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

一、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1、什么是无线通信?

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称为无线电通信(radio communication),简称无线通信。

2、简述无线通信的特点。

(1)电波传播条件复杂。(2)噪声和干扰严重。(3)要求频带利用率高。

(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5)可同时向多个接收端传送信号。

(6)抗灾害能力强。(7)保密性差。

3、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艘拖船上完成无线通信实验,标志无线通信的开始。

1928年,美国警用车辆的车载无线电系统,标志移动通信开始进入实用。

4、无线通信的分类。

按传输距离分:近距离、短距离、中距离和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按移动性分: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技术。

按使用对象分为:军用和民用

按使用环境分为:陆地、海上和空中

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空分多址等

按覆盖范围分为:城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

按业务类型分为:话务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按服务对象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

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双工和半双工

按信号形式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5、什么是单向通信?什么是双向通信?双向通信又分为几种?

单向通信: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只能接收信号,而另一方只能发送信号,不能互逆。收信号方不能对发信号方直接进行信息反馈。

双向通信:所谓双向通信方式就是通信双方都可以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

双向通信分为:单工通信方式、双工通信方式、半双工通信方式

6、单工通信分为几种?双工通信呢?半双工通信呢?并简述工作原理。

单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只能交替地进行发信和收信,而不能同时进行发信和收信。

单工通信可以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

同频单工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频率工作,发送时不接收,接收时不发送。只占用一个频点。异频单工发信机和收信机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进行发送和接收。如甲的发射频率和乙的接收频率为f1,乙的发射频率和甲的接收频率为f2。同一部电台的发射机和接收机是轮换工作的。

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在通话时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即任意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信息,与普通有线电话的使用情况类似。

双工通信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

频分双工收、发信机所用频率不同,一般双工频差为几MHZ到几十MHZ,即从频率上来区分收发信道。

时分双工信号的接收和传送在同一频率的信道即载波的不同时隙,用保证时间来分离接收与传输信道。

半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的一方使用频分双工方式,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另一方则采用异频单工方式,收发信机交替工作,也称为双向异频半双工工方式。

7、无线通信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信源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抗衰落技术、多址技术、组网技术

8、常用的无线通信系统有哪些?

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寻呼系统、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分组网

二、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

1、通信系统的信道按信道特性参数随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快慢可以分为几种?无线通信的信道属于哪种?

可分为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无线通信信道属于随参信道。

2、电波的传播方式有哪些?电波的理想传播条件是什么?

地波、天波、直射波、散射波。

电波的理想传播条件为自由空间。

3、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和什么有关?

分贝式: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输损耗只与工作频率和传播距离有关

4、大气折射对电波传输的影响用什么来表示?

5、什么是绕射损耗?其大小和什么有关?绕射损耗和菲涅尔余隙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障碍物引起的附加传输损耗称为绕射损耗。

电波的绕射能力与电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强,波长越短,则绕射能力越弱。 x/x1>0.577时,附加绕射损耗为0dB ,即障碍物对直射波基本没有影响,当x=0时,附加损耗为6dB ,当x<0时,损耗急剧增大,选择天线时,尽可能使服务区内各处的菲涅尔余隙满足x>x1。(X1为第一菲涅尔区在P 点横截面的半径)

6、信号的衰落可以分为两种,是什么?每一种都是由什么引起的?

信号的衰落分为快衰落和慢衰落。由时间、地点、移动台的速度、大气折射率的变化等引起 局部中值会随着地形、地物以及时间等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造成的衰落即为慢衰落。

7、多径效应在时域上表现为什么?在频域上呢?

多径效应在时域上表现为多径时散,在频域上表现为带宽扩展。

8、地形可以分为几种?地物呢?

地形分为两大类,即中等起伏地形和不规则地形。

按照地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地区:开阔地、郊区、市区。

9、传播损耗的计算。

三、基本技术之调制解调

1、无线通信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

(1)已调信号所占的带宽要窄。

(2)经调制解调后的输出信噪比(S/N)较大或误码率较低。

2、简述FSK 、MSK 和GMSK 的区别与联系。

3、简述QPSK 、OQPSK 和DQPSK 的区别。

[]

d f L log 20log 2045.32++=

4、什么是QAM?

正交振幅调制(QAM)是用两个独立的基带数字信号对两个相互正交的同频载波进行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

5、什么是扩频技术?简述扩频技术的优点。

扩频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在发端采用扩频码调制,使信号所占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带宽,在收端采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扩以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优点:(1)抗干扰、抗多径。

a、窄带干扰只能干扰扩频信号的一小部分,可通过合适的窄带滤波器剔除干扰;

b、宽带信号具有频率选择性;

c、延时产生的PN序列和原始PN序列相关性小,可以认为是另一用户,而被接收机忽略。(2)隐蔽、保密。

(3)所有用户使用相同的频率,无须进行频率规划。

(4)在多用户接入环境中(MAI),频谱利用率是很高的。

6、扩频技术可以分为哪几类?并简述各自的工作原理。

7、DS、FH和TH在频谱占用方面有什么区别?

DS:传送信息时占用整个频段

FH:传送信息时只占用整个频段的一小部分,并且所占频段随时间而改变。

TH:传送信息时占用整个频段,但是不是全部时间,而是一小段时间。

8、M序列的全称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是什么?M序列的周期是什么?能否产生m序列取决于什么?起始状态决定了什么?

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简称m序列。m序列是由多级移位寄存器通过线性反馈产生的最长的码序列。

m序列的随机性质:①平衡特性②游程特性③相关特性

产生m序列的移位寄存器的电路结构,其反馈线连接不是随意的,m序列的周期P也不能取任意值,而必须满足P=2n-1。

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否产生m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Ci(C0,C1,…,Cn 的总称)。

9、为什么说扩频技术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其抗干扰性用什么来表示?

10、简述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多载波传输首先把一个高速的数据流分解为若干个低速的子数据流(这样每个子数据流将具有低得多的比特速率),然后,每个子数据流经过调制(符号匹配)和滤波(波形形成g(t)),去调制相应的子载波,从而构成多个并行的已调信号,经过合成后进行传输。

基本技术之抗衰落技术

1、列举三种无线通信中所使用的抗衰落技术。

分集接收技术、纠错编码技术、均衡技术

2、分集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其中分集的两重含义是什么?分集技术可以分为哪两种?分集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分集的两重含义:一是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的、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二是集中处理,即接收机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包括选择与

组合)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分集技术可以分为宏观分集和微观分集。宏观分集:多基站分集,减小慢衰落影响。

微观分集:减小快衰落影响。

3、宏观分集又被称为什么?其做法是什么?

宏观分集也称为“多基站”分集,是一种减小慢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

作法是把多个基站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如蜂窝小区的对角上)和在不同方向上,同时和小区内的一个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可以选用其中信号最好的一个基站进行通信)。

4、常见的微观分集有哪些?

(1).时间分集:同一信号在不同的时间多次重发,间隔时间大于信道的相干时间,衰落彼此独立。

(2)频率分集两个不同频率的载波传输同一信息,频率间隔大于信道的相干带宽,衰落彼此独立。

(3)空间分集两个位置上接收同一个信号,天线相隔足够大的距离。实际测量表明,通常在市区,取d=0.5λ,在郊区可以取d=0.8λ。

5、分集技术的合并方式是哪三种?三种方式哪种对信噪比的改善最多?

(1)选择式合并(2)最大比值合并(3)等增益合并

最大比值合并改善最多,其次是等增益合并,最差是选择合并。

6、多经分离接收机利用的是哪种分集技术?多径信号的分离接收也是一种时间分集。

7、差错可以分为哪两类?

随机噪声导致传输中的随机差错;脉冲噪声则使传输出现突发差错。

8、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纠错编码之所以具有检错和纠错能力,是因为在信息码之外附加了监督码。监督码不载荷信息,它的作用是用来监督信息码在传输中有无差错,对用户来说是多余的,最终也不传送给用户,但它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但是,监督码的引入降低了信道的传输效率。

9、常见的纠检错编码技术有哪些?哪些是适合纠正突发差错的?哪些是适合纠正随机差错的?

奇偶校验码、重复码、循环冗余校验码、卷积码、交织编码

奇偶校验码、CRC码主要用来纠正随机差错。卷积码既可以纠正随机差错,也可以纠正突发差错。交织编码主要用来纠正突发差错

10、为了减少码间干扰,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采用信道均衡技术克服码间干扰

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

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 1.业务需求和技术相互推动大大促进了无线通信的发展 1.1 无线通信业务 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线通信的业务分类比较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无线业务,例如可以划分为: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宽带业务和窄带业务;实时业务和分组业务等等。目前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无线通信的业务分为:基本的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包括短消息等窄带数据业务和宽带无线Internet;流媒体业务,主要以实时图像业务为主。 有人将未来无线通信业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研究给出:3层业务类型的概念。根据业务的特性和成熟程度,将不同业务分为3层:底层(L1)、中间层(L2)和顶层(L3)。3层业务的定义如下: ●L1:基本业务技术层,一般由几种通信系统核心技术共同来支持和实现。 ●L2:业务功能层,由部分L1业务联合组成业务功能,用户能直接访问。 ●L3:业务范围层,能被用户在实际情况下使用的各种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L1的基本业务技术不同于其所对应的通信系统核心技术,通信系统核心技术涉及基本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它是组成L1的基本业务技术所必需的技术基础。而一种L1的基本业务技术一般由几种通信系统核心技术共同来支撑。 根据使用的核心技术不同可以将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所支撑的业务定义为不同的L1业务技术,例如VoIP、广播组播系统(MBMS)等,L1业务技术可以认为是支持所有高层业务的基本技术。L2业务可以由部分L1业务联合实现,一个L3业务范围包含不同L2业务功能。比如:交通业务包含导航业务、基于内容的业务、定位业务等。 1.2 无线通信系统 为了支撑各种类型的无线业务,无线网络已从语音、低速数据业务的窄带网络发展到了可以支撑语音、高速分组以及多媒体业务的宽带网络。当前支撑无线高速传输的各种技术和无线网络雨后春笋大量呈现,例如支撑宽带业务的3G无线网络已经逐步成熟,人们正在从3G商用网络的应用得到无线宽带业务高速、高质量的享受;与此同时3GPP LTE的标准化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出现实用的产品;另外,基于IEEE802.16协议簇的下一代无线接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复习总结.doc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1、什么是无线通信 利用电磁波的辐射和传播,经过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无线电通信(radio communication),简称无线通信。 2、简述无线通信的特征(特点) 1)、电波传播条件复杂。电波会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弥散损耗,会受到地形、地物的遮蔽而发生阴影效应,会因多径产生电平衰落和吋延扩展;通信中的快速移动引起多普勒频移。2)、噪声和干扰严重。除外部干扰,如天电干扰、工业干扰和信道噪声外,系统本身和不同系统之间,还会产生各种干扰,如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共道干扰、多址干扰以及远近效应等。3)、要求频带利用率高。无线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解决方法:要开辟和启用新的频段;要研究各种新技术和新措施,以压缩信号所占的频带宽度和提高频谱利用率。 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根据通信地区的不同需要,网络可以组成带状、面状或立体状,可单网运行,也可多网并行并互连互通。为此,通信网络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和控制功能。5)、可同吋向多个接收端传送信号。 6)、抗灾害能力强。 7)、保密性差。 3、无线通信的分类 4、按使用对象分为:军用和民用 5、按使用环境分为:陆地、海上和空中 6、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空分多址等 7、按覆盖范围分为:城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 8、按业务类型分为:话务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9、按服务对象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 10、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双工和半双工 11、按信号形式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无线通信的传播特性 1、通信系统的信道按信道特性参数随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快慢可以分为儿种?无线通信的 信道属于哪种? 信道分类1、恒参信道;2、随参(变参)信道:无线通信信道 2、地形可以分为几种?地物呢? 1)、为了计算移动信道中信号电场强度中值(或传播损耗中值),可将地形分为两大类,即中等起伏地形和不规则地形。 1、所谓中等起伏地形是指在传播路径的地形剖面图上,地面起伏高度不超过20m,且起伏 缓慢,峰点与谷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起伏高度。以中等起伏地形作传播基准。 2、其它地形如丘陵、孤立山岳、斜坡和水陆混合地形等统称为不规则地形。 2)、不同地物环境其传播条件不同,按照地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地区: 1、开阔地。在电波传播的路径上无高大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呈开阔状地面,如农田、 荒野、广场、沙漠和戈壁滩等; 2、郊区。在靠近移动台近处有些障碍物但不稠密,例如,有少量的低层房屋或小树林等;

安全评估分析报告

5.安全评估报告 5.1 项目安全风险等级 本项目涉及端(县)局机楼、县(区)域重要客户,主要为有线宽带接入、无线通信服务提供光缆传输平台,因此需要较高的保障级别。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项目的安全风险等级为III级(中度)。 项目 安全风险等级项目安全风 险评估值 (等级标准) 风险 水平 项目风险的处置原则 风险监控报告 呈报层级 风险监 控报告 的周期 项目安全 保障资源 配置原则 III 端(县)局 机楼、县 (区)域重 要客户 中度 显着危险,需要针对关键风 险因素及时进行整改。 最高呈报至项 目负责人 每月一 次 重点保障 5.2 施工子环节风险分析 工程施工环节按实施步骤分解子环节,本项目各施工子环节风险等级根据项目安全风险等级、人身安全风险损失等级、网络安全风险损失等级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 5.2.1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本项目为新(扩)建光缆不涉及现有用户的割接,即不存在用户割接风险。 本项目施工中,对驾驶车辆、搬运设备(材料)、布放管道(架空)光缆等环节,存在一定风险因素,经综合分析,本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等级定为“一般”。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见下表: 编 号 施工子环节风险因素(危险环境) 风险说明 1 驾驶车辆A:违章驾驶(失误操作、酒后 驾驶、超载、超速) B:车辆管理不严格 C:驾驶时间、时长不合理 D:车辆存在安全问题 违章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公司车辆管理制度不严 格,导致因车、因驾驶员问题发生事故、公司车辆 年龄老化或未配备安全设施导致交通事故等因素 造成人员伤亡 2 驾驶车辆意外交通事故(被动伤害)没有按规范设置安全标志,施工人员没有穿反光衣及戴安全帽等被其他行驶车辆撞击伤亡;夜间作业、或早出晚归,项目施工地点多、远,驾驶时间超长,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3 搬运设备、 材料 运输、搬运违章 运输设备、材料途中人货混装;起重吊物、设备搬 运操作不当,导致物体打击伤害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移动(无线)通信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移动(无线)通信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移动(无线)通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他包括电源、交换、基站等多个专业。所以,移动(无线)通信施工除遵循以上各专业安全操作规范外,还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身体检查健康,持证上岗。 2、施工用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器设施和各种设备,必须在施工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方能进入施工现场。 3、登高作业时,如发现安全设施有缺陷或隐患,必须解决后方可作业。 4、施工人员要统一着装工作服,佩戴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天线吊装现场(包括室内楼房吊装)要设置醒目的安全作业警示区域,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5、吊装天线前应先勘查现场,制定吊装方案;天线施工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和职责,由专人统一指挥,吊装现场必须避开电力线等障碍物。 6、吊装前应检查吊装工具的可靠性,起吊天线时,应使天线与铁塔或楼房保持安全距离,不可大幅度摆动;向建筑物的楼顶吊装时,起吊的钢丝绳不得摩擦楼体。 7、天线挂架强度、水平支撑杆的安装角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用的包箍必须安装双螺母,加固螺栓必须由上往下穿;如需另加镀锌角钢固定时,不得在天线塔角钢上钻孔或电焊。 8、馈线弯曲时应圆滑,其曲率半径应符合设计要求;馈线进入机房内时应略高于室外或做滴水弯,不得使雨水延馈线流进机房;馈线进洞口处必须密封和做好防水处理。 9、馈线进入机房前,必须至少有三处以上的防雷接地点;馈线进入机房后必须安装避雷器。 10、上塔作业时,应根据场地、设备条件以及施工人员、施工季节编制登高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1、铁塔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好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合格的安全带和安全帽;攀登铁塔时,

网络安全报告

网络安全报告 无线局域网802.1X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学生: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二○一三年十二月

无线局域网802.1X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 针对无线局域网(WLAN) 802.1X协议易受重放、拒绝服务等攻击的问题,采用非形式化方法,根据攻击者的能力,从攻击者扮演的协议角色,即模仿正常的协议行为和破坏正常的通信出发,分析了802.1X协议的安全性,并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分类,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的无线局域网主动测试方法.通过构造协议报文序列、模拟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对协议运行主体进行攻击,从而判断协议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结合了攻击者和测试者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针对802.1X协议的已知安全漏洞,并具有发现潜在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安全性分析与检测,802.1X协议

目录 第一章无线局域网概述------------------------------------------------------------------------1 §1.1无线局域网结构-------------------------------------------------------------------------1§1.2无线局域网优缺点----------------------------------------------------------------------2§1.3无线局域网的应用----------------------------------------------------------------------2第二章802.1X协议---------------------------------------------------------------------------------3 §2.1 802.1X 认证起源-----------------------------------------------------------------------3§2.2 802.1X 认证的作用--------------------------------------------------------------------4§2.3 802.1X认证体系结构------------------------------------------------------------------4§2.4 802.1X认证过程-------------------------------------------------------------------------5§2.5 EAP和EAPOL的介绍--------------------------------------------------------------------7第三章802.1X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检测------------------------------------------------------10 §3.1 802.1X协议的安全性分析--------------------------------------------------------------10 §3.2 802.1X协议的安全性检测------------------------------------------------------------11 第四章字典攻击-------------------------------------------------------------------------------------12 §3.1 字典攻击概述-----------------------------------------------------------------------------12 §3.2 准备工作及成果--------------------------------------------------------------------------13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hoc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详细]

Ad hoc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2008年1月25日 13:25 中国联通网站评论( 0) 作者:李国强靳浩 摘要讨论了Adhoc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组网.在未来的移动接入网中,Adhoc可以独立组网也可以与其他网络整合组网.大规模的独立Adhoc网由于其面临安全、成本、传输性能等问题,不具有商业价值;小规模的Ad hoc网可以作为接入网与其他网络整合组网.提出了两种较为可行的整合方案,将小规模的Ad hoc网络通过网关与Internet和蜂窝网络整合,充分利用了Ad hoc网简单灵活等优势.同时也对整合网络的研究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Adhoc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DARPA出于军事需要开始研究分组无线网(PRNET:PacketRadioNetwork)在战场环境下数据通信中的应用.与传统无线网络不同的是,Ad hoc网络既不需要固定的网络结构,也没有专用的固定的基站或路由器作为网络的管理中心.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路由器功能,能够发现和维护到其他节点的路由,并向邻居节点发射和转发数据分组.由于其组网简单灵活、成本低以及生存能力强等特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先的军用扩大到地震、火灾等紧急通信场合.目前,作为B3G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Ad hoc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文章对Adhoc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中应用可能会采取的组网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一、Adhoc独立组网 独立组网意味着同一网络中的各节点彼此通信,而不与任何有基础设施的网络相连.独立的Adhoc网分为两种类型:大型Adhoc独立网络和小型Adhoc独立网络. 1.大规模独立Adhoc网络 大规模的独立Adhoc网络包括成百上千个节点.有研究者曾建议应用大规模的Adhoc 网络形成无线城域网,甚至广域网,替代现有的有线通信网络.目前看来,这种想法不太切合实际的情况,缺乏潜在的商业价值,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案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因为Adhoc适用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用非常少的数据传输非常重要的信息,例如在战场传达命令和在高速公

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摘要: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无线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的便捷。但它也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威胁。本文从分析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威胁出发,讨论了无线通信网络的几种安全保密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用户和网络的安全性。 关键词:无线通信;安全性;lte 安全技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reless technology has come into our life, brings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our life. but it also faces some inevitable security threa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curity threat sets out, discussed several kind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an better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users and network. key 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curity; lte securit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e9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上的进步。在无线通讯技术的方面也得到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一个时代。

无线通信系统安全需求

1系统安全要求 1.1安全标准 卖方必须遵照以下国际标准(最近版)的规定及要求: EN50126 “Railway applications –The spec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RAMS) EN50128:“Railway Ap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signaling and processing systems – Software for railway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s” EN50129:“Railway Ap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signaling and processing systems – Safety related electronic systems for signaling” 1.2隐患分析(Hazard Analysis)及隐患登记册(Hazard Log) 1.2.1 隐患分析是针对系统的潜在隐患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工程项目的适当阶段应用的一种安全分析技术,开展隐患分析的目的是作出优化系统安全的变更。 1.2.2 设计过程中,卖方需参照买方提供的主隐患清单(附件2)开展初步隐患分析、系统/子系统隐患分析、接口隐患分析及操作和支持隐患分析。卖方须将各个隐患分析的结果纳入隐患登记册,提交买方审查,并定期更新。 (a) 初步隐患分析:在项目早期、系统设计开始前开展的隐患分析,用以识别系统可能涉及和需要控制的潜在隐患,并引出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执行的措施以消除或减轻相关隐患。 (b) 系统/子系统隐患分析:其目的是识别和分析与子系统和部件设计相关的潜在隐患,包括与子系统架构、部件失效、人因错误等相关的隐患,并引出相应的隐患消除或减轻措施。 (c) 接口隐患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与系统、子系统内部以及外部接口相关的潜在隐患,引出系统和相关接口系统需要执行的隐患消除或减轻措施。 (d) 操作和支持隐患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在系统/设备的制造、安装、测试、运输、储存、培训、运营和维修等过程中与人员和程序相关的潜在隐患,并引出需要执行的隐患消除或减轻措施。 1.2.3 隐患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S)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技术浅谈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技术浅谈 摘要:从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各种需求出发,通过对系统的技术浅谈,全面了解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高新技术,掌握高速铁路专用通信系统的特点,对高铁路通信工程的施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系统高新技术浅谈 随着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八纵八横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现代高速铁路专用通信系统的各种需求出发,通过对系统的技术分析,全面掌握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高新技术,了解高速铁路专用通信系统的特点,以指导高速铁路通信工程的施工。 一、高速铁路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1.1 信息管理要求 高速铁路要求与沿线行车、旅客服务相关的数据与信息,采用计算机网络相连的方式输送和交换,保证运营的高效,使高速铁路的运营纳入信息化管理。 1.2 调度控制要求 传统铁路的运营调度方式,是以下达话音指令为主实施行车指挥的。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要求行车指挥采用计算机管理、传输指令数据为主的调度方式,在区间控制列车运行的系统也采用计算机和数据控制。 1.3 通信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系统中,要求以数字网络技术对综合调度系统进行技术支撑;较大的站间距需要引入区间接入技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信息要通过光纤网络传输;车上和地面之间采用综合无线通信系统,且传递信息从运营调度指挥扩大到客运服务、动车组数据与信息;无线通信系统要适应300公里/小时的运营速度。 1.4 通信业务需求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业务需求体系在:一是为高速铁路信号、综合调度、信息化系统等专业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通信网网络服务;二是为高速铁路运输提供高质量的调度通信、旅客服务信息、会议电视、移动通信业务。 二、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技术分析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展望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展望 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源于人们摆脱束缚的愿望。近年来,3G、WiMAX、WLAN、UWB和Zigbee等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自由通信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无线技术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4化”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呈现出网络异构化、扁平化、IP化、泛在化等几大趋势。 异构化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适应不同的通信环境以及满足用户业务的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要求,无线接入网络出现了多种技术并存的情况。一方面,3G技术拥有强大的网络管理和业务提供能力;另一方面,IEEE 802系列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的速度非常迅速,并且其鲜明的技术特征、清晰的市场定位成为这些技术快速占领市场的关键。此外,包括超宽带(UWB)、蓝牙等在内的短距离无线通信为用户提供了更高速、更快捷的无线接入。因此,异构性更强、多样化更明显成为今后无

线通信发展的主旋律。 扁平化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中,扁平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层次复杂的网络结构,会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全网多级投资计划建设,建设模式不尽相同,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难以达到全网最优化设计;其次,网络结构层次和网络管理层次增多,会造成网络的性能指标下降,同时加大了建设和维护成本;第三,较多的网络层次,会使业务开展成本和业务维护成本增加,尤其是给全网性增值业务的开放带来困难。因此,网络结构的简单化、扁平化已成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IP化随着IP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逐渐面向全IP网络的趋势发展。业界希望最终能够形成具备互操作的、融合的网络结构,这将使得企业节省大量的投资,控制成本和风险,对最终用户实现各种网络的漫游和业务接入。未来要实现不同无线技术共用同一个核心网络,就必须积极推动网络融合工作,网络的全IP化有助于无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紧密集成。除此之外,全球移动用户和业务流量将不断增加,无线通信中不同的应用和服务对数据速度和带宽会产生不同的 需求,只有使网络向着全IP的方向演进,才能同时满足各种高流量等级和不断变化的需求。未来网络的全IP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会逐步从核心网到接入网再到移动台。 泛在化随着IT产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逐渐渗透到人们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安全通信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安全通信由于无线媒质的开放性与广播性,使得恶意用户可以截获在无线媒介中传送的信息,从而对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物理层的安全着眼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利用无线通信理论、信息处理、随机处理、博弈论及信息论等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物理层通信进行了适当的设计,提高或增进网络的安全性能。 基于物理层的安全方法一般利用了无线媒质的特征,比如信道衰落、信号干扰、多节点合作以及多维信息发送等。基于无线通信物理层的安全问题是当前无线通信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文献中已经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无线通信中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主要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力图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无线广播信道经历瑞利衰落的情形,分析了全双工系统的安全性能,理论推导出了非零安全容量和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式解。 理论分析结果以及仿真结果都表明,如果具有全双工功能的接收机在接收信号的同时可以发送一个辅助的人工噪声,那么与仅发送端发送人工噪声的情形相比,系统的安全等级可以得到提高。即便对于窃听节点距离信息源非常近,合法接收机距离信息源较远的情形,依然可以达到安全传输的效果。 2.针对蜂窝通信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保护节点提高安全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部署一些保护节点来防止窃听者截获合法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送的信息。 这些保护节点专门发送额外的人工噪声来使窃听信道的质量恶化。论文中同

时考虑了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的情形。 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蜂窝系统的安全性和健壮性。3.为了改善中继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次优干扰方案。 在此方案中,信噪比最好的中继节点转发信息,信噪比最差的中继节点发送干扰信号,并且仅当这两个信道满足一定条件时发送机密信息,否则发送普通信息。仿真结果表明,由于机密信息仅在对合法接收机有利的情形下传输,这使得窃听者获取发送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使系统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4.为了改善点到点双向通信中信息被截获的概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线性编码的安全传输方案。在此方案中,随机线性编码的生成多项式由接收方控制,编码的构造方式使得窃听者除非完整截获双向通信的所有数据,否则无法破解发送端发送的任何一个数据包。 因此,通过加长编码长度,或者降低发送功率,就可以使窃听者破解机密消息的截获概率变得非常低。

信息安全报告

信息安全 20143499 热能与动力工程张扬 物联网是指通过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计算、执行和通信等能力的各种设备,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通信、物与物通信的互联的网络。物联网其实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相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人与物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但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发展,其信息安全的问题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有序运行的全局性问题。《物联网安全需求(YDB101-2012)》提出物联网安全主要以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应用层为出发点,从物联网的物联网的终端、物联网端节点和物联网接入网关、感知延伸网络、接入、核心网络、应用层、控制管理以及物联网层间方面等不同的角度分析物联网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相关的安全考虑,以采取措施来保护物联网安全。 在物联网各个环节针对面临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和安全隐患,基于通用分层模型划分物联网安全需求:感知延伸层的末端节点的安全需求、感知层安全需求;网络/业务层的网络安全需求、业务层安全需求;应用层的安全需求、支撑物联网系统运行的运维管理安全需求以及物联网不同层次间的安全需求。根据安全需求投入技术资源解决信息安全性问题。 《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提出和规定了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最低保护要求,即基本安全要求,基本安全要求包括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适用于知道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和监督管理。在针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划分五级基本安全保护能力以保证不同等级信息系统的基本安全要求,基本安全要求按照实现的方式不同有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两大类。基本技术要求从屋里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几个层面;基本管理要求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几个方面提出。 相比较《物联网安全需求(YDB101-2012)》,《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无线通信技术 1、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就是连接通信设备,为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信息传输的物理通道;就是信息传输的实际载体。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中的信号传输,都就是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电磁波频谱的使用从根本上决定了通信过程的信息传输能力。 传输介质可以分为三大类:①有线通信,②无线通信,③光纤通信。 对于不同的传输介质,适宜使用不同的频率。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不同传输媒介可提供不同的通信的带宽。带宽即就是可供使用的频谱宽度,高带宽传输介质可以承载较高的比特率。 2无线信道简介 信道又指“通路”,两点之间用于收发的单向或双向通路。可分为有线、无线两大类。 无线信道相对于有线信道通信质量差很多。有限信道典型的信噪比约为46dB,(信号电平比噪声电平高4万倍)。无限信道信噪比波动通常不超过2dB,同时有多重因素会导致信号衰落(骤然降低)。引起衰落的因素有环境有关。

2、1无线信道的传播机制 无线信道基本传播机制如下: ①直射:即无线信号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 ②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射一般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墙壁表面发生; ③绕射:当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锐的物体边缘阻挡时发生绕射; ④散射:当无线路径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这种障碍物体的数量较多的时候发生散射。散射发生在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上,一般树叶、灯柱等会引起散射。 2、2无线信道的指标 (1)传播损耗:包括以下三类。 ①路径损耗:电波弥散特性造成,反映在公里量级空间距离内,接收信号电平的衰减(也称为大尺度衰落); ②阴影衰落:即慢衰落,就是接收信号的场强在长时间内的缓慢变化,一般由于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由于障碍物的电磁场阴影区所引起的; ③多径衰落:即快衰落,就是接收信号场强在整个波长内迅速的随机变化,一般主要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 (2)传播时延:包括传播时延的平均值、传播时延的最大值与传播时延的统计特性等; (3)时延扩展: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沿不同的方向到达接收端会引起时延扩展,时延扩展就是对信道色散效应的描述; (4)多普勒扩展:就是一种由于多普勒频移现象引起的衰落过程的频率扩散,又称时间选择性衰落,就是对信道时变效应的描述; (5)干扰:包括干扰的性质以及干扰的强度。 2、3无线信道模型 无线信道模型一般可分为室内传播模型与室外传播模型,后者又可以分为宏蜂窝模型与微蜂窝模型。 (1)室内传播模型:室内传播模型的主要特点就是覆盖范围小、环境变动较大、不受气候影响,但受建筑材料影响大。典型模型包括: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Ericsson多重断点模型等; (2)室外宏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架设较高、覆盖范围较大时所使用的一类模型。实际使用中一般就是几种宏蜂窝模型结合使用来完成网络规划; (3)室外微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的架设高度在3~6m时,多使用室外微蜂窝模型;其描述的损耗可分为视距损耗与非视距损耗。

当前移动通信的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法

当前移动通信的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法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移动无线通信产业在历次的技术变革中,都准确把握了技术方向,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了适当的技术,保证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未来的20年里,移动/无线技术还将向何处发展,我们面临哪些机遇呢?我们又面临哪些挑战性的问题呢? 当前,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固定和移动宽带化的发展趋势,通信网络和业务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提供的业务将从以传统的话音业务为主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二是通信的主体将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性问题是移动无线通信难解的心结。关于移动无线通信安全问题,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切身体会,比如说手机病毒、流氓软件、间谍软件、手机隐私保护、垃圾信息、电话骚扰等等,这些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引起了生产商与运营商的强烈关注。 移动通信设备 移动通信设备和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领域,与电脑遭受的威胁相比,移动通信设备面临的安全威胁可谓小巫见大巫。然而,最近几年,针对移动通信设备的恶意软件的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以非移动设备为攻击目标的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可通过邮件和信息附件、下载应用程序以及蓝牙等方式传播。与此同时,网络钓鱼诈骗垃圾邮件和移动间谍软件也开始将魔掌伸向移动通信设备。而黑客们也在通过一种新型社交网络,采用一些狡猾的伎俩诱使用户安装这类恶意软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员工带着某种智能电话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DA)去上班,无论黑莓、iPhone还是其他的智能移动终端开始涌入工作场所:从智能电话、VoIP系统、闪存棒到虚拟网络世界,不一而足。作为公司,他们不愿意将公司的机密和信息让员工带着外出和泄密,作为员工,个人也不愿意将个人的隐私数

无线通信技术及5G关键技术介绍..

无线通信技术史及5G关键技术简介

姓名:张健康学号:02121222 姓名:王晨阳学号:02121202 姓名:王李宁学号:02121209 [摘要] (3) 1.引言 (3) 2.无线通信技术概念 (4) 2.1 3G即将成为过去 (4) 2.2 4G 是现在 (5) 2.3 5G是未来 (6) 2.4各国研究进展 (8) 3.5G性能指标 (11) 4.5G关键技术 (12) 4.1 新型多天线技术 (13) 4.2 高频段的使用 (13) 4.3 同时同频全双工 (14) 4.4终端直通技术(D2D) (14) 4.5 密集网络 (15) 4.6新型网络架构 (15) 5.结束语 (16) 中国--机遇与竞争并存 (17) 参考文献: (18)

[摘要] 第五代通信系统是面向2020年以后人类信息社会需求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它是一个多业务技术融合的网络,通过技术的演进和创新,满足未来广泛的数据、连接的各种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提升用户体验。本文首先介绍5G的概念,然后阐述了5G的性能指标,重点对5G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这些关键技术包括新型多天线技术、微波段的使用、同时同频全双工、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自组织网络。 [关键词] 5G;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1.引言 4G网络部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关于5G的研究也拉开了序幕。2012年,由欧盟出资2700亿欧元支持的5G研究项目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2020Information Society)[1]正式启动,项目分为八个组分别对场景需求、空口技术、多天线技术、网络架构、频谱分析、仿真及测试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英国政府联合多家企业,创立5G创新中心,致力于未来用户需求、5G网络关键性能指标、核心技术的研究与评估验证;韩国由韩国科技部、ICT和未来计划部共同推动成立了韩国“5G Forum”,专门推动其国内5G进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成立IMT-2020推进组,作为5G工作的平台,旨在推动国内自主研发的5G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可见,对于5G的研究,许多国家或组织都在积极地进

8高速铁路采用的通信信号技术

高速铁路的通信信号技术 及系统设计与实施 铁道部高速铁路办公室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发展是随着近百年的铁路发展以及继电器、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的变化,不断的演进与发展的。几十年来,出现过路牌、路票信号标志、信号机色灯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又出现半自动、自动闭塞设备,ATS自动停车设备,列车控制设备ATC,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以及调度监督和调度集中CTC系统等。在通信领域,也从专用调度通信话路逐渐发展成话音、数据共存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无线列调发展成铁路综合无线通信系统。近年来,又出现了现场总线、列车总线和通信信号共用的综合光纤安全局域网技术。使铁路通信信号步入了数字和网络世界。 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主要是由调度中心、车站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几个部分所组成。在这些系统之间,若干不同功能的局域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广域网,光纤构成的通信链路组成了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传输着有关的信息,支撑着列车的安全运营。在高速铁路中,运营管理和调度指挥是通过网络中传递的数据实现的,传统的话音调度指挥方式不再适应。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地介绍高速铁路综合调度中心,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专用通信网络系统等几个部分。 1 / 27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中心一.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不同之处主要有:高速铁路设置综合调度系统,对列车运营指挥实行集中控制方式,同时负责与行车有关的管理工作。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行车调度系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高速客运专线,列车都在运行本线到发,机车车辆基本在高速线范围运转。调度系统充分利用上述运营特点的有利因素,以行车指挥为中心,集多种业务调度和管理功能于一体,构成综合调度系统,全线就采用这种由一个综合调度所集中指挥。日本的新干线和法国的TGV系统。第二类为客货混合运输高速线,列车类别多,速度差别大,与既有线行车组织和管理的关系密切,列车运行秩序易受引入线、相临既有线列车运行不正常情况的影响,行车调度业务难度大,这种高速就采ICE线难以建立综合调度系统,仍采用行车调度中心的方式。德国用这一类的调度形式。京沪高速铁路 是一条与既有京沪线平行修建的高速客运专线。高速线建成以后,线路实行以高速为主,高、中速客运列车混合运输的运营模式,既有线将主要为货物运输使用。设置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是2 / 27 保证高速列车运营的基本需求,而中速列车跨越高速线与既有线运行,又要求调度系统必须解决跨线运行列车调度指挥的衔接问题。

未来通信技术展望

未来通信技术展望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崐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崐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崐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与当前的现状 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2.69亿户,普及率为20.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84.4%,意大利为92.65%,卢森堡为101.34%;当时,中国为16.09%。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自中国加入WTO协议以来,对于中国电信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方面: 1、促进中国电信业的进一步成熟。通过开放基础电信设施和服务的市场,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运营体系,能够加快中国电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中国电信运营在突破调整探索学习曲线的瓶颈之后,会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中国电信业的整体水平。 2、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电信工业企业可以利用WTO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普惠政策,获得多边无条件最惠国待遇,这将使中国通信工业企业能获得和采购最先进的电信技术与设备,降低通信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市场准入成本,增强中国通信工业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 3、利于中国通信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中国在打开电信业大门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跨进了世界电信市场的门槛。随着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日益成熟,中国运营业也可走出国门,展开国际市场运营。同时,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通信制造业,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占取更大国际市场份额,在国际电信舞台打造“中国牌”。 4、形成整体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电信业在经过与国际电信厂商交锋碰撞之后,也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业务的丰富。 事实证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对中国运营业而言,其面临的挑战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在运营经验、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运作方面同国际电信主导厂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中国电信由于长期垄断经营和低效率运作,尚未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中国政府自1994年成立第二家运营公司———中国联通公司以来,五年过去了,其业务规模同原中国电信相比,仍相差悬殊。中国电信运营业这种非有效竞争的格局伴随中国“入世”,将会被打破。根据WTO基础电信协议的规定,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应采取成本定价和支持互联互通的鼓励竞争的调控原则。这使得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