?

6.音高与强度的关系如何?响度级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7.使用纯音掩蔽的听觉掩蔽有什么规律?

8.如何测定等响度曲线?

9.了解一些简单的感觉实验过程

第七章知觉的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形状知觉定势轮廓主观轮廓形状马赫带效应

图形掩蔽吉布生效应麦考勒效应深度知觉双眼线索

视野单像区潘弄范围双眼视差深度视锐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

二、填空题

1. 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_________,近处的对象面积____,占的视角____;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___。

2. 双眼视差主要是以两种方式影响深度知觉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

4.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__________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_。

6.单眼运动视差是指______不动,而________与_____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

7.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_______和两个物体________的重要线索。

8. 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此类线索被称为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是指人对于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

A. 感觉

B. 知觉

C. 思维

D. 定势

2.“熟悉性”经验与“良好图形”二者相争时,一般是()占上风。

A. “熟悉性”经验

B. 良好图形

C. 主观因素

D. 刺激因素

3.()是图形形成所需信息的载体。

A. 明度

B. 颜色

C. 轮廓

D. 感知

4.两个图形的轮廓相同,那么其形状()。

A. 一定相同

B. 一定不相同

C. 不一定相同

D. 互补

5.马赫带效应是由于视觉细胞的()引起的。

A. 互相掩蔽

B. 互相加强

C. 互相抑制

D. 互相补充

6.眼睛的调节机能只能在()距离范围内起作用。

A. 3米

B. 5米

C. 10米

D. 15米

7.视轴辐合运动只在()范围内的距离知觉起作用。

A. 几米

B. 几十米

C. 几百米

D. 几千米

8.人类能分辨最准确的时间间隔,一般在()范围。

A. 0.1~0.2秒

B. 0.2~2.0秒

C. 2.0~10.0秒

D. 10.0~60.0秒

9.研究表明,在时间间距的估计中,无差别点大致在()左右。

A. 0.1秒

B. 0.3秒

C. 0.7秒

D. 1.0秒

10.在判断时间准确性方面,()能力最强。

A. 听觉

B. 触觉

C. 视觉

D. 嗅觉

11.决定速度知觉的变量主要是()。

A. 线速度

B. 加速度

C. 角速度

D. 角加速度

四、简答与论述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如何?或说:图形与背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得到的图形知觉的原则有哪些?

3.良好图形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马赫带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5.主观轮廓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6.如何解释吉布生效应和麦考勒(McCollough)效应的形成机制?

7.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8.深度视锐是如何测量和计算的?

9.主要的单眼视觉深度线索有哪些?

10.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如何?如何测量和计算大小知觉常性系数?

11.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1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3.时间知觉的实验方法主要有哪些?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8章练习题(2007-01-10 09:52:05)

分类:

第八章记忆的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部分报告法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系列重建法

联合对偶法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二、填空题

1.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______、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______个组块(chunk)。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_____。

3. Craik提出记忆的加工水平说后是以_____ 实验来加以证实的。

4. ______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_______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5.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______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_____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____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6.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_____、_____和反应组织阶段。

三、单项选择题

1.()年,Ebbinghaus发表了《论记忆》一书,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

A. 1885

B. 1879

C. 1911

D. 1917

2.Ebbinghaus发表的()一书是记忆实验研究的最早专著。

A. 《心理物理学纲要》

B. 《论记忆》

C.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

D. 《动物智慧》

3.运用言语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始于()。

A. 艾宾浩斯

B. 桑代克

C. 詹姆斯

D.冯特

4.首先提出瞬时记忆并用()方法来验证的心理学家是斯波灵。

A. 即时回忆

B. 延迟回忆

C. 全部报告实验

D. 部分报告实验

5. 记忆研究的先驱是: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巴特利特(D)斯金纳

四、简答与论述

1.Ebbinghaus是如何得到遗忘曲线的?

2.Ebbinghaus在心理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4.记忆实验材料应符合哪些条件?

5.记忆实验中材料呈现的方法有哪些?

6.记忆实验中检查保持量的方法有哪些?

7.视觉刺激下的部分报告法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8.如何使用自由回忆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存在?

9.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0.如何测量短时记忆的广度?

《应用实验心理学》第9章练习题(2007-01-10 09:50:16)

分类:

第九章思维的实验研究

一、名词解

释符兹堡学派口语报告分析法(口语分析技术、出声思考法)问题问题解决

问题空间问题行为图启发式策略选择性探索

手段-目的分析法

二、单项选择题

1.华生把思维看成是()机能。

A. 大脑的

B. 肌肉的

C. 心脏的

D. 运动的

2.华生把思维看成是()。

A. 人的行为

B. 内隐的过程

C. 无声的言语

D. 有声的言语

3.格式塔心理学特别强调思维的()。

A. 理解性

B. 间接性

C. 概括性

D. 整体性

4.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时主要采用的是()。

A. 无结构口语记录法

B. 有结构口语记录法

C. 无结构和有结构口语分析法

D. 行为观察法

5.桑代克于1911年发表《动物智慧》,倡导()。

A. 顿悟说

B. 行为主义

C. 尝试-错误说

D. 认知主义

三、简答与论述

1.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思维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客观指标有哪些?

3.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4.举例说明概念形成实验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策略与主要途径有哪些?

6.出声思维法的实施程序。

7.简评出声思维法的优缺点。

8.简述思维研究中计算机模拟的基本程序,评价这一方法的优缺点。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人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 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一、多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的自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一些被试分到一种水平的自变量(每一个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混合设计:在有些多自变量的实验中可以既包含被试内设计,又包含被试间设计。我们把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称为混合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