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特色文化知识

福建特色文化知识

福建特色文化知识
福建特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大全福建的文化艺术:语言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着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饮食

秦汉以前,福建土着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着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福建的文化特产:

福州特产:寿山石、牛角梳、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莆田特产: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驰名中外。

龙岩特产: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鹜鸭、连城兰花、龙岩花生、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永定菜干、河田鸡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天宝香蕉、龙眼、平和蜜柚、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竹笋、香菇、莲子

宁德特产: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海珍品。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2018文化生活知识点

文化生活知识点一 1.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 落后的)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来源: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5、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2)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作用和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的角度: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 ②从“引进来”的角度: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游戏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生活知识点二 7、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8、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9、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 32/2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先修课:无后续课:无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 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 月 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 年……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插花的历史,掌握插花艺术学的基本知识,领悟插花造型与鉴赏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插花、盆景与压花等花卉艺术品的创作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插花的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点 (2)掌握插花的原理,基本造型,花材和花器的选择 (3)熟悉花材的整理加工和保养、造型技法;东方插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要求 (4)掌握西方插花艺术的技法与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及评判以及前卫另类插花等 (二)能力目标: (1)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效果 (3)仿真花的插作;并辅以动手实践

(4)使学生能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具备插花艺术造型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插花艺术概论 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概念 教学要求:插花艺术的特点:生命性、随意性、装饰性,介绍插花艺术的作用。详细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对插花艺术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花道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标准对插花进行分类。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二部分:插花艺术基本知识: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修剪、弯曲、固定;插花造型所依据的原则;插花色彩的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修剪、弯曲、固定);插花的步骤(立意构思、选取花材、具体插作、命名、清理现场)。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三部分: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插花造型的基本要素:质感、形态和色彩;介绍造型的四条原则:均衡与稳定、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动势。 教学重点、难点:插花色彩的搭配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四部分:插花艺术发简史:4学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答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答 1.南宋最有名的抗金名将,其母亲在背上刺「精忠报国」的人是岳飞。 2.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 3.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4.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5.什么场合,状况可以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生子。 6.南宋最有名的抗元名将文天祥,曾写过「正气歌」。 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从而后》。 8.传统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礼、智、信。 9.我国最早的药典学著作是《新修本草》。 10.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最早记载“磁石召铁”即天然磁矿石能吸铁的文献资料名为《吕氏春秋》。 11.著名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是由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 1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出自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手。 13.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 14.被称为国家经典的儒家著作是《论语》。 15.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和睢阳书院。 16.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7.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祭奠是在夏商周时代。 18.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大约是在两汉时期。 19.中国的“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20.傣族人民的最大节日是泼水节,也是傣历的新年,时间大致在傣历的六月六日或七日,即公历四月中旬。 21.中国书法、绘画得力于宣纸的使用,才使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22.「黛玉葬花」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 23. 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4.诗文中的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5、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通过殿试的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26.中国古代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后羿。 27.妈祖身边两大护卫,各显神通,一是千里眼,另一个是顺风耳。 2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9.“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三年(×) (三个季度) 30..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隶书。(×) (小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必背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 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的范围: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看不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看得见)的部分 4、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5、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文化现象的实质:一种精神现象。 7、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的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9、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0、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关系: 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为什么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③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问答

高二(9)班传统文化节智力过关题目 编辑:S.B.、阿毛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注:部分题目有重复,制作时注意分开。 蓝色题目不建议使用,红色字体为答案。 选择题 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夏朝B商朝C周 朝D春秋 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B藏族 C 彝 族D苗族 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A汉高祖B汉元帝C汉武帝D汉景帝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A4500年B4000年C3500 年 D 3000年 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岁日B元日C正 旦D元首 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 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 A 春秋B汉朝C唐朝D 宋朝 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 A.1912年 B.1937年 C.1949 年 D.1951年 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B赏花灯C舞龙、舞 狮D贴窗花 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A秦朝B西汉C东 汉D三国 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 A道教B伊斯兰教C基督 教D佛教

1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B中元节C下元 节D灯谜节 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D 敖年守岁 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A周朝B春秋战国C秦 朝D汉朝 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A唐朝B五代十国C宋 朝D元朝 答案1-5BACDA 6-10CDABD 11-15DADCC 清明 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 4. 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A15 B.50 C.25 D.30 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 A 鬼节B扫坟节C冥节D中元节 7下列说法与清明不符的是 A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D.清明时节雨纷纷 8.清明节不吃的是 A青团子B馓子C粽子D粥 9.古时,清明是农历几月几? A4三月初三B三月初四C三月初五D三月初六 10.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A糯米酪 B麦酪 C杏仁酪扬D汤圆 答案DDDDC DBCAD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完整版)高中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考试中常用的知识点 ------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4、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6、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8、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9、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执教人:蔡美娟教学目标 1、学习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特点与作用和插花艺术的类型等插花基础知识。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艺术插花的魅力。 3、通过欣赏插花、表达主题和讨论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的学习。 (2)插花艺术风格的欣赏学习。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类型的欣赏与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与教案多媒体教室 学具准备:手绘工具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是指教师进入课堂、宣布上课、师生致礼、检查人数、安定秩序等,目的是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一)引导阶段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春天山花烂漫。人们用花瓶上几朵百合,为居室亮色;养上一盆金银花,为居室添香。花朵无时无刻地为我们的生活添加着色彩。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在生活中起了不少作用,往小了说: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活跃生活,往大了说:不仅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讲解: 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一、定义: 在生活中是怎样了解插花这门艺术的?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适当地剪切整理及摆插,表现花材的活力和自然美。 插花艺术是一门“高雅的造型艺术”、优美的“空间艺术”、“有生命的花卉艺术品 特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立意——构思——造型。 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创作:将各种插花素材巧妙组合插置的过程。 二、专业名词 1、花卉艺术:将花材经过人工处理,赋以花卉自身新的艺术生命的均可称为花卉艺术。包括:园林花卉、盆花、组合盆栽、佩花、篮花、瓶花、盘花等。 2、花卉装饰:凡是利用花卉装饰美化的均称为“花卉装饰”。花卉应用的统称。 用花卉装饰美化其他物品(环境或人),包括切花花材应用、园林花卉的配植应用、盆花的摆设应用。 3、花艺设计:指切花花材的造型艺术设计。 以理性投入为主,带有商业性的产品计。 作品更强调观赏性、装饰性。造型上更具装饰性和时代感。 4、艺术插花:作品创造空间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念、情感和兴趣,强调作品的艺术性,

围棋文化知识问答

围棋知识问答 1、先秦文献(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是涉及围棋起源的最早记载。 2、A.《尚书》 3、B.《左传》 4、C.《世本》 5、D.《博物志》 2、( ):弈秋是第一位文字记载的围棋高手,遂被后人称为“棋道鼻祖”。A.《论语》 B.《孟子》 C.《新论》 D.《方言》 3、东汉史学家( )的《弈旨》,是历史上第一篇论述围棋理论的专著。 A.桓谭 B.班固 C.李尤 D.马融 4、南朝( )设置围棋州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围棋专业机构。 A.宋武帝 B.宋文帝 C.宋明帝

D.齐高帝 5、“王中郎以围棋为坐稳,支公以围棋为手谈。”这两句话出自刘义庆的( )。 A.《新语》 B.《法言》 C.《淮南子》 D.《世说新语》 6、唐朝设置宫廷棋土棋博士、棋待诏,最先设置翰林棋待诏的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宣宗 7、成书于( )的《棋经十三篇》,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完整、最系统、影响最大的围棋经典。 A.十世纪后期 B.十一世纪后期 C.十一世纪中期 D.十一世纪后期 8、南宁李逸民重编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棋谱,它奠基了古代棋谱范型的基础。 A.《金谷园九局图》

B.《忘忧清乐集》 C.《适情录》 D.《秋仙遗谱》 9.( )严德甫、晏天章合撰的《玄玄棋经》,其死活棋势构思精巧,着法高妙,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双子星座范西屏、施定庵皆被誉为“棋圣”,他们“勾心斗角”的( )绝妙千古,诚为座子制时棋艺的顶峰。 A.《当湖十局》 B.《海昌二妙集》 C.《弈汇》 D.《弈妙》 11、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围棋比赛是在1957年。个人冠军是( )。 A.刘棣怀 B.顾水如 C.过惕生

17春《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资料

17春《中国文化概论》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8-16 16:04:21 一、单选题 1. (4分)中国寺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A. 苏州寒山寺 B. 登封少林寺 C. 洛阳白马寺 D. 开封相国寺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2. (4分)空前提高文章的价值和功用,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的是

A. 孔子 B. 曹丕 C. 韩愈 D. 朱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3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4分)《古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4分)古汉字与今汉字的分水岭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2语言文学和古代典籍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盗跖,其性一也”,道德与知识来源于后天环境的教育和积累,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参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8中国古代教育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6. (4分)()翻译出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论》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冯桂芬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8.1深层文化差异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4分)中国古代音乐,可以独奏的乐器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是 A. 琴 B. 筝 C. 笛 D. 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必背文化生活知识点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注:文化作用是双重的,并不总是积极的)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b.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 最突出表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从国来说,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 从国际来说,霸权主义,以文化渗透的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4、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表现: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式。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式。 ③特点:A. 潜移默化:通过文化氛围无形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的过程; B. 深远持久:文化对交往式、思维式、生活式、文化习俗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具有确定的向性。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综合国力) (一)是什么 文化软实力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的文化软实力。 (二)为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使我们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提高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文化

知识问答题——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知识问答题——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孝廉)和(秀才)。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韦编三绝(孔子) 破釜沉舟(项羽) 才高八斗(曹植) 春风得意(孟郊) 望梅止渴(曹操) 洛阳纸贵(左思)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东山再起(谢安)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18、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19、“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 20、古人有名亦有字,名与字往往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周瑜,字(公瑾);岳飞,字(鹏举)。 21、中国古代四大灵兽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日神和月神分别是(羲和)和(望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6考前文化生活必背答题术语 文化与生活(第1课、第2课)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用 1、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起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2、文化与个人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的过程。)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3、4两个问题经常结合一起)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含义: 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3)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 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 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 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 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 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 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9.唐代“画圣”吴道子; 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 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 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①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 4、社会作用: 1)文化的实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影响+交融):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A、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 B、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 养)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 斗争的重要内容。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 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 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 实力。)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 和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5)启示: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 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 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补充: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 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 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是在长期的生活 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 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 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 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增 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 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 面提高)。 ☆问题补充: 1、建设“书香社会”的文化生活依据。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书 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提高文化软 实力;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 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增 强综合国力;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有利 于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