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

24司马光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朗读与理解并行

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30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所以学生在朗读、理解上有障碍。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与感情的目标。这样,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在朗读中帮助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

2.文字与画面共舞

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3.汉字教学不容忽视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也并不算难,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谐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与教学相得益彰。教师应将汉字音、形、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如字源识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3)搜集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4)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1.师: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

生:司马光砸缸。

2.师: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板书:文言文)

课件出示:

简介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板书:司马光)

4.认识“司”,学习复姓。

(1)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简介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姓氏歌》中提到的复姓。

生: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学生了解并简单介绍,如:公孙、独孤。

设计意图:

小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此外,课题以人名为题,让学生在了解复姓的同时回顾《姓氏歌》,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2.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

司跌皆弃持

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4.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5.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生1:“跌”让我想到“跌倒”这个词语,我用联系生活或者演一演的方法识记。

生2: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皆”,我还会组词: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教师补充:司,甲骨文 = (卜,权杖)+ (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指名读。

7.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各组练习。

8.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师: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

10.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11.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读停顿,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因此,让学生在初读时,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降低断句难度,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发挥。之后,在交流评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正确的断句读法,并根据初读感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

司、庭

登、众、弃

跌、持

1.归类指导:

半包围结构:司、庭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2.易错字指导:“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跌、持”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3.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孩子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要像做人一样有谦让、有配合。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就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引导学生弄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将字写得美观、匀称的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一、配乐朗诵,引入新课。

1.配乐朗读。

(播放古筝弹奏大约1分钟)

(1)配乐自由读。

(2)配乐指名读。

(3)配乐齐读。

2.师: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满韵味。这种表达上的特色,是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因此,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约美和韵律美。

二、看注释,自主理解句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看这句话的相关注释,把注释的每个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就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还可以将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将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先把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③“群儿、戏”,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由教师进行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

课件出示:

群儿:一群小伙伴。

戏:玩耍。

于:在。

④指导朗读: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是爬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没”是沉没的意思。

(课件出示:瓮的图片)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⑦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赛读。

⑧指导朗读:自己的小伙伴掉进了水缸,真让人着急啊!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课件出示:

1.“众”指的是谁?

2.“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3.“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

4.“去”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弃”是抛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走、离开的意思。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小孩子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

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学生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④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理解“迸”的意思。(迸: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⑤齐读。

⑥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求主要意思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教师应予以点拨。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概述全文大意。

4.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5.齐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课件出示: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重在运用指导上下文注释、结合生活积累的方法和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言文含义,教师抓住动词

“戏、登、跌、持、击、破、迸”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突破重点,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三、感悟人物,讲讲故事。

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

思考: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1.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情况。)

(3)情景感悟: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起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生1: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生2:我想对司马光说:“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3:司马光,我真为你骄傲。

……

4.刚才,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

(1)学生交流经验。

(2)教师提出建议。

①补充想象的内容。(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②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③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学生在小组内试讲故事。

(4)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

5.同学们故事讲得真精彩!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记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熟读成诵,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吧!

设计意图:

通过“演一演”活动,引导学生演示司马光砸缸救人时的动作,在演示中理解词语。学生将凝练的文言还原成画面,辅以想象,再将画面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故事,不但认识了一个机智的司马光,也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为背诵文言文做好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1.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所以他后来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2.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光,感受司马光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让学

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不足之处:

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的叙述。应该先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课前可先让学生搜索耳熟能详的小文言文,通过多次诵读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文,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生涩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