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政部建设规划

思政部建设规划

思政部建设规划
思政部建设规划

思政部“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

(一)教育教学现状

1、课程开展现状

根据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院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严格执行规定,使用统编教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根据学院、思政部各项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质量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通过督导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师同行听课互评等方式,规范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切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时开课和开足课时,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完成。从学院近年来开展的教学检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总体是满意的。

2、课程建设现状

一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结合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列为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二是重视形式政策课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思政部教师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政策》等公共

课。通过讲座、讨论、观看视频、演讲、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政策》成为全院学生喜欢的公共课。

3、教学基本保障现状

一是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2011年我院将隶属于基础部的思政教研室独立设置,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量与专业课教学同等计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酬与专业课教师待遇一致。三是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办公条件。2011年,建立思想政治图书阅览室,并新增计算机和打印机,教师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师资队伍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通过引进、培养及三所学校合并等形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思政部有教师24人,专职教师18人,双肩挑3人,长期外聘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人(含各级各类),占41.7%,中级7人(含各级各类),占2 9.2%;初级以下7人(含各级各类),占29.2%。硕士研究生6人,占25%;大学本科18人,占75%。结构如表一。

表一:专任教师队伍结构状况(21人)

2、管理队伍现状

思政部教学管理人员共9人,其中部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各1人,教研室主任5人。基本情况如表二所示。

表二: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现状

在注重理论灌输的同时,我部还积极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

逐步探索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渠道和基地。

1.校内实践教学渠道现状

与学生处、团委及相关系党总支合作,组织和指导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和结合每年的主题教育月活动举办全校性活动,如新生教育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见表三。

表三、校内实践教学渠道情况一览表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现状

通过走出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见表四),有效地拓展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思路和认知水平。

表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一览表(负责系部:思政部、院系)

(四)教科研现状

1、高职现状

(1)能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思政科研论文申报和德育教学比赛,获得不错的成绩(2)每位教师每年均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论文一篇。

2、中职现状

(1)每位教师每年均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论文1-2篇,并获科研论文奖。

(2)完成自治区、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7个。

(3)参与自治区中等职业教材编写2本,出版公开发行教材3本。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部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范化问题;

4、如何适应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师资队伍中职称、年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及师生比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今后加以解决。

三、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贴近地域实际、贴近职业生活、贴近学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紧紧围绕乌昌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全面贯彻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好思政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出服务于乌昌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研水平,“十二五”期间,思政部的发展思路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职业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坚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渠道,着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把思政部建设成为我区高职院校中德育科研先进集体,成为新疆高职教育中有特色的思政理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适应乌昌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思政部及学生处、就业指导办及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的努力下,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是思政部教师在承担全院思政课的基础上,协助学生处、就业指导办等部门,按年级及学生实际,整体规划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全院性公共课教学,对科学、有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业

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针对各门课程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设计系列专题讲座、课堂小组研讨、撰写听课报告、实地参观和论文等不同的教学模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参加学生处、团委、院系组织的校内实践教学渠道的活动,如德育活动课、二课堂活动、公益劳动等以及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调研成果,并进行成绩评定。这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学调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网络建设,在学院网站上开辟思政网站,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学习资料发布网上,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并结合学生实际设置问题,这样为研究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打通思政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渠道,密切师生联系,循循善诱,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达到育人的目标。

主要工作:

(1)与各部门配合,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协助学生处、就业指导办等部门,按年级及学生实际,整体规划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全院性公共课教学体系。

(3)改变教学方法,设计系列不同的专题教学模块,激发学生兴趣。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渠道和基地建设。

2、课程建设目标:

我部承担高职及中职、技工三个层次的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学院实际,我部将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继续完善院级高职精品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积极申报院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项目和中职自治区“精彩一课”竞赛工作及《职业道德与法律》

精品课程的院级、自治区级申报。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常态化工作,严格执行自治区教育厅规定的每学期16课时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完善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运行体系。

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做法,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原有课内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和比例,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主要工作:

(1)完善院级精品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积极申报院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项目。

(2)加大自治区中职“精彩一课”竞赛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院级、自治区级精品课的申报与建设。

(3)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运行体系。

(4)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和比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

3、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按学院17000名办学规模,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尤其要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按师生比1:400的比例,中职按照1:300的师生比推算配备思政课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科以上学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充

实、完善教师数量和结构,建设一支30名左右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

加强校内外兼课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外聘及兼课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形成10名左右稳定的外聘及兼课教师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建设,以教研室为单位,注重引进、培养青年教师,落实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计划,基本形成以学科(课程)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教学新秀等为主体的思政教师梯队,培养一支在区内有一定影响、能独立承担学科(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深化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重点深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学习交流、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区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主要工作:

(1)按各层次师生比要求, 建立健全相应层次的教研室, 成立中职教研组,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带动每个教研团队作好思政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加强思政部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与每位教师签订立德树人承诺书。

(2) 引进教师:

高职层次6名: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生2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1名,宗教学研究生2名,应用心理学研究生1名。

中职层次8名: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理论研究生或本科生8名。

(3)建立不少于10人的兼职及外聘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课教师及外聘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每门课程培养一名课程带头人,每个教研室培养1名年轻骨干教师。

(5)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提高中青年教师职称合理比例。

(6)推动思政教师外出培训工作。根据教育部、区教育厅、学院要求,组织好思政教师培训工作,力争每年不同层次的教师接受培训数不少于3人。

4、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学时配备。每门课程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校内实践教学要与德育活动课、二课堂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及各种学生大赛结合起来,校外实践教学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按照中央文件,学生处、院系落实实践教学的经费和条件,思政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考核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继续完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手册》,教师设计和指导学生每门课程共完成6—8个实践教学课时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力求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工作: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课时有效落实。

(2)拓宽校内实践教学渠道(见表五),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表五:校内实践教学渠道建设情况一览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