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讲课稿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讲课稿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讲课稿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讲课稿

语文教案27古诗两

首从军行

走进边塞诗

教学目标

1.想象《从军行》《塞下曲》两首古诗描绘的画面及表达的情感。(难点)

2.拓展《凉州词》、《出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学习《从军行》。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吟诵古诗,我们吟诵的古诗有描写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比如《望庐山瀑布》,有描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比如《赠汪伦》,还有描写思乡情怀的比如《泊船瓜洲》(生齐背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描写古代将士行军打仗、保家卫国的,叫做边塞诗。

师:第一首诗是《从军行》(师板书),从军行也叫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2、师:《从军行》的作者是谁?(生:唐代诗人王昌龄)

师可以相机补充:(王昌龄,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多数是边塞诗,表现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3、师:让我们走进《从军行》,打开课本自由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读得字正腔圆。(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想读?(指名读古诗、师指导读出感情、齐读。)

师:XXX,来,你尝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评价:读得慢一点,就读出了诗的味道。

师:大家读诗的前两句(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诗句中你知道将士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从“雪山”我知道将士们战斗的地方很冷,山上都是雪。

(出示图片:雪山就是祁连山,这里终年积雪,气候寒冷。)

从“长云”我知道青海湖上都是乌云。(师:乌云多说明雨雪多,当地的天气十分——恶劣。)

从“孤城”我知道边塞地区十分荒凉,荒无人烟。(师:因为边塞经常打仗,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少,显得荒凉。)

师:将士们常年就是驻守在这样一个寒冷荒凉的地方——(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青海湖上满天的乌云遮暗了雪山,将士们驻守在孤城遥望着玉门关,他们心里会思念远在家乡的年迈的父母,他们还会思念谁?——(美丽的娇妻、可爱的孩子、他们会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师:读这两句诗,表达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不毛之地,而家乡此时正(春意盎然);(出示: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而家乡此时正();——用你积累的四字词语和老师对话;

师: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黄沙漫天,而家乡是(花团锦簇);

师:将士们驻守的玉门关外是荒无人烟,而玉门关内是(生机勃勃);

(可以多说几个)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真丰富,下面我们继续对话,看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描写美丽景色的诗句和老师对话。

边塞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将士们的家乡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边塞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将士们的家乡是“,。”

边塞是(指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将士们的家乡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多说几个)

师: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镌刻在将士们的心间,为了保家卫国,他们立下誓言——(生齐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将士们身经百战把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不打败入侵的敌人死也不回家。)

师:黄沙百战,是不是就经历了一百次战争?(不是)说明战争非常多、频繁)频繁到什么程度?(连穿的铁甲战衣都磨破了)同时也说明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连金属制作的铠甲都磨破了,可想而

知,将士们的血肉之躯能抵挡得住锐利的长矛和锋利的长箭吗?(不能)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死伤无数,但是他们并没有弃甲而逃,而是坚定地立下誓言:(生齐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不打败入侵的敌人死也不回家,从中你体会到将士们身上的什么精神?

(我体会到将士们深深的爱国情感。)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我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带着你的理解读)

师:尽管边塞的环境恶劣,尽管将士们思乡情切,尽管战争频繁而残酷,但是将士们却百战沙场,出生入死,以保卫祖国为己任,将士们的风采,令人心生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背古诗,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们!(齐背古诗)

二、学习《塞下曲》。

1、师:接下来,我为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李广,据记载,李广巡视打猎时发生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塞下曲》。(边板书边说:塞下曲也是乐府诗题。)

2、师: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塞下曲》?(指生朗读,齐读)

评价:注意读好古诗的停顿。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学设计 柘城县陈青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任会敏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向上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释题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

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

走进边塞诗 教学目标 1.想象《从军行》《塞下曲》两首古诗描绘的画面及表达的情感。(难点) 2.拓展《凉州词》、《出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学习《从军行》。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吟诵古诗,我们吟诵的古诗有描写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比如《望庐山瀑布》,有描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比如《赠汪伦》,还有描写思乡情怀的比如《泊船瓜洲》(生齐背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描写古代将士行军打仗、保家卫国的,叫做边塞诗。 师:第一首诗是《从军行》(师板书),从军行也叫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2、师:《从军行》的作者是谁?(生:唐代诗人王昌龄) 师可以相机补充:(王昌龄,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多数是边塞诗,表现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3、师:让我们走进《从军行》,打开课本自由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读得字正腔圆。(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想读?(指名读古诗、师指导读出感情、齐读。)

师:XXX,来,你尝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评价:读得慢一点,就读出了诗的味道。 师:大家读诗的前两句(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诗句中你知道将士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从“雪山”我知道将士们战斗的地方很冷,山上都是雪。 (出示图片:雪山就是祁连山,这里终年积雪,气候寒冷。) 从“长云”我知道青海湖上都是乌云。(师:乌云多说明雨雪多,当地的天气十分——恶劣。) 从“孤城”我知道边塞地区十分荒凉,荒无人烟。(师:因为边塞经常打仗,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少,显得荒凉。) 师:将士们常年就是驻守在这样一个寒冷荒凉的地方——(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青海湖上满天的乌云遮暗了雪山,将士们驻守在孤城遥望着玉门关,他们心里会思念远在家乡的年迈的父母,他们还会思念谁?——(美丽的娇妻、可爱的孩子、他们会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师:读这两句诗,表达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不毛之地,而家乡此时正(春意盎然);(出示: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而家乡此时正();——用你积累的四字词语和老师对话; 师: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黄沙漫天,而家乡是(花团锦簇);

(完整word版)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 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个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 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 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体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 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 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 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 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注重,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 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能够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 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 “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 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即使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 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 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 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从军行 教案

《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

事生活。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

从军行精品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 一、杨炯《从军行》 (一)朗诵诗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三)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从军行3-部编版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从军行_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 (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先把这两首边塞诗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1)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 (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

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 (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 (出示雪山图) 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指导感情朗读 (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6)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 (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_________________;乡情是这样的深切, __________________。可戍边将士_________________。 (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2)师:“穿”是“穿上金甲”吗? (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从军行(其二)_教案

从军行(其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 (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 烽火城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板书:愁 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三、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拓展积累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李白《塞下曲》赏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2 课时 幻灯片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精选公文范文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 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 精选公文范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 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 精选公文范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从军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一)》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作者勇于报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 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 教学方法:美读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已经熟读了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作者) 1、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 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二、品析古诗 1、听古诗,进诗境。 现在,我们就走进文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200多年盛唐边陲,看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 教师范读。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能用文中那一句古诗形容? 2、读古诗,想画面。 学生自由读,脑海中又有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教师随机板书,出示注释,指导读。 烽火城介绍“烽火”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黄昏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3、读古诗,品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用笔画一画,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作者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板书: 愁 体会征人之愁。 4、读一读,体诗境 四、析古诗,研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

9 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案

9古诗三首 从军行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关将士的爱国之情。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从军行、滕王阁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从军行、滕王 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 一、杨炯《从军行》 (一)朗诵诗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完整版)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李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 你感受到了什么? (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 指读感受 (3)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渔家傲》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为什么而流泪呢? 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课件指名读) 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 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2.还有什么景物? 一座孤城玉门关 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课件解释说明) 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羌笛何须——你感受到什么? 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 明月出天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 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真是—— 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杨炯《从军行》教案

杨炯《从军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