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得早期表现

-—-李治伟

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与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得自主活动一概消失。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得感觉消失。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得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得牵拉而能耸起.

(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得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得神经所支配得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得外侧、前臂背外侧得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3)、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得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 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得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

对掌机、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2)、感觉改变:手4-5指、小鱼际肌及前臂内侧、躯干、下肢均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肱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8、第1胸脊髓节段损伤:可见Horner征,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

(1)、运动改变: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短展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

(2)、感觉改变:上臂远端内侧、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9、上胸段脊髓节段(第2-5胸脊髓)损伤:腹式呼吸,体位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损伤平面以下得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

(2)、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得感觉消失。

(3)、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10、下胸段脊髓节段(第6-12胸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上段腹直肌有收缩功能,而中段与下段腹

直肌丧失功能,故收腹时肚脐向上移动。下肢瘫痪。

(2)、感觉改变:感觉改变平面:T6为剑突水平,T7、8为肋下,T9为上腹部。T10为平脐,T11为下腹部,T12为腹股沟。

(3)、反射改变:腹壁反射:在第6胸节段受伤时全部消失。在第10胸节段受伤时,上、中腹壁反射存在而下腹壁反射消失。在第12胸节段受伤时,上、中、下腹壁反射全部存在。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消失。

11、第一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及髋关节外展肌。膀胱及肛门得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

(2)、感觉改变: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12、第二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膀胱、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大腿上1/3以下及会阴部感觉全部缺失.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腹壁反射存在,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障碍

13、第三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下肢呈外旋畸形,伸膝力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

(2)、感觉改变:大腿中下1/3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跟腱反射、跖屈反射消失,提睾反射可引出。

14、第四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类似鸭步。

(2)、感觉改变: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消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跟腱反射、跖屈反射消失。

15、第五腰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及得肌力减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摇摆步态,可出现马蹄内翻足,膀胱、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小腿外侧及偏后方、足背及鞍区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16、第1骶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由于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足呈跟足畸形,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肛门括约肌无功能。

(2)、感觉改变: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17、第2骶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膀胱、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小腿后上方及大腿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跟腱反射减弱。

18、第3骶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1)、运动改变:肢体得运动功能良好,膀胱括约肌有部分功能,肛门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阴囊2/3、龟头、会阴、肛门周围、大腿后上1/3皮肤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肛门反射及球海绵体反射减弱,性机能可能有障碍.

大连庄河中医院外三科

二零一零年一月八日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2011)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2011)最新修订及指南解读 目的:探讨最新版ASIA标准(2011版)的修订之处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通过ASIA标准委员会提供的最新ASIA标准英文版,与上一版的英文版进行逐句逐字对比,找出其中不同之处。并根据上一版标准临床实际的使用情况,对修改之处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共发现新标准较上一版作出15处较大的改动。其中有些为描述方法的改变,有些为了着重强调某些条目,而有些改动则是根本性的修改。 结论:ASIA标准委员会根据上一版标准公布实施10年来世界各国临床康复医师的实践体会,对该标准做了审慎的修改,使之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本次修订将对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和相关科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统一的脊髓损伤功能评定标准对于临床及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正确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首次制定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标准,在1992年9月7 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脊髓损伤学术年会上被国际脊髓学会(ISCoS)确定作为国际标准加 以推荐。该标准先后经过多次修订,为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价提供了一种相对量化的指标 [1-5]。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和国际脊髓损伤学会(ISCOS)等再次对该标准作 出修订。本文拟对该标准的最新修订进行分析和探讨,期为国广大脊髓损伤临床工作者提供 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将最新ASIA标准(2011年)英文版,与上一版(2000年)检查标准的英文版进行逐句 逐字的对比,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上一版标准临床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本次修改之 处的临床意义进分析和解读。 2 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最新ASIA标准(2011年)英文版,与上一版(2000年)检查标准的英文版相 比发生了多处较大的改动。其中较大改动的容达15处。 本次发生较大变化的15处列举如下: 1.明确了ASIA标准的版本问题。 2.对肛门感觉检查提出了标准的检查方法和判定方法。 3.对关键点的描述进行细化与明确化。 4.明确了轻触觉的检查细节。 5.明确了针刺觉的检查细节。 6.对关节运动觉检查提出了细化的标准。 7.对深压觉检查提出了细化的标准。 8.对肌力检查判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更详细的描述。 9.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的检查细节进行明确。 10.对损伤平面的判定方法进行修订。 11.对ASIA残损分级标准进行修订。 12.对ZPP判定方法进行修订和细化。 13.对临床综合征的定义进行全新阐述。 14.提供了网络版学习资料的获取方法。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的早期表现 ---李治伟 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和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的自主活动一概消失。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的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起。 (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的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3)、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的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机、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2)、感觉改变:手4-5指、小鱼际肌及前臂内侧、躯干、下肢均感觉减退。

脊髓损伤的症状有哪些

脊髓损伤的症状有哪些 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其临床症状有: 1、脊髓损伤 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脊髓半切征:又名 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脊髓前综合症: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脊髓圆锥损伤 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马尾神经损伤 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 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现 “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进展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进展 发表时间:2019-08-22T16:19:31.93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作者:刘晶 [导读] 治疗脊髓损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 刘晶(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脊髓损伤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脊髓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病理损伤的预防和逆转;脊髓损伤后受损部位结构完整的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的再生或脊髓移植。 关键词:脊髓损伤;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31-01 现在,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外伤及运动性损伤的增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呈增加的趋势,且SCI 患者多为青壮年, 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打击,极大的危害着人类健康。由于SCI后的特殊性神经功能障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持悲观态度,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脊髓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有了较大的进展。 最新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SCI。实验研究表明:损伤后6~8小时之内手术恢复的机会较大,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是阻碍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手术解除压迫,同时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及康复创造最有力条件。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前路、后路手术。前路手术是近年来新的进展,它的优点在于能直视下直接切除压迫物,充分进行椎管减压,并同时进行复位固定和融合。用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椎间融合器械在椎体间支撑植骨融合,恢复椎体高度并使融合区获得稳定,为SCI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前路内固定器械较多如 Z-plate 、TSRH 、ORION、APOFIX器械等。但前路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骨科医师来操作。后路手术操作较容易,对椎管前方的压迫小于50%的胸腰椎骨折,通过后路手术撑开椎间隙,可使骨折块达到满意的间接复位。椎管后方咬除椎弓根可获得椎管后外侧减压,或行椎体次全切除获得半环状或环状减压。传统手术通过椎板切除完成椎管减压。但椎板切除后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因为脊柱的前、中柱已受到破坏,再将后柱破坏,使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加重, 目前后路手术器械非常完善,短节段的钉棒系统,固定节段短,可达到三维复位与固定,对脊柱的影响较小,必要时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但后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且未解除来自椎管前方的直接压迫。所以若椎管前方压迫超过50 %或有游离骨块,应考虑前路手术。 脊髓损伤后脊髓出血、水肿、受压,手术减压可以改善脊髓的血循环,防止脊髓变性,保留残余的脊髓功能。马尾神经损伤后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残存神经根,可部分改变下肢的运动感觉及排尿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已为临床医师所接受。 康复工程技术的介入,大大的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并提高了生活质量,比如:截瘫步行矫形器,可帮助截瘫患者独立行走;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可增强不全性截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训练效果;环境控制系统及护理机器人可极大的帮助四肢瘫患者生活自理。综合应用各种康复手段综合采用各种康复措施为脊髓损伤患者服务,加强临床应用的研究,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更大程度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小结 总而言之,治疗脊髓损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但总的来讲,还需基础与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平义.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探讨[J]. 当代医学, 2016, (4): 94-94. [2]Jiang WY, Ma WH, Gu YJ, et al. [French door segmented laminectomy decompression for severe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omplic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Zhongguo Gu Shang, 2017, 30(9): 844-848. [3]曾周景, 叶建华, 唐桂阳, 等.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Ⅳ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4): 384-385. [4]何正兵.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28): 145-147. [5]Yang F, Tan MS, Yi P,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Zhongguo Gu Shang, 2018, 31(1): 30-36.

脊髓损伤

各种原因造成脊髓直接或间接性损伤,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但其临床表现早期与晚期有所不同。脊髓横贯损害时,由断面以下所支配的肌肉麻痹,随意运动、感觉和括约肌的功能障碍。脊髓完全性损害或表现为脊髓休克,或表现为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或截瘫,前者为急性发生,后者为逐渐发展起来形成的。也可表现为脊髓的不完全性横贯性损害。 一、脊髓休克 见于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后,在受损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肢体的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或消失,各种反射均减退或消失,病变水平以下深浅感觉完全丧失,膀胱无张力,尿潴留,大便失禁,呈无张力性(充盈性)尿便失禁。 脊髓休克时期的长短除与脊髓损伤本身的各种因素有关外,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感染(如褥疮、尿路感染),是否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也有关,特别是褥疮引起的蛋白质丧失,以及膀胱与直肠功能不全等,均可延长休克期限。通常为3~4天至6~8周,平均2~4周。 二、完全性脊髓损害 脊髓休克过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但各种感觉无恢复,并可早期出现总体反射,即当损伤以下的皮肤或黏膜受到刺激时,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两下肢内收,腹肌收缩,反射性排尿和阴茎勃起等,但运动和各种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无恢复。这种屈曲性截瘫通常是脊髓完全性横贯损害的指征。而伸直性截瘫现时为脊髓非完全性横贯损害。 三、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脊髓病变呈完全性横贯损害者比较少见,更多见者是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其发生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如为急性病变,其损害虽然是不完全性的,但在早期其生理功能却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横贯损害很难区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待脊髓休克逐渐消除后,真正的病灶与体征方可显现出来,其脊髓休克时间通常较完全性损害要短。如为慢性病变,则无脊髓休克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脊髓损害的表现逐渐出现并加重。 l_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的范围与程度决定于病变的性质和部位,肢体瘫痪的程度通常比完全性横贯损伤要轻,肌张力增高的程度和病理反射的出现亦不如完全性横贯损害显著,腱反射的亢进亦较轻,早期即可出现回缩反射。 2.感觉障碍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时多数在病灶以下出现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类别、程度则根据感觉传导束受损的情况而定,肛门周围感觉常为完好,并可出现疼痛症状。 3.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其出现与脊髓病变程度有关,通常与肢体瘫痪的轻重相平行。轻者可无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但常有排尿困难,重者则常有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膀胱不能排空,大便常秘结,失禁者较少。 四、脊髓半横切损害的表现 脊髓半横切损害的表现即Brown—Seqtlard综合征,典型者极为罕见,临床多为不典型者。 1.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

第十章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十章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第一节脊髓损伤简介 一、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由直接暴力(枪弹伤、直接撞伤、重物砸伤等)或间接暴力(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跳水意外等)引起,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障碍及大小便障碍。早期手术、药物等临床处理旨在挽救患者生命,整复骨折脱位,有效制动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早期预防各种并发症。康复治疗的一般原则为最大限度地保留所有残存功能,增强肢体肌力,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ADL能力。最终目的为尽可能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开始自立的、创造性的生活,重返家庭和社会。 二、脊髓损伤的治疗: 常见的引起脊髓损伤的脊柱外伤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骨折脱位等,均为直接或间接造成脊髓受压、毁损;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亦是通过颈椎的过伸伤导致颈脊髓受压。 针对具体受伤情况,脊柱外科医师会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椎管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植骨等。术后一般均须配合应用颈托、腰围或硬质背心等外固定技术以确保骨性愈合。 对于解除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主要采取手术方法;而对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依靠一些药物和康复治疗。 三、脊髓损伤的分类: 脊髓损伤分为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通俗的讲完全性的损伤即是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包括括约肌功能――大小便失禁或储留。不完全性损伤是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存留。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常见以下类型: 1. 脊髓前部损伤综合症:损伤平面的以下完全性瘫痪、痛觉迟钝,但因后索完整,所以深感觉存在。 2. 脊髓中央索损伤综合症:此类损伤在颈椎损伤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丧失下肢的功能存在,或上肢功能丧失比下肢重,损伤平面以下反射亢进。 脊髓半切综合症:损伤平面以下对侧的痛觉和温度觉消失,损伤同侧的运动功能丧失、深感觉丧失。 3. 脊髓后部损伤综合症:损伤平面以下的深感觉、位置觉丧失,而痛觉、温度觉和运动功能存在。 4. 马尾损伤:表现括约肌功能损伤,双下肢运动功能不对称丧失,预后较好。 脊髓损伤的治疗目的是整复脊柱的骨折和错位,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的压迫,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 第二节脊髓损伤的特点和一般康复目标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恢复功能和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一定的支具,尽量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其重新融入社会是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脊髓损伤的患者,伤后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改变,患者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等精神的症状,对于这样的患者心理的治疗很重要,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患者才能积极的配合其他的康复治疗,患者才能得到全面的恢复。

康复科脊髓损伤评定表

康复科脊髓损伤评定表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 感觉检查 ●感觉检查必查项目: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 要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即:①0=缺失;②1=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③2=正常;④NT=无法检查。(56,112,224) ●针刺觉检查常用一次性安全针。轻触觉检查用棉花。在针刺觉检查时,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 的感觉应评为0级。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如下(见图)。星号指位于锁骨中线上的关键点。 ●除对这些两侧关键点的检查外,还要求检查者作肛门指检测试肛门外括约肌。感觉分级为存在或 缺失(即在病人的图上记录有或无)。该检查用于判定损伤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

●C5-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 ●C7-伸肘肌(肱三头肌) ●C8-中指屈指肌(固有指屈肌) ●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 ●L3-伸膝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前肌) ●L5-长伸趾肌(拇长伸肌) ●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神经水平:感觉(右左)运动(右左) ASIA残损分级: 部分存在的区域(部分神经支配阶段):感觉运动 医师时间

脊髓损伤康复目标基本确定 ASIA残损指数 ●A:完全损伤,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感觉功能保留。 ●B:不完全损伤:脊髓功能损伤平面以下至骶段S4、5无运动功能而有感觉的残留。 ●C: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一半以下关键肌在的肌力在3级以下。 ●D: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一半以上关键肌肌力均大于或等于3 级。 ●E: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脊髓损伤分类国际标准

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2010年8月1日 Alan Liao C5 肘关节屈曲肌群:肱二头肌肱肌3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解剖正中位 (无旋转,无屈曲、伸展,内收)。 肘关节处于完全伸展位,前臂处于 完全旋后位,腕关节处于正中位。 检查者体位:支持患者的腕关节。 指令:“弯曲你的肘关节,然后尝试 用你的手去碰你的鼻子。” 动作:患者尝试去做肘关节的完全 屈曲。 Alan Liao

4级和5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解剖正中位(无旋转,无屈曲、伸展,内收)。肘关节90°弯曲,前臂处于完全旋后位。 检查者体位:检查者以手放在患者的前肩,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给患者一个屈曲肘关节的阻力。 指令:“保持你现在的位置,不要让我拉动。” 动作:患者抵抗检查者的阻力,以保持肘关节处于90°屈曲。 Alan Liao 2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前臂放在肚脐下面,肘关节30°屈曲,前臂和腕关节处于正中位,使肩关节屈曲以利于患者能在腹部平面上做肘关节屈曲的动作。 检查者体位:支持患者的手臂。 指令:“弯曲你的肘关节,然后尝试 用你的手去碰你的鼻子。” 动作:患者尝试去做肘关节的完全屈曲。 Alan Liao

0级和1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前 臂放在肚脐下面,肘关节30°屈曲,前 臂和腕关节处于正中位,使肩关节屈曲 以利于患者能在腹部平面上做肘关节屈 曲的动作。 检查者体位:检查者一手支持患者的手 臂,另一手放在肘窝肱二头肌的肌腱 处,可感觉到或者看到肱二头肌的收缩。 指令:“弯曲你的肘关节,然后尝试用你 的手去碰你的鼻子。” 动作:患者尝试去做肘关节的完全屈曲。 Alan Liao C6 腕关节伸展肌群: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3级 患者体位:肩关节处于解剖正中位 (无旋转,无屈曲、伸展,内收)。 肘关节完全伸展,前臂处于完全旋前 位,腕关节屈曲。 检查者体位:检查者用一手支持患者 前臂远端,使患者腕关节有足够的屈 曲用以测试。 指令:“将你的腕关节往上,使手指指 向天花板。” 动作:患者尝试着去充分的伸展腕关 节。 Alan Liao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得早期表现 -—-李治伟 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与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得自主活动一概消失、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得感觉消失、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得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得牵拉而能耸起、 (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 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得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得神经所支配得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得外侧、前臂背外侧得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3)、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 (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得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 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得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1)、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机、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 国际脊髓损伤学会, ISCOS)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第七版前言 本手册内容为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第七版,该标准描述了脊髓损伤的查体方法(称之为国际标准查体方法)及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残损分级。基于世界各国脊髓损伤治疗和研究领域的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意见、问题和建议,本标准对一些概念和表达进行了澄清和修订。关于ISNCSCI某些问题的澄清已经在最近发表的一些论文中进行详细阐述[13]。另外,所作出的修订也尽可能与InSTeP培训项目保持一致[15]。委员会对修订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主要是考虑到重大修订应有循证学基础。 自上一版ISNCSCI修订以及参考指南出版以来,ASIA开始了一项电子(e)在线培训项目,称之为国际标准化培训e-学习项目(InSTeP)。该项目包括一个6模块的课程,目的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准确和一致的神经学检查[15]。这些模块包括:基础解剖、感觉检查、运动检查、肛门直肠检查、评分、分级、AIS分类以及一个可选模块。另外委员会还开发了儿童脊髓损伤国际标准检查方法(WeeSTeP)和植物神经检查标准e-项目(ASTeP)。建议在检查时同时完成自主神经检查表格,但该检查目前尚不是ISNCSCI检查的一部分。 本版标准澄清的内容包括: 1)对运动和感觉检查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包括运动部分肌力4或5级检查时的体位摆放(原文20-21页)。关于检查更详细的内容见InSTeP项目[15]。 2)对患者运动功能无法检查部分的运动平面确定进行明确(如C5以上或T2-L1)。具体例子见原文27页。 3)当运动和感觉平面以下无运动或感觉功能保留而需要记录部分保留带(ZPP)时,将运动和感觉平面记录在检查表的指定位置(原文32页)。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A B C D E四川省康复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唐虹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

运动功能。1、上颈段脊髓损伤(C1-4) 此段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故损伤后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延髓甚至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上颈髓损伤时,常有颈枕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c1~2损伤时病人大多立即死亡,C2~4节段内有膈神经中枢,伤后多出现膈肌和其他呼吸肌麻痹,病人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损伤平面以下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不完全瘫痪。 2、下颈段脊髓损伤(C5-8) 此段损伤多引起肋间神经麻痹,膈肌麻痹,四肢瘫痪,双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C8~T1损伤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形手和交感神经节受损的Horner征。 3、胸段脊髓损伤常有根性疼痛,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Te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脊髓休克期中可出现交感神经阻滞综合征,即血管张力丧失,即脉搏徐缓下降,体温随外界的温度而变化,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总体反射。 4、腰骶段脊髓损伤(L1~S2) 按其临床表现分为腰髓、圆锥和马尾损伤三部分。T10以下椎体损伤致脊髓损伤时,表现为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存在,Babinski征阳性;圆锥损伤不引起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及腱反射无改变,肛门反射减低或丧失,肛周包括外阴部呈马鞍型感觉障碍,出现无张力性神经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附录-2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 版,2006) 1.定义 1.1皮节(dermatome) 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或神经根内的感觉神经元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 1.2肌节(myotome) 指受每个脊髓节段神经或神经根内的运动神经元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的一组肌群。 1.3神经平面(neurological level) 、感觉平面( sensorylevel) 和运动平面(motor level) 见插图。 神经平面是指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实际上,感觉、运动检查正常的神经节段在身体两侧常常不一致。因此,在确定神经平面时,要选4 个节段,即右侧感觉和左侧感觉及右侧运动和左侧运动平面来区分。对于两侧正常节段不同的病例,我们极力推荐使用上面的方法对每个节段进行记录,而不采用单一的“平面”,以免造成误解。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运动平面的概念与此相似,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脊髓损伤平面通过如下神经学检查来确定:①检查身体两侧各自28 个皮节的关键感觉点。②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 个肌节的关键肌。 2.神经学检查 2.1感觉检查必查项目 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 个皮节的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 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 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 0 缺失 1 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 2 正常 N T 无法检查 针刺觉检查时常用一次性安全针。轻触觉检查时用棉花。在针刺觉检查时,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 级。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见:表1。

2.2 运动检查必查项目 运动检查的必查项目为检查身体两侧10 对肌节关键肌,左右侧各选一块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而下。肌力分为6 级。 0 完全瘫痪 1 可触及或可见肌肉收缩 2 在无重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3 对抗重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4 在中度阻力下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5 (正常肌力) 对抗完全阻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5* (正常肌力) 在无抑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对抗充分阻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应用上述肌力分级法检查的肌肉(双侧) 见:表1。选择这些肌肉是因为它们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脊髓损伤时更适合于做仰卧位检查。俯卧位是被禁止的。 3. 感觉、运动评分和平面 3.1 感觉评分和感觉平面 每个皮节感觉必查项目有4 种情况: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和左侧轻触觉。如总图所示,把身体每侧的皮节评分相加,即产生 2 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并用感觉评分量化评定感觉功能的变化。此外,通过必查项目可以用于判断神经平面(感觉平面) 、部分保留区和残损分级。 3.2 运动评分和运动平面 必查项目是指各肌节按左、右两侧做运动评分。 3.3 运动平面确定 运动平面(最低正常运动平面在身体的两侧可以不同),应根据肌力至少为3 级的那块关键肌来确定,要求该平面以上的节段支配的关键肌肌力必须是正常的(5 级)。对于那些临床应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无法检查的肌节,如C1 ~C4 、T2 ~L1,及S2 ~S5,运动平面可参考感觉平面来确定。如果这些节段的感觉是正常的,则认为该节段的运动功能正常;如果感觉有损害,则认为运动功能亦有损害。

脊髓损伤的专题

脊髓损伤的专题 发布日期:2008-12-28 概要 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37- 43 人发病(Gibson, 1992),全美国:10,000人/年(NSCISC,1999) 罹患率全美国:200,000 人(NSCISC, 1999) 原因车祸:37.2%;暴力:26.8%;坠落:21%;运动:7.1%;其它:7.9% 脊髓损伤的残疾后果完全性四肢瘫32.3%;不完全性四肢瘫30.2%;完全性截瘫26.1%;不完全性截瘫 6.0%;正常0.6% 年龄分布0-15岁: 4.0% 16-30岁:54.1% 31-45岁:23.3% 46-60岁:10.9% 61-75岁: 6.0% 76- 岁: 1.7% 前言:1998年7月22日,在美国纽约纳苏郡举行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不幸摔伤,第6、第7颈椎骨折脊髓损伤、胸以下失去知觉、运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桑兰,这们坚强的中国女孩并没有垮掉,她用超越常人的意志和力量同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谱写了一曲不屈的人生之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桑兰受伤后,美国医务人员给她提供了最先进的颈椎修复手术和特级药物治疗,7月30日转入西奈山医院接受良好而艰苦的、每天6小时的康复治疗。桑兰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康复治疗活动和训练,努力地与医生配合着每一个康复行动,她的毅力感染了医院的其他病人,也给周围的工作人员很大的鼓励。1999年6月,桑兰回国被送到我国规模最大、医疗设施最先进的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脊髓的功能 脊髓神经由许多束神经和神经细胞组成。它可以将身体的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刺激传导至中枢(大脑),也可将大脑的指令传导到运动肌群而产生随意的运动。另外,还负责一些神经反射,以控制大小便括约肌的神经功能。脊髓损伤的后果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中文摘要:随着现代交通事故的增加,脊髓损伤(SCI)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患者因脊髓损伤留下严重的残疾、并发症,故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会并发以下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褥疮、体温失调等,为此积极发展SCI康复技术对SCI患者进行康复,对于预防和减少脊髓功能进一步损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残存的功能尽可能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的、创造性生活、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就近年SCI的康复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l建立完善的SCI康复评定方法 这主要包括对SCI严重程度的评定方法和对SCI后功能恢复进行动态观察的方法的完善,主要有新修改的ASIASCI神经功能分类标准、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标准、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生活自立能力评定,以及用抑郁状态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来评定抑郁和虑;另外一些新的检查方法也用于SCI的评定.如脊髓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等,当然有的评定方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如经颅运动诱发电位可能会刺激损伤局部的大脑皮层;总之,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康复评定更加标准化、定量化。 2 SCI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 Sepherd脊髓研究中心1997年临床结果显示,伤后,伤后2周内开始康复者,住院康复时间最短仅30天,功能自立评分(FlM)增高达40分,伤后85天开始康复者住院时间平均35天.而功能独立评分仅增加22分。其研究结论是SCI患者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时间与受伤至康复计划实施的时间呈负相关,伤后康复实施越早,所需住院时间越短,经费开支越少,而所获取的功能恢复越多,相应的并发症越少[2];现在很多学者普遍认为SCI后患者病情稳定就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3 关于SCI的康复治疗方法 3.1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在早期脊髓损伤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已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据统计,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67%,其中又以通气障碍,肺不张和肺炎等最为常见。尤其在脊髓损伤早期,脊髓休克使损伤节段以下的神经传导中断,脊髓与高级中枢之间联系的重建耗时较长,因而容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且大多数死亡者也是因此并发症所致。戴力扬等[3]收治863例急性脊髓损伤中早期死亡24例,其中20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20例中除1例外均有脊髓的损伤,说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脊髓损伤的节段有关,损伤节段越高,对呼吸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对于SCI后卧床患者坚持呼吸医疗体操和鼓励咳嗽、改善排痰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病率。有学者研究发现在13例C4~C7 SCI的男性患者中,将一磁圈放置于患者T10一Tll间皮肤表面刺激,结果发现可提高患者的最大吸气末压、功能残气量及用力呼气流速,且与自主用力呼吸相比分别提高18%、69%和lO%,此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分别支配膈肌和肋间肌的膈神经和脊神经有关,并且此疗法与以往的电刺激相比有易耐受、无痛苦等优点,故认为此治疗可作为恢复SCI患者肺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另有学者发现SCI后吸气肌抗阻力训练能够明显减轻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呼气困难,并且能够减少呼吸系统感染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免疫学角度.有研究发现给SCI患者注射肺炎双球菌疫苗后,患者至少可获得一种血清抗体,并可维持12个

脊髓损伤病案讨论

李老师, 网址是http://172.23.0.108/wps/portal,然后进入页面右侧的“互动专区”下的“远程教学”,录入您的登录名“hx1274”,您的密码“841174”。登录后选择“病案教学”,在点击“编写病案”。即可分项录入病案。 若有问题可随时给我电话。 姓名:王曦桐病历号:0006714714 性别:女 年龄:4岁 入院时间:2011-9-20 17:15 主诉:外伤后双下肢活动感觉障碍10小时 现病史:10+小时前患儿不慎摔伤(其母述说不慎被绊倒,摔坐在地上,背部撞到洗衣机上),伤后患儿诉右侧髋部疼痛,但是未给予特殊处理,5小时前患者因腹痛在外院就诊,外院行相关检查后考虑急性尿潴留,给予导尿后腹痛好转,此时患儿父母发现患儿下肢活动不能,感觉障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近1年来有哭闹时头痛病史2次。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否认传染病病史,否认疫区接触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史 免疫接种史:正规接种免疫,有按时服用脊灰疫苗糖丸。 体格检查 患儿神志清楚,查体不完全配合,头面部无特殊,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呼吸道畅通,胸廓挤压征(-),呼吸正常,双侧呼吸音对称,腹部无开放性创口,全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四肢骨盆无开放性创伤,骨盆挤压征(-),脊柱腰椎骶部有叩痛,耳鼻喉正常,颈部正常,北部无开放性创口,双下肢腹股沟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病理征及腱反射均未引出。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131g/l;Hct:0.39;PLT:351*10^9/l;WBC:11.33*10^9/l;N:79.1% 生化1+4:无明细异常 胸椎腰椎X线未见明细异常 外院腹部ct及腹部彩超未见明细异常 初步诊断: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待诊:脊髓损伤? 患儿入院后出现发热,T:38度 入院后行脊髓MRI:颈胸腰椎序列线连续,曲度正常,各椎体信号未见明显异常,椎间隙未见变窄,T8平面以下脊髓呈条状稍长T1、长T2信号,蛛网膜下腔无明显变窄,结合病史,考虑脊髓挫伤可能,请结合临床。 病程记录(2011-9-21) 查体见患儿清醒,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胸廓呼吸动度可,吸气稍费劲,听诊心肺无异常。双下肢运动障碍,T10平面以下感觉有减退。考虑外伤致脊髓损伤、格林巴利可能。予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同时予奥美拉唑、七叶皂苷钠、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密切观关注肌力及感觉平面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 2011-9-21下午因患儿截瘫平面有所升高,因不排除患儿截瘫平面升高至呼吸肌瘫痪,我科紧急联系转小儿ICU监护治疗。向家属交代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家属表示理解,签字同意转ICU治疗。 儿童神经内科会诊意见

(完整版)脊髓损伤的评定量表

表1 脊髓不同节段的运动、感觉平面及损伤时的功能预后 代表肌肉运动功能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平面 损伤水 平 颈部 C1-C3 胸锁乳突肌颈屈曲、旋转电动轮椅若干呼吸器,完全 依赖 C4 膈肌呼吸同上完全依赖肩锁关节斜方肌肩胛上提 C5 三角肌肩屈曲外展轮椅驱动大部分依赖肘前外侧肱二头肌肘屈 C6 胸大肌肩内收前屈轮椅实用中度依赖拇指 桡侧腕伸肌腕背伸 C7 肱三头肌肘伸轮椅实用轮椅上基本自理中指 桡侧腕屈肌腕掌屈床、轮椅转移 C8-T1 屈指肌手指屈轮椅实用同上小指 手内部肌手指灵活运动驾驶汽车 上体稳定轮椅实用基本自理第6肋间 T6 上部肋间 肌 上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 T12 腹肌操纵骨盆轮椅实用同上腹股沟上 缘胸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上下阶梯 L2 髂腰肌屈髋同上自理股前中部 L3 股四头肌伸膝不用轮椅同上膝上内侧 带短腿支架步行 L4 胫前肌踝背伸同上同上内踝 L5 拇长伸肌伸趾同上同上足背 S1 腓肠肌踝屈正常步行同上足跟外侧比目鱼肌

表3 ASIA损伤程度分级 级别指标 A 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 B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 D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或以上 E 正常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 表4 肌张力分级评定 分级神经科分级SCI分级Penn分级Clonus分级0 肌张力降低无肌张力增高无肌张力增高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轻度增高,被动活 动时有一过性停顿肢体受刺激时出现 轻度肌张力增高 踝阵挛持续1~4s 2 稍高,肢体活动未 受限较明显增高,活动 未受限 偶有肌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5~9s 3 肌张力高、活动受 限较明显增高,被动 活动困难 经常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10~ 14s 4 肌肉僵硬,被动活 动困难或不能 肢体僵硬,被动活 动不能 频繁痉挛〉10次/h 踝阵挛持续15s 表5 SCI的Frankel功能分级 分级标准 A 完全性瘫痪 B 运动功能完全丧失,部分感觉保留 C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 D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如行走) E 完全恢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