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技术方法总结

高中生物技术方法总结

高中生物技术方法总结
高中生物技术方法总结

高中生物技术方法总结

1、显微观察法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观察染色体变异

细胞中脂肪的鉴定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细胞染色法

对染色体(质)染色——碱性染料

对线粒体染色——健那绿

对脂肪滴染色——苏丹Ⅲ或苏丹Ⅳ

分别对DNA和RNA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

鉴别活细胞和死细胞的染色——台盼蓝

光合产物淀粉染色鉴定——碘液或碘蒸气(萨克斯实验)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常用H、N、O、C、S、P等的同位素)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O原子的转移:[鲁宾、卡门]18O (H218O和C18O2)——光合作用放出的O2完全来自H2O中的O

②光合作用中C的转移途径,即卡尔文循环:[卡尔文]14C(14CO2)——植物光合作用途径中,CO2与C5结合生成C3,最终被还原为(CH2O)

③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3H标记的亮氨酸——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密切分工,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DNA是遗传物质

⑤DNA的半保留复制:15N标记DNA,重带、中带、轻带

⑥基因工程:DNA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杂交技术→探针: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

⑦单克隆抗体做诊断试剂: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⑧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⑨地质时钟:利用元素的半衰期,如通过238U与206Pb的比例测算化石是多少年前形成的,通过14C和12C的比例测定化石中生物所生存的年代

延伸: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14C标记的生长素——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标记物在形态学上端,在形态学下端可检测到标记物,反之不行);

②研究DNA分子复制或转录的原料:分别标记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和尿嘧啶(U)核糖核苷酸;

③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原理为在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的分裂期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根据胸腺嘧啶被利用的情况,可以确定DNA合成期的起始点和持续时间;

④用32P和35S分别标记蚕豆根尖细胞并做放射性自显影,以了解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情况。

4、荧光标记法

人和小鼠的细胞融合------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用荧光标记基因,探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离心法

(1)差速离心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

(2)密度梯度离心法

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3)离心

分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上清液和沉淀物

6、纸层析法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7、对比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

8、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发现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为材料)

DNA复制方式的探究

9、类比推理法

萨顿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

10、样方法

估算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蚜虫、昆虫卵等)的种群密度。

11、标志重捕法

估算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12、取样器取样法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3、抽样检测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4、模型构建法

(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构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构建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

构建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模型

生态系统C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模型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3)数学模型

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J”型、“S”型曲线)

构建DNA复制过程中分子数量变化(PCR)的模型

公式

注:有些模型既是物理模型也是概念模型,例如学生用卡片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有些模型既是物理模型也是数学模型,例如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