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法排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3
冒泡排序法——《2.3.2冒泡排序》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在教材处理上,本课时主要学习教材第二章第3节的“排序”中的冒泡排序思想、算法以及编程思路,还加入了冒泡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下节课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
冒泡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部分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并没有讲到的。
这样的处理主要是为了:一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关系的体会;二是可以通过对程序实现的讲解和练习形成对由双重循环构建而成的程序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循环的理解。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灵石中学高二选考学生。
学生来自于各个班级走班,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目前已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简单的单层循环能基本理解。
但对于比较复杂的双层循环认知度较低。
因此,对于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语言描述的算法,大多能理解,但是,最后落实到用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程序,则比较困难。
如何让学生实现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语言向程序设计语言转化,是比较大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四、设计思路算法与程序设计,本身是比较枯燥,如果长篇大论讲冒泡排序的原理,变成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学习就很被动。
第19课冒泡排序齐体验(2)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冒泡排序算法,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过程分析。
2.学生能够用程序验证排序算法,观察数据的排序过程,培养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深入理解冒泡排序的基本过程,包括每一轮的比较和交换操作以及如何将最大数逐步移动到正确位置。
2.引导学生分析冒泡排序过程中数据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轮次比较次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1.用流程图准确、完整地描述冒泡排序算法,尤其是对循环结构和判断条件的正确表达,以及如何体现每一轮的操作细节。
2.帮助学生理解程序与算法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能够从程序中找到实现算法各个步骤的语句。
三、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冒泡排序算法的详细流程图示例、Python程序示例等。
2.确保教室的计算机设备能够正常运行Python编程环境(如果条件允许)。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冒泡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初步体验过程,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通过‘排队’游戏体验了冒泡排序算法,谁能简单说一说冒泡排序是怎么做的呢?”请几位学生回答,回顾冒泡排序的基本步骤,如比较相邻数、交换位置等。
2.展示一些无序的数据排列,如[12,35,28,47,19],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冒泡排序算法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冒泡排序齐体验(2),告诉学生本节课将更深入地学习冒泡排序算法,包括分析其过程以及用程序进行验证。
(二)新课讲解1.冒泡排序的过程分析任务1:把最大数交换到最后数据示例讲解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据,如9,8,6,5,3,7,向学生介绍任务:利用冒泡排序算法,把最大数排列到最后(最右侧)。
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如果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就交换它们的位置。
例如,先比较9和8,因为9>8,所以交换位置,得到8,9,6,5,3,7。
接着比较9和6,同样因为9>6,再次交换位置,得到8,6,9,5,3,7,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完所有相邻的数。
高中信息技术《冒泡排序算法》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基本路线:数组-排序-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原理--流程图-算法优化】-小结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五章第三节。
本节课主要讲解冒泡排序思想。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掌握冒泡排序的流程图;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进一步学习流程框图的使用。
情感目标:增强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vb 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循环语句以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尚未接触,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运用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以及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的过程三、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学案、素材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等五、教学过程课前学习【设计意图】学Th能自己学会的不讲。
排序数组知识点相对简单,由学生自学完成,之前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回顾。
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比较容易也由学生自学完成。
《冒泡排序》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冒泡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用编程语言实现冒泡排序算法。
3、分析冒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4、比较冒泡排序与其他排序算法的优缺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步骤和逻辑。
(2)能够通过代码实现冒泡排序。
2、难点(1)理解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2)优化冒泡排序算法以提高其性能。
三、知识准备1、了解数组的概念和基本操作。
2、熟悉一种编程语言,如 Python、C++等。
四、学习过程1、概念引入想象一下,我们有一排无序的数字,就像一群没有排队的小朋友。
现在我们要让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
冒泡排序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
2、原理讲解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不对,就把它们交换位置。
就像水中的气泡,较小的数字会逐渐“浮”到数组的顶端。
例如,有一组数字 5, 3, 8, 4, 2 。
第一轮比较:先比较 5 和 3,因为 5 大于 3,所以交换位置,得到 3, 5, 8, 4, 2 。
接着比较 5 和 8 ,位置不变,再比较 8 和 4 ,交换位置得到3, 5, 4, 8, 2 ,最后比较 8 和 2 ,交换位置得到 3, 5, 4, 2, 8 。
这一轮结束后,最大的数字 8 就“浮”到了最后。
第二轮比较:重复上述过程,得到 3, 4, 2, 5, 8 。
第三轮比较:得到 3, 2, 4, 5, 8 。
第四轮比较:得到 2, 3, 4, 5, 8 ,排序完成。
3、代码实现以下是用 Python 语言实现冒泡排序的示例代码:```pythondef bubble_sort(arr):n = len(arr)for i in range(n):for j in range(0, n i 1):if arrj > arrj + 1 :arrj, arrj + 1 = arrj + 1, arrj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bubble_sort(arr)print("排序后的数组:", arr)```4、时间复杂度分析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n²) 。
冒泡排序法教案第一篇:冒泡排序法教案数据结构——冒泡排序(第19讲,第9章)一、复习回顾什么是排序:排序是把一个无序的数据元素序列整理成有规律的按排序关键字递增(或递减)排列的有序序列的过程。
/************************************************(已经学过的排序方法有: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直接插入排序:顺序的把待排序序列中的各个记录按其关键字的大小,插入到已排序的序列的适当位置。
希尔排序:(缩小增量排序),不断把待排序的记录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同一组内的记录进行排序,在分组时,始终保持当前组内的记录个数超过前面分组排序时组内的记录个数。
)************************************************/二、第一小节(目标:理解掌握冒泡思想)1、给出冒泡排序的定义(25分钟)将待排序序列中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R1.key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R2.key作比较,如果R1.key>R2.key,则交换记录R1和R2在序列中的位置,否则不交换;然后继续对当前序列中的第二个记录和第三个记录作同样的处理,依此类推,知道序列中倒数第二个记录和最后一个记录处理完为止,我们称这样的过程为一次冒泡排序。
2、请学生上台做排序练习(15分钟做题+10分钟讲解)(巩固排序思想的掌握)第一题: 38 5 19 26 49 97 1 66 第一次排序结果:5 19 26 38 49 1 66 [97] 第二次排序结果:5 19 26 38 1 49 [66 97] 第三次排序结果:5 19 26 1 38 [49 66 97] 第四次排序结果:5 19 1 26 [38 49 66 97] 第五次排序结果:5 1 19 [26 38 49 66 97] 第六次排序结果:1 5 [19 26 38 49 66 97] 第七次排序结果:1 [5 19 26 38 49 66 97] 最后结果序列: 1 5 19 26 38 49 66 97第二题: 8 7 6 5 4 3 2 1数据结构——冒泡排序(第19讲,第9章)答第一次排序: 7 6 5 4 3 2 1 [8] 第二次排序: 6 5 4 3 2 1 [7 8] 第三次排序: 5 4 3 2 1 [6 7 8] 第四次排序: 4 3 2 1 [5 6 7 8] 第五次排序: 3 2 1 [4 5 6 7 8] 第六次排序: 2 1 [3 4 5 6 7 8] 第七次排序:1 [2 3 4 5 6 7 8] 最后结果序列: 1 2 3 4 5 6 7 8第二题: 1 2 3 4 5 6 7 8 第一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二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三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四次排序:1 2 3 4 [5 6 7 8] 第五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六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七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最后结果序列: 1 2 3 4 5 6 7 8]从练习题中引出:一次冒泡排序的结果:使关键字最大的记录排在了序列的最后一个位置上。
冒泡排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和基本思想。
2. 掌握冒泡排序的具体实现方法。
3. 能够编写并调试简单的冒泡排序程序。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和基本思想。
2. 冒泡排序的具体实现方法。
教学难点:1. 冒泡排序算法的思维转换。
2. 冒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冒泡排序相关的演示材料。
2. 学生:学习工具(笔、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冒泡排序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对一组数字进行排序?2. 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讨论,引出排序算法的重要性。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解释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通过相邻元素之间的比较和交换,将较大(或较小)的元素逐渐“浮”到数列的顶端(或底端)。
2. 解释冒泡排序的实现过程:从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不正确则交换位置,直至整个数列有序。
3.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示例来说明上述概念。
三、算法实现(15分钟)1. 分析冒泡排序的算法流程,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伪代码。
2. 编写冒泡排序的具体实现步骤,结合具体示例进行演示。
四、时间复杂度分析(10分钟)1. 解释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冒泡排序需要进行n次(n为待排序元素个数)的比较和交换操作。
2. 计算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通过估算比较和交换操作的次数,得出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
3. 解释时间复杂度对算法效率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冒泡排序算法的效率。
五、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给出几组无序的数字,要求学生用冒泡排序算法进行排序,并手动记录每一轮的比较和交换过程。
2. 提供更加复杂的排序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冒泡排序解决。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对于冒泡排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进行简要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冒泡排序算法的优缺点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冒泡法排序教案《冒泡法排序》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冒泡法排序是处理数据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是教材的重点学习内容。
教材通过实例,介绍了最为直观的冒泡排序法,展示了冒泡排序的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明确算法的思路,并将思路整理之后能够熟练地转化为程序代码,这当然是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学情分析: 1、应有知识:数组概念及运用;循环嵌套使用;取数组中的最小值;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2、课前准备:请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对数据进行排序后使用的例子;如考试成绩排名或者运动会成绩排名,模拟排序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组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数组处理、表示数据. 2)掌握冒泡法排序的原理. 3)掌握冒泡法排序程序的实现和优化. 4)学会用冒泡法对数据进行排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实践、讲解、探究、归纳,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深化对循环思想和执行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引导,循循善诱,并一环扣一环,层层分析,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步步深入,找出算法规律,使冒泡法排序这个较为复杂抽象的算法变得浅显易懂 2)通过在实际的问题中分析冒泡法排序结构,从程序设计领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冒泡排序原理及程序实现。
2)教学难点:①冒泡排序的程序实现;②算法及程序的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3分钟) 1、一维数组定义及赋值2、三个数的排序(从小到大) (二)创设情景、导入(6分钟) 探讨:上星期运动会结束后,各个运动员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排序得出一、二、三名。
学生:可以通过Excel排序功能,或者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
老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如何通过编程的方式来完成排序。
请同学们说说有什幺方法幺? 学生:首先把所有运动员的成绩放在一个数组a(1ton)里(n为常量,代表运动员人数),然后a(1)分别和a(2)、a(3)、a(4)……a(n)比较,这样a (1)就能得到最高成绩,同样a(2)分别和a(3)、a(4)……a(n)比较,a(2)里就能得到第二高的成绩,以此类推,就能从大到小排序了。
第18课冒泡排序齐体验(1)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排队”游戏,体验冒泡排序算法的思想,培养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初步认识冒泡排序算法,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冒泡排序算法的执行步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冒泡排序的基本过程,包括相邻数比较和交换位置的操作。
2.引导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总结冒泡排序算法的执行步骤。
教学难点1.用自然语言准确、完整地描述冒泡排序算法的执行步骤,尤其是对循环过程的描述。
2.帮助学生理解每一轮排序中固定数的特点以及对后续排序步骤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数量的数值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不同的数。
2.准备任务单,用于学生记录每一轮比较的过程。
3.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冒泡排序算法的示例动画、相关概念讲解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选择排序算法,提问学生:“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选择排序,大家还记得是怎么操作的吗?”请几位学生回答,回顾选择排序的基本步骤,如找最大数、交换位置等。
2.展示一些无序排列的数字,如[35,68,22,51,43],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排序方法。
提问学生:“如果不按照上节课的方法,你们能想到怎么把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序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冒泡排序齐体验,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排序方法——冒泡排序,这种方法也很有趣且实用。
(二)新课讲解1.体验冒泡排序的过程游戏规则讲解组织510位同学到教室前面站成一排,向学生展示数值卡片,并介绍游戏规则:依次对相邻两位同学卡片上的数进行比较。
如果左侧同学卡片上的数比右侧同学卡片上的数大,两位同学就交换位置,否则保持原位置不变。
依次比较完成后,最右侧同学手持卡片上的数就是最大数。
除了最后一位同学,对其他所有同学,依据卡片上的数重复以上操作。
持续对越来越少需要排序的卡片进行比较与位置交换,直到没有任何两位同学需要交换位置。
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条规则,确保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