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政治感受法律的尊严

七年级政治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 一、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1课时 二、板书设计: [ (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第2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没有进行助跑。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作…… 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 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

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交通规则在这里起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规则。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 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教师: (学生活动:“对号入座”)试做比较,并将下面的备选内容填入空格内。 1、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2、在校学生 3、舆论、习惯、信念 4、自然形成 5、教育、行政力量 6、全国适用 7、教育行政机关制定8、普遍适用9、国家强制力 教师: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那么,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那里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学生回答: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创制形式)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丛实施来看)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学生活动:“请你断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不对,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的侵权行为。

人教版初中政治 感悟青春

课题:感悟青春 科目:思想品德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课时: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感悟青春”是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的第二个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启了第一框走进青春的有关内容,以“青春误读”和“青春畅想”为主要内容,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及充满青春朝气与活力,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与向往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改正青春期的一些错误行为和观念,全面把握青春内涵,焕发青春活力,为下一节课体验青春幸福,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快乐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青春决定青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帮助学生形成对青春的积极、理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青春期,以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追求青春。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角度理解了青春,但这远远不够,要想使学生真正健康成长,还要从一种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从而保持一种青春的心境,充满蓬勃朝气和强大的生命力,保持持久旺盛的创造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前搜集描写青春的诗歌、散文,或自己创作,课堂上进行朗诵表演。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让学生领悟信心、爱与美丽的梦想将使青春永驻。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青春畅想。 确立依据:学生仅仅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角度来理解青春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学生真正健康成长,还要从一种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只有使学生全面地把握青春的内涵,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青春的心境,充满蓬勃朝气和强大的生命力,保持持久的旺盛的创造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说,能否正确地解读青春,将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教学难点:青春误读 确立依据: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已明显增强,但独立是相对的,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

感受法律尊严同步测试

感受法律尊严同步测试 一、1.人民意志和利益;权利;义务2.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刑罚和处罚 3.行政;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民事;民事法律法规;刑事;刑法4.刑事处罚;刑事处分5. 如何产生适用范围或对象靠什么发挥作用 行为规范社会道德自然形成普遍适用舆论、习惯和信念 学生守则教育行政机关制定在校学生教育、行政的力量 国家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国家强制力全国适用 二、 三、 四、13.①道德。它主要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它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的在局部适用的准则14.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种类。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不是唯一的行为准则。除法律外,还有道德、纪律、规章、守则等行为准则,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生活准则,而法律只是唯一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准则。16.此说法是不正确的。①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两种。②一般违法行为是一种对社会危害性小的违法行为。因为没有

触犯刑法,所以不是犯罪。③犯罪是指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所以说,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17.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犯罪是一种严重触犯刑法的行为;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五、18.马强所主张的这种“自由”是对真正自由的片面理解。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当然要受到批评、指责和处罚。因此,自由离不开法律、纪律等规则;要自由就得守法律、纪律等规则,守法律、纪律等规则才能有真正的自由。19.本案例中李某最终归还了欠王某的钱款,体现了法律的尊严。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因为:第一,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才能迫使人们遵循、服从法律;第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法律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第三,为了使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实现和履行,也需要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20.①如果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则甲的行为并未给乙带来大的危害,也没有给社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那么,甲的这种行为还够不上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更没有触犯刑法,属于一般错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35分) 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总是从严重违反课堂纪律,不做作业,贪图享受等开始的。中学生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应该() 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②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③远离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④让老师或父母时刻监督自己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犯罪必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B、违法必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是违法 C、违法必定是犯罪,犯罪必定是违法 D、犯罪不一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3、初三学生张平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无业人员王某拦住本校学生刘某要钱,张平迅速到附近商店打“110”报警。警察很快赶到,抓获王某等人。对张平的行为,正确的评价是() ①张平的做法很机智②张平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③张平不敢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④张平履行了也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生幸福。”这一戒毒格言告诉我们() ①吸食毒品,危害极大②依法律己,决不吸毒 ③珍爱生命,拒绝毒品④要勇于同毒品犯罪作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16岁的王某,多次在校外纠集社会青年,抢夺学生的财物多达1000多元,王某因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王某的行为是() A、违反校规的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漏选可得2分,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6、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A、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 B、加强修养,践行道德 C、对违法犯罪现象视而不见 D、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7、借网络而生的“博客”日渐为人们所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秩序被扰乱的情况,它滋生是非,揭他人隐私。可见() A、“博客”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 B、专门败坏社会风气

2020年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设计参照模板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综合设计思路】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与教学反思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漂市一中钱少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给予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现状的讨论,能够说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知道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材料一 2015年4月3日,南京市民徐某在网上发布了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几天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变更为取保候审。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浦口区法院提起公诉。 2015年9月30日下午2点,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想一想: 材料表明了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提示: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阐述 教师讲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

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伴我们成长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一)法律与未成年人 活动一: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未成年人 (多媒体链接教材上P95“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想一想: (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与关爱? 提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保护、学校方面的保护、社会方面的保护、司法方面的保护等。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提示:①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给予特殊的保护。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呢? 提示:可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未成年人等角度进行回答。 相关链接: 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为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家庭:以正确的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到家长的监护职责。 学校:定期开展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做好消防、地震等各种安全演练。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 姓名 成绩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 的体现,通过规定和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 、 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② 违法行为,指违法 的行为;③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 4.刑罚,又叫 、 ,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5.选择下列项目填表。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②在校学生 ③舆论、习惯和信念 ④自然形成 ⑤教育、行政的力量 ⑥全国适用 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⑧普遍适用 ⑨国家强制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6.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 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的约束力 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8.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 A.制定或认可 B.制定或实施 C.广义或狭义 D.习惯与执行 9.法律体现的是( )。 A.少数人的意志 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 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分,共12分) 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A.道德谴责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 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 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18、19题各7分,20题9分,共23分) 18.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 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什么是法律?P87 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 答:(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 答:(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显著特征)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⑵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8、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法不可违 4.什么是违法行为?P93 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认识多音字“难”,重点指导“尊、善”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积累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3.通过想象画面、比较句子等方法,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4.抓住语言描写中的标点变化及否定词的运用,进一步体会年轻人一次比一次坚定的态度。 5.体会年轻人哈默自尊自强的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学习杰克逊大叔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尊严。看老师来写课题,“尊”是这一课的生字,里面的一短横一定不要丢掉,下面的长横要写舒展。齐读课题。 同学们,结合预习,知道什么是尊严吗?看,这是尊严在字典中的意思,(出示: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对尊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先来看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 第一行:课文中啊,出现了几个外国的地名和人名的词语,谁来读一下?沃尔迅是南加州的一个小镇,来,一起读一下。 第二行:逃难善良款待例外捶背赞赏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难,谁会组词?出示。 看这个字比较难写,善良的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第三行: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几个四字词语,你看,这几个词语都是写的人物的——外貌。 还有一个词语:一齐读。(出示:狼吞虎咽) 仔细看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吞,咽。是,词语中含有近义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读一读吧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老师发现,刚才读的词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内容,试试看。(出示:沃尔逊逃难款待狼吞虎咽例外赞赏)指名交流:师点拨,小结:看来借助关键词语来归纳课文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 2.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整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_4.1青春的情绪共3篇

《青春的情绪》教案1 【核心素养】理性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中的第一课时青春的情绪,对学生青春期的思想和精神起到引领的作用。本单元接续青春生命成长的主题,旨在从“情绪—情感—情操”这条完整的发现线索来认识和促进学生的品德心理成长,以及在道德与价值观层面对其进行引导。教材首先从“运用你的经验”引入,带领学生分享六种不同情境下的情绪感受,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丰富多样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会随周围人和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根据情绪的具体特点,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全面地认识情绪、把握自己的情绪。并完成课标的要求“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已初步涉及情绪调节的知识,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知道伴随青春期的生理发育,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也更加丰富,这些变化让学生感到新奇,同时也带给他们矛盾和困惑。在这些学情基础上,本课承接第一课,学生面对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和勇敢与法惴的矛盾心理,情绪上也会出现波动,本课依据学生青春期情绪发展的特点,聚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相关生活事件及困惑,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影响情绪的因素及情绪对个人的影响;同时,结合青春期的情绪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掌握调适情绪的方法和技能;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青春生活,同时能够感染或帮助他人改善情绪。 【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能力”中的“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情绪的感受、学习情绪的成分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青春期的情绪特点以及影响情绪的因素,认识到情绪对人行为的影响,做到积极面对自己的情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1 第一框题走进法律复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法律为我们护航

10.1法律为我们护航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材料一2015年4月3日,南京市民徐某在网上发布了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几天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变更为取保候审。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浦口区法院提起公诉。 2015年9月30日下午2点,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想一想: 材料表明了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提示: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阐述 教师讲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伴我们成长的 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一)法律与未成年人 活动一: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未成年人 (多媒体链接教材上P95“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想一想: (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与关爱? 提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保护、学校方面的保护、社会方面的保护、司法方面的保护等。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提示:①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给予特殊的保护。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呢? 提示:可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未成年人等角度进行回答。 相关链接: 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为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7.1 走进法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1) (2) (3) 五、合作研讨部分: 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六、课堂展示部分: 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课时《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1课时法律为我们护航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 2015年4月3日,南京市民徐某在网上发布了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几天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变更为取保候审。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浦口区法院提起公诉。 2015年9月30日下午2点,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想一想:材料表明了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提示:司法机关。 教师讲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法律与未成年人 活动一: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未成年人 (多媒体链接教材上P95“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想一想: (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与关爱? 提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保护、学校方面的保护、社会方面的保护、司法方面的保护等。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提示:①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呢? 提示:可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未成年人等角度进行回答。 相关链接: 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家庭: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到家长的监护职责。 学校:定期开展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做好消防、地震等各种安全演练。 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目标导学二:感受法的关爱 活动二:未成年人保护法 (多媒体播放教材P98相关链接) 思考: (1)你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法规?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置了几道防线? 提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 (一)家庭保护 案例分析:小林的父母经常在家叫几个朋友一起来搓麻将,甚至有时候让小林也“搭一搭手”,慢慢地小林学会了搓麻将,成绩也直线下降。 (1)小林的父母有什么错? 提示:小林的父母亲应该以健康的思想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而不应该误导子女。 (2)你如何帮助小林解决这个问题? 提示:小林可以通过老师与父母沟通;自我提醒,告诉自己不能参与赌博活动;还可以要求父母不再搓麻将特别是在家搓麻将…… (3)家庭应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免费提供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免费提供

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对应课标: “成长中的我” 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教学资源:根据教材资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以身体健康需要做好预防工作为例,说明思想、行为健康同样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讲授新课:以请学生充当医生贯穿整节课教学。 1、“病情”陈述:幻灯显示主人公小陈由好学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了解“病情”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识作铺垫。 2 、把脉“病因”:学生根据“病情”的分析主要从自身原因的角度讨论小陈为什么会由一个学生沦为罪犯。设计意图:通过找原因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后面的“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3、“病程”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病情”理解小陈由好学生到罪犯经历了哪几个典型的过程,并讲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要求学生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从而能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并通过他们对这些行为的理解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铺垫。 4、分析危害: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小陈的行为(包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要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来谈。在此插入一个辨析:中学生犯罪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危害激发学生憎恶犯罪的情感和远离犯罪的行为,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要负法律责任,从而能远离犯罪。 5、对症下药:学生根据“病因”讨论如何从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陈走上犯罪道路,特别分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归纳出来的措施改写故事的结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应原因能自主分析相应的对策,从而自己生成这一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而改写故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三、知识归纳: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四、课后探究:结合教材资料以儿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在班级择优展览。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资料和学生在本节课的认知基础,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 第一课悄悄变化的我 1、身体变化的三个表现: 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2、青春期带给我们什么? 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充满能量,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渴望,感觉生活充满无限可能。 3、身体发育不同的原因: 遗传营养锻炼 4、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 5、如何让排解青春期心里矛盾? 参加集体活动,向他人求助,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自我调节 6、心里矛盾自我调节的方法: 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参加体育活动,自我暗示,自我解嘲 第二课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1、什么是独立思维? 独立思维: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独特,而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的,正确的意见。 2、思维的批判性: 表现在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关于向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 3、思维批判性的好处: 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调动自身经验,激发学习动机,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4、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考虑他人感受,要知道怎样的批判容易被接受,有利于解决问题 5、批判的技巧: 对外部事物的质疑、批评和对自己的反思;就事论事,不攻击他人;有一定建设性,不是一味否定 6、青春的我们有什么特点: 思想活跃感情奔放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拥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

力。我们要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 7、怎样开发自身的创造潜力? 打破常规,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关注他人与社会,注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第三课男生女生 1、男生和女生的差异: 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 2、性别角色的认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与弊端? 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3、怎样对待性别角色? 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4、面对男女生的各自的性别优势,应该怎么做? 发现和欣赏对方优势,认识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不因某方面优势而自傲,不因某方面欠缺而自卑,男女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四课青春萌动 1、青春期心里萌动的表现: 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在意自我的形象,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与接受 2、与异性交往意味着什么? 有助于我们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能看到对方优秀品质,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3、怎样对待青春期情感? 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4、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需要具备爱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自我成熟、道德的完善、也包含对家庭的责任。爱情需要彼此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是强烈、稳定、专一的情感。真正的爱情包括尊重、责任、珍惜、平等和自律。 第五课青春飞扬 1、自信的作用: 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才能有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示优势与才华,激发恰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2、自强的作用: 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让青春的步伐永不停息

七年级政治感悟青春(感祝日)

七年级政治感悟青春(感祝日)

第七课时第四课第二框感悟青春:青春畅想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从一种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解读青春。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主题带有丰害情感性。因此,如何保持课堂中轻松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欢快”是难点所在。 二、学生分析 资料收集、游戏活动、故事会以及诗歌朗诵,这些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的积极性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但学生收集什么资料、怎样组织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还缺乏经验,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综合设计思路: 帮助学生在青春期的一些观念及行为误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成长、对青春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从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提升到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课前搜集描写青春的诗歌、散文,或自己创作,课堂上进行朗诵表演。 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让学生领悟信心、爱与美丽的梦想将使青春永驻。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本课的课堂气氛的调控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既要防止冷场;也要避免毫无效果“新闻发布会”即唱高调的局面出现。 第八课时第四课第三框祝福青春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1、解读青春: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讨论、并论证观点,从理性角度认识青春。 2、探讨、升华青春:通过学生自己对两段材料的分析,让他们逐步揭示青

春的含义是分两个层面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把握真正的青春,使学生明白珍惜美好青春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青春并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拥有青春的体魄,并不意味着拥有真正的青春。要拥有并保持真正的青春是需要付出不断努力的。 二、学生分析 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把它用来形容此时的初中学生,那时最贴切的了。的确,现在的初中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时,但由于年龄和学习上的压力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对青春缺乏一种渴望的热情。因此,科学引导学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综合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行动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感悟青春》这一框的后半部分“青春畅想”与《祝福青春》这一框结合起来,把内容做了调整,做了一个课时。目的在于理清线索,前后连贯,以免类似的活动使学生产生重复感。 在课堂内容设计上,我采取“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想认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流程,首先用大量的材料(教师搜集、学生搜集)穿插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搜集、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在讨论、论证过程中,自己慢慢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并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去。 活动1:想象青春 每人准备一张纸,填写下表: 看到“青春”两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哪一种(个)…… 1、颜色: 2、形状: 3、动物: 4、植物: 5、季节: 6、歌曲: 7、人物:8、服饰: 9、词语:10、体育运动: 分析:你所填的有没有什么共同或相似之处?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