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复试笔试科目最新考试题型、试题数量和考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复试五套终极预测模拟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该套模拟题涵盖了这一考研复试笔试科目常考试题及笔试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报考本校复试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4)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二) (9)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三) (17)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四) (24)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五) (30)

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一物两体

【答案】中国北宋张载提出的命题。《正蒙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对立面:“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张载认为,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有运动的性能: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其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体中。

2.和而不同

【答案】《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3.尸居

【答案】庄子用来指外表如尸体一样静止不动。《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意谓只有寂然不动,方能动若游龙,默默无声,方能声大如惊雷;所以只有无为,才能治万物。

4.三材

【答案】指天地人,又指天道地道人道。《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张载《横渠易说·说卦》“易一物而三才备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指形、气、神。邵雍《观物外篇》“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5.知天

【答案】荀子用来指顺应自然而役使万物。《荀子·天论》“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认为人能正确利用认识器官,适应自然,就能“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使“天地官而万物役”,做到言行合治,奉养适度。

6.机心

【答案】庄子用来指机变之心。《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成玄英疏“夫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庄子认为人有机变之心则不能纯洁虚静。

7.绝圣弃知

【答案】指弃绝圣贤与智慧。《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否定人为的仁义智慧等,顺从自然,使民无知无欲,从而达到大治。庄子认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胠箧》)韩非从法治角度认为“圣智成群,造言作辞”

是国家乱亡的原因。

8.两仪

【答案】中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二、简答题

9.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如何批评

【答案】荀子用他的唯物主义认识理论批评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思想的片面性(1)他批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即只强调实际内容的用处而不懂礼乐形式的重要(2)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即盲目崇拜天道的作用,片面强调自然无为不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3)对于名家诡辩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古代逻辑,指出诡辩中的三大谬误,一是惑于用名以乱名,混淆概念间的关系,二是惑于用实而乱名,用个别事物的相对现象否定或混淆概念的确定含义,三是惑于用名以乱实,即用概念的不同否定事实,他认为诡辩的根本错误在于“蔽于辞而不知实”,不知道用客观事物来验证概念推理是否符合事实。

10.公孙龙《指物论》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第一,主旨在“物莫非指”与“指非指”二论点。

第二,“指”非时空之存在,与“物”不同,第三公孙龙分别“非”字的各种意义,“非”加于一概念前即形成“否定类”,在此篇称为“非指”。

11.如何评价庄子的人生哲学?

【答案】逍遥游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1)蔑视功名利禄

庄子对战国时期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不愿意为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由。

(2)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继而提出以下概念,“有待”:受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有己”:受自身主观条件的束缚。“无待”:摆脱外界条件的束缚。“无己”:摆脱主观条件的束缚。“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忘掉一切。“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对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就庄子一派来看,他们主要是追求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即:“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12.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答案】(1)《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经》记载周人卜筮的卦辞,爻辞,《传》记载后人对《经》的解释,阐发《经》的基本思想

(2)《易传》大概是研究《易经》的学者的作品,他们把朴素辩证法思想纳入《易经》的整个体系中去。

13.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答案】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