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神话的世界_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_钱晓宇

_神话的世界_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_钱晓宇

_神话的世界_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_钱晓宇
_神话的世界_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_钱晓宇

第26卷 第1期2 0 1 2年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26,No.1

Jan.2 0 1 2

《神话的世界》: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

钱晓宇,李 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神话的世界》,作为郭沫若唯一一篇以神话与文学关系为中心话题的文艺论文,其特殊性和典型性

不言而喻。它既是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诗人正面探讨神话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结合郭沫若

同时期各类创作的实际,进入《神话的世界》,在神话的概念,科学与神话、民俗的关系,异域神话资源整合等有价值

的命题上均显示了郭沫若不拘泥、不困囿的开放心态。对《神话的世界》进行整体研究成为考察郭沫若早期文艺思

想中,有关神话思维与诗性特质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郭沫若、神话、民俗、文艺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087—04Myth World:A Mirror of Guo Motuo's Early Literary and Art Thought

QIAN Xiao-yu,LI yi

(Literary Academ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Myth Worldis Guo Moruo's only literary paper which tak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myth and literature as the central topic.Its particularity and the typical nature are self-evident.It not only mani-fests Guo Moruo's literary &art thought in his early time,is also the important document about the poet's direct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yth and literature.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Guo Moruo'scontemporary creation,Guo Moruo's objective and unbiased attitude in MythWorldto the valuable propo-sition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myth,the relations among science,myth and folk custom,the conformity offoreign myth resources and so on demonstrates that Guo Moruo never rigidly adhered to the popular con-clusion.Deep analysis on Myth World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inspecting Guo Moruo's literary and artthought about relations between his myth thought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ems in the early time. Key words:Guo Moruo;myth;folk custom;literary and art thought

《神话的世界》作为郭沫若唯一一篇以神话与文学关系为中心话题的文艺论文,其特殊性和典型性不言而喻。这篇短论最初发表于1923年11月11日上海《创造周报》第27号,后被收入1925年上海光华书局印行的《文艺论集》,目前收录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五卷中。这篇不到万字的小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郭沫若总体论述了自己对神话世界的理解;第二部分通过译介歌德和席勒的诗作,论证神话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就该文面世的时间而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启蒙精神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传播和接受,整理国故等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掀起各界论争,随着科学方法的进一步深入,本国神话学研究也开始崭露头角。

《神话的世界》与郭沫若同时期文学创作相互应和,诗人独特的神话观随之凸现出来。不过这篇论文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对于神话学意义上的神话定

*[收稿日期]2011-07-10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专项研究———“郭沫若神话思维研究”(GY2009L07)

[作者简介]钱晓宇(1975—),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义;对于科学与国学、民俗文化;对于神话资源的国别性等问题,都显示了不拘泥、不困囿的开放心态,洋溢着诗人特有的创作自信。

一 不囿于神话学角度的神话观

尽管从总体而言,中国神话学与西方神话学在学术建构的起点上存在差距,神话本身焕发的文化魅力仍然激发郭沫若与同时代的前辈或同辈们将研究目光投向这一神奇的领域。周作人的《神话与传说》,《神话的辩护》,《续神话的辩护》,《神话的典故》,《神话的趣味》,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神话杂论》,谢六逸《神话学ABC》、闻一多的《神话与诗》等等都是本土神话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郭沫若《神话的世界》也居于其中。它的存在不但是研究中国现代神话学的有力佐证,还是理解郭沫若神话观、神话入诗的重要理论参照。

谢六逸在《神话学ABC·自序》中就表示,神话研究作为独立的学科,已经为不少学者和文学家所认同,它“不是近世的宗教科学,是神话的科学,以原始人、古代、野蛮人对于事物本质,想像或思索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宗教信仰,为他的研究的对象”。[1](p29)他根据中西神话研究尝试着梳理出了人类科学的树状结构,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主干上生出的两大分支,而在文化人类学这一分支下考古学、工艺学、社会学、言语学和土俗学又并存,神话学,汇同宗教学和民俗学则构成了土俗学中令人闪耀的节点。

著名诗人闻一多则切实做起了神话传说的考据研究。其著名的《伏羲考》收录了大量文物图片、图腾绘本、考古遗迹。他结合古典文献上的各类记载,科学严谨地研究了中国原始神话人物“伏羲”的源流。至于他对楚辞的研究也在神话学领域被奉为代表。

茅盾对本土神话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从众多神话资源中剔除外来神话,佛教影响以及与道教形成中关系密切的神仙故事,集中针对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根本气质的原始神话。

顾颉刚先生在其涉及的领域,曾对神话故事形成,不同历史阶段故事演变的特色进行梳理,利用“层累”历史研究方法,对神话文本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

鲁迅先生对神话学的观点,早在1908年的《破恶声论》中就有体现,当时虽然没有系统地将神话学独立出来加以研究,但是却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早期神话观。他认为神话的存在与民间信仰是紧密相联的。他历时十三年创作的《故事新编》更是带有明显的重述神话的痕迹。

郭沫若跟上述文人学者对于神话的态度不同,他并非从科学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考证或梳理,也从未试图为其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定义,更没有野心为本土神话学支起学科框架。他对神话的理解更多来源于诗人的直觉,并将神话的产生归功于原始时代的诗人。在他看来,原始人是天生的诗人,是感受美与神秘的精灵。善于具象化思维的远古诗人利用各种可能的符号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神话正是这样一个感性活动的成果之一,因此郭沫若充满诗人情怀地喟叹:“神话的世界是从人的感性产出,不是从人的智性产出的”;“一切神话世界中的诸神是从诗人产生,便是宗教家所信仰的至上神‘上帝’,归根也只是诗人的儿子。”[2](p284)很明显,在郭沫若眼中,神话、感性、诗歌之间的因缘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身为诗人的郭沫若将诗人的地位奉于一切神祗之上,神圣的神灵都是诗人感性思维的产物,而最富原始生命力的原始人,其思维没有被模式化,没有被逻辑秩序限定。只有在这样的原始人群里,才会产生具有诗性特质的神话。虽然原始时代的诗人与神话更多的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但是,郭沫若并没有将他的神话观永远停留在原始创造环节。神话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涉及到神性与诗性的互通性问题。郭沫若循着这一思路表示:“神话是艺术品,是诗。我们在这里可以斟饮醍醐,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启迪。诗人的表象作用,我们不能在抽象的美学中去寻求,应该在这种具体的世界中学习。”[3](p286)此刻,注意力被转移到如何看待和利用神话资源的问题上来。

原始诗人———神话———诗歌———现代诗人形成了一个回路。郭沫若眼中现存的神话世界则成为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共同花园。只不过,原始人是在感受中创造了神话,而现代人却是在已有的神话资源中接近原始诗人的灵魂,感受具象的世界,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也只有如此,神话才不会成为冰冷的化石,才有可能获得新的生命,才能“一切平面都成立体,一切无情都变成有情。坟墓变成为母胎,活尸也才从母胎中再生。”[2](p286)

显然,郭沫若并不是从学理的角度进入神话的世界。当郭沫若在直觉上与神话产生了共鸣,无论

88

第1期钱晓宇,李 怡:《神话的世界》: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

是电光火石般的摩擦,还是于无声处的浸润,都可以随时闪现他神话观的诗意化特征。对神话世界的阐释逻辑更多取决于他天才般的诗性体质,而对原始思维的诗性崇拜则决定了郭沫若对于一切原始文明,尤其是神话与民间传说怀有天然的亲近感,也决定了郭沫若的“神话的世界”不是条分缕析、等级森严的,而是充满诗情诗意,驳杂却不失生动的灵性世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尤其是“女神”时期,正统神话体系中的诸神,民间传说中的神秘对象,异域或本土的神话典故都可入诗,各路神灵的来源甚广。这恐怕也就是他先于同时代不少文人,较早触及神话话题,但却没有将自己置于严谨的神话学框架中体质上的原因。尽管郭沫若文艺论集中的篇目多有增删,他本人后来还称自己那时期做的文章都是自掘的“坟墓”,但都不足以取消天才诗人对神话世界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事实上,《神话的世界》也始终没有被删除。

二 以开放的文化视野整合异域神话资源

郭沫若在创作和评论中从来都不会只拘泥于本土神话,他以纵横四海的心态,摄取能令其共鸣的神话宝藏,除了借助神话激发诗情、表达诗意,还看到了人类相通的感受力,从而确信神话思维蕴含着人类朴素的具象创造力,神话本身也为古今中外人类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毋庸置疑,郭沫若对于神话资源的跨界整合与文学性创化能力,就算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品鉴。

正因为郭沫若不拘泥于国界限制,大胆借鉴神话资源,其笔下的神话意象才会有中西合璧,古今浑成的妙趣。就像郭沫若《女神》中的“凤凰涅槃”,探究其来源的话题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兴趣点。郭沫若本人在《凤凰涅槃》前就有一个小序:“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年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郭沫若1920年1月26日致宗白华的信中所说的:“(一)凤与Phoen———字音相近,(二)同为火精,神怪程度相等,(三)凤本产于南荒,地点与印度天方相近”又可以成为郭沫若“熔中外关于神鸟的传说于一炉,却又以中国传统的说法为主要素材而创作出来的”[3]主要证据。

如果说《凤凰涅槃》是郭沫若本着开放的文化视野,合用中外神话资源的典范,那么《神话的世界》第二部分在介绍欧洲民间神话个案时,就更能体现出郭沫若对于神话意蕴不拘一格的创作和研究态度,为其在创作中的古今中外神话资源大汇合埋下伏笔。郭沫若在文中举出一系列中外相似的神话传说,比如“我国有人神化生宇宙之说,而印度也有;有天狗食日月之说,而斯干底那维亚半岛也有。有人是粘土造成之说,而希腊也有。屈原《九歌》中的太阳神‘东君’,衣青云,裳白霓,乘龙马,驾驷马,抚长矢,射天狼,更完全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相类……”[2](p286)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译介了歌德的《渔夫》与席勒的《渔歌》两首作品。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德国古代神话中诱惑渔夫或水边青年沉溺的水神(Nixe)传说。其实,欧洲神话中一直有传水中神灵利用歌声或者某些实物引诱入水的人,并摄夺他们的生命。郭沫若在文中也提到了四川乡下流传着水里有神,人脚一旦入水,水神就会抓住他的脚使其溺于水的传说。

事实上,在世界古文化的神话系统中,水神是很重要的神祗。据古籍记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不同的水神,在水神的称谓上也多有变化。在埃及神话之中也有水神,叫努。在希腊神话中也有水神(海神),叫波塞冬,他还是希腊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之一,他是宙斯的哥哥,地位仅次于宙斯。只不过此水神并非郭沫若介绍的“水神”。《神话的世界》里的“水神”更侧重于民间传说中流传的神灵鬼怪。

无独有偶,对于水中的神怪同样有兴趣的周作人在民国十九年以《水里的东西》为题,做了一篇中国式的河鬼散文。文章中站在民俗文化的立场,同样描述了河水鬼,这种溺死者的鬼魂“每幻化为种种物件,浮在岸边,人如伸手想去捞取,便会被拉下去,虽然看来似乎是他自己钻下去的。假如吊死鬼是以色迷,那么河水鬼可以说是以利诱了。”[4](p138)古今中外的水神,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雌雄人鱼等水怪具有摄人心魄的魅惑力量,作为取人性命的鬼神在各自民俗文化中多半带有反面色彩,在很多情况下外形也令人悚然,带给人们难以排解的恐惧。不同的是,郭沫若并未将河鬼或者水神仅视为恐怖对象,反而从它们的存在形态中感受到神秘、幽静的魅惑之美。显然,郭沫若在阅读和译介过程中强化了自己对神话资源整合,对神话于诗歌中的意蕴延伸等理念。根据《神话的世界》中引用的两首德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文原诗来看,歌德和席勒这两位异域诗人在诗中都运用了水神诱人溺亡的神话典故。前者侧重于描述渔夫坐在岸上倾听水神的歌唱,此歌声并非威逼利诱,而是激发听者的智慧和情感,使渔夫欣然赴死时完全进入“如象遇情娘(Wie bei der LiebstenGruss)”,[2](p290-291)那样无法自控的状态。后者对水神的描述更加唯美,完全不渲染阴森可怕的气氛。当郭沫若面对原诗描述水神诱人入水的歌声时,选择意译为:“忽听一声鸣,声如笛样清,又如乐园天使声(Da hoert er ein Klingen,Wie Ffoeten so suess,Wie Stimmen der Engel In Paradies.)”[2](p290-291)。由此,郭沫若更加坚定了开掘民间神话宝藏的信念。神话资源,包括散落在民间的众多神话传说———“这个无限的宝藏,正待我们去开发,正足以丰富我们的生命。不怕就有偏激的启蒙主义者要笑为‘搅拌野蛮人的死灰’……”[2](p291)。

三 不拘泥于整理国故之争

郭沫若对待神话看似诗意随性实则开放包容的心态并不超然于他同时期的总体文艺思想观,完全是有迹可循的。可以说,除了其诗人特质在起作用,他对于文化、文明的理性考量也不容忽视。《神话的世界》完成后的第二个月,即1924年1月,上海《创造周报》第36号上发表了郭沫若《整理国故的评价》一文。在文章中,郭沫若对旧有文化,严格地说是国故以及现代科学主义等热点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郭沫若对整理国故、高倡科学等问题的思考,恰恰间接反映了他对于神话等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包容态度。

在《整理国故的评价》中,郭沫若颇幽默地说:“要研究科学或者要造机关枪,那最好是自己向研究室里或向兵工厂里去埋头锻炼。这样不消说是有功于社会。但如只笼统地排斥国学,排斥国学研究者,这与笼统地宣传国学,劝人做国学研究者所犯的弊病是同一的,同是超越了自己的本份而扰乱了别人的业务。”[2](p160)其中既没有顽固地捍卫科学主义,更没有非此即彼的狭隘。在郭沫若看来,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由于见解不同,争执是不可避免的,但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也不一定非要将对方歼灭,并在《神话的世界》中预言,除非人类灭绝,才有可能将一切如神话传说般不能反映现代科学理念的东西消灭。

郭沫若在早年就清醒地看到科学研究与国学研究完全能够各司其职,各有发展。回头再看他在《神话的世界》里,也明确表示:“我们对于神话的世界,当然不能学无智者的盲目信仰,然而也不能学主智者的执意反抗。对于真实的探讨与对于梦境的追求,可以分道而并行,可以异时而两立”。[10](p285)将《整理国故的评价》作为参照,郭沫若在《神话的世界》中持客观态度对待典型的民族文化产物———神话的观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分道而并行”和“异时而两立”的前提下,郭沫若虽然从未游离于时代主旋律之外,但与此同时,在其文艺论集中还收录了不少关涉民俗、神话、性灵文学类的小论文,如他曾分析过“神鸦”在唐朝,印缅、中国民俗中不同的象征意义,从“神道观”和“人情观”进行分析,得出“是知,神与不祥,其源不二”[5](p338)的结论;在考证袁枚《诗话·补遗》卷十第四七则“周青元”的故事时,提出袁枚“本多迷信,神仙妖怪、扶乩炼丹、前身后世、诗谶畿祥,无不信之”[6](p391);从“紫姑神”即“厕神”那里看到了旧时“官宰‘神明’”[7](p392)的巨大讽刺意味;对袁枚的《随园诗话》也发表过不少读后心得。

短短一篇《神话的世界》不仅表现了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中对于神话的理解和态度,还有效地折射出郭沫若神话观的开放性,成为人们全面解读郭沫若诗歌中的神话元素,研究其早期文艺思想特征的重要文献。

[参 考 文 献]

[1] 谢六逸.神话学ABC[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 黄泽佩.凤凰涅槃三题[A].贵州文史丛刊[C].1998,(2):54-57.

[4]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郭沫若.神鸦[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6] 郭沫若.九天玄女[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 郭沫若.紫姑神[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09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本文为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课题“郭沫若之于马列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及认同”(重点项目,课题编号:GY 2013A 0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7 作者简介:邱少明(1971—),男,安徽六安人,中共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邱少明 (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88) 摘要:一代学术大师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和《神圣家族》的节译,他翻译的主体原因一是矢志修学储能,二是炽热理想情怀。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的价值意蕴一是具有很高的翻译学术价值,二是具有很强的理论宣传功效,三是加速自身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符:A 文章编号:1003-7225(2015)02-0024-05 作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的巨擘,郭沫若倾注毕生精力,为中华文明的翻译事业注入甘洌清泉。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方面,经典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神圣家族》(1936年5月)、《德意志意识形态》(1938年10月),其他有《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4年,河上肇著)、《黑格尔式的思辨的秘密》(1936年,马克思著)等。而且,郭沫若差点儿翻译《资本 论》①。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不仅极 大提升了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速迈向马 克思主义之路,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大众化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文学的建立发展,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具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况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 撰写于1857至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乃马克思首部正式公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经典,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年6月出版,全书涵盖三部分,即《序言》《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8月底 至9月中旬的20余天,为即将着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的“总的导言”。1930年5月,郭沫若正式译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一节,冠以《经济学方法论》登载于《社会科学讲座》第1卷(1930年6月出版)。接着,郭沫若耗时大半年,于1930年12月译完《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交上海神州国光社付梓,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个中译本②。该译本涵括三部分,即马克思1859年序言,资本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在1932年5月出版的《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号第1卷(王礼锡、陆晶清主编)上,《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本被专门广而告之:“本书的译文,忠实流畅,郭先生译此书时,尤特别审慎。排列格式,一依原样,并经郭先生亲身校对,绝无错 文错字,读者一读便知。”[1] 该译本1946年由上海 郭沫若学刊2015年第2期(总第112期)翻译研究 *

9个外国神话故事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伊甸园: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 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 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他精通日、德、英等国 文字,译作颇为丰富。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 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 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郭沫若选译 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 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 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 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 新社会。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 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 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选择翻译 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 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 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文化运动。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 巨大。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 为“中国的惠特曼”。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 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 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 革命要求相适应的。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 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 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 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二、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及评析 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 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 人,郭沫若很快通过翻译在西方作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并很 容易接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受他 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 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 观的过程。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正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的“翻译 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非常

西方神话故事有哪些6篇

西方神话故事有哪些6篇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艺术、文学和语言有着明显而深远的影响。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诗人和艺术家很多都从希腊神话中获得灵感,并为其赋予现代意义。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西方神话故事有哪些_西方神话故事经典版2020.欢迎阅读! 西方神话故事长篇1 他也充当人类的老师,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创造的,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但的天神宙斯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宙斯, 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予人类为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后的物品——火,但普罗米修斯却想到个法子,用一根长长的芦苇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火种并带给人类,于是,宙斯大怒,他吩咐火神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

但是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宙斯他饶恕你,”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斩钉截铁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火神只好把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 此外,宙斯还派一只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会长出来,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屈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为止,他一直忍受着这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现在俺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成为别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 1936年,奥林匹克历首次举行激动人心的圣火接力仪式,火炬穿越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7个国家,全程3050公里,共有3331人参加火炬接力,火炬所经过的城市都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设立专门的祭坛点火,声势浩大的火炬接力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仅唤起

世界神话体系(部分整理)

亚洲 中国神话《山海经》.... 越南神话《岭南摭怪》/《岭南摭怪列传》 日本神话《古事记》《日本书纪》 韩国神话《桓檀古记》 印度神话《吠陀经》《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泰国神话《昆昌与昆平》 柬埔寨神话 古巴比伦神话《吉尔迦美什》《埃努玛?埃立什》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吉尔迦美什》 格鲁吉亚神话《虎皮武士》 亚美尼亚神话《萨逊的大卫》 欧洲 北欧神话 冰岛神话《埃达》《萨迦》 日耳曼神话《尼伯龙根之歌》 俄罗斯神话《伊戈尔出征记》 芬兰神话《凯莱维拉》/《英雄国》/《卡莱瓦拉》 波斯神话(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阿维斯塔》 菲尔多西《列王纪》 萨迪《果园》《蔷薇园》 哈菲兹《抒情诗》欧玛尔?海亚姆《鲁拜集》

莫拉维《玛斯那维》、《夏姆斯诗集》、鲁拜诗 鲁达基《鲁达基诗集》 贾米《春园》 内扎米《蕾莉与马杰农》、《内扎米诗选》 口述,遗失 《罗兰之歌》 维吉尔《埃涅伊德》、《埃涅阿斯记》 (德)夏尔克《罗马神话》 奥维德《变形记》《岁时记》 《书库》-(译本)->《洛布古典丛书》 《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奥德赛》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 托名《荷马颂歌》 白俄罗斯、乌克兰、南斯拉夫、波兰、捷克、 《原初编年史(Primary Chronicle )》 《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贝奥武甫》 《熙德之歌》凯尔特神话 法国神话 罗马神话 希腊神话 斯拉夫神话(俄罗斯、 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萨克逊神话 英国神话 西班牙神话 意大利神话 罗马尼亚神话 立陶宛神话

埃及神话 书》《亡灵

《松迪亚塔》包含了【《松迪亚塔》 《奥兹迪》《姆温都史诗》《李昂戈?富莫的传说》 《盖西瑞的诗琴》《姆比盖的传说》】 美洲 〈〈太阳神的祭品:阿兹特克和马雅神话》 埃尔米洛?阿夫雷乌?戈麦斯《波波尔?乌》 东尼?艾伦、汤姆?鲁文斯坦著 《太阳神的祭品:阿兹特克和马雅神话》 非洲神话 玛雅神话 阿兹特克神话 印加神话 瓜拉尼神话 阿根廷神话 口述,遗失 何塞?埃尔南德斯《马丁?菲耶罗》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14245790.html,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作者:田洺菲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摘要】跨文化交际即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交际时,影响其信息传达的语言以及非 语言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是影响交际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交际失败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观念背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与习俗,神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先祖对生命起源与自然变化的推断与想象,这些神话中蕴含着先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是中西方文明的代表。本文主要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角度;中西方神话故事;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即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交际时,影响其信息传达的语言以及非语言文化因素,神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先祖对生命起源与自然变化的推断与想象,这些神话中蕴含着先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是中西方文明的代表。由于产生的环境与背景不同,东西方神话故事也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中西方神话故事的特性 西方文明源自“两希文化”,即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创造了基督教文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希腊神话史诗,对此,马克思曾经提出:希腊神话不仅仅是希腊艺术宝库,也是它的土壤。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下,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学,缔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是文化历史的明珠,其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上古神话、上古传说与仙话等等,在《搜神记》、《淮南子》、《山海经》中都有记载,比较完整的作品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等,下面即以中西方代表性的远古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进行对比。 二、中西方神话故事价值观上的差异 希腊罗马神话中塑造的神仙都是根据凡人形象加工塑造而来,男性英勇、强壮、健美,女性美丽、妩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仙的凡人化。其神仙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的七情六欲,从这一层面而言,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合度更高,他们在具有神性的同时兼具人性,崇尚智慧、荣誉与力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无惧道德规范,崇尚张扬与自由,这也是西方个人主义的表现。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神仙与凡人之间的故事也是人类社会复杂关系的具体表现,神仙的作为实质上就是世人的作为,在这

全球化与大学 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

全球化与大学 ——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 菲利普?G?阿特巴赫 ? 2012-11-22 16:10:36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1期作者简介:菲利普?G?阿特巴赫,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美国波士顿MA02467 菲利普?G?阿特巴赫(1941—),男,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内容提要: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讨论了。有人认为,全球化、互联网与科学共同体可以使各国在知识相互依存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这一竞技场获得平等的机会。有人则宣称,全球化不但意味着世界性的不平等,而且会导致大学“麦当劳化”。也有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长,都是全球化的结果。在这些假设中,有些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存在不少误解。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真实状况,着重讨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影响方式。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全球化在怎样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国家。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高等教育不平等中心边缘 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已经有许多讨论了。有人认为,全球化、互联网(Internet)与科学共同体可以使各国在知识相互依存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这一竞技场获得平等的机会。有人则宣称,全球化不但意味着世界性的不平

等(inequality),而且会导致大学“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也有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私立高等教育的增长,都是全球化的结果。在这些假设中,有些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存在不少误解。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真实状况,着重讨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一些影响方式。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全球化在怎样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未来几十年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国家。[1] 长期以来,大学深受全球环境的影响,因而受到校园外以及跨国界的环境的影响。然而,当人们分析21世纪的全球化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现实。由于大学的深厚历史根源及其对大学气质和治理方式的持续影响,当我们考察大学时,采取一种长远的视野是有裨益的。正如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指出的,那些16世纪20年代以前成立的机构(institutions),其中只有85个至今仍然存在,包括罗马天主教教会、英国议会、几个瑞士行政区和约70所大学;在它们之中,可能大学的变化最小。[2] 从一开始,大学就代表着全球性的院校机构,因为它们使用统一的语言——拉丁语,并且为国际顾客即学生服务。当时的教授同样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的学问。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除了开罗的艾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以外,均起源于共同的渊源——中世纪欧洲大学,特别是有教授治校传统的巴黎大学。由于殖民统治的缘故,非西方世界很多地区也输入了欧洲的大学模式。即便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国家——如日本、泰国、埃塞俄比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接受了西方学术模式。[3]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中国、尽管该国业已建立坚实的本土学术传统。中国大学表现出了国际性和中世纪欧洲大学传统的特征,譬如院校的基本结构和教学方向。 美国大学结构在全球影响深远,表征着世界各地大学特征的基本结构,但其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六篇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六篇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一 神话是世界文化的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各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感受那美丽、多彩、奇特的神话世界,还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这本书选了中外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还可以激起我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比如其中的《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以半途而废。 走进神话,我们认识了许多可爱可敬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耶和华;为人民造福的神农氏、后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诚实忠厚的桃太郎…… 这本书中的每一篇神话故事都很精彩,我每读完一个,都会很震撼,并且有所感悟。让我们再读一读这美丽的神话故事吧!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二 《中外神话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黄帝,黄帝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引领军队战胜了实力强大的蚩尤,让嫘祖妻子养蚕做成了衣服,黄帝还有许多事迹,其中大战蚩尤和仓颉造字最令我佩服! 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叫蚩尤。经常去攻打弱小的部落。其实蚩尤还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勇猛无比。他们擅长造刀、弓等各种各样的兵器。一次蚩尤杀到了炎帝的部落,可是炎帝打不过蚩尤,被杀得一败涂地。炎帝于是去找黄帝

帮忙,黄帝在涿鹿,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一起攻打蚩尤,这就是的“涿鹿大战”。于是黄帝与蚩尤经过多次激励的战斗,最终打败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活捉了蚩尤。黄帝最后统一了各个部落,因为各个部落的人都敬重黄帝。就这样,中国就稳定下来了。 黄帝打败了蚩尤,于是命令仓颉造出一个能代表物体的东西就是:字。 仓颉有一天去参加合订本守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争了起来,原来是看见地上的脚印才知道的。仓颉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有一种符号表示东西呢?他高兴地狂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渐渐地,这种符号的用法全推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黄帝除了大战蚩尤、命令仓颉造字还有很多很多的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真不愧是我们的中华始祖啊! 读《中外神话故事》有感三 在这本书中,“女娲补天”的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愚公移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董永还债”告诉了我们要想董永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精卫填海”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有强大的毅力,鉴定的意志,不要轻言放弃…… 书中还有很多故事,每个小故事都会让我明白不同的道理,真的是受益匪浅。这本书还教给了我怎样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还能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学界通常将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五四”时期, 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开始; 发展期———从1924 年流亡日本到40 年代末, 从翻译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 成熟期———建国后。三个阶段中, 以第二阶段翻译的作品最多, 涉及的面也最广, 尤其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著的翻译。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

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尤为适用。 Ode to the west wind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 像败叶一般吹越乎宇宙之外

东西方文明都有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东西方文明都有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不同文明或者民族的神话含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西方神话启示人们的哲学智慧,东方神话体现道德修炼,教化人心。从许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看,东西方古人都是敬神的,遵守着神所教导的道理为人处事,薪火相传。 现代人相信“眼见为实”,认为目前科学无法论证的“神话”只是文学艺术的加工。但也有思维开阔的科学家和学者,从神话中获得启示,获得了别于以往的理性研究成果。而一些科学的发现,也证实了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传说。 科学家称诺亚方舟曾真实存在 人们在建造诺亚方舟。(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据《圣经》记载,上帝为重淘汰已经彻底不相信神、彻底败坏了的人类,下令信徒诺亚制造一艘庞大木舟,在洪水到来前将地面上所有动植物,按类别、雌雄一对对全部接运方舟内避难。随后,洪水淹没了地面一切,只有方舟漂浮在水面。洪水过后,方舟最后就停靠土耳其亚拉腊山。 公元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亚拉腊山考查,并在日记中写道:诺亚方舟依然停泊在某一座高山极顶之上,那里终年积雪越来越厚,将方舟淹没于千年积雪之下。 《圣经》中记录诺亚方舟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注:一肘为0.45米),也就是说诺亚方舟长144米,宽24米,高8.5米。今年4月,英国莱斯特大学物理系几名毕业生利用《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比例数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得出,这种体型的船只可承受7万只动物的重量,并能在水中漂浮。 研究结果认为,诺亚方舟确实存在过。研究人员表示,很多人认为《圣经》不可以作为科学信息的来源。当我们发现这是可以的时候,我们也很惊讶,这个概念(《圣经》作为科学研究信息来源)确实可行。 著名考古学家的发现来源于神话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总的来说,前人主要从内容、思想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西神话进行了比较。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陈素萍在《浅谈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异同》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 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认为“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神话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神话 高考满分作文1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醒来,巨龙腾空而起,巨龙震惊了世界,世界八方来贺! 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就是这么一群人,创造了东方神话、世界神话。 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理由挺起腰板,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十一五”期间,GDP达到万亿元,年均增长%,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一个东方神话已经诞生! 看看我们的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速公路斗转蛇行,高速铁路风驰电掣,高等教育如日中天。更重要的是,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描述的理想的生活不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现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手机、电脑最多的国家,农民都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楼房。冬

天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夏天可以享受空调的凉爽,出门都是小轿车: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 是什么创造了神话?是谁把我们带进了和平伟大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繁荣,中国也曾经是世界大国,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们曾拥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百姓安居乐业,文化高度发达,是诗歌的顶峰时代,是开放的包容的时代。我们也曾在《清明上河图》里见证过汴京的繁荣,见证过商品高度发达的大宋景观,因为那同样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时代。我们在历史书上也见识了“康乾盛世”,因为决策者懂得以民为本,大力发展经济文化。 但那已经是一个历史,在此之后,中国遭受了百年的离乱,中国人变成了东亚病夫。 在屈辱中觉醒的国人终于在20世纪的70年代大笔一挥,打开国门,走进改革开放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时代,从此,中国势不可当,巨龙笑傲苍穹。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是

世界各国神话故事大全

【欧罗巴】 阿革诺耳国王的女儿,美丽的公主欧罗巴,在一个深夜里,天神给了她一个奇异的梦。好像两块大陆———一块是亚细亚;一块是亚细亚对面的大陆———变成了两个妇女模样。一个是当地人打扮,一个是外乡人打扮。她俩为抢夺她而互相斗争着。当地的妇女说她哺育了她;外乡妇女则用强有力的手将她抱在怀里,并将她带走,说命运女神指定她将作为宙斯的情人。 欧罗巴醒来,只觉面孔发烧,她不知道这梦是吉兆还是凶兆。 清晨,阳光灿烂,欧罗巴暂时忘掉了她的梦,和女伴们一起来到海边开放着许多花朵的草地。女伴们兴高采烈地分散在草地四周,采撷着美丽的鲜花。欧罗巴也挎着一只金花篮,在草地上跑着,采摘她心爱的花朵。她采到了一枝特大的火焰一般的红玫瑰。 众神之父宙斯被爱神阿佛洛狄忒的金箭射中,为年轻美丽的欧罗巴而神魂颠倒。他隐去神的真形,化成了一条牡牛。这样,既可骗取年轻姑娘的柔情,也可能躲避神后赫拉愤怒的妒火。 牡牛来到欧罗巴的面前。它长得是那样美丽,像人工雕琢的双角,金黄色的身体,前额中闪烁着一个新月形的银色标记,亮蓝的眼睛里闪耀着柔和的光,显得十分温驯。欧罗巴很喜爱这条牛,她温柔地抚摸着它的背,给它拭去嘴上的泡沫,然后吻了一下它的前额。这是牡牛快乐地鸣叫一声,在欧罗巴的脚边卧了下来,昂着头,望着她,向她展示它那宽大的脊背。 欧罗巴喊着她的伙伴们:“快过来呀,姑娘们!让我们骑到这只美丽牡牛的背上玩吧。我保证,我们都可以坐得下。看,这牛是多么温顺,多么可爱呀!我相信它和人类一样有颗善良的心,只是不会说话罢了。” 说着她灵巧地跨上了牛背,她的同伴们则踌躇害怕,不敢上前。 牡牛得到了它的意中人,立即从地上跃起,起初是缓缓地走着,当到了大海边的时候,立即跃身向大海奔去。欧罗巴吓得大声喊叫,向她的伙伴们伸出手来,但她的同伴们已够不着她了。 牡牛四蹄轻巧地踏在海面上,不沾一滴水,像骏马在柔软的草原上奔驰。欧罗巴害怕得双手紧握着它的角,怯怯地说道:“神牛啊,你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大海是鱼类的运动场,不是牛行的航道。你用脚在上面走,你一定是一位神明,因为你的行事,只有神才能做到。” 那牡牛答道:“不要害怕,姑娘。我是奥林匹斯山众神。出于对你的爱,我才变成了牛身,在海中这样奔波。不久,将有一块新的陆地收容你。我们的新房也将安在那里。” 不久,欧罗巴故乡的陆地渐渐消失,太阳开始西沉,天黑下来。

阅读课《走进神话世界》

走进神话世界 阅读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过程: 一、谈神话,感知神话人物。 1、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吗?对了叫《哪吒闹海》它选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榜》。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黑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说话——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去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重点点评: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哪吒和沉香了,因为他们都很善良和孝顺是孩子们的神。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们手里的《中外神话传说》,向《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界中的一滴水呀!今天我们就借助《中外神话传说》这本书,走进神话世界,更好地读懂神话。 二、品神话,读懂文字和情节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并没有引起国际翻译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他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在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系统地分析郭沫若提出的翻译理论以及进行的翻译实践,着重分析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的郭译本。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西风颂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它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译者伦理观 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这样的译法取决于以下先决条件: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这说明他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要有严肃的态度。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读者应该从教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多培养直接读外籍的人材;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二、翻译动机论 郭沫若认为,文学研究不论研究作家或研究作品,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介绍家和读者。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对读者有指导之责。郭沫若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态度论述了翻译的动机。他认为如果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能涌起创造的精神、有精深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能把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那么他的译品必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必然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三、翻译创作论 (1)郭沫若指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因此,文学翻译须寓有创作精神,除了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郭沫若还指出,翻译外国文学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对原著的时代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的发挥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而是受到原文和原作者的限制制约,是在从属状态下的创造。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同的翻译家译同一部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而译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译者发挥创造性的能力。 (2)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风韵译”诗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它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优势来阐述文学翻译的问题,是中国翻译文学艺术追求的精辟概括。 在翻译实践方面,以《西风颂》为译本进行简单的分析。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西风颂》时采取的是新体诗的形式。新体诗与旧体诗相比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二是摒弃了中国传统诗歌严格的格式、韵律、平仄、对仗等要求,而采取西方诗歌的分体形式。分体形式被随后的新诗人们相继模仿,逐步成为中国新体诗区别于旧体诗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主要形式特点。 在音律方面,原诗严谨整齐的押韵形式没有移植到译文中。郭译《西风颂》违背了原始的押韵规律,那么原诗在音律上锁表达的听觉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诗人根据汉语的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汉语的声调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康熙字典》前面的《分四声法·等韵》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等都暗示了汉语声调所具有的的不同感情色彩: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利于表达高昂明丽、强烈、婉转和急促的不同类型的情感。﹝1﹞如第一节中有几“ang”音的韵脚,“床”“样”“羊”“香”让人联想到西峰四处飞扬,呼啸遍野的情景,与原诗的半元音﹝w﹞和摩擦音﹝s﹞﹝f﹞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形式方面,虽然保留了原诗的分行形式,但是也没有严格按照原诗的每节四个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双行体的结构结构形式进行排版,也没有完全遵照原诗跨行和跨节的手法。郭沫若主张“诗歌应该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郭沫若注重的是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写诗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对于诗歌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之本质绝不在韵脚的有无,无韵者可以为诗,而有韵者不必尽是诗”,可见他并没有把严谨的结构形式看作诗歌存在的基础。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的时候有这样的体会:“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2﹞要达到这种和作者合而为一的境界,必须做到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彻底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郭在翻译时较多地注重的是这种事实质的内容,而较少地注重其外在的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3﹞在内容上,郭对原诗的串行现象进行了调整,把原诗的意象重新整合,创造性地重新分行。“从译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创作气息……”﹝4﹞译诗与原诗虽然没有在分行上完全齐整地对应,但是译诗基本没有损害原诗的内容与意象。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主观的整合,重新呈现出原作的面貌,实在领会原诗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发挥。

神话故事阅读教学教案

走进神话世界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动画《哪吒闹海》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话人物。 1.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吗?对了叫《哪吒闹海》它选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榜》。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黑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说话——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去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重点点评: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哪吒和沉香了,因为他们都很善良和孝顺是孩子们的神。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们手里的《中外神话传说》,向《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界中的一滴水呀!今天我们就借助《中外神话传说》这本书,走进神话世界,更好地读懂神话。 二、品神话,读懂故事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 1.打开目录,同学们会发现《阿里山》和《世界最初的七天》这两个故事之间空了一行。看到了么?分隔的前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后半部是外国的神话。中国部分的第一个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都读过了吗?谁来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出示说话训练:读了《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了天和地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____,宇宙混沌一团,像___,是___用他的神力,开辟了___,他的___ 变成了世间的万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