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敲开原子的大门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知道电子的电荷量和荷质比.2.了解汤姆生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及蕴含的科学思想,领会电子的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4.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能说出原子核的数量级.

一、探索阴极射线电子的发现

[导学探究](1)在如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K和A之间加上近万伏的高电压后,管端玻璃壁上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1

(2)人们对阴极射线的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一种电磁波,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带电微粒,你认为应如何判断哪种观点正确?

答案(1)能看到玻璃壁上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这说明阴极能够发出某种射线,并且撞击玻璃引起荧光.

(2)可以让阴极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若射线垂直于磁场(电场)方向射入之后发生了偏转,则该射线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

[知识梳理]

1.探索阴极射线

(1)阴极射线: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管两端加上高电压时,从阴极发出的一种使玻璃管壁上出现绿色荧光的射线.

(2)汤姆生对阴极射线的探索方法

①让阴极射线通过电场,根据偏转情况,可判断阴极射线带负电.

②让阴极射线通过磁场,根据偏转情况,测出阴极射线的荷质比.

2.汤姆生的探究方法

(1)换用不同的放电气体,或用不同金属材料制作电极,测得相同的荷质比.

(2)在气体电离、光电效应中,可从不同物体中逸出这种射线粒子.

(3)这种粒子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大小基本相同,质量却比氢原子小得多.

[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阴极射线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3)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

(4)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电荷量可以取任意数值.(×)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导学探究]如图2所示为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装置,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图2

(1)什么是α粒子?

(2)实验装置中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实验过程是怎样的?

(3)实验现象如何?

(4)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α粒子(42He)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实质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核,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 300倍. (2)α粒子源:把放射性元素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放射出高能的α粒子.

带荧光屏的显微镜:观察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发出的微弱闪光.

实验过程:

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很薄的金箔上,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带荧光屏的显微镜可以沿图中虚线转动,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数目.

(3)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

(4)α粒子带正电,α粒子受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的排斥力发生了大角度散射.

[知识梳理]

1.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球体,带正电的部分均匀地分布在其中,质量很小的电子则像布丁中的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内.该模型被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由α粒子源、金箔、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等几部分组成,实验时从α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应处于真空中.

3.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4.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无法解释.

[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汤姆生的原子的模型是符合事实的.(×)

(2)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或反弹.(×)

(3)α粒子大角度的偏转是电子造成的.(×)

(4)α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四倍.(√)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导学探究](1)原子中的原子核所带电荷量有何特点?

(2)核式结构模型是如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

答案(1)原子核带正电,所带电荷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2)①由于原子核很小,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方向几乎不改变.

②只有极少数α粒子有机会与原子核接近,受到原子核较大的斥力而发生明显的偏转.

[知识梳理]

1.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而电子则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10-14 m,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体积很小,电子在正电体外面运动.(√)

(2)α粒子之所以发生大角度偏转,是因为受到了金原子核的强大斥力作用.(√)

(3)对于一般的原子,由于原子核很小,所以内部十分空旷.(√)

一、对阴极射线的认识

1

(多选)下面对阴极射线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出的粒子撞击玻璃管壁上的荧光粉而产生的

B.只要阴阳两极间加有电压,就会有阴极射线产生

C.阴极射线是真空玻璃管内由阴极发出的射线

D.阴阳两极间加有高压时,电场很强,阴极中的电子受到很强的库仑力作用而脱离阴极 答案 CD

解析 阴极射线是真空玻璃管内由阴极直接发出的射线,故A 错误,C 正确;只有当两极间有高压且阴极接电源负极时,阴极中的电子才会受到足够大的库仑力作用而脱离阴极成为阴极射线,故B 错误,D 正确.

二、带电粒子荷质比的测定

1.利用磁偏转测量

(1)让带电粒子通过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如图3),让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

即F 洛=F 电(Bq 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 B

. 图3

(2)撤去电场(如图4),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

Bq v =m v 2r

,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 图4

(3)由以上两式确定粒子的荷质比表达式:q m =E B 2r

. 2.利用电偏转测量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偏转量y =12at 2=12·qU md (L v )2,故q m =2yd v 2

UL 2

,所以在偏转电场中,

U 、d 、L 已知时,只需测量v 和y 即可.

2 在再现汤姆生测阴极射线荷质比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5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C 出来的阴极射线经过A 、B 间的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 的D 、G 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F 中心出现荧光斑.若在D 、G 间加上方向向上、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阴极射线将向下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 、G 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阴极射线向上偏转,偏转角为θ,试解决下列问题:

图5

(1)说明阴极射线的电性.

(2)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

(3)根据L 、E 、B 和θ,求出阴极射线的荷质比.

答案 (1)负电 (2)垂直纸面向外 (3)E sin θB 2L

解析(1)由于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向下偏转,因此阴极射线受电场力方向向下,又由于匀强电场方向向上,则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所以阴极射线带负电.

(2)由于所加磁场使阴极射线受到向上的洛伦兹力,而与电场力平衡,由左手定则得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3)设此射线带电量为q,质量为m,当射线在D、G间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qE=Bq v.当射

线在D、G间的磁场中偏转时,有Bq v=m v2

r.同时又有L=r·sin θ,如图所示,解得q

m

=E sin θ

B2L.

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三个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并根据题意判断是否可以忽略带电粒子的重力.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必要时要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判断粒子的运动性质和过程,画出运动轨迹示意图.

3.选用恰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三、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

1.实验现象

(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

2.理解

(1)核外电子不会使α粒子的速度发生明显改变.

(2)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

(3)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荷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

(4)绝大多数α粒子在穿过厚厚的金原子层时运动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旷的.

3如图6所示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的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相连的荧光屏可观察α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

A.在图中的A、B两位置分别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一样多

B.在图中的B位置进行观察,屏上观察不到任何闪光

C.卢瑟福选用不同重金属箔片作为α粒子散射的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

D.α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击到金箔原子后产生的反弹

答案C

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有大角度散射.所以A处观察到的粒子数多,B处观察到的粒子数少,所以选项A、B错误.α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原子核库仑斥力的作用,所以选项D错误,C正确.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并熟记以下两点:

(1)明确实验装置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弄清实验现象,知道“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α粒子的运动情况及原因.

四、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解释:

1.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原子核的斥力很小,α粒子就像穿过“一片空地”一样,无遮无挡,运动方向改变很小.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绝大多数α粒子不发生偏转.

2.只有当α粒子十分接近原子核穿过时,才受到很大的库仑力作用,发生大角度偏转,而这种机会很少,所以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3.如果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射来,偏转角大于90°,如图7所示,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度甚至几乎达到180°.

图7

例4(多选)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

是()

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

B.电子在核外运动,库仑力提供向心力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0 m

答案ABC

解析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否定了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模型,提出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并估算出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 m,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原子直径是原子核直径的十万倍,所以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由于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吸引而绕核旋转,所以A、B、C正确,D错误.

1.(阴极射线的认识)(多选)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

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不同

D.汤姆生并未精确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

答案AD

解析阴极射线实质上就是高速电子流,所以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A正确.由于电子带负电,所以其在磁场中受力情况与正电荷不同,B错误.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都是电子流,所以它们的荷质比是相同的,C错误.最早精确测出电子电荷量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D正确.

2.(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多选)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极少数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B.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来自带正电的核和核外电子,当α粒子接近核时,是核的斥力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的吸引力使之发生明显偏转

C.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极小的一部分

D.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原子的质量

答案AC

3.(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X表示金原子核,α粒子射向金核被散射,若它们入射时的动能相同,其偏转轨道可能是下图中的()

答案D

解析 α粒子离金核越远其所受斥力越小,轨道弯曲程度就越小,故选项D 正确.

4.(电子比荷的计算)如图8所示,电子以初速度v 0从O 点进入长为l 、板间距离为d 、电势差为U 的平行板电容器中,出电场时打在屏上P 点,经测量O ′P 距离为Y 0,求电子的荷质比.

图8

答案 2dY 0v 0 2Ul 2

解析 由于电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沿电场线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满足

Y 0=12at 2=12·e U d m ·(l v 0)2=eUl 22dm v 0 2, 则e m =2dY 0v 0 2Ul 2. 一、选择题(1~6题为单选题,7~9题为多选题)

1.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D.阴极射线本质是X 射线

答案 C

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依据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发现α粒子( )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偏转

B.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有的甚至被弹回

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

D.全部发生很大偏转

答案 B

解析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故选项A 错误.α粒子被散射时只有少数发生了较大角度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故选项B 正确,C 、D 错误.

3.α粒子散射实验中,使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 )

A.α粒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碰撞

B.α粒子与原子核发生接触碰撞

C.α粒子发生明显衍射

D.α粒子与原子核的库仑斥力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α粒子与原子核外的电子的作用是很微弱的,A 错误.α粒子与原子核很近时,库仑斥

力很强,足以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向弹回,使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库仑斥力的作用,B 、C 错误,D 正确.

4.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 )

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

B.α粒子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

C.α粒子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加,电势能增加

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答案 D

解析 由于原子核很小,α粒子十分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以绝大多数α粒子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只有极少数发生大角度的偏转,从α粒子的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直径的大小约为10-15 m ~10-14 m.由此可知A 错误,D 正确;α粒子向原子核射去,当α粒子接近原子核时,克服电场力做功,所以其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当α粒子远离原子核时,电场力做正功,其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所以选项B 、C 错误.

5.如图1所示是阴极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阴极射线由阴极沿x 轴正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 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

图1

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

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C.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z 轴负方向

D.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y 轴正方向

答案 B

6.密立根油滴实验原理如图2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接,板间电压为U ,形成竖直向下、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用喷雾器从上板中间的小孔喷入大小、质量和电荷量各不相同的油滴.通过显微镜可找到悬浮不动的油滴,若此悬浮油滴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悬浮油滴带正电

B.悬浮油滴的电荷量为mg U

C.增大场强,悬浮油滴将向上运动

D.油滴的电荷量不一定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

答案 C

解析 带电油滴在两板间静止时,电场力向上,应带负电,A 错误;qE =mg ,即q U d

=mg ,所以q =mgd U

,B 项错误;当E 变大时,qE 变大,合力向上,油滴向上运动,C 项正确;任何带电物体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D 项错误.

7.如图3所示,用α粒子撞击金原子核发生散射,图中关于α粒子的运动轨迹正确的是( )

图3

A.a

B.b

C.c

D.d 答案 CD

解析 α粒子受金原子核的排斥力,方向沿两者连线方向,运动轨迹弯向受力方向的一侧,A 、B 均错误;离原子核越近,α粒子受到斥力越大,偏转程度越大,C 、D 正确.

8.关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通过天然放射性现象得出来的

B.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做原子核

C.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D.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旋转 答案 BD

解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是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A 错;原子所带的正电荷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面,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 错,所以选B 、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汤姆生精确地测出了电子电荷量e =1.602 2×10-19 C

B.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

C.汤姆生油滴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量只能是e 的整数倍

D.通过实验测出电子的荷质比和电子电荷量e 的值,就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

答案 BD

解析 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电荷是量子化的也是密立根

发现的,A 、C 错误,B 正确;测出电子荷质比的值e m

和电子电荷量e 的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故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根据α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可以估算

原子核的大小.现有一个α粒子以2.0×107 m/s 的速度去轰击金箔.若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求该α粒子与金原子核间的最近距离.(已知带电粒子在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势能表达式为E p =k q 1q 2r

,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k =9.0×109 N·m 2/C 2,α粒子的质量为6.64×10-27 kg) 答案 2.7×10-14 m

解析 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运动时,α粒子的动能转化为电势能,达到最近距离时,动能全

部转化为电势能,所以α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d 为12m v 2=k q 1q 2d

所以d =2kq 1q 2m v 2=2×9.0×109×2×79×(1.6×10-19)26.64×10-27×(2.0×107)2 m ≈2.7×10-14 m. 所以α粒子与金原子核间的最近距离为2.7×10-14 m.

11.电子的荷质比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如图4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上、下极板与电源正负极相接,上、下极板分别带正、负电荷,油滴从喷雾器喷出后,由于摩擦而带负电,油滴进入上极板中央小孔后落到匀强电场中,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油滴的运动,两金属板间距为d ,不计空气阻力和浮力.

图4

(1)调节两板的电势差u ,当u =U 0时,使得某个质量为m 1的油滴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油滴所带的电荷量q 为多少?

(2)若油滴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可以忽略,当两金属板间的电势差u =U 时,观察到某个质量为m 2的油滴进入电场后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t 运动到下极板,求此油滴的电荷量Q .

答案 (1)m 1gd U 0 (2)m 2d U (g -2d t 2) 解析 (1)油滴匀速下落过程受到的电场力和重力平衡,由平衡条件得:q

U 0d

=m 1g ,得q =m 1g d U 0

. (2)油滴加速下落,其所带电荷量为Q ,因油滴带负电,则油滴所受的电场力方向向上,设此

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m 2g -Q U d =m 2a ,d =12

at 2,解得Q =m 2d U (g -2d t 2).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初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温度(含解析)

2019-2019初二物理-第三章-第 一节-温度(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90℃,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A.体温计 B.酒精温度计 C.煤油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2.发烧病人量体温,示数为39.5℃,没有甩就用它给另一患者量体温,示数也为39.5℃,那么这位患者的体温() A.肯定是39.5℃ B.可能高于39.5℃ C.可能低于39.5℃ D.肯定低于39.5℃ 3.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可以利用摄氏温标表示为20℃,用热力学温标表示为293K.那么,当自来水的温度升高1℃时,用热力学温标表示这一温度的升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升高大于1K B.温度升高等于1K C.温度升高小于1K D.无法确定升高的值与1K大小的关系 4.常用温度计的测量准确度(分度值)是1℃,而体温计的准确度可达0.1℃,体温计精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A.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B.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弯曲且特别细的缩口 C.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很细,其容积比玻璃泡的要小得多 D.体温计的外形特殊,玻璃管的一边凸起有放大作用 5.如图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6.下列关于温度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常用温度计按用途可分为实验用温度计、医用温度计和寒署表 C.液体温度计只能测量液体的温度 D.温度计内径越粗,测量就越准确

7.给体温计消毒,下列哪种方法是可行的() A.放入沸水中煮 B.放人温水中泡 C.用酒精棉花擦洗 D.在酒精灯上烧 8.以下是小安同学对某些物理量的估测,与实际情况最为接近的是() A.正常体温约为22℃ B.体重约为500N C.身高约为160mm D.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9.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甚至接触容器底部 B.温度计插入后,迅速地将其取出,然后读数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多选题 10.(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温度计首先看清它的量程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后就可以读数了 C.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 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液面相平 11.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异同点,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实验室温度计要高 B.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有一弯曲处特别细,实验室用温度计没有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测量,实验室用温度计也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测量 D.体温计可以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用力甩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温度计首先看清它的量程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后就可以读数了 C.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 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液面相平 13.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医务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用到的器械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A.体温计用水银做测温液体,主要是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 B.牙医借助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看清牙齿的背面 C.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消毒液气味,是分子的扩散现象 D.夹消毒棉的镊子头部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14.自制温度计时,在一定范围内,应该() A.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做得相对大一些 B.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做得相对小一些 C.把温度计的内径做得相对粗一些 D.温度计的内径做得相对细一些 三、填空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第3章基因的本质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 A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 DNA B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 .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 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A ?碱基 B ?磷酸 C .脱氧核酸 D ?任一部位 3. 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和DNA 母链相同,但T 被U 所代替 C . DNA 子链( B . 和 DNA D . 和 DNA 4. 下列制作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母链稍有不同 ) O 代表五碇軸 O 代去錢服 I I 代农育包碱宰 A D DNA 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 .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 .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 5. B . DNA C . DNA a 代表磷酸,b 为五碳糖,c 为含氮碱基 的b 有一种 的c 有一种 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D . DNA 7.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 .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 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 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 . DNA 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 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C . D . 9.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 ) : (T + C ) = 2.5,则 A . 0.25 B . 0.4 C . 1 10 .下述关于双链 DNA 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DNA 双链中(A + G ) : (T + C )的比值 是( D . 2.5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期末的复习进行到必修二第三章的时候,需将知识点总结起来。下面是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一) 1、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特点(以鲁尔区为例)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工业地域) 2、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以鲁尔区为例):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注: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3、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措施(以鲁尔区为例): ①、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钢铁工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扩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④、优化环境(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5、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②、地处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第1节教案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2、黄色的硫磺;3、紫黑色的碘;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

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 [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

第2课时烷烃 一、烷烃 1.概念: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__________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跟__________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__________,也叫______。 2.通式:__________________。 3.烷烃的结构特点 ①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间都以______相连接,每个碳原子最多能以____个共价单键与其 他碳(或氢)原子相连接。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②烷烃都是______结构,非平面或直线结构,碳原子______一条直线上,而是呈______ 型或______状。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烷烃(主链的碳原子数≥4)的碳链形状可以改变。 4.物理性质 递变性 熔、沸 点 烷烃的熔、沸点较低,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支 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状态 碳原子数____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____,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 __________ 相对密 度 烷烃的相对密度都较小,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 相似性烷烃难溶于____而易溶于________;液态烷烃的密度均小于1 g·cm-3 5.化学性质 稳定性 烷烃通常较稳定,不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也不能与 ______ 、______发生反应 氧化 反应 ①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______ ②在相同情况下,随着烷烃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往往燃烧越来越不充分, 燃烧火焰明亮,甚至伴有黑烟 ③烷烃的燃烧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代 反应 在________条件下,烷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种类更多的有机物和相应的卤化氢气体。可简单表示如下: C n H2n+2+X2――→ 光 C n H2n+1X+HX 6.简单烷烃的命名——习惯命名法 (1)n≤10时,从一到十依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为“某烷”,如C8H18命名为______。 (2)n>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如C18H38命名为________。 (3)对于碳原子数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烷烃,一般在烷烃名称之前再加“____”、“____”、 “____”等字加以区别。如命名为____________。 二、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 结构______,在分子组成上相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1)同系物概念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分子结构______,二是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 个 ____________。两者要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同系物的外延是有机物,也就是说,不仅在烷烃类物质内存在同系物关系,在其他类有机物中也存在同系物关系; (2)同系物具有相同的______,但是通式相同的有机物________互为同系物,同系物的前 提是________物质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测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2.水稻不宜生长在() A.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 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 C.市场D.政策 3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造成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市场 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 B.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 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7.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8.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⑤ 9.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4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讲课稿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 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双链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1分子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含氮碱基不同 ★2、DNA的结构特点: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附1: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 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得下属部分。(了解即可) 其中农业就是第一产业,工业就是第二产业,商业与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得区位特征(重点记忆) ●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与矿业(如石油开采)得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 如考题:荔枝得种植与得联系最为密切( A ) A.自然环境 B.运输条件 C.消费人群 D.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受自然条件得限制较少; ●商业与服务业得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就是与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得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得就是( A ) A.大型百货商场 B.钢铁工业 C.甘蔗制糖厂 D.石油开采 4、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得影响: 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位于动态得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就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得转移。(了解) 二、产业活动得地域联系 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得地域联系方式: 1、生产协作:可以就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得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就是相对独立得零部件工厂之间得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得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得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就是产业地域联系得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得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与商贸活动得影响就是( C ) A、增加生产成本 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了企业库存与人力资源成本 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得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与信息得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得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得优势条件,克服自己得限制性因素, 在条件比较好得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得产业集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⑴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 ●光照光照长短、光照强弱影响农作物得分布; ●热量制约农作物得产量、种类、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 如考题:农作物种类得分布、复种制度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得自然条件就是( A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水分直接影响农业结构与耕作方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②通过实验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要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能被学生纳入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使他们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放在通过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达到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贯穿于整个金属化学性质探究的讨论始终,既突出了重点,又利于难点的突破。再结合使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金属锈蚀的图片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巩固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本课题中金属的每一点化学性质在前面的学习中均已有所了解,特别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了解的较多。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为主线,辅以对比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学生学到生动有用的化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学法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作者:————————————————————————————————日期: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物理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出示四季图片】 【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四季的不同以及水在夏冬两季的不同状态 学生讨论: 春天:温暖 夏天:炎热 秋天:凉爽 冬天:寒冷 二、新课 讲授1、温度计【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 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 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 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 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 温度计。 冰、雪的温度低 开水、火焰温度高 学生体验: 两个手指分别 放入冷水和热水 中,再取出同时放 入温水中,两个手 指对温水的感觉不 一样。 结论:感觉并不总 是可靠的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作者:————————————————————————————————日期: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

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 习题(附答案)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东耕西牧”,粮食作物分布的“北麦南稻”以及糖料作物的“南蔗北甜”的分布特点,反映出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A.季节性 B.周期性 C.地域性 D.计划性 2、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若a、b、c分别表示蔬菜水果、粮食、木材,则影响①农业 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D.科技和劳动力 4、如果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资金、科 技、劳动力,则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A.①B.②C.③D.以上均不可能 右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回答下面试题5-6 5、与黄河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地农业的优势条件()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C.水资源丰富D.太阳辐射 6、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地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治理 D.河流的综合治理 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8、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力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下图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③ 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⑥珠江三 角洲的基塘农业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⑥ D. ②⑤ 10、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图中的()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需求 D. 政策 11、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未表示出的因素还有水源、科技 B. 政策的导向是农业市场地域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 C. 促使农业向区域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 一般情况下,图中各区位因素是不变的如下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读图回答12~14题。 12、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B.乳畜业 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3、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14、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状态相比()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大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5-17题。 15、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 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 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16、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海洋运输 17、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 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复习课程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有机化学学习的开始,建议慢一点进行,要求不要太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学习有机物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2)了解取代反应的特征,了解有机和无机反应类型的关系。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用途,认识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甲烷跟氯气的取代反应。 【课前预习区】 阅读教材58页至60页: 1. 什么是有机物?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他们有哪些共同的 特点? 这些数据,通过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组成。CH4 4. 甲烷有哪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与以往你学习的无机化合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 5. 置换反应有何特征?取代反应就是置换反应吗?取代反应不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而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课堂互动区】 【问题组1】 1. 有人认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有机物,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 2. 有机物及有机反应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 (1)都含有C,多数都有H、O元素; (2)多数有机物可以燃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