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遗传学总结(1~5章)

动物遗传学总结(1~5章)

动物遗传学

第一章绪论

遗传(heredity):后代和前代的相似性。

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与遗传有关的细胞器

1、线粒体: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

ATP。

2、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

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3、核糖体: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RNA(60%)构成,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中心体:中心粒加中心粒周边物质称为中心体。或指动物真核细胞质中由两个中心粒组

成的物质。

5、核仁:核仁是真核细胞细胞核内的生产核糖体的机器。

二、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染色质的类型P23: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染色质。其中异染色质又分为结构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分类P25: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次缢痕、随体及端粒几部分组成。分类:A、B染色质、巨大染色体。其中巨大染色体又分为多线染色体、灯刷染色体

?染色体的超微结构P26: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双链。:

?一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X)。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2n)

?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N/2)

?单体:指比正常二倍体缺少一个染色体的个体。(2n-1)

?缺体:指比正常二倍体(2n)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2)

?三体:指比正常二倍体多一个染色体的个体。(2n+1)

?双三体:增加了两条不同的染色体的个体。(2n+1+1)

?四体:增加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2)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数。

?同源染色体:指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是指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带型:染色体经过特殊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其臂上显示不同深浅颜色的条纹,此称为染色体带。各号染色体带的形态称为带型。

三、细胞分裂

1、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2、有丝分裂P28: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细胞一分为二,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3、有丝分裂的意义P30:1、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2、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减数分裂P30:,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5、减数分裂意义P32:1)、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2)、保证物种的稳定性。3)、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4)、为生物的生存及进化创造了机会5)、为进化和人工选择提供条件

6、减数分裂中偶线期、粗线期、终变期、后期Ⅰ、后期Ⅱ的特点P31:

1)偶线期:又称配对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或二价体。

2)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3)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核膜、核仁消失。

4)后期Ⅰ: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

5)后期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7、联会、姐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的概念P31:

1)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2)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个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

3)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

8、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P29-P32:

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着丝点分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

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

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

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三、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定律的概念、要点及实质P105,P112

分离定律: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推导基因型、表型的方法P106 (分析题)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4、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如红花和白花。

5、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6、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7、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以不同的方式控制着同一对性状的成对基因。

8、复等位基因:在一个群体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以不同的方式控制着同一对性状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

9、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CC、Cc、cc。

10、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如红花,白花。

11、纯合子:指成对的基因相同。如CC、cc。

12、杂合子: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c。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13、不完全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4、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控制多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

15、多因一效P105-P111: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

16、三种基因互作类型的概念、比例。P115

互补作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新性状。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共同决定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基因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

重叠作用: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

9 : 7 互补作用12 : 3 : 1 显性上位作用9 : 3 : 4 隐性上位作用

15 : 1 重叠作用13 : 3 抑制作用9 : 6 : 1 积加作用

二、连锁与互换规律

1、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互换的概念P119

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够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不完全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少。

互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

交换和重组。

2、连锁与互换规律的实质P117

两对等位基因不能独立分离并自由组合。或非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或少部分交换。

3、交换率的概念、交换率与连锁基因间的连锁强度和距离的关系P120,P123

交换率: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或重组基因型个体占总个体数的百分率。交换率与连锁强度的关系: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交换率越小;当交换值→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大,交换率越大。

交换率与遗传距离的关系:遗传单位值愈大,两基因间距离愈远,愈易交换,交换率越大。

反之。(注意:重组率为1%,则遗传单位为1,顺推)

4、基因定位的方法P121

两点测验法、三点测验法、原位杂交定位法。

(其中:三点预测法中:判断三个基因的排列顺序方法:找出亲本型配子和双交换型配子(一般亲本型配子的数目最多,双交换型配子的数目最少),然后进行比较,判断是哪个基因发生了交换,则发生交换的基因就放在中间,其他两个排在两边)。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性别决定的类型P126

XY型、ZW型、XO型

2、基因平衡理论: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3、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别分化、性别控制的概念P126

性染色体: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性别决定:在有性生殖生物中决定雌、雄性别分化的机制。

性别分化: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雌性或雄性性状分化的过程。

性别控制: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的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

4、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P127: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第四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核酸

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结构P8

组成:由核苷酸组成。结构: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2、DNA、RNA的分子结构P10,P14

脱氧核糖核酸是DNA:内含脱氧核糖,磷酸和ATCG四种碱基

核糖核酸是RNA:内含核糖,磷酸和AUCG四种碱基

二、基因的结构特征

1、基因的概念及一般结构特征P17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一般结构特征:外显子和内含子、信号肽序列、侧翼序列和调控序列

2、真核基因组的特点P19

1、基因组通常比较大;

2、含有大量单一序列;

3、含有大量不编码的DNA序列

4、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5、含有基因家族。

第五章遗传信息的传递

一、DNA的复制

1、复制的基本规律及概念P34

DNA的复制:从亲代DNA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基本规律: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2、复制中涉及的酶或蛋白质的功能P35

(1)DNA聚合酶

1).原核生物DNA聚合酶大肠杆菌有DNA聚合酶I、II、III三种DNA聚合酶,其中DNA聚合酶III为细菌DNA复制的主力酶。特性:①5’-3’聚合酶活性;②3’-5’外切酶活性,起着校对功能;③不具有5’-3’外切酶活性。

2).真核生物DNA聚合酶:DNA聚合酶δ被认为是催化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力酶。(2)引发酶——催化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需要3’游离羟基,RNA聚合酶则不需要。原核生物由dnaG编码RNA聚合酶,真核生物DNA聚合酶α具有引发酶活性。

(3)DNA连接酶——连接双螺旋骨架上的冈崎片段,但不连接游离单股DNA分子。(4)拓扑异构酶——消除正超螺旋,恢复负超螺旋。

(5)解链酶——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解开DNA双链。

(6)单链结合蛋白——保护DNA不被水解,不回复成双链。

3、DNA复制的一般过程P37

DNA复制的起始、延伸、终止

二、DNA的转录

1、DNA的转录中涉及的概念P45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模板链:作为转录模板的DNA单链。

编码链:另一条与mRNA具有相同序列的DNA单链。

2、转录中涉及的酶或蛋白质的功能P45

RNA聚合酶:与模板DNA链上的特定位点结合,启动转录。

3、DNA转录的一般过程P47

转录的起始、延伸、终止

三、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遗传密码的概念、特点P52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

特点: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2、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P55

合成起始、肽链延伸、翻译终止

四、基因表达调控

1、负调控、正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元件的概念P60,P66

负调控: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表达活性开启,当加入调节蛋白时,基因表达活性被关闭的现象。

正调控: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表达活性被关闭,当加入调节蛋白时,基因表达活性开启的现象。

顺式作用元件:DNA分子上与结构基因连锁的转录调控区域。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

反式作用元件:能直接或间接的识别或结合顺式作用元件的转录因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