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二章)-1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二章)-1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二章)-1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二章)-1

计算题

1. 通过碱滴定法和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得21.3 g 聚己二酰己二胺试样中含有

2.50?10-3mol 羧基。 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得数均分子量为8520。计算时需作什么假定?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可靠性?如该假定不可靠,怎样由实验来测定正确的值? 解:∑∑=

i

i n N

m M ,

g m i 3.21=∑,852010

*5.23.213

==

-n M ,3

10*5.2=∑i N 上述计算时需假设:聚己二酰己二胺由二元胺和二元酸反应制得,每个大分子链平均只含一个羧基,且羧基数和胺基数相等。

可以通过测定大分子链端基的COOH 和NH 2摩尔数以及大分子的摩尔数来验证假设的可靠性,如果大分子的摩尔数等于COOH 和NH 2的一半时,就可假定此假设的可靠性。 用气相渗透压法可较准确地测定数均分子量,得到大分子的摩尔数。 碱滴定法测得羧基基团数、红外光谱法测得羟基基团数

2. 羟基酸HO-(CH 2)4-COOH 进行线形缩聚,测得产物的质均分子量为18,400 g/mol -1,试计算:a. 羧基已经醌化的百分比 b . 数均聚合度 c. 结构单元数n X 解:已知100,184000==M M w 根据p

p

X M M X w w w -+=

=

110和得:p=0.989,故已酯化羧基百分数为98.9%。 9251,1=+=n n

w M P M M 51.92100

92510===

M M X n n 3. 等摩尔己二胺和己二酸进行缩聚,反应程度p 为0.500、0.800、0.900、0.950、0.980、0.990、0.995,试求数均聚合度n X 、DP 和数均分子量n M ,并作n X -p 关系图。 解: p

0.500 0.800 0.900

0.950 0.970 0.980 0.990 0.995 p

X n -=

11 2 5 10

20

33.3

50

100

200

DP=X n /2 1 2.5 5 10 16.65 25 50 100 M n =113;X n =18

244

583

1148

2278

3781

5668

11318

22618

8. 等摩尔的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在280℃下封管内进行缩聚,平衡常数K=4,求最终n X 。另在排除副产物水的条件下缩聚,欲得100=n X ,问体系中残留水分有多少? 解:3111

=+=-=

K p

X n

L

m ol n n K

pn K

p

X w w w n /10*410011

4-==≈=-=

9. 等摩尔二元醇和二元酸缩聚,另加醋酸1.5%,p=0.995或0.999时聚酯的聚合度多少? 解:假设二元醇与二元酸的摩尔数各为1mol ,则醋酸的摩尔数为0.015mol 。N a =2mol ,N b =2mol ,

015.0'

=b N mol

985.0015

.0*222

2,

=+=

+=

b

b a N N N r

当p=0.995时,

88.79995

.0*985.0*2985.01985

.01211=-++=-++=

rp r r X n

当p=0.999时,

98.116999

.0*985.0*2985.01985

.01211=-++=-++=

rp r r X n

10. 尼龙1010是根据1010盐中过量的癸二酸来控制分子量,如果要求分子量为20000,问1010盐的酸值应该是多少?(以mg KOH/g 计)

解:尼龙1010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为338,则其结构单元的平均分子量M=169

34.118169

20000

==

n X 假设反应程度p=1,

983.0,11211=-+=-++=

r r

r

rp r r X n

尼龙1010盐的结构为:NH 3+(CH 2)NH 3OOC (CH 2)8COO -,分子量为374。 由于癸二酸过量,假设Na (癸二胺)=1,N b (癸二酸)=1.0/0.983=1.0173,则 酸值)1010/(18.5374

2

*56*)10173.1(*2*)(*)(1010盐g mgKOH M N KOH M N N a a b =-=-=

11. 己内酰胺在封管内进行开环聚合。按1 mol 己内酰胺计,加有水0.0205mol 、醋酸0.0205mol ,测得产物的端羧基为19.8 mmol ,端氨基2.3mmol 。从端基数据,计算数均分子量。

解:NH(CH 2)5CO +H 2O ————HO-CO (CH 2)5NH-H

└-------┘

0.0205-0.0023 0.0023

NH(CH 2)5CO +CH 3COOH ————HO-CO (CH 2)5NH-COCH3 └-------┘

0.0205-0.0175 0.0198-0.0023 M=113

2.57620198.00175

.0*430023.0*10198.0*17113*1=+++==

∑i

n n m M

13. 邻苯二甲酸酐与甘油或季戊四醇缩聚,两种基团数相等,试求: a. 平均官能度 b. 按Carothers 法求凝胶点 c. 按统计法求凝胶点 解:a 、平均官能度:

1)甘油:4.22

33

*22*3=++=f

2)季戊四醇:67.21

21

*42*2=++=

f b 、 Carothers 法: 1)甘油:833.04

.222===

f p c 2)季戊四醇:749.067.222===f

p c c 、Flory 统计法: 1)甘油:1,1,703.0)2([1

2

/1===-+=

ρρr f r r p c

2)季戊四醇:1,1,577.0)

2([1

2

/1===-+=

ρρr f r r p c 16. AA 、BB 、A 3混合体系进行缩聚,N A0=N B0=3.0,A 3中A 基团数占混合物中A 总数(ρ)的10%,试求p=0.970时的n X 以及n

X = 200时的p 。

解:N A0=N B0=3.0,A 3中A 基团数占混合物中A 总数(ρ)的10%,则A 3中A 基团数为0.3mol ,A 3的分子数为0.1 mol 。

N A2=1.35mol ;N A3=0.1mol ;N B2=1.5mol

034.21

.035.15.133=+++=++++=

C B A C C B B A A N N N f N f N f N f

f

p X n -=

22

当p=0.970时,74034

.2*97.022

=-=

n X

200=n X 时,p f

p X n 034.222

22-=

-=

p=0.973

18. 制备醇酸树脂的配方为1.21mol 季戊四醇、0.50mol 邻苯二甲酸酐、0.49mol 丙三羧酸[C 3H 5(COOH )3],问能否不产生凝胶而反应完全? 解:根据配方可知醇过量。

245.249

.05.021.1)

3*49.02*5.0(*2=++++=

f

89.02

==

f

p c ,所以必须控制反应程度小于0.89过不会产生凝胶。

课后习题一(第一章、第二章)

课后习题一(第一章、第二章) 1、ENIAC所用的主要元件是( C ) A. 集成电路 B. 晶体管 C. 电子管 D. 以上均不对 2、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新型机器不断推陈出新,不管怎么更新,依然保有“存储程序”的概念,最早提出这种概念的是( B ) A. 巴贝奇 B. 冯.诺依曼 C. 帕斯卡 D. 贝尔 3、个人计算机(PC)是属于( C )类计算机 A. 大型计算机 B. 小型机 C. 微型计算机 D. 超级计算机 4、电子计算机的算术/逻辑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合并为( A ) A. CPU B. ALU C. 主机 D. I/O 5、1字节(BYTE)对应( B )位二进制数 A. 1 B. 8 C. 16 D. 不确定 6、计算机中关于ALU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只做算术运算,不做逻辑运算 B. 只做加法 C. 能存放运算结果 D. 以上均不对 7、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 D ) A. 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 B. 外部设备和主机 C. 主机和实用程序 D. 配套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8、至今为止,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仍以二进制方式表示的理由主要是(C ) A. 节约元件 B. 运算速度快 C. 物理器件性能所致 D. 信息处理方便 9、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B ) A.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 B. 按地址访问并顺序执行指令 C. 堆栈操作 D. 存储器按内容选择地址 10、某寄存器中的值可能是操作数,也可能是地址,只有计算机的( C )才能识别它 A. 译码器 B. 判断程序 C. 指令 D. 时序信号 11、比特(bit)也称作字位,1比特对应( A )位二进制数 A. 1 B. 8 C. 16 D. 不确定 12、下列( A )是软件 A. 操作系统 B. 键盘 C. CPU D. 液晶显示器 13、下列( D )不是输入设备 A. 磁盘驱动器 B. 键盘 C. 鼠标器 D. 打印机 14、下列各装置中,( A )具有输入及输出功能 A. 磁盘驱动器 B. 键盘 C. 传统显示器(无触控功能) D. 打印机 15、基本上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语言是由0与1组成的语言,此种语言称为( C ) A. 人工语言 B. 汇编语言 C. 机器语言 D. 高级语言 16、某微机系统以16位来表示地址,则该计算机系统有( C )个地址空间 216 65536 A. 256 B. 65535 C. 65536 D. 131072 17、一片1MB的磁盘能存储( B )的数据 A. 210字节 B. 220字节 C. 230字节 D. 240字节 18、计算机中( B )负责指令译码

第一章至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至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第一本健康心理学期刊是于何年创刊? (1)1982 (2)1987 (3)1992 2.【2】下列何者不是引导健康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1)医疗接受度渐增 (2)生医工程的发展 (3)疾病型态的改变 ⒊【2】下列何者与健康心理学的定义无关? (1)疾病 (2)生理历程 (3)行为 ⒋【2】下列何者不是影响健康心理学发展趋势的关键? (1)关注终生的健康与疾病 (2)健康保险的规划 (3)面对疾病型态的改变 ⒌【2】健康心理学最普遍的发展取向是何模式? (1)生物医学模式 (2)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3)心身医学模式 (4)以上皆非 ⒍【4】以下叙述何者不属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所能发挥的功能? (1)发现冠状动脉病与抽烟、缺乏运动、压力有关 (2)了解疾病的心理影响以协助减轻疼痛、焦虑的症状 (3)预测与改变个人的健康行为 (4)发现禽流感的病毒与生物传染途径 ⒎【1】心理因素包括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以下选项何者不属于心理历程? (1)吸烟 (2)情绪 (3)压力 (4)信念 ⒏【2】脑部的哪一个部分在情绪与动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1)大脑(2)下视丘(3)脑干(4)小脑 ⒐【3】个人因应紧急事件做反应时,会透过神经与内分泌轴线的程序来反应,请问轴线内容为?(P.33) A.肾上腺 B.下视丘 C.脑垂体 D.大脑 E.甲状腺 (1) D-C-A (2) D-B-E (3) B-C-A (4) B-C-E ⒑【1】以下哪些荷尔蒙与因应紧急状况及压力有重要关系? (1)皮质醇(2)胰岛素(3)泌乳激素(4)睪丸酮 ⒒【3】以下消化系统疾病,何者与承受高度压力的情境最有关系? (1)A 型肝炎(2)B 型肝炎(3)消化性溃疡(4)胆结石 ⒓【4】身体免于疾病的防卫作用涉及一连串的防御防线,请问第三道防线是 (1)B 细胞(2)吞噬细胞(3)皮肤(4)杀手T 细胞

锅炉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锅炉原理》习题库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锅炉容量:指锅炉的最大长期连续蒸发量,常以每小时所能供应蒸汽的吨数示。 2. 层燃炉:指具有炉箅(或称炉排),煤块或其它固体燃料主要在炉箅上的燃料层内燃烧。 3. 室燃炉:指燃料在炉膛空间悬浮燃烧的锅炉。 4. 旋风炉:指在一个以圆柱形旋风筒作为主要燃烧室的炉子,气流在筒内高速旋转,煤粉气流沿圆筒切向送入或由筒的一端旋转送入。较细的煤粉在旋风筒内悬浮燃烧,而较粗的煤粒则贴在筒壁上燃烧。筒内的高温和高速旋转气流使燃烧加速,并使灰渣熔化形成液态排渣。 5. 火炬―层燃炉:指用空气或机械播撒把煤块和煤粒抛入炉膛空间,然后落到炉箅上的燃烧方式的炉子。 6. 自然循环炉:指依靠工质自身密度差造成的重位压差作为循环推动力的锅炉。 7. 多次强制循环炉:指在循环回路中加装循环水泵作为主要的循环推动力的锅炉。 8. 直流锅炉:指工质一次通过蒸发受热面,即循环倍率等于一的锅炉。 9. 复合制循环炉:指在一台锅炉上既有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锅炉循环方式,又有直流锅炉循环方式的锅炉。 10. 连续运行小时数:指两次检修之间运行的小时数。 11. 事故率=%100?+事故停用小时数 总运行小时数事故停用小时数; 12. 可用率= %100?+统计期间总时数备用总时数运行总时数; 13. 钢材使用率: 指锅炉每小时产生一吨蒸汽所用钢材的吨数。

一、基本概念 1. 元素分析:指全面测定煤中所含全部化学成分的分析。 2. 工业分析: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的煤样,通过分析得出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 灰分这四种成分的质量百分数的过程。 3. 发热量:指单位质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全部热量。 4. 结渣:指燃料在炉内燃烧时,在高温的火焰中心,灰分一般处于熔化或软化状态, 具有粘性,这种粘性的熔化灰粒,如果接触到受热面管子或炉墙,就会粘结于其上,这就称为结渣。 5. 变形温度:指灰锥顶变圆或开始倾斜; 6. 软化温度:指灰锥弯至锥底或萎缩成球形; 7. 熔化温度:指锥体呈液体状态能沿平面流动。 二、问答题 1. 煤的元素分析成分有哪些? 答:煤的元素分析成分包括:碳、氢、氧、氮、硫、灰分和水分。 2. 煤的工业分析成分有哪些? 答:煤的元素分析成分包括: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 3. 挥发性物质包括一些什麽物质? 答:挥发性物质主包括:各种碳氢化合物、氢、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可燃气体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氧、二氧化碳、氮等不可燃气体。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锅炉专业考试题库答案

锅炉专业考试题库 理论部分: —、填空题: 安全部分: 1.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4.生产现场禁火区内进行动火作业,应同时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5.工作延期手续只能办理一次。如需再延期,应重新签发(工作票),并注明(原因)。 8.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伏、(36)伏、(24)伏、(12)伏、(6)伏 10.工作票不准任意涂改。涂改后上面应由(签发人或工作许可人)签名或盖章,否则此工作票应无效。 11.许可进行工作前,应将一张工作票发给(工作负责人),另一张保存在(工作许可人处)。 12.全部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退出工作地点,工作负责人和运 行班长或值长应在工作票上(签字注销)。注销的工作票应送交 所属单位的领导。工作票注销后应保存(三个月)。 13.工作如不能按计划期限完成,必须由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延期手续)。 14.在没有脚手架或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1.5)

米时,必须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较大的工具应用绳栓在牢固的构件高处作业应一律使用(工具袋)15. 上,不准随便乱放,以防止从高空坠落发生事故。 16.在进行高处工作时,除有关人员外,不准他人在工作地点的下面(通行或逗留),工作地点下面应有(围栏或装设其他保护装置),防止落物伤人。 钳工部分: 1、内径千分尺测量范围很有限,为扩大范围可采用(加接长杆)的方法。 2、水平仪的读数方法有(相对)读数法和(绝对)读数法。 3、工艺基准按其作用可分为(装配)基准、(测量)基准、(定位)基准、(工序)基准。 4、测量方法的总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5、划线作业可分两种即(平面划线);(立体划线)。 6、锉刀的齿纹有(单齿纹)和(双齿纹)两种。 7、锉刀分(普通锉);(特种锉);(什锦锉) 三类。 8、通过锉削,使一个零件能放入另一个零件的孔或槽内,且松紧合乎要求,这项操作叫(锉配)。 9、钻孔时,工件固定不动,钻头要同时完成两个运动、。 11、麻花钻头主要由几部分构成(柄部);(颈部);(工作部分)。 12、用丝锥加工内螺纹称为(攻丝)用板牙套制外螺纹称为(套

统计学习题第一章第二章答案

统计学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填空题 1.统计的三种涵义是: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统计工作必须涉及:为谁统计、由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基本问题. 3.统计工作具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信息职能. 4.统计资料按计量方法不同,分为计点资料和计量资料;按资料是否直接取得,分为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按统计资料的时间属性不同,分为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按统计资料所涵盖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资料和抽样资料.统计资料具有时间、空间和数据三个要素。 5.统计学按照发展阶段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按照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6. 统计学的性质可概括为: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 7.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 8.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而不是研究实质性问题的科学。 9.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的统计学派是国势学派,“有统计学之实,无统计学之名”的统计学派是政治算术学派。 10.统计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二、单选题 1.A 2. C 3. B 4. B 5. A 6.A 7.D 8.A 9.B 10.C 11.B 三、多选题 1.BCE 2.ABC 3. ABCD 4. ABCDE 5.ABC 四、判读改错题 1.√ 2.. √ 3. √ 4.×,统计学一词最早出自欧洲。 5.×,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17世纪末叶。 6.√ 7. √ 8.×,统计客体是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统计信息的承担者和信源地。 9.×,统计学既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不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10.√ 11.√ 12. ×,统计运用大量观察法的目的是消除个别事物的差异,显现想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只要部分单位对总体有代表性,只要对足够多的总体单位进行观察,也能达到这个目的。 五、简答题 1、统计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分别是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其相互关

第一章与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 四、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在文件管理系统中( )。 A)文件内部数据之间有联系,文件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文件内部数据之间有联系,文件之间有联系 C)文件内部数据之间没有联系,文件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D)文件内部数据之间没有联系,文件之间有联系 2.下列属于文件系统特点的是( )。 A)文件内部的数据有结构B)数据可为多个用户共享 C)数据和应用程序相互依赖D)减少和控制了数据冗余 3.以下关于数据库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数据库表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B)数据项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C)数据项之间无联系,记录之间存在联系D)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4.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 A)数据库B)数据库管理系统C)操作系统D)数据库应用程序 5.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 )、数据库、应用程序和用户构成的有机整体。 A)网络软件B)管理信息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决策支持系统 6.不同实体是根据( )来区分的。 A)名字B)属性值的不同C)代表的对象D)属性的多少 7.把实体一联系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实体之间多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 ( )。 A)建立新的属性来实现B)建立新的关键字来实现 C)建立新的关系来实现D)建立新的实体来实现 8.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 A)层次、网状、关系B)顺序、分支、循环C)总线型、星型、环型D)或、与、非 9.如果一个班级只能有一个班长,且一个班长不能同时担任其他班的班长,班级和班长是( )。 A)一对一联系B)多对一联系C)多对多联系D)一对多联系 10.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关系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元组是通过( )实现。 A)候选码B)主码C)外码D)超码 11.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结构是( ) A)树B)图C)队列D)二维表 12. Visual FoxPro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谓的关系是指( )。 A)表中各记录之间有一定的关系B)表中各宇段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C)一个表与另一个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D)数据模型满足二维表的关系 13.二维表中一行对应表文件中的一个( )。 A)宇段B)属性C)记录D)数据项 14.在关系理论中,把二维表表头中的栏目称为( )。 A)数据项B)元组C)结构D)属性名 15、对关系S和关系R进行集合运算,结果中既包含S中元组也包含R中元组,这种集合运算称为()。 A)并运算B)交运算C)差运算D)积运算 16、专门的关系运算不包括()。

2019锅炉考试题及答案

锅炉专业考试题 一、填空题 1.过热蒸汽温度超出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的(度数)称为过热度。 2.水冷壁的传热过程是:烟气对管外壁(辐射换热),管外壁向管内壁(导热),管内壁 与汽水之间进行(对流放热)。 3.锅炉受热面外表面积灰或结渣,会使管内介质与烟气热交换时的热量(减弱),因为灰渣的 (导热系数)小。 4.锅炉吹灰前应适当提高燃烧室(负压),并保持(燃烧)稳定。 5.冲洗水位计时应站在水位计的(侧面),打开阀门时应(缓慢小心)。 6.“虚假水位”现象是由于(负荷突变)造成(压力变化)引起锅水状态发生改变而引起 的。 7.强化锅炉燃烧时,应先增加(风)量,然后增加(燃料)量。 8.锅炉汽包水位三冲量自动调节系统,把(蒸汽流量)作为前馈信号,(给水流量)作为 反馈信号进行粗调,然后把(汽包水位)作为主信号进行校正。 9.循环倍率是指进入到水冷壁管的(循环水量)和在水冷壁中产生的(蒸气量)之比值。 10.锅炉排污分为(定期)排污和(连续)排污两种。 二、选择题 1.锅炉吹灰前,应将燃烧室负压()并保持燃烧稳定。 (A)降低;(B)适当提高;(C)维持;(D)必须减小。答案:B 2.()开启省煤器再循环门。 (A)停炉前;(B)熄火后;(C)锅炉停止上水后;(D)锅炉正常运行时。答案:C 3.锅炉正常停炉一般是指()。 (A)计划检修停炉;(B)非计划检修停炉;(C)因事故停炉;(D)节日检修。答 案:A 4.当机组突然甩负荷时,汽包水位变化趋势是()。 (A)下降;(B)先下降后上升;(C)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答案:B 5.在锅炉三冲量给水自动调节系统中,()是主信号。 (A)汽包水位;(B)给水流量;(C)蒸汽流量;(D)给水压力。答案:A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第1章和第2章重点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1章和第2章重点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1章 基本概念 思考题 1. 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热力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平衡态的概念? 答:平衡状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而稳定状态则是不论有无外界影响,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可见平衡必稳定,而稳定未必平衡。热力学中引入平衡态的概念,是为了能对系统的宏观性质用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 4. 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 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5. 不可逆过程是无法回复到初态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不可逆过程是指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能在外界不遗留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系统回复到初态,并不是不能回复到初态。 习题 1-3 某容器被一刚性壁分为两部分,在容器不同部位装有3块压力表,如图1-9所示。压力表B 上的读数为1.75 bar ,表A 的读数为1.10 bar ,如果大气压力计读数为0.97 bar ,试确定表C 的读数及两部分容器内气体的绝对压力。 解: bar p p p a b 07.210.197.01=+=+= bar p p p b 32.075.107.212=?=?= < 0.97 bar bar p p p b C 65.032.097.02=?=?= 1-4 如图1-10所示一圆筒形容器,其直径为450 mm ,表A 的读数为360 kPa , 表B 的读数为170 kPa ,大气压力为100 mmHg ,试求,⑴ 真空室及1、2两室的绝对压力;⑵ 表C 的读数;⑶ 圆筒顶面所受的作用力。 解: kPa H p p p b 0g mm 0100100==-==汞柱真空室? kPa p p p a 36036001=+=+=真空室 kPa p p p b 19017036012=?=?= kPa p p p b c 190190==?=真空室

锅炉第二章题库答案

第二章燃料与燃烧计算 一、名词解释 1、发热量:单位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2、高位发热量:1kg燃料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包括燃料燃烧时所生成的水蒸气的汽化潜热。 3、低位发热量:高位发热量中扣除全部水蒸气的汽化潜热后的发热量。 4、标准煤:规定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 =29308kJ/kg的煤。 6、煤的挥发分:失去水分的干燥煤样置于隔绝空气的环境下加热至一定温度时,煤中的有机物分 解而析出的气态物质的百分数含量。 7、油的闪点: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与明火接触发生短暂的闪光时对应的油温。 、不完全燃烧:指燃料的燃烧产物中还含有某些可燃物质的燃烧。 10、理论空气量:1kg收到基燃料完全燃烧,而又无过剩氧存在时所需的空气量。 11、过量空气系数: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的比值。 12、理论烟气量:供给燃料以理论空气量,燃料达到完全燃烧,烟气中只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 硫、水蒸气及氮气四中气体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 13、烟气焓:1kg固体、液体燃料或标准状态下1m3气体燃料燃烧生成的烟气在等压下从0℃加热 到某一温度所需的热量。 二、填空 1、煤的元素分析法测定煤的组成成分有碳、氢、氧、氮、硫、灰分、水分,其中碳、氢、硫是可燃成分,硫是有害成分。 2、煤的工业分析成分有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 3、表征灰的熔融特性的四个特征温度为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 4、煤的炭化程度越深,其挥发分含量越少,着火温度越高,点火与燃烧就越困难。

5、煤的成分分析基准常用的有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和干燥无灰基。 6、理论水蒸气体积,包括燃料中氢完全燃烧生成的水蒸气、燃料中水分受热蒸发形成的 水蒸气、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三部分。 7、随同理论空气量V k 0带进烟气中的水蒸气体积为V k0 m3/kg。 8、烟气成分一般用烟气中某种气体的所占干烟气总体积的体积百分数含量来表示。 9、完全燃烧方程式为(1+β)RO2+O2=21 ,它表明当燃料完全燃烧时,烟气中含氧量与三原子气体量之间的关系,当α=1时,其式变为(1+β)RO2max=21 。 14、算α的两个近似公式分别为、。两式的使用条件是CO=0 、干烟气含有的氮气接近79%(N2=79%/N ar可忽略) 、β很小。 三、选择 1、在下列煤的成分中,能用干燥无灰基表示的成分有。(1)(2)(3)(5) (1)碳(2)氧(3)挥发分(4)灰分(5)固定碳 2、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大小与煤中下列成分有关。(1)(2)(4)(5)(6) (1)C ar (2)O ar (3)N ar (4)H ar (5)S ar (6)M ar 3、煤被一场大雨淋湿后,煤的高位发热量。(2) (1)升高(2)降低(3)不变 4、煤被一场大雨淋湿后,煤的干燥基碳的百分含量。(3) (1)升高(2)降低(3)不变 5、下列各煤种中,对锅炉的安全工作危害最大的是。 (3) A、Q net,ar =31320kJ/kg,S ar=% B、Q net,ar =29310kJ/kg,S ar=% C、Q net,ar =25435kJ/kg,S ar=% 6、煤的元素分析成分中收到基碳是。(4) (1)固定碳(2)焦碳(3)碳化物中的碳 (4)由固定碳和碳化物中的碳组成 7、理论空气量的大小是由元素所决定的。(1)(5)(4)(6)(1)C(2)M(3)A(4)O(5)H(6)S(7)N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得认识论之第一得与基本得观点就是( )。 A、实践得观点 B、联系得观点 C、发展得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就是理性自主得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就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社会性得物质活动 D、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得创造性得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因素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得对象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得就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得关系就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得延长包括在主体得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得哲理就是(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10、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上帝得启示或绝对精神得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得哲理就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就是判断就是非得标准 C、时间就是检验就是非得标准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得作用 B、理性认识得作用 C、直接经验得作用 D、间接经验得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得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就是认识论得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得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就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得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得提高 B、实践就是人类认识得基础与来源 C、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得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得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测试题和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测试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5?宜昌)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 2.(2015?营口)物理世界璀璨纷纭,自然奇观、生活奥秘、现代科技,无一不展现出物理 3.(2015?自贡)空中飞翔的鸟对飞机构成了巨大威胁,鸟与飞机相撞引起机毁人亡的原因 C D 6.(2015?衡阳)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2015?株洲)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8.(2015?黄石)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 10.(2015?宜昌)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14.(2014?江西)阳光明媚的春天,王爷爷带着三人驾着小汽车一起去春游,行驶途中,同一时刻四人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指针式速度表,观察到的数据如下,此时车的实际行驶速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2015?丽水)“阳光动力2号”是全球最先进的太阳能飞机,它在航行时无需燃油,其动力装置由机翼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机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将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飞机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飞行了1.5小时,通过的路程为千米. 17.(2015?湖北)“襄樊大道”是襄阳市为纪念襄樊这个曾经的历史名称而命名的又一条景观大道,全长约6千米,如果公交汽车在“襄樊大道”上平均的行驶速度是30千米/小时,那么公交汽车跑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是min. 18.(2015?昆明)小萌同学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萌是.若小萌以5m/s的速度从家里骑车10min到达学校,小萌家距学校m.

锅炉原理试题库

《锅炉原理》习题库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锅炉容量:指锅炉的最大长期连续蒸发量,常以每小时所能供应蒸汽的吨数示。 2. 层燃炉:指具有炉箅(或称炉排),煤块或其它固体燃料主要在炉箅上的燃料层内燃烧。 3. 室燃炉:指燃料在炉膛空间悬浮燃烧的锅炉。 4. 旋风炉:指在一个以圆柱形旋风筒作为主要燃烧室的炉子,气流在筒内高速旋转,煤粉气流沿圆筒切向送入或由筒的一端旋转送入。较细的煤粉在旋风筒内悬浮燃烧,而较粗的煤粒则贴在筒壁上燃烧。筒内的高温和高速旋转气流使燃烧加速,并使灰渣熔化形成液态排渣。 5. 火炬―层燃炉:指用空气或机械播撒把煤块和煤粒抛入炉膛空间,然后落到炉箅上的燃烧方式的炉子。 6. 自然循环炉:指依靠工质自身密度差造成的重位压差作为循环推动力的锅炉。 7. 多次强制循环炉:指在循环回路中加装循环水泵作为主要的循环推动力的锅炉。 8. 直流锅炉:指工质一次通过蒸发受热面,即循环倍率等于一的锅炉。 9. 复合制循环炉:指在一台锅炉上既有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锅炉循环方式,又有直流锅炉循环方式的锅炉。 10. 连续运行小时数:指两次检修之间运行的小时数。 11. 事故率= %100?+事故停用小时数总运行小时数事故停用小时数; 12. 可用率=%100?+统计期间总时数 备用总时数运行总时数; 13. 钢材使用率: 指锅炉每小时产生一吨蒸汽所用钢材的吨数。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 元素分析:指全面测定煤中所含全部化学成分的分析。 2. 工业分析: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的煤样,通过分析得出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这四种成分的质量百分数的过程。

3. 发热量:指单位质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全部热量。 4. 结渣:指燃料在炉内燃烧时,在高温的火焰中心,灰分一般处于熔化或软化状 态,具有粘性,这种粘性的熔化灰粒,如果接触到受热面管子或炉墙,就会粘结于其上,这就称为结渣。 5. 变形温度:指灰锥顶变圆或开始倾斜; 6. 软化温度:指灰锥弯至锥底或萎缩成球形; 7. 流动温度:指锥体呈液体状态能沿平面流动。 二、问答题 1. 煤的元素分析成分有哪些? 答:煤的元素分析成分包括:碳、氢、氧、氮、硫、灰分和水分。 2. 煤的工业分析成分有哪些? 答:煤的元素分析成分包括: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和灰分。 3. 挥发性物质包括一些什麽物质? 答:挥发性物质主包括:各种碳氢化合物、氢、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可燃气体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氧、二氧化碳、氮等不可燃气体。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1. 理论空气量: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2. 过量空气系数:实际空气量和理论空气量之比。 3. 理论烟气量:当实际参加燃烧的湿空气中的干空气量等于理论空气量,且1kg 的燃料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烟气量称为理论烟气量。 4. 实际烟气量:供给的空气量大于理论空气量,且使1kg燃料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烟气量。 5. 理论空气、烟气焓:在定压条件下,将1kg 燃料所需的空气量或所产生的烟气 量从0加热到t℃时所需要的热量。 6. 锅炉有效利用热:指水和蒸汽流经各受热面时吸收的热量。 7. 正平衡法:直接确定输入锅炉的热量和锅炉的有效利用热,然后利用锅炉热效 率定义式计算锅炉热效率的方法。 8. 反平衡法:通过确定锅炉的各项热损失,计算锅炉热效率的方法。

第一章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断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在分组交换网络中,数据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以短的分组形式传送。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是: ①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有。 ②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的路由。 ③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网络使用高速链路。 ④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20175

第二章 一、单选题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 )。 A.直接现实性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0.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C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 17.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D )。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 小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煮盐”原理的() A.蒸馏B.蒸发C.过滤D.搅拌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 mol 氧气中含有×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 L B.1 mol臭氧和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 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C6H12O6)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3.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氦气中有2N A个氦原子 B.14 g氮气中含N A个氮原子 C.2 L mol·L-1 Na2SO4溶液中含N A个Na+ D.18 g水中所含的电子数为8N A 4.已知×1023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16 g B.32 g C.64 g/mol D.32 g/mol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当某实验没有准确的药品用量说明时,为看到明显现象,取用药品越多越好 B.取用细口瓶里的试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瓶子,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将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 C.胶头滴管取完一种试液后,可直接取另一种不与其反应的试液 D.取用粉末状固体或固体小颗粒时,应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时,应用镊子夹取 6.实验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Ba(NO3)2溶于水,可将含有Ba(NO3)2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 C.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7.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A.M g g g g 8.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1 L H2SO4溶液中含98 g H2SO4 B.0.5 L含49 g H2SO4的溶液 C.98 g H2SO4溶于水配成2 L溶液 D.0.1 L含24.5 g H2SO4的溶液 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