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资源诅咒_问题研究综述_范振婷

_资源诅咒_问题研究综述_范振婷

_资源诅咒_问题研究综述_范振婷
_资源诅咒_问题研究综述_范振婷

第17卷第6期2015年12月

资源与产业

RESOURCES &INDUSTRIES

Vol.17No.6Dec.2015

http ://www .resourcesindustries .net .cn zycy @cugb .edu .cn

收稿日期:2015-06-09;修订日期:2015-09-28;责任编辑:任宝琴。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5426.TD.20151126.1418.036.html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51126.0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33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

13-1009)。*通讯作者:吴三忙(E-mail :wusanmang@sina.com )引用格式:范振婷,吴三忙.“资源诅咒”问题研究综述[

J ].资源与产业,2015,17(6):1-6Fan Zhenting ,Wu Sanmang.Research review on “resource curse ”issues [J ].Resources &Industries ,2015,17(6):1-6

“资源诅咒”问题研究综述

范振婷,吴三忙

*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要:“资源诅咒”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针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实证检验研究和传导机制研究两方面对“资源诅咒”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选用的数据指标和研究方法不同,有关“资源诅咒”的实证检验存在3种结论,即“资源诅咒”存在论、不存在论和条件存在论;对“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主要从贸易条件论

、“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和制度效应等开展。在综述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有关“资源诅咒”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资源诅咒;实证检验综述;传导机制综述;度量指标;传导路径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15)06-0001-06

RESEARCH REVIEW ON “RESOURCE CURSE ”ISSUES

FAN Zhen-ting ,WU San-ma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Resource curse ”has attracted highly attention since its issuance.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reviews “resource curse ”from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There are three conclusions regarding “resource curse ”,existence ,non-existence and conditional existence according to difference data and method.Study on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proceeded from trading conditions ,“Dutch disease ”effect ,squeezing effect and regime effe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for “resource curse ”based on this reviews.

Key words :resource curse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review ;transmission mechanism review ;measurement index ;transmission path

丰富的自然资源能为一个国家带来经济利益,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福音。但是,Auty 在《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却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Auty 也据此第一次提出了“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优

势,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

。其后,Sachs 和Warner 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自然资源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祝福”变成了“诅咒”

,这一经济学悖论引起了全球经济学界对“资源诅咒”的研究热潮,国内外

资源与产业2015年

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证性检验。本文将从“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和传导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1“资源诅咒”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对“资源诅咒”假说几十年的实证研究中,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指标等不同,国内外的学者们对于“资源诅咒”现象是否存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总体来看主要存在3种结论:“资源诅咒”存在论、“资源诅咒”不存在论和“资源诅咒”条件存在论。

1.1“资源诅咒”存在论

“资源诅咒”存在论是指“资源诅咒”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该观点的主要代表者是Sachs and Warner。两位学者在1995年,以1970—1989年间71个国家的数据资料为样本,以矿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度量指标,对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资源诅咒”效应确实存在[1]。这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的检验,其后很多学者对国家内部某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进行了实证检验。Papyrakis等[2]最早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以一个国家的某一区域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对象进行“资源诅咒”现象的检验,结果发现,资源与经济之间依然呈现出负相关性。该结论证明了“资源诅咒”现象同样存在于国家内部区域。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不同的度量指标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Wood等[1]分别选取了人均耕地数量和资源租占GDP的比重为度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也都证明了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对于“资源诅咒”现象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并且研究结果大多显示,“资源诅咒”问题在中国是存在的。徐康宁等[3]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用1985—200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由此证明了“资源诅咒”在我国省际层面是成立的。杨莉莉等[4]在研究中加入了地理空间变量,首次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以1993—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省域层面是成立的。此外,一些学者还对我国某些典型的资源丰富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邵帅等[5]利用1991—2006年的数据资料,对西部大规模的能源开发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发现,西部的能源开发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确实存在。邵帅[6]针对我国煤炭城市普遍存在的煤炭资源大量开采输出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并存的反差现象,通过数理模型推倒和对我国28个地级煤炭城市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煤炭资源开发会通过削弱制造业投入等途径来制约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确实存在。邵帅和杨莉莉[7]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对时期、地理因素和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地级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对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源产业依赖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存在。潘三毛[8]基于国内各省区经济增长和资源丰裕度的统计考察,构造了一个经济增长与资源丰裕度、技术、制度、等变量的回归模型,对新疆的经济发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新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资源诅咒”效应在新疆存在。

1.2“资源诅咒”不存在论

在对“资源诅咒”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中,由于检验方法以及采用的数据指标等方面的不同,很多结果显示,“资源诅咒”并不存在。Habakkuk[9]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在19世纪的发展之所以一直领先于英国,正是源于丰裕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个结论与“资源诅咒”完全相反。Davis和Tilton[10]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也认为矿产资源财富同其他形式的资产和资本一样,是一种财富。之后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度量指标对“资源诅咒”做了进一步的检验。例如,Lederman 和Maloney[11]在分析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利用新的计量方法(3SLS)对1980—2005年跨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源诅咒”并不存在。

2

第6期范振婷等:“资源诅咒”问题研究综述

Brunnschweiler[12]认为,前人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初级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衡量自然资源丰裕的方法有效性不足,因此,他在控制了制度变量的基础上,利用新的资源禀赋测量方法,即人均矿产和自然资源财富两种指标来衡量自然资源的丰裕度,并通过对1970—2000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然资源丰裕并未对经济增长施加负面影响,而是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在国内,也有学者对“资源诅咒”现象存在质疑。姚毓春等[13]在考虑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经济制度条件等因素的前提下,对我国14个资源富集地区1992—2011年的省际层面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前我国资源富集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即“资源诅咒”并不存在。周文霞等[14]通过运用回归模拟的方法,对贵州省毕节市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也显示资源上的优势使得该市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1.3“资源诅咒”条件存在论

“资源诅咒”条件存在论认为,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并不是绝对的,它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首先,选择不同的度量指标会产生不同的检验结果。如,Stijns[15]在采用自然资源出口密集度作为自然资源丰裕度的度量指标时发现,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负向效应;而当使用人均能源储量这一指标进行检验时,结果却显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利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Torvik[16]指出,在“荷兰病”这一经典模型中,存在一个假设,即只有制造业部门内部存在干中学效应,从而产生正外部性和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如果将这一假定扩展至部门间,或者使用其他模型进行分析,则结果会完全不同;最后,制度质量的差别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论。Boschini等[12]认为,“资源诅咒”是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制度质量的优劣。当自然资源的盈利性引发寻租或冲突等问题时,如果政治制度优良,则完全可以及时解决;反之,如果制度质量恶劣,则会陷入“资源诅咒”。

目前国内对“资源诅咒”条件存在论的研究文献不多,而且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认为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如,张景华[17]、景普秋[18]和赵辉[19]都认为,“资源诅咒”现象与自然资源收益分配机制息息相关。制度的设计管理是否合理、健全,是自然资源丰裕地区是否会陷入“资源诅咒”的关键,应该对此进行重点研究。此外,邵帅等[20]利用1998—2010年我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非线性计量模型对“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对于资源产业依赖与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关系有门限效应,是决定资源诅咒能否被成功规避的关键因素。

2“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

近几十年,学术界除了继续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之外,逐渐开始关注“资源诅咒”发生的传导机制。由此关于其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文献也越来越多。下文将从贸易条件论、“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和制度效应等几个方面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2.1贸易条件论

贸易条件理论由Singer提出。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专业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价格远低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而且矿产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从长期来看是呈下降趋势的,因此,Prebisch和Singer认为,如果资源型国家遵循比较优势理论,长期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将使本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落后。之后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Blattman等[1]在对比初级产品出口国和西方发达的工业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时,也认为双方贸易条件的差异是导致这两类国家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2“荷兰病”效应

20世纪50—60年代,在荷兰北海一代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随后荷兰利用此优势大量出口天然气从而获得巨大财富,同时也使荷兰盾大幅度升值,导致国内制造业和出口工业等其他产业萎缩,不断失去国际竞争力,出现了“反工业

3

资源与产业2015年

化”现象,使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这种“因富致祸”的现象后来被称为“荷兰病”。

Corden和Neary[21]最早对“荷兰病”进行了阐述,并创建了一个基本模型。他们将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划分为3类: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某种自然资源的出现或价格上涨将产生两种效应:1)人力和资本逐渐转移至资源出口部门,导致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出口竞争力下降,这种效应被称为“自然资源转移效应”;2)出口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收入会导致本币升值以及扩大对国外价格相对较低的制造业产品和非贸易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本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种效应被称为“支出效应”。程志强[22]在对“鄂尔多斯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模式过于依赖于煤炭繁荣这一特殊背景和煤炭资源的初级开发,导致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的制造业部门萎缩而其他部门膨胀,经济长期增长率偏低,即存在“荷兰病”效应。

2.3挤出效应

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的巨大财富使其成为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导致经济主体忽视了某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的因素,这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造成巨大威胁。这些被挤出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投资等。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挤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缺乏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政府和个人都逐渐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Asea和Lahiri[23]通过建立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发现:丰裕的自然资源能够大大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从而挤出了对教育的投资,最后导致“资源诅咒”发生。胡援成、肖德勇[24]通过模型的构建和运用面板门槛回归分析,重点研究了制约资源诅咒现象的经济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是制约我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存在的关键因素。杨莉莉、邵帅[25]在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和扩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资源开发和输出为导向的区域经济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来对资源诅咒效应的发生机制进行讨论。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外流会降低社会计划者增强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资源型区域发生“资源诅咒”效应。

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挤出。丰裕的自然资源带来的丰厚收入对储蓄、就业等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挤出物质资本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缓慢。Gylfason[26]认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可能会通过延缓该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升级而间接损害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姜昕等[27]也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论证了高资源依赖度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投入而阻碍经济发展这一机理。

对技术创新投资的挤出。通过开采自然资源而获得的高额收入会大大降低创新者和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因此,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逐渐挤出技术创新投资,进而阻碍经济发展。Sachs 和Warner[21]曾指出,如果资源部门的工资高到足以吸引潜在的创新者和企业家来到资源部门工作的话,丰裕的自然资源就会挤出增长促进型的企业家活动。在国内,陈艳莹、王二龙等[28]构建了一个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企业家才能配置模型,并运用我国省份面板数据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的增加会通过提高企业家寻租的预期收益,使企业家才能从低回报的生产性部门转向高回报的寻租部门,进而产生“资源诅咒”现象。

2.4制度效应

21世纪以来,“资源诅咒”形成的制度原因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Meklum 等[9]认为制度质量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否会发生“资源诅咒”的关键因素。当制度好时,丰裕的资源会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福祉;当制度较差时,丰裕的资源会破坏制度质量,使经济发展陷入“资源诅咒”。如沙特阿拉伯、刚果、尼日利亚等资源丰裕的国家。在后一种情况中,丰裕的自然资源主要是通过引发腐败、寻租等途径弱化制度质量,进而阻碍经济增长的。如,Robinson等[29]指出,丰裕的自然资源提高了权力的价值,政客们为了寻求连任就会利用资源左右选举结果,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这被称为政客寻租活动。此外,丰裕的自然资源也会诱使更多的企业家从事寻租活动,从而降低

4

第6期范振婷等:“资源诅咒”问题研究综述

了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数,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徐秀丽等[30]通过对坦桑尼亚矿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也发现导致坦桑尼亚发生“资源诅咒”的关键性因素是矿业治理政策和制度能力上的不足。

3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别从实证研究和传导机制研究两方面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实证研究中,由于选用的数据指标和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了3种不同的结论:“资源诅咒”存在论、“资源诅咒”不存在论和“资源诅咒”条件存在论;关于“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贸易条件论、“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和制度效应。

从上文的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出,关于“资源诅咒”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很多文献将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自然资源依赖度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造成了相应指标选取上的混乱,进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异。因此,应该明确资源丰裕度和资源依赖度的内涵并使用恰当的度量指标,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研究的严谨性和说服力;其次,对能源资源丰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现有关于“资源诅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而事实上在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能源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最后,对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层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资源诅咒”命题时,大样本的选择是必要的。但是,相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更加突出,因此需要将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地区纳入分析样本,进行研究。此外,明确“资源诅咒”具体的传导路径可以为制定规避“资源诅咒”的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未来应该对“资源诅咒”的直接和间接传导路径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玲,裴潇,蒲志仲.“资源诅咒”假说的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4(10):121-124

[2]Papyrakis E,GerlaghR.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1):181-193

[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89

[4]杨莉莉,邵帅,曹建华.资源产业依赖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考察[J].

财经研究,2014,40(3):4-16

[5]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147-160[6]邵帅.煤炭资源开发对中国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36(3):90-101[7]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9):26-44

[8]潘三毛.新疆存在“资源诅咒”吗[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65-67

[9]及莹莹.关于“资源诅咒”假说的一个文献综述[J].商,2013(11):259-260

[10]Davis G A,Tilton J E.The resource curse[J].NaturalResources Forum,2005,29(3):233-242

[11]Lederman D,Maloney W F.In Search of the missing resource curse[J].Economia,2008,9(1):1-56

[12]周建发.“资源诅咒”实证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7):20-21

[13]姚毓春,范欣,张舒婷.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4(7):172-173

[14]周文霞,陈笑媛.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富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4,16(3):

132-136

[15]Jean-philippe J.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World Development,2006,34(6):1060-1083[16]TorvikR.Natural resources,rent seeking and welfa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7(2):455-470

[17]张景华.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基于制度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1):9-17

[18]景普秋.基于矿产开发特殊性的收益分配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5-25

[19]赵辉.基于资源租金的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4,16(3):51-57

[20]邵帅,范美婷,杨莉莉.资源产业依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率?: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的检验及解释[J].管理世界,2013

(2):32-63

[21]余鑫,傅春,杨剑波.国外“资源诅咒”学说新进展和发展前瞻[J].商业时代,2014(26):53-54

[22]程志强.煤炭资源繁荣与鄂尔多斯工业化之路: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8(1):184-185

[23]Asea P K,Lahiri A.The precious ban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9,23(5/6):823-849

[24]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15-23[25]邵帅,杨莉莉.人力资本流动与资源诅咒效应:如何实现资源

5

资源与产业2015年

型区域的可持续增长[J].财经研究,2014(11):45-60[26]Gylfason T.Natural resources,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European EconomicReview,2001,45(4):847-859[27]姜昕,冯宗宪,王青.资源诅咒与经济增长[J].贵州社会科学,2009(6):87-92

[28]陈艳莹,王二龙,程乘.寻租、企业家才能配置和资源诅咒:基于中国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6):

16-26

[29]Robinson J A,TorvikR,Verdie T.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resource curs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106(2):194-198

[30]徐秀丽,高逸暘,李小云,等.是“资源诅咒”还是“制度诅咒”?:坦桑尼亚矿业及其发展[J].资源与产业,2014,16(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35-40

欢迎加入《资源与产业》理事会!

《资源与产业》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本刊创刊于1995年,原名为《矿产资源开发》,1999年4月更名为《资源·产业》,为了便于网上检索和查阅,2006年1月更名为《资源与产业》,是我国目前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主要辟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栏目。

为进一步扩大刊物影响,更好地推动我国资源产业领域内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一个高层次、开放式的技术探讨与信息交流的平台,特成立《资源与产业》理事会,本理事会旨在汇集业内有识之士的智慧,在共同办好本刊的同时,为理事单位提供真诚有效的支持与服务。现面向国内国土资源领域内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设计院所、生产施工单位诚邀会员单位。欢迎各单位积极报名加入!

有关权利和义务请参阅《资源与产业》理事会章程。

6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从 17世纪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纪的俄罗斯,再到二战后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一些海湾产油国等,这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缓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NIE(New Industry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却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人们有理由怀疑,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发展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uty(1993)的《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其基本涵义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然而,“资源诅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过实证分析,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他们发现,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在面临不断贸易恶化的状况时,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从而大量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一思想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的解释虽多样化,但概括而言,“资源诅咒”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于丰裕的自然资源通过某种机制“挤出”了其它生产性的组织或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Matsuyama(1992)将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由于制造业具有“干中学”的性质,如果一国中的制造业被更多体现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所挤出,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荷兰病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有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自然资源部门、可贸易的非自然资源部门以及不可贸易的部门,从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简称S-W模型),并成为“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该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越大,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分配给制

资源诅咒与荷兰病

资源诅咒概述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许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或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公共秩序与法律乃至信念和价值观,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通常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自然资源的确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20 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深思。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我们也能发现非常相似的情况。资源诅咒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假说”提出了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开始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些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令人失望,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资源诅咒产生的理论观点[1] 一、非制度安排观点 (一)人力资本观点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摘要: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得出了内蒙古各旗县之间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并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讨论了内蒙古未落入“资源诅咒”效应的成因及预防途径。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丰裕;荷兰病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75-01 “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由auty于1993年提出,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徐康宁、王剑(2006)以1995――2003年各省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资源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成立的结论。但就“资源诅咒”在各省内部是否成立,目前从事研究的人员还相当少,而这样的研究对与各省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下文笔者就以内蒙古为例,对自治区内部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一)内蒙古资源经济概况。“资源诅咒”产生有三个重要前提,即矿产资源富集、经济欠发达、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这些与内蒙古情况有诸多吻合。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内蒙古拥有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和亚洲最大的整装气田。不仅如此,内蒙古的煤炭、贵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4790亿元,仅占全国的gdp总量的2.3%。内蒙古同时处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过程都难以避免的存在寻租和官员腐败。因此,内蒙古经济增长同样存在“资源诅咒”等问题困扰的可能性。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为了探究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是否真的存在“资源诅咒”,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i=α+β?yi,1997+γperi+ωdi+πxi+ui 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用以表示一个旗县i所处的位置自然资源是否丰裕。具体地,我们考虑三种不同标准。首先,将样本中101个旗县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与当地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认为自然资源丰裕,这样的旗县di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从而得到d1;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这一绝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这样得到d2;按照平均能源产量排名,位于排名前15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得到d3。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的设置来反映资源丰裕旗县对其他旗县的“溢出”效应。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方程中,d1、d2和d3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资源丰裕的旗县可能对其它旗县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在不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2和d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203和0.261。d1的估计系数为0.142,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加入初始条件、边境城市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时,d3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2的估计系数是0.167,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其p值为0.027。 (三)分析结论。尽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诅咒”的前提假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以上证据表明,内蒙古各旗县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而且资源丰裕的旗县对区内其他旗县可能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 二、内蒙古未陷入“资源诅咒”现象原因分析 (一)资源价格相对稳定。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广大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发达国家的操纵,这就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并且加剧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而这种不公平价格待遇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在内蒙古内部并不存在。 (二)劳动力剩余。“资源诅咒”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荷兰病”效应。“荷兰病”是指由于采掘业急剧膨胀,导致传统制造业萎缩。“荷兰病”模型之所以不适用于内蒙古主要是该模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 引言 前段时间,我们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项目最新员工花名册等信息收集,统计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管理层次等内容。在结合科学的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显示出了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现状与问题,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结构分析法,提出了人员优化的对策。 一、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即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调查、统计和归类分析。根据以上资料的收集,为保证人员比例结构分析的有效性,我们分析对象范围的界定主要是以员工在岗与否为标准的,这样就排除了历年来的内退员工和非在岗员工。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 1、公司人力资源总体情况 经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20日,北方公司在岗在编人员共894人,专业技术人员共601人。其中,土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412 人,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共31 人,经营专业技术人员共47 人,物资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共41 人,财物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共70 人。 2、土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土木相关的412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结构是:公司领导层及项目领导层人员共56人,试验岗位共45 人,测量岗位共43 人,在

机关相关岗位共26 人,在项目技术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岗位工作人员共242 人。 学历结构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员共143 人,学历为大学专科的人员共247 人; 年龄结构为:25岁及以下共149人,26岁到30岁共156人,31岁到35岁共49人,36岁到40岁共36人,40岁以上12人; 工龄结构为:3年及以下的共201人,4到6年103人,7到10年32人,11到15年54人,16到20年13人,20年以上9人。 职称情况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人员共34 人,具有工程师职称人员共60 人,助理工程师职称人员共110人,其他均为技术员。 3、具体分析土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1)公司领导层及项目领导层人员共56人,含公司领导及内聘职务8人以及项目领导班子成员47人。 高级工程师2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共42人,专业均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 年龄结构为:30岁及以下共10人,31岁到35岁共19人,36岁到40岁24人,40岁以上3人。 (2)从事试验专业人员共45 人。38人是土木相关专业毕业的,7人其他专业毕业。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33人,中专学历8人。工龄在5年以下的25人,6到10年的6人,10年以上的14人。 其中有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的仅7人,试验检测员仅10人。 (3)从事测量专业人员共43 人。专业为测绘工程或工程测量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参考文献

翟建超.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中国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法制与社会.2007(10). 刘嘉怡.谋发展惠民生——新疆资源税改革一周年[J].中国税务,2011(7):48-50 刘楠.浅析资源税改革[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16-18 刘天增,崔健飞,盖玉玫.我国资源税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15 刘钊.关于我国资源税改革与完善的探讨[J].财经与金融管理,2011(3) 马力艳.浅谈资源税的改革和完善[J].北方经济,2009(9):90-91 马衍伟.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庞敏,朱瑾,王涵.关于深化资源税改革的探讨[J].税收与税务,2011,5(13):42-43 清华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能源法(草案)专家建议稿与说明[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曲长旋,顾昱.试析现行资源税的局限性及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研究探 讨.2010(6):14-16 史旭. 论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6) 实言,闫晓丽. 浅议资源税改革[J].财经纵横,2010(3):44-45 宋馨. 对深化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财税改革, 2010(11):43-44 王飞.资源税改革研究[J].集体经济财税金融,2009(11):97-98 王克群.资源税改革的意义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8):8-10 王亚星.我国资源税改革现状及发展方向[J].财税金融 吴涛.资源税改革[J].致富 谢鹍,宋岭.资源税改革对矿产资源配置的效应分析——以新疆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2011(1):25-29 徐登敏,中国资源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4) 杨之青.论资源税的改革与完善[J].经济论坛,2010(5):48-50 杨志勇.我国资源税改革评述[J].时事评论,2010(4):24-26 叶莉娜.我国资源税费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于晓阳.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国家与城市竞争,2010,(6):33 袁怀雨,李克庆.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制度改革[J].资源与产业,2000(3) 张德志.浅析资源税改革[J].当代经济, 2010(8):58-59 张辉.由“从量定额”到“从价定率”煤炭资源税改革呼之欲出[J].山西煤炭,2011(4):1-4 张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资源税收政策分析——以新疆资源税改革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3):23-2742 张宁.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历史沿革和改革构想[J].财会研究,2011(17):20-22 张瑞霞.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资源税制改革.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9 张新莉.论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J].商业时代,2010(1):76-77 张秀莲.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课税[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2) 张亚明,夏杰长.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构想[J].税务研究,2010(7):57-59 赵靖.资本结构理论新趋势——基于最有资本结构与产业竞争[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16 朱福军.对新疆实施油气资源税改革与可持续增加地方财力的思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29-32 朱莲美,刘成杰.我国煤炭资源税制改革探讨[J].专题讨论,2005(11):16-18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最新某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 1.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公司现有员工162人,其中,全职人员71人,劳务工及兼职人员91人;管理人员14人,占8.6%;市场人员9人,占5.6%;技术人员16人,占9.9%;行政辅助人员35人,占21.6%;生产人员88人,占54.3%。根据公司人员结构比例,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本符合公司议定程度,以及相应管理需求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行政辅助人员可适当调减。公司现有人员年龄比例分别是35岁以下人员111人占70%,35—40岁人员18人占9%,40以上人员33人占21%。

(1)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指包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车间主任在内的14人。 公司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管理人员年富力强,平均年龄38岁,

(3)市场人员

3.上半年度用人成本 公司上半年度合计发放薪资173.4万元,薪资费用率为9.44%,月平均人数164人,人均薪资0.1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薪资发放增加了49万元,增长率39.4%,人员增加24人,增长率16.8%,业绩增加266.9万元,增长率20.27%,其中因管理人员增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这与公司的人才结构调整有关。详细见附表 第二部分工作总结 上半年度工作主要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及考核目标展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 理,强化优胜劣汰,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机制,并以劳动合 同续签为契机,完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人事管理工作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取效益,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不合格人员留用将会阻 碍企业的发展,前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及有效的考核方案,对8人进行劝退工作,让他们走的高高兴兴;同时成功引进12名大学生,其中有5人已作为重点培养对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摘要: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让人们变得富裕,反而使得人们越来越贫困,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国外学者对于这一命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资源诅咒在中国的情况。本文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总结。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经济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会为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正效应,自然资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神赐天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多的发现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越来越贫穷,例如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其人均GDP在1965至199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同期间,伊朗人均产值每年下降2%,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而尼日利亚则自从1960年独立以来人均收入基本没变。Auty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国内外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颇多,本文拟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 一、资源诅咒的存在性 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国外的学者在早期就做了很多研究。Neary和W ijnbergen (1986)、Gelb (1988)以及Auty(1990)。他们在政治或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假说,并为以后使用跨国数据验证这些假说打下了基础。Berge(1994)使用土地和人口密度来衡量自然资源投入,并验证了其对经济增长及制造业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此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在Sachs和Warner(1995)这篇经典文献中,Sachs和Warner使用了跨国样本数据,研究了世界上71个国家1970~1989年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自然资源丰裕度(矿产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为代表性指标),市场开放度、投资、经济制度等为主要变量,检验一国经济增长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再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存在。 徐康宁(2005)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1978—2003年我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并且用“资源诅咒”的四种传导机制对此现象作出了解释。 李昊邈(2008)以“资源诅咒”这一用来解释自然资源丰裕反而拖累自身经济绩效地区的理论为框架,分析研究了云南省在与国内发达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的比较中是否出现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经初步统计研究文中指出:资源诅咒现象在云南省是可能存在的,当引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之后,“资源诅咒”现象似乎更为明显。文章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度作为新的资源丰裕度测算方式,突破了现有国内、外众多文献关于资源丰裕度的测量模式。并且提出了针对云南省的“矿物原料资源诅咒”的新观点。 王必达,王春晖(2009)通过一个两区域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来证明“资源诅咒”的发生源自一个区域在增长初期所倚重的生产要素的选择,且这个选择以交易费用最低为标准。虽然自然资源丰裕区域最初的增长路径是完全理性和经济的,但因其在增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中恶性的路径依赖,从而被资源所“诅咒”。 邵帅,齐中英(2009)利用模型证明了我国能源输出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人力资源文献综述

行分析,变量由11方面组成,即招聘前对拟招聘岗位人员应具备的技能/资质/特征进行分析的比例;新员工中经过正式招聘程序录用的比例;招聘小组成员的平均人数;新员工在第一年平均接受培训的时间(天数);老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平均时间(天数);工作业绩在晋职中发挥作用的程度(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正式的绩效评估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每年根据个人绩效评估发放的奖金占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进行工作分析的岗位所占的比例;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态度调查的员工所占的比例;能够共享组织信息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本研究把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四个,即母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年限;企业的经营年限;企业规模,用员工人数反映;外商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国。研究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一组考虑刮过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经验,另一组考虑外商独资企业的经营年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使用层析回归分析法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 研究结果给本文的两个假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袭在所调查的外商独资企业的样本范围

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整合都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企业经营年限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整合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些,这与国外类似研究的结论不同,原因可能是:第一,中国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必须频繁变化竞争战略,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相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第二,由于外商独资企业要经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不猛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同西方国家相比,某些“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论显示未来的研究应当探索人力资源的单个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或使用确认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人力资源要素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文章局限性:首先是样本量小,第二是由于由同一位被访者同时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实

2015XX公司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人,占20.2%,基层84 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 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 46%,中专以及下占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 硕士学历。 ◆ 中层队伍的职称和资质结构分析:职称上8%为高工,13%为中级,17%为助工,62%还未获得任何职称。资质上有8位(33% )中层获得一级建造师。缺陷是:职称和资质持有率太低,有待提升。 (五) 基层队伍结构分析 ◆ 基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0.6岁,具体占比如下: ◆ 基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如下: ◆ 基层队伍工龄结构分析

资源诅咒研究

基于“资源诅咒”浅谈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路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Resource Curse” 基于“资源诅咒”浅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展路径 【摘要】国外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研究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早期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视角来研究,后扩展到运用资本积累与国际化理论、依附理论、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身并没有使得资源型城市获得比非资源型城市更快的经济增长率,反而积累了大量矛盾和困难,如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高、贫困人口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等。从而落入了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不如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城市的“资源诅咒”陷阱,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关键字】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Resource Curse” Abstract:Foreign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he 1930 s, the early mainly from social psychology, such as economic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study Angle of view to study, after the extension to using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dependency t heory,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is analyzed. In our country,

索罗斯的资源诅咒理论浅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索罗斯的资源诅咒理论浅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作者:陈烈刘树君2014-09-19 14:42阅读:94 次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20世纪60年代后自然资源贫乏的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增长未必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家们在质疑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石油、煤炭、天然气及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并未出现预期中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这些国家公众与资源贫乏型国家的人们一样生活贫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相关问题再次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热切关注,相继探求自然资源丰富国家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经济学家Auty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指出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非是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制约与限制。Papyrakis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丰裕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Elissaios通过对美国各州1986-2001年自然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水平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也得出丰裕的自然资源阻碍了美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已有研究对于资源诅咒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荷兰病”模型,即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资源部门迅速扩张的同时使制造业逐渐萎缩,出现“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第二,寻租与腐败,即充裕的自然资源导致生产资源分配低效,使得非生产性寻租行为增加,催生腐败,抑制经济增长;第三,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即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得这些国家并非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而增加人力资本,充裕的自然资源抑制了人力资本的积累;第四,贸易条件恶化说,即由于初级产品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不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就会不断恶化贸易条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第五,制度创新动力不足说,即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制度建设落后并缺乏创新的动力,将延缓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

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分析对象:XX集团职能部门分析日期:2011年11月7日 一、前言: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调查和审核,只有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和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的各项计划才有意义,而统计分析的结果也有利于为企业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概述:截止2011年11月7日,XX集团职能部门在岗在册员工71人。本次分析就现有人员部门分布、岗位类型分布、知识构成、学历分布等十一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并就统计结果做出了相应的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一)部门人员分布情况及分析 表一 各部门人数分布 部门名称现有人数 集团办公室16 经营计划发展部 2 人力资源部 2 党委办公室 3 财务部17 安全环保监督管理部 3 商贸部 3 防伪信息部 4 工会 2 后勤部 4 质量管理部 3 设备动力部 4 治安防火部 2 资产监管部 4 成都项目 2 总计71 由以上图表可见财务部和集团办公室现有人员数量最多。其中集团财务部现有人员中包含了各子公司财务部部长,而集团办公室包含了所有XX集团高层管理人员。

结合目前集团公司的管理现状,现有的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控模式类似于财务管理的集团管控模式。 财务管理管控模式特点: 1、经营目标方面以追求投资回报、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无明确的产业选择;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 2、母子公司关系方面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 3、管理手段上,其核心功能是资产管理。总部将注意力放在财务指标数据的控制上,通过控制股权,支配被控股公司的重大产权决策,以达到资本控制的目的。财务管理型控股公司的总部人员精简,主要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通过资本营运手段对被控股子公司进行指导、监控,并不断捕捉资本市场的信息,进行符合投资回报目标的兼并、收购和出卖、转让。 财务管理管控模式各项权限划分: 根据以上列出的财务管理的集团管控模式的特点和权限划分,可以看出,XX集团现行的管控模式类似这一模式的雏形,但与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基于目前集团这一管控模式还不是很健全和完善,“认为只要全年集团双目标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了”的这种思想普遍存在。对于短期效益的追逐,使得集团在长期规划和系统规划上显得不足,而这也使得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在全集团的职能定位不是足够的明确和清晰。特别是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与普拉斯各职能部门有重叠交叉的状况,权限和职责的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 殷俐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摘要: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业绩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这种现象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我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还不存在资源诅咒的问题,但在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类似资源诅咒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避免“资源诅咒”的发生,让资源成为国家的“福祉”。 关键词:资源诅咒,荷兰病,制度弱化,政策选择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我国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密集区,而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资源匮乏,资源供给长期不足。但从直观上来看,我国自然资源丰裕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省份的经济增长却大大落后于资源贫乏的东部沿海省份。许多资源丰裕地区不是越来越富,而是相对越来越穷,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出现了“富饶的贫困”[1]。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世界也呈现出相似的图景,即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表现远不如那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 一般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会有力地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资本形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但事实却一再证明,自然资源丰富并没构成经济发展的“福祉”,反而限制和妨碍了经济持续增长,并导致社会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等等,这种现象被国际经济学界赋予了一个专有名词—-资源诅咒。 2 “资源诅咒”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国际经济学界对于“资源诅咒”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有20多年,这一命题是20世纪末发展经济学重要的发现之一,并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自然资源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表现远比资源贫乏的国家差,并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中第一次使用了“资源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美国经济学家Sachs和Warner对“资源诅咒”这一命题进行跨国的实证研究, Gylfason对世界22个经济转型国家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在他们之后,又有一批关于“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结果都证实了“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并总结出这种效应的传导机制。 作者简介: 殷俐娟,女,1963年生,满族,研究员,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经济政策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