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

期?

【答案】(1)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贞观之治,出现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据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睛】

注意归纳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知识点。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1)宣扬国威: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7 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

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

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

好关系。

4.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 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 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以文解史)

材料一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 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形象

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 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

是。

(2)写出A、B、C、D 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答案】(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写出上图中的A、B、C 三处的地名。

(3)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

(4)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余杭、涿郡、洛阳

(3)黄河和淮河

(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图中A 是余杭,B 是涿郡,C 是洛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 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结合图片内容可知,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黄河和淮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材料二:如下图

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

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

(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8.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中反映18 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清朝“闭关锁国”的措施有哪些?

(4)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最初目的: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最主要原因: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措施: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②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不准商船、渔船“片帆出海”。③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④1757 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可知: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洋船至宁波者甚多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天朝物产丰盈,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18 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闭关锁国”的措施有,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不准商船、渔船“片帆出海”;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1757 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是,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点睛】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拒绝;即使如此,它也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9.材料论述题

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满,都不可多见,而此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初的各项制度是分不开的。唐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但他和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其职权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到他在位时,才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又如他不但本身竭诚纳谏,更把谏官的职权扩大,在他即位之初,即制定中书、门下两省的首长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入阁议事时,也要以谏官自随,遇有缺失,立刻谏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他”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

(2)题目: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可知,材料中的“他”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