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七实验八

实验七实验八

实验七实验八
实验七实验八

实验七

1.在查询分析器中,选择studentsdb数据库,输入以下代码。

DECLARE@stu name varchar(10)

SELECT@stu name=姓名

FORM student info

WHERE 姓名LIKE …张%?

SELECT@stu name

观察显示的结果,与student info表中数据进行比较,@stu name赋值的是SELECT结果集中的哪个数据

2.定义int型局部变量@grademax、@grademin、@gradesum,在grade表中查找最高分、最低分和总分,分别赋给@grademax、@grademin和@gradesum,并显示。

3.使用SET命令将查询的结果数目赋值给int型局部变量@row。给下面代码中的划线处填上适当的内容,以完成上述操作。

4.以下代码在curriculum 表中插入新纪录:

DECLARE @intCId int,@intErrorCode int

INSERT INTO curriculum(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

VALUES(?0006?,?VB程序设计?,2)

SELECT@intCId = @ @identity,@intErrorCode = @@error

SELECT@intCId, @intErrorCode

将该代码段连续执行两次,观察两次显示的信息及curriculum表中数据的变化,为什么前后两次执行时显示的信息会不同?

5.在studentsdb数据库的student info表中,以“性别”为分组条件,分别统计男生和女生人数。

6.在grade表中,使用适当函数找出“高等数学”课程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

7.定义一个datetime型局部变量@student,以存储当前日期。计算student info表中的学生的年龄,并显示学生的姓名、年龄。在以下代码的划线部分填入适当内容,以实现上述功能。

8.运行以下代码,写出运行结果。

9.在局部变量@stu id中存储了学号值。编写代码查询学号为0001的学生的各科平均成绩,如果平均分>=60则显示“你的成绩及格了,恭喜你!!”,否则显示“你的成绩不及格”。

10.运行以下代码段,写出运行的结果。

11.查询grade表。如果分数大于等于90,显示A;如果分数大于等于80小于90,显示B;如果分数大于等于70小于80,显示C;如果分数大于等于60小于70,显示D;其他显示E。在以下代码的划线部分填入适当内容完成上述功能。

12.计算grade表的分数列的平均值。如果小于80,则分数增加其值的5%;如果分数的最高值超过95,则终止该操作。在以下代码划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以完成上述功能。

13.编写代码计算并显示@ n = 1+2+3+ (20)

14.编写代码计算并显示1~100之间的所有完全平方数。例如,81 = 92,则称81为完全平方数。

15.计算1~100以内的所有的素数。

实验八

1.在查询分析器中输入以下代码,创建一个利用流控制语句的存储过程lletters_print,该存储器能显示26个小写字母。

2.输入以下代码,创建存储过程stu_info,执行时通过输入姓名,可以查询该姓名对应的学生的各科成绩。

CREATE PROCEDURE stu_info @name varchar(40)

AS

SELECT a.学号,姓名,课程编号,分数

FROM student_info a INNER JOIN grade ta

ON a.学号=ta.学号

WHERE 姓名=@name

使用EXECUTE命令执行存储过程stu_info,其参数值为“马东”。

如果存储过程stu_info执行时没有提供参数,能按默认值查询(设姓名为“刘卫平”),如何修改该过程的定义?

3.使用studentsdb数据库中的student_info表,curriculm表、grade表。

(1)创建一个存储过程stu_grade,查询学号为0001的学生的姓名,课程名称,分数。

(2)执行存储过程stu_grade,查询0001学生的姓名,课程名称,分数。

(3)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rename将存储过程stu_grade更名为stu_g.

4.使用student_info表,curriculm表、grade表。

(1)创建一个带参数的存储过程stu_p_g,当任意输入一个学生的姓名时,将从3个表中返回该学生的学号,选修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成绩。

(2)执行存储过程stu_g_p,查询“刘卫平”的学号,选修课程和课程成绩。

(3)使用系统存储过程sp_helptext,查看存储过程stu_p_g的文本信息。

5.使用student_info表。

(1)创建一个加密的存储过程stu_en,查询所有男学生的信息。

(2)执行存储过程stu_en,查看返回学生情况。

(3)使用Transact —SQL语句DROP PROCEDURE删除存储过程stu_en。

6.使用grade表。

(1)创建一个存储过程stu_g_r,当输入一个学生学号,通过返回输出参数获取该学生各门课程的平均成绩。

(2)执行存储过程stu_g_r,输入学号0002。

(3)使用Transact—SQL语句DROP PROCDURE删除存储过程stu_en.

传热实验讲义

换热器的操作及传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 2.掌握换热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标定方法; 3.学会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换热设备。它是由许多个传热元件(如列管换热器的管束)组成。冷、热流体借助于换热器中的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而达到加热或冷却任务。由于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由此构成的各种换热器之性能差异颇大。为了合理的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对它们的性能应该要充分的了解。除了文献资料外,实验测定换热器的性能是重要途径之一。 换热器是一种节能设备,它既能回收热能,又需消耗机械能。因此,度量一个换热器性能好坏的标准是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 和流体通过换热器的阻力损失Δp 。前者反映了回收热量的能力,后者是消耗机械能的标志。因此.在组织换热器的性能测定时,需要安排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1.传热系数K 速率方程式为:m t A K Q ???=,式中: t m m t t ???=?ε逆 1 2211221ln )()t T t T t T t T t m -----=?(逆 而Q = q V ρCp Δt = q V ρCp ( t 2 - t 1 ) 换热系数K 是冷流体侧的传热面为基准的传热系数。即:),(h c G G f K = m c h h c c A A A A K λδαα+?+=11 符号说明: K 传热系数,W/m 2.K ; α 流体的给热系数,W/m 2.K ;

A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 2; Qv 流体的体积流量,m 3/s ; Cp 流体的恒压热容。j/kg.K ; T 热流体温度,℃; t 冷流体温度,℃; Δt 传热温度差,K 。 t ε? 传热平均温差的修正系数,全逆流时t ε?=1,对于单壳程双管程或二管程以上的t ε?值可从录附计算方法中求得。 λ 固体壁导热系数,W/m.K ; δ 固体壁厚度,m 。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可知:影响传热量的参数有传热面积A ,传热系数K 和过程的平均温度Δt m 三要素。 当生产工艺决定了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后,传热负荷的变化是随流体的流速变化而变化。分析传热阻力的控制因素,用改变流体的流率或改变流体的进口温度,能较方便地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 由流体力学知: 22 u p ??=?ρξ 式中:Δp 流体通过管道的阻力损失,Pa ; u 流体在换热器管道中的流速,m/s 。 3.换热器的操作和调整 换热器的热负荷发生变化时,需通过换热器的操作,以完成任务。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影响传热量的参数有传热面积,传热系数和过程的平均温度差三要素,由热量衡算方程知,由于换热器的热(或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不能随意改变。在操作时的调节手段只能改变冷(或热)流体的流量和进口温度。 热(或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由生产工艺决定。传热负荷的变化是由热(或冷)流体流速变化所致。由图1知,若冷(或热)流体流速的变化率相同,则仅能维持平均温差相同,不能满足热负荷变化的要求。若传热阻力受冷(或热)流体控制,采用较大的冷(或热)流体的变化率,使传热系教和平均温差同时发生变化,以达到热负荷变化的目的。若传热阻力受热(或冷)流体控制,应该采用调整冷(或热)流体的进口温度;使平均温差增加或减少,从而满足热负荷变化的要求。按照上述的操作原则进行调整,能较

自控实验4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控制基础 第 4 次实验 实验名称:串联校正研究 院(系):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 姓名:徐丽娜学号:08011308 实验室:416 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刘燊燊实验时间:2013年12月20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串联校正的作用和结构 (2)掌握用Bode图设计校正网络 (3)在时域验证各种网络参数的校正效果 二、实验原理: (1)校正的目的就是要在原系统上再加一些由调节器实现的运算规律,使控制系统满足性能指标。 由于控制系统是利用期望值与实际输出值的误差进行调节的,所以,常常用“串联校正”调节方法,串联校正在结构上是将调节器Gc(S)串接在给定与反馈相比误差之后的支路上,见下图。 设定校正网络Gc(S) 被控对象H(S) 实际上,校正设计不局限这种结构形式,有局部反馈、前馈等。若单从稳定性考虑,将校正网络放置在反馈回路上也很常见。 (2)本实验取三阶原系统作为被控对象,分别加上二个滞后、一个超前、一个超前-滞后四种串联校正网络,这四个网络的参数均是利用Bode图定性设计的,用阶跃响应检验四种校正效果。由此证明Bode图和系统性能的关系,从而使同学会设计校正网络。 三、实验设备: THBDC-1实验平台 THBDC-1虚拟示波器 四、实验线路: 五、实验步骤:

(1)不接校正网络,即Gc(S)=1,如总图。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用Bode 图解释; (2)接人参数不正确的滞后校正网络,如图4-2。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用Bode 图解释; (3)接人参数较好的滞后校正网络,如图4-3。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用Bode 图解释; (4)接人参数较好的超前校正网络,如图4-4。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用Bode 图解释; (5)接人参数较好的混合校正网络,如图4-5,此传递函数就是工程上常见的比例-积分-微分校正网络,即PID 调节器。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用Bode 图解释; 六、预习与回答: (1) 写出原系统和四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并画出它们的Bode 图,请预先得出各种校正后的阶跃响 应结论,从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说明五种校正网络的大致关系。 (2) 若只考虑减少系统的过渡时间,你认为用超前校正还是用滞后校正好? (3) 请用简单的代数表达式说明用Bode 图设计校正网络的方法 七、报告要求: (1)画出各种网络对原系统校正的BODE 图,从BODE 图上先得出校正后的时域特性,看是否与阶跃响应曲线一致。 (2)为了便于比较,作五条阶跃曲线的坐标大小要一致。 八、预习题回答 一、 预习思考 (1)写出原系统和四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并画出它们的Bode 图,请预先得出各种校正后的阶跃响应结论,从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说明五种校正网络的大致关系。 答: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1051.0)(1094.0)(12.0(2 .10)(+++=s s s s G 原系统的Bode 图:

实验八 公式、序列及函数的使用

实验八公式、序列及函数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序列填充及公式复制的方法; 2.掌握常用函数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并能用它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在Excel环境下完成以下各操作: (一)序列填充及公式的使用 1.在Excel中创建一个空白工作簿 2.利用Excel提供的数据填充功能,在Sheet1工作表中输入以下数据: ⑴在区域A1:A9中从上到下填入:2,4,6,8,10,12,14,16,18 ⑵在区域B1:B9中从上到下填入:1,2,4,8,16,32,64,128,256 ⑶在区域C1:C12中从上到下填入:JAN,FEB,MAR,APR,MAY,JUN,JUL,AUG,SEP,OCT,NOV,DEC ⑷在区域D1:D7中从上到下填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3.在Sheet2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二次函数ax2+bx+c的值,其中a=2,b=3,c=5,x从-3到4变化,每隔0.5取一个函数值。操作方法写出如下: 4.把工作簿以E81.XLS为文件名存入D:\EX8中。 (二)函数的使用 在Excel环境下打开D:\EX8\E82.XLS文件,依次完成以下各操作后按E83.XLS为文件名存入D:\EX8中。 1、统计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统计函数”工作表;

⑵在区域F3:G8中用“统计函数”计算出各分店的统计值。 操作方法是:先在F3单元及G3单元输入的计算公式,然后选定区域F3:G3后双击其填充柄。其中F3单元的公式为,G3单元的公式为。 ⑶在区域B9:E12用“统计函数”计算出各季度的统计值。 2、条件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条件函数”工作表。 ⑵计算出各学生的平均分; ⑶给定各学生的成绩等级,规则如下:平均分≥90为“A”,80≤平均分<90为“B,70≤平均分<80为“C”,60≤平均分<70为“D”,平均分<60为“E”。以此规则在区域F3:F62用IF函数确定各学生的等级。 ⑷用FREQUENCY函数在区域I2:I5中统计出平均分0~59,60~79,80~99,100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3、文本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文本函数”工作表; ⑵在区域A2:F32给出的数据清单中,编号的前3位为系别信息,101为数学系,102为物理系,103为化学系,据此在区域B3:B32用函数求出每位教师的系别。其中B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⑶已知身份证号的第7至第10位数为出生年份,据此在区域F3:F32用函数求出每位教师的出生年份。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4、日期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日期函数”工作表; ⑵在区域A2:F32给出的数据清单中,在区域E3:E32用日期函数求出每位职工的工龄。其中E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⑶在区域F3:F32用日期函数求出每位职工的工作天数(即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过的总天数。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5、财务函数的使用 使用 PMT 函数完成以下有关的操作: ⑴单击“财务函数”工作表; ⑵某企业向银行贷款5 万元,准备4年还清,假定当前年利率为 4 % ,在 B5 单元 计算每个月应向银行偿还贷款的数额,根据条件在 B2 : B4 补充所需内容。其中单元格B5 使用的公式为。 ⑶假定当前年利率为 5 %,为使 5 年后得到 10 万元的存款,在 D5 单元计算现在开

综合实验讲义

综合实验讲义 编写:李雅丽王香爱郭佰凯 祝保林李吉锋 化学与材料学院 二零一六年六月

目录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综合实验二锌钡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三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及表征 综合实验四乙酰二茂铁的合成及分离 综合实验五富平合儿柿饼中铁、锌含量的测定综合实验六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工业分析)综合实验七表面活性剂特征参数的测定 综合实验八几种农作物秸秆热值的测定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称量、加热、溶解、过滤等基本操作; 2练习碘量法操作、练习EDTA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3掌握一种测定Pb3O4的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Pb3O4为红色粉末状固体,俗称铅丹或红丹。该物质为混合价态氧化物,其化学式可以写成2PbO﹒PbO2,即式中氧化数为+2的Pb占2/3,而氧化数为+4的Pb占1/3。但根据其结构,Pb3O4应为铅酸盐Pb2PbO4。 Pb3O4与HNO3反应时,由于PbO2的生成,固体的颜色很快从红色变为棕黑色: Pb3O4+4HNO3=PbO2+2Pb(NO3)2+2H2O 很多金属离子均能与多齿配体EDTA以1:1的比例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以+2价金属离子M2+为例,其反应如下: M2++EDTA4-=MEDTA2- 因此,只要控制溶液的PH,选用适当的指示剂,就可以用EDTA标准溶液,对溶液中的特定金属子进行定量测定。本实验中Pb3O4经HNO3作用分解后生成的Pb2+,可用六亚甲基四胺控制溶液的pH为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液进行测定。 PbO2是种很强的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它能定量的氧化溶液中的I- PbO2+4I-+4HAc=PbI2+I2+2H2O+4Ac- 从而可用碘量法来测定所生成的PbO2. 三实验用品 仪器:分析天平、台秤、称量瓶、干燥器、量筒(10mL,100mL)、烧杯(50mL)、锥形瓶(250mL)、漏斗、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50mL)、洗瓶、滤纸、PH试纸 试剂:四氧化三铅(A.R.)、碘化钾(A.R.)、HNO3(6molL·L-1)、EDTA 标准溶液(0.02mol·L-1)Na2S2O3标准溶液(0.02mol·L-1)、NaAc-HAc(1:1)混合液、NH3·H2O(1:1)六亚甲基四胺(20%)、淀粉(2%), 四实验步骤 1 Pb3O4的分解 用差量法准确称取干燥的Pb3O4 0.5g,置于50ml的小烧杯中同时加入 2mL6mol·L-1HNO3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可以看到红色的Pb3O4

北师版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义、命题及证明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要点诠释: (1)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3.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要点诠释: (1)实验、观察、操作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3)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列举一个反例即可.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要点诠释: (1)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2)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经典自控实验报告

控制理论: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 1. 比例(P )环节 1.1 实验电路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 0=200K 。 1.2 实验设备 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 6,U 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THBDC-1”软件 1.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 R 1=100K ,R 2=200K(K=2),R 0=200K 时 红色曲线为输入u i ,蓝色曲线为输出u o 。 注:为了更好的观测实验曲线,实验时可适当调节软件上的分频系数(一般调至刻度2)和“ ” 按钮(时基自动),以下实验同样。 2. 积分(I )环节 2.1 实验电路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 0=200K 。 2.2 实验设备 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 6,U 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

“THBDC-1”软件 2.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 R=100K,C=10 uF,R0=200K ,(T=RC=100K×10uF=1)时, 红色曲线为输入u i,蓝色曲线为输出u o。 注:当实验电路中有积分环节时,实验前一定要用锁零单元进行锁零。 3. 比例积分(PI)环节 3.1 实验电路 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 3.2实验设备 阶跃信号发生器(单位阶跃输入),电路单元U6,U12,直流数字电压表(测输入电压),“THBDC-1”软件 3.3实验数据及实验响应曲线 R1=100K,R2=100K,C=10uF ,R0=200K ,(K= R2/ R1=1,T=R1C=100K×10uF=1)时 红色曲线为输入u i,蓝色曲线为输出u o。 4. 比例微分(PD)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实验七八

实验七最大功率传输条件的测定 实验名称:最大功率传输条件测疋实验类型:综合性口设计性■ 所属课程及代码:★电路(1)(2008185) 实验学时: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含源一端口网络等效参数的基本测量方法,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加深对等效的思想是 对外电路等效的实质的认识。 2、掌握负载获得最大传输功率的条件。 3、设计实验电路完成最大功率传输条件的测定。 4、了解电源输出功率与效率的关系。 二.预习与参考 1、戴维宁和诺顿各等效参数及测量方法,等效定理。 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及定理等。 3、直流电源、数字万用表、直流电流表等仪器的使用说明。 4、proteus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 三.设计指标 1 、电源与负载功率的关系 图7.1可视为由一个电源向负载输送电能的模型。 当R=0或R=S时,电源输送给负载的功率均为0,以不同的R.值代入上式可求得不同 的P值,其中必有一个R.值使负载从电源处获得最大功率。 F O为电源内阻和传输线路电阻的总和, F L为可变负载电阻,负载R L消耗的功率P表示为 P |2R L U R O R L 2 R L 图7.1电源向负载输送电能的模型。

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当满足R_=F O 时,负载从电源获得的最大功率为 ^态。 3、匹配电路的特点及应用 在电路处于“匹配”状态时,电源本身要消耗一半的功率。此时电源的效率只有 50% 显然对电力系统的能量传输过程是绝对不允许的。 发电机内阻很小,电路传输最主要目标是 高效率送电。为此负载电阻应远大于电源内阻, 即不允许运行在匹配状态。 在电子技术中却 完全不同。一般的信号源本身功率较小,且有较大的内阻。负载电阻(如扬声器)往往是较 小的定值,希望能从电源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而电源的效率往往不予考虑。通常设法改变 负载电阻,或者在信号源与负载之间加阻抗变换器 (如音频功放的输出级与扬声器之间的输 出变压器),使电路处于工作匹配状态,以使负载能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4、实验可结合两种参考方案: (1)硬件实现:戴维宁和诺顿等效及最大功率传输的硬件电路实现,如图 (2)软件实现:利用 proteus 仿真软件设计实现,戴维宁和诺顿等效及最大功率传输 的仿真电路如图 7.3所示。 P MAX U R O R L 2 R L 2R L 4R L 。此时,称此电路处于“匹配”工作状 7.2所示。 11 -- J US O 南电 5 艮 nu c=

自控实验1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__自动控制理论实验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 吴越__ _成绩:实验名称: 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实验类型:_ 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1 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慢扫描示波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典型环节的电模拟方法及其参数测试方法; 3.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了解双线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和性能; 2,画出测试电路图及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3,观察并记录s 5.0/1s G =)(环节的动态波形,)1/(2s 1+=s G )(和)15.0/(1s 2+=s G )(;积分环节:s s G s s G 5.0/1)(2/1)(1==和比例积分环节s s G s S G 5.0/12)(2/11)(1+=+=和;观察并记录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动态波形。 三,实验仪器设备 1.电子模拟实验装置一台 2.超低频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 四,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是设置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根据实域等效电路来求各典型环节的等效模拟电路电路。 五,实验数据记录 1.(1))1/(2s 1+=s G )(对应R3=1000K,R2=500K,C=1UF

阶跃脉冲为+4.5V输入时,稳定输出值为-9.0V,时间τ=2.0S (2),)1 =s G) (: 2+ s /( 5.0 1 R3=500k,R2=500K,C=1UF 输入阶跃脉冲为+4.5V时,稳定输出值为-4.5V,时间常数τ=1.0s

Python 实验8 函数1

实验8 函数(一)实验目的: 1、理解自定义函数过程的定义与调用方法; 2、掌握自定义函数的定义与调用方法; 3、理解函数中的参数的作用; 实验内容: 1、编写一函数Fabonacci(n),其中参数n代表第n 次的迭代。While循环 def fib(n): if n==1 or n==2: return 1 a=1 b=1 i=2 while True: c=a+b a=b b=c i+=1 #第i次迭代,也就就是第i个数 if i==n: return c break def main(): n=input("Enter a number of generation:") print fib(n) main() 或者用for循环 def fib(n): a=1 b=1 c=0 if n==1 or n==2: return 1 else: for i in range(3,n+1): c=a+b a=b b=c return c def main(): n=input("enter n:") print fib(n) main() 2、编写一函数Prime(n),对于已知正整数n,判断该数就是否为素数,如果就是素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 False。 def prime(n): if n<2: return False a=0 for i in range(1,n+1): if n%i==0: a+=1 if a>2: return False else: return True def main(): n=input("Enter a number:") print prime(n) main() Or: def prime(n): if n<2: return False if n==2: return True for i in range(2,n): if n%i==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def main(): n=input("Enter a number:") print prime(n) main()

药理学实验讲义

药理学实验讲义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2010-7

目录 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2) 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 实验三全血水杨酸二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5) 实验四肝肾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 实验五药物镇痛实验 (7) 实验六巴比妥类药物的抗惊厥作用 (9) 实验七利多卡因对抗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实验 (13) 实验八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14) 附录1 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 (19) 附录2 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22)

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一、目的:学习实验动物编号、捉持、给药、采血等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一)动物:小白鼠10只,雌雄各半,体重18g ~ 22g。家兔1只,雌雄均可。 (二)器材: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方法 1. 性别鉴别 小鼠的性别鉴别通常以肛门与生殖孔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距离近者为雌性,距离远者为雄性。家兔可以从生殖器分辨其性别。 2. 编号 可根据情况和习惯而定,符合清晰易辨、简便耐久的要求即可。例如小鼠,右前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1号,腹部右外侧皮肤涂色标记为2号,右后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3号,头部皮肤涂色标记为4号,背部正中皮肤标记为5号,尾巴根部标记为6号,7、8、9号在左侧同1、2、3号,第10号不色。 3.捉持 右手提起鼠尾,放在粗糙物(如鼠笼)上面,轻轻向后拉其尾,此时小鼠前肢抓住粗糙面不动;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头部皮肤和双耳;其余三指和掌心夹住其背部皮肤及尾部。这样小鼠便可被完全固定在手中。 4. 给药 (1)小鼠的给药方法 ①灌胃(po):将小鼠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处插入口腔,沿上 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可将灌胃针头抽出再另插,以免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造成动物死亡。灌注量一般为0.1~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②肌内注射(im):两人合作,注射部位多选后腿上部外侧。一处注射量不超过0.1ml。 ③皮下注射(ih):注射时用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捏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固定 后即可进行注射。一般小鼠在背部或前肢腋下。注药量一般为0.1~0.2 ml/10g。 ④腹腔注射(ip):左手将小鼠握持固定,使其腹部朝上。右手持注射器,取300角从下腹 部外侧向头端刺入腹腔,进针部位不宜太高,刺入不能太深。注射量0.05~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⑤静脉注射(iv):将小鼠置于固定筒内,使其尾巴露在外面,用70%酒精涂擦尾部,或 将鼠尾浸入50℃水中。待尾部静脉扩张后,左手拉住尾尖,右手进针,注射量不超过 0.5m/只。 (2)家兔的给药方法 ①灌胃:一人将兔身固定于腋下,一手固定兔头,另一手将开口器放入兔口。另一人将导 尿管从开口器孔插入口内,再慢慢插入食道和胃。为慎重起见,可将胃管外端放入水中,如无气泡,则可证实导尿管在胃内。灌胃量一般为10 ml/kg。如用兔固定盒,可由一人操作。 ②静脉注射:一人固定兔身和兔头,另一人在使兔耳边缘血管(耳缘静脉)扩张后,从静脉 末端刺入血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和兔耳,右手注药(图2-10)。注药量一般为2 ml/kg,等渗液可达10 ml/kg。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七章实验八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含解析)

实验八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2017海安中学月考)甲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提供的器材: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及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 (1)连好电路后,当该同学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检查各接线柱均未接错,接触良好,且电路未发生短路;他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和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由此可推断故障是。 (2)排除故障后,该同学顺利完成实验数据的测量,如表所示。并根据数据在空白的坐标纸上作出如图所示的U-I图线,该图存在多处不妥之处,请指出。(指出两处不妥之处) ①; ②。 该同学根据上表数据可测出电源的电动势E= V,内电阻r= Ω。 (3)为了在实验中保护电流表和调节电阻时使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均明显,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路中电阻R0应该选取下列备选电阻中的哪一个? 。

A.1Ω B.5Ω C.10Ω D.20Ω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电流表或R处断路,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知滑动变阻器R断路。 (2)由题图可知,图线几乎分布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原因是电压U的取值范围在2.70~3.00V之间,而U轴坐标起点的选取从0开始显然不妥;此外该同学建立坐标系时没有标明单位也是不妥;还有画图线时应尽量使更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量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应去掉,该同学作图时没有将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也是不妥。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图像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则可知E=2.98V,内阻 r=-Ω=0.50Ω。 (3)保护电阻R0应大约为R0=Ω=5Ω,所以B选项正确。 2.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该电源电动势约为9V,内阻约为5Ω。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 (1)实验时,应先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选填“最大值”“ ”或“任意值”) (2)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用电压表(量程0~3V)分别测出阻值R0=10Ω的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下列三组电阻箱R的调节范围取值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 A.30~80Ω B.300~800Ω C.3000~8000Ω (3)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绘出的-R图像是一条直线。若直线的斜率为k,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为b,则该电源的电动势E= (用字母表示)。

实验七和实验八 重组片段亚克隆

实验七和实验八重组片段的亚克隆 【实验目的】 学习基因克隆技术。 【实验原理】 目的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形成两个粘性末端。再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表达载体,也形成两个粘性末端。由于所用内切酶相同,载体的粘性末端与目的片段的粘性末端互补配对。之后再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目的片段与载体发生连接反应,形成重组载体。本实验在连接前使用碱性磷酸酶对载体进行处理。碱性磷酸酶的作用是除去DNA5'端的磷酸基,防止载体发生自连环化。 图1pQE80L载体示意图 【实验步骤】 一、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 1)BamH I酶切:在1.5ml微量离心管中配制下列体系(40μl体系), Component Volume(μl) 质粒DNA34μl 10×QuickCut Green Buffer4μl QuickCut BamH I2μl 2)轻轻混匀后瞬时离心。 3)30℃保温5min。 4)Hind III酶切:再在上述反应液中加入QuickCut Hind III酶2μl。 5)轻轻混匀后瞬时离心。 6)37℃保温5min。 二、载体脱磷酸 1)在上述离心管中配制下列体系(100μl)

Component Volume(μl) 载体pQE80L42 Alkaline Phosphatase3 10×SAP Buffer10 ddH2O45 2)轻轻混匀后瞬时离心。 3)37℃反应15~30min。 4)使用OMEGA胶回收试剂盒对载体进行回收(参考胶回收实验步骤,具体如下)。 1在上述反应液中加入100μl Binding buffer(若颜色变红则加0.5-1μl3M NaAc),混合液转移至HiBind DNA柱子中,12,000rpm离心1min,弃废液; 2在离心柱中加入700μl SPW wash buffer,12,000rpm离心1min,弃废液; 3重复步骤②; 4空甩,12,500rpm离心1min; 5将离心柱转移至新的1.5ml EP管中,每管加入40μl预热至65℃的ddH2O,室温放置2min; 613,000rpm离心2min 7将DNA从每个管底吸出,重新加入到相应的离心柱里,重复⑦和⑧步骤; 8所得DNA-20℃保存备用 三、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1)在0.2ml微量离心管中配制下列连接体系(30μl) Component Volume(μl) 目的DNA片段14 载体pQE80L2 10×buffer2 T4DNA连接酶2 2)冰上混匀后瞬时离心,于16℃连接至少4h(过夜)。 3)取2μl连接反应液加入至20μl DH5α感受态细胞中,冰中放置30min。 4)42℃热激45s后,再在冰中放置1min。 5)加入500μl LB液体培养基,37℃振荡培养45-60min。 6)12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400μl,留100μl。吹打均匀后,吸取50μl用涂布器在含有Amp的LB平板培养基上涂板。 7)37°C温箱倒置培养约24h,形成单菌落。计数单菌落。 【注意事项】 1)碱性磷酸酶和T4DNA连接酶都要在冰上操作,以防高温酶失活。 2)感受态细胞要放在冰上操作,以免影响转化。 3)涂布器使用前一定要先火焰灭菌,之后晾凉了再使用。 【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简述) 3)实验步骤(交代清楚) 4)实验结果:

自控实验报告-系统校正

西安邮电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三系统校正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2.熟悉掌握典型校正环节的模拟电路构成方法。二.实验原理及电路 1.未校正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图1 2.校正前系统的参考模拟方框图 图2 3.校正后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图3 4.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图4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量未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 (1)按图2接线 (2)加入阶跃电压观察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出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并将曲线和参数记录出来。 2.测量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 (1)按图4接线

(2)加入阶跃电压,观察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出超调量以及调节时间。 四.实验结果 未校正系统 理论值σ% = 60.4% t s = 3.5s 测量值σ% = 60% t s = 2.8s 校正后系统 理论值σ% = 16.3% t s = 0.35s 测量值σ% = 5% t s = 0.42s

五.心得体会 在课本的第六章,我们学习了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包括串联校正、反馈校正以及复合校正等矫正方法,相对于之前学习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难一些,做起实验来也不容易上手。试验期间,遇到了很多难题,反复调整修改甚至把连接好的电路全都拆了重连,最后终于完成了实验。相对于之前的几次试验,这次实验师最让人头疼的,幸好之前积累了些经验,才使得我们这次实验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但是也并不轻松。 虽然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我们却收获的更多,线性系统的校正是自动控制原理中重要的部分,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再加上实验课的实践,我终于对这些内容有个系统的理解。

实验八 函数含答案

实验八函数 【目的与要求】 1.掌握C语言函数的定义方法、函数的声明及函数的调用方法。 2.了解主调函数和被调函数之间的参数传递方式。 【上机内容】 【一般示例】 【例1】将打印18个"*"组成星形线定义为一个返回值和形参列表都为空的函数,通过主函数调用它。 #include void Star(void) //画星形线。函数没有返回值,形参列表也为空 { int i; for(i=1;i<=18;i++) printf("*"); //18个"*"组成星形线 printf("\n"); return ; //返回值类型为void,return后不带表达式,此句可省略 } int main() { Star( ); //单独的函数调用语句,实参表为空,但必须保留括号 printf("I love C language!\n"); Star( ); return 0; } 【例2】调用prime 函数以每行5个素数的格式输出100到200之间的所有素数。

#include #include int prime(int m) //判断素数函数定义 { int i,k,f=1 ; //函数内定义3个变量 if (m==1) //形参若为1 f=0 ; //形参若为1,非素数 k=(int)sqrt(m); for (i=2; i<=k;i++) if (m%i==0) //m被某除数整除 f=0 ; //则不是素数 return f ; //用return语句返回 } //函数体结束 int main( ) { int i,count=0; for (i=101;i<200;i=i+2) //用i作为循环控制变量,从101开始,步长为2 if (prime(i)) //对每一个i,调用prime函数判断它是否为素数 { printf("%5d",i); //如果是素数,输出该素数i count++ ; //素数个数加1 if (count%5==0 ) //每输出5个素数换一行 printf("\n"); }

8学时实验--材料力学8学时实验讲义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1-1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R eH,下屈服强度R eL和抗拉强度R m 。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 m。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的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并比较其机械性能。 5.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见附录)。 2.电子引伸计。 3.游标卡尺。 三、试样 (a) b h l0 l (b) 图1-1 试样 拉伸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为使实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对试样、试验机及实验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国标GB/T228-2002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规定对金属拉伸试样通常采用圆形和板状两种试样,如图(1-1)所示。它们均

由夹持、过渡和平行三部分组成。夹持部分应适合于试验机夹头的夹持。过渡部分的圆孤应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联接,以保证试样破坏时断口在平行部分。平行部分中测量伸长用的长度称为标距。受力前的标距称为原始标距,记作l 0,通常在其两端划细线标志。 国标GB/T228-2002中,对试样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确规定。 四、实验原理 低碳钢(Q235 钢)拉伸实验(图解方法)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引伸计装卡在试样上,启动试验机对试样加载,试验机将自动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F-ΔL 曲线),如图(1-2)。观察试样的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 屈服阶段反映在F-ΔL 曲线图上为一水平波动线。上屈服力eH F 是试样发生屈服而载荷首次下降前的最大载荷。下屈服力eL F 是试样在屈服期间去除初始瞬时效应(载荷第一次急剧下降)后波动最低点所对应的载荷。最大力R m 是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相应的强度指标由以下公式计算: 上屈服强度R eH :0 S F R eH eH = (1-1) 下屈服强度R eL :0 S F R eL eL = (1-2 ) 抗拉强度R m : 0 S F R m m = (1-3) 在强化阶段任一时刻卸载、再加载,可以观察加载、御载规律和冷作硬化现象。 在F m 以前,变形是均匀的。从F m 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由于颈缩,使颈缩处截面减小,致使载荷随之下降,最后断裂。断口呈杯锥形。 测量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L u 和颈缩处最小直径d u ,按以下两式计算其主要塑性指标:

自控实验三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基础 实验名称: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院(系):能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姓名:周兴学号:03011127 实验室:418 实验组别:XX 同组人员:张亚丽实验时间:2013年10月30 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设备 (3)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验线路图 (4) 五.实验步骤 (4) 六.报告要求 (5)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5) 八.思考与回答 (11) 九.实验总结 (1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学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实验设备 1. THBDC-1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2. PC机一台(含上位机软件)、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采接卡接口线。 三.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经过简化、并抽象成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纯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纯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装置,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也有实际物理装置——电机,替代各种实际物理装置。 (2)自动控制的根本是闭环,尽管有的系统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闭环形式,如步进电机控制,专家系统等,从大局看,还是闭环。闭环控制可以带来想象不到的好处,两个演示实例说明这一点。本实验就是用开环和闭环在负载扰动下的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其原因之一就是取决调节器的结构和算法的设计(本课程主要用串联校正、极点配置),本实验为了简洁,采用单闭环、比例算法K。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的统K,对系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说明正确设计调节器算法的重要性。 (3)为了使实验有代表性,本实验采用三阶(高阶)系统。这样,当调节器K值过大时,控制系统会产生典型的现象——振荡。本实验可以认为是真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