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mǔ) 瀛洲(yínɡ)剡溪(shàn)

渌水(lù) 屐(jī)暝(mǐnɡ)

殷(yǐn) 栗(lì)訇然(hōnɡ)

水澹澹(dà)怳(huǎnɡ)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指导朗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三、分析课文

(一)了解诗的脉络,全诗可分为三段:

①段:“海客……东南倾”:入梦缘由。

②段:“我欲……烟霞”: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

③段:“世间……开心颜”:留别语。

(二)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三)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写“梦醒”的句子: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四)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①②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优秀教案:小说阅读

第五课小说意蕴探究 ?复习目标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重点、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想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目前,虽然各省市所出的探究题林林总总,但认 真思考一下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这“规律”“特点”表现在三方面:题目让你探究什么,该如何探究,答案如何表述。一轮复习,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加深对探究题规律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 ?教学资源 《小说意蕴探究》教学PPT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 “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 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知识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3、了解唐代古体诗的基本特点。 4、理解并掌握诗中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以至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第二节,一波三折,变幻莫测的梦游意境是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即可充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有助于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意境,体悟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及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应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及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 2、探究式阅读。如让学生充分讨论诗作的主题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解题 龙巾试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写的是谁? 1、李白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将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吴越(今浙江省一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古体诗"和"吟"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赏析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蔑视权贵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教学难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0年底,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将“剡溪”命名为“浙东唐

诗之路”。这条古水道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期间,那一山一水无不寄托着诗人们浓浓的诗情。难怪“诗仙”李白做梦都要飞度镜湖、飘临剡溪。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的梦境,由剡溪去领略天姥山的仙境美景,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和高远的追求。 二、解题 【问】大家都知道: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带给读者若干启示与喜悦。那么,我们能从诗题中读到些什么呢? (提示:“梦游”是一种表现手法,并非真梦。本诗既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吟”是古诗中的文体,内容多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多样,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留别,留恋作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制作。)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个别朗读(请学生读)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做好圈点勾画) 3、集体朗读(提示:注意读音及音节的停顿) 4、预习检测(结合资料书检测重点字词的意思) 5、带着问题集体默读,整体把握。 【问】本诗分为三层,请概括每层的层意? 明确:1、入梦之由2、梦中奇景3、梦后嗟叹 四、问题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呢? 明确:神奇、可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完整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三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环节: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教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版 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环节: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 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支撑: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3、基础要点扫描 (一)字音识记 天姥(mǔ)瀛(yíng)洲剡(shàn)溪渌(lù)水谢公屐(jī)暝(míng)澹(dàn) 殷(yǐn)岩泉訇(hōng)然石扉(fēi)鸾(lúan)霓(ní)魂悸(jì)嗟(jiē)怳(huǎng)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的: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坚定学好语文的决心。 教学重点:明确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提出对学生的希望。 计划课时:2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略。 二、心态调整 高考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所以,高三的学习,心态犹为重要。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了不起,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存在不足,所以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客观评价,定好自己合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有一颗平常心,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就能打开成功之门。

紧张的学习可能让人疲惫,但也能使人感到充实,获得快乐。心态和决心决定了未来的高考能达到的高度! 三.享受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古都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是夏夜月中静谧的荷塘,是古道边长亭外无声的冷月,是一双看清世界寻找光明的黑色的眼睛。总之,语文就是生活的升华。 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故都老屋耳畔响起的阵阵鸽哨,是秦皇岛外大海碧波中破浪的渔船。总之,语文就是充满意境的生活。 语文是当阳桥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梁山泊好汉闯神州风风火火的豪壮,是林黛玉泪珠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片片花瓣,是孙行者奋起千钧棒誓把妖魔斩除干净的耿耿忠心。总之语文就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情感。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2.

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 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3)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4)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

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

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演示教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12、《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2、《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能实现伟大抱负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豪迈而自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李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天姥山究竟在何处,却是个千古之迷:一说在仙居县韦羌山。二说天姥山是台州天台山,三说在绍兴新昌县。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天姥山的所在,李白在诗句里所描写的也被世人认为是诗仙某一次开怀畅饮后的幻境。“天姥”为女性天神(或海神或山神),也写作“天姆”。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今人又在浙江新昌天姥山发现一高达10多米的独立巨石,形态极为象女神。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一般读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这样的读法,好象应该是将“吟”理解为动词“吟唱”。但是,该诗的另一个标题却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没有使用“吟”字。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实际上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没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可以不翻译。 为了正确理解和诵读,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免发生误读现象。 “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留别”,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必考知识点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

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解: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把握李白傲岸情怀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说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同样的是诗人惜诗人,余老的这几句豪句,可说是对李白最好的赞誉。当年这位号称“谪仙人”的光耀依然万丈地映射着诗国,达旷千古。时隔十个世纪,继披香草漫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他是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走来,向我们吟诵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歌咏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呐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另外一首经典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呢? ——(生答) 形式:梦游内容:梦游天姥山目的:留别所以它又叫《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师:刚才说到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侧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而感情,尤其是复杂的感情,往往很难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些与之想适合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而诗人心中郁积的情感在自然界中往往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所以一触即发,发而为诗,本诗内容是记一次梦游,我们课堂的重点就是分析和体会本诗是如何通过这场幻梦体现浪漫主义的。 三、诵读 播放示范朗读。齐读。 四、赏析 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李白借一次梦游来抒发他的人生理想,下面我们就跟随李白的神思走进这场幻梦,触摸他千年不变的浪漫之心。(板书梦——浪漫主义) 第一段 1、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刚才诗题中也提到过,是什么让李白魂牵梦绕激发了他的游兴呢? ——天姥山(板书梦之由——天姥山) 2、天姥山是什么样的呢?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再概括。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是神秘,雄伟,高大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李白 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注 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
1/8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 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 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 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 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 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 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 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