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如果你来自农村或到过农村,便会时时记起泥土和庄稼,耕

种和收获,便会时时浮现劳动的场景和百姓的处境。古代诗歌对

此多有歌吟。那些反映农事、描绘农村、同情农民的作品,它们

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文学的星空熠熠闪光。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今天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受益非浅。

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

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意为: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来临更加忙碌。晚上

一阵南风吹来,好像一下子催熟了麦子覆盖在田埂。晌午时分婆

媳背着饭食、孩子提着水壶一同送到南岗,让收麦的亲人吃上饭

喝口水。走近地头,但见割麦的人脚下暑气蒸腾,背后烈日当空,但他们依然挥汗如雨,奋力抢收,忘记了酷热,趁着这夏天的好

时光。这时,又见一位贫困的农妇抱着幼小的孩子,右手攥着遗

失的麦穗,左臂挎着破旧的竹框。走近听她哽咽倾诉,听者无限

悲伤动容:庄稼人好不容易收了点粮食,但租税一缴就所剩无几

了,只好来拾麦以充辘辘饥肠。见此情景联想自己,如我辈身居

官位者有何功何德,不种庄稼不干农活却领着每年三百石的官俸,年终了还有余钱剩米。想及此处内心惭愧啊,每天总是感念不已。

白居易既是诗人又是官员,既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又有朝廷供

职的资本,可谓对当时社会熟谙深透。这首诗是他任周至县县尉

时所作。县尉乃是管治安及收租税的。周至位于关中平原,自是

小麦盛产之地。这位白县尉一定对小麦成熟,农民收割、缴租纳税、百姓贫苦等社会景况历历在目,事事上心。难怪他写出了这

样一首光照千古的悯农诗。

全诗共13联26句。前两联写出农家的“忙”。直写田家少闲,五月倍忙,时到初夏,庄稼成熟,便要争抢农时,收割麦子,把

我们带到火热的农忙季节。这既是写实又为全诗垫底,为进一步

展开提供了背景。接着4联写出了农家的“勤”。你看,婆媳送饭,父子收割,暑气蒸腾,烈日炙烤,庄稼汉们依然挥镰收割,

让成熟的粮食颗粒归仓。这真是农村农忙时的真实写照:地里挥

镰割麦,家里做饭炒菜,内外紧密配合,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为

了抢收庄稼,不误农时。短短8句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农民的朴实,繁重的劳动中还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温馨。再接着4句写出了

农家的“苦”。麦子大片收割,麦茬渐次展现。这时突然一个特

写镜头:田埂上出现一对母子,衣衫褴褛、神情黯然,左手攥麦,右臂悬框。原来是粮食缴尽,拾麦充饥啊。既写出了拾麦的孤苦,又道出拾麦的原因。原来庄稼人收割麦子换来的不是家富仓实,

而是贫困交加,饥肠辘辘;老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连生活也维

持不了。这是怎样的冲突和矛盾、悲哀和痛楚啊。这一切都是因

为苛税沉重、社会不公造成的啊。最后3联写出了作者的“愧”。面对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贫困的现实,作为朝廷官员的白居

易感到惭愧了。农民辛苦三百六十天却是家徒四壁,而如我辈官

员不事农桑却年领大笔俸禄,两相对照实在惭愧不已啊。

读了这首诗,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深切体会到

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诗作。尤其是面对农

民收了庄稼却拾穗充饥的悲苦现实作者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给予

极大的同情,并为自己“无功受禄”感到深深的愧疚。由此看来,白居易是一位了解底层情况,同情人民疾苦的善良官员。送饭上坡、拾穗充饥的农家生活景象及其细节勾画不亲临现场是写不出

来的,他一定深入过山涧沟壑、田间地头、农户村舍,他肯定常

常与早出晚归、终日劳作的农民促膝谈过心,聊过天。如果没有

这些与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深居官位的老白就不可能对农民的

疾苦和无奈给予深深的同情,并为自己坐吃俸碌而深深愧疚。由

此可以推断,像白居易这样的官员至少会努力做事,为群众做主,对得起那三百石薪水和自己的那份良心。

古人如此,现实亦然。想想当今身居各级领导岗位的官员们

与白居易比又当如何?拿着人民供奉的工资又做了些什么?有的

人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不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坐在办公室琢

磨事儿,拍脑袋决策。有的人利令智昏,买官卖官,贪污受贿,

以捞钱升官为能事,把群众的疾苦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的人无

所事事,百无聊赖,反正每月有几千块钱跟上的,不犯错不出事

就行,至于群众苦不苦、生活得好不好关我底事?这些人根本没

有意识到自己的工资是人民给的,是纳税人缴的。更没有意识到

拿了工资就得工作就得为群众办事。一些人在群众也就是供养自

己的人来办事时还瞪鼻子竖眼,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也不办事,与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相比远远不如啊。

无独有偶,清代诗人兼画家、书法家郑板桥写过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

叶总关情。”也表达了对群众的关心和惦念。温总理在提醒各级

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时不禁动情地吟出:“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

如闻饥冻声”令人无不感慨万端。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心里装着

人民,才能甘于为人民做事;只有心里想着群众,才能勇于为群

众解除疾苦;只有心里记着基层,才能与大众相通,打成一片。

这就要牢牢树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谆

谆教导,放下身段,深入群众,不辱使命,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多

办事,办好事,对得起群众,对得起那份工资,也对得起自己的

良心。否则就会愧疚,就会不安。为此,我们通过学习和欣赏白

居易的诗《观刈麦》会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和警醒。

白居易《长恨歌》诗歌鉴赏

二、授课内容: .播放学生熟识的“两球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而发生碰撞”动画。 .播放“两列仅含波峰的半波相遇”的动画(如图 图一 要求先观察相遇前后的情况是否相同,启发学生总结得出“波的独立传播原理”----“两列波彼此相遇并互相穿过,相遇后能保持自己的波形、波长、频率、波速

图二 图三 、通过“两列完整正弦、余弦波相遇”的动画。(建议:在介绍动画中的两列波时,应该启发学生得出两列波的频率相同,为后面“相干条件”打下伏笔。)首先,在动画中(如图四)仅显示叠加,对某一时刻的波进行研究 图四 利用动画中的对话框直观显示出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以及合位移的情况,再次印证“波的叠加原理”; 在动画中同时显示质点,即在图中研究三个特殊质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各个时刻由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的振动特点,进而得出“加强点”、“减弱点”的含义,

图五 特别强调“始终加强”、“始终减弱”。最后,在动画中加入“显示幅度”(如图六), 图六 即把叠加后的波形在各个时刻的位置记录下来,学生从动画中非常轻松地得出“加强点”、“减弱点”振幅及其它质点的振幅。在此基础上改变两列波的振幅(如图七)并重复上面的演示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图七

图八 第四,通过互相讨论、补充、完善得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振动加强区、减弱区相互间隔形成稳定(需要特别强调)干涉图样的。第五,为了特别强调相干条件,再通过动画(如图九)研究,学生自己就会得出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即不能发生干涉现象。 图九 6、解释实际问题: )让学生解释“敲击音叉”实验现象。然后结合生产实际,运用波的干涉,讨论如何减小重型机械工厂中的噪音污染问题。 )通过网络解释“喷水鱼洗”之谜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如果你来自农村或到过农村,便会时时记起泥土和庄稼,耕种和收获,便会时时浮现劳动的场景和百姓的处境。古代诗歌对此多有歌吟。那些反映农事、描绘农村、同情农民的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文学的星空熠熠闪光。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今天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受益非浅。 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意为: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来临更加忙碌。晚上一阵南风吹来,好像一下子催熟了麦子覆盖在田埂。晌午时分婆媳背着饭食、孩子提着水壶一同送到南岗,让收麦的亲人吃上饭喝口水。走近地头,但见割麦的人脚下暑气蒸腾,背后烈日当空,但他们依然挥汗如雨,奋力抢收,忘记了酷热,趁着这夏天的好时光。这时,又见一位贫困的农妇

抱着幼小的孩子,右手攥着遗失的麦穗,左臂挎着破旧的竹框。走近听她哽咽倾诉,听者无限悲伤动容:庄稼人好不容易收了点粮食,但租税一缴就所剩无几了,只好来拾麦以充辘辘饥肠。见此情景联想自己,如我辈身居官位者有何功何德,不种庄稼不干农活却领着每年三百石的官俸,年终了还有余钱剩米。想及此处内心惭愧啊,每天总是感念不已。 白居易既是诗人又是官员,既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又有朝廷供职的资本,可谓对当时社会熟谙深透。这首诗是他任周至县县尉时所作。县尉乃是管治安及收租税的。周至位于关中平原,自是小麦盛产之地。这位白县尉一定对小麦成熟,农民收割、缴租纳税、百姓贫苦等社会景况历历在目,事事上心。难怪他写出了这样一首光照千古的悯农诗。 全诗共13联26句。前两联写出农家的“忙”。直写田家少闲,五月倍忙,时到初夏,庄稼成熟,便要争抢农时,收割麦子,把我们带到火热的农忙季节。这既是写实又为全诗垫底,为进一步展开提供了背景。接着4联写出了农家的“勤”。你看,婆媳送饭,父子收割,暑气蒸腾,烈日炙烤,庄稼汉们依然挥镰收割,让成熟的粮食颗粒归仓。这真是农村农忙时的真实写照:地里挥镰割麦,家里做饭炒菜,内外紧密配合,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为了抢收庄稼,不误农时。短短8句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农民的朴实,繁重的劳动中还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温馨。再接着4句写出了农家的“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望月有感》研讨课教案_7

今夜月明人尽望,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鉴赏复习指导教学设计(思乡怀人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熟记初中阶段思乡怀人诗篇,积累思乡怀人诗的知识 2、归纳总结此类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相应的思想感情,牢记其常用表达技巧,掌握 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精彩品读,感受思乡怀人的情怀,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1、中考演练 2、广州市中考近三年古诗词鉴赏题型、考点追踪,明确目标 二、师生研学 1、小组轮流背诵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思乡怀人类的古诗。 2、回顾思乡怀人诗相关知识 思考:如何迅速把握思乡怀人诗的主题? 三、难点导学:对比鉴赏,寻找方法。 1、对比阅读,辨析情感 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谁家玉笛暗飞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散入春风满洛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夜曲中闻折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请说说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出蜀,去楚国游玩。作者通过写途中所 见壮丽之景,抒发了热爱故乡,依恋故乡之情。特别是从“怜,送”等字,看出 对故乡的情意。出蜀游玩-------借景恋乡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洛阳所作,离第一次出蜀已十年了。 作者通过用“折杨柳”曲调勾起了诗人浓浓地思乡怀亲的情感。 客居洛城------闻笛思乡 望月有感水调歌头宋代:苏轼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作品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2、明确续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二)感悟新知 1、扫除文字障碍 2、用句式“我最欣赏( )(词),因为( )”或者“读了(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三)探究新知 1、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 2、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学生在理由练读,最后朗

读比赛) (四)归纳整理 (五)达标测评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5、《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布置作业 背诵《观刈麦》,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要求采用第一人称,结合自己经验,合理想象。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出自白居易,给人以良好的感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望月有感》的相关赏析,欢迎阅读和参考!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

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白居易的诗集锦

白居易的诗集锦 白居易的诗全集——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词,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观刈麦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观刈麦》初中语文中考备考专题4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赏析: 思想内容: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妇人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当时赋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得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感到自责。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理解。 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4、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二、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3、《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 4、《观刈麦》中表现诗人对重赋下农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教学设计 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初中语文冯娟 教学目标: 学会赏析诗歌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沉郁的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诗歌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歌曲《月之故乡》导入。我们为优美的旋律所沉醉,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凄婉,思乡情浓。的确,自古以来在月亮上就承载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只要月亮与诗人相遇,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要走进中唐重要诗人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再次体悟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整体感知 诵读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环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同学们结合诗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歌。老师将任抽一位同学作示范朗读。 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师指正点拨:读出感情(语气、语调、语速、轻重、颤音。要有诵读指导,举例:对一联中表意丰富的关键字词可重读慢读,比如首联中的“难”“荒”“空”“各”,想象画面来读)、读出困惑。 师读:老师也跃跃欲试,毛遂自荐,给大家作配乐朗读。 师评: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同样需要你们的鼓励。其实我读得好,究其原因还在于作品写得好。通过老师的读,让你们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诗歌的意思、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由此可见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我们就酝酿一种悲伤的感情再来齐读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三、细致品读 (一)、品读首联和颔联:望月怀远、思乡思亲的名作不少,为何白居易的这首作品特能打动我们,他因望月而有感的是不是也是思乡思亲之情?除了这种感情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感情? 我们从白居易“平中见奇”的语言中品出感情。首先关注律诗的前两联。(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积极举手) (展示投影)思考: 1、用四字短语概括首联和颔联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时代背景,战乱中家庭沦落的情况:战乱频发、家园荒残、手足离散。 2、赏析首联“难”、“荒”、“空”。 “难”,时局、时代艰难,动荡不安;“荒”,年成收成不好;“空”,双关,既指物质上的,也指内心的一种感受空荡荡。交代了背景,而且背景由大到小,由时代到个人。(先解释词义,再说好在哪) 3、分析颔联的描写手法。 运用了白描手法。何谓白描?学生答。师展示: (投影)描写手法白描 ..:简练的语言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粗笔勾勒出一个引人共鸣的画面场景。 追问:画面场景引人共鸣!此刻的你共鸣了吗?请你发挥想象跨越时空,你和你的父母也身处在白居易的中唐社会,骨肉至亲被迫分隔处于颠沛流离之状,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死未卜,凄苦无助,永无团聚之日。这一切是由谁造成的?(抓此联的关键字词:干戈,战争)战争乃万恶之首,只要有战争的介入,这种灾难和不幸就不再是白居易一家人的,而是整个社会、时代的不幸! 3、我们把战乱带给家庭的祸害以及心中的哀痛用情景剧还原画面再现,师诵读前两联内容,找3位同学尝试表演。 “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思考:白居易用平易的语言为我们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乡思亲,还有对战争的不满,忧国忧民。 (二)品读颈联和尾联:接下来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小组活动。请各小组按老师提示要求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的名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1、《大林寺桃花》描写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忆江南·江南好》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 4、《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5、《琵琶行》唐诗三百首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6、《钱塘湖春行》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观刈麦》描写夏天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 8、《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9、《采莲曲》爱情诗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赠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0首。【原文】赠内作者:唐白居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注释】①作于元和三年(808)。内:.指其妻杨氏。②《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③黔娄:春秋齐隐士。安贫自守,鲁君欲以为相,齐王聘为卿,均不就。卒,曾子往吊,见以布被覆尸,覆头则露足,覆足则露头。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黔娄妻曰:邪而有馀,不如正而不足也。见《高士传》卷中、《列女传》卷二。④冀缺:即那缺。春秋晋人。原为农人,晋文公授以卿,又与冀地,故称冀缺。《左传嘻公三十兰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褥,其妻磕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以一命命部缺为卿,复与之冀。⑤陶潜(365-427):字渊明。事迹见《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其《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翟氏:陶潜继室。《南史陶潜传》: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⑥梁鸿:字伯鸾,汉光武帝建武中,受业太学。后归乡里。势家慕其高声,多

欲以女妻之,并谢绝不娶。娶同县孟氏之女,字之日德曜,名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章帝建初初,居齐鲁之间。后又入吴,为人赁春。每归,孟光为具食,不敢于前仰视,举案齐眉。事迹见《后汉书逸民传》。⑦增絮:增帛粗绵所制之衣。【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白居易的诗歌特点-白居易最经典诗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经典诗作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释义:春天的草原一片葱茏,野草长长的叶子像随风飘舞的流苏。可是,等秋天到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派草枯叶黄的凄凉景象。由于季节的转换,野草每年都要经历一次由枯萎到繁盛的过程。即使有野火把这里烧成一片焦土,那深埋于地下的根也是活着的,只要春风一吹,草便又长了出来。芳草在古老的道路上蔓延,将一片青翠带到有些荒凉的古镇,于是,古镇也年轻了。今天,我又送朋友远行,心中绵绵不断的离愁就像这绵绵不断的野草。 2、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释义:黄昏时分,一道残阳像一条金色的缎带铺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江面在夕阳下呈现出梦一般的色彩,一半碧绿,一半鲜红。九月初三的夜晚是非常可爱的,露水像珍珠一样挂在树梢,挂在小草的颈项;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苍穹。 3、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释义:新酒已经酿好,酒面浮着一层密密麻麻如蚁一样的绿色泡沫,每一个泡沫里都闪着微醉的烛光。烫酒用的红泥小火炉已经烧得通红,屋里暖洋洋的。暮色降临,大雪将至,朋友啊,可以请你喝一杯酒吗?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庐山脚下的小村庄的花到了四月就已经谢了,而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总是慨叹春天离去了,便再也无处寻觅,没想到它转到了这深山的寺院里。刚刚在山下看到落红满地,刚刚慨叹春去不再回,现在却在山上的寺院里看到了满园春色,怎能不让人惊喜?原来春天竟躲藏在这里。正像我们留恋春天一样,春天也留恋这里。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初中九年级语文: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白居易《观刈麦》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Bai Juyi's "Watching the Whea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白居易《观刈麦》 】《观刈麦》教案5 】《观刈麦》教学设计4】《观刈麦》教案3 】《观刈麦》教案2 】《观刈麦》教案1 观刈麦时为盩厔县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

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一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观刈麦》译文--荐.doc

《观刈麦》译文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2002/11/10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2002/11/10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经典诗句,希望能帮助到您! 白居易的经典诗句 1、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赠梦得》 2、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 3、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白居易《夜琴》 4、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

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白居易《长恨歌》 6、今仇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白居易 7、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白居易 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9、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3、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4、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白居易 15、用贤则理,用愚则乱———白居易 16、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17、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白居易 18、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19、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20、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诗鉴赏 明朝钟惺《唐诗 归》云:“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如微之‘秋依静处多’, 乐天‘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曲罢秋夜深’等句,元白本色几无寻 处矣。然此乃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可传之本也。”——题记 白居易 是何许人也?白居易既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 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有关白居易的具体生平事迹, 在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中有详细记载。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稹庞严附白居易弟行简敏中附》云:“白居易,字乐 天, 太原人。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 《新唐书·武李贾白》 云: “白居易, 字乐天, 其先盖太原人。 ”我们由此可知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 然而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陕西下邽,事实上是河南新郑生长人氏。 唐朝白居易生前官拜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 并且素有“诗王”与“诗魔” 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因而合称为“元白”;又因与诗 豪刘禹锡齐名,故而并称为“刘白”。因为“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所 以“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唐代白居易在诗歌 创作上,不但题材广泛而形式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便于传播。白居易代 表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和《琵琶行 》等诗歌,并且著有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 《御定全唐诗》 中作者“小传”里所云: “白居易, 字乐天, 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 校理。 寻召为翰林学士、 左拾遗、 拜赞善大夫。 以言事贬江州司马, 徙忠州刺史。 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 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 刺史不拜, 改太子少傅。 会昌初, 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文’。 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 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

白居易的诗《观刈麦》

白居易的诗《观刈麦》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刈麦⑴——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⑵。 妇姑荷箪食⑶,童稚携壶浆⑷, 相随饷田去⑸,丁壮在南冈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⑺,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⑻。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⑼, 右手秉遗穗⑽,左臂悬敝筐⑾。 听其相顾言⑿,闻者为悲伤⒀。 家田输税尽⒁,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⒂,曾不事农桑⒃。 吏禄三百石⒄,岁晏有余粮⒅。 念此私自愧⒆,尽日不能忘⒇。 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 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天涯海角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6、赠梦得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赠梦得》 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断肠,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8、白居易读了老子后作七言律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白居易《南怀瑾选集》 9、绿纹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10、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居易《长相思》11、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13、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14、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朋满故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15、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白居易《别柳枝》16、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白居易17、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2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2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22、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2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不就会把好人当做恶人?——白居易《放言》"24、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