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对涵化理论的冲击研究──兼论亚涵化、反涵化模型的建构

新媒体对涵化理论的冲击研究──兼论亚涵化、反涵化模型的建构

新媒体对涵化理论的冲击研究──兼论亚涵化、反涵化模型的建构
新媒体对涵化理论的冲击研究──兼论亚涵化、反涵化模型的建构

新媒体地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 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 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 本功能,是一种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 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 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 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 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 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 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 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 1 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 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 到 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

涵化理论

教养理论(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1、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2、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1、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 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包含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它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2、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确立了一些解释电视暴力内容与受众攻击行为间关系的概 念与理论,它们分别是净化、示范或社会学习、唤起、抑制解除、脱敏、铺垫、培养。 净化:通过观看悲剧,观众会感到恐惧或怜悯,从而使人得到净化与升华 示范:电影为儿童提供了模仿的对象。 唤起:人在刚刚接触了暴力内容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动。 抑制解除: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观看一定情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其攻击性倾向会增强。 脱敏:观看者反复接触电视的暴力场面后,容易变得越来越迟钝,其紧张、焦虑和反感程度会减弱甚至消失,自动适应了电视的暴力场面,对暴力的容忍会使人们对现实世界中的暴力更加无动于衷,不会主动制止暴力。 3、培养分析的特征 A 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熔炉。 B 电视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于它是一个讲故事人,故事人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 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做。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叙事的理论。 C美国的电视处于商业体制的支配下,不仅生产受到市场制约,而且高度垄断,这造成整个讯息系统呈现出固定的模式,不论受众观看什么节目,都会受到同一个讯息系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宏观的影响 D从我们一出生,电视就伴随着我们,想要摆脱电视的影响几乎不可能。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他们保持稳定。 E作为一个宏观理论,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上。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新媒体传播复习资料

新媒体传播复习资料 题型:一.单选题10题每题1.5分 二.多选题10题每题2分 三.填空题10题每题1.5分 四.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五.综合分析题(从3题中任选2题回答,每题20分) 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2. 空中传媒是手机媒体的代表。 Sitv是数字电视的代表 新浪网是互联网站的代表 北广传媒是移动电视的代表 航美传媒是专业经营机场及机载电视系统的传媒机构 3.第一大媒体是报纸、第二大媒体是广播、第三大媒体是电视、第四大传播媒体是互联网、第五媒体是手机 4.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征 5. 传统媒体是大众化覆盖,网络媒体则可以做到个性化服务。 6.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加收费。 7.传统媒体被定义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和手机则代表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8.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9.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即消除(广播、报纸、电

视、通信)之间的边界。 10.被称为信息社会“圣经”的专著是《数字化生存》,其作者是尼葛洛庞帝11. 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基础条件,其一是技术发展程度,其二是产业发展资本。 12.新媒体的构成要素 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 a.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b.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c.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d.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e.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13.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a.技术与市场发育 b.资本市场准备 c.党政重视支持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 1. 首先获得移动电视牌照的媒体是上海广播电视台。 2. 彩信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二媒体的功能。 3. 贾斯汀.霍尔----------博客 亚当.科利-------------博客之父 沃德.坎宁安----------维客 4. IPTV的产业链可以分为节目制作、整合(内容)、接入服务(电信运营)三个个层次。 5.从赢利模式看,广告将称为网络电视的主要赢利模式,包括贴片广告、网页广告、嵌入式广告、个性定制广告。 6. 网络电视和IP电视的本质区别是运行基础。 运行基础不同 网络电视:开发性的互联网 IPTV:可管理的IP网上 终端不同 网络电视:电脑 IPTV:电视机、电脑、手机等 7.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8. 网络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9.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的巨大利润空间。 10.博客、播客和维客的共同特点: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 11.无聊经济:因“无聊”而产生的经济现象,被称为无聊经济。

丁婕: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涵化理论分析

丁婕: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涵化理论分析丁婕: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涵化理论分析 2009-01-06 20:44:40 来自: 小象 [摘要] 二十年来,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发展迅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良趋势:题材选择和处理手法的刺激性倾向。涵化理论在问世的四十年来也不断被质询、批评。本文试图从涵化理论及其发展入手,将涵化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电视法制节目,对其进行效果分析,引起对电视法制节目的不良趋势——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过多地进行“犯罪展示”——及其可能对观众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深入认识。本文首先对涵化理论和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历史简单回顾,肯定了电视法制节目的积极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目前比较成熟的法制节目形式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目前电视法制节目可能给观众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文章的最后对电视法制节目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电视法制节目涵化理论犯罪案例 美国的大众传媒理论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传媒受众所理解和阐释的“观念现实”。在过去的大约30年中,涵化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关于电视对受众所产生的效果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分析研究,是基于以下的设想,即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描绘了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比我们大部分人实际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威胁要多[1]。然而,涵化理论自问世以不断被质询、批评,八十年代后期,国际学术界对涵化理论曾经一度冷落,但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聚集于涵化理论的检验和发展。 涵化理论是美国教授Gerbner和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60年代和70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 培养理论概述 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按照Adoni&Mane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现实,即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亦即人们的现实观。在传统社会里,主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较为直接的反映,而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那么,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传播媒介在提示“现实”之际具有什么样的倾向性?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以美国学者G. 格伯纳为代表的“培养”理论研究。 培养理论的主要内容[1] "培养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即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与"社会观"。"培养理论"是建立在若干前提之上的。充分把握与理解这些前提,是完整准确的理解"培养理论"的关键。 第一,格伯纳认为,电视节目内容是一致的。由于经济效益驱动下对收视率的追求,电视节目内容往往是能够满足最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电视节目投资者和制作者更加乐于复制那些已被证明可以获得高收视率的有利可图的节目。这样就必然造成电视内容整体的趋同。这一点,格伯纳在制度分析中进行了分析论述。

涵化理论的正面作用

一、基本概念: 1、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创立人伯格纳。 1967年,伯格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统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安南堡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内容包括:(1)?黄金节目中描述暴力的内容分析;(2)有关美国人经验的全国性调查。不仅关心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的量,也关心它的质。 伯格纳还发展出“暴力指标”(Violence?Inedx)的概念。 2、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伯格纳学派的特点} 北美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以耶鲁学派的实验心理学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应用社会学为主流,格伯纳的研究开辟了第三条道理,即所谓“的文化取向”研究。如果说前二者建立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于电视则言是一种外部研究的话,那么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研究既注重外部研究又深入到电视运作机理的内部。 1、电视是人类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 电视涵化理论的最基本的假设是电视是一种具有强大效果的传播媒体。受众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电视这一媒介与其他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2)电视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编码、译码的直观性。电视图像的现场性。受从的参与感。} 2、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人们选择电视的通常目的是“娱乐”。而在伯格纳看来。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 伯格纳认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透过大众传播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致的价值观。 3、涵化理论的假设与“注流效果”研究的修正 伯格纳认为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的从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又基本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规律,即都在灌输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这一理论可以分析为几个层次。 A、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丑陋、令人不舒服的。 B、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迵然不同。 C、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涵化理论在学术质疑后的调整} 80年代后,涵化理论受到学术派的质疑,伯格纳对研究进行调整,不再注重观众看电视多少与他们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是将重点放在电视内容对其他方面态度的影响,并称之为“主流效果”研究 {伯格纳对于主流效果研究的解释} 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多元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认同。看电视少的人意见较难统一,因此,电视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整合作用,电视的涵化功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方向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与渠道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一、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式 1.病du营销病du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du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想要推广的信息,像病du一样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传播者。病du式营销是一种神奇的营销方法。多数情况下,顾客会自愿地传播含有企业或其品牌、产品(服务)关键词的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迅速扩散。相比其他营销、广告推广手段,病du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接近于零,效益却要显著得多。借助病du营销,不仅能促进大量的一次销售,而且还“俘获”了众多的忠实顾客,为持续营销奠定好的基础。 2.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简单点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3.口碑营销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 4.饥饿营销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5.知识营销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知识营销需要一定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营销是实现知识营销战略的最佳手段之一;网络营销需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知识营销的内容是网络营销信息源中对用户最有价值的部分。 6.互动营销互动营销,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需要访问者参与其中,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互动的形式有两种:①由于企业的公关事件或由此引发的话题得到了广大目标群体的共鸣,于是目标群体积极响应,推波助澜,和企业共同把公关事件造成轰动效应。这一形式是公关事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C ul t iv a ti on T he o ry) 一、基本概念: 1、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创立人伯格纳。 1967年,伯格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统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安南堡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内容包括:(1)?黄金节目中描述暴力的内容分析;(2)有关美国人经验的全国性调查。不仅关心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的量,也关心它的质。 伯格纳还发展出“暴力指标”(V i o le nc e?In e dx)的概念。 2、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伯格纳学派的特点} 北美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以耶鲁学派的实验心理学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应用社会学为主流,格伯纳的研究开辟了第三条道理,即所谓“的文化取向”研究。如果说前二者建立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于电视则言是一种外部研究的话,那么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研究既注重外部研究又深入到电视运作机理的内部。 1、电视是人类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 电视涵化理论的最基本的假设是电视是一种具有强大效果的传播媒体。受众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电视这一媒介与其他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2)电视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编码、译码的直观性。电视图像的现场性。受从的参与感。} 2、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人们选择电视的通常目的是“娱乐”。而在伯格纳看来。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 伯格纳认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透过大众传播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致的价值观。 3、涵化理论的假设与“注流效果”研究的修正 伯格纳认为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的从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又基本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规律,即都在灌输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这一理论可以分析为几个层次。 A、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丑陋、令人不舒服的。

涵化理论在恋爱中的运用

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为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世界观。 中国式的恋爱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的现象。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的这一段时间里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得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女孩最终选择的是自己头脑中描绘的“意中男子”,也就是“主观现实”。这正是“培养”的结果。 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我以为说的正是这回事。一个男子放弃自己的尊严,柔美讨好,百般做作,其品行不问可知。也许他追求的同时心里会在想:看我把你娶到手之后,再怎么收拾你。然而女孩心甘情愿的沉浸在自己的“主观现实”中,心甘情愿地受骗,也许结婚以后,独守空房,面对冷漠而庸俗的丈夫终日以泪洗面。然而,那都是未来的事情,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子,如何看得那么远? 问题的根源也许在于中国女性考验男友的方式,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困难最复杂的一种考验,全世界估计也就独此一家。唐僧师徒取经历经八十一难,也无法与之相比。她对你说的话里经常充满暗示与埋伏,她想出的种种考验你的方法简直匪夷所思。也许恋爱中的每个女孩都是这样想的:我要找出那个最爱我的人,我要证明它是那个最爱我的人。然而事实上的结果是,那些有自己的原则品格端正的男子一个个被淘汰了下来,剩下的都是一些不顾一切要达到目的的人。 恋爱本是双方的事情,然而对于很多的中国女孩子来说,恋爱却几乎完全是单方面的事情。女孩往往完全保持被动,即使她喜欢那个男子,她也希望完全是由男方来追女方,并且还要百般考验。这就使得大众传播中的“培养理论”有了可乘之机。而如果婚姻向我们期待中的那样,两情相悦,两个人互相有好感,那们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结婚,两个人谁也不掩饰对对方的感情,那么中国式的恋爱也就没有了“培养”一说。[1]

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5002305.html, 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策略 作者:孙熠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03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品牌的营销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病毒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知识营销、互动营销、情感营销、会员营销等,传播平台涵盖了时下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平台及各个搜索引擎。文章以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品牌营销的常见问题及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实现品牌营销广泛传播的几点策略,以期为现代企业品牌建设探索一条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可行道路。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建设;传播;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3-0063-02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格局的快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也迅速增长,企业之间竞争日趋剧烈。因此,为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制定和实施合乎市场特点的品牌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部分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无论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上,与新时期多元化传播形式相比,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品牌营销水平,下文将以营销管理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媒体视域下的品牌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为论述重点,综合分析新媒体与品牌营销的相关情况,以期能为企业品牌建设与战略的有效实施有所助益。 1 品牌营销常见问题概述 1)缺少建立自主强势品牌的动力。在我国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其中坚力量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大概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这其中能够真正在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建立自主品牌的并不多,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品牌更是凤毛麟角。虽说近年来国内企业都相继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品牌市场的发展并不顺畅,且表现出明显落后于生产制造的趋势。同时,即便我国经济市场拥有大量企业的支撑,但由于多数企业规模不大,真正具备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又是少之又少,可以引领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强势品牌仍需不断打造。 2)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现实中,多数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资源有限,规模较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实力较弱,甚至还存在着不规范经营,看重的仅是既得利益,对于品牌建设、营销等需要长时间投入才会有所得的问题鲜有问津,支持甚少。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这些企业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严重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规模扩张之路荆棘满布,困难重重。 3)管理团队缺乏对品牌营销的重视。我国很多企业的决策人都身兼数职,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且很多是技术工人出身,依靠老客户的支持而维持着企业经营,但随着企业规模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精编版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内容 1信息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这类传播途径,并且在宽广的传播范围中自由散布消息,因此,新媒体可以传播的信息量十分艰巨大,人们在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媒体也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也不仅限于官方渠道,还可以通过民意选出新媒体消息发言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量。 2传播性质: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代表的传播群体身份多种多样,因此性质也显得比较随意。 3传播主体: 在新媒体中,传播主体可能是多元化的,可以和群众联系起来,构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 二、手段 1传播机制: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则更加广泛。大多数新媒体采用的是新型多角度传播机制。如互联网媒体,信息一旦传播开来,群众就能马上做出反馈,并且这类反馈不属于“一对一”的沟通,而是“一对多”的散射式信息传递,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传播链条不同:

新媒体具有较为优良的实时性特点,这是由于新媒体的从传播机制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产生的,因而不易遭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此外,新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所以不论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都难以破坏新媒体的传播链条。 3传播身份: 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可以很容易的发布匿名消息,任意一种虚拟称谓都可以作为传播身份。 三、传播效果: 1曝光率: 大城市曝光率要高于传统媒体 偏僻地区低于传统媒体 2受众参与度: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备很强的实时性,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参与群众。 3传播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覆盖率逐渐上升,其增长速度和电子科技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互动性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宠儿!你我他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受益者,那么关于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你了解吗?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主要特点: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

《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 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_高武

2013年5月第15卷第3期宁夏党校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May.2013Vol.15No.3 【探索与争鸣】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高 武 (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突出特点与规律。科学把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切实解决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工作要求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做好媒体传播工作,进而实现集聚人心,团结奋进,建设富强国家、和谐社会的作用和职能,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传播规律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3)03-0087-03 收稿日期:2013-03-08 作者简介:高武(1966-),男,江苏铜山人,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副总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和媒体管理研究。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把握新 媒体的传播规律,是面对网络时代新挑战,开创舆论引导新途径、新方法,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促 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 体、 电子杂志、IPTV 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的,在互 联网条件下,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着的诸如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现代化新型传播媒体,有人亦将此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舆情载体的多样性,传播主体的互动性,民意表达的真实性,舆情危机形成的突发性,意见观点的偏颇性。 二、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新媒体同所有社会现象一样,在其纷繁多样的表象之后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人们对于网络舆情规律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规律。网络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传播新闻信息、 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互联网无疑为社情民意的传达和反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渠道,但同时不良的网络舆情极易激 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走向现实推波助澜。现实社会上的许多热点事件会最先在网络上进行炒作,而且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舆情来源的“自媒体”规律。近年来,互 联网不仅日益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舆论的基本走向。例如微博的井喷式发展却又一次显示了自媒体的力量,不仅刷新了网络传播的格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媒体的整体生态。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还是在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激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民意表达渠道、社会互动场所。其三,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规律。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无线、有线,计算机、手机等一切可以连入互联网的设备传播信息、表达意愿。不论通过何种网络设备,用户都可以平等的享有网络使用权限。 其四,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规律。六度分隔理论指的是:假如每个人跟自己认识的人之间是一步的距离,跟自己不认识而身边有人认识的人之间是两步的距离,那么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最多也就六步之遥。原本根本不可 7 8

涵化理论分析短视频对未成年的影响

“涵化理论”由格伯纳等人提出,又称培养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在当下,抖音短视频凭借它简单、显性、通俗等特点影响着未成年,以下以涵化理论为基础分析抖音短视频对未成年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内容呈现的即时化与碎片化 短视频加速了内容的即时化和泛在化。对于当下的未成年人而言,终身学习和泛在学习正在成为趋势。短视频呈现的内容,更加凝练、“轻量”和触手可及。它往往凸显一个明晰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炼最精华的内容进行讲述。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比起混杂多个信息点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同时,短视频也带来了内容的娱乐化与碎片化。抖音短视频内容以用户感兴趣的关键词进行推送,以算法为技术支撑,用户感兴趣的视频,会以信息流的形式大量推送给用户。而未成年往往因为尚在发育,缺乏自制力,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沉迷其中,过度追求娱乐化、煽情化内容,因此出现“抖音5分钟,人间1小时”的状况。 复杂知识的通俗化与片面化 短视频化的知识,往往具有通俗而有趣的特点。短视频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循序渐进的引导、生动立体的形式,给知识的转译提供了条件。视频内容的通俗化,可以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减少由于对文字的误读而产生的损耗;另外,精制的画面和音效,也让知识更加生动。对于未成年而言,这种形式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激发未成年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俗化内容逐渐消解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未成年的思想意识发展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想法不够成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容易盲目模仿。短视频内容中,往往通俗片面的外衣下包裹着传播者无意或刻意隐藏的隐患,而未成年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受到表象的迷惑,带着强烈的好奇与猎奇心理进行模仿,做出危险举动,极有可能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内容带来的人格塑造与价值偏差 短视频的丰富视听,给未成年的人格化提供了条件。人具有高度社会性,抖音短视频中常常以真人的视觉形象和声音为信息的载体,作为一种社会线索,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社会反应,启用深层认知加工策略理解学习内容,同时付出更多的努力用于选择、组织和整合信息,最终产生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同时,海量化内容掺杂负面信息,会造成未成年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由于用户准入门槛低和部分内容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加之短视频内容的海量化,平台审核受到严峻挑战,部分涉及低俗、色情、暴力、制造噱头等内容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抖音短视频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它是一把双刃剑。未成年既然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避免它消极的一面。而避免消极影响是要依靠政府、企业和我们个人共同努力的才能实现的。 政府应对短视频平台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互联网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问责机制,加强对视频内容的监管;与平台进行合作,将宣传内容下放至视频平台,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企业应该严格控制视频内容质量,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审核;加强技术创新完善防沉迷系统,提供未成年用户的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年龄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时间限制,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抖音。 未成年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自身的是非观和善恶观,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加强自身的控制能力,合理规划自身时间,科学控制观看时间;最后要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新媒体传播学重点

新媒体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20’) 1、电子化政府 对传统的政治体制而言,“电子化政府”是全新的治理模式。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便利的信息和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率、负责人、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即跨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 2、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或称网络社区,并非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而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虚拟社区包含的核心功能一般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 3、网络泛传播模式 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模式具有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一体化的重要属性,形成“泛传播”的模式。从传播层级看,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而是非线性;同时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定义的,而是泛化的和未定义的。 4、网络出版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剪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它的领域包括:利用个人电脑在线或下载阅读、按需印刷、电子书等。 5、互联网价值方程 (1)摩尔定律 1965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同时价格则减半。摩尔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学习曲线原理。学习曲线认为,随着产出的增加,厂商不断改进生产,会导致单一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最初在飞机制造业中发现。在网络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2)梅特卡夫法则 认为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值以指数关系变大。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成

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一)

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一) 摘要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它们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娱乐游戏的平台。 关键词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手机媒体AbstractNewmediawhichisbasedonthetransmissionoftheInternetandmobilephone,containstwoim portantfunctions:informationandentertainment.Itisaplatform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theplatfo rmofentertainmentalgamesaswell. KeywordsIPTVon-linegameinternetliteraturemobilephonemedia 新媒体,是指最近十多年因为传播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不同传播方式的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两大类,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网络催生出了日益流行的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浪潮,改变着人们的娱乐习惯,塑造出新的娱乐文化形态,娱乐文化开始进入“数字化生存”和“自由化传播”的新时代。与此相对应,娱乐文化促进了新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是新媒体成为颠覆传统媒体统治地位的最有力的文化武器,甚至可以说是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显然,就这一新型的媒体文化传播形态而言,娱乐游戏甚至比信息传播更显得突出和重要。一、网络电视,互动的电视狂欢 在传统的电视娱乐中,狂欢是单向性的,观众只能接受“狂欢提供者”提供的“狂欢形式”和“狂欢内容”,没有选择更没有互动。但随着网络电视(IPTV)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娱乐方式将逐步被改变,观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主人”,电视娱乐变得“随心所欲”。 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数字化宽带网络传播信息和节目,以家用电视机或电脑为接收器,给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式,它集合了传统电视传输节目的优势,又克服了传统电视单向传输的缺点,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IPTV不仅变革原来电视用户的收看模式,还极大地推进网络用户的发展,IPTV是互联网与电视这两种新旧媒体的最佳融合。”①在中国,IPTV虽然刚刚起步,但势头看好,“根据易观国际数据分析,中国网络用户今年预计可达1.2亿,其中宽带用户3400万,手机用户今年可达4.02亿,到2008年,中国IPTV用户将达到855万,其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至400亿元。”②“中国电视观众的互动性、个性化消费需求在逐年增强,据麦肯锡提供的数据,年轻人在互动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是成年人的5倍。”IPTV的互动特性正好契合了年轻观众的个性需求。IPTV可以提供时移功能、视频点播、信息浏览查询等互动服务,使电视观众随时收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大众的电视成为“我的电视”。“现在很多人把IPTV称为TV2.0,它代表着下一代电视的发展方向。”③ 在娱乐节目的播出中,互动性是网络电视最主要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视频点播”。网络电视的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显然,网络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观众的“受者”定位和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不断地发生位置的互换和移动。目前,从各大城市已经开通的网络电视提供的节目单来看,应该说,电视频道和用户需求都大大集中在娱乐节目的选择上,音乐、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娱乐资讯的互动点播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播出和收视份额,网络电视所呈现的是家庭娱乐的新平台与新世界。 网络电视多少有点令人激动和向往的娱乐世界,与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相比,网络电视的每一个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生产者,他们可以对选择的节目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加工、编辑,并进入与其他传播者、收看者互动的状态。所以,网络电视将促使传统电视节目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并且人人都变成了电视工作者和娱乐传播者。 二、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狂欢 人类的游戏活动开始于原始时期,游戏是人类克服自身所处的各种困境和放松身心甚至逃避现实的最好方式,也是娱乐文化的核心。如今,世界虽然发展到了网络时代,人类的游戏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