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 - 首页 - 天河部落

六年级数学 - 首页 - 天河部落

六年级数学 - 首页 - 天河部落
六年级数学 - 首页 - 天河部落

六年级数学

第三单元:简单的统计(二)备课初稿

红英小学李国华刘美香元岗小学汤素霞黄红梅

修订人:元岗小学汤素霞

(一)单元教学总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4)通过实例,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方法目标:

(1)会简单分析统计表和两种统计图的情况。

(2)通过理解和学习,会简单制作统计图和统计表。

情感目标:

(1)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6)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并形成节约用水习惯。(二)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百分数统计表》: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

●学会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能根据具体要求,在统计表中增加一栏(含有百分数)。

●理解这种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作用。

方法目标:

通过对百分数在统计中的作用的理解,会绘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情感目标: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第二课时《统计表巩固练习》:

知识技能目标:

●进一步学习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进一步学会看表和对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

方法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表的理解,会独立制作和完成统计表。

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能力和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的道理。

(3)第三课时《条形统计图(一)——单式条形统计图》:

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用途。

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第四课时《条形统计图(二)——复式条形统计图》:

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用途。

●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方法目标:

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情感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图中简单地分析图中所表达的意思。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5)第五课时《折线统计图(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怎样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数据,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过程。

●掌握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6)第六课时《折线统计图(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能对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同上。

(三) 单元知识结构图:

统计表(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简单的

统计

条形统计图(单式、复式)

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复式)

扇形统计图

(四)教学重点剖析:

第一部分:《百分数统计表》:

(1)教学重点:掌握带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制表方法和步骤,讲清相应的百分数计算。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理解什么是“表头”,表头中的三项内容它表示什么意思,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的方法,简单的统计知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百分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思路和计算方法。

(4)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本节课上课之前,先复习关于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法(和上述说的三种情况相同),如:420是750的百分之几?4米比3米多百分之几?3千克比5千克少百分之几?如何求出勤率?等等。这既是对过去的知识的回忆,又为本节课绘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作好准备。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先出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如六年级各个班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六一班运动员有32人,总人数有56人等,(而书本里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而且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在学生求完各项合计数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公正地评选出六年级地积极参与者呢?在这个时候,引入百分数这一栏。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二部分:《条形统计图(一)——单式条形统计图》:

(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本重点所包含的要素分析:一个单位长度,一定的数量,长短不同,直条,一定的顺序。步骤如(什么是水平射线,互相垂直,什么是宽度和间隔等,直条)(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四、五年级已经认识的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射线等。

(4)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在上课之前,可以先出示这个单元介绍的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初步知道三种统计图的意义和区别,再要求学生通过书本的例子,说明它的特点,然后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边自学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作图顺序,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作了“辅导”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掌握、老师的点评,然后自己作对比,学生会记得比较牢固。

第四课时《条形统计图(二)——复式条形统计图》:

(1)教学重点: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本重点所包含的要素分析:什么是单式,什么是复式,图例。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单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4)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多次分小组讨论,交流意见,使学生更加明确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第五课时《折线统计图(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1)教学重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2)本重点所包含的要素分析:一个单位长度,一定的数量,描出各点,线段,顺次连起来。增减变化。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图步骤。

(4)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我们可以先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图中的直条消失,只留下有数据的点,引导学生,除了刚才用“直条”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点来表示有关的数据,并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就变成另一种统计图,在这个基础上,对比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相对来说,就变得不是那么陌生。教学重点得以解决。

第六课时《折线统计图(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学重点:确定水平射线上的每一条竖线之间的间隔,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本重点所包含的要素分析:单式,复式,图例。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统计表,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4)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所以,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把作图的步骤不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必须让学生注意水平射线上年份的间隔,应该如何画分,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例4的统计表,看到表示统计数据的年份是不连续的,然后老师加以说明,制统计图时,需要根据实际年份的多少,在水平射线上划分出表示年份的间隔,使得表示两年的间隔是表示1年的2倍,表示3年的间隔是表示1年的3倍,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产值增长变化的情况,接着,引导学生描点画出折线。

(四)教学难点剖析:

第一课时:《百分数统计表》: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理解在制作统计表中含有百分数的作用;在合计数这一栏中,很多学生都直接就把两个数加起来,而不是求两个合计数所占的百分比。

(2)原因分析: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不透,没有认清百分数能清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解决策略:在上这课之前,要与学生先复习一下如何求百分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二课时《统计表巩固练习》: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对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

(2)原因分析:不是很明白地从百分数的数字中看出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从中找出有益的信息,还有就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3)解决策略:让学生之间多说说:“通过表中的数字——,我想到——”。提高数字分析能力和语言能力。

第三课时《条形统计图(一)——单式条形统计图》: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能对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2)原因分析:虽然很容易地从条形的变化中看出各量的多少,但是不能从中找出有益的相关信息;中下生受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

(3)解决策略:让学生同桌之间多说说:“通过表中的数字——,我想到——”。还要多让好的学生的带头表述,帮助中下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第四课时《条形统计图(二)——复式条形统计图》: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直条比例的确定和绘图

(2)原因分析:受单式统计图的迁移影响,不明白怎样才能“把三个车间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数都分别表示出来”。

(3)解决策略:教会方法:先按顺序把三个车间按一定的比例在横轴中等分出来,然后把每个车间的男、女工的人数用两个直条靠拢在一起,中间是公共边,这样来能清晰地表示出每个车间的男、女人数。

第五课时《折线统计图(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2)原因分析:没有很好理解、把握两种统计图的优点。

(3)解决策略;注重对两种统计图优点的分析,关键是多用两种直观图例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

第六课时《折线统计图(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掌握描点画折线的方法(特别是横轴表示年份的时候,年份不连续时)

(2)原因分析: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在年份不连续时,还是按等分的方法来表示年份间的距离,不明白为什么要空出年份的道理。

(3)解决策略:教师先要在黑板上作个图解分析:当折线上的点处在不同的位置,它与横轴的夹角大小不同,夹角越大,直观看来就是越陡。如果年份之间的间隔不统一,折线中的线段与横轴的夹角就不准确。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策略1:由于学生在第十册时已经知道一些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习过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统计表的制作方法,特别是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所以,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教学策略,解决本来就比较抽象的例题和习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堂上不要总由教师单一地提问,应增强问题意识,注意给学生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设计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不仅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而且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价值,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策略2: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观察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练习设计,绝大部分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在统计表的例题中,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的百分比,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比较吃力,所以,可以安排统计校运动会六年级参加的运动员人数等进行教学,为学生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策略3: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策略4:帮助学生主动地自我评价

学生经历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再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一下自我评价,即可以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寻求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在统计表这部分知识里,讲解完例题后,在合计这一行的百分数里,求出这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这三年的百分数加起来就填在“合计数”这一栏里。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按照以往的一样,以为合计数就是把所有的数相加起来;(2)不理解题意,在项目一栏中,是写着“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数”,部分学生不理解是求这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3)个别老师在分析题目的时候,没有提醒学生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对于平时不审题和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往往没有经过深入思考。

基于以上原因,采取以下的策略进行解决: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和理解“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数”

是求3年的合计数占3年的总合计数的百分比;

错例2:在统计图这部分内容里,学生对于制作条形统计图,感觉上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作图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学生就体现得比较随意(主要体现在作图时画平行线没有按要求完成),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在学习平行线的画法时,基础不是很扎实,(2)平时的课堂常规比较随意,个别学生在画图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总是“差不多”就可以了;(3)细节上,很多学生在画完图后没有在直条上注明数量。

基于以上原因,采取以下的策略进行解决:(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学生从小做起,凡事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2)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作好示范和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好的带头作用;(3)通过多作练习,严格要求掌握作图的准确性,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好铺垫。

错例3:在画条形统计图时,确定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特别是确定单位长度,学生是难点,分析主要原因有:不知这两水平射线的单位长度如何确定。

基于以上原因,采取以下的策略进行解决:(1)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所给的统计表中,看看有几个项目,分配条形的位置,让学生明白其实就是所给项目的2倍,如:题目给了5个年份,那么在水平射线上平均分10份,来确定直条的位置;(2)在垂直的射线上,确定单位长度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所给的数据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数,例题中,降水量最多的是1005毫米,所以在垂直射线上标出的降水量的刻度最多的应比1000毫米多些,根据图纸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书中采用200毫米,但为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掌握,所以建议老师们在讲解时尽量用其他的单位长度,如:150毫米或300毫米等,而书上的作为学生的一个参考,从多个个角度发展学生的思维。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在练习十一中,共4题,其中第1、2题是要求学生半独立完成的,可以让

学生直接填在书上,为了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能,也可以让学生仿照书上的表格,画在练习本上再填,但要注意让学生先看清表中的要求,想好怎样计算这些题中的百分数然后再填;这样,为学生在完成第3、4题作好铺垫,还可以要求学生主动去思考应该怎么制作才会做得更好。

(2)在练习十二中,整个练习设计,要求和难度由浅入深,在第1题中,如果是教师边讲解边逐步演示过程,强调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所以在讲解“跳119次以上的有多少人?和不满70次的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两个问题表示什么意思?进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重点分析第3题,题目只给出了数据,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画出条形统计图,所以,在分析题目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中暴露了问题,(这些恰好是教学的难点),马上把思维聚焦在这些核心问题上来,在研讨中实现问题解决,突破教学的难点。这个过程思维是活跃的,印象是深刻的。为完成第6题作好铺垫。(3)在练习十三中,主要分析第五题,主要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尝试的方法,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评价,然后总结学习的方法,当要求学生对该题作简单分析时,就要求老师作简单的引导。

2、练习卷中比较常出现的错误:

在统计表中求合计数这一栏的百分比,部分学生会出现“加起来”的错例;

看统计图或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计算方法和算理不过关的现象”如:看条形统计图得知:第一季度的产值是90万元,第二季度的产值是80万元,求第一季度比第二季度的产值多()%,这类型的题目也是学生经常犯错。

(八)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百分数统计表》、第二课时《统计表巩固练习》、第三课时《条形统计图(一)——单式条形统计图》、第四课时《条形统计图(二)——复式条形统计图》、第五课时《折线统计图(一)——单式折线统计图》、第六课时《折线统计图(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第七课时《统计图巩固练习》。

附:教学设计:

课题: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上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并能通过统计表上的数据信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8开的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课件展示.

(1)学校组织学雷锋小组活动,六年级同学们踊跃报名.

(2)情景图:六年级有三个班,每个班前面有一块牌子:

2.你能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设计出一张反映每个班的总人数和做好事人数的统计表吗?

3.学生活动一:分小组按要求设计统计表.

4.作品展示、交流.

学雷锋活动六年级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二、导入新课

1.设疑激趣.

课件展示:为了表彰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学校决定从每个年级中评选出一个“学雷锋积极班级”进行表彰,怎样才能公正地评选出六年级的表扬班级呢?

2.引入新课.

在制作统计表时,有时为了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到百分数.(板书课题: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三、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二.

(1)能在上面这张统计表上表示出每个班参加人数的百分比吗?

(2)学生分小组,协作制表.(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3)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得出下表.

(4)学生提出疑问:在合计数这一栏中,“学雷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如何求出合计数的百分比?学生自己探讨、解决问题。

学雷锋活动六年级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4)评选出六(3)班为“学雷锋积极班级”.

2.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上的信息,提出问题.

问:观察统计表上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答上述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完成P52例题统计表。(实物投影)

完成P52的“做一做”.

课件展示:洗衣机广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的情况,给出以下信息:

一月份计划生产40000台,实际生产420000台;

二月份计划生产36000台,实际生产40000台;

三月份计划生产40000台,实际生产43200台.

师:你能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吗?

3.学生活动三:按上述要求设计制作一张统计表.

4.交流展示本组制作的统计表.

5.说一说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上获得哪些信息?

(二)综合练习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你还有想法要与同学们交流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2.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3.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小方格本或中方格本

学具准备

尺子、坐标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课前,同学们一起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某市2003年月平均气温,并制成了统计表,请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表.

学生展示:

某市2003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这些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的形式来表现,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呢?

学生回答:

(1)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用长短不同的直条来表现大小不同的数据.

(2)可以制成折线统计图,用折线来表现数据的变化.

(3)可以制成扇形统计图.

(4)为了更好地看出全年气温变化的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和研究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什么叫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和优点?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途?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探究

1.讨论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教师指出: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1)学生回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在水平射线上,适当的确定直条的间隔;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据.

(2)找出制作折线统计图与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看书自学,小组讨论:

①制作条形统计图,要确定两个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制作折线统计图,要确定两条竖线之间的间隔.

②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大小,折线统计图是在每一项目的竖线上描点表示数据的大小.

③描完点之后,用线段把这些点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归纳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向射线上确定表示月份的竖线之间的间隔(这里的间隔是0.5厘米),画出与之垂直的竖线;在纵向射线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这里用1毫米一格,表示1℃).

(3)根据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

(4)用线段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成了折线统计图.

某市2003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配合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板书:画垂线、定刻度、描点、连线.

3.观察分析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说出从图上了解的信息:

(1)这个城市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是2℃;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是32.5℃.(2)三月到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增加了6.5℃;十月与十一月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减少了7.5℃.

(3)平均气温在30℃以上的高温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低温月份是一月、二月、十二月,其他九个月的气温在10℃与30℃之间,没有平

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

(4)从整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左边的折线要缓一些,右边的折线要陡一些,说明气温下降比气温上升要快.

教师:你感觉这个城市的气温状况怎样?猜一猜这个城市所在的区域?

学生推想:这个城市的气温条件比较好,它不可能是我国北方的城市,因为北方大部分城市冬天(十二月、一月、二月)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也不像南方的城市,因为南方城市冬天的平均气温至少在10℃左右;所以这个城市最可能是我国中部的城市.

4.评价折线统计图.

学生评价: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用折线的起伏,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小结.

三、巩固

1.巩固练习:

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1)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在书上描点、连线,完成统计图的制作.

小组交流,互相检查与订正.

红叶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

(2001年5月7日至13日)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学生观察统计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统计图中水平射线的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1天.)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5件.)

②为什么垂直射线上开始的一段有折线,每条竖线下有一段是虚线?(由于销售量没有110件以下的情况,所以从0到110这一段没有全画出来,省略了.)……

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哪天的销售量最低,哪天的销售量最高?(星期二的销售量最低,为110件;星期日的销售量最高,为165件.)

②图中折线显示,一星期的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总趋势是上升的.)

③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这个服装店的销售量会有这样的变化?

④如果你是这个服装店的老板,根据这个统计图,你会怎样安排下一周的服装生产?

学生分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2.应用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电脑显示“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小组活动,学生看图分析,相互提出问题: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水平射线上表示的是4月7日至4月9日护士给病人量体温的时间,垂直射线上表示的是病人的体温.)

(2)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每隔6小时量一次体温.)

(3)这个病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摄氏度?最低体温是多少摄氏度?(最高体温是39.5℃,最低体温是36.8℃.)

(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37.5℃.)

(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比较稳定?(在4月7日6时至12时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5℃.在4月8日18时至4月9日18时,这段时间里体温比较稳定.)

(6)从体温来看,病人的情况是恶化还是好转?(好转.)

四、小结

1.看书回忆,学生小结.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六的第2、3题.在方格纸上制作折线统计图.

2.实践作业:关注一周天气预报,记录这一周的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制作步骤: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