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梳理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知识要点制作思维

梳理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知识要点制作思维

梳理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知识要点

制作思维

古今中外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到不

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实践。以下是梳理的一

些关于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发展的要点:

一、古代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

1.古代中国学前教育实践:在古代中国,家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或家庭长辈通过口头教育和家教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基本技能。

2.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实践: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富裕阶层的孩子可

能会接受由个人家庭教师提供的私人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学前

教育很少存在。

二、现代西方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

1.德国蒙特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创立,强

调自由发展、充分准备幼儿继续学习,在培养孩子的感官、运动和智力方

面做到全面发展。

2.美国的惠勒教育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法,注重幼儿的需要

和兴趣,强调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

3.美国的预防教育: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通过提供健康

饮食、体育锻炼、接种疫苗等方式来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4.美国公立学前教育:在20世纪,美国开始建立公立学前教育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公共幼儿园等方式,为家庭无法提供学前教育的孩子提供

义务教育。

三、中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

1.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父

母通过传统的口头教育和家教来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技能。

2.公办学前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提

供免费或低费用的学前教育,帮助家庭提升幼儿的教育水平。

3.民办学前教育:开放后,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迅速发展,为满足市场

需求,私人幼儿园纷纷涌现,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4.优质学前教育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优质学前教育的目标,推动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全面和优质的方向发展,注重教师培训、环境

建设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四、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共同问题与挑战

1.教育资源不均衡:学前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差异,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提升教师的素质和

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3.课程设计与评估: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评估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

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是学前教

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需要加强家长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和教育理念,结合我国特色和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学前教育的理念、政策和实践

方法,努力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学前教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学龄前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过程。在这个 阶段,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一定的基础理 论知识。本文将对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 好地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儿童发展理论 1. 莫娜汉理论:莫娜汉认为儿童发展是一种阶段性的、顺序性的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和小学期等不同阶段。 2. 皮亚杰理论:皮亚杰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 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等不同阶段。 3. 维果茨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 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即“社会文化理论”。 二、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1. 游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通过游戏锻炼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有助于促进体格发育和运动协调性的提高。 2. 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可以主动探索和操作环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培养社 交技能和情感认知的发展。

4. 游戏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交流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 1. 情感与社会发展:包括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 能力等。 2. 语言与沟通能力:注重培养儿童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 以及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身体与运动能力: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培养 协调性和运动技能。 4. 数量与逻辑思维: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儿童对数量和空间 的认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5. 艺术与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音乐、绘画、手工等艺术兴趣和创 造能力。 四、评估与评价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水平 和能力。 2. 访谈法:通过与儿童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 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测验法:运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评估儿童的认知、语言和运动 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

主题1 学前教育学概述 基本要点: 教育这一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以此推动个体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实施机构和受众群体的不同,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类别,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性质的活动,它与其他各类社会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人,即以提升个体身心素质,推动其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前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讲,学前教育指的是所有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年龄范围为0至6、7岁)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讲,学前教育特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即将入学的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教育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领域。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关键分支。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旨在通过探究学前教育现象,把握学前教育的本质,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而言,这一学科的研究目的包括描述和解释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预测和判断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和影响,以及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0~6岁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同时亦涵盖了幼儿园教育这一特定领域内所特有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学前教育都经历了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方和我国的学前教育各有其特点。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于1837年在布兰肯贝格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这一举措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在我国,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立的“湖北幼稚园”是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幼儿园,后来更名为“武昌蒙养院”。 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学前教育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都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四个主要阶段: 1. 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学前教育理论初步形成的时期,其特点是开始认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尝试探索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 发展阶段: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人们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出现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师资培训。 3. 理论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学前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领域开始出现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理论体系,

梳理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知识要点制作思维

梳理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知识要点 制作思维 古今中外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到不 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实践。以下是梳理的一 些关于古今中外西方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发展的要点: 一、古代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 1.古代中国学前教育实践:在古代中国,家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或家庭长辈通过口头教育和家教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基本技能。 2.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实践: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富裕阶层的孩子可 能会接受由个人家庭教师提供的私人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学前 教育很少存在。 二、现代西方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 1.德国蒙特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创立,强 调自由发展、充分准备幼儿继续学习,在培养孩子的感官、运动和智力方 面做到全面发展。 2.美国的惠勒教育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法,注重幼儿的需要 和兴趣,强调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 3.美国的预防教育: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通过提供健康 饮食、体育锻炼、接种疫苗等方式来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4.美国公立学前教育:在20世纪,美国开始建立公立学前教育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公共幼儿园等方式,为家庭无法提供学前教育的孩子提供 义务教育。

三、中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 1.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父 母通过传统的口头教育和家教来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技能。 2.公办学前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提 供免费或低费用的学前教育,帮助家庭提升幼儿的教育水平。 3.民办学前教育:开放后,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迅速发展,为满足市场 需求,私人幼儿园纷纷涌现,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4.优质学前教育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优质学前教育的目标,推动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全面和优质的方向发展,注重教师培训、环境 建设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四、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共同问题与挑战 1.教育资源不均衡:学前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差异,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提升教师的素质和 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3.课程设计与评估: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评估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 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是学前教 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需要加强家长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思考论文(共3篇) 第1篇:关于中外学前教育的立法比较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学前教育国家。但是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落后,这将不利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先进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学前教育有其优异之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比较,以达到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目的,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关于学前教育目的差异 1.中国 中国的学前教育目的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为打造一代新人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可见,中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2.韩国 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3.瑞典 瑞典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在以自发的活动为主的过程中,帮助学龄前儿童在社会性和个性方面都均衡发展。瑞典强调让儿童在体力、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使儿童将来能够发挥他自己的作用,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比较 1.中国 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托儿所、幼儿园及学前班。托儿所是年龄在0~3岁的儿童集体保教机构;幼儿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5岁的儿童,一般都为三年制;学前班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招收对象一般为5~6岁儿童,学制一般为一年。 2.美国 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主要包括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三种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另外还有蒙台梭利学校、幼儿艺术等种类繁多的其他机构。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有特色的是在一些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地区设有临时性日托中心,为父母提供了便利。

2021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2021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英国成为最早产生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维尔德斯平也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被一些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借鉴。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其原因有二: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在20世纪上半期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 169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国内贫民救济法”(识记),其中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的计划,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的儿童可以自由入学。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0小时的纺纱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识记)是由资产阶级教育家约翰·洛克制定的,其中规定,在每一个教区内设立一所“劳

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的背景 欧文认为,孩子的性格在入小学前基本成型,学龄前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他明确主张幼儿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形成儿童合理的性格奠定基础。 (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幼儿学校除了进行智育和道德教育之外,还开展舞蹈、音乐和军事训练活动。 在教育方法方面,欧文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孩子。 三、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幼儿们的安全和健康。 智育内容主要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等。维尔德斯平重视幼儿的智育,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幼儿家长的要求,幼儿家长们要求维尔德斯平的学校教授“三艺”;而是由于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8岁以内,过了这个年龄就被迫去从事劳动,而无法再继续学习。

浅谈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浅谈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起步晚,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在借鉴别国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走中国特色的教育路线,并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接轨.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所作出的策略。 一、通过立法保证学前教育的发展 各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其中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虽然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于18世纪,但其地位直到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之后才逐渐被各国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 二、加大财政投入 为了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广开门路,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大对学前教育投资的力度。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于1961年通过了振兴幼儿园教育的决议,制定并实施了三次幼儿园振兴计划,旨在通过为适龄幼儿提供奖励和补助费、向幼儿园提供园舍设施

完善费、园具设施完善费等一系列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幼儿进入幼儿园。近些年来,日本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1990年比1985年增长了27%,1993年又比1990年增长了8%。直到现在,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支出比例依然在增长。 三、推进多样化学前教育机构,倡导合力教育 为了推动学前教育的普遍发展,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运用适当的策略,积极创造条件,兴办各种各样的学前教育机构.以欧美国家为例,在美国,主要有托儿所、儿童保育中心、幼儿园、学前班、蒙台梭利学校、早期补偿教育中心等;在英国,主要有幼儿学校、幼儿班、日托中心、游戏小组、幼儿保育学校等. 四、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 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儿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师资的工作看作是学前教育发展与提高的基石。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延长职前学习的年限。西班牙、匈牙利、朝鲜、澳大利亚把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时间从2年延长至3年或4年;奥地利把教师培养时间从4年改为

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的不断需求变化,幼儿园学前教育(以下简称幼教)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幼教,是一系列旨在帮助儿童获得综合发展的教育活动,包括以游戏为主的各种活动和教学模式,以及引导幼儿逐步掌握常识、建立生活好习惯等各方面内容。那么如何实践和思考幼教的教学之路呢? 首先,幼教的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幼儿是一个需要感受爱、亲情、尊重和快乐的人群。在幼教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幼儿情感需求的满足。例如在告别幼儿阶段时,为每一个离开的孩子制作一份“告别伤心包”,包含一张精美的卡片和几件小礼物,并在家长的陪同下给孩子送出去。这不仅能传达给孩子们爱的信息,更能帮助孩子逐渐树立与家人、朋友、老师之间良好的关系,培养他们分离的能力和独立性,同时激发幼儿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其次,幼教的教学应注重语言教育。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通过语言了解世界和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幼教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每一个活动中注重语言教育的引导,启发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例如,在幼儿语言表达中我们可以采用“同意、不同意”的方式引导幼儿简单表达自己对一种物品或活动的态度,这样

通过不断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促进。 再次,幼教的教学应注重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由于幼儿的个人卫生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往往有很多捣乱、嬉闹、跑来跑去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幼儿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在进餐前一定要洗手,不在食品上打滚、欢跳,不在河湖等公共场合摸动物,以防感染疾病等。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幼儿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其综合发展水平。 最后,幼教的教学应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这是一种注重培养幼儿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在幼教教学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认知、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提高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实际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选用模仿、创造和游戏等多种教育方式,让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自信、自尊、自爱的情感,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同时不断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以孩子为本,注重细节,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相信幼儿园学前教育必将迈向更高更完善的境界。

西方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探究-教育文档

西方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探究 学前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后期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完善当前的学前教育,既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诉求。只有优化学前教育,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提前学前教育质量。虽然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会对国内的学前教育带来一定启发,但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将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国内的学前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一、中西方学前教育情况对比 1. 中西方学前教育发展差异中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史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念大多沿用春秋时期的德、善、孝、义,而西方的学前教育代表性理念则看重儿童的内心世界,发掘儿童的天性,这其中以夸美纽斯及蒙台梭利为代表,Humanism and God— Origi ns of Come nius Educati onal Thoughts ,人道与上 帝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本源,他们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地追求儿童的天性,追求自由和自然,对于儿童的天性和童真较为重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 国内的学前教育较为注重礼教,注重孝义,以规矩来约束自身,这其中可以在“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得以窥见,当然还有颜氏

家训中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虽然国内的学前教育发展较早,也注重儿童启蒙,但传承性较弱,而且对儿童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研究,这是与西方学前教育的重大区别之一。 2. 中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对比 在学前教育制度和体系构建上,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开始的,主要是将学前教育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剥离,使其变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建设。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德国的Lubel ,他针对低龄儿童构建了一个专门的教育据点,并将这所教育机构办成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还构建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Lubel 认为,学前教育应该以保持儿童天性为目的,要在充分尊重?和?的自由、自主上进行启蒙教育,所有的学前教育内容都需要与学生的爱好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蒙台梭利、杜威将这一理论进行拓展,并衍生出很多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 国内的学前教育始于清朝末期,受当时洋务运动兴办学院的影响,开始出现学前启蒙,后期的教育家陶行知则将理论付诸实际,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乡村幼儿园。纵观国内的学前教育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学前教育理论系统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国土面积大,国内人口多,在教育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很多问题。两方对比,国内的学前教育注重看护式,注重规则约束,而西方则注重自然引导,理论发展也较为系统,中西方差异明显。 3. 学前教育及儿童法律保障的比较

学前教育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是指针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为幼儿提供全面、个别化的教育和关爱,促进其身心健康、智能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所重视,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通过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此外,学前教育还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学前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不仅对孩子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也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孩子奠定良好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基础,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动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身体运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 认知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幼儿的思维、观察、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和丰富多样的学

习材料,幼儿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分 析思维能力。 情感教育着重培养幼儿的情绪和社交技能。幼儿在学前教育中会接 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他们能够逐渐 学会感受和表达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身体运动教育通过体育活动等形式,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 力的提高。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协调性、灵 活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和舞蹈等活动,幼儿能够体验和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培养他们 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三、学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学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当体现多样化、趣味化和个别化。幼儿在 学前阶段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幼儿能够 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和启发的 作用,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兴趣,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关注,激发幼儿 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学前教育的实施环境和资源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2015-01-30 摘要:中国学前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变革始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主线。文章介绍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阶段,总结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点启示。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课程,启示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 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

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复习要点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复习要点 第一节古代的学前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洛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说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孟禄。他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三)劳动起源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以此论断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者提出劳动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起源说。因此我国的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发展

的第一个时期,是处于原始状态的教育。综观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具有以下的特点: 1、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以生产劳动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原始简单但又多方面。 4、教育手段和方法原始、简单。 5、老人和妇女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公元前3000左右,人类相继进入到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阶级差异及男女的差别,学前教育也具有阶级性和男女的差别。 从学前教育的实施对象来看,奴隶社会不仅针对婴儿开展学前教育,而且有了胎教实践。中国是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 从学前教育实施方式来看,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奴隶主贵族亲自或聘请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宫廷学前教育是奴隶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西周时期也建立了教养王太子的保傅制度,在朝廷内设专门师、保、傅官员对王太子进行教育。 从学前教育的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主要包括身体保育、道德习俗教育、宗教教育和初步的文化艺术教育等。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要点 10学前教育 考试题型 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中外幼儿教育史的学科面貌 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史的分支或幼儿教育学的分支。 五帝时期学校的雏形:“庠(xiang)” 是学校的雏形、萌芽 初是实施养老和儿童共育机构,后儿童保教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保傅教育制度 在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是君主教育的有效制度。乳保教育制度 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事务的制度。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的目的. 培养统治人才 奠定齐家治国基础 光耀门楣 “幼仪”的总原则? 生活常规:循“礼”,原则:谦卑、恭谨、稳重 “幼仪””童子礼“, 初步的道德教育:孝悌、崇俭、诚信、为善。 文化知识教育:主要内容。“万般为下品,唯有读书高” 识字、习字、《四书》、《五经》、 诗、词、赋;

学风培养:乐学勤学 体育:教养结合,体育游戏 “外象内感” 孙思邈《千金方》“外相内感”,注重孕妇的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我国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经验: 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局限:夸大了”外象“的作用。 第三章 贾谊论早期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早谕教 1、“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针对皇太子的教育。 2、早期教育是人生最重要时期。“君子慎始”,教育应及早开始。 3、胎教是早期教育的开始。 王室应设置胎教之地——“蒌室” 二、慎选左右 1、应建立保傅教育制度。设置“三公”、“三少”,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2、应慎选德、才兼备之师、保、傅,关系国运兴衰。 三、重儒术 是儒家学者。 1、以儒家理想人格塑造太子。培养:忠信义礼孝仁道德观念 2、以儒家经典教育太子。《春秋》、《诗》、《礼》、《乐》 3、以历史知识警示太子。 四、教养结合

关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考

关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章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并从重视职前教育阶段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本土原创理论的研究、一线幼儿教师做行动研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教育理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困扰学前教育研究者多年的问题。在学前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坚持信奉的理论,在实践中却屡屡碰壁。一线幼儿教师本身对理论的态度是既尊重又怀疑。尊重,是因为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理论难学,而理论并不能指导做出明确的具体决策,这又增加了教师对理论的怀疑,这说明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具体的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很多理论对实践来说遥不可及,更谈不上具体的指导,从而导致理论无根基,实践缺指导。 一、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主要原因 (一)对科学理论的过分推崇

我们一向认为,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要以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发展心理学则是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的理论依据,它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个体的儿童,认为儿童的发展遵循着一种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则,认为解决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统一的技巧和策略。而现实生活中,儿童并不是独立生活的个体,他们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文化及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会导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背离。例如,理论认为,儿童学习的基础在于直接经验,故而非常强调儿童的动手操作。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让儿童在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帮助下去学习同样重要,”否认儿童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常使幼儿园教育处于低效的状态”。 科学理论并非是凭空产生,理论研究主体总是要依据当时儿童的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来进行,并且受研究者的哲学态度、道德观念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因而,科学理论并不是完美的,毫无瑕疵的,用一种理论去解决千变万化的实践问题也是行不通的。 因而,片面追求”科学化”,脱离个体的生活经验,仅仅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作为学前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基础是不够的。对于科学理论的过度依赖必然会导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 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 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C23189 5A95 媕26314 66CA 曊39094 98B6 颶L35160 8958 襘23997 5DBD 嶽37839 93CF 鏏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2、领会: (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在卢梭时代被大批先进的思想家所发现和认同。。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篇一:学前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 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把本是作为自然 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他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她培养成 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 理各方卖弄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 早期教育:为全面提高婴儿素质,而进行的基础教育。它不仅包括 早期智力的启蒙与开发,还包括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品德的培养与 性格的陶冶。 ★白板说: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强调,人出生以后就像一 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一切知识都是在后天得来的,都建 立咋经验的基础上。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1.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2.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 3.幼儿自 我发展原理 4.创制了恩物 5.协调原理 6.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地位和作用 7.重亲子教育 8.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有哪些意义 1.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开发脑的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3.培养幼儿美感,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4.发展幼儿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5.幼儿个体的发展,对其随处的社会也会产生效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发现式教学方法 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广义: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有目的的对学前儿童产生影响的活动。)(狭义:机构教育,即在学前专门机构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产生影响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教师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3~6岁幼儿园施加影响,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3.儿童观:对儿童地位和权益的看法,对儿童特质和能力的认识程度,对儿童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看法。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4.幼儿园教师:在特定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利用专门的设施,按照特定的章程,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行为的专业人员。 5.幼儿园课程: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或活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成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6.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7.学前教育活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的活动

8.学前教育活动设计:教师为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组成部分的安排与组织。 9.档案袋评价法:伴随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所出现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强调“动态”的评价模式。 P234 10.师幼关系:也称师幼互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11.行为性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2.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3.表现性目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14.单元主题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一个单一或一个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 15.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幼儿主动学习,以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获取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