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韵文化,传承经典

古韵文化,传承经典

古韵文化,传承经典
古韵文化,传承经典

古韵文化,传承经典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向导,以精神文化、环境

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和传承校园文化,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校以象山文化为基础,高举“象山”旗号,传承“象山”经典,开发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现代化学校。

一、文化立市——象山文化的由来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先生曾于象山书院讲学,被后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

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融合,提出“心即理”——心学,并以此提出

新的治学方法——发明本心。后人为感念此,在象山东麓修建陆文安祠供后人供奉。333年后,王阳明继承和开发“心学”,并以此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由此而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理学双峰,朱熹和陆九渊是两大流派的核心人物,

虽然学术观点迥异,但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同为圣贤气象,一直照亮着人类思想的天空。

回到两人的哲学分歧上来,简言之,陆认为“心即理”,朱认为“物即理”:陆认为发明本心,

尊德性即可;朱认为格物致知,道问学即可。较之唐代经学,他们同属理学范畴,是不折不

扣的儒学,更是不偏不倚的人学。

二、文化传承——校园文化的建立

人不弘道,道以弘人。“象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是我们的传承法宝,把独具魅力的象

山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具有继承性、开发性、引领性和独特性,必将形成特色鲜明的校

园文化。

陆九渊主张:在尊德性指导下道问学。尊德性与道问学也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过

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应该在德性的指导下去道问学,进行道问学的过程中勿忘尊德性。因此,学习、教育过程不仅是实现学习、教育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学习、教育目的也存在

于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他始终把人之“本心”同学习、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过程、方法、效果、目的、原则等等相结合与联系,认为学习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整体的、

统一的、不可分的。人们自身有增强能力、增加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品质的主观要求,这样,学习、教育目的就与人们内在要求一致,道德的要求也就成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基于此,我们确立校训:尊德性、求实学、做大人。尊德性,以德性为尊;道问学,以

问学为方法(路径、方法),通过问学来达到(某个境界或状态)。

我们确立教风:自道、自立、自成。老师懂得为人之道,为师之道,恪守师德,精通教

艺(自道);立人(生)先立己,教书育人是立业之本,专业要扎实,自身要过硬(自立);专业领域卓有建树,自成大家(自成)。六个字既是态度,又是方法,渐进式描述出教师敬

业乐业、德艺双馨的职业生涯。

我们确立学风:自觉、自得、自重。学生懂得为生之道,从思想和行为上自我唤醒,严

格约束(自觉);在老师引领,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掘井汲泉,每天学有所获、为学日益(自得);人立天地间,须大做一个人,德愈厚、学愈博才能增加自身的重量(自重),方

能在人生旅程中处不败之地。

我们确立班风: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班风建设依班主任个性而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弘扬“象山文化”,我们要做好“三坚”:坚定信念,象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高举

象山文化旗号,我们要不怀疑、不动摇;坚守文化,象山是我们的文化胎记,是我们得天独

厚的文化之本,我们要不舍弃、不虚妄;坚持实施,象山是我们一叫就能响的办学品牌,传

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焕发生机,我们要不放弃、不停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