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去“华”求“真”:追求朴素的有效课堂

[摘要]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通过一些现象来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制订与达成具体可行的课堂目标,创设切合实际、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注重课堂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走向实质,真正领悟新课程的真谛,努力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目标情境合作赞赏有效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就在课改取得重大成果之时,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也随之兴起,不难看到:那些经过千锤百炼,修炼得天衣无缝的课上,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是那样的得体;学生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回答是那样的丝丝入扣……真是太棒了。但在激动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这些公开课、评优课,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不知不觉中已“变了味”,已演变成了集体和个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达到某种效果而刻意进行的“精美包装”,越来越缺乏“数学的真实”,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示范性,似乎离我们的课堂太遥远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以求通过一些现象来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别让“目标”成为课堂美丽的标签

【现象】现在的课堂上,经常看见上课刚开始老师便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有的课堂中许多教师仍在运用“复习-新授-巩固-小结”的形式,你问我答,你说我练,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有时也经常发现,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教师突然打断学生的作业练习,说我们做个游戏轻松轻松,这样,情感目标居然就在短短的几分钟搞定;还有不少的课堂有时往往天马行空,教师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致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反思】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新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可谓是绞尽脑汁地挖掘这三方面的目标,然而在整个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人为地把它割裂开来。仅管有时也在努力实现,这种实现只是一种标签式的没有本质性改变的实现,仅仅为目标而目标,为了打着课改的旗号装点一下自己的门面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对数学课堂目标的理解还不透彻。对

此,我有三点想法: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定,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其次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别让“情境”成为课堂靓丽的包装

【现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巧妙创设各种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了一线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追求的潮流与时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情境的创设绞尽了脑汁,一些故事情境,游戏,卡通人物,童话情境、生活情境……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反思】如今一提起情境的创设,都会联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似乎离开了现实生活和童话故事等,就不称为情境,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课一开始,教师先利用课件出示了皮卡秋的形象,并绘声绘色的说:“小朋友们,皮卡秋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接下来,教师又说:“瞧,皮卡秋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那是什么呢?”在教师拿出一颗颗五角星时学生更兴奋了。但接下来教师就和学生一起研究五角星,皮卡秋再也不见踪影。虽然这位教师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喜欢卡通人物的心理,但我们不禁要问皮卡秋和这个课有多大的关系,可想而知除了给学生带来一时的兴奋之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多少帮助。这种所谓的情境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会有什么价值。那动人的情节,有趣的故事只能激起学生表面的热情与浮躁,学生并不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解决,所以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深层次需求,充其量仅仅是个靓丽的包装。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让情境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有多新,有多与众不

同,再新的形式,多了也就厌了,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教学内容,要突出教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再次情境的创设要有挑战性,能成功地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挑起学生急于探究的激情。这样力争使创设的情境发挥最大的效应。

三、别让“合作”成为课堂华丽的摆设

【现象】课堂上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的合作是这样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也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在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长则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其余同学就只有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学生则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的同学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时机……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同学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的同学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怎样怎样……(一点都没有合作的痕迹)”,慷慨激扬;想发言而没叫到的同学只能唉声叹气;大多数同学则人云亦云……!

【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众,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细细探究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摆设”?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里。这样的合作有效吗?我觉得表面上热热闹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合作”成了课堂华丽的摆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固然重要,可我们却把它演绎成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因此,我们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走向实质。第一,训练合作技能,主要是学会倾听的技能、说的技能和交流的技能。第二,教给学生合作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教与一些方法,制定一些规则,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学会在小组中学习。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习小组、细化分工。第三,精选合作内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

合作学习。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就设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第四,把握合作时机。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机,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第五,重视合作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四、别让“赞赏”成为课堂漂亮的装饰

【现象】现在的课堂上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的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绿绿,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总之“好”声一片。

【反思】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倡导赏识性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但面对如此多的赞赏方式,教师应该深思。赞赏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既不能吝啬,即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又要把握赞赏的层次、度以及频率,还要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如果一个不太精彩的回答也能获得一片掌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能让老师翘起大拇指,动不动就给予物质奖励。起初学生会因为得到表扬而内心激动。但是多了滥了,学生司空见惯了,激动也随之淡了,变得不够珍惜、熟视无睹,效果也就差了。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有多大呢?更有不少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竟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我们倡导赞赏,但千万不要把赞赏当作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漂亮装饰,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和艺术性。一堂课的表扬不在于多与少,而是在于是否真正对学生起到促进的作用,是否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领悟新课程的真谛的前提下,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就会一步步走向新课程的实质,我们的课堂就会实而不华,就会更加有效、优效。

让简单和实效成为有效课堂的朴素追求

伴随着新课程的步步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强,我们不由地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深深地反思,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如何去掉课堂中的放任与浮躁,如何在热热闹闹中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成了我们首要的任务。

其实简单和实用应该是有效课堂的朴素追求。我国青年数学家、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认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那么怎样做我们的教学就能在简简单单的过程中又可以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呢?

一、认真钻研,深入研究,完成课前预设。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要”素大体只有三个:学习者、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1、学习者。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会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包括能力、先前成绩、焦虑、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这些因素既能够反映整个课堂的丰富性,也能反映个体的多样性。有效教

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2、教学内容(及其结构)。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只有逐章、逐节、逐句钻深、钻透教材,才有可能掌握教材的主诣、主题和精神实质。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3、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其次,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教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做好引导工作。

1、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第一,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也称收敛型问题和发散型问题。有效“提问”则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二年级下学期的“确定位置”这一课,教师呈现了主题图,介绍了八个方向,并以一个物体为参照,说了它

周围的八个方向上的物体以后,提问:“你还能选择其他的物体为中心,说一说它各个方向上都有些什么吗?”由于学生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如,教学“24点”时,教师出示4张牌4、5、7、8,提问:“你能运用你所学过的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用一次,算出 24点吗?”没有提示,没有铺垫,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的好胜心理会让他保持高度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的去学习。

2、有效“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

第一、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如,教学“乘法认识”时,提问:“2个2相加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提问:“5个2相加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学生用加法也能很快算出结果。提问:“50个2相加是多少,你会算吗?”学生有欲欲尝试的,也有冥思苦想的,更有欲语还休的。教师适时的提问:“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开始大倒苦水,说50个2用加法计算太麻烦了。教师再次启发:“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使50个2相加简单一些呢?”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得出:“是不是可以在50和2之间加上一个符号来表示?”“你准备加上一个怎样的符号呢?”学生开始了大胆的创新,想出了许多的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第二、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不然,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真正有效的补充和“赏识”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有效合作,有效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有效合作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以上角色并积极参与交流。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其次,把握合作时机。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学生独立完成不了或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才需要合作,合作才有价值。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学生自编口诀后,要找出口诀中的规律,如果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能发现的问题不会太多,如果小组合作学习,就能集思广益,在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启发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得到进步和提高。

2、有效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

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合作学习和交流等自主探索的行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得到发展。

(1)、重视操作活动,在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

辑思维,但这种抽象思维,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梯形,让学生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等,通过这些操作让学生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发现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关系,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把知识建构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重视语言表达,在动口中参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随着语言的逐步掌握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他的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说操作的过程,说课本上插图的图意,叙述应用题解题思路,说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等。”实践证明,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的形成。

简单而实效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的不是花样,不是热闹,而是效果。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始终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展开,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实施。我们要时时反思:“这样的教学有效吗?”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真心,付出努力,那么就一定会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问题与对策黄德钦-代写论文网专业代写硕士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发表论文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盲目仿效、以偏概全、牵强附会、脱离现实、“食而无味”。针对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有:自主开发情境资源、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注重“数学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存在问题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标》)“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过去的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等状况,有效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教师对情境的片面理解,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存在问题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上什么课,都要“创设情境”。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为创设情境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本质,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盲目仿效。

[案例1]《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课前谈话后,播放光盘: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我国选手张怡宁与外国选手的比赛场景(同时显示比分和换发球图标)。学生欣赏一会儿之后,播放到8∶7暂停。师:你们知道现在需要换发球吗?如果在旧规则下需要换发球吗?学生面面相觑,之后是长时间的沉默。老师只好先作介绍:新规则是每人发2个球后换发球,旧规则是每人发5个球后换发球。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师:现在需要换发球吗?……[透视]以上是笔者在一所农村小学调研的听课记录。课后,我问执教老师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执教老师回答:“我这是向一位特级教师学的,好不容易才找来比赛录像呀。”显然,这位老师还不知道该情境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道理很简单,向特级教师学习的应是精神实质,并非简单模仿,甚至要为简单模仿花下很大的精力。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他们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背景就有差异,农村小学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乒乓球

比赛的新规则与旧规则,就不会用打球总数能否被2或5整除去判断是否要换发球,师生无法交流应在意料之中。 2.以偏概全。[案例2]《10的组成》教学片段有位老师在教学“10的分与合”后,设计了一个“送信”的情境:小黑板上有10个信箱分别标有不同的数(1~10),教师手里有10封信,每封信上也有不同的数(1~9),要求信上的数与信箱上的数合起来是10。教师把一个信封给一位同学让他去送信,这位同学送对了,教师打开信箱,取出了一件礼物——一张精美的卡片。这位小朋友十分高兴地走下来了,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了,纷纷举手,争着要送信。接下来是第二位、第三位……这时,我们发现拿到礼物的学生已经不再投入活动之中,而是只管个人低头摆弄欣赏卡片。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地分为两种:一种在等待,另一种却放弃了“我才不稀罕这些东西呢!”。[透视]以上教学情境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学活动变成只针对一部分学生,其他学生变得不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参与面很小,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甚至有的学生已在情感态度上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会使得另外的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3.牵强附会。[案例3]《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段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了哭脸(图片出示),你们也能举例吗?生: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生:数学本子可以倒过来写。……师板书:倒数师:猜一猜,倒数是什么?

生: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倒过来还是1,8倒过来还是8,9倒过来变成6。……[透视]以上教学是通过“东西可以倒过来”创设情境,貌似与“倒数”有关联,其实是老师望文生义,与“倒数”根本是两码事。学生从“东西可以倒过来”迁移到“数可以倒过来”,从而得到倒数,明显是牵强附会。学生的回答当然不是老师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但这能怪学生吗?是“倒”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歧途。 4.脱离现实。[案例4]《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段有位老师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要行8小时。如果改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可以少行多少小时?[透视]以上教学情境中,虽然同是从甲城开到乙城,但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路程就不一定相等。这样的数学问题是真实的,但作为三步计算的问题情境已违背了生活现实,这样的数学问题是不能解答的,可惜的是学生竟然不知道这是不能解答的数学问题。每位老师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到了课堂往往又变得很无知,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更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还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5.“食而无味”。[案例5]《吨的认识》教学片段课件出示一副漂亮的主题图,上面有牛、熊、马、鹿和一座小桥,并标出各只小动物的体重分别是500千克、400千克、300千克和100千克,小桥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位老师介绍说: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后问学生:你们从图上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要用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但就是没有提出有关“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透视]以上情境中的场景来源于课本的主题图,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让学生发现图上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象是活跃,但所提的问题却冲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本质——“吨”与“千克”的关系,冲淡应有的“数学味”。没有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就没有数学课的“数学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二)应对策略“情境”一词缘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近年来才被数学教师和研究者广为使用。在笔者看来,情境应是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和关注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的“境”,应是赋于数学问题的情景。情境可以依赖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也可以依赖于数学知识背景。创设情境只是手段,通过情境学习数学才是目的。每位教师只有独立思考并有批判吸收的精神,深入思考情境对教学的作用,才能凸显教学情境的价值。 1.自主开发情境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是新课程的特点,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会开发课程资源的老师只能是“教教材”或盲目仿效。创设情境的课程资源主要来自教材与生活实际,但教材提供的只是例子,他人的经验也只是例子,创设情境的课程资源需要老师自主开发。开发情境资源,应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盲目仿效、以偏概全、牵强附会、脱离现实、“食而无味”。针对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有:自主开发情境资源、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注重“数学味”。[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存在问题对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标》)“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过去的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等状况,有效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教师对情境的片面理解,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一)存在问题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上什么课,都要“创设情境”。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为创设情境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本质,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盲目仿效。[案例1]《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课前谈话后,播放光盘: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我国选手张怡宁与外国选手的比赛场景(同时显示比分和换发球图标)。学生欣赏

一会儿之后,播放到8∶7暂停。师:你们知道现在需要换发球吗?如果在旧规则下需要换发球吗?学生面面相觑,之后是长时间的沉默。老师只好先作介绍:新规则是每人发2个球后换发球,旧规则是每人发5个球后换发球。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师:现在需要换发球吗?……[透视]以上是笔者在一所农村小学调研的听课记录。课后,我问执教老师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执教老师回答:“我这是向一位特级教师学的,好不容易才找来比赛录像呀。”显然,这位老师还不知道该情境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道理很简单,向特级教师学习的应是精神实质,并非简单模仿,甚至要为简单模仿花下很大的精力。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他们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背景就有差异,农村小学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乒乓球比赛的新规则与旧规则,就不会用打球总数能否被2或5整除去判断是否要换发球,师生无法交流应在意料之中。 2.以偏概全。[案例2]《10的组成》教学片段有位老师在教学“10的分与合”后,设计了一个“送信”的情境:小黑板上有10个信箱分别标有不同的数(1~10),教师手里有10封信,每封信上也有不同的数(1~9),要求信上的数与信箱上的数合起来是10。教师把一个信封给一位同学让他去送信,这位同学送对了,教师打开信箱,取出了一件礼物——一张精美的卡片。这位小朋友十分高兴地走下来了,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了,纷纷举手,争着要送信。接下来是第二位、第三位……这时,我们发现拿到礼物的学生已经不再投入活动之中,而是只管个

人低头摆弄欣赏卡片。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地分为两种:一种在等待,另一种却放弃了“我才不稀罕这些东西呢!”。[透视]以上教学情境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学活动变成只针对一部分学生,其他学生变得不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参与面很小,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甚至有的学生已在情感态度上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会使得另外的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3.牵强附会。[案例3]《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段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了哭脸(图片出示),你们也能举例吗?生: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生:数学本子可以倒过来写。……

师板书:倒数师:猜一猜,倒数是什么?生: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倒过来还是1,8倒过来还是8,9倒过来变成6。……[透视]以上教学是通过“东西可以倒过来”创设情境,貌似与“倒数”有关联,其实是老师望文生义,与“倒数”根本是两码事。学生从“东西可以倒过来”迁移到“数可以倒过来”,从而得到倒数,明显是牵强附会。学生的回答当然不是老师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但这能怪学生吗?是“倒”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歧途。 4.脱离现实。[案例4]《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段有位老师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要行8小时。如果改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可以少行多少小时?[透视]

以上教学情境中,虽然同是从甲城开到乙城,但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路程就不一定相等。这样的数学问题是真实的,但作为三步计算的问题情境已违背了生活现实,这样的数学问题是不能解答的,可惜的是学生竟然不知道这是不能解答的数学问题。每位老师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到了课堂往往又变得很无知,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更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还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5.“食而无味”。[案例5]《吨的认识》教学片段课件出示一副漂亮的主题图,上面有牛、熊、马、鹿和一座小桥,并标出各只小动物的体重分别是500千克、400千克、300千克和100千克,小桥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位老师介绍说: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后问学生:你们从图上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要用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但就是没有提出有关“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透视]以上情境中的场景来源于课本的主题图,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让学生发现图上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象是活跃,但所提的问题却冲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本质——“吨”与“千克”的关系,冲淡应有的“数学味”。没有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就没有数学课的“数学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二)应对策略“情境”一词缘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近年来才被数学教师和研究者广为使用。在笔者看来,情境应是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和关注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

于探索、思维和发现的“境”,应是赋于数学问题的情景。情境可以依赖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也可以依赖于数学知识背景。创设情境只是手段,通过情境学习数学才是目的。每位教师只有独立思考并有批判吸收的精神,深入思考情境对教学的作用,才能凸显教学情境的价值。 1.自主开发情境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是新课程的特点,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会开发课程资源的老师只能是“教教材”或盲目仿效。创设情境的课程资源主要来自教材与生活实际,但教材提供的只是例子,他人的经验也只是例子,创设情境的课程资源需要老师自主开发。开发情境资源,应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为全文原貌|||[案例6]《比高矮》教学片段师:今天上课,老师需要一位小朋友的帮助,谁愿意?(学生来到讲台前)师:我和××同学哪个高?哪个矮?(站在同一水平)生(异口同声):黄老师高,××同学矮。(老师站在地面,××同学站在凳子上)师:现在我们俩谁高?谁矮?生:黄老师高。生:××同学高。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黄老师高,因他站在地面。生:××同学矮,因他站在凳子上。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知道要比高矮时两个人都得站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会准确。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一比,谁高谁矮。……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事物怎么比高矮。……[透视]

以上教学片段说明生活实际、知识经验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情境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发,才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并使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我们一方面在抱怨条件简陋而无法开发丰富的情境资源时,一方面却浪费这身边的基础资源,如教师自身、学生等,也许这些资源不够突出、不够现代,但却易于开发,便于使用。“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每位学生掌握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创设情境同样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平等参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文案例2中的教学片段,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课前把10封信分给10个小组,让小组同学商量后派一位代表来送信。全部送对了,“那我们看看信封里有什么?”教师把信一封一封打开,是一句“祝小朋友学习数学快乐”的话,这样既不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全班同学以鼓舞。[案例7]《位置》教学片段我把教室里座位按顺序编出座位号(类似电影院的座位号),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类似电影票)。在学习了用两个数字表示一个座位后,先让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号、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号,接着让每位学生向同桌介绍自己、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浮躁,老师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快乐了,但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因为这节课或这篇课文的学习而有所提升了吗?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一味追求的是我的课堂热闹了吗,一味迎合的是所谓专家的评价。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那就四人一小组,至于为什么合作,适不适合合作,怎样合作,却不作思考与探索,只为合作而合作,认为课堂有了这样形式的合作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那就让学生自主探究,至于我们的小学生具不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什么样的指导与帮助也不作考虑,只为探究而探究。我们的公开课更是这样,仿佛没有了合作与探究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是无法得到任何提高的! 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

素养的提升呼唤本真的语文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要做到“本色”和“生本”。“本色”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去除虚浮、装饰的东西,不盲目追求时髦,不为合作而合作,不为探究而探究,即使是公开课也应是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生本”要求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上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生本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的主动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不是“去老师”化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品质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感情融洽的课堂。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他们的

创建高效课堂论文: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创建高效课堂论文: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摘要】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高效?通过专题研究和实践反思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所在;一切为了学生,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措施;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根本策略;因此,立足教学实践,探究教学本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创新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由之路。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从现实的课堂教学来看,虽然经过多次教改洗礼,已有了根本改观,但纵观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究和改进,教学的高耗低效,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由此可见,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是当前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育人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高效?近年来,我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坚持以《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为导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改进

和优化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高效为目标,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方法策略和具体措施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教学、教研实际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和实践反思,使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建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思考和认识。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就必须具有未来的眼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新教学观念,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所在。在现阶段,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束缚,变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高效,首先必须用新理念引领和指导课堂教学。 1.1 “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育人为本,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以及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学校的教育,课堂的教学,都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在现实教育中尤其要克服“教育功利”和“知识本位”的不良影响,注重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好基。 1.2 “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这是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

基于问题的高效课堂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的冲动。”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 一、学生的“问题”去哪了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或敷衍了事。比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估算》。练习中首先让学生估算14+25、36—18两题,然后让学生比较估算值与精确值,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估算值接近精确值的特点。学

生A回答:因为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5邻近的整十数是30,所以14加25大约等于40,而14+25=39,估算的结果40非常接近计算的结果39。学生B接着马上提问并反驳:不对!如果是14+24呢?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4邻近的整十数是20,14加24大约等于30,而14+24=38,那么估算的结果30和计算的结果38相差的很多。当我听到学生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时,精神为之一振,而老师生怕讲不清楚或影响上课进度,只是敷衍了事:“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下面我们继续练习……”唉,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扼杀了。 二、“有问题”的高效教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经过学习,我认识到高新课堂的重要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通过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第二,认真学习校本培训。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还不足,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平时自己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学生参与的人数,还要看学生参与的质量。 本人担任初一年级英语教学工作,针对初一学生的自身特点:他们大多数同学来自下县,由于当地教育相对落后,对学习英语态度不够重视,还由于自身有自卑心理,不敢张口说英语,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导致上课调动不起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达不到预期理想的结果。然而,初中学生的优点是上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强,同学之间有相互竞争的意识。如何把这种优点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呢!在实践中我深切感到在课堂上设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点评讲课稿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点 评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点评 一、现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由于片面追求(及)合格率倾向的冲击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往课程评价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评价对象单一,重主导,轻主体,仅评价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2.评价指标仅限于教学目标、重难点掌握,教师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其具体情形往往是课堂上只有教师在认真地唱“独角戏”,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大多数仅限于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的提问。 3.评价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教师学生发展。 二、新课程评价的原则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规律的要求,课堂评价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学生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上。因此,课程评价必须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根据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水平,由原来注重整体评价的做法转向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达标,分层评价,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

2.全面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3.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要看学生是否都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否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情,是否主动探究实践。 4.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评价激励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能对教材进行加工,适合自己的学生。特别是激励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敢于逾越常规,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 5.交流性原则。教师要创设平等、轻松、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有认知冲突,当学生不认同老师、教材或讲错了,无人笑话、指责、批评;当学生标新立异或取得成功时,大家都诚挚祝贺,热情鼓励。 三、发展性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标准,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一堂课,评课焦点从主要看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这不仅是视觉上的转移,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的飞跃。一切教学设计,一切评价标准和教师的一切劳动都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努力倡导师生在学习中的交流互动,积极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使其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常规教学中要打造高效课堂,那什么样的课堂算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简单说就是“高效率、高效益”。就是每节课节奏较快、容量较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和训练量都较多,而学生的负担相对减轻,所用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师生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从教师的角度看,需要教师课前投入要大,准备一定要充分,课堂上一定要精心实施所制订的学案,充分展示高超的课堂技巧并融进自己的爱心与责任。从学生的角度看,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身心都动起来,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发挥出积极主动性。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虽然说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能够使这个“关键”发挥作用的基础还在于教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会凭空产生)。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把握住课时目标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打造高效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一、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多算胜,少算不胜。这句话应用在教学工作上,就是强调了充分的课前准备重要性。只有准备充分,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尽可能地考虑周到,才能提高效率并产生高效益,就是“胜”,没有充分的准备,打造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1、吃透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对于教育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晰的规定,对有关思想、理念作了权威的解释说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性的建议,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依据和遵循,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因而,我们在工作中必定要吃透课标,清楚我们所教学科应该达到的目标及其与前后的联系,明了本学段对以后学习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哪些是短时期的,哪些是必须长期贯彻实行的,等等等等。简单说,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课标就像我们在看着自己的手掌,每个手指的位置及特点都清清楚楚,大到功能小到指纹,了然于胸。 2、确定课时目标及实施办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课时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最好还要完整。但是像语文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必追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全面、系统,只要合乎课标要求,有重点,清楚可行就可以,只要把握住整体目标的系统完整即可。课时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有梯度,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度,还要考虑课时容量,适可而止,切忌贪多,欲速则不达。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将目标分解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每个子目标都通过什么途径、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用什么样的训练来巩固、或是强化。然后精心编组教学各个环节,形成学案。在此过程中,还要给学生预留出质疑空间,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高效实施完善的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是基础,只有将课前的准备高效地实施,才能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崇尚真知、探寻真理的氛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质疑、探究与合作,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使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扎实备课,设计出“个性化”教案。 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一节好的备课,首先还是应该备好教材。一篇好的教案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惟教参是论,不惟教辅是从。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转抄(下载.复制),照搬教学参考书,没有将教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自己仅仅是起一个搬运工的作用。所以备教材教师也要使用新思维,转化新视角,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做到备出“个性化”教案。 2、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备好课除备好教材外,还应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科学地教,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切实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安排教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课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水平,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交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在调节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课后了解学生的困惑及困难,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便在组织新教学时能即时补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成就高效的教学。 3、情境生活化,增强体验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就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体验感,从而取得教学的高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够让新课导入生活化,能够让演示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物代替挂图,代替课件,还能够让课外作业生活化,这些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还会产生学了有用,学以致用的对课本知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产生“经验”与“顿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个性课堂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共6页

个性课堂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编者按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方向和目标。它的教育价值实现,必须落实于课堂教学。《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而“个性课堂”正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最佳体现。它不仅让教师独特的个性特点得到张扬,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的发展。 从本期开始,我刊增设“特级讲艺堂”栏目,以期通过分享特级教师们的成功教学经验,给广大基教工作者的教学带来启发。现在,让我们跟随商德远老师,领略这“个性课堂”的迷人魅力吧。 个性课堂真正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能体现教师独特的个性特点,让教师个性得到张扬,更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每个学生自我潜能的有效激发,在全面发展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个性。个性课堂克服了“模式化”课堂的弊端,无固定模式,因课型而异,因课文而异,能充分体现与众不同的魅力,具有一般课堂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堂。 一、个性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魅力的智慧课堂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杨屹的情趣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

性,故能上出个性鲜明的精彩课例。个性突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继而形成教师个性,是构建个性课堂的前提。 课堂上,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个性魅力,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让课堂教学涂抹上智慧的色彩,将智能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至,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化了,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用独具特色的组织艺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匠心独运的评价策略,引发学生探究体验的欲望,启迪学生自主求知的智慧,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点亮学生生命的心灯,发展个性。 彰显着教师个性魅力的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教师的个性魅力犹如有着强大磁力的磁石,能牢牢地牵引着全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逐渐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教师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就会构建起情趣盎然、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 二、个性课堂是凸显差异教学特色的和谐课堂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差异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让语文高效课堂扎实有效 【提要】如何让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地进行,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然后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再次是引导目标明确的阅读教学;最后是进行循序渐进的习作训练。 【关键词】让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让我们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在短短40分钟内通过有效的学习并掌握知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知道,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只要我们及时把握、平衡和协调好各种教育因素,发挥各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让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地进行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然后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再次是引导目标明确的阅读教学;最后是进行循序渐进的习作训练。 一、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相长”。是说师生关系对学习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其一是教师应尊重、热爱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尊重、热爱学生,学生才会从心底里喜爱老师,从而喜爱学习,教育教学才可能走向自由。其二是教师应了解、信任学生。教师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困惑,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满怀期待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用百倍的努力回报教师,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能促使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其三是建立民主的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学生轻松愉快地聊天谈话,用最自然的语言进行最真诚的交流,这样就可使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可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知识面窄,主动探究意识不强,有很多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个人意识较强,缺乏合作能力。而互助合作既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能培养学生关心热爱他人的品格。全面发展、合作探究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课堂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我采取了几个具体措施:首先将班里同学根据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状况平均分组,每组以四至六人为宜,然后精选一批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当小组长。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均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由小组长记下,再由小组成员轮流代表本组发言。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了独立思考及大胆表达的机会,而合作交流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发展了个性,培养了多方面能力,极大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犹如高楼大厦,基础不稳,大厦将倾。而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无疑就是基础知识的教学。从我校每一次语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基础知识部分的失分特别严重,这反映了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准确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三) ——怎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像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传多远,他的影响力就有多远”。但是我以为教师要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师,仅有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为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总是墙外很香,墙里很臭呢?主要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甚至不务正业。总在说话上下功夫,没有在实干上做文章。只有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起来,研究才接近实际,学生才获得真正的收益。一个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上。只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高效课堂才能构建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彰显。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样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怎么样纠正自己教学的偏差?怎么样使优化的行为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把教学当做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关注知识的基点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基点上。这是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首先要问题。 其次,创设情境,在体验与体会中生成冲突(价值冲突、思维冲突、情感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方面,一般测评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感受。因而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但是总觉得最空虚。其实,不论你怎么样教学,哪怕是你没有教会学生任何知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就是这个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可能

成为技术骨干、科技精英、经济专家。因为这样的学生,可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究未知世界,钻研技术奥秘,探寻人生价值。问题随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预设的问题。就是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源自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内生性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世界,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场景中,引起深入思考,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触摸到冲突的真实存在,从而诱发探究、合作兴趣。 第三,提供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当家作做主,使课堂从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变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这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环。这个环节做好与做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我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动口朗诵、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总结、多质疑问难、多表达观点、多独立钻研、多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留下空白、留下课堂的不完美(课堂沉寂),也要在学生思维飞转、思绪起伏、思想飞扬。把这个环节做扎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基本达成。至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候教,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总在该讲出,讲在点子上,讲在困惑处。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会的不讲,讲讲学生也许还不会多的就放弃。对于主干核心的难点问题,还不要吝惜语言,该大胆泼墨就大胆泼墨。不然看节省了讲的时间,学生其实不理解,课后还需要补充讲解,那就形成节约型浪费了。要想使讲解有效率,我一贯的原则是坚持“六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抽象道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裸露知识包装化。做到六化,我感觉就提高了学生接收问题的效率。 第四,严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严格训练中内化知识、升华感情、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浅述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浅述_数学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电子白板有多种功能和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减少教师的备课时间,对课堂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最近研发出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具备了普通白板的功能,还在其基础上提高了自身价值。我们应该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课程计划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相结合,发挥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添砖加瓦,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直被教师和社会群体广泛使用。它大概的意思就是,兴趣可以使你对事物产生源动力,帮助你主动学习,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大多数的课堂上,教师经常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但效果往往不佳,课堂依旧是乏味、无趣的。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它已经成为全球教学活动多媒体化发展的趋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和独具一格的功能在课堂上发挥最佳的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用声音和影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丰富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功能创建出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力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平常化,就像使用平时的黑板和笔一样,将教学内容与白板充分结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二、过程演示,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电子白板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其他设备没有的特点,而且非常适合现在的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改进了原有的白板,充分实现了将屏幕放大的功能,它有聚光灯、遮屏、查看快照、查看板书、屏幕校准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调节自己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上,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有较为直观的教学效果,屏幕可以随意捕获,图形也可以随意进行编辑,更能将静态变成动态。因此,学生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支持下较为直观地了解课堂的知识点,提高对课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并且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都有了手写输入的功能,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展示平台,同时也为教师讲解题目和修改题目提供了便利。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打破常规,树立数学新思维。 三、交互融入,互动质疑,加深印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学习和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以便在备课时,可以减少时间,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电子白板中,与自己的科目设计理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数学课本中,有对于图形的认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出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图形,加以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或者科技化产品,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再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应该充分地将自己的课件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相结合,将自己的设计观念融入课程教学中,促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

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