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法语》(I)第一册第16课教案

《基础法语》(I)第一册第16课教案

《基础法语》(I)第一册第16课教案
《基础法语》(I)第一册第16课教案

第一册第16课

Le?on 16

●32周

●Le?on 16

生掌握新句型并能灵活运用于日常对话中。

●Le?on 16的全部内容。

structures 句型:

1.faire la grasse matinée

2.être / rester au lit

3.devenir v.i. + nom / adj.

Ex. Que voulez-vous devenir plus tard ? – Je veux devenir médecin.

La chenille devient papillon.

Elle est devenue impatiente, parce que son ami a été en retard.

4.être en retard

https://www.doczj.com/doc/9c10353602.html,isser qqch. Ex. Catherine laisse des fruits pour le d?ner.

laisser qqn. Ex. Elle laisse les enfants à la maison.

Je vous laisse.

laisser qqn. adj./ inf. Ex. Laissez-moi tranquille, j’en ai assez !

Il laisse sa femme partir.

Laisse-moi passer.

6.se mettre en colère ex. Il se met en colère.

être en colère ex. Il est en colère.

7.faire attention à + nom/inf.

Ex. Faites attention à votre prononciation !

J’ai fait attention à ne pas le réveiller, quand je suis entré dans la chambre.

8.de plus 又、再、还

Tu n’as pas fait tes devoirs une fois de plus.

Dans ma valise, il y a deux chemises et des livres, rien de plus.

Vous avez une heure de plus pour finir ce travail.

Que voulez-vous de plus ?

9.dans + 一段时间表示动作发生在这段时间之后

Ex. On finit ce travail dans deux jours. = On va finir ce travail dans deux jours.

en + 一段时间表示动作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Ex. On finit ce travail en deux jours.

pendant + 一段时间表示动作发生在这段时间期间

Ex. On finit ce travail pendant deux jours.

depuis + 一段时间表示动作从这段时间持续到现在甚至将来

On fait ce travail depuis deux jours. = On a fait ce travail depuis deux jours. 10.avoir du temps

Nous avons du temps. –Nous n’avons pas de temps.

11.parler à qqn. de qqch./qqn Ex. Il me parle de sa vie en France.

12.de la part de qqn.

Dis-lui bonjour de ma part.

Je vous remercie de la part de mes parents.

C’est de la part de qui? = Qui est à l’appareil ?

C’est de la part de Luc. = C’est Luc à l’appareil.

13.J’ai sommeil. J’ai faim. J’ai cours. J’ai soif. J’ai rendez-vous.

14.promettre à qqn. de faire qqch.

Ex. Il a promis à sa femme de lui écrire. – Il lui a promis de lui écrire.

Je vous promets de venir vous voir.

15.de...à (jusqu’à).... Ex. Aujourd’hui, j’ai cours de huit heures à/jusqu’à midi.

Du matin au soir, je travaille sans arrêt.

Il est allé d’une chambre à l’autre.

Du Nord au Sud, il a visité de belles villes.

16.cours obligatoires – cours à option

17.être pris/occupé/pressé

Ex. Elle est prise. Ils sont occupés. Nous sommes pressés.

18.sur 在...之上ex. Je mets des livres sur le bureau.

sur 关于ex. Il y a une conférence sur la France.

La chambre mesure cinq mètres sur six.

19.Excusez-moi. Pardon ! (Je suis) désolé.

20.l’emploi du temps

21.avoir mal à ... ex. J’ai mal à la tête. Il a mal aux pieds.

22.tant pis !

Remarques 课文难点注释

以être为助动词复合过去时的注意事项:

a)过去分词与主语性数配合。

Elle est née le 12 décembre 1988.

Nous sommes rentrés à la maison hier soir.

Elles se sont rencontrées dans le couloir.

b)有些动词既为及物动词又为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使用时用être作助动词,

反之用avoir。

Elle est sortie avec lui.

Il a sorti une lettre de son sac. –Il l’a sortie de son sac.

Nous sommes montés au troisième étage.

Nous avons monté nos valises au troisième étage.- Nous les avons montées...

详见课本P307-319

●Exercices de le?on 15

3. 1) Je peux le lui rendre demain.

2) Oui, nous le leur avons apporté. - Non, nous ne le leur avons pas apporté.

3) Oui, il le lui dit toujours. – Non, il ne le lui dit jamais/pas.

4) Oui, il faut te le donner. / Il faut le donner au professeur.

4. 1) Donne-le-lui !

2) Apportez-le-moi !

3) Pose-la-lui !

4) Rendons-les-leur !

5) Passez-le-lui !

6) Explique-la-lui !

7. comme d’habitude poser une question au professeur entre nous la plupart du temps avoir du courage être contente de qqch. faire plaisir à qqn. rendre qqch. à qqn.

être en colère s’ennuyer de qqch./qqn. oublier de faire qqch.

avoir des larmes dans les yeux

8. 1) hier, nous avons appris une nouvelle le?on. Le professeur nous a expliqué la grammaire et le

texte. Nous avons fait aussi des exercices et nous avons posé des questions au professeur. Il est très content.

2) – Du courage ! Pose-leur encore une question ! (Pose-leur une question de plus !)

-- Mais je leur ai déjà posé plus de dix questions.

3) N’oublie(z) pas de m’apporter le livre demain.

4) Le lendemain, j’ai donné mon devoir au professeur.

5) A la fin de chaque semaine, nous devons jouer des dialogues en cours. Samedi dernier,

Catherine et Marie ont joué un petit dialogue : ?Nous avons fait de grands progrès ?. Elles ont très bien joué.

●Exercices de le?on 16

1.1) à 2) à 3) de 4) De, à, d’ 5) à, du

2.Au, devant, dans, en, de, dans/au, avec, à, à

3.1) nous levons, nous dépêchons, descendons 2) te lèves, ne me lève pas 3) Réveille-toi,

Ne reste pas, ne te mets pas, j’ai, ne te lève pas, dors, vais, te réveilles/vas te réveiller

4.1) sommes allés, avons mangé2) est arrivée 3) Etes-vous, allés, sommes revenus

4) sont descendues, sont montées 5) ai rencontré, a acheté, a d?, est devenue

5. 1) Il se lève à six heures et demie.

2) Il en a quatre dans la matinée.

3) Il y rentre à cinq heures de l’après-midi.

4) Il travaille huit heures chaque jour.

5) Il se couche à onze heures du soir.

6. 1) elle a trop bu. 2) ils ont peu travaillé. 3) elle a beaucoup parlé.

4) je n’ai pas assez dormi. 5) ils ont trop mangé.

7. 1) bien, bons 2) bon, bien 3) bon, bien 4) bonne, bien 5) bien 6) bon 7) bon 8) bien

8. se lever, se réveiller, s’habiller, se lever, sortir, partir, aller, mourir

9. se mettre en colère, tout de suite, laisser qqn. faire qqch., avoir mal à la tête,

je suis désolé, faire la grasse matinée, avoir sommeil

10. 1) – Couche-toi vite ! Demain nous allons apprendre une nouvelle le?on.

-- Ne sois pas pressé, il n’est pas encore minuit.

2) – Peux-tu aller au cinéma avec moi ce soir ?

-- Désolé, nous avons cours à option ce soir.

-- Quand peux-tu venir chez moi ?

-- Je suis pris cette semaine, l’emploi du temps est bien chargé. La semaine prochaine, ?a va ?

-- D’accord./Ok/c’est bon.

3) Paul se lave très vite chaque matin, il peut le finir en deux minutes.

4) Hier, nous sommes allés au cinéma ensemble. Le film est très bon. Nous sommes rentrés à

l’institut à dix heures du soir. Je n’ai pas bien/assez dormi hier soir. J’ai encore un peu mal à la tête.

Dictée

Paul et Madeleine sont étudiants. Ils apprennent le chinois depuis un an. Ils ont beaucoup travailléet ils ont fait de grands progrès. Maintenant, ils peuvent parler chinois avec leurs

amis. A la fin de cette année, ils ont passé les vacances d’hiver en France. Après les vacances, ils vont rentrer en Chine pour continuer leurs études.

背诵课文,课文生词造句。

1.语音总复习3个课时完成。

2.听写、课文内容、语法和课堂练习3个课时完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痒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嚷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臺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炯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

最新-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最新-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16课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Four skills: 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Let’s make and talk 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活动,活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Let’s read and chant 培养学生英语朗诵的节奏感,同时进行语音训练,目标是元音字母ow在单词中的读音/eu/,同时又扩展操练would like.... 等表达方式。 (二)TeachingAffection 1. 通过课堂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ading:Can I have some ice cream? Sure. 2. Writing: kind ice cream candy 四、Teaching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5.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学生卡片、教师卡片和录音磁带。 2.准备自制教学挂图和购物单。

新概念2第16课教案

Lesson 16 A polite request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place, 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 You will be very lucky if he lets you go without a ticket. However, this does not always happen. Traffic police are sometimes very polite. During a holiday in Sweden, I found this note on my car: sir, we welcome you to our city. This is a "No Parking" area.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if you pay attention to our street signs. This note is only a reminder. If you receive a request like this, 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 一旦你把汽车停错了地方,交通警很快就会发现。如果他没给你罚单就放你走了,算你走运。然而,情况并不都是这样,交通警有时也很客气。有一次在瑞典度假,我发现我的车上有这样一个字条:“先生,欢迎您光临我们的城市。此处是‘禁止停车’区。如果您对我们街上的标牌稍加注意,您在此会过得很愉快的。谨此提请注意。”如果你收到这样的恳求,你是不会不遵照执行的! Listening Practice.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the wrong ______, 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 You will be very ______ if he lets you go without a ticket. However, this does not always happen. Traffic police are sometimes very polite. ______ a holiday in Sweden, I found this note on my car: sir, we welcome you to our city. This is a "No Parking" area. You will ______ your stay here if you pay attention to our street signs. This note is only a reminder. If you receive a ______ like this, 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 Shadow Practice Word Practice Find out words you don’t know. ______________ 便条______________地段______________指示牌______________ 提示______________无视,忘记______________服从______________ Phrase Practice 把汽车停错了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给你罚单就放你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 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 ,明确论证方 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 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 ,与学 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1课时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 ,它们大多都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 ,发挥阅读时 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圣陶(1894 —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 《倪焕之》等。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 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⑶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 ……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 ?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 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 ,就是文艺作 :?< 培养学生发现美、 重点 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 ,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盼 精品教案

16 盼 文本分析: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第16课《猫》教案

16.<<猫>>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编了《猫》、《动物笑谈》、《狼》三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猫》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第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和学生的生活认识比较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含义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教学时,结合圈点勾画、品味赏析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激发学生善待生命、关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品读感悟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学生介绍养猫经历。 2.出示图片,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郑振铎先生写的《猫》。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an) 郁.闷(yù) 一缕.(lǚ) 污涩.(sa) 怂恿 ..(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惩.戒(ch?ng) 怅.然(chàng)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第16课 盼 教案

16.盼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 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 (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 mē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的感觉。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逗引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梳理课文思路(3)(4)(5) (7)(8) (17-29) (9-12) (13)(14)

陶艺教案(16课)

第一课:感受泥土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感受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法。 操作领域:感受泥性,并用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意领域: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泥性,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 难点:了解陶文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陶艺品。 课前准备:陶艺作品、黏土、图片、陶艺教室准备。 教学过程: 1.欣赏陶艺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介绍陶艺的基本制作过程。(课件视频) 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队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在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张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3.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小块。 认识制陶工具:手术转台、木拍子、修刀、刮刀、泥塑刀、泥浆、其它工具(擦布、毛笔)。 4.通过用手或脚或膝盖等部位来触摸泥土、感受泥性,可任意成型,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5.看刚成型的泥塑作品和已经凉干的泥塑作品以及烧制好的作品,用感官比较、感受、区别,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6.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二课初步体验泥土特性,训练卫生习惯养成 一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块。 导入:看几件分别运用徒手捏制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及综合成型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1.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自己喜欢的形象,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2.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三课表情泥塑强化卫生习惯 一、准备阶段:分泥:每小组黏土10—20斤。

第16课《品质》教案

第16课《品质》教案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9c10353602.html,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其基本创作情况。2.培养学生准确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教学重点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把握人物形象。2.通过梳理每一次交往,挖掘主人公身上主要的矛盾冲突,探究小说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标画生字。2.查阅有关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创作资料。一、导入新课。穷则变,变则通。然而是不是我们面临所有困境时都用“变”来突破,我们怎样“变”才能真正实现“通”的目的?或许读一读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能对思考这一问题有所启示。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分别从生平、创作、评价三个角度介绍高尔斯华绥,师生相互补充,了解作者。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落实以下基础知识。(1)音形辨识。沁()人脾胃靴()子一爿()鬈()曲赊()账趿()拖鞋蹙()眉时髦()褶()皱脚趾()诧()异断炊()(2)词语积累。簇新:极新、全新。羞怯:羞涩胆怯。鬈曲:弯曲的。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赊账:把

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垄断:指把持和独占。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喃喃:拟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3)成语积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奥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象讲。三、明确小说的主要内容。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说讲了什么内容。2.一共写了“我”与格斯拉的几次交往?(7次。)3.明确每一次交往的起始段。 四、布置作业。1.在作业本上落实本课的基础知识。2.进一步读课文,标画出作者都对主人公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板书设计品质高尔斯华绥第一次交往:第3—8自然段第二次交往:第9—12自然段第三次交往:第13—22自然段第四次交往:第23—28自然段第五次交往:第29—35自然段第六次交往:第36—43自然段第七次交往:第44—52自然段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标语或广告:以质量为生命,以客户为中心;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可见在今天,人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可是在上节课我们所接触的故事中,主人公格斯拉做了质量顶好的靴子,然而他的店却倒闭了,他本人竟然饿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十六课教案

第十六课教案 一、课的任务:使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让婴儿开始学会使用工具。为爬行做准备,继续练习抓握为精细动作打基础,发展肩带力量对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韧带损伤有良好的效果。 二、课的内容: 1、音乐律动《两只老虎》 ⑴目的:提高宝宝对律动音乐的兴趣,调节活动气氛,学习简单的拍手、跑的手部动作等手语。 ⑵教法: ①教家长学会;跑的快、没有眼睛、没有尾巴、摇尾巴的手语。 ②然后教师示范做律动,宝宝欣赏: 音乐前奏的动作:双手插腰,身体随音乐节奏左右摇摆。“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的快,跑的快,跑的快”引导宝宝前后摆臂,“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双手只出眼睛,小尾巴的时候双手放于臀部后面,摇一摇。“真奇怪,真奇怪”拍一次手掌,再向外翻一下手掌表示没有的姿势。 ③音乐律动:教师播放音乐,请家长和宝宝一起随音乐的节奏和歌词做律动。 ⑶器材:音乐《两只老虎》 ⑷时间;5分钟 2、竹竿操1-2节 ⑴目的:锻炼婴儿的抓、握能力,培养婴儿使用工具的能力,为以后的徒手操做准备。 第1节;握竿扩胸运动。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仰卧,两臂侧平举握竿,成人两成人分坐两边,握竿子的两端。 ①两臂上举。 ②还原到开始姿势。

做2个8拍。 教法: ①教师引题:“今天老师要教妈妈给宝宝做一套新的操,在之前的课程里,我们已经给宝宝的抓握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竹竿操。” ②教师示范:“老师这里有两根竹竿,我们先来学习竹竿操的第一节——握竿扩胸运动,这节操是锻炼婴儿的抓、握能力,为以后的竿操做准备。”老师请一位宝宝来示范一遍。 ③家长给宝宝做操。 教师指挥:“好,现在每个家长拿两根竹竿,跟我一起来给宝宝做竹竿操的第一节,做两个八拍。” 第2节:上臂屈伸运动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仰卧双手伸直放于体侧,握住竹竿。 ①前臂屈 ②前臂伸上举 ③前臂屈 ④还愿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一分钟》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一分钟》教案 设计说明 《一分钟》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呈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却耽误 了半节课的事。在主线设计上,本课的特点是“以疑导究、由果溯因”,即先让学生阅读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引发“元元只多睡了一 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的疑问,然后阅读经过部分,抓住 具体的内容,真切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使学生经历“疑惑——解惑”的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突出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语言表达与故事再现,把表达能力和情感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并和父母、同学等展开讨论。(学生)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设疑导思(出示大大的钟表):你们知道一分钟是多长时间 吗?(秒针走一圈是60秒,60秒就是一分钟。)

2.活动体验:做一个一分钟的小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超过一分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3.自由交流: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小结:一分钟可以说很短,因为它在60个“滴答”之后就过去了;一分钟也可以说很长,因为在一分钟内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珍惜这一分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分钟”的课文,学了课文之后,你会对“一分钟”有更深的体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使课堂充满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一分钟”的形象感知,又增强学生的时间概念,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钟、迟”是翘舌音。 ②齐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案与教学反思

五上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完整word版)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6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第16课《我想送他一件礼物》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难点 1.声调连读练习 2.发音难点词汇 二、重点词汇 结婚、送、给、应该、还是、参加、到时候、有意思、一定、要、带三、语法 1.双宾语句 2.要(2) 3.还是(2) 4.可以(3) 四、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 2.说:能够说明送什么礼物,什么时候送礼物。 3.写:能够认识本课生词,并学会书写重点汉字。 时间安排1.本课共需三次半课,7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次课(2课时):复习第十五课、学习课文一第二次课(2课时):学习课文二和课文三 第三次课(2课时):课堂活动、做部分综合练习第四次课(1课时):学习汉字知识及练习写汉字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十五课 1.听写生词 可以、要、会、合适、回国、开车、打工、大学、或者、感谢 2.回答问题 ?你觉得你当老师合适吗? ?放假的时候你要打工吗? ?你会太极拳吗? ?你会踢足球吗? ?你会打篮球吗? ?你能开车吗? ?我可以用(yòng)一下你的书吗? ?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字怎么写吗? ?你可以跟我说汉语吗?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你可以陪我去上海吗? ?你早饭吃什么?(或者) ?假期的时候你想去什么地方旅游? 二、学习课文一(6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听CD跟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至熟练; 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结婚、希望、重要、特殊 2.词语用法 (1)结婚 跟(谁)结婚 ?他去年结婚了。 ?他还没有结婚。 ?他18岁就结婚了。 ?他跟林娜结婚了。 ?他想今年跟女朋友结婚。 (2)送 ?送礼物 ?送花 ?送水果 送(谁)(什么) ?送我礼物 ?送她花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一分钟》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一分钟》教案为了教同学们一分钟、一秒钟也要学会珍惜。笔者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一分钟》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一分钟》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一分钟》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呈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21,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却耽误了半节课的事。在主线设计上,本课的特点是“以疑导究、由果溯因”,即先让学生阅读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引发“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21呢”的疑问,然后阅读经过部分,抓住具体的内容,真切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使学生经历“疑惑——解惑”的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突出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语言表达与故事再现,把表达能力和情感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并和父母、同学等展开讨论。(学生)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设疑导思(出示大大的钟表):你们知道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吗?(秒针走一圈是60秒,60秒就是一分钟。) 2.活动体验:做一个一分钟的小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超过一分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3.自由交流: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小结:一分钟可以说很短,因为它在60个“滴答”之后就过去了;一分钟也可以说很长,因为在一分钟内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珍惜这一分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分钟”的课文,学了课文之后,你会对“一分钟”有更深的体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使课堂充满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一分钟”的形象感知,又增强学生的时间概念,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字和“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打一生活物品),钟表。 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

《表里的生物》。 3.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请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出示生字。 出示词语: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3.再次默读全文,联系课题。 填一填。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4.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