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起诉要件之重构——兼论法官的释明

民事起诉要件之重构——兼论法官的释明

民事起诉要件之重构——兼论法官的释明
民事起诉要件之重构——兼论法官的释明

民事起诉要件之重构

——兼论立案法官的释明1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卯俊民230031]

【论文提要】随着法院司法改革尤其是立案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事案件“起诉难”问题已明显减少,但却并未根本解决;或者是不予受理,或者是驳回起诉,类似现象在司法实务中仍时有发生,由此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期望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事起诉要件运行现状的评析,并在总结和借鉴相关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民事起诉要件的重构提出一己之见。同时,当事人的起诉与法院的立案受理是紧密相连的,立案法官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起诉,其中多数时候都渗透着立案法官的释明行为。故从当事人的起诉行为与立案法官的释明行为这一联接点上加以考量,当是本文的应有之义。其中亦贯穿着“司法为民”等现代司法理念,虽然并不那么抢眼,但对于完善当前我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却不无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全文共10399字。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不难看出,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起诉要件的要求极其严格,根本不利于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和诉讼的提起。因此,根据现代司法理念,在借鉴外国合理做法的基础上,从立法和制度设置方面对我国的民事起诉要件予以重构,已势在必行。鉴于当事人起诉与法院立案受理的内在联系,在重构我国民事起诉要件时,对立案法官的释明行为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必须把立案法官的释明行为纳入重构民事起诉要件的视野,一并予以考量和设计。

一、我国民事起诉要件之运行现状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起诉要件具体包括: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当然,提交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状也是必要的(口头起诉时例外)。此外,起诉还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否定性条件。2

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后的最初几年内,该条规定尚运行顺畅。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和民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有关起诉要件的规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起诉难”现象日益加剧,对民众合法权益的保护显得尤为不够。为了解决“起诉难”问题,各地人民法院实施了“立审分离”等改革方案,并相继建立、健全了立案机构;最高人民法院也于1997年专门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试图缓解立法滞后和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并不如所预期的那么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一些未能解决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现行法律对民事起诉要件的不合理规定,为司法实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1.混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所谓起诉要件是指诉的适法提起所必需的要1因本文仅就起诉阶段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故如无特别指明,文中的“法官”,一般仅指立案法官。

2关于起诉状和否定性条件的内容,参见《民事诉讼法》第109条、110条、111条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件。欠缺此要件时,即使存在起诉行为,其起诉在诉讼法上也视为不成立。3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起诉要件通常只包括提交合法的起诉状和交纳必要的案件受理费等。诉讼要件则是指这样一些事实:只有在具备这些事实时,才能够作出实体判决或者称本案判决;如果没有这些事实,诉讼就会被驳回。正因为如此,它们常常被称为实体判决的条件。4在大陆法系国家,诉讼要件可分为绝对的诉讼要件和相对的诉讼要件两种。5而我国现行立法对起诉要件的规定过于严格,近似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要件,当然不利于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和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比如,对原告的主体资格过于苛求,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所要求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即要求原告是正当的当事人。这就势必要求法院在起诉受理阶段,就应进行实体审查,审查原告是否有实体权利,而此时诉讼程序尚未开始。6这种做法是违背民事诉讼法理和司法实务客观规律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正当当事人和诉讼当事人(或程序当事人)是不同的概念,7如在起诉阶段就对当事人条件作出过高的要求,则势必会将一些本来能够纳入司法保护范围的权利拒之于法院大门之外。其次,我国《民事诉讼法》仅规定了7日的审查受理时间,若要求法院(尤其是工作繁忙的法官)在短暂的7日内审查此类本属于诉讼要件的事项,则明显勉为其难,而且实际运行效果也并不理想。

2. “起诉难”现象无法杜绝。正如以上所言,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将诉讼要件与起诉要件混为一谈,为当事人的起诉设置了过高的起诉条件,将那些本应当由法院保护的权利诉求拒之于司法救济的大门之外,导致很多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案件都不能被法院正常受理。此类案件或许在民商事案件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却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使得很多当事人告状无门,只能忍气吞声或寻求其它途径解决纠纷,给社会留下了难以预料的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司法乃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8,如果此种现象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损害法院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力。当然,最直接的后果还是“起诉难”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3.有悖现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社会实践与司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与变迁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如果人为地压缩当事人的起诉空间,导致“起诉难”现象难以根绝,很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会使民众对司法权失去信心,司法机关的权威性自然会在民众心目中有所动摇。同时,发生的纠纷得不到平息和消除,正常的社会秩序难以恢复和维护,也就有违司法权的设置目的,司法机关自然也就会失信于民。

当然,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绝不能过于片面,不能仅因为存在的部分问题而完全否定其积极的一面。虽然博登海默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法律制度是这样一

3【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峰、郭美松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4【德】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法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页。

5关于大陆法系国家诉讼要件的具体阐述,参见邵明著:《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8页。

6刘敏著:《裁判请求权研究——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171页。

7因文章篇幅所限,关于正当当事人(或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410页。

8贺卫方著:《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97页。

些法律法制,他们的特征是将僵硬性与灵活性予以某种具体的、反论的结合。”9但考虑到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是在1991年制定并实施的,而这十几年恰好又是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很多情形是在当时所无法预料的,尤其是当时的立法思路定位于“宜粗不宜细”,故致使现行的法律与复杂多变的现实有所脱节则是情理之中的事。当然,现实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必须在对民事起诉要件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前提下,给出相对合理的对策。

二、民事起诉要件重构之理论基础

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必须对我国现行法律所规定的民事起诉要件加以适当的改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仅从其本身加以考查,则会显得过于简单,同时也难免会遭遇肤浅之嫌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会发现只有引入系统研究的方法,并从与所要研究问题相关的多个角度加以分析,相对合理的思路和对策才能得以形成。

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民事起诉要件所存在的诸问题并试图对其重构,除了满足现实需要的紧迫性之外,还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如上所述,从当事人起诉与法官释明行为的联接点上加以考查,是本文的应有之义。故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司法理念的多维视角,从理论层面加以分析和阐释。

1.司法为民的现代司法理念

当前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是使审判制度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并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判机关的宗旨是服从、服务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其审判方式应适合现阶段诉讼当事人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及法律服务的实际。10我们当前的社会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因为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法院的权力也都是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所赋予的,其工作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民事诉讼目的

所谓民事诉讼目的,是指民事诉讼制度是为了什么而存在或设立的。11尽管关于民事诉讼目的有多种学说12,但我们认为,考查民事诉讼目的,应从当事人和国家两个方面来理解。就当事人而言,其基于诉权而提起民事诉讼,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解决与他人之间所发生的民事纠纷;从国家来说,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根本目的是给当事人提供正当的程序保障和维护法律秩序等。法院正是实现上述目的的职能机构。二者虽然目的不同,但又必须在统一的诉讼程序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程序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在重构民事诉讼要件时,应当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完善法官释明制度的联接点上加以考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民事诉讼价值

民事诉讼不仅仅是实现实体法的工具,其自身也包含了诸多独立的价值。13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得到多数人认同的价值,当属公正和效率。对当事人

9【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页。10徐正荣著:《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与发扬优良司法传统》,发表于《人民司法》,2002年底12期,第30页。

1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2关于民事诉讼目的之学说,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峰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关于民事诉讼所包含的诸项价值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参见常怡著:《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邵明著:《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来说,其提起民事诉讼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追究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同时也期盼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已步入高速行进的快车道,时间的珍贵性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纠纷的最公正解决,自然是当事人本能的追求。法院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守护神,理当高效率地保障程序公正和实现实体公正,这也是法院的份内之责。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一方面司法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司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弱,律师制度尚不完备,尤其是我国不实行律师强制代理制度,使得很多当事人在起诉时缺乏适当的法律知识和理性,也是导致诉讼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效率寄予过高的期望值又是不现实的。诚然,公正乃当前我们所追求的首要价值,但效率也决不可忽视。否则,不仅会使法院不堪重负,同时也会使很多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徘徊在司法保护的大门之外,或者说至少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的保护。这就要求当事人和法院协同努力,以确保公正和效率得以兼顾。

4.民事起诉权和民事实体权的分离

两者的分离表现在:享有民事起诉权,未必真正享有实际上的民事实体权;行使民事起诉权的主体,未必是享有民事实体权的主体。14这一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于民事诉讼和实体法的分离。民事诉讼和民事实体法同属民事法律体系,但两者的划分并非是从来就有的,从历史上看,民事诉讼只是到了近代才与民事实体法实现了立法上的分离。15

民事实体法所规定的实体权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型的权利正在不断地生成。如果仍要求保持民事诉讼与实体法的一致性,则势必会将许多新型权利拒之于司法保护和救济的大门之外。如上所述,民事诉讼不仅仅是实现民事实体法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创设民事权利的功能,如日本的“日照权”,我国西安一电视观众所主张的“正常收视权”等16。所以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起诉权,以充分保护现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促进新型民事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5.诉权保护之必要

民事诉权理论被称为民事诉讼理论的“哥德巴赫猜想”,自19世纪前半叶产生以来,关于民事诉权的学说可谓纷繁复杂。17但我们认为,伴随着诉权宪法化的世界潮流,在把握诉权的性质时,也应当从宪法权利这一高度来理解。诉权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体现,应由宪法加以规定和保护。诉权的内涵包括:诉权是向法院请求的权利;诉权是当事人平等享有的宪法权利;诉权包含程序内涵和实体内涵。18

起诉权是诉权最基本的内容,诉权的行使是保障公民接近司法最基本的途径。从当事人而言,如果当事人的起诉权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则当事人所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正如法谚所云,“无救济即无权利”,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国家却不能提供适当的公力救济,则该项权利并不能称之为权利,至少是不完整的权利。也可以说,只有那些能够获得司法救济的

14崔峰著:《民事起诉权与民事实体权的对应与分离》,来源于:

https://www.doczj.com/doc/9c13961768.html,/weizhang/default.asp?id=12856

15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3页。

16关于“王忠勤诉西安有线电视台案”,参见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245页。

17关于民事诉权学说的具体阐述,参见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常怡著:《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邵明著:《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23页。

权利,才能算得上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院作为对民众提供公力救济(司法救济)的最重要的主体,也是保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法院对当事人的诉权不予重视,则显然有违现代诉讼的基本法理,也就更谈不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了。

当前在我国,起诉权所凸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不管是立法的缺陷还是司法的不规范,都与观念和制度上没有把公民的诉权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对待,而仅仅把它作为受控于法院职权之下并受法官自由裁量拘束的一种权利有关。19所以我们在重构民事起诉要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民事诉讼法的层面上,而应上升到宪法的高度,并结合诉权保护的世界潮流予以关注。

理论的准备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善用“他山之石”,采取“拿来主义”,借鉴别国的相关合理经验,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需求,针对我国立法及实务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民事起诉要件之比较法考查

有比较才能清楚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不同的视角。在提出具体的对策之前,我们将从比较法的角度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民事起诉要件,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加以评析。

1.德国。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规定了“诉”所必备的内容,包括: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的名称;确定的申请;对所提出的请求权的标的以及原因作确定说明;关于有辩论能力的原告的签名或者有辩论能力的诉讼代理人的签名。第261条第1款又规定了诉讼案件于起诉后即发生诉讼系属。20

2.日本。在日本,一审民事诉讼程序从原告向裁判所提出诉状开始启动。《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33条第1款要求,在地方裁判所起诉的原告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提出诉状;同时,第271条规定,在简易裁判所起诉的原告可以选择采取口头方式。对于诉状应该记载的内容,第133条第2款规定了最低限度的明确要求是,必须写清楚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必须有具体请求内容和请求原因的记载。21 3.法国。根据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讼争案件通常可通过5种方式提出,即提交传唤状、提出共同诉状、提交诉状、诉讼声明和自愿出庭。后三种起诉方式较为简便,多用于初审法院和一些专门法院管辖的案件,而前两种则是较为常用的起诉方式。22同时,需注意的是,法国民事诉讼开始的程序不同于德、日等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以当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开始诉讼程序,而法国则是诉讼首先在当事人之间开始,然后再由当事人委托法院解决纠纷。

4.美国。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3的规定,原告向法院提交起诉状标志着诉讼的开始。8(a)规定了起诉状必须包括的三个最基本的要件:其一,管辖权。“简要阐明法院的管辖权根据,……”;其二,诉讼请求的陈述。“简要陈述表明诉辩人有权获得救济的诉讼请求”;其三,救济。“请求作出诉辩人所寻求的救济的判决”。23基于当事人进行原则,因不具备诉讼要件而申请驳回诉讼的抗辩是由当事人进行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主要19左卫民著:《诉讼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20【德】奥马特·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220页。

21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22乔欣、郭纪元著:《外国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23蔡彦敏、洪浩著:《正当程序法律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表现有: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在民事诉讼法典和实体法中明确规定起诉的效力,在理论上提出和发展了诉讼系属理论;英美法系国家在法律渊源方面具有多元性,其民事诉讼规则中一般没有关于起诉效力的直接规定。其内部并不完全一致的根源在于两者的法律文化、历史背景都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大陆法系是规范出发型的民事诉讼,而英美法系则是事实出发型的民事诉讼24。由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两者在法律意识和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都会有所不同。可是,就民事起诉要件的设置而言,他们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对民事起诉要件的要求普遍不高。在许多国家,合法的起诉便具备了起诉要件,已足以启动诉讼程序,其后才是法院依职权对是否具备诉讼要件进行审查。当然,我们在借鉴他国的法律制度时,也应当立足于自己本国的法律文化和国情,不能盲目照搬。任何一种法律文化,都有其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域的民族的土壤,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法律文化类型和模式,同时,由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等诸多因素,各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25正如苏力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正是由于一个社会中的现代法治的形成及其运作需要大量的、近乎无限的知识,包括具体的、地方性知识,因此,如果试图以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有限理性来规划构造这样一个法治体系,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26所以我们在重构我国民事起诉要件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重视传统和习惯建立现代法治的必然性。

四、重构我国民事起诉要件之对策

在对民事起诉要件理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法的考查,针对我国司法实务中所遭遇的具体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进而对我国民事起诉要件的重构提出相应的对策:

1.从宪法层面对诉权加以规定。也就是将当事人的起诉权上升到宪法性权利的高度,对侵害这种权利的情况从违宪的角度来予以纠正。当然,在我国要从制度上真正做到这一步,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理论的构成上来说,也必须作更深入的考查和付出更多的劳动。同时不能否认学说上总是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或种种可供选择的方案。27

2.依据现代司法理念予以重构。我们应当转变审判权高于诉权的固有观念,树立充分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的民主司法理念。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奉行国家本位、权力本位传统的国家。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一切强调集中统一,强调个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公民权利绝对服从国家权力等是非常自然的事情。28而当今社会属于个人权利凸显的时代,要加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首先就应完善救济权利的权利,即起诉权。在立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完善当事人的起诉权,在制度设置上亦应减少对其不必要的限制。

3.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区别开来。应从立法上将起诉要件规定为,只要提交合法的起诉状和交纳案件的受理费即可;同时应改造现行的民事立案受理制度,只要当事人起诉就立即发生诉讼系属的效力。至于案件的管辖、当事人适格

24关于两大法系的谱系及其民事诉讼的出发点,参见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7页。

25刘作翔著:《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1~216页。

26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27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28罗蔺著:《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法官司法理念的重塑》,发表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第62页。

和主要证据等诉讼要件,应由法院在诉讼系属内继续审查。籍此,进一步降低民事起诉的门槛,以使民众能更便利地接近司法,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司法保护和救济。

4.区分正当当事人和程序当事人。将《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中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改造为“原告是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为正当当事人属于诉讼要件事项,应由法院在诉讼系属以后加以审查,而在起诉阶段如果法院进行审查,也只应当是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如果在起诉阶段就进行实质上的审查,无疑是人为地抬高了起诉的门槛,不利于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扩大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畴,也是起诉权和实体权分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于新型权利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29

总之,重构我国的民事起诉要件,应以现代司法理念的分析视角,立足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便利民众接近司法。具体地讲,只要当事人提交了合法的起诉状并依法交纳了案件受理费,便具备了全部的起诉要件,即足以启动诉讼程序。至于对诉讼要件的审查,则应在合法的起诉以后,由法院依职权进行。

五、法官在立案阶段的释明

针对法官职权干预过多的现象,有很多学者主张彻底取消法官在起诉阶段的职权行为,我们认为这一主张有欠公允。如果任由当事人来主导诉讼进程,在当前大多数人法律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形下,将会产生当事人滥用诉权、拖延诉讼等负面效果,使有限的司法资源更加难以合理配置,未必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经历了由超职权主义到职权主义的过渡,并正在向当事人主义迈进。但考虑到当前两大法系逐渐融合的趋势以及单一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我们主张将来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应转向当事人和法院协同进行诉讼的协同主义。30

故而,在起诉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同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法官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法官在立案阶段的释明制度。如上所述,我们认为当事人和法院的协同诉讼模式将会更有利于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当事人的起诉权在前文已有所论述,下文将在对立案法官的释明予以阐释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视角对起诉阶段双方行为的应然状态进行大致的描述。

所谓释明,又称阐明,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作为对辩论主义的一项补充,31它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就案件的实体问题、程序问题、

29在扩大当事人范畴的时候,关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问题亦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近年来,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现象,个别地方的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此种现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并将其称之为“公益诉讼”。但我们认为,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框架内,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缺少法律依据和现实可操作性。其原因有:对国家机关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现行宪法和法律没有授权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负有法律监督权,若再赋予其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则会出现检察机关既起诉又监督,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会产生诉权与监督权的冲突,显然有悖于现代诉讼理念。虽然外国也有类似的制度,但因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不同,国外的经验可以成为我们改进立法的理由,但不能成为检察机关有权直接提起民事诉讼的直接依据。同时,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在一定程度上亦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诉讼客观上可能会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所裨益,但由于上述诸多原因的存在,我们认为不宜由检察机关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而应当进行其他相关配套制度和机构的改进,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0关于协同型的诉讼模式是受到西南政法大学田平安教授的启发,田教授在北京蓟门饭店2004年民事

诉讼法和仲裁法修改的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发言中包含了对此问题的探讨。

31这里的辩论主义与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具体区别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

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在当事人不明了的情况下,法官予以解释或明确,以保障其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或适当履行诉讼义务的一种行为。32

关于释明的性质,学界有“权利说”、“义务说”和“权利义务结合说”三种观点。我们认为,“权利义务结合说”较为合理。理由是:其一,司法权的主要内容是审判权,是宪法所赋予的国家公权力,而释明则是审判权的下位概念,自然也应属于法官的一项公权力性质的职权;其二,公权力往往是以社会职责的形态出现,法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对国家和当事人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其三,“司法最终裁判原则”决定了司法乃是守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要求法官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官职业道德,给当事人以更多的帮助。从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例看,主要还是从强调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角度,将释明作为法官的一项义务而加以规定的。如德国民事诉讼法就特别重视法官释明的义务,将“释明”称为“解释义务”;而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得则更为严格,法官在一审中若怠于行使释明义务,就会成为二审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的绝对事由。

在重构我国的民事起诉要件时,将释明视为法官的权利还是义务?这的确是个两难的抉择。若作为权利,法官可自由决定是否行使,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可能不利;但如作为义务,虽能达到充分保护当事人诉权的目的,但却会增加法官的责任。在我国对法官自身权利还缺乏应有保障的现实国情下,法官个人是难以承负起这份职责的。因此,较为务实的做法是,采“权利义务结合说”观点,赋予法官的释明“双重内容”:既作为法官的权利,亦作为其义务。比如,凡涉及事实、证据问题,法官必须予以释明,但当事人是否提供事实和证据,法官在所不问;涉及诉讼请求的提出,当事人很难做出合适的选择时,法官亦可予以释明,但应由当事人自己作最后的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应构建这样一种释明制度:法官既有法定的释明义务,亦有自由裁量予以释明的权利。

对释明的内容,通常认为,不仅仅限于质询或敦促当事人对于事实的主张,还包括敦促当事人进行质证的活动,可以分为“澄清不明确的释明”、“消除不妥当的释明”、“补充诉讼材料的释明”、“新提出诉讼材料的释明”和“举证方面的释明”五个类别。33在我国,既应有法定的释明内容;亦应有法官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自由裁量的释明内容。

对释明的方式,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有发问、晓谕(即提醒)和过议三种,日本民诉法仅明确规定了发问,而我国台湾地区民诉法则规定了发问和晓谕两种。34我们认为,在我国,法官的释明可采取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口头形式包括告知、提醒和发问等;而书面形式,则是在送达相关诉讼文书时,增加有关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说明内容。

对释明行为,法官应当把握一定的限度。虽然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调研得出结论:法官的告知行为并不影响法官的中立地位;告知行为不违反当事人处分原则;告知行为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35但我们认为,厦门市的情形在全国范围内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主张,在实务操作中,法官应保持审慎的克制,切不可滥用释明,否则很容易侵犯当事人的诉权,也不利于对双方当事人

32黄松有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33【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峰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34闵振华著:《试论民事诉讼中确立法官释明权制度》,发表于《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64页。

35厦门市中级法院课题组著:《论法官释明权在民诉中的运用》,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6月3日。

权利的平等保护。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关于法官释明的规定,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就此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说明。36《规定》第35条第1款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其余的还可见于《规定》中的第3条第1款、第8条第2款和第33条第1款等。但遗憾的是,上述有关释明的规定,主要都是对诉讼过程中证据提出等相关事项的规定,而对在立案阶段法官的释明却没有相应的规定。由于起诉是诉讼系属的起点,其操作愈规范,愈利于后续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在过去的职权主义模式下,无所谓法官的释明,法官的权力过于强大,以致过分压缩了当事人寻求司法保护的空间;而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下,如果过于强调处分原则和辩论主义,则势必无释明之必要。但正如上所述,我们应建立当事人和法院共同起作用的协同诉讼模式,将司法权定位于目的本位型司法权37,这就使法官的释明成为了必要。在目的本位型司法权的运行状态下,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也正是在当事人和法官的协同合作中,当事人所追求的私权保护、纠纷解决等终极目标与法院所追求的维护法律秩序等司法目的,才有可能兼而得之。此外,我国当事人法律意识普遍较弱的现状和并不发达的律师制度,也为法官的释明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我们认为,在民事案件起诉阶段,法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释明:

1.对起诉要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官可告知当事人相关规定并要求其补正,不应当动辄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当然,我们在上文已主张改革现行意义上的民事立案受理制度。

2.如果诉状中所列的当事人或诉讼请求等存在明显的瑕疵,法官可提示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更改或补正。

3.对于对方当事人已破产或明显缺乏清偿债务能力的,法官应建议当事人考虑将来执行不能的风险问题,以便让当事人权衡利害得失,并决定是否耗时费力去进行诉讼。

4.对于明显缺乏胜诉可能的案件(如缺乏主要的证据等),法官可适当向当事人提示将来所可能要承担的诉讼风险,主要是败诉等情形的发生。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其必要性和合法性值得探讨,认为它在客观上容许了法院对民事案件还未受理就已作出胜负判断。38但我们认为,法官的被动和中立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法官对许多事实或可能结果的判断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法官对诉讼风险的适当提示,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切实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体现,也是出于对司法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考虑。

此外,对于财产纠纷案件,如果诉状中的内容已明显反映出对方当事人可能有隐藏、转移或毁损涉案财产等行为的,法官亦可提示当事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36就最高法院所作司法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此种做法不是很妥当,但最高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立法的滞后与司法的先行之间难免发生冲突,而立法部门又无足够的力量进行相关的修改及解释,司法实践中各地规定不一,在适用法律上易出现混乱。因此,最高法院不得不针对相关问题做出必要的解释。

37关于司法权运行类型的精辟论述,参见孙万盛著:《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131页。

38邵俊武著:《关于起诉权保护的思考》,发表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 期,第68页。

当然,立案法官的释明远不止于此。其使用的范围和时机,均有赖于法官个人依照法律的规定,根据其对释明的理解和具体个案的不同情形,做出适当的把握和判断。

六、结语

通过以上对民事起诉要件和立案法官释明的初步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只有从民事起诉行为和立案法官释明行为的联接点去考量,充分借鉴国外合理的的立法及司法经验,融入现代司法理念,重构我国的民事起诉要件,才更符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更符合存在于我国法律文化背景下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当然,二者在其中的重要性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保护当事人的诉权(本文主要是指起诉权)应当放在首要位置,而立案法官的适度释明则应位于辅助或次要的地位。两者的地位虽各有不同,但必须使它们相互协调,才能使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运行更加符合民事诉讼法理的要求,也才能使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在实际运作中达到理想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当事人在起诉时保持应有的理智,不轻易滥诉;同时更要求立案法官在积极的能动和审慎的克制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从而确保当事人和法院所追求的诉讼目的和诉讼价值均能得到顺利实现。

总结陈述如何打动法官

总结陈述如何打动法官? 一次漂亮的出庭需要一个漂亮的结尾。在经历漫长的庭审之后,如何用一个直击重点、结构清晰、表述利落的总结打动审判者?结构怎么搭建更合理,话语怎么组织更具说服力?今天,天同诉讼圈(微信号:tiantongsusong)摘编整理了托马斯·A·马沃特《庭审制胜》一书中相关内容,跟圈友一起探讨如何提升庭审总结能力,用有力的总结陈述逆转庭审战局。 在一场庭审开始时,律师往往都会采用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讲故事的方式向审判者介绍案件。而在各方陈述最后意见的环节中,为了让审判者作出一个支持本方的裁决,律师们使用的方法、技巧、模式千差万别。这些方式只会受制于律师的想象力,而一个优秀的诉讼律师肯定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然而,一个有效的总结陈述总是包含了一些固定要素,律师会根据不同案件的需要作出调整。除了开场和结论部分,诉讼律师们一般都是在总结陈述的要素中演化出种种模式的,这些要素包括: 1.简介; 2.争点; 3.真正的事实及其证明; 4.有责/无责的依据; 5.损害赔偿金; 6.强调; 7.反驳对方; 8.总结。 一、简介 大多数律师今天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开场白方式——感谢审判者的关注和努力。因为律师们意识到了审判者脑子中的真实想法:审判者们累了,他们已经听取并形成了自己的意见。审判者想听听你想要的,以及你为什么有资格如此请求。他们想听到的是一种更为明了更有效率、同时又能抓住和保持他们注意力的总结陈

述。因此,在总结陈述中做一个有效的开场,就需要立即切中要害,即立刻在审判者面前提出一个重要的主题或事实。 示例(原告民事案件): 尊敬的法官、对方律师,请允许我的发言。2000年6月15日,当被告做出酒后驾车、超速行驶、闯红灯等一系列行为后,我方当事人年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她的生命之火被被告扑灭。她的丈夫、孩子今天都在这里请求你们能给她和她的家庭以公正的赔偿判决。 示例(被告民事案件) 这是一个自己未尽到义务的案件,关于一个人——就是原告,一个想因为自己没有听从医生建议而获得报偿的人。 这类总结陈述的开场白能够一下子抓住审判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你将要说的让人兴奋,值得一听。他们会想:不要走神,还有更精彩的。可见,简短有力的开场白正成为一个成功诉讼律师在总结陈述环节赢得胜利的标准套路。 二、争点 在某些时候,在论述完事实之前或者紧接其后,你就要陈述案件的争点。你应当在陈述中表明争点的答案显而易见,然后不管怎样都作出肯定性回答。 示例:(原告民事案件) 各位,本案只有一个争点。简单地说,就是被告在开车撞向我方当事人的时候是否存有过失?答案显而易见:被告存在过失,且被告是唯一存在过失的一方,而且被告的过失是导致我方当事人受伤的唯一原因。 示例:(被告民事案件) 原告方称案件唯一的争点在于政府在设计这段道路弯道时是否存在过失。这并不是争点所在,真正的争点,也就是你们唯一需要做出决断的问题:是否是原告自己造成了自己受伤?证据显示原告存在过失,他驾驶速度过快,他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受伤的。事人受伤的唯一原因。 在陈述完争点后,你可以很轻松地继续你关于案件事实的论证。 三、案件事实及其证明

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2016-04-08 15:02:37 | 来源:中国法院网徐州云龙法院 | 作者:褚艳萍 一、引言 洪某诉柳某、徐州某电器有限公司、朱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柳某、徐州某电器有限公司向洪某先后借款100万元、30万元,并约定利息为月息三分。柳某向洪某支付上述100万元7个月的利息21万元,后无力偿还,由柳某向洪某书写总借条一张,约定借款金额为160万元,借款人处有柳某、徐州某电器有限公司签章,担保人处有朱某签章。经催要未果原告洪某诉至法院。 一审承办法官认为,虽然被告柳洲按照月息三分向原告支付至2011年11 月共计7个月的利息,但被告均未主张超过部分冲抵本金,故法院不予调整。判决被告柳某、徐州某电器有限公司偿还原告借款本金130万元并支付利息,在利息的计算中按照两笔借款约定的期限将利息计算方式调整为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本案一审宣判后,被告提起上诉,认为法院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其享有可冲抵的权利,并将超出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利息部分冲抵本金,虽然该案在二审过程中以调解结案,但是却引发我们对法官释明问题的无限思考。 关于法官释明在理论界已有许多论述,但是这些论述大都集中在引介德日法官释明制度上,对于司法实践中如何规范法官释明行为、提升司法效率、维护公平正义等具体问题却鲜有论及。实践中办案法官为是否应当释明,释明到何种程度等问题左右为难的情况屡见不鲜,现有法律规定难以提供确切的适用依据,为此有必要对法官释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厘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法官释明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法官释明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法官释明系属法院诉讼指挥权,具有职权主义倾向,该制度是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为前提,以削弱当事人主义绝对化为目的而设立的特殊制度。当前我国已进入司法改革深水区,如何既剔除职权主义弊端又不掉入绝对当事人主义的泥潭,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许多学者认为规范应用法官释明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法官释明制度在法律规定和实践运用中尚且存在许多问题。 (一)立法缺失与司法需求间的矛盾。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有关法官释明的规定散见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二款、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七十九条第一款等条文中。这些条文无论从实质内容还是从效力位阶上均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司法改革的需要。而在同为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均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法官释明加以规制。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立法层面上对于法官释明的概念、内容、方式、责任、当事人的权利救济等方面还处在空白状态,而在司法层面,法官释明可以说几乎贯穿于每一个案件的审理。如此,立法层面上法官释明的行使范围过于狭窄,而司法实践中在审理案件的各个环节需要法官进行释明的情形又随处可见,导致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是由一定条件引起的,其条件就是所谓的要件。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就是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可以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行为、心理状态、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一)主体 法律责任需要一定的主体来承担。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主体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并不是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就自然人来说,只有到了法定年龄,具有理解、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责任承担的主体。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不能理解、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为造成了对社会的危害,也不能承担法律责任。对他们行为造成的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会组织,其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自成立时开始。 (二)行为 有行为才有责任,纯粹的思想不会导致法律责任。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或者侵害了法定权利,或者不履行法定义务。因此,这里所说的违法行为是广义的,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直接侵害行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权利或不履行法定义务,直接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间接侵害行为是指虽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权利或未直接对受害人不履行法定义务,但由于行为人未能对直接侵害法定权利者或不履行法定义务者尽到义务,从而导致或促使直接侵害发生的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这是两者关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数情形;二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条件。这是两者关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状态 构成法律责任要件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确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却希望或放任其发生。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不会发生或自信可以避免。应当预见或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称为疏忽;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称为懈怠。过错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较少区分故意与过失,过错的意义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么重要,有时民事责任不以有过错为前提条件,比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刑事法律关系中有过错非常重要。 (四)损害事实 所谓损害事实,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受害方构成客观存在的确定的损害后果。有损害事实包括对人身的、财产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响的。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它意味着损害事实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不是臆想的、虚构的、尚未发生的现象。损害事实是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为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请求法律上的补救,也只有在行为致他人损害时,才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五)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即某一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与某一行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要确定法律责任,必须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还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直接因果关系中的联系称为直接原因,间接因果关系中的联系称为

产品的架构地五个层面

产品的架构分为五个层面: ?战略层 ?围层 ?结构层 ?框架层 ?表现层 这五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由它下面的那个层面来决定。从战略层到表现层,也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五个层面并不是独立开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要完全做好“底下一层”才能做“上面一层”,而是让每一层面的工作在下一层面可以结束之前完成。如

下图所示: 在每一个层面我们都会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和在业已经过用户检验并得到良好结果的方面,做出符合我们自身情况的决策。(这里就是大家常常所说的“竞品分析”和“不重复发明轮子”,其中重点是你要真正的看”懂“竞品,找出优质并符合自身的轮子)。 此外,早期的互联网产品基本都是信息型的产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告诉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越来越高。互联网产品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功能,这就有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功能型产品。但是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不是处于信息型或功能型单一的方面,而是”混合型“的产品。(你能说新闻类产品就是单纯的信息型产品吗?或者你能说搜索引擎产品就是简单的功能型产品吗?) 但是,我们在做产品讨论、沟通或决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人从容需求、信息架构、导航设计这条线去讨论,而有些人会以功能规格、交互设计、界面设计这条思路去阐述。这样往往将这两个方面混在一起讨论,从而产生模棱两可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原因就是你们说的不在一个维度上,自然谁也无法说服谁。所以我们姑且将两个分开讨论。也就是下图的分布:

下面分别在这五个层面展开: 战略层: 这是最底的一层,这一层可以说展现了我们产品的灵魂。在这一次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产品目标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需求

“人民心中的好法官”评选策划方案

“人民心中的好法官”评选策划方案 一、前言 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承载着裁决社会矛盾、定讼止争的任务,其基本职责是居中裁判,根本宗旨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法官作为法院执法者的代表,他们的执法形象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法院公正的信赖。通过宣传法官的正义形象,将有助于让民众更加了解法院工作,对法院形象的树立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活动介绍 由市法院发起,在全市的范围内开展“人民心中的好法官”评选活动,让老百姓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法官,通过宣传法官的正义形象,将有助于让民众更加了解法院工作,对法院形象的树立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1.活动时间 2008年x月x日--2008年x月x日 2.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市法院 承办单位:市邮政局、市移动公司、XX新闻媒体 赞助单位:XX企业 3.活动形式

以发放贺卡和短信投票的方式开展活动。 4.活动载体 信卡型贺卡:每枚信卡都有一个特殊的编号,将候选法官的事迹介绍印制在信卡的内页。 5.参与对象 全市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赞助企业的员工 6.活动流程 1)活动启动阶段:2008年x月x日——2008年x月x日,由各区法院推荐名额、评审组提名入围好法官候选人名单(20佳人选); 2)活动公示阶段:2008年x月x日起,候选人及事迹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与公示; 3)活动投票、审定阶段: ◇选票投放:2008年x月x日——x月x日,组委会将评选贺随机寄送到全市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赞助企业员工的手中,收到贺卡的人可以凭贺卡上面的编号用短信的方式参与投票。 ◇奖项评选:选票回收后,x月x日前,采取公众投票和评委投票各占50%的方式,计算各候选人最终得票数,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确定表彰人选名单。由活动组委会组织评审并最终确定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好法官

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指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和代理审判员,是代表国家审判机关审理案件,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的法律工作人员。合格的法官,笔者认为,其必要前提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和代理审判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要求我们的法官通过怎样的工作才能使审判工作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下面,笔者通过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一、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要政治坚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党历经了时代的淘洗,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具备时代的先进性。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审判机关,作为审判机关的核心成员——法官,必然也要符合这一规律,具备时代的先进性,所以说,政治坚定是一名合格法官的脊梁,是一名合格法官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在现阶段,政治坚定就是要求我们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精髓,牢固树立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思想,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来武装强化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审判工作开展。政治坚定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与一切违犯法律、违背公理的行为对抗到底。政治坚定就是要求我们要具备大局观念,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要求,一切都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做一名合格法官,其时代的鲜明性就体现在将自己的审判工作与人们利益的实现结合起来。我们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们应有的法律法规由人民代表大会制订,处处体现着一切权利都来自人民,我们只是通过做好审判工作,使人民赋予的审判权不滥用,不变质。所以说,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公正司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公平地审理每一起案件,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制裁,使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要业务精通 所谓业务精通,就是指能够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准确的运用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这是成为合格法官最基本保障。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出色的业务能力是无法承担法官

论法官对诉讼请求变更进行释明的义务

论法官对诉讼请求变更进行释明的义务 ——以《证据规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为中心的论述 张晓霞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以下简称三十五条规定)作出“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情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之规定后,当理论界还在对三十五条规定的内容是否属于法官释明义务的范畴进行论证质疑、甚至有的学者索性直截了当地认为三十五条规定的内容不属于法官释明义务的时候,由于实务方面,二审法官面对着当事人提出的一审法官未进行诉讼请求变更的告知而违反释明义务的上诉理由,不得不做出一审法官是否违反释明义务评判的案例的出现,对诉讼请求变更告知的释明是否属于法官的义务范畴之问题似乎已经没有再继续进行争论的必要了。特别是,伴随着法官根据三十五条规定,主动行使释明义务的实际案例的产生,进一步证明了对三十五条规定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官针对诉讼请求的变更是否应当进行释明的层面上。 举例说明:原告甲、乙、丙作为著作权人丁的继承人,以A公司拍摄电视剧使用了丁的剧本而侵犯其著作权为由提起诉讼。经过法院的审理,确认A公司使用丁的剧本曾经得到过丁的许可,于是,判决书作出了这样的论述:“丁已经许可A公司使用剧本并约定报酬为每集1万元,并将剧本实际交付给A公司。因此,原告关于丁生前未许可他人使用剧本的主张缺乏事实根据。但鉴于A公司取得剧本后,尚未支付全部报酬,故仍然有向丁的继承人支付其余报酬的义务。基于上述事实,本院曾经依据三十五条的规定,告知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但原告没有在本院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变更。因此,原告基于被告侵犯了其摄制权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以及登报致歉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根据”,最后,判决驳回了原告甲、乙、丙的诉讼请求。 面对这样的案件事实,不禁疑问,如果法官不进行释明径行做出一个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二审法官是否应该以法官未行使释明义务为由而认定一审判决错误?法官进行释明后,当事人没有变更诉讼请求,那么当事人是否还可以另行提起合同之诉要求支付剧本的使用许可费?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这里法官所行使的是三十五条规定的诉讼请求变更告知的释明义务吗?三十五条规定的释明义务所限定的条件是什么?释明义务的不行使的结果是什么?法官行使了三十五规定的释明义务而当事人未采纳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

三个层面理论

三个层面理论 一、 增长的三个层面 1. 第一层面 是指处于企业的心脏位置的核心业务,它对企业近期业务关系重大,它们提供的现金,培育的技能充当增长的资源。在企业中,它们常常还有一些增长潜能,但最终将耗尽余力,衰落下去。没有成功的第一层面的支持,二、三层面的项目很可能停滞以致死亡。 在第一层面,管理的首要挑战是维持竞争地位并且发掘出核心业务中的所有潜力。甚至在这些业务臻于成熟时,继续创新能够大大扩展其增长量和利润度。传统销售力量的激励办法,产品线的扩展以及营销策略的改进全都能发挥作用。企业重组,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等措施也将有助于企业尽可能久地维持健全的经营业绩。

2.第二层面 是指正在崛起的业务:这些业务带有快速发展和创业性的特质,经营概念已基本发展完全,并且具有高成长性。第二层面是为了修建新的收入渠道,这需要时间,并要求有新的技能。 第二层面的项目通常突出表现为一心一意追求增加收入和市场份额。它们需要不断追加投资来加以推广或者加速其发展。很快,第二层面上马的项目就会补充和替代公司现有的核心业务,像第一层面的业务那样盈利。他们可以代表现有业务的拓展方向或者公司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3.第三层面 是指明天的业务,即未来更长远业务选择的种子。它们是研究课题,市场试点、联盟项目、少量投资的尝试和为加深对行业了解所作的努力,似乎标志着走向实质性业务的第一步。要是它们证明成功,就有指望达到第一层面的利润率水平。 建立成功的业务,意味着从培育数量很多的“种子”项目做起。有些会因为内部原因失败;另一些将沦为产业风向转换的牺牲品。大多数中途夭折,不会拓展成为成功的新业务。尽管有这些不利条件,企业仍有必要开展大量的第三层面活动来确保将来有足够的选择。一家公司的目标,应当是保持有选择项目而又毋须投入过多的资金或其他资源。挑战在于培育有发展前途项目的同时,也要无情地砍掉那些潜力越来越小的业务。 4.同时管好所有三个层面的业务

优秀法官先进个人考察材料

优秀法官先进个人考察材料 以出色的工作、廉洁的作风和无私的奉献,履行着一个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为天平增辉,为国徽添彩。下面就由X为大家介绍一下的文章。 篇1 有人说刑事法官是清贫的,有人说刑事法官是艰辛的,也有人说他们是冷酷无情的,而他——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庭长,一位普通的人民法官,却始终能够耐得住清贫,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赤诚,献给了他心爱的刑事审判事业,他就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提起×××同志,熟悉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爽直大度的为人之道,一直为广大干警所称道。近几年来,他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所在的刑庭连年被荣记“集体三等功”,XXXX年还被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法院刑庭在刑事审判中稳、准、狠地打击犯罪,伸张正义,更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透过办公室摆放的奖杯、挂满的奖状,我们看到了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付出的艰辛。 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执法的准则和誓言。他常说,“如果每百件案件办错了一件,看起来是百分之一的误差,但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因此,

要保证不使一个应受惩罚的罪犯逍遥法外,也不能是一个无罪的公民受到法律的追究”。多年来,他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每审理一起案件,不管大小、难易,总是深入调查,反复核实证据,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定罪量刑准确,判决公正,保证了案件质量。在他处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经反复审查发现,案件事实和危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不明,在部分案件情节方面存有疑点,遂对该案依法做出了不予受理的决定。从事刑事审判十六年来,他共承办各类刑事犯罪案件X余件,判决各类犯罪分子X余人,每个案子都在审限内审结,而且无一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更无冤假错案出现。 ×××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必须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法律之剑,铲除腐恶,以净化社会环境,让群众安居乐业,从而无愧于共和国对法官的信赖,不辜负人民对公正的渴求。在他办理的××镇村霸×××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和####一案中,经审理查明,×××长期以来,无故多次殴打他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并以收取保护费的名义,以威胁的方法索要公私财物,同时强拿硬要,欺行霸市,强奸妇女,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霸头”。为及时审结该案,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进一方平安,他夜以继日地反复审阅证据材料,认真核查事实,最终以寻衅滋事罪、

让法官告诉你怎样当邻居

让法官告诉你怎样当邻居 Grace 在国外居住的时间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融入那个国家的生活,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我那时在纽西兰读书,当时房子很便宜,作为一种投资,我也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跟邻居的交往一直仅限于见面时打个招呼。我也尝试着跟邻居们更密切些,但是,我语言不好,又没有太多的时间。 邻居们很友善,我家一边的邻居是一对青年夫妻,有两个可爱的胖乎乎的孩子。大点儿的是个女孩,金色的头发,碧蓝的眼睛。有天早晨,她敲我的门,问我要不要买她做的手工,一只叠起来的鸟,大约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我笑着接过这只可爱的鸟儿,给了她五毛钱。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敲门,小男孩也来了,他大约只有两岁,手里举着同样一只鸟,我抱起他,问他是否愿意把他的手工卖给我,小男孩使劲点头。我也给了他五毛钱。每到周末,周围的小学校里总有孩子们为某种募捐而义卖圆珠笔或糖果的事挨家敲门,这两个孩子必定是从那里学来的。我正在跟小男孩玩,他的妈妈过来了,为她的孩子们打扰了我而道歉。这是个非常忙碌的妈妈,我常常看见她匆匆地进出。我告诉她没有关系,我喜欢孩子。过几天,她端了一盘自己烤的蛋糕送给我,非常可口。我忙跟她请教烤制方法,她给了我一张配方。 又过了几天,她家扩建房子,拆下来不少的旧木头,她问我是否愿意要这些木头作为劈柴烧。我答应了,没想到这给我找了一件苦差事,我不知道怎样对付这样一堆木头,后来,求救于我的一个中国同学理查。他买了一把电锯,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对付那些木头。过后,理查对我抱怨道:“买电锯的钱用来买真正的壁炉用木,可以烧上好几个冬天呢,还不算你雇我两天的工钱。” 有一个可爱的邻居的确令人心清愉快,但如果由此认为所有的邻居都很可爱,那也有点自作多情。 我的院子有一侧是道风景树,我一直以为这些树属于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老头在锯那些树,我觉得很惊奇,我问那老头儿:“我一直不知道这些树是属于谁的?” “是我种的。准确地说,是属于你和我的,它长到你院子的那一部分是属于你的。”“我也有权利锯掉它吗?”我问。 “当然,如果你乐意的话。” 老实说我一直非常喜欢那道风景树,它们有一人多高,看上去比木栅栏威风多了,小偷多半翻不过来。但是,既然我有权利锯掉一些,我不使用一下这些权利,似乎有点儿吃亏的感觉。于是,我打算把这道墙削得薄一些及稍低一些,具体行动由理查来

民商事一审案件主审法官办案流程

民商事一审案件主审法官办案流程 一、庭前审查与准备 (一)案件接收与审查 主审法官自接收案件之日起二日内对诉讼材料作如下审查; 1、审阅起诉状,查看有无当事人亲笔签字按印或盖章;起诉状中重要内容有涂改的是否有当事人签字确认;了解各方当事人之诉请及答辩主要观点。 2、查看原、被告及诉讼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是否齐全(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以上材料为复印件的,查明是否已经与原件核对。 3、诉讼代理人手续是否完善;授权委托书委托权限是否明确,不明确的应当要求完善。 4、诉讼费是否按规定缴纳。 5、起诉时已经提供主要证据材料的,所移交的主要证据材料是否与证据目录一致,是否与原件进行了核对。 6、起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案件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或《独任审理通知书》、《举证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廉政监督卡》、《送达法律文书地址确认书》是否送达,有无附卷联。《举证通知书》中应当明确举证的期限并要求对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简要说明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7、已经裁定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的,诉前财产保全手续是否完备。 经审查发现以上各项材料不齐全的,退回立案庭补充完善。退查完善应向立案庭出具《案卷立案阶段材料补充完善通知书》,由立案庭人员签收后留档备查。 (二)财产保全、勘验、鉴定、证据调取 1、当事人申请诉讼财产保全、证据保全或先予执行的,审查相关手续是否完备,并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办理;案外人对证据、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提出异议的,主审法官应及时审查并在三日内提出具体意见,由合议庭评议决定后,在三日内作出答复。 2、对涉及不动产、相邻关系或其他需要勘查现场的案件,主审法官必须勘查现场,必要时合议庭成员一并参与。对重大、疑难、复杂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报请院长批准邀请审委会全体委员勘查现场,并制作草图和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及参与人(包括制图人)签字。 3、当事人申请进行鉴定或审计,合议庭经评议同意的,应明确委托鉴定的内容,依照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在五日内组织当事人对准备好的相关送检的材料进行听证,经对方当事人质证后移送本院司法技术室。 4.合议庭认为案件涉及专门性问题需提交鉴定或审计的,承办法官应当充分行使法官释明权,指导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如当事人坚持不同意进行鉴定的,应当记明笔录,按照《证据规则》确定举证责任的归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5、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合议庭对该申请事项依照《证据规则》的规定进行审查。如符合《证据规则》的,合议庭应当予以调查;如不符合《证据规则》的,应当驳回当事人的申请,告知当事人自行调查取证,但如当事人提供了无法自行取证的客观原因的,应当予以调查。调查应当形成调查笔录,制作完成后交由申请人保管。 6、对于合议庭评议认为属于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证据,承办法官应当按照合议庭的决定予以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向合议庭作全面、客观的汇报。调查笔录或工作记录应收卷在案。 7、调查人员调查收集的物证应当是原物,提供复制品的,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取证情况。 8、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证据保全的,要求当事人到场并制作笔录,参与人员均要在笔录中签名。 (三)追加当事人 原、被告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法院依职权应当追加当事人的,由合议庭讨论决定。决定追加

审级法官制度(1)

审级法官制度(1) 司法改革的理念 司法改革的口号已提出多年,执政党也已列入党的报告,司法界理论界的讨论如火如荼,据说正义路上的方案已请专家学者做过讨论。但一直不见官方的方案。个中原因,虽有方案不够成熟的成分,亦牵涉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但究而根之,怕是各种方案透漏出来的观念不大招政治家的眼眶,说句官方语言即不具备社会主义特色。搞改革,思想理念很重要;如果改革的骨子里透漏着反对执政党的利益,反对人民大会制度的一权而不是三权的体制,那么方案再完备再有利于社…… 纵观各种改革放方案,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激进式主张司法独立、法官独立这种方式透漏的是以西方三权分立为基础的理念,虽然在口头上仍然拥护一党执政、支持权力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按照该种方案运行的结果实质上仍然是否决了一党执政、分割了一权集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行为与理念是不相容的;一是有限独立式主张设置司法区、法院与法官直属于执政党中央采取类似于现行军队的管理方式,支部建在连上,这种方式透漏的是以行政垂直管理为基础的理念,是以一个集权管理代替另一个集权管理,除了有助于司法独断外,运行的结果是越来越远离司法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讲的不客气点是对司法规律的无知;一是中

西糅合的大杂烩式主张基层法院的法官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命,中级法院以上的法官由国家元首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命,这种方式透漏的是以美国联邦式法官任命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糅合的理念,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法官的荣誉地位,但在现行的党委属地管理制度下仍然不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没有认清执政党在社会生活中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还有其它几种无影响力的方案,如干脆主张学美国以司法部管理法官等。以上几类方案,均是以修改宪法为前提的,无论其在一党执政的背景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单从技术上考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更为重要的是,以上几类方案,均不能彻底打破身份法官制度,而身份法官制度与司法改革的理念是水火不相容的。不打破身份法官制度,一切司法改革的理念均无从付诸成功。所谓身份法官制度,就是现行的法官管理制度。其特点为:按法官的行政级别实行分类管理,不同级别的法官享受的待遇不同;中级法院以上的法官在实质上当然享受高出其下一层次的待遇,并在权力上既可以是初审法官又可以是终审法官;基于身份的存在,院长庭长审判员书记员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等。其弊端已多有论述,如地方保护主义、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身份法官制度的实质并不是如一些学者论述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是封建官本位的残毒。 与身份法官制度相对立的,便是本文试图构建的审级法官制

基层法院如何有效提高法官业务素质

基层法院如何有效提高法官业务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审判。因此,要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一人民法院工作的世纪主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审判业务建设。基层法院法官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前学历为大专以上的法官很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而现实又不允许基层法院大量增加编制,通过引进新人来改变这种结构。以笔者所在法院为例,前学历为本科的只占10%。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基层法院应遵循“加强指导,全员培训,重点培养”的思路,来规划本院的审判业务建设。一、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审判方式改革要求将审判权还给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但是,基层法院法官的业务素质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如何保证“放权不放任”,做到既推行了改革,又提高了案件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切实加强业务指导。首先,要实现院庭长职能的转换。就基层法院而言,审判方式改革后,院庭长不再直接根据汇报定案,加之院务、庭务等事务性工作任务相对较轻(一把手除外),因此,基层法院的分管院长和庭长应转变观念,转换职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审判业务的指导中去,具体方式可以是列席合议庭评议、旁听庭审、组织业务研讨、讲评,也可以是亲自担任审判长办理重大疑难案件等。审判方式改革后,法院普遍通过追

究错案责任来强化对法官的监督。由于目前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基本设计是“谁发表错误意见,谁承担相应责任”,这种设计势必造成“两厢不情愿”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院庭长不愿主动进行指导,不指导不会承担错案责任,指导得愈多,承担错案责任的风险就愈大;另一方面,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也不愿主动争取指导,对指导意见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了,自己还是要承担错案责任,不听,又有不尊重领导之虞。这一问题在基层法院表现得极为突出。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要建立健全院庭长履行职能的程序制度,做好明晰责任的工作,即规定院庭长行使建议权、提议权应制作规范的建议卡、提议卡,对院庭长的建议、提议采纳与否,合议庭应当进行评议并作出结论,独任审判员应当制作有明确意见的工作笔录,从而免除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后顾之忧。第二步,从长远考虑,要重新设计我国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使之既有利于对责任人的追究,又有利于业务指导的加强。其次,要改革审委会,发挥最高审判机构的指导作用。基层法院的审委会一般由院庭长组成,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很多院领导系由外单位调入,对审判业务不一定熟悉,审委会的日常工作也仅仅是研究一些个案,总体来看,审委会的人员组成不理想,工作质量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对审委会性质认识上存在偏差。笔者认为,审委会是专业的审判机构,而不是领导机构,院

审技巧法官庭

法官庭审技巧 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解纷止争的特定场所。在法庭这一特殊的舞台上,法官的庭审技巧高低对于实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维护法庭权威和法律尊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对之作些粗浅的归纳,以求教于同仁。 从法庭上法官居中端坐于讼争双方之间的场景设置以及从纠问式向诉辩式之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来定位,法官在法庭上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和被动的,相应的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静听、多思、少说”六个字。 首先,法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讼争双方的诉辩意见。 听是基础,兼听则明嘛。听不光是实体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法官通过听讼能查明事实,同时也使当事人情绪和主张受到尊重,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法官在听讼时不要老是低头看案卷,应抬起头来观察原、被告双方的言行举止及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简单案件没有问题,困难案件就要求法官运用生活情理等经验法则来确定案件事实,当然这种经验法则是建立在理性推定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五听制度,即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察颜观色的方法来确定当事人的陈述真假。虽然这种方式近于主观,但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这实际上是司法心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下面是一起运用经验法则判决的案例。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二人发生借贷时未打借条,原告在诉讼中不能提供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直接证据,但能提供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曾多次向被告及其丈夫主张过债权。办案法官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其一、原、被告系姑表姐妹关系,除本案纠纷外,双方均认可无其他矛盾。其二、被告不但否认借款9500元的事实,而且否认了曾两次偿还原告总计2200元的事实,同时完全否认双方存在任何经济往来。其三、在庭审及庭后的多次调解中,原告情绪激动,诉讼积

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与责任承担

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与责任承担 ——上海国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虹桥开发区支行等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钟可慰 [提要] 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恶意诉讼是指恶意提起民事诉讼,意图使被告在诉讼中因司法机关的判决而受侵害的行为。在这种侵权行为中,形式上的加害人是法院,但其实质是行为人故意所为。本案系一起因银行采取欺诈方式骗取贷款担保并提起恶意诉讼,而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作者从个案着手,着重对民事程序恶意诉讼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范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案情] 原告上海国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货公司) 被告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虹桥开发区支行(以下简称虹桥工行) 第三人上海燊裕家私装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饰公司) 1997年4月,虹桥工行向装饰公司发放贷款900万元。贷款到期后,装饰公司无力还款。同年12月,虹桥工行与装饰公司又签订一份借款合同,金额仍为900万元。同月,国货公司与虹桥工行签订抵押合同,约定国货公司以其所有的房产为装饰公司的上述借款向虹桥工行提供抵押担保。双方据此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虹桥工行向装饰公司发放该900万元贷款后,于次日以内部划转方式将该款用于归还装饰公

司原逾期贷款。国货公司在获知上述情况后,向虹桥工行表示其对装饰公司贷款系用于“借新还旧”并不知情,请求解除抵押担保。虹桥工行未予同意。 因装饰公司到期未归还贷款,虹桥工行遂于1998年3月提起诉讼,诉请判令装饰公司归还借款900万元及利息,国货公司承担抵押担保责任。法院于同年10月作出一审判决:装饰公司偿还虹桥工行借款本金900万元及逾期利息;如装饰公司到期未能偿付,虹桥工行有权对国货公司房产行使抵押权。国货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判决维持原判。2001年8月,虹桥工行申请执行,拍卖了国货公司抵押的31套房产,共计得款970余万元。 期间,国货公司申请再审。法院再审后认为:虹桥工行为转嫁贷款风险,促成国货公司为装饰公司贷新款作担保。虹桥工行与装饰公司未告知国货公司关于装饰公司在该行有逾期贷款900万元,也未告知“本笔贷款属化解风险”贷款,银行拟作借新贷还旧贷处理,构成欺诈。虹桥工行改变主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以及还贷资金来源,用新贷还旧贷,变更了主合同内容,未征得国货公司的同意。综上,国货公司不应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撤销二审判决。 国货公司于2004年1月申请执行回转。2004年5月,虹桥工行根据执行回转的民事裁定支付了拍卖款970余万元及至还款日止的利息145万元。国货公司认为虹桥工行的赔偿不足以弥补其在房价上涨时查封的房产被强制拍卖而导致的价差损失,遂提起本案诉讼,请求判

组织结构设计的五大要素和八大原则教学内容

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变革设计 来源:网络 当企业出现经营业绩逐渐下滑、产品质量迟迟不能提高、浪费和消耗严重、新的管理措施总是难以实施、管理效率下降、员工不满情绪增加等等诸多问题的时候,企业家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常见的思考方式会认为,这些可能是人员素质问题、激励措施问题、绩效考核问题或者是制度不完善,更进一步的,或许还会认为是企业战略不清晰、是企业执行力不够或者是企业文化需要重塑?于是,企业往往会采取执行力培训、文化重塑、战略转型、绩效管理改革、薪资改革等等手段,甚至会解聘和更换员工。 这些措施本身毫无问题,但是却往往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甚至解聘和更换员工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一、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不合适才是根源 当企业出现病症的时候,最容易被忽视但却可能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 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我们通常认为,有很多合理的组织结构模型可以供选择:例如职能制、矩阵式、事业部制、母子公司体制、超矩阵式等。所以在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企业家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采取一种耳熟能详的或者公认的组织结构形式。尤其是当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也在采用类似的组织结构时,企业家们会更加安心。 但是完美的组织结构理论这一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冰冷的现实时刻在提醒我们,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绝对正确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它是让人们有效的一起工作的工具。因此,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必然需要配合不同的组织结构。 不同的战略: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的载体,战略不同组织结构必然随之调整。就像蜗牛与羚羊,蜗牛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缩进硬壳里面,所以蜗牛需要背着房子到处走;羚羊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要快速奔跑离开,所以羚羊就需要强健的四肢。如果让羚羊背上房子,又怎么能实施快速奔跑的战略呢?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改变,组织结构也需要相应变革来适应组织的发展。在创业阶段,企业需要快速反应来保证生存,组织结构需要简单,围绕主要职能来设置部门,如果组织结构过于臃肿、部门过多,就会造成流程割裂、效率低下,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当企业发展壮大,如果仍然粗略的设置组织结构,就会造成重要职能薄弱或缺失,企业就会缺乏相应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像人小的时候,如果穿过大的鞋,就会举步维艰,怎么也跑不快;当长大成人,如果再穿小时候的鞋,跑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束缚、疼痛难忍。

武汉中院各审判庭法官联系方式

武汉中院各庭法官联系电话一览表 (6568****) 【立案庭】 【刑一庭】 王孝田 6729 王建敏 6721 郭炳启 6720 余汉平 6720 高勇 6712 林林 6712 李立青 6713 王艳军 6713 袁跃武 6715 胡祥新 6715 罗守顺 6716 傅鲜莉 6716 王艳 6717 陈家华 6719 吴强 6717 江建新 6282 宋丹 6281 张青 6283 姜文胜 6283 蒋树东 6285 靖朝晖 6285 张正宇 6281 夏循平 6213 付光成 6213 金浩 6212 陈永红 6289 王敢 6250 赵全喜 6209 王景平 6205 张文乾 6203 张进 6203 丁先立 6211 李洪民 6210 刘平 6210 毛和平 6209 田 芳 6209 秦少斌 6295 熊发清 6206 曹琳 6207 吴平生 6206 许莉 6217 姜华 6286 刘佳军 6292 杨耕 6287 刘源 6292 袁小平 6291 姜克 6286 褚银松 6290 汤学良 6291 彭辉 6293 陆世文 6290 李钢 6293

【刑二庭】 胡炎生6529 赵涌6530王红旗6530孟宪红6525徐正武6527 陈惠6526 姜复6526张勇6523吴加林6522史勇军6521 陈丽敏6553苏滨6532 熊华东6531郭伟华6532刘培元6531吴艳6525冯良元6279梅欣荣6272 袁锐6280徐文6279 盛卉6280黄毅平6276 【民一庭】 叶玉宝6692贾力6692晏明6693 马海波6693陈继红6705巴蕾6223刘晖6216李娜6225魏怡先6701李群林6702杜崇华6701 李全胜6702 王阳6703丰伟6227李斌铖6216祈为民6225程继伟6695申斌6695黄更6696何义林6705熊艳红6215张文霞6697余小乔6709 杨元新6709 徐柳春6710张红6710于宁6227 【民二庭】 张智斌6330齐凤云6330李宏斌6351谢军6351王立斌6350 周俊敏6350汤晓峰6353熊青6353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 法官是公平的化身,正义的使者,法官这一职业在当今法治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加快,对中国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肩负的责任是越来越大,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是每个从事法官职业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法官职业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必须要具备以下要件: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忠诚”为“魂”。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以及上级法院的司法为民政策、制度和措施等,自觉把履行法官职责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深怀忧民之心,爱民之情,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司法为民的宗旨融入到日常的审判工作之中,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不断强化为民、便民、利民意识,充分体察当事人文化水准和法律意识,做好释法明理诉讼指导工作,让当事人明明白白打官司,还要努力增强司法亲和力,充分考虑办案效果,讲究客观公正,使司法公正、社会和谐与司法和谐有机统一。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以“公正”为“基”。公正是司法的第一属性,是我们法官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失去了公正,法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公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平,二是正义。公平,要求法院在司法活动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保证诉讼各方平等地行使权利。正义,要求司法活动追求科学和真理,摒除邪恶与反动,实现文明。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基本标准是:不仅要实现诉讼结果的公正,即事实认定正确,法律适用准确,实体处理得当,还要实现诉讼过程的公正,即审判公开,依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作为法官应懂得,一次不公正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了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裁判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们一定要树立公正意识,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使公平正义以人们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实现,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人心服口服。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以“素质”为“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思维能力、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框架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