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切谷研究进展综述

下切谷研究进展综述

下切谷研究进展综述
下切谷研究进展综述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1), 67-76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2677/ag.2017.71008

文章引用: 陈培元. 下切谷研究进展综述[J]. 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1): 67-76.

Review of Incised Valley

Peiyuan Chen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Received: Feb. 6th , 2017; accepted: Feb. 24th , 2017; published: Feb. 27th , 2017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incised valley is the result of relative change of sea (lake) level, which can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climate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e incised valley is influenced by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articularity,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ymmetric

or asymmetric “U” or “V”. Unique shape led that the interior sediment filling has a reflection cha-racter of onlap and divergent types in seismic 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incised valley. In pa-rallel or nearly parallel to the incised valley, the interior sediment filling mainly reflects oblique type pro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and filling of the incised valley, it has been without a satisfactory filling pattern. Incised valley as a special se-quence of internal elements, the erosion-filling evolution model is important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y divis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restoration for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of continental shelf and determination for the ancient sea level position. In addition, the incised valley is an im-portant migration channel and good reservoir of oil and gas in the proces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il exploration. Keywords

Incised Valley, Mechanism, Filling Pattern,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下切谷研究进展综述

陈培元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7年2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24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27日

摘 要

下切谷的形成是海(湖)平面相对变化的结果,气候和构造运动的变化可以导致海(湖)平面相对变化。下

陈培元

切谷受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特殊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U ”字型或“V ”字型几何特征,独特的形态导致其内沉积物在垂直于下切谷的地震剖面中表现为上超充填型和发散充填型反射结构特征,而在平行或近于平行下切谷走向的地震剖面上,谷内沉积主要表现为斜交型前积反射特征。由于影响下切谷形成与充填的因素众多,导致其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充填模式。下切谷作为一种特殊的层序内部组成要素,其侵蚀–充填演化模式对于层序划分、地层对比、恢复陆架区古环境及确定古海平面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下切谷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既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又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场所,对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下切谷,形成机制,充填模式,地质意义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下切谷的研究起始较早,早期人们通过观测陆上河谷的侵蚀速率,可以估计地球的年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人在北美发现了古代下切谷体系,并加以描述。但由于大部分下切谷仅出现在地质报告中,只有少数见于公开的学术刊物。至到1944年,Fisk 在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沉积层序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时首次提出[1]。随后Van Wagoner 等将下切谷定义为由河流体系响应于海平面相对下降而向盆地方向延伸所形成的深切水道,其宽度可从几公里到数十公里,深度可从十几米到上百米[2]。从寒武纪到现代,各个地质时期都有下切谷形成[3]-[11]。从分布范围来看,国内外下切谷的例子也很多,如我国长江在第四系上部沉积期形成的下切谷、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的下切谷、钱塘江第四纪的下切谷、美国密西西比河下切谷、美国Sorrento 油田Morrow 组下切谷、以及南非Orange 盆地白垩系下切谷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下切谷开展了相应的研究[3]-[16],认为下切谷的研究可以确定层序界面类型;可以根据其所保存的沉积记录判定海平面的变化史,确定沉积区的沉积演化;而且还可以根据下切谷寻找隐蔽油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下切谷的形成机制、充填模式以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总结。旨在加深人们对下切谷的认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2. 下切谷的形成机制

关于下切谷的形成机制,目前存在一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下切谷的形成过程中气候因素和构造因素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0年,Van Wagoner 定义下切谷时,将其形成完全归因于海(湖)平面的相对下降引起的河流侵蚀,而没有根据经典的层序地层学原理考虑气候因素和构造沉降对层序形成所起的控制作用,但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如Wescott [17]认为下切谷的形成主要是与海(湖)平面下降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向源侵蚀”的概念;Koss 等[18]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方式也揭示出当海平面小幅度缓慢下降时,三角洲平面上可以出现轻微下切;Lin [19]及张桂甲等[20]在对钱塘江下切谷研究时,也仅仅考虑了海(湖)平面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没有将气候和构造运动作为影响因素。

然而,随着人们对下切谷研究的深入,关于下切谷形成因素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Leckie [21]在对新西兰Canterbury 平原研究时认为,受山体抬升和海岸后退的影响,在海进阶段可以使河流产生1.5~4.2 Open Access

陈培元

mm/年的下切速度,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较小;Zaitlin 等[22]提出了气候和河流径流量变化对下切谷形成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非海平面变化对下切谷形成的影响;Wellner 等[23]对中国东海陆架下切谷研究时,认为下切谷的形成受到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但同时又受到气候和构造运动的影响;Sinha 等[24]对印度恒河平原的下切谷研究时,指出河流下切受到海平面变化和季风气候的影响,疾风的强度影响了降水量的多少,而降水量的多少进一步制约着河流的流量,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下切侵蚀能力。

总体来看,关于下切谷形成机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气候和构造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无论是气候还是构造运动的变化,其最终带来的还是海(湖)平面的相对变化。干旱的气候引起海平面相对下降,根本上导致了河流水流量的减少,进而降低了河流的下切能力,反之则使河流的下切能力增强。构造抬升同样可以使海平面相对下降,河流的纵比降增大,导致河流的下切侵蚀能力增强,就比较容易形成下切谷。

整体而言,对于下切谷的形成包括“下切”与“充填”两个过程(图1)。海(湖)平面下降导致河流比降增大,流速加快,由于河流的侵蚀力与流速的高次方成正比,导致下伏地层受到强烈下切,从而形成底部为区域不整合面的下切河谷(图1A-C )。进而,随着气候转暖,海(湖)平面上升,下切河谷从侵蚀过程转为堆积过程。充填早期,随着海平面上升、基准面抬高,河流下游发生回水,河流纵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水流挟沙能力减弱,导致沉积物大量沉积。这一过程通常溯河而上,形成河床相下部的溯源堆积砂砾层、砾质砂层和上部砂层沉积,从而构成海侵的河道充填层序。充填晚期,随着海平面持续上升,河口向陆地方向迁移,形成巨大的海侵河漫滩–河口湾沉积,同样受到回水作用和溯源堆积作用的影响(图1D-E )。在整个下切谷的充填阶段,溯源堆积依次叠加,从而产生了下粗上细的河流层序。

3. 下切谷的特征

国外有关下切谷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就不同地区而言,由于其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的特殊性,导致下切谷的特征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几何外形、沉积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多个方面。

几何特征:受先期河道侵蚀和后期河谷充填的影响,在垂直或近于垂直下切谷走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外形表现为顶平底凹的对称的“U ”字型或不对称的“V ”字型特征(图2),与上下相邻的近乎水平的同相轴明显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性主要是由于下切作用导致上一层序的沉积的细粒沉积物遭受切割,而后在下切部位发生粗粒沉积物充填所致。

Figure 1. Model for incised-valley generation and subsequent fill (according to ref. [13])

图1. 下切谷下切及充填模式图(据文献[13])

a b c

0200m0300m01000m

陈培元

Figure 4. Idealized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simple incised valley (according to ref. [22])

图4. 简单下切谷体系的理想化纵剖面(据文献[22])

限的中、小河口湾总结出来的,比如长江镇江、扬州附近古河口湾,不能用于似密西西比河、长江等携沙量丰富的大河河口湾[29]。

此外,有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开展研究,建立了下切谷的充填模式。如Hori 等[30]以岩心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建盆了长江下切河谷的充填模式,指出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的充填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控制。长江下切河谷主要被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沉积物充填,在海侵体系域,受海平上升速率控制,沉积物以退积(海平面上升较慢)和加积(海平面快速上升)方式堆积,形成河流和河口湾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则以三角洲的进积作用为主。Simms 等[31]利用大量地震和岩心资料对墨西哥第四纪海湾的下切谷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下切谷的相结构是体系域类型、沉积物供应速率和海平面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提出下切谷可以划分为超补偿和欠补偿两种类型,其中欠补偿下切谷可以用Zaitlin 模型解释,而超补偿下切谷缺少中部的河口湾段。李从先等[32]通过对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谷层序特征的研究,以相序变化为依据,建立了理想的下切谷充填模式,该模式将下切谷自海向陆分为4个部分。Green [33]通过大量的地震资料,在对印度洋西南KwaZulu-Natal 陆架北部一系列下切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下切谷充填的地震相模式,该模式与被动大陆边缘下切谷单次海侵过程中的充填模式一致。Xue 等[34]对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下切谷开展了研究,指出湄公河下切谷充填序列自下至上为河口湾河道沉积、潮汐河流沉积、潮坪或盐沼沉积、河口湾–海相沉积、开阔海湾沉积。辛仁辰等[35]利用250余口探井的测井、录井、岩心和古生物资料,通过细致的层序底层徐及沉积学分析,建立了松辽盆地西斜坡白垩系姚家组下切谷的充填模式,认为下切谷充填序列具有多期旋回性特征,其短期旋回与河流–湖泊作用的消长密切相关。

5. 下切谷的地质意义

5.1. 确定层序界面

断层的下降盘常常作为许多断陷盆地的边界,伴生断层的发育形成了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呈台阶

形态的地形。在低水位期,断阶带上以陆上暴露沉积为主,发育以下切谷为特征的沉积间断。随着晚期低位体系域岸线

高位体系域岸线低位体系域海相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海相低位体系域河流相层序界面砂坝/进洞口海侵体系域河流相中央盆地湾顶三角洲

高位体系域河流相

陈培元

海(湖)平面的上升开始接受沉积,岩性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时无明显的差别。由于这些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往往较差,再结合断层发育复杂,为层序界面的识别带来了难题。然而,下切谷的发现无疑为该类型的层序边界划分提供了依据[36]。

下切谷是低位体系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位体系域的底界面是I型层序界面,故下切谷的识别能成为确定层序界面及其性质的重要判别依据,以下切谷底部形成的河流侵蚀面作为层序界面,在这一点上各研究者还是一致认可的。然而,就低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界线(初始海泛面)以及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界线的认识研究者却持有不同的意见。Posamentier等[37]认为初始海泛面在深切谷中河流相沉积的顶部;Allen等[14]认为初始海泛面发育在河床相砂砾沉积之上;Zaitlin等[22]认为河谷底部河床滞留沉积与其上的以退积为主的河流沉积之间为初始海泛面;Kapsimalis等[38]认为初始海泛面位于古盆地沉积体内;张桂甲等[20]认为初始海泛面应位于河床相砂砾层之中,这跟Zaitlin的观点非常一致;李从先等[32]通过对所研究的实例进行分析,认为谷底较粗层向上通常是渐变的,难以划出绝对的界线,故将谷底侵蚀面之上的河床粗粒沉积层皆划归海侵序列是比较合理的,也便于实际操作。对于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界线的认识,Zaitlin [22]及Shanley等[39]认为位于中央盆地相泥质层的中部;Li等[40]认为位于海相软泥层中;Hori等[30]认为位于下切谷沉积体的上部,即河口湾沉积前缘和前三角洲之间;

Kapsimalis等[38]认为应位于前三角洲末端沉积体内部;Aguzzi等[41]在对亚诺河平原下切谷研究时,通过分析细微的微体古生物变化,指出最大海泛面位于岩性均一的内陆架沉积体内;林春明等[42]认为最大海泛面大致位于河口湾–浅海相沉积层中。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界线放在浅海–浅三角洲泥质沉积层内比较合适,因为该泥质层段包含海侵结束时浅海及河口湾地区的泥质沉积物和三角洲进积时的三角洲泥质沉积。

5.2. 地层对比

河流侵蚀下伏地层形成下切谷,其必然造成下切谷与谷外存在差异的古地貌形态。随着后期海(湖)平面的上升,沉积物需要填平这种地貌差异。在这个阶段,下切谷内首先接受沉积的填充,而谷外仍处于沉积间断期,随着下切谷被填平补齐,谷外也开始接受沉积[36]。因此,在地层对比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根据等厚地层以及传统的岩性地层对比模式,而应根据下切谷的充填特征采用上超充填对比模式,避免造成地层穿时现象(图5)。

5.3. 恢复陆架区古环境及确定古海平面位置

下切河谷沉积物的研究可恢复陆架区古环境演化历史[43]。下切河谷的关键界面、充填物沉积特征一旦被认识,便可更好地理解浅海及非海相环境的地层成因和分布,为陆架斜坡和/或浅缓坡海洋沉积环境下低水位到海进沉积作用提供很好的证据[44],进而可以反映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高频沉积迭置模式的影响[45]。此外,利用下切谷充填物陆相和海相界限的变化,以及精确的测年分析可以确定古海平面位置,建立较为准确的海平面变化曲线[46]。海平面升降过程中,除下切河谷外,陆架其它区域的可容空间较小,不足以保留小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和沉积旋回[33]。下切河谷的负地形使其中的地质记录得到很好的保存,河谷的切割深度和充填物沉积特征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很好素材,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平面的变化历史,并预测未来海面变化。

5.4. 油气地质意义

下切谷是低位体系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广泛充填着河流相沉积,其上发育的湖进体系域和密集段是良好的盖层和油源岩。因此,下切谷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既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又是良好的油

陈培元

气储集场所[47]。由于下切谷内岩性变化快、砂体规模小,因此极易形成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隐蔽油气藏(图6),如透镜型岩性油气藏、侧向尖灭型岩性油气藏、地层超覆型岩性油气藏以及断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它们主要受岩性变化带、河岸侧翼遮挡、断层截断遮挡和初泛泥岩垂向封堵等因素控制[42] [48]。

6. 结论

1) 下切谷的形成是海(湖)平面相对变化的结果,气候和构造运动的变化可以导致海(湖)平面相对变化。相对海(湖)平面下降导致河流比降增大,导致下伏地层受到强烈下切;海(湖)平面上升,下切河谷从侵蚀过程转为堆积过程。

2) 下切谷受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特殊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U”字型或“V”字型几何特征。独特的几何特征,导致其内沉积物在垂直于下切谷的地震剖面中表现为上超充填型和发散充填型反射结构特征,而在平行或近于平行下切谷走向的地震剖面上,谷内沉积主要表现为斜交型前积反射特征。

3) 由于影响下切谷形成与充填的因素众多,导致其形成和充填过程也十分复杂。此外,不同的地区其下切谷的沉积模式也不尽相同,使得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充填模式,充分体现了下切谷研究

Figure 5.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 model (modified from ref. [37])

图5. 地层对比模式(据文献[37]有修改)

Figure 6.

Incised valley reservoir types

图6. 下切谷内油气藏类型

地层超覆型岩性油气藏断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

陈培元

的复杂性。

4) 下切谷作为一种特殊的层序内部组成要素,其侵蚀–充填演化模式对于层序划分、地层对比、恢

复陆架区古环境及确定古海平面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下切谷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既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又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场所,对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编号:2011ZX05017-001)”及“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1ZX05049)”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isk, H.N. and McFalan Jr., E. (1955) Late Quaternary Deltaic Deposits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Geologic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62, 279-30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130/SPE62-p279

[2]Van Wagoner, J.C., Mitchum, R.M., Campion, K.M., et al. (1990) 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Well Logs,

Cores, and Outcrops: Concepts for 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of Time and Facie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

leum Geologists, Tulsa, 1-55.

[3]Dalrymple, R.W., Zaitlin, B.A. and Boyd, R.A. (1992) A Conceptual Model of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Journal Se-

diment Petrology, 62, 1130-114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306/D4267A69-2B26-11D7-8648000102C1865D

[4]Heap, A.D. and Nichol, S.L. (1997) The Influence of Limited Accommodation Space on the Stratigraphy of an In-

cised-Valley Succession: Weiti River Estuary, New Zealand. Marine Geology, 144, 229-25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S0025-3227(97)00107-2

[5]Gupta, S. (1999) Controls on Sedimentation in Distal Margin Palaeo Valleys in the Early Tertiary Alpine Foreland Ba-

sin, South-Eastern France. Sedimentology, 46, 357-38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46/j.1365-3091.1999.00219.x

[6]Smith, L.B. and Read, J.F. (2000) Rapid Onset of Late Paleozoic Glaciation on Gondwana: Evidence from Upper Mis-

sissippian Strata of the Midcontinent, United States. Geology, 28, 279-28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130/0091-7613(2000)28<279:ROOLPG>2.0.CO;2

[7]Hou, B., Alley, N.F., Frakes, L.A., et al. (2003) 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Eocene Palaeovalley Fills in the

Eastern Eucla Basin, South Australia. Sedimentary Geology, 163, 111-13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S0037-0738(03)00175-1

[8]Rossetti, D.F. and Junior, A.E.S. (2004) Facies Architecture in a Tectonically Influenced Estuarine Incised Valley Fill

of Miocene Age, Northern Brazil.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17, 267-28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jsames.2004.08.003

[9]El-Ghali, M.A.K. (2005)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Paralic Glacial, Paraglacial and

Postglacial Upper Ordovician Siliciclastic Deposits in the Murzuq Basin, SW Libya. Sedimentary Geology, 177, 145-

17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sedgeo.2005.02.006

[10]Harris, P.T., Heap, A., Passlow, V., et al. (2005) Tidally Incised Valleys on Tropical Carbonate Shelves: An Example

from the Northern Great Barrier Reef, Australia. Marine Geology, 220, 181-20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margeo.2005.06.019

[11]Petter, A.L. and Muto, T. (2008) Sustained Alluvial Aggradation and Autogenic Detachment of the Alluvial River

from the Shoreline in Response to Steady Fall of Relative Sea Level.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78, 98-11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2110/jsr.2008.012

[12]Breda, A., Mellere, D., Massari, F., et al. (2009) Vertically Stacked Gilbert-Type Deltas of Ventimiglia (NW Italy):

The Pliocene Record of an Overfilled Messinian Incised Valley. Sedimentary Geology, 219, 58-7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sedgeo.2009.04.010

[13]Wakefield, O.J.W. and Mountney, N.P. (2013)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Back-Filled Incised-Valley Systems:

Pennsylvanian-Permian Lower Cutler Beds, Utah, USA. Sedimentary Geology, 298, 1-1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sedgeo.2013.10.002

[14]Allen, G.P. and Posamentier, H. (2014)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Facies Model of an Incised Valley Fill: The Gi-

ronde Estuary, France. Expert Review of Anticancer Therapy, 14, 487-489.

[15]Tesson, M., Posamentier, H. and Gensous, B. (2015) Compound Incised-Valley Characterization by High-Resolution

Seismics in a Wave-Dominated Setting: Example of the Aude and Orb Rivers, Languedoc Inner Shelf, Gulf of Lion,

France. Marine Geology, 367, 1-2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margeo.2015.05.004

陈培元[16]Lin, C.M., Zhang, X., Deng, C.W., et al. (2016)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Late

Quaternary Incised-Valley Fills in the Nantong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34, 268-280.

[17]Wescott, W.A. (1997) Channel versus Valley: Semantics or Significance? Properl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hannels

and Valleys Aid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Related Reservoirs. Leading Edge, 16, 867-87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190/1.1437677

[18]Koss, J.E., Ethridge, F.G. and Schumm, S.A. (199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Base-Level Change on

Fluvial, Coastal Plain and Shelf Systems.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64, 90-98.

[19]Lin, C.M., Li, G.Y., Wang, B.C., et al. (2004)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Incised Valley Fill in the Hangzhou Bay, East-

ern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78, 715-719.

[20]张桂甲, 李从先. 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层序地层特征[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

320-324.

[21]Leckie, D. (1995) Sequence Stratigraphy: Fact, Fantasy, or Work in Progress. AAPG Bulletin 79, 1728.

[22]Zaitlin, B.A., Dalrymple, R.W. and Boyd, R. (1994) The Stratigraphic Organization of Incised Valley System.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51, 45-6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2110/pec.94.12.0045

[23]Wellner, R.W. and Bartek, L.R. (2003) The Effect of Sea Level, Climate, and Shelf Physiograph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cised-Valley Complexes: A Modern Example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73, 926-94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306/0416********

[24]Sinha, R., Sangode, S.J., Gibling, M.R., et al. (2007) Valley and Interfluve Sediments in the Southern Ganga Plains,

India: Exploring Facies and Magnetic Signatures. Sedimentary Geology, 201, 386-41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sedgeo.2007.07.004

[25]叶茂松, 解习农.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下切谷特征及演化模式[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5):

577-586.

[26]向奎.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切谷沉积体系及有利勘探方向[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1(06): 1-5.

[27]万力, 李胜利, 于兴河, 等. 坡折带对陆相湖盆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和沉积的控制——以准噶尔盆地东缘三工河

组为例[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5, 39(1): 23-31.

[28]李涛, 陆永潮, 陈平, 等.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切谷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04): 363-366.

[29]鲜本忠, 姜在兴, 操应长, 等. 泌阳凹陷东南部下切谷的发现及其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22(04): 304-

308.

[30]Hori, K., Saito, Y., Zhao, Q. and Wang, P. (2002) Control of Incised-Valley Fill Stacking Patterns by Accelerated and

Decelerated Sea-Level Rise: The Changjiang Example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Geo-Marine Letters, 22, 127-13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07/s00367-002-0105-y

[31]Simms, A.R., Anderson, J.B., Taha, P.Z., et al. (2006) Overfilled versus Underfilled Incises Valleys, Examples from

the Quaternary Gulf of Mexico.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No. 85, 117-139.

[32]李从先, 范代读, 杨守业, 等.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J]. 古地理学报, 2008, 10,

87-97.

[33]Green, A.N. (2009) Palaeo-Drainage, Incised Valley Fills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Sedimentation of the

Northern KwaZulu-Natal Continental Shelf, South Africa, SW Indian Ocean. Marine Geology, 263, 46-6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margeo.2009.03.017

[34]Xue, Z., Liu, J.P., Demaster, D., et al. (2010) Late Holocene Evolution of the Mekong Subaqueous Delta, Southern

Vietnam. Marine Geology, 269, 46-6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margeo.2009.12.005

[35]辛仁臣, 李桂范, 向淑敏. 松辽盆地盆西斜坡白垩系姚家组下切谷充填结构[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6):834-842.

[36]曹华, 龚晶晶, 温玉焕, 等. 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东营组下切谷特征及意义[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6):960-965.

[37]Posamentier, H.W. and Vail, P.R. (1988) Eustatic Controls on Clastic Deposition II—Sequence and Systems Tract

Models. Sea-Level Changes, 125-15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2110/pec.88.01.0125

[38]Kapsimalis, V., Pavlakis, P., Poulos, S.E., et al. (2005)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e-

quence in a Shallow Embayment: The Amvrakikos Gulf, NW Greece. Marine Geology, 222, 399-41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margeo.2005.06.008

陈培元

[39]Shanley, K.W., Mccabe, P.J. and Hettinger, R.D. (2006) Tidal Influence in Cretaceous Fluvial Strata from Utah, USA:

A Key to Sequence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Sedimentology, 39, 905-93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111/j.1365-3091.1992.tb02159.x

[40]Li, C., Wang, P., Sun, H., et al. (2002) Late Quaternary Incised-Valley Fill of the Yangtze Delta (China): Its Strati-

graph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Sedimentary Geology, 152, 133-15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S0037-0738(02)00066-0

[41]Aguzzi, M., Amorosi, A., Colalongo, M.L., et al. (2007)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Evolution of the Arno Coastal Plain

(Western Tuscany, Italy) from Subsurface Data. Sedimentary Geology, 202, 211-229.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sedgeo.2007.03.004

[42]林春明, 李广月, 卓弘春, 等. 杭洲湾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相与浅层生物气勘探[J].古地理学报,

2005, 7, 12-24.

[43]Fischbein, S.A., Joeckel, R.M. and Fielding, C.R. (2009) Fluvial-Estuarine Reinterpretation of Large, Isolated Sand-

stone bodies in Epicontinentalcyclothems, Upper Pennsylvanian, Northern Midcontinent, USA,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Late Paleozoic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ary Geology, 216, 15-2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sedgeo.2009.01.009

[44]Lericolais, G., Berné, S. and Féniès, H. (2001) Seaward Pinching out and Internal Stratigraphy of the Gironde Incised

Valley on the Shelf (Bay of Biscay). Marine Geology, 175, 183-197.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S0025-3227(01)00134-7

[45]Amorosi, A., Lucchi, M.R., Rossi, V., et al. (2009) Climate Change Signature of Small-Scale Parasequences from La-

teglacial-Holocene Transgressive Deposits of the Arno Valley Fill.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

cology, 273, 142-15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palaeo.2008.12.010

[46]Tateishi, M., Shibata, Y. and Tanabe, S. (2009) The Sea-Level Record of the Last Deglacial in the Shinano River In-

cised-Valley Fill, Echigo Plain, Central Japan. Marine Geology, 266, 223-23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16/j.margeo.2009.08.011

[47]Xin, R., Liu, H. and Li, G. (2009) Incised Valley Filling Deposits: An Important Pathway System for Long-Distance

Hydrocarbon Migr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Fulaerji Oilfield in the Songliao Basin. Petroleum Science, 6, 230-23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007/s12182-009-0037-5

[48]林春明. 杭州湾地区15000a以来层序地层学初步研究[J]. 地质论评, 1997, 43(3): 273-280.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g@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

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青钱柳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青钱柳研究进展 摘要:青钱柳系胡桃科青钱柳属,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乔木植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研究发现其树叶具有许多生物活性。本文对青钱柳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树种培育、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关键词:青钱柳;生物学特性;繁殖;有效成分;生物活性;价值;研究进展。 1. 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 生物学特性 青钱柳(Cylocaya palirus)又名铜钱树、摇钱树,为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该属仅有青钱柳一种,是集用材、绿化、茶饮保健、药用治疗于一身的珍稀树种。其树形象柳树,果实如古铜钱,约10个果实串生在一起,层层叠叠,颜色碧绿,故名“青钱柳”。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 片,革质。花期3~4月,单性,雌雄同株,雄柔荑花序2~4条成1束集生在短总梗上,雌柔荑花序单独顶生。果序轴长25~30厘米,果实有革质水平圆盘状翅,顶端有4枚宿存花被片及花柱。10月果实由青转黄时采摘,去翅混砂贮藏。冬播或春播,种子外壳坚硬,播种前需用温水浸种2~3天,每斤种子2800粒左右,每亩播种约20斤【1】。 我国从1970年开始对青钱柳进行药用开发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压、减肥、抗肿瘤、抗衰老、抗过敏、清热解暑、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尤其对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2】。青钱柳叶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素,在水中可溶解10% 以上的元素有钾、镁、锌、锰、硒、镍、铜和锂,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和尿糖,可治疗糖尿病。 1.2 生长环境 青钱柳树大喜光,幼苗稍耐阴,喜生于温暖、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红壤。适生于湿度较大的环境,在土壤干旱瘠薄的地方生长不良。青钱柳根系发达,每年有大量的凋谢物,分解速率高,是良好的肥料树种,与常绿针叶树种混合造林后,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能充分发挥涵养水源的功能。青钱柳常与银鹊树、大叶楠、青冈、紫楠、浙江柿、香槐、柳杉等混生,组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3】。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BlueGuy(金币+3)不错,谢谢!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在完成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和水稻(Oryza sativa) 等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后,植物生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经把目光从基因的测序转移到了基因的功能研究。在研究DNA 的基因组学、mRNA 的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的蛋白组学后,接踵而来的是研究代谢物的代谢组学(Hall et al.,2002)。代谢组学的概念来源于代谢组,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代谢组学则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Goodacre,2004)。它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代谢物是细胞调控过程的终产物,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被视为生物系统对基因或环境变化的最终响应(Fiehn,2002)。植物内源代谢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Pichersky and Gang,2000)。植物中代谢物超过20万种,有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初生代谢物;还有利用初生代谢物生成的与植物抗病和抗逆关系密切的次生代谢物,所以对植物代谢物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由于植物代谢物在时间和空间都具有高度的动态性(stitt and Fernie,2003)。尤其是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结构迥异,且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以及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异性,难于进行分离分析,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强大的检测分析工具。在代谢物分析领域,人们已经提出了目标分析、代谢产物指纹分析、代谢产物轮廓分析和代谢表型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等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Sauter 等(1991)首先将代谢组分析引入植物系统诊断,此后关于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逐年增多。随着拟南芥等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完成以及代谢物分析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今后几年进入此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将越来越多。 1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分析流程包括样品制备、代谢物成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与解释。由于植物中代谢物的种类繁多,而目前可用的成分检测和数据分析方法又多种多样,所以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采用的样品制备、分离鉴定手段及数据分析方法各不相同。 1.1样品制备 植物代谢物样品制备分为组织取样、匀浆、抽提、保存和样品预处理等步骤(Weckwerth and Fiehn,2002)。代谢产物通常用水或有机溶剂(如甲醇和己烷等)分别提取,获得水提取物和有机溶剂提取物,从而把非极性的亲脂相和极性相分开。分析之前,通常先用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和亲和色谱等方法进行预处理(邱德有和黄璐琦,2004)。然而植物代谢物千差万别,其中很多物质稍受干扰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且对其分析鉴定所采用的设备也不同。目前还没有适合所有代谢物的抽提方法,通常只能根据所要分析的代谢物特性及使用的鉴定手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而抽提时间、温度、溶剂成分和质量及实验者的技巧等诸多因素也将影响样品制备的水平。

白芍总苷的研究进展综述

白芍总苷研究进展的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 (2) 1.2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 1.3 鞣质类 (2) 1.4 多糖 (3) 二、提取工艺 2.1 回流提取法 (3) 2.2 煎煮法 (4) 2.3 超声提取法 (4) 三、精制工艺 3.1 大孔树脂纯化法 (5) 3.2 联合技术纯化 (6) 四、检识 4.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6) 4.2 薄层色谱检识 (7) 4.3 指纹图谱检识 (7) 五、含量测定的方法 5.1 高效液相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5.2 其他方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六、药理作用 6.1 TGP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9) 6.2 TGP对神经系统作用 (9)

6.3 TGP对内分泌代谢系统作用 (9) 6.4 TGP对消化系统作用 (9) 6.5 TGP对泌尿生殖系统作用 (10) 6.6 TGP对皮肤及骨骼系统作用 (10) 七、展望 (10) 八、参考文献 (10)

【摘要】: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近年来由于提取工艺以及检测方法的提高,对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等研究作综述。 【关键词】:白芍总苷,提取,纯化,含量测定 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的干燥根, 别名金芍药,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白芍性微寒, 味微苦、酸, 归肝、脾经, 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中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 TGP) [1] ,也是白芍的有效部位, 具有镇静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 此对于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的研究很有必要性。 【 abstract 】: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dry root, including paeoniflorin,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method,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orough, in this pape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content and research review. 【 key words 】: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dry root, alias gold peony, mainly produced in zhejiang, anhui, sichuan, etc.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sex small cold, taste slightly bitter, acid to the liver, spleen, liver pain with flat, keep blood to regulate the menstrual function, gathered Yin hidroschesis effect and so on. The mai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contain peony glucoside,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TGP) [1], is also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effective parts, have composed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 So fo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research is a necessity

卡宾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卡宾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前言 近年来,对于同性质催化剂研究的成功,大大推动了各种配位体结构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其中一个惊人的成果便是对氮杂环卡宾(NHCs)的应用,因为此类卡宾有很强的σ-共价键。自从卡宾作为一种中间配体被发现后,在有机化学中就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1950年skell等人就开始了对卡宾的研究[1]。1964年Fischer等人将卡宾引入无机和有机化学中,金属卡宾在有机合成和大分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1968年ofele和wanzliek先后报道了N-杂环卡宾金属络合物I[3]和II[4](图1-1),但他们仅限于金属络合物的研究。1991年Arduengo第一次分离得到游离的N-杂环卡宾III[5](图1-1)以后,N-杂环卡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二十年来,N-杂环卡宾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已得到广泛应用。 图1-1 即使NHCs的结构可以粗略的被改变,但是任何的结构改变始终与其同系物含磷杂环卡宾相去甚远。我们现已知道很多种稳定的芳香族卡宾,但是它们不是勉强与金属配位体结合,就是使金属混合物更加易碎。在最近五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卡宾,例如含碳卡宾的络合物(非NHCs),它的特点是稳定性比σ-共价键更强。它们的合成路线,化学特点以及稳定性,电负性,协调性,和催化性能,常常人们的用来与氮杂环卡宾比较。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几种新型卡宾:二磷杂环卡宾、胺磷杂环卡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制备方法,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2 二磷杂环卡宾 2.1 二磷杂环卡宾的发展史 二磷卡宾与NHC其中一个主要不同点便是NHC的两个N原子被P取代,成为一个含有双P原子的杂环卡宾(PHCs).[6]一些文献中有提到对PHCs的稳定性和合成的困难表示焦虑,但它们也认为PHCs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6, 5(1), 26-3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journal/br 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10.12677/br.2016.51005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Plant Research Guixiao La1, Xi Hao1, Xiangyang Li1, Mingyi Ou2, Tiegang Yang1* 1Industri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2China Tobacco Guizhou Industrial Co. Ltd.,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10th, 2015; accepted: Dec. 25th, 2015; published: Dec.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9b868837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Metabolomics is an emerging omics technology after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which can qualify and quantify all small molecular weight metabolites in an organism or cells in a short time. With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LC-MS)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CE-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ata process method and presented huge advantages, plant metabolomics has been used in multiple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functional genomics, metabolism pathway, crop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plant metabolomics and the put-ative problem in this research field. Moreover,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the plant metabolom-ics were also forecasted. Keywords Metabolomics, Plant, Advance, Prospect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腊贵晓1,郝西1,理向阳1,欧明毅2,杨铁钢1?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 2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通讯作者。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一、学习指导 1.学习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2.熟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3.了解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4.了解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了解代谢组学发展趋势 二、正文 基因组功能解析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基因功能的复杂性和生物系统的完整性,必然要从“整体”层面上来理解构成生物体系的各个模块功能。随着新的测量技术、高通量的分析方法、先进的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新理论的发展,加上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生物信息的大量积累,使得在系统水平上研究由分子生物学发现的组件所构成的生命体系成为可能[1]。系统生物学家们认为,将生命科学上升为“综合”科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生命科学再次回到整合性研究的新高度,逐步由分子生物学时代进入到系统生物学时代[2]。系统生物学不同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注个别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通过整合各组成成分的信息,以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描述系统结构[3,4]。 (一)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术语在国际上有两个英文名,即metabolomics 和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Fiehn等通过对植物代谢物研究提出来的,认为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单个细胞或单一类型细胞的代谢调控和代谢流中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5]。英国Nicholson研究小组从毒理学角度分析大鼠尿液成份时提出了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认为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扰动或刺激后(如某个特定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6]。国内的代谢组学研究小组基本用metabonomics一词来表示“代谢组学”。严格地说,代谢组学所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生物系统中所有的代谢产物。但由于实际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只对各种代谢路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物质(MW<1Kd)进行测定和分析。 (二)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可以更好地反映体系表型生物机体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综合调控的复杂体系,在从基因到性状的生物信息传递链中,机体需通过不断调节自身复杂的代谢网络来维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环境的正常动态平衡[7]。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探讨 姓名:郭欣欣学号:22009283 导师:刘慧荣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关于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 其代谢产物(内源代谢物质) 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和量化一个生物整体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建立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反映某种病理(生理) 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 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样品制备,中期的代谢产物检测、分析与鉴定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前期代谢组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技术,一般不需要对标本行特别的分离、纯化等。但离体条件下,细胞或组织内的代谢状态可迅速改变,代谢物的质与量亦随之变化,为正确反映在体的真实信息,须立即阻断内在酶的活性。最为常用的是冰冻/液氮降温法及冷冻、干燥的保存技术,尽管如此,细胞间仍始终有一低水平的代谢活动,需尽量避免氧化等活化因素。 中期代谢产物的检测、分析与鉴定是代谢组学技术的核心部分,最常用的是NMR及质谱(MS)两种。 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高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技术,生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是氢谱( 1H NMR ) 、碳谱(13C NMR)及磷谱(31P NMR)三种。可用于体液或组织提取液和活体分析两大类。 NMR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如下优点: ①无损伤性,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②可在一定的温度和缓冲范围内进行生理条件或接近生理条件的实验; ③与外界特定干预相结合,研究动态系统中机体化学交换、运动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④实验方法灵活多样。但仪器价格及维护费用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质谱技术是将离子化的原子、分子或是分子碎片按质量或是质荷比(m/e)大小顺序排列成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离子化技术则使质谱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NMR技术与MS技术相比,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在研究中灵活选用。总体而言,NMR技术应用的更为广泛。此外,根据代谢组学的研究需要,还常用于其他的一些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它们往往与NMR或MS技术联用,进一步增加其灵敏性。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分析手段更新,敏感性及分辨率提高,“假阳性”的概率也就越大,可能是仪器技术方法固有的,亦或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的。 后期代谢组学研究的后期需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平台。它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软件,联合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分散的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及判别分析,发现数据间的定性、定量关系,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阐述其与机体代谢的关系。如果说分析技术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门”,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便是“找到宝藏”的钥匙。 主成分分析法( PCA) 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将分散于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于几个综合指标(PC)上,如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利用主成分描述机体代谢的变化情况,发挥了降维分析的作用,避免淹没于大量数据中。其他的模式识别技术,如聚类分析、辨别式功能分析、最小二乘法投影法等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亦有其重要的地位。 现实情况下,代谢组学的数据更为复杂,特别是NMR对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将代谢物的表达谱与时间相联系,分析时更加困难,需要借助复杂的模型或是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在应用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和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Effect of oninProgress b)in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 ? ?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 研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技术步骤、分析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中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代谢组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步骤主要包括植物栽培、样本制备、衍生化、分离纯化和数据分析5个方面(见图2)。 1.1植物栽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对样本的稳定性进行控制,相对于微生物和动物而言,植物的人工栽培需要考 表1代谢组学的分类及定义略 虑更多的问题,如中药材在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以及光照、水肥、耕作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差异都可引起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这些非可控及可控双重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影响药用植物代谢组研究的重复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推荐使用大容量的培养箱[3],定时更换培养箱中栽培对象的位置,以及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等,Fukusaki E[4]利用无土栽培系统将水和养分直接引入植物根部,并且对供给量进行精确地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重复性。 1.2样本制备 为了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样本制备需要考虑样本的生长、取样的时间和地点、取样量以及样本的处理方法等问题,并根据分析对象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大小对提取和分离的方法进行选择,逐一优化试验方案。Maharjan RP等[5]用6种方法分别对大肠杆菌中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发现用-40℃甲醇进行提取的效果最好。现阶段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亲水性小分子,尤其是初级代谢产物,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MS)和毛细管电泳 质谱(CE MS)联用都是分析亲水小分子的重要技术。Fiehn O等[6]使用GC MS 对拟南芥叶片中的亲水小分子进行了分析,发现酒石酸半缩醛、柠苹酸、别苏氨酸、羟基乙酸等15种植物代谢物。 1.3衍生化处理 对目标代谢产物的衍生化处理取决于所使用的分析设备,GC MS系统只适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circrna与癌症最全癌症相关circrna明星分子总结

circrna与癌症最全癌症相关circrna明星分子总结 BioWorld前不久推送过一篇LncRNA明星分子的总结,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LncRNA与癌症:最全LncRNA明星分子总结。 此次BioWorld做了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明星分子的总结。关于circRNA,点击右边查看:circRNA:环状RNA的前世今生以及临床研究思路。对circRNA的介绍很详尽。2017 年8月,丹麦奥胡斯大学的LS Kristensen等人在Oncogene 杂志发表题为:Circular RNAs in cance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的综述文章(图1),总结分析了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s。图1circRNA的剪接模式 图2--circRNA的剪接模式circRNA在癌症中的潜在作用 a.miRNA海绵或诱捕物miRNAs是几乎所有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circRNAs作为miRNA的活性调节剂可能参与癌症。迄今为止只有少数circRNAs与单个miRNA的多个结合位点被发现。因此大多数circRNAs可能有除调节miRNA外的其他的功能。越来越多的circRNAs被证实在癌症中具有miRNA抑制功能。 b.影响剪接和转录外显子-内含子circRNAs已被证明与RNA聚合酶II通过U1 snRNP作用,增强其母基因的转录。许多基因的剪接和转录也可以通过正向剪接和反向剪接之间的竞争间接调控。这可

能是影响circRNA和典型线性剪接之间平衡的一大未知因素。c.蛋白支架对酶与底物结合基序的circRNAs可以作为支架促进共定位和反应动力学。d.蛋白海绵或诱捕物和RNA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它们的活性。e.翻译功能一些内源性circRNAs含有AUG位点和IRES,但目前对于circRNAs在体内进行翻译的证据有限。已经表明一些circRNAs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在某些组织中翻译,但这种关联性尚未在癌症中显现。 图3--circRNA在癌症中的潜在作用 与癌症密切相关的circRNAs和他们可能的功能图4--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s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药剂学综述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 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 。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 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 Shegokar等[3] 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 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 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 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 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 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 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 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