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研究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研究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研究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研究

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服、胡姓、胡语等措施。对民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开荒,减免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1399年,建文帝朱允坟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考虑到北京是他多年经营之地,而南京总为偏安王朝,难以控制北方游牧部落,于是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自此,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注重对外交往与贸易,其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中国外交史与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待少数民族部落,明王朝采取了招抚与防范的积极措施,如设立奴儿干等四卫,“令居民咸居城中,畋猎孳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来居者听”,安抚并适应了鞑靼、女真各部的发展。设立哈密卫,封忠顺王,使之成为明王朝西陲重镇。利用鞑靼、瓦剌与兀良哈等三卫,来削弱东蒙古势力等。明朝近三百年中,也发生“土木之变”、倭寇入侵、葡萄牙入侵等动乱,但各族人民之间仍在较为统一的局面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男子宫服与民服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祖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包括服饰在内的更制范围很广,以至后数百年中都留有影响,但由于明王朝专制,因此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如不许官民人等穿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许用元色、黄色和紫色等。万历以后,禁令松弛,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里巷。 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场合之外,一般不予穿用,皇太子以下官职也不置冕服。朝服规定很严格。另有皇帝常服,一般为乌折上巾,圆领龙袍。

解说词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解说词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解说词 各位佳宾: 不知道您读没读过<<论语>>,那上面开篇有一句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这句名言,热烈地欢迎您来孔子的故乡曲阜参观游览。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览并进行导游服务,非常感谢您的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对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评意见。 在来曲阜之前,许多朋友可能已对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也有

的朋友知道的并不十分详细,现在,我就在进入景点之前,先把曲阜和 孔子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曲阜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现有人中62万其中城区人口10万,面积约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县,金太宗天会7年(公元1129年),又复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个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神圣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这里留下了踪迹。据<<史记>>、<<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称都曲阜,崩葬云阳山”,现在曲阜城东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坟墓--少昊陵。中国有句俗话说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这里,从黄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黄土高原迁徙的过程,而我们的母亲之河,黄河、长江,从黄土高原之上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最后汇入大海呢!中国还有句古话叫“江南出才子,江北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出圣人”,实际上,江北的圣人几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国封建时代,受到皇帝赐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们分别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头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两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鲁国为国君,至今山东称鲁,即 起于此。现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众多,文化灿烂,有国家级文物古迹4处,省级11处,市级100余处。____年曲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下面是为大家的山东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欢迎参考! 各地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曲阜。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贺,是快乐旅行团的一名导游,以后大家叫我小贺就行啦!不用客气! 言归正传,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曲阜的孔府。我在车上先和大家说一下注意事项,我们的集合、自由游览时间已经公布了,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他人,另外,请大家认清我们快乐旅游团的标志,看!我们的标志是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只鸟儿。请大家认清标志,不要走丢。谢谢大家的合作! 大家看!这就是有名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居住在他旁边的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的门就是孔府的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现在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综述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综述 赵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摘要: 本文多方收集资料,探索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历史发展历程,介绍其空间分布,并试图讨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 曲阜三孔,发展史,对策 引言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基本了解情况后,我们来梳理曲阜三孔的发展历程,并试图讨论其价值。 一、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发展史 1.孔府 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平帝时,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变。 宋代时,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 明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再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邸,也就是孔府的前身。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孔府得以再次拓广。 清代以后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孔府经过多次扩建重修成为前堂后寝,衙室合一的庞大建筑群。 2. 孔庙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 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 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 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 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 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

中国各个时期服装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 神话及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发明饲蚕和丝纺,人们的服饰日臻完备。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

孔庙旅游解说词

孔庙旅游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近十年明代服饰研究综述

以年鉴学派为主的学者倡导将日常生活纳入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使服饰一跃成为解读社会行为与物质文化的密码,“服装史似乎应该充满趣闻轶事,其实却没有那么多。一部服装史提出所有的问题:原料、工艺、成本、文化固定性、时装、社会等级制度。”[1]20世纪80年代,服饰研究随着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问世呈现出勃兴态势,该书正式奠定了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服饰治史者无法绕开的开山之作。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充,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效显著,形成以周锡保、周汛、高春明、华梅、黄能馥、陈娟娟等为代表的研究队伍。近年来,随着明史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明代考古文物的出土,明代服饰文化在古代服饰研究领域中逐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近40年实质性的发展,明代 服 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十年明代服饰研究综述 陈立娟,韩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研究意义]近十年来,明代服饰研究逐渐取得显著的学术成果。[研究方法]文章从通史性与专题性两个角度,[研究内容]系统梳理自2008年至今学术界对明代服饰的研究状况,以多学科领域服饰研究出发,分析社会文化史、经济学、艺术史对服饰研究的现状。同时对明代服饰的艺术特征、社会阶层、文献史料、实物证据等展开探讨,归纳与概括明代服饰研究的学术收获及薄弱环节。 关键词:服饰研究;明代文化;文献记载;考古文物 中图分类号:TS94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131-(2019)05-0042-09 A Review of Costume Research in Ming Dynasty in Recent Ten Years CHEN Li-juan,HAN M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Over the past ten years,the research on costumes in Ming dyn ast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ademic achievement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eral history and special topics,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Ming dynasty costumes in the academic world since2008.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of clothing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economics and art history of costume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it also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ocial classes,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material evidence of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and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weak links of research on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 Keywords:costume research;culture of Ming dynasty;the literature;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relics 二零一九年十月/第八卷第五期 FASHION GUIDE 服饰导刊 42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曲阜市中央,又被合称为“三孔”。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千百年来屡毁屡建,逐步发展成现有的建筑群。它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在内,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中文名称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编号: 200-012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景区简介 孔庙、孔府和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龙古柱没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 摘要: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文化融合下,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服饰、演变 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华夏族衣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此时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深衣,是将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腰带系扎的衣服。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点是短小而具有宽广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种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秀则是从胡服的窄袖演变而来。女子所穿的内衣又称“亵衣”,当时的男女老少为了保暖和及时吸汗均有穿亵衣的习惯。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服色尚黑。女子服饰有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下裙拖曳及地,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名婢女提携。到了汉朝,女性衣裙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女子所着贴身

之衣是抱腹与心衣,抱腹:上下有带,包裹腹部,背后和上面没有遮挡的东西;而心衣则是在抱腹的基础上用细带钩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装: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特点是上短下长,裙长至足,腰系长带,长裙飘逸给人以视觉跳跃感。此时女子的内衣前后均有布料覆盖,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俗称“两当”。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使得当时的思想较为开明,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但是贵族妇女,尤其是后宫嫔妃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规格。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唐代宫中女子多穿半露胸式裙装,唐末出现了无肩带的内衣---“诃子”,女子穿诃子以掩胸。 宋元离地长裙受追捧,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较为保守,衣服颜色多淡雅,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而劳动妇女或婢仆仍穿窄袖衫襦。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等轻软的料子。襦与袄是

中国女性服装的变迁史

中国女性服装的变迁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援华女专家成了时尚风向标 流行裙装:布拉吉 流行背景: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还兼具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意识形态使命。 款式特点: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地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街头效果:是中青年女性的最爱,是文教界女性夏季的必备服装。在近期热播的各类同时代影视剧中,《金婚》里的小学教员文丽,便以一身布拉吉引领了厂区家属的着衣时尚。 流行插曲:当时,因为大量制作布拉吉连衣裙,小花布或大花布进入中国。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还发生过要求共青团员等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带头穿的事儿。一时间,甚至街头的三轮车夫也穿起了花布衣服。 流行起因:与先进者保持一致 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身穿“布拉吉”的援华女专家则成了大众直接模仿的对象。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布拉吉的名称不用了,但“连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译名一直沿用下来。 上世纪70年代 行政铸造不了流行 流行裙装:江青裙 流行背景:“文革”时期,中国与国际文化和经济组织不再发生联系,国家或民间的文化交往少之又少。在服装界,中国重新回到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旧的时代;一个与国际服饰时尚主流相脱离、相平行的自行发展的阶段中。 款式特点:小和尚领,领内有个白衬领,领子和前襟的边缘镶布边,腰间抽褶,并配上一条本色腰带,腰下是半长裙,裙子的下摆在小腿中部。 街头效果:女领导干部带头穿。无论体形什么样,都必须穿这种只适合瘦人穿的款式。 流行插曲:当各大商场开始出售“江青裙”时,有些单位就以穿不穿江青裙作为评定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 流行起因: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最终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流行。 上世纪80年代 报道、电影均成流行诱因 流行裙装:红裙子、黄裙子

明代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明代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姓名:陈杰院系:生科院学号:111494202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之末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起思想、政治、经济、中外交流各方面都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明代人的着衣理念和服饰风格。 在思想文化方面,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出现,使人们由明初的保守安分逐步变为追求平等、表现自我的状态。这使得明代服饰由最初的“按制度着衣”慢慢演变为僭越现象频发,乃至后期,人们的服饰开始追求个性、奇异,封建服饰制度被漠视。 政治上,明初的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了,服饰上则表现为制定了较前代更为细致、详细的着装规定,并通过刑法来维护这种封建专制。这种专制使得一些汉服文明在明代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对文化继承上是有意义的,但不利于服饰的创新发展。明中后期由于皇帝疏于朝政,其政治松散,服饰法令得不到很好的执行,甚至连重臣权贵们都有服饰违规的现象,这是导致服饰出现更多的僭越现象,追逐华丽、个性之美的原因之一。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吸引着许多人弃农从商,贫富差距使富商们不甘于墨守成规,他们往往一掷千金地消费,这种阔绰也表现在服饰上追求奢华。这种奢华之风也影响着普通大众的消费观念,纷纷效仿。商品经济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明代手工业技术较前代有所发展,这为服饰的华丽之风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明代除世宗至神宗初年的“全面海禁”外,大部分时期保持者良

好的中外交流活动。明初是以官方朝贡贸易和互市为主的中外交流,并有“郑和下西洋”一段重要的中外交流史;后期,则是明神宗颇于各方压力,全面开放海禁。这些中外交流不仅给经济,也给服饰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比如朝鲜马尾裙的传入和明代对朝鲜服饰的影响。 这些因素渗透、改变着明代的服饰文化,使明代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使汉服出现继唐代之后的又一次发展高潮。 政治的专制、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上追求平等的愿望、中外交流活动在明代服饰上都有所体现,这些汇集而成了明代服饰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宋朝的质朴、保守,辽夏金元的少数民族风格有很大不同。集于这些原因,我们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岁明代服饰特点进行重新归纳,从“传统美、创新美、华丽美、个性美”的特点入手,对明代服饰进行审美分析。 酌其典型,其传统美主要体现在“盘领衣”、“龙纹图案”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美体现在“喻意美好的巾帽”、“补子补服的制定”、“纽扣的盛行”、“女装结构比例的变化”方面;华丽之美体现在“缎的流行”、“凤冠霞帔”、“丰富艳丽的色彩”方面;个性之美体现在“服饰的僭越”和“奇装异服”方面。 另外,明代被称之为集汉服之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服饰继唐代之后汉服的又一发展高峰,其服饰的精辟也继而产生了横向和纵向的影响。纵向而讲,获其影响最大的是清代服饰;横向而讲,对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以朝鲜为主,有一段完全效仿明代服饰的时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服饰文化把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其中。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的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求,方便生活日用,以便身体活动,美化自身体态以娱乐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地位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追求时尚、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追求艺术的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

曲阜孔庙导游词

曲阜孔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日本、越南、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xx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 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 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 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

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 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 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孔庙,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相逢。我是你们的导演,我姓吴,口天吴,大家可以叫我小吴或吴导。接下来的美好时光 就由我和你们一起度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死后的第二年, 住宅被改成孔庙。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邸。孔庙是孔子和 他的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孔庙、孔府和孔林,是中国唯一规模 最大的集祭祀和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孔庙的规模也越 修越大。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始建于宋代,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 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部事务。它布局匠心,是园林结合的范例。下面我 们要去参观孔林了,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到那儿要坐20分钟左 右的车,大家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会儿吧。 孔林到了。孔林又称至圣林,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

孔府的建筑特点定稿版

孔府的建筑特点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孔府的建筑特点 一、摘要: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府邸,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 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63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二、关键词:孔府规模勾心斗角雕梁画栋衙宅结合布局特色 三、前言:作为历代一品大员——衍圣公的居住和办公场所,孔府的地位可想而知,其 7.4公顷的占地面积,庞大的建筑群,述说着这个传奇府邸的宏大规模。而精巧的“勾心斗角”设计节省了不少空间。雕梁画栋、楼阁群立,孔府当年之盛就是在现在也可见一斑。东西、南北的横纵排列方式更为“圣府”锦上添花! 四、正文 1.孔府位于孔庙之东,本名衍圣公府,其始建于北宋末期,当时只有几间房屋,但随历代重修、扩建,如今的孔府有240余亩,各式建筑463间,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邸。从整体外观看,孔府建筑群成数字1型排列,要进入衍圣公办公之地,需经过四门,这符合封建大家族建筑特点,以多门方式体现家底深厚,从前门外看孔府,便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石狮、纪晓岚手书对联、严嵩手书“圣府”,大开向南之门,封建贵族气派从门前便可尽收眼底。

2.“勾心斗角”是古代建筑常用的方式。这里的“心”指宫室中心,“角”指宫室的檐角,古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们为了使宫室檐角伸向天空最远,在檐角的另一头便来用榫卯结构勾住屋心,与横行同其相扣的短木头称为斗角。这种古代高超的楼阁建筑方式,在此处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尤其以孔府下人进出的一人巷为代表,斗角方式运用的同时,也为孔府选丫头设置了第一重障碍。 除了这些,在前堂楼,后堂楼等地还引用徽派建筑当中青砖、白墙、黑瓦的建筑文格。而其排水系统更印证了封建时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 孔府中,各式楼阁都趋向于方式,从外观看极其精美且气势恢宏,体现了封建贵族在当时养尊处优的状态。 3.雕梁画栋是我们能想到的优美建筑风格,而游过孔府的游客便可以说雕梁画栋也不过如此,因为此类美化楼阁方式随处可见,从进入大堂的六厅,我们便可一睹雕梁画栋的风采,头上悬梁的青白之色刻画着一个个优美图案,其余前堂楼、后堂楼则以红、青、蓝刻画着更加精美的图案,封建大家族气派尽显,这里是孔家人实力的真正体现。 各堂、楼建筑尤为精美。孔府大门以红边黑漆门为门扇,饰有狻猊铺首衔环,而一般官宦人家不能有的重光门更是美不可言,此门以四根石鼓夹抱的圆柱承托着彩绘屋顶,屋顶覆灰瓦,前后倒垂木雕的花蕾,故又称“垂花门”,中间门额上高悬明世宗朱厚亲颁的“恩赐重光”匾额。 而各堂、各楼极尽幽美,“幽”,在于其家族气派,大堂中间设红漆长案和铺虎皮太师椅,左立“十八般兵器”,右设十八块云牌架,以显权威。二堂、三堂则以“美”为主,各色牌匾,金子蓝底,屏风之上,书有楷体书法,这“幽美”的建筑特点,为孔府添加了厚重之感。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被野蛮水洗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被野蛮水洗文物损失难以估量 2001年2月2日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北京2月1日专电:世界和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日前惨遭“水洗”,至使古建筑木结构进水,壁画、殿堂彩绘、金箔脱落,石碑的石隔内渗水,展室文物字画和金属器物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等等。曲阜“三孔”文物遭到大面积破坏记者从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处了解到,去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全面卫生大扫除,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他工具直接擦拭,至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糊不清。据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报告称,在旅游公司租赁的景区内,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损害严重的有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两侧掖门、东西庑、大成殿、寝宫等。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的金箔全部脱落,前后堂楼走廊天花已露出部分原木底。颜庙内复圣殿内部分彩绘脱落,天花顶损坏较为严重。据目击者证实,孔庙大成殿后檐打扫时,地上落了一层油漆彩绘片。文管会在庑廊下拾零到散落的漆片、彩绘和金箔等物,大者直径竟接近5厘米。 由于用水管直接冲洗,使孔庙、孔府建筑木质内大面积渗水,造成的漆层拱起,还将会进一步脱落,其潜在危害不可估量。此外,由于展室内大量用水擦洗,致使室内湿度增大,对室内陈列的文物安全也造成威胁,现孔府内部分字画已有起皮现象。曲阜文管会在调换展室文物时,发现大成殿部分铜豆、簋、等器物内有较多积水。曾子、子思神龛前的青铜供器内,至12月19日检查时仍有积水。孔庙内大多数石碑也用水冲刷过,一旦石隔内渗水,遇冷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碑亭中有些石碑的鱼脚和碑文也被冲掉,大成殿雇外边的农民利用升降梯从上往下冲刷,把孔子像都冲坏了。据说曲阜文管会已于12月11日向市孔子旅游集团书面发函要求制止用水冲刷文物,但在12月12日检查时,发现十三碑亭内仍用水管直 接喷冲石碑,被检查人员当场制止才罢手。 而在此之前不足一个月,“三孔”就已发生过严重毁坏文物的事件。11月22日下午,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保卫科职工庞斌,未经批准私自开着汽车到孔庙拉引火柴时,撞上了院内元代的“御赐尚释奠之记”碑,将该碑拦腰撞成6大块和若干粉碎小块,致使这块高1.75 米的元代记事碑已无法复原。 一封举报信表明,“三孔”遭“水洗”完全是有人不懂文物保护,又一意孤行造成的。有人在全体职工大会上要求大家“尽管用大水冲,有事我担着。”“不好好干都开除回家。”然后由领导批款,购买了升降梯、水管等设备,冲刷时间达十几天。而在事发后,又将升降梯、水管水桶等工具夜间偷运回自己家里,并下达了“不管谁问,都不要承认用大水冲刷文物”的命令。国家文物局在接到曲阜“三孔”遭“水洗”的举报后,立刻派出检查组赴曲阜。尽管管理“三孔”的旅游公司并不承认“水洗”文物的现实,但文物部门当场取证证明,“三孔”确实曾惨遭“水 洗”,现已将详尽的调查报告上报给国务院。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词(精选4篇)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词(精选4篇)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词1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孔庙,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相逢。我是你们的导演,我姓吴,口天吴,大家可以叫我小吴或吴导。接下来的美好时光就由我和你们一起度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住宅被改成孔庙。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邸。孔庙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孔庙、孔府和孔林,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和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始建于宋代,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部事务。它布局匠心,是园林结合的范例。下面我们要去参观孔林了,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到那儿要坐20分钟左右的车,大家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会儿吧。 孔林到了。孔林又称至圣林,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它是我国规模最大、

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中的墓碑,除了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希望在孔庙、孔府和孔林的这段时光,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记忆。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叫xx。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和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有幸担任导游,十分高兴。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改正!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曲阜。曲阜地处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 现在我们参观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建的一座韵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古树1700余株。孔庙每一个门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300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

浅谈中国服饰的发展变迁

浅谈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发展变迁 内容提要: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关键词: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服饰单一 引言: 俗话说,人靠衣装,服装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弥漫在世界各处的通用语言。 每一种服装款式的来龙去脉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 从服饰,可以看到历史和社会生活,从服饰,可以看到文化和艺术,从服饰,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和风貌。一件衣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记录者;一件衣服也有可能代表一个文明的横切面。 正文: 一、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满汉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以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清末民初燕赵地区的服饰,在承继前期服饰文明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此时的男性服装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为立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袍”在清代仅用于称呼有马蹄袖端的服饰),至民国时期作为礼服所用者概称为“袍”。礼服之袍统用蓝色面料,纹饰均为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非礼服所用者,仍沿用清代“长衫”“大褂”等称呼,颜色不限)。马褂,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