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教学内容

最新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教学内容

最新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教学内容
最新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教学内容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bāochán)庐冢(zhǒng )仆道(pū )梵语(fàn)昏惑(hūn)华山(huà)窈然(yǎo )瑰怪(guī )罕至(hǎn )胜道(shēng )懈怠(dài)怠()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答案.A、B。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 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答案. D。因为。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答案.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

6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⑦⑨/③④⑧⑤/ ⑥/⑩

B. ①②⑨/③/⑤⑧/⑩

C. ①②⑨/③/⑤⑥⑧/⑩

D. ①②⑨⑩/③⑤/⑧

答案.B。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④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的。⑤来,使动用法,使……来。⑥厌,形容词,满足。⑦行李,古今异义,使者。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7.标识停顿有误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答案.C注意学者的古今异义。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

答案.C照明。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答案.D(第一组,第一个意为正当,第二个将要。第二组第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那。第二个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

11.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⑥/②/③⑤

C ①④/②/⑥/③

D ①③/②/④/⑤

答案.C(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因为。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来。⑥介词,因为。)

12.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答案. 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二)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不出,火且尽(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1多(2)由,沿着;窈,幽深。(3)将要。(4)或,有的人;咎,责备。14.翻译下列句子: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答案(1)即使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2)进入越深,前进也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也越奇异。(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相比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两边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4)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洞,而没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

15.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作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作用:为第三段议论作铺垫。

文学常识

16.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和_______家。

答案。介甫,北宋,临川,政治,文学。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散文文风雄健峭拔,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二)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zhǒnɡ)何可胜道(shēnɡ)

B.盖音谬也(miù)窈然(yǎo)

C.安上纯父(fù)无物以相之(xiànɡ)

D.咎其欲出者(jīu)瑰怪(ɡuī)

提示:A.“胜”应读“shènɡ”;C.“父”应读“fǔ”;D.“咎”应读“jiù”。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提示:C.观:景象。答案:C

3.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距其院东五里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提示: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诘语气。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提示:A项,十分之一/数词。B项,治学的人/学识渊博的人。D项,不同寻常/很,十分。答案:C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提示: 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答案:A

6.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提示: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为景象,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提示:A项感慨,B项平坦,D项谁。答案:C

8.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提示: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答案:B

9.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矣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提示:A项,因为/而,来/可以,所以,皆为固定短语。答案:A

1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提示: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答案:C

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提示:D项已是另外一段的内容,与题干无关。答案:D

1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提示: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答案:C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三)

1.选出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慧褒(bāo)庐冢(zhǒnɡ)

B.音谬(miù)窈然(yǎo)

C.好游者(hào)咎(jiù)

D.何可胜道(shēnɡ)王回深父(fǔ)答案:D解析:D项“胜”应读“shènɡ”。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其孰能讥之乎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则或咎其欲出者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②④

答案:C解析:③⑤那,那个;①语气副词;②他们;④自己。

3.从下列各项加点词中选出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乃使从者衣褐

D.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意动用法,D项为使动用法。

4.选出对下面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A.“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

B.“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

C.“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

D.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

答案:D解析:D项“某”不是自谦,“王某”即王安石。

5.对“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为()

A.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好多游客来,还不及十分之一。

B.大概我所到的地方,与喜欢游览的人相比,还有十一处未到。

C.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还不到十分之一。

D.大概因为我所到的地方,与喜欢游览的人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答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下列四个句子,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大王见臣列观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③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

B.①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

C.②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④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D解析:①“观”为动词,意为“观赏”;④为名词,意为“景象”。

8.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表示转折关系。A项表递进;C项表递进;D项表并列。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答案:C解析:A项,劳作;B项,不寻常的;D项,到了。

10.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凭着他们的深入思考,因而无处不到过。

B.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C.是因为他们深入探究,处处思考问题。

D.凭着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精神,无所不在。答案:B

11.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答案:A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四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庐冢(zhǒnɡ) 梵(fàn)语退避三舍(shě) 舍(shě)己为人

B.禅(chán)院封禅(shàn) 何可胜(shènɡ)道无物以相(xiànɡ)之

C.谬(miù)误窈(yǎo)然咎(jiù)其欲出者瑰(ɡuī)怪

D.讣(fù)告慧褒(bāo) 春华(huá)秋实王回深父(fǔ)

【解析】“退避三舍”中“舍”读“shè”。审音表已统读“胜”为“shènɡ”。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于是余有叹焉

E.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F.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析】其古义为A项非常:不同寻常;B项至于:到达;D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E项学者:求学的人;F项十一:十分之一。

【答案】C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

A.于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

C.焉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A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B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

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D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答案】 C

4.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解析】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两项属于名作动,C项形容词作动词,D、E两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F

5.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解析】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答案】 B

6.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①然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其孰能讥之乎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吾其还也⑧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⑦ D.①②④⑥⑧

【解析】③表反问语气,⑤表推测语气,⑦表婉商语气。【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盖”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盖音谬也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解析】A项表假设语气,B、C、D三项均为“大概”之意。【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传也

【解析】A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项①能够,②得到;C项①观察,②景象;D项均为流传。【答案】 D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 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 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 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 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1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临川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今南京市)。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推行新法。次年十二月拜相,继续推行新法。因为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晚年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二、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 (难道……吗?) 2. 何.可胜道也哉. ! (哪里……呢!)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高高一一语审审核核人语文人文教教学学案授授课课时案((一时间间一))备备课课人人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游游褒褒禅禅山山记记学学目目习习标标 1 1. . 认教教学教教学认识学重重点学难难点识作作者点: : 理点: : 1 1. . 认者尽尽吾理解解文认识吾志文章识作志的章中中的作者者的思的重重点尽尽吾思想想。 。 2 2. . 了了解点词词语语和吾志志的解借借游和句句子的思思想游记的意记抒意思 2 2. . 了了解抒发思。 。 解借发议议论论的的写写法法。 。 子的想。 。 借游游记记抒抒发发议议论论的的写写法法。 。 1 / 11

自自学学导导读读 1、作者简介 2、给褒褒禅禅相相( ( 给下(())胜下列列字胜((字注注音音。 。 ))庐庐冢冢(())圭圭(())谬))父谬((父(())窈))窈然然(())怠怠(())惑惑(())合合作作探探究究(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2 2、、之之庐庐冢研研读冢也读第也有第一有碑一段碑仆段仆道解解释道释词词语语始始舍舍于于此此其其文文漫漫灭灭特特殊殊句句式式今今所所谓谓慧慧空空禅禅院院者者,,褒褒学学生生齐齐读读第第一一段段,,同同时时思思考考: : 这这一一段段依依次次记记述述((每每个个空空格格只只填填一一个个字字)): : 山山之之、、山山之之、、山山之之、、山山之之。 。 什么么要特别介介绍绍褒褒禅禅山山的的语语句句有有哪哪些些??为为什要特别提提到到仆仆碑碑和和仆仆碑碑上上的的文文字字??22、、研研读读第第二二段段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无 二、古今异义 ①)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 副词。) ⑤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 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 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 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 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 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 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 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2. 名之曰褒禅。 3. 有泉侧出。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 而其见愈奇。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 火尚足以明也。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 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 气)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 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 倒装句 1 ?状语后置句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定语后置 ① 有穴窈然。 (三) 省略句 ①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 文言固定句式 ①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复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 翻译全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今义: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今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学案完美版

人教课标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课文揭秘 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doc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一、实词 1、道 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二、虚词 1、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 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 【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 “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 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 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 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2、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 继续照明。】【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平坦又近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多;险峻并且 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3、之 ①而卒葬之:死后又葬在这里【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代词, 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 这样称呼它【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 ⑥【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焉 ①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然力足以至焉:【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高三年级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三)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请解释加点的字 ......,翻译划线的句子 .......,注 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 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 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 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 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 (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文言固定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课。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教学大纲》对言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言,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中常见的言实词、言虚词和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热爱中华优秀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言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言虚词虚词在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筛选并提取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作品,约占课总数的40%,高一言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宋代散继承唐古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字上看,宋朝散较上册的言更为浅显。 言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言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言实词、虚词,学生的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 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学习要点] 一.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 文章结构: 《游褒禅山记》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第二段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第三段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三方面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三. 主题思想: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 文言知识: (一)“其”的用法: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1.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1)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A. 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 B.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被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 C. 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2)用为主语或宾语: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B.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C.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2.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