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

2018届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

2018届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
2018届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

2018届高三地理知识点的梳理及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1、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

A、纬度——纬度越低,中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多;

B、地势——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C、天气——晴天太阳辐射强,阴天弱;

D、昼长——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辐射越丰富。

E、坡向——阳坡多,阴坡少;背风坡多,迎风坡少。

2、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

A、纬度低,地势高,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的地区——方便获得更多的初始速度。

B、多晴朗天气,大气污染轻,空气能见度高——方便对航天器的监测

C、地广人稀——防止因意外导致伤人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形特征的描述:

A、地形以(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为主;…(方位)是…(地形),…(方位)以…(地形)为主;

B、地势起伏大/小,哪里高,哪里低;

C、特殊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海蚀地貌)广布;

D、海岸线平直/曲折。

2、地形特征的成因分析:

A、由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力由板块挤压,地壳……..

C、外力由………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白天考虑大气的削弱作用,夜晚考虑大气的保温作用

A、天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昼夜温差小;

B、地势——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越低昼夜温差越小

C、海陆位置——陆昼夜温差大,海洋昼夜温差小。

4、利用昼夜温差分析某地瓜果、蔬菜品质好、特别甜的原因:

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5、雾霾产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近地面大气形成逆温效应,使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导致近地面污浊的空气无法及时排放出去,最终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形成雾霾。

6、雾霾污染源的来源:

A、居民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气

B、汽车尾气

C、建筑扬尘

D、燃烧秸秆

7、雾霾的治理措施: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B、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企业,合理布局工业区

C、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发展公共交通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实施废气回收利用

E、加强立法、执法监督,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8、影响风力强弱,风能资源是否丰富的原因:

A、温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强弱——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B、距风源的远近——距风源越近,风力越大,风能资源月丰富。

C、地形起伏——地形起伏越小,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D、多大风天气。

9、气候特征的描述:

A、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是高温期,…….是低温期;

B、降水多/少,季节变化是否明显,……..是雨季,……是旱季。

10、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A、纬度位置——纬度越高,低温越低;

B、海拔高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C、坡向——同海拔地区,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迎风坡气温低,背风坡气温高

D、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E、全球变暖。

11、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A、海陆位置——沿海多,陆少

B、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低压控制降水多,高压控制降水少。

C、风带、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D、洋流——暖流增湿,寒流降湿

12、气候成因分析:综合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综合分析。

13、天气特征的描述:

A、气温——高/低

B、气压——高/低B、天气状况——阴、晴、雨、雪D、风速——大/小

14、河流特征的描述:

A——水文特征B、——水系特征

15、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

A、径流量:大/小,有无季节变化,........是汛期,长/短,.......是枯水期。——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补给方式、支流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

B、含沙量:高/低——看植被覆盖率的高低。

C、流速:块/慢——看流经区地势的起伏(等高线的疏密)

D、结冰期:有/无,长/短,有无凌汛现象——看最冷月气温,河流的流向自低纬流向高纬。

E、航运价值和水能资源

16、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

A、发源、流经(省份、地形区)、注入

B、流程长或短、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广/窄、河网密布/稀疏

C、水系形状——向心状/放射状/对称分布

17、河流航运价值高低的评价:

A、航运条件——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河道宽、深、直,通航里程长;流速慢,安全系数高;

B、航运需求——河流沿线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对航运的需求高。

C、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联运程度高,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

18、河流水能资源开发价值高低的评价:

A、水能资源的优势——无污染、可再生、清洁能源

B、水能资源丰富——径流量大,地势落差大

C、水能开发的市场——河流沿线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对水电的需求高

D、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已有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环境承载力

19、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A、气温——气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盐度越高

B、降水——降水越多,盐度越低

C、淡水河稀释——如海淡水河越多,水量越大,稀释作用越明显,盐度越低

D、洋流——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区盐度高,寒流流经区盐度低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描述某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对比两个或俩个以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某人类活动或某环境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上类似问题答题思路一般从自然地理环境五大基本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分析,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比两个或俩个以上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A、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B、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五大基本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C、人文环境——人口(多少,分布,增长状况)、城市(多少,分布、城市化水平)、农业(类型、结构)、工业(类型、结构)

3、某区域物种丰富、独特,景观差异明显的原因

A、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垂直差异明显

B、纬度跨度广,地区热量差异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地区降水差异大,气候复杂多样,适合不同物种的生存

C、地理位置孤立、封闭,外来物种少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

A、经、纬度位置——位于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高纬/中纬/低纬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地区。

B、海陆位置——位于哪个大陆的.........(方位),哪个大洋/海/湖的.........(方位)

C、交通位置——位于........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

D、领国位置——与哪些国家相邻,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E、地形区位置——位于(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地区。

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A、分布不均。

B、哪里多,哪里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C、主要沿…….(河流、山谷、沿海、交通干线)分布

D、呈…….(带状、点状、块状)分布。

第一章人口

1、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A、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率高,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影响:资源、环境、社会压力增大,加剧贫穷,形成人口增长惯性。措施:实施计划生育。

B、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慢,老龄化问题突出。影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和社会赡养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延长退休年龄,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A、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B、社会因素——经济水平、政策、交通、、战争、科技

3、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因素(推力/拉力)

A、自然因素——气候、水文、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B、社会经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交通、政策、教育、战争、婚姻、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对迁出地——有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保护了自然环境

不利:导致迁出地人才流失

B、对迁入地——有利:缓解了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加剧了迁入地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社会负担,加剧生态问题。

C、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5、影响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A、资源——首要因素

B、经济发展水平

C、科技水平

D、教育水平

E、对外开放程度

F、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

1、城市兴起、发展的区位因素

A、地理位置

B、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C、社会因素——经济水平、政策、交通、、战争、科技

2、城市化的表现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C、城市数量增加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保护和改善城市卫生的措施

A、控制市中心规模

B、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C、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D、合理布局工业,适当分散污染源

第三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A、地理位置

B、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

C、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发展历史、饮食习惯、良种、冷藏保鲜技术

2、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

A、农产品的类型

B、熟制

C、生产规模

D、单位面积产值

E、科技水平

F、机械化水平E、商品率

3、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

A、自然条件——a、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季风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降水充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c、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优越;

d、黑土、黑钙土分布广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e、宜浓荒地多,增产潜力大

B、社会条件——a、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农场规模大,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

B、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

4、某地政府鼓励种植某农作物/养殖某动物的原因类问题分析思路

A、所种/所养对象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食物

B、市场需求

C、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

5、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A、地理位置

B、自然因素——资源、地形、气候、水文

C、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发展历史、工业基础、军事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6、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

A、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B、科技——多高等院校、科研中心分布,劳动者素质高

C、交通——快捷、高速交通发达

D、市场——市场广阔

7、工业集聚的原因/好处

A、有工业联系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协作

B、共享市场信息

C、获得规模效应

8、产业转移的影响

A、对转出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缓解环境问题;导致就业压力增加;

B、对转入区——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加剧。

9、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

A、地理位置

B、旅游资源丰富——多,独特性强,吸引力强,集群状况佳

C、距客源市场近——临近人口、城市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D、交通通达度高

E、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

F、环境承载力强。

10、如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A、地理位置特点

B、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文、资源

C、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农业基础、科技、劳动力、市场、政策、环境、社会分工协作。

11、浴场的区位条件

A、寒/暖流,上升流——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为鱼类提供饵料

B、地处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明显,海水搅动频繁

C、大陆架广阔——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D、河的入——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物质

12、盐场的区位条件

A、气候——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

B、地形——平坦开阔,淤泥质海岸

第四章交通

1、交通方式优缺点的评价

A、运量

B、运速

C、运费

D、建设成本

E、连续性

F、灵活性

G、耗损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A、运输背景——自然背景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工程难度决定了适合修建什么运输线路,社会经济背景:技术、资金等决定了能够修建什么线路

B、运输对象的性质

C、运输条件的要求——运费、运速、运距等

D、所选方式的优点

E、其他方式的缺点

3、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条件

A、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B、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经济(首要因素)、资源的分布、资金、技术、国防、民族团结

4、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

A、完善了交通运输网

B、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C、促进了沿线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D、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E、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出行的时间或路程

5、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区位条件——港口

A、水域条件——水深、水域面积广、避风

B、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

C、经济腹地——广阔

D、城市依托——依托大城市,获得资金、技术等支持

E、基础设施完善

F、与其他交通方式联运程度高

6、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区位条件——航空港

A、地形——平坦开阔有一定坡度,无高大建筑物或山脉阻挡

B、地质——地质稳定,有利于飞机的起降

C、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大风、雨雪、雷电天气少,跑道延伸方向与主导方向一致

D、市场——周围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大

E、交通——与市区有一定距离,有主干道与市区相联系

F、资金、技术等的支持

第三部分区域地理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某地理事物的意义

A、——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子系统,所以类似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社会意义

B、经济意义

C、生态意义

2、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A、自然因素——气候:降水多,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土质:疏松,遇水易被侵蚀;植被:稀少,保持水土的能力弱

B、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不合理耕作、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危害

A、对当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威胁农业生产

B、对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水库淤积,防洪能力下降;河口处泥沙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4、水土流失的治理

A、工程措施——打坝建库、修筑梯田、平整土地

B、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营造防护林体系

C、农业技术措施——采用喷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地膜覆盖

D、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5、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A、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植被稀少;多砂质土壤;多大风天气。

B、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6、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A、对当地——草场退化,绿洲萎缩,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B、对其他——为其他地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

7、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针对人为原因

A、退耕还林还草,禁止乱砍滥伐

B、合理放牧,控制牧区载畜量,适当种植人工草场,实行异地育肥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改善牧区能源消费结构,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种植碳薪林

8、沼泽/湿地(河、湖、海滩)的成因

A、纬度/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B、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C、多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D、降水多,气候湿润

E、多洪涝/凌汛等灾害,积水沼

9、沼泽/湿地(河、湖、海滩)的社会、生态功能

A、社会功能——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具有航运、供水、养殖、防洪等综合效益。

B、生态功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局部地区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0、沼泽/湿地(河、湖、海滩)被破坏后的后果

——社会、生态功能下降甚至丧失

11、沼泽/湿地(河、湖、海滩)的保护

A、退耕还林还湿

B、禁止开垦湿地

C、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人们的环保意识

12传统资源型工业区、城市发展问题的分析

(1)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发展中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等部原因,以及新技术革命等外部原因,导致传统产业衰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萎缩,人口外迁等问题

(3)解决问题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压缩.......,改造,,,,,,,,,淘汰........,发展........;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调整工业布局;完善交通运输网;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13、资源短缺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1)资源短缺的原因

A、资源分布少

B、需求量大

C、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浪费严重(2)解决措施

A、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

B、寻找资源的替代品

C、实施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14.跨区域资源调配的相关问题分析

(1)为什么要“调”?

A、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B、资源分布与经济的分布不协调——供需矛盾突出

C、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需要调,可以调

(2)怎么“调”?——工、程线路选择原则

A、促进沿线经济化发展,解决沿线地区资源的需求

B、线路短尽量要短,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将沿线生态破坏降到最低

C、资源供给区资源储量大,供应稳定

D、资源输入区的资源需求迫切,经济、生态面临困境

(3)“调”了之后有何意义?

A、对调出区——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

B、对调入区——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

15如何评价水利工程的影响

A、有利方面——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防洪

B、不利方面——工程本身的缺陷、对库区、对下游的影响

第四部分自然灾害

1、某区域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

A、自然灾害种类多(简要分析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频率高、强度大

B、人口、城市、经济分布密集

C、人们防震减灾的意识弱,能力低

2、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弱和能力

B、(除地震外)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

C、完善应急预警机制

D、.........

E、.........

3、自然灾害的危害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对农业、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破坏

(一) 地质灾害

1、地震多发的原因

处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跃,多火山地震。

2、地震烈度大(损失)严重的原因

A、震级高

B、距震中近

C、震源深度浅

D、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

E、人口、城市、经济的密度

F、地震发生的时间

G、人们防震减灾的意识弱,能力低

3、滑坡、崩塌的成因机制

A、不稳定的山体形态——山体坡度大,岩层稳定性差,岩层破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B、软弱面的存在

C、破坏平衡的触发因素——工程建设开挖山体、强降水、地震,渣土堆放

4、泥石流的成因机制

A、水——气候:降水多,集中,暴雨

B、坡——地形;地势坡度陡

C、松散碎屑物——地震导致山体破碎,植被破坏严重,渣土堆放

(二)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的成因

A、自然原因——上游地区地势坡度陡,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降水多,集中、多暴雨。河道曲折,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B、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能力下降

2、洪涝灾害的防治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弱和能力

B、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报

C、完善应急预警机制

D、上游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修建水库,调蓄洪峰

E、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提高湖泊的调洪能力;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排洪能力;修建河堤;设立分洪区。

3、旱灾的成因

A、雨季未到,降水异常减少

B、地表河湖较少,河流短小,储水条件差

C、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

D、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污染浪费严重,加剧旱情

4、旱灾的防治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弱和能力

B、加强旱灾的监测预报

C、完善应急预警机制

D、开源——修建水库,雨季蓄水;跨流域调水;

E、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推广使用滴灌、喷灌技术。

5、寒潮、低温冻害、雪灾的成因——强冷空气过境/冷锋过境

6、台风灾害多发的原因

A、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

B、台风灾害多发是因为位于沿海地区,处于台风的移动路径上。

7、沙尘暴的成因

A、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B、地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多砂质土壤,水分含量低

8、生物灾害

A、成因——某地生物灾害发生的成因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结合其生活习性找出该地具备适合其生长的环境条件;缺乏天敌。

B、危害——农作物减产、林木枯死、威胁人类粮食安全,损失严重。

第五部分旅游地理

1、(评价)某地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

A、地理位置

B、旅游资源丰富——多,独特性强,吸引力强,集群状况佳

C、距客源市场近——临近人口、城市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D、交通通达度高——可进入性强

E、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

F、环境承载力强

2、发展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意义

A、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资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B、有利于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C、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旅游资源的价值

A、美学价值

B、科研价值

C、历史文化价值

D、经济价值

E、健身娱乐价值

4、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A、旅游资源的规模

B、旅游资源的等级与特色

C、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5、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A、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B、损坏文物古迹

C、扰乱社会秩序——游客过多导致交通等基础设施压力增大,消费水平提高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第2讲《地图》 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2CO 、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每个地区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都不一样,那么北京高考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中国主要铁矿分布 (1) 东北地区铁矿 东北的确铁矿主要是鞍山矿区,它是目前我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矿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包括大弧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男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话附近.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1)鞍山矿区矿石的主要特点:除极少富矿外,约占储量的98%为贫矿,含铁量20-40%,平均30%左右.必须经过选矿处理,精选后含铁量可达60%以上. 2)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部分为假象赤铁矿和半假象赤铁矿.其结构致密坚硬,脉石分布均匀而致密,选矿比较困难,矿石的还原性较差. 3)脉石矿物绝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组成的,SiO2在40-50%.但本溪通远堡铁矿为自溶性矿石,其碱度(Ca+Mg/SiO2)在1以上.且含锰1.29-7.5%可代替锰矿使用. 4)矿石含S、P杂质很少,本溪男芬铁矿含P很低,是冶炼优质生铁的好原料.(1)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

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的地区以及内蒙和山西各地.是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郸、宣化及阳泉等钢铁厂的原料基地.(2) 迁滦矿区矿石为鞍山式贫磁铁矿,含酸性脉石,S、P杂质少,矿石的可选性好.邯邢矿区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矿石含铁量在40%-55%之间,脉石中含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部分矿石S高.( 3)中南地区铁矿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广东省的海南岛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这些矿区分别成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高炉的原料供应 基地.大冶矿区是我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矿石含铁量40-50%,最高的达54-60%.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 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4)华东地区铁矿华 东地区铁矿产区主要是自安徽省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南山、姑山、桃冲、梅山、凤凰山等矿山.此外还有山东的金岭镇等地也有相当丰富的铁矿资源储藏,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及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原料供应基地.芜宁矿区铁矿石主要是赤铁矿,其次是磁铁矿,也有部分硫化矿如黄铜矿和黄铁矿.铁矿石品位较高,一部分富矿(含Fe50%-60%)可直接入炉冶炼,一部分贫矿要经选矿精选、烧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地理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油纸伞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 携带方便 B. 适用地广 C. 文化蕴涵 D. 经久耐用 2. 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 欧洲西部 B. 中亚 C. 中东 D. 撒哈拉以南非洲 【答案】1. C 2. A 【解析】 1. 油纸扇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效能大于实用效能,是一种文化符号,所以与现代钢骨布面扇相比,其具有的文华蕴涵促使走俏国际市场。由于油纸扇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且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因此油纸伞不如现代钢骨布面伞携带方便、适用地广、经久耐用。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组需要掌握油纸伞的双重属性——既是伞(有实用功能),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功能)。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其文化蕴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油纸伞重点推销的市场时,需要把油纸伞的实用功能(防雨)和文化蕴涵(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如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 基础设施较完善 B. 更接近消费市场 C. 资金供应较充裕 D. 更易招募劳动力 4. 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 从事商业活动 B. 留守子女上学 C. 兼顾务工务农 D. 扩大种田规模 5.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2021年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中考

2021年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中考 2021年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大全 一、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 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 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 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 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 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 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 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 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一: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 海与大西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 /地表起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 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 汇) (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 伊朗高原、 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 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 亿、印度10亿、印尼、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艺术生)

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解读

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 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8、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9、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10、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人文地理知识点

人文地理知识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1、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2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23、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