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

论军警人员抢劫行为之法定刑适用

内容提要:我国《刑法》第263条作为法定刑加重情节之一规定了“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这一项,而对于真正的军警人员显示身份进行抢劫的则未加规定,理论上对此种情况如何适用法定刑认识不一。本文在比较了两者的社会危害性之轻重后,导入了学界主流观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也评介了解释论者为弥补法律规定之不足所作的努力。在立法论的层面上,则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立法技术的整体完善。

关键词:军警人员冒充当然解释法律漏洞立法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刑法》第263条在规定了抢劫罪的基本构成后,又规定了八种适用加重法定刑的情形,其屮有“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适用加重的法定刑的规定。在一段时间之内,学界对于“冒充军警人员”实施抢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警人员”的范围、“冒充”的含义,以及“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是否要求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等等方面。在这些问题上,尽管也不无争议,但基本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可是,对于真正的军警人员实施抢劫行为的究竟应该如何适用法定刑的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研究,并且论者间存在着不小的分歧。那么,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的,究竟如何适用法定刑呢?是适用基本的法定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还是适用加重的法定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甚至关系着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可能被适用死刑,因此,应该予以仔细辨析。

二、主流观点的立场

如果我们认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比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①,那么,现行《刑法》的规定就是合理的,对于真正的军警人员显示身份进行抢劫的,直接适用抢劫罪普通的法定刑即可。可是,有论者指出,《刑法》之所以将“冒充军警人员抢劫”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条件,一是因为军警人员受过特殊训练,其制服他人的能力高于一般人,故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给被害人造成的恐怖心理更为严重,因此易于得逞;二是因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将严重损坏国家机关的形象。然而,真正的军警人员显示军警人员身份抢劫时,不但同样具备这两个理由,而且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对国家机关形象的损坏更为严重。②不像冒充军警人员抢劫后,由于被害人及其他人事后得知行为人的真相,还可以挽回国家机关的形象。这样的理解在事理逻辑上是通顺的,可以成立。另有论者也认为,冒充军警人员的抢劫行为对于军队和警察部队形象的破坏是间接的,军警人员自身抢劫对于军队和警察部队形象的破坏是更为直接的,从主观恶性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来看,前者的社会危害性小于后者。③这样的观点是学界的主流的观点④。据此,对真正的军警人员显示军警身份抢劫的,应当比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受到更为严厉的制裁。可是,现行《刑法》仅将“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规定为法定刑加重的情节之一。在现行的《刑法》之下,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属于法外漏洞,不能通过法官的适用解释加以填补;另有学者从刑法解释的限度出发,认为“在我国,当前最为紧迫的是保障人权的问题。立法与司法应该具有明确的边界,刑事立法的漏洞只能通过立法弥补?…⑤以上的论者在立法论上也是主张应该

对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的设定加重的法定刑。但是在现行《刑法》的规定面前,作为解释论却认为这种情况只能适用基本的法定刑。论者这里实际上肯定司法者具有一定的适用解释法律的权力但又认为这种权力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超越必要的限度侵蚀立法权,而法官能否通过适用解释法律来填补漏洞、也就是立法与司法的边界,就是所谓的法内漏洞和法外漏洞的区分(法内漏洞可以通过法官解释即司法予以填补,而法外漏洞则只能诉诸于立法的修改,否则就是司法权侵蚀立法权)。尽管在道理上,承认法官可以适用解释法律来弥补法律漏洞的主张无疑是可取的,是对传统的、机械的罪刑法定主义的一种超越,也尽管主张立法与司法应有明确的界限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但是问题或许在于法外漏

洞和法内漏洞的区分本身、在于立法与司法的界限究竟何在------- “真正的军

警人员抢劫”未被规定为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凭什么说是“法外漏洞”而非“法内漏洞” ?

三、解释论者的努力

确实,如果认为《刑法》关于“军警人员抢劫罪”的规定属于立法漏洞并且是法外漏洞,那么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等待立法,而在现实《刑法》规定面前则只能将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行为适用基本的法定刑。但是,这样的看法也是建立在认为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较之冒充军警人员抢劫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性(或者如论者本身所说,前者的危害性“不亚于”后者)这一判断的基础上的;既然这样,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在法定刑适用上的显著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也在所谓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名义下造成了对于罪刑均衡原则的破坏。实际上,追求正义的刑法学者们永远不会放弃通过解释求得合理结论的努力。例如张明楷教授认为,如果将这里的“冒充”解释为包括“假冒”与“充当”,其实质是使被害者得知行为人为军警人员,则可以将军警人员的抢劫认定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从而适用加重法定刑以消除前述的罪刑不均衡现象。⑥但是,将“冒充”解释为“假冒,,与“充当”,正像张老师自己也担心的那样,“是否超出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是否属于类推解释,还大有研究的余地”。⑦实际上,将“冒充”解释为“假冒”与“充当”,从而将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解释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从解释结果的角度来看,是属子扩大解释。在罪刑法定原则确立之后,理论上一般认为,类推解释应该被排除而扩大解释则可能被认可。但是,在罪刑法定原则追求对于国家刑罚权之限制的价值诉求面前,被认可的扩大解释是否必须仅限丁?有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以上将真正军警人员抢劫的行为解释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在结果上,不但是扩大解释,而且显然是不利丁?被告人的扩大解释。在笔者看来,扩大解释是否被认可,不取决于其结果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被告人,而取决于这一解释是不是会导致“以扩大解释之名行类推解释之实”。而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别,尽管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标准,但是一般人的预测可能性或者是被解释语词的“含义射程”(即语词可能具有的含义)等等是经常会提到的。区分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

对于扩大解释,特别是对T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是需要特别慎重的。

实际上,只要一种解释是有理由的,是经过适当的解释方法得出并具有实质合理性的,这样的解释结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当然解释就是这里所说的“适当的解释方法”之一。《唐律》中有“入人罪者,举轻以明重”的说法,意思就是,如果轻的行为被作为犯罪处理了,那么重的行为尽管没有法律的规定,也应该作为法律处理。与此同理,轻的行为被加重处罚了,重的行为也应该加重处罚。这是当

然解释的要求。于是,既然(轻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被规定为加重犯,那么,(重的)军警人员抢劫的也“当然”适用加重法定刑。王作富教授、刘宪权教授、林亚刚教授等新近的研究都对这样的解释方法予以了肯定,并具体对于真正的军

警人员抢劫适用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予以了确认。⑧

在适用这样的解释规则作出当然解释的时候,尽管这样的结论可能是不利丁?被告人的,但是,这样的当然解释并非如前述主流观点所认为的是司法权侵蚀了立法

权,而应该认为是司法者基于一种被认可的规则而做出的自由裁量。⑨只是,何

谓“当然解释”?当然解释为什么就是“当然”的仍是一个问题。

对此,陈兴良教授认为,当然解释是指《刑法》条文表面虽未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已包含于法条的意义之中,依照当然解释的道理解释法条意义的方法。当然解释之当然是事理上的当然与逻辑上的当然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仅有事理上的当然而无逻辑上的当然,在《刑法》中不得作当然解释。⑩他并且

认为,唐律之中出罪“举重以明轻”、入罪“举轻以明重”也是仅关注事理上的

当然,只有同时具备逻辑上的当然的情况下,适用上述规定才合乎法理。[11]如

果我们接受上述的论断并据此来判断前述解释论者借助当然解释将真正的军警

人员抢劫解释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是否合乎法理的话,那么,初步看来,这样的解释不但是合乎事理上的当然,而且也合乎逻辑上的当然,是可以接受的结论。当然,学术界总体说来是缺乏对于当然解释问题的深入研究的,“事理上的当然”与“逻辑上的当然”的区分是否妥当、逻辑上的当然究竟何指、《刑法》上的

当然解释与其他法域上的当然解释有无区别等等,都还值得进一步探讨[12]。

四、立法论上的建议

如果认为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时,其社会危害性不如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时大[13],那么就会得出现行立法的规定是合理的结论[14]。而如果在这个基本的价值判

断问题上持相反的立场,即认为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时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冒充军

警人员抢劫(多数说),那么,现行《刑法》第263条关丁?抢劫罪的规定,在本文论题的意义上就是不合理的。只是,同样是面对这样的不合理规定,部分学者基

于实质解释的立场,试图通过解释论上的努力来“掩饰”或“抹平”立法上的褶皱,而大部分学者则基于法外漏洞与法内漏洞的区分、基于司法权与立法权的界

限必须明确界定(司法权不得不当侵蚀立法权)、法官适用解释法律的权力尽管

应该得到认可但是必须适应(相对)罪刑法定的耍求予以严格限制等的立场,认为

在现行《刑法》第263条的相应规定面前,对于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的,只能按

照基本法定刑量刑(这是追求形式合理性的必要的丧失),而这种罪刑不均衡状

况的解决,只能诉诸于立法的修正。这样两种不同的解决路径,实际上也就是追

求实质合理性论者(实质解释论者)与追求形式合理性(主流观点=立法修正论者)

之间的矛盾,而在当代的中国,是应该扩大法官的权力,还是应该限制法官的权力,这确实是个两难的命题。

就立法修正论者的具体建议来说,刘艳红教授明确主张《刑法》第263条中相关的关于加重处罚的规定应该修改为“军警人员抢劫或者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15],并且,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后来论者的赞同[16]。但是,在认可了真正军警人员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重于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罪的前提之下,将此两种情况“打包”规定在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之中,似乎又模糊了两者在危害性方面的差别。尽管我们也可以如刘艳红教授那样,虽然将冒充军警人员抢劫和军警人员0 身抢劫的行为规定在同样的一个量刑档次内,但却在该幅度之内通过对于后者的

从重处罚体现两者危害性之间的差异以做到罚当其罪;尽管我们也认为在目前抢劫罪的加重法定刑之外再为军警人员的自身抢劫行为专门配置更重的法定刑会造成刑罚的不当攀升,并且事实上(由于现在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起刑点已经过高而我国又缺乏11、12、15年这样的单独的刑格)难于做到,但是,为什么解决的方案不是将八种加重情节的法定刑起点下调(比如调至7年,规定在上述情况下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样抢劫罪的基本法定刑的上限与加重法定刑的下限将出现交叉而非现在重叠,在理论上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而将较之上述八种情节更重的情节的法定刑起点设置为10年呢?

实际上,不管我们在具体问题上如何设计立法修改建议,都还是一种就事论事。我们应该跳出具体的法条规定现状,追求就事论理。就此,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军警公然抢劫能否被解释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问题,实际上凸现了刑事立法技术的重要性。1979年《刑法》第150条,对于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使用了“情节严重的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的”这样概括性的笼统表述,而在1997年的《刑法》中,则明确将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节确定为八种,并且未在最后辅之以“其他情节严重的”这样的概括性描述,这也就为八种加重情节之外的、与八种情节具有相当的甚至更重危害性的抢劫行为如何适用法定刑的问题提出了难题。如果立法者能够审慎地选择使用诸如“明示列举”、“类比推断”、“原则例示”等不同的立法方法,恰当地配置描述性、规范性、封闭性、开放性犯罪构成,原本可以避免许多不该出现的法律漏洞。[17]在具体问题上恰当运用相应立法技术,应该是立法者不懈的使命,同时也应该是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课题。参考文献:

①刘明祥:《论抢劫罪的加重犯》,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第51页。

②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③刘艳红:《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罪之法定刑设置疏漏》,载《法学》2000年第6 期,第43页。

④k锦温:《抢劫罪司法认定中若千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 期,% 136页等。

⑤W熙辉:《刑法解释限度论》,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6页。

⑥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58页;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注①。

⑦同前注。

⑧王作富:《罪刑法定与大解释》,载检察日报主办《法学院》专刊第1期,2007年1月5日,第8版;刘宪权:《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及其基本精神》,载《法学》2006年第12期,第77页;林亚刚:《析侵犯著作权行为与侵犯著作权罪的衔接》,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123页。

⑨应该指出,张明楷教授在将“冒充”拆为“假冒”和“充当”的时候,在我看来,实质上是从“文理解释”的层面上为使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行为得以罚当其罪所作的努力;而王作富教授等在此问题上的“当然解释论者”实际上是在认为文理解释无法做到罚当其罪的时候,进而求助丁?论理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两种努力之间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解释的具体路径不同而已。新近的研究也正是从当然解释的角度,对于这样的“拆字”解释予以了赞同。见崔少

梅、陈洪兵:《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 对传统罪名的解读》,载《甘肃政法

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40页。

[10] [1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页。

[12]欧阳竹筠、杨方泉:《刑法当然解释论》,载《中国刑事法学杂志》2005

第3期。

[13]刘明祥:《论抢劫罪的加重犯》,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第51页。

[14]从论述的语脉上看,刘明祥教授支持现行的立法规定。只是,他在前述的论

述的最后退了一步,“即便是认为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有必要作为抢劫罪的加重

犯予以规定,那也只能通过今后的立法予以增补,否则,就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15]刘艳红:《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罪之法定刑设置疏漏》,载《法学》2000年

6期,第44页。

[16]’杨向勇:《抢劫罪情节加重问题研究》,载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17]梁根林:《刑法适用解释规则论》,载《法学》2003年第12期,第55页。作者付立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制度

1.目的:为规范员工行为,体现员工良好精神风貌,创建良好的工作秩序,塑造优秀的企 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特制定本行为规范。 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3.职责:人事部、行政部、工会负责员工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 4.员工道德行为规范 4.1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4.1.1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廉洁奉公,诚实守信; 4.1.2敬业爱岗,忠于职守,服从指挥,接受监督; 4.1.3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热爱企业; 4.1.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他人,关心同事; 4.1.5尊重知识,崇尚科技,学而不厌,勇攀高峰; 4.1.6精神饱满,举止文明,热忱服务,礼貌待客; 4.1.7精诚团结,务实高效,锐意创新,追求卓越。 4.2职业道德规范: 4.2.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对于公司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 员工应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 4.2.2严守公司的秘密。员工应保管好业务资料,保护好公司的一切技术成果和知识 产权,不以任何形式盗窃、泄露公司的秘密和向外传播公司书面、电子资料。 4.2.3员工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克己奉公,以公司、集体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好 个人、集体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得有损害公司利益和形象的行为,不以权谋 私、贪污腐化、损公肥私、敲诈勒索、行贿受贿、虚报瞒报,不得私自经营与 公司业务有关的职业和兼任公司以外的职务。 4.2.4不得超过职权私自向客户、他人做出业务方面的口头承诺,书面承诺必须获得 上级和公司的批准,做出的有效承诺必须履行。不得有任何欺骗公司的行为。 4.2.5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照操作规程与标准,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与目标,主 动汇报工作,积极反映问题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得推诿塞责,隐瞒工作问题 与缺失。 4.2.6尊重他人职权,服从上级领导、指挥与监督,服从业务部们和人员的工作指导, 积极配合审计、稽查部门开展工作。一般情况下,原则上不得擅自越职越权, 不得越级指挥,越级汇报。 4.2.7工作中要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各种资源的 最大效用。爱护公共设施、办公作业设备、花草树木,注意维护好公共卫生和

事后抢劫的既遂与未遂

事后抢劫的既遂与未遂 摘要 关于事后抢劫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及依据怎样的标准进行区分,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刑法关于事后抢劫罪的规定以及罪刑相适应的要求,在我国应当承认事后抢劫存在既未遂形态; 在既未遂的区分标准上,本文从理论层面辨析了事后抢劫罪的五种既未遂标准,并逐一阐述各个观点存在的缺陷。从更有利于保护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角度出发,认定事后抢劫罪的既未遂标准是: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之一的,均属事后抢劫的既遂形态;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事后抢劫之未遂形态。 本文主要采取比较、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对事后抢劫进行论述。 关键词:事后抢劫;未遂;既遂标准 Abstract In our national criminal law,there is no clear regulation about whether the uncommitted state exists in the robbery crime after the fact and what standards should be depended on in distinguishing.But according to the robbery crime after the fac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 of crime punishment regulated in our national criminal law,it is necessary to admit the uncommitted state existing in post robbery in our country.And in the distinguishing standards about the committed, a theoretical robbery crime after the fact attempted only five criteria, and one by one to explain the various perspectives defects. From more conduct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personal rights perspective, identity prospective attempted robbery of both standards are: have robbed property or causing minor injuries to others either above consequences are committed form of post robbery; neither robbed of property, bodily injury and not the consequences, is a form of quasi attempted robbery of. keywords: robbery crime after the fact; uncommitted state; committed standard

论抢劫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对策

---------------------------------------------------------------范文最新推荐------------------------------------------------------ 论抢劫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对策 本文作者:老尹原创投稿论抢劫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对策摘要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今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抢劫罪问题仍然还很突出。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而加强对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和对抢劫罪的定罪问题进行讨论是法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综合分析了当代中国抢劫罪的各种状态、特点,及罪与非罪的对策。第一章从抢劫罪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构成抢劫罪几个要件。第二章讨论了社会危害性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第三章从暴力下限入手,分析了实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问题,第四、五、六、七章从不作为的胁迫与暗示的胁迫劫财、不动产及财产性利益、对象以侵犯甲的人身权为手段,当场获取乙的财物等几个方面是否构成抢劫罪入手,研究了常见的几种难把握的抢劫罪。结论提出了在实践中对抢劫罪定罪量刑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抢劫罪社会危害性罪与非罪对策目录中文摘要…………………………………………………(2)目录………………………………………………………(3)前言………………………………………………………(4)一、抢劫罪的概念………………………………………(4)二、社会危害性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5)三、实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问题………………………(7)四、不作为的胁迫与暗示的胁迫劫财是否构成抢劫罪(10)五、不动产及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抢劫罪对 1 / 15

刑法分论各章练习题

刑法分论各章练习题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犯罪的直接客体B.犯罪对象 C.犯罪的同类客体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2.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罪状是。 A.简单罪状B.空白罪状C.叙明罪状D.引证罪状 3.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 A.处死刑B.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C.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D.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定刑属于C)。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宣告刑 5.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 6.刑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犯第1款、第2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 7.在条文中不直接说明某种犯罪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罪违反的有关法规的,属于。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 C.简单罪状 D.叙明罪状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理论将法定刑分为。 A.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确定的法定C.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D.绝对不定期刑 2.下列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 A.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C.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填空题 1.我国刑法典主要由和组成。 2.我国刑法分则的绝大多数条文由和组成。 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4.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主要是。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状主要是。 四、名词解释

张明楷使法律相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法

张明楷使法律相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法 台湾刑法学者蔡敦铭先生曾说,刑法之解释不啻予刑法以生命。刑法适用离不开对刑法的解释,刑事审判工作与刑法解释紧密相连。由于刑法奉行罪刑法定原则,如何确保刑法解释的客观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刑法正义性的实现。“刑法解释”系列专题希冀通过学理解释为法官增强司法能力提供参考。“使法律相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法”是一句法律格言,其字面含义相当明确:只有将法律之间、同一法律的条文之间解释得协调一致,才是最好的解释;如果将法律之间、同一法律的条文之间解释得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则是最糟的解释。从实质上说,成文法是正义的文字表述。而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对于相同的事项应相同处理,对于不同的事项应不同处理。所以,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使相同的犯罪得到相同的处理,就是正义的;否则就是非正义的。例如,在刑法上,如果某种解释导致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无罪,而轻微侵害法益的行为有罪,或者解释导致重罪只能判处轻刑,轻罪反而应当判处重刑,那么,这种解释就是不协调的,因而也是不正义的。要实现刑法的正义性,就必须保持刑法的协调性。从解释论上而言,首先,只有将刑法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理解各个条文的含义;但对各个条文的理解,又有赖于对刑法这一整体的理解。例如,如果离开了规定“贩卖”、“倒卖”概念的条文,解释者便不能理解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所规定的“贩

卖”是否包括单纯的出卖行为。其次,当解释者对某个用语得出某种解释结论时,常常会心存疑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解释结论能够得到其他条文的印证,解释者便会解消疑虑。例如,孤立地将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的“贩卖”解释为出卖时,解释者或许感到不安,因为贩卖的通常含义是买进后再卖出。但当将“贩卖”解释为出卖能够得到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二百四十条、第三百四十七条的印证时,不仅会消除解释者不安的感觉,而且会使解释者坚定其解释结论。再次,在一些情况下,面对一个孤立的条文时,我们无法确定用语的含义,但当解释者将该条文放在所有条文的整体之中考虑时,就会明确其真实含义。如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了“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行为,孤立地面对这一条时,解释者很难确定其中的“挪用”是否包括挪归个人使用。一旦联系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解释者会信心十足地认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的挪用并不包括挪归个人使用。所以,遇到不明确的规定时,可以通过明确的规定来阐释不明确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将刑法解释得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所见。例如,从笔者收集的案例来看,司法机关对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骗取财物的,无论数额多少,都认定为招摇撞骗罪。于是形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协调、不公平:一方面,采用其他方法骗取财物的,可能转化为抢劫;而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财物的,不可能转化为抢劫。另一方面,采取其他方法诈骗公私财物的,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

煤矿员工行为管理办法

附件1:**煤矿员工行为管理办法 为做好矿井企业文化建设,规员工行为,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树企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特制定《煤矿员工“行为禁忌”管理办法》。 一、实施围 公司全体员工(包括临时工),以及在我矿井从事各项工作或合作业务的各类人员。 二、实施办法 煤矿成立“行为禁忌”监督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监督管理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由精细化管理副总工程师人办公室主任,质量标准化办公室组织日常工作。 地面部分: 以煤矿综合办公室牵头,成立煤矿后勤监督管理小组,实行地面员工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不良行为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管理办公室。 负责人: 井下部分: 由质量标准化牵头,各科室管理人员组成矿井监督管理小组,实行矿井员工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违反相关规定的

不良行为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管理办公室。 三、通用“禁忌行为”容 1.不准说脏话、打架、骂人、说粗话; 2.禁止上班迟到、早退、脱岗、旷工;不准睡岗、闹岗; 3. 禁止酒后上岗,酗酒闹事; 4.禁止在广场、会议室、楼梯、走道等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写乱画; 5.禁止参加各类会议时,交头接耳,手机鸣叫。禁止在不超过两个小时的会议当中随便走动; 6.禁止衣冠不整,不准蓬头垢面; 7.不准损坏公务,私拿公务;禁止损坏花草树木及各种公共设施; 8.禁止随地大小便; 10、禁止在场区无秩序行走,要求两人成行,三人成列。 四、行为规 (一)岗位规 1.上班 (1)守上班时间。因故迟到和请假的时候,必须事先通知,来不及的时候必须用联络。 (2)做好工作前的准备。 2.工作中 通用部分:

司考刑法:事后抢劫

司考刑法:事后抢劫 司考刑法:事后抢劫。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事后抢劫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抢劫罪的责任要件 司考刑法:抢劫罪行为结构 司考刑法讲义: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 司考刑法分则:放纵走私罪 相关法条: 第二百六十九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知识要点: 1.成立条件 (1)前提条件: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 第一,行为人以犯罪故意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只要已经着手实行(具有获取数额较大财物的危险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情形不需要这种危险性——但不包括预备行为),不管是既遂还是未遂,不管实际所取得的财物数额大小,在共犯中不管是实行犯还是教唆犯、帮助犯,都符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的条件。 第二,这里的“盗窃、诈骗、抢夺罪”仅限于第264条的盗窃罪、第266条的诈骗罪、第267条的抢夺罪,但特殊类型的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事实仍然符合这里“盗窃、诈骗、抢夺罪”的犯罪构成,甚至一般的抢劫行为也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例1.甲到银行柜台冒用他人信用卡取钱,被收银员识破。甲为了逃跑,对抓捕自己的保安实施暴力的,成立抢劫罪(事后抢劫)。 2.甲到某公司财务室盗窃,刚下楼被人发现,甲为了逃跑,对抓捕自己的公司人员实施暴力的,成立抢劫罪(事后抢劫)。

3.甲到某公司财务室抢劫,将出纳打成轻伤,甲为了逃跑,将前来抓捕自己的保安打成重伤的,成立抢劫罪一罪(事后抢劫)。 第三,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司法解释认为不能成为事后抢劫的行为主体,如果行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 (2)客观条件: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第一,“当场”: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以及被人追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 第二,“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等同于普通抢劫的“暴力”、“胁迫”手段。 暴力、威胁的对象:“他人”。一方面,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财物;另一方面,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对象必须是其他人,不能是行为人自己。当然,“他人”的范围没有特别限定,通常表现为对抓捕者或者阻止其窝藏赃物、毁灭罪证的人(包括行为人自以为会抓捕或者阻止自己的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暴力、威胁的程度:足以抑制他人反抗的程度,不要求事实上已经抑制了他人的反抗。但如果只是为了单纯的逃跑实施暴力,没有达到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则不能认定为抢劫罪。 例盗窃后被人发现,行为人为了逃跑,将手中的报纸朝后扔去的,不成立抢劫罪。 (3)主观条件: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例甲乘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抢夺罪(未遂)B.抢夺罪(中止) C.抢夺罪(既遂)D.抢劫罪(转化型抢劫) [辨析]甲抢夺既遂之后打乙耳光的行为,在主观上既不是为了窝藏赃物,也不是为了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所以不属于事后抢劫。

简论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明确性规则

简论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明确性规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罪行法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由成文的法律加以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二是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做出实体性的规定;三是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用清晰的文字表述确切的意思,不可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本文将就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明确性规则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述。 早在传统的刑法理论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犯罪和刑罚,必须基于国民的意思,事先加以规定。但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要求能否有效保护人权受到了普遍质疑,其根本原因正在于缺少了原则中的明确性规则。如果构成要件规定的内容不明确,人们就无法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预测,这样就会导致罪刑法定与罪行不法定的情形没有任何区别。针对缺少实质明确性规则的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通过判例、理论确立了具体的明确性规则。甚至在有些国家,明确性规则的地位迅速上升。比如在德、日刑法中,明确性规则演变成为了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和新增原则,足以可见刑法界日益对罪刑法定中明确性规则的重视。具体分析,我国刑罚界对罪刑法定中的明确性规则应当包括刑法形式明确与刑法实质明确两个方面。 一、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形式上的明确性 刑法形式上的明确,首先要求刑法体系必须明确。一般而言,

明确的刑法体系至少应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内容完整。各国刑法典从总体上一般可以分为总则、分则两部分,一些国家还另外规定附则。二是分类合理。各国刑法典都需要对犯罪、刑事责任的一般原理和具体问题以一定标准进行科学分类。三是结构严谨。刑法体系是将刑法规范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联系有机地排列起来,明确的刑法体系必然要求刑法的编、章、节、条、款、项、目等主次分明,轻重衔接,具有结构上的严谨性。与此相适应,刑法形式上明确的基本要求也应当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具体包括内容明确、分类明确和排序明确。 (一)刑法体系的内容明确 刑法体系明确首先要求内容是足够明确而且不是含混不清的。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用大量的篇幅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32条至35条明确规定了刑罚种类,包括官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9种。因此从内容上看,我国刑法体系的内容明确的,具体表现在犯罪的概念和刑罚体系的规定等方面。 (二)刑罚体系的分类明确 刑罚体系明确还要求对刑法内容的分类具有足够的明确性。首先,我国的刑法总则体系分为5章,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第二章,犯罪;第三章,刑罚;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第五章,其他规定。再比如,我国刑法总则第三章将九种刑种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刑,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它只能独立

从刑法价值角度分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的设置

从刑法价值角度分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的设置 摘要:从刑法公正与效益的价值分析框架出发,在刑法中对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行为设置法定刑进行惩处,能够极大地满足刑法效益价值的要求,因而,立足于效益价值,应当将该种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X畴,科以刑罚;但从刑法公正价值出发,由于该罪犯罪严重性轻于贪污、受贿罪,因而也就必然要求其法定刑的严厉性低于后两罪。而同时结合公正与效益价值进行考虑,则根据公正与效益兼顾的原则,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设置具有正当根据;但根据公正限制效益的原则,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设置又必须低于贪污、受贿罪才具有合理性。针对目前该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所遭遇的尴尬,应当从调整该罪名陈述的逻辑性和增加其他附加刑等方面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公正效益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没收财产的差额部分。” 1997年修订刑法又将其适当修改,纳入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犯罪之中,罪名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即我国现行刑法第395条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如下:“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渊源及现状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修订时新增加的一个罪名,但实际上,早在1997年刑法修订之前,它就在1988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单行刑事立法中加以规定。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日益严峻,而已有的刑事立法严重滞后,导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有罪不能罚的现象大量存在,因而,为是遏制越来越严重的腐败问题,立法机关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吸取了国际社会反腐败实践中通行的贿赂推定原则* ,在刑法中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惩治腐败犯罪的一个“兜底”性规定。[1] 它的制定有力于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弥补了我国反贪立法的漏洞,是“从严治吏”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有些学者赞誉其为“惩治腐败的利锐武器”。但是,

工作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的收受礼品登记处理的规定(试行版)

智城 工作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的收受礼品登记处理的规定 智城科技发展股份 二0一三年四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商务环境,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为,加强企业部监控,做到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礼品,是指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卡、会员卡、购物卡、加油卡、金银珠宝及其制品、数码产品(照相机、摄像机、随身听等)、字画、贵重工艺、衣物等。 第二章适用围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个部门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章规定和程序 第四条公司各级工作人员在商务活动中,不得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司规章,损害公司或公共利益的礼品馈赠,其配偶、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律不准利用该人员的职权和职务的影响收受礼品,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或退回的,不论数额多少必须登记上交,由公司统一处理。 第五条凡应上交的礼品,不准以个人名义用于捐资助学、扶贫、解困、救灾等。 第六条按照规定应登记、上交的礼品,自收受之日起(在外地接受礼金、礼品、有价证券的,自结束公务应当回单位报到之日起)一个月,由本人如实填写《工作人员未能拒收礼品上交登记表》(见附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本人留存,一份应当随同上交的礼品交至有关部门。 第七条对本人接受后应当上交的礼品,如不按期登记上交的,有相关人员反应举报的情况,公司要进行调查核实,一经查实,视情

节轻重给予处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移交司法机关。 第八条商务部负责上交礼品的登记、保管和处理。 第九条商务部定期将礼品上交及处理情况在公司部进行公布。 第四章上交礼品处理办法 第十条公司登记在册的礼品,可按照公司相关规定,由需求部门登记申请使用。 第十一条适宜办公的物品,可经批准,由商务部登记入账后,交公司人事行政部处理。 第十二条高级工艺品等经登记后,可留公司列。 第十三条一般日用品登记后,经批准交由人事行政部,可用作开展活动的奖品、慰问品、捐赠品。高档耐用消费性礼品可参考市场价变卖处理。 第十四条处理礼品所收款项以及上交礼金及有价证券一律上交财务部。由财务部对上交的各种现金进行专项管理,有价证劵兑现后入账,该资金或有价证券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可用于公益事业和对公司困难工作人员的救助等。 第十五条所上交礼品的处理统一纳入公司资产管理。 第五章其他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表:《工作人员未能拒收礼品上交登记表》 《工作人员未能拒收礼品上交汇总表》 智城科技发展股份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附件:

(完整版)员工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docx

页号 /总页数 1 / 5 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员工的工作和行为标准,严肃公司纪律,维护正常经营 秩序,提高公司整体素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定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具体规定 (一)职责内违规违纪处理规定 1、任何人员都有阻止违纪行为发生的权利义务,不得对所辖人员违纪现象不予纠正、有意包庇。 2、无故不参加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义务劳动等集体活动。 3、公司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单位职责和岗位职责,服从工作分配安排,主动协调工作关系,单 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拒不履职,影响工作,不作为者。 4、不按规定时间提报反馈信息或相关报表。 5、为方便业务联系及沟通,全体员工应保持手机全天24 小时开机状态(单位领导及重要岗 位人员休息日也不例外),不得无故关机失联。 以上职责内违规违纪行为,视情节严重度处以100-500 元罚款,其所在单位负责人处以100-500 元罚款。 (二)行为违规违纪处理规定 1、工作期间不得串岗、带非工作人员进工作场所;不得打牌、下棋、干私活、吃零食、聚堆 闲聊、打盹睡觉、玩手机,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书报刊物,用公司电脑干与工作无关的行为(浏览 与公司无关的网页、视频,聊天工具等)等。工作期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或私用公司办公电脑电子 设备等违规违纪行为,违犯者处以100-500 元罚款,其所在单位负责人处以100-500 元罚款。 2、未按公司规定佩戴工作证者,处以100 元罚款。 3、工作期间不得饮酒(包括中午及值班期间),违反者处以500 元罚款。 4、业务单位宴请需向直接上级汇报请示,批准后方可赴宴,如有违反者处以500 元罚款。 5、不得打架斗殴、聚众闹事,谩骂、恐吓、威胁打击报复他人,违反者视情节严重处以500

事后抢劫罪的既未遂认定

事后抢劫罪的既未遂认定 关于事后抢劫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学界认为事后抢劫罪存在未遂形态的学者属于大多数。从其对既未遂判断标准的研究中可粗略地概括为以下几种 观点:(1)事后抢劫罪既然要按《刑法》第263条所规定的一般抢劫罪定罪处罚,那么,其也应存在既遂、未遂。(2)在抢劫罪中,无论是普通抢劫罪还是事后抢劫罪,都应以基本构成要件的满足为既遂前提,不能以事后抢劫罪的存在否定基本构成要件的决定功能。虽然抢劫罪的转化为行为犯,但抢劫罪本身仍然是结果犯,应当以财物的取得为既遂标准。因此,在前行为并未取得财物时,则构成事后抢劫罪的未遂。(3)从罪责刑相适应角度出发,事后抢劫罪只是以抢劫罪论。在前罪未遂的情况下社会危害性明显比既遂甚或未遂的普通抢劫罪低,如不考虑前罪情况,一律认定事后抢劫罪既遂的话,则明显地不平衡。 笔者认为,判断事后抢劫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必须从《刑法》总则未遂的规定出发,结合学理,深入分析。我国新《刑法》第22条及旧刑法均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应该看到,我国刑法对于未遂规定中的用词与其他国家或地

区不同。我国刑法使用了“得逞”一词,日本刑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均使用了“不遂”这一表述。《辞海》解释:“逞”指“快心、称愿。”“遂”指“成功、顺利”。“得逞”是比较口语化的表述,其倾向于描述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表示一个人的目的得到实现;“遂”一词则侧重于对行为的客观描述,表示一个人的行为得以完成。我国刑法使用“得逞”一词,应该与早前占主流的既遂判断标准有关。这种观点认为,应“以是否实现犯罪目的作为既遂、未遂的区分标志”。即“犯罪目的实现说”。除“犯罪目的实现说”之外,还有“犯罪结果发生说”、“构成要件齐备说”。“犯罪结果发生说”认为,实行故意犯罪并发生了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既遂,未能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未遂。“构成要件齐备说”为现在的通说,其认为,行为人的实行行为已经具备了犯罪构成的所有要件,犯罪为既遂;如未具备则犯罪为未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即采该学说,其第29条明确规定:“如果犯罪人实施的行为中含有本法典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则犯罪是既遂犯罪。”判断犯罪既未遂,刑法学界对于应采何种学说存在争议。然而,撇开这些争议不谈,不论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判断标准,都可以得出事后抢劫罪存在未遂形态的结论。如上所述,事后抢劫罪属于结果犯,如采用“犯罪结果发生说”,其结果未发生,则构成犯罪未遂。如果采用“犯罪目的实现说”或“构成要件齐备说”,虽然事后抢劫罪属

抢劫罪量刑标准

抢劫罪量刑标准 一、量刑基准的确定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基准] 抢劫一次,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四年。 抢劫二次,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年。 抢劫取得财物,数额超过2000元,基准刑增加六个月;每增加数额1500元,基准刑增加六个月。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量刑基准]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一年: 1、入户抢劫的;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5、抢劫致人重伤的; 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7、持枪抢劫的; 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多次抢劫并且数额巨大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二年。 入户抢劫并且数额巨大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二年。 除上述情形外,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三年。 抢劫取得财物数额巨大,超过1万元以上的,每增加5万元,基准刑增加一年。 抢劫多次,次数超过6次的,基准刑增加一年;次数超过10次的,基准刑增加一年六个月。

具有以下情节的,基准刑为无期徒刑: 1、抢劫致人重伤,且造成被害人6级以上(含6级)严重伤残的; 2、抢劫致二人以上重伤的; 3、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4、同时具有三种以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 5、抢劫数额达20万元以上,且同时具有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其他情形之一(不含多次)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分格原则 基准刑为有期徒刑的,量刑格均为6个月。 三、量刑情节的适用 [从重情节]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2-3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 (1)在遭受灾害时实施抢劫的; (2)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聚众“打砸抢”,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首要分子,以抢劫罪论处的。 2、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同时触犯绑架罪与抢劫罪,若择一重罪以抢劫罪论处的,可以在2-3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 3、以违禁品为目标实施抢劫,劫得的违禁品达到非法持有该违禁品应予追诉的数量标准的,可以在1-3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 4、抢劫致人轻微伤的,每增加轻微伤一人,可以在1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抢劫致人轻伤的,每增加一人,可以在1-2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抢劫致人伤残的,每增加一人,可以在1-3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麻醉抢劫对人身体造成伤害的,每增加一人,可以在1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以上若有重叠,则选择一个较重的幅度,不重复计算。) 5、持械抢劫的,可以在2-3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 6、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1-2个量刑格内从重处罚: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刑法中的集中体现。 (一)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基本精神:限制国家的刑罚权,更好的保障国民的自由和人权。 (三)思想基础: 1.民主主义:诸如犯罪与刑罚这些关系到国民基本和重大事项的 内容,必须由国民或者国民选举的代表以立法方式加以决定,即要求 体现国民的意志。 2.尊重人权主义:为了不限制国民的行为与创造欲望,必须事先 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内容,使国民预测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从而更好 的保护人权和自由。 (四)基本内容 1.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刑法渊源只能是立法机关(全 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除此之外,其他规 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刑法的渊源。在我国,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包括八个刑法修正案)和单行刑法(1998年制定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2.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后法。只有在行为的时候已经存有并 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对所发生的行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 后法,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溯及力问题中的从旧兼从轻原 则表达了这个思想。 3.严格的罪刑法定: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一切不合理的解释。允 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罚法规的适当。 (1)明确性:刑法的规定必须清楚、明了,不得有歧义,不得含糊不清。 (2)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残酷的不均衡的刑法。对于没有侵犯国家、社会或者他人利益的行为,无论立法还是司法,都不允许将其作为犯罪行为加以处罚。 (3)禁止绝对不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实现了一般正义,但难以实现个别正义。现在各国的刑法都采取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命题: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 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

刑法学复习题和答案(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C )。 A.主客观相一致B.罪责自负C.罪责刑相适应D.刑法人道主义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根据宪法C.维护主权D.罪刑法定 3.我国现行刑法一共是( B)条。 A 192条 B 452条 C 189条 D 552条 4.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取的是( C)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D ) A 14岁到16岁 B 14岁到18岁 C 16岁到18岁 D 18岁到20岁 6、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B )。 A、走私毒品 B、贩卖毒品 C、决水 D、拐卖妇女、儿童 7、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A )。

A、属人原则 B、保护原则 C、普遍管辖原则 D、属地原则 8.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B ): A.从旧兼从轻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罪责自负原则 D.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原则 9.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是(B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公平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0.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体现了刑法的(C)原则。 A. 罪刑法定原则 B.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罪责自负原则 ? 多项选择题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ABCD )。 A、重罪重罚 B、轻罪轻罚 C、罚当其罪 D、罪刑相当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ABCD ) A、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B、刑法立法人人平等 C、刑事司法人人平等 D、任何人在法律上没有特权

(完整版)商务部管理制度

商务部规章制度 一、制度总则 本规则是规定本公司业务处理方针及处理标准,其目的在于使业务得以圆满进行,适用于商务部以及与之相协作的相关部门. 二、商务销售人员工作守则 1、商务销售人员认真对待每个客户,对业务进行跟单、回访,尽最 大努力订单,要积极主动与客户联系,与关键客户必须保持长期定时的联络。 2、接听电话应及时,一般铃响不应超过三声,如受话人不能接听, 离之最近的职员应主动接听,重要电话作好接听记录,严禁占用公司电话时间太长。 3、商务销售人员应定期拜访客户,询问、了解产品的使用及售后情 况,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寻求双方长期的合作可能性。 4、商务销售人员应积极学习,提高个人对产品及市场的敏锐嗅觉, 充分了解客户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掘客户的需求。 5、工作期间,不得与客户发生冲突,不卑不吭,尽量友好协商处理。 如发生此类情况将严重处理,同时也不得过份迁就客户过份要求,造成公司损失。 6、商务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洽谈中需要对价格策略进行调整时,应及 时与上级主管领导说明原因及具体调整的方案,获批准后再与客户接触。若出现营销计划以外的重大情况时,应向上级主管领导

及时汇报,获得批准后方可与客户商谈,不得擅自作主决定营销计划以外的重大问题; 7、商务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接触沟通时时,需及时记录整理会谈内容 并存档。 8、商务销售人员与客户接触,除介绍公司业绩和技术实力外,为增 加沟通效果可视实际情况在预算范围内可进行必要的宴请和赠送纪念品。 三、商务销售人员责任 1、商务销售人员必须对其活动的后果负责,并确保其作出的决定、 介绍和行为能符合公司的营销战略并满足客户的要求。 2、商务销售人员必须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公司机密及客户资料信息, 不得在外同时兼职同行职业。 四、商务人员工作职责 1)岗位名称:电子商务 工作关系: 1、直接上级:销售主管 2、直接下级:无 工作职责: 1、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服从公司的安排与管理 2、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销售目标 3、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做到有始有终,做好客户记录,保管好报价单、图纸等资料。

员工行为管理规定

员工行为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为了生产安全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公司维持有效、有序的工作秩序,保障公司和员工的权益,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处罚方式分为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分为:通报批评、警告、记过、留用察看、解除劳动合同;经济处罚分为50-200元金额不等。 一年内受到两次通报批评的,则给予一次警告;受到两次警告的,则给予一次记过;受到两次记过的,则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受到一次记过,再次受到通报批评,给予留用察看;在留用察看期间有一次通报批评及以上处分则给予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条处罚的目的是惩前毖后,因此在执行处分时,应遵守如下原则: 1、要有充分的理由和清楚的证据; 2、处分的轻重与违反制度的性质严重性和造成的损害或损失的轻重相符; 3、员工应明确必须达到的标准、应遵守的规定以及应具有基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条《员工行为管理规定》分为主体及细则两大部分。 1、主体部分:本文主体部分的《员工行为管理规定》。 2、细则部分:是各部门、处室对具体业务行为规范及违规行为

予以相应的基层管理办法、规范及考核细则等。细则由各部门、处室制定,经职工代表讨论通过后报公司制度流程建设委员会审批。 第二章处罚细则 第四条适用于违反公司有关规定、制度、程序等,情节较轻的,给予罚款50元。下列行为或与之类似行为均适用此条款。 1、厂区内聚众闲谈、嬉戏打闹影响他人工作; 2、对公司要求参加的各项活动无故未参加者或迟到早退者; 3、迟到、早退;(在规定上班时间15分钟内到岗为迟到,超过15分钟为旷工;在规定下班时间前15分钟内退岗为早退,超过15分钟为旷工;) 4、违反考勤相关管理规定; 5、员工在工作区域内未佩戴工作牌; 6、着装不符合公司服装、服饰管理要求; 7、辱骂他人,使用不文明语言,情节较轻; 8、工作期间网上聊天; 9、办公环境张贴与办公无关的图片、标志; 10、随意扔弃废物,践踏草坪; 11、工作时间吃零食,在岗期间利用手机听歌、看小说,从事与本岗位工作无关活动; 12、办公区域和工作区域,不符合“5S+1”管理要求; 13、贯彻公司文件不及时、不清楚、不到位; 14、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一)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一)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刑法学理论和有关案例,较为细致的分析了正当防卫的五个要件 (1)须有不法侵害行为,且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时间条件。 (3)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这时正当防卫成立的对象条件。 (4)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 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施以正当防卫,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主观条件。 (5)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限度条件。 并简单介绍了特殊防卫与正当防卫过当这两个与正当防卫的有关问题。本文对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成立条件 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不法侵害做斗争的一项权利,是正当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渊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复仇,蜕变于古代法律的个人私刑,从习惯到法律,从观念到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正当防卫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法律规范,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范畴。 下面,我们就正当防卫的条件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认识正当防卫的条件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根据,脱离刑法的具体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便无从谈起。当然,刑法的规定是简练概括的,并不能确切的指明正当防卫成立的全部条件,这要求我们以刑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在刑法理论上加以补充和完善。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正当防卫的合法条件,才能全面理解正当防卫制度: 首先,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 其次,有助于实现刑法的任务,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再次,有助于划清正当防卫和非正当防卫的界限; 最后,有助于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有五个: (一)须有不法侵害行为,且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所谓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的社会危害行为。而社会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又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侵害行为,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并不具有故意或过失。例如意外事件就是这样,还有丧失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与不满十四岁的无责任能力人,实施侵害行为能否实行正当防卫呢?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认为不允许采取正当防卫,因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不法侵害行为,不是一切侵害行为,精神病人与未十四岁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虽有社会危害性,但没有违法性,因此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另一种主张认为应允许实施的正当防卫,并不需要考虑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因数。我们认为,对于精神病人或不满十四岁的人的侵害行为是否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防卫人不知道实行侵害行为的人是精神病人或不满十四岁的人,允许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知道则一般不能实行正当防卫,可实行紧急避险。当然,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或迫不得以时,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例如精神病人甲持刀向乙追砍,乙紧急逃避中跑入一条死胡同,别无出路,而甲已赶到并向乙举刀砍来,乙不能因为甲是无责任能力人而等其砍死,这时则可实行正当防卫,将甲打倒或把他的刀夺过来。否则不符法理,也有悖于一般的情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