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齐齐哈尔市永安小学唐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起始教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专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教材给出了一幅学生最为熟悉的游乐园图,再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习前,他们已经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加法,同数相加的学习,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富于挑战与竞争的游戏、评比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愿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游戏中对同数相加会有一定的感知,但没有经历由感知、探究到建立模型再到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

生:想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

(生随音乐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好,《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在我们学校人人都会背诵,老师希望,同学也能找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立、礼)同学们好!(老师好)

[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数学课呀,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看看他们的运动会开幕式,想去吗?

生:想。

师: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呢!他们都已经

列好了队。下面就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好,谁是火眼金睛?

1、小狗列队:

(1)(课件出示2只小狗):快看,来了谁来列队了?

生:2只可爱的小狗。

(2)(出示6只小狗)?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狗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

生:每组有2只,一共是3组,加法算式是2+2+2

(板书:2+2+2 )

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3个2相加,因为每个队有2只,有3队,就是3个2相加。

2、大公鸡列队:

师:小狗站的可真整齐。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

生:大公鸡。

师:大公鸡?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看(大公鸡,一队出来3只,出来3对)生:一共12只大公鸡。算式是3+3+3+3

(板书3+3+3+3)

师:这是几个几相加?

生:这是4个3相加。

3、小熊列队:

师:可爱的小熊也来了,看一看一共有多少只(2队,每队7只)怎么列式?

生:7+7

(板书7+7)

师:也就是2个7相加

师小结:在刚才小动物们的欢迎仪式上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看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在试讲时这里设计了学生动手摆小棒的环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出几个几相加的规律,试讲之后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习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

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出示三组动物列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感的图片中列出加法算式,发现规律。】

二、学习新课,认识乘法

1.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2.引出乘法:

生:这3队的小动物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猴子,一次出来2只小猴子,一共是8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呢?

①写算式: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8队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呢?请列出算式。

(生在本上写8个2相加。)

②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手都酸了,很麻烦……

③想办法: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乘法2×8=16

④引乘法: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

生;课前预习知道的。

师:课前预习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3.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

师:请你来板书算式。

生:(2×8)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习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

生:是乘号

(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练习读。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2表示什么?

生:2是相同的加数。

师:8表示什么呢?我写成9或者7行不行呀?

生:不行,8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噢,我知道了,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2×8也可以写成8×2,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8个2相加。

【利用动感的图片,通过看、数小动物的只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前面三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读一读这些乘法算式。

课间休息: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

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生2:“假如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这句歌词一共有11个字,我们一共唱了3遍,算式是11×3或3×11

生3:“假如感到快乐”这句有6个字,我们唱了6次,算式是6×6

【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物园里的乘法。

师: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动物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

师:游乐园里准备了一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1)

生:每组有5只一共有4组,就是4个5,算式是5×4或4×5

(2)

生:每组有4个一共有6组,就是6个4,算式是6×4或4×6

(3)

生:每组有5个一共有3组,就是3个5,算式是5×3或3×5

(4)

师:这幅图能直接用乘法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你想怎么算?

生1:我用3×2+4

生2:我用3×3+1

生3:我用4×3-2

生4:我可以把每两之看成一组,算式是2×5,5×2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幅图,有这么多不同的解法。

2.我来帮忙,

①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

6+6+6+6=()×()

2+2+2+2+2=()×()

3+4+5+9=()×()

②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2×6=

7×4=

③小蜜蜂送信

3.生活中的乘法

一家三口人吃面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需要几根筷子?

4.我能挑战

根据要求你能说出几个算式

4个2相加

2和6相乘

6+6+6+6+2=

5+5+5+5+10=

4+4+4-4=

【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习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习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习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习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

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出示)

【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生1:可以看成每节3个字,共8节8×3

生2:每行6个字4行6×4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来听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

10×40或40×10

生2:一把椅子4条腿,一行8把椅子多少条腿?

4×8或8×4

小结:

五、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的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反思性说课比赛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是网络研讨拉近我同老师们的距离,在研讨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感受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给与我很多真诚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完善。通过这次网络研讨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由教材中的摆小棒活动引入新课,学习乘法,感受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习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习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习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习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习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通过了教学设计,课堂研讨,网络研讨,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等几个环节。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你在不断的研讨、反思中才能得以完善。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精选100题(答案版)

同学们,喜欢迎接挑战吗?现在,就请你以最快乐的心情轻松自信地迎接挑战,认真完成每道题,老师相信你能行!加油哦! 1、16与14的和是(),再减去20,结果得()。 2、85比91少(),比62多8的数是()。 3、按规律填数。 ⑴ 9 ,11 ,13 ,15 ,(),(),()。 ⑵ 34 ,30 ,26 ,22 ,(),(),()。 4、小明有19块糖,小星的糖比小明多,小红的糖比小明少。小星最少有()块糖,小红最多有()块糖。 5、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添上()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拿走()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从第二行拿()个△到第一行,两行△就同样多。 6、数一数,填一填。 ()边形()边形()边形 7、妈妈买了20块糖,红红先吃了4块,还剩()块,又吃了9块,还剩()。 8、兰兰有8张邮票,明明有12张邮票,兰兰比明明少()张,明明给兰兰()张,两人就同样多了。

9如图,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是()边 10、得数比60大的算式是()。 A. 70-20+35 B. 45-25+35 C.42+30-27 11、比64少18的数是()。 A.82 B.46 C.73 12、下面的图形中,不是四边形的是()。 13、右图中有()个四边形。 A.4 B.5 C.9 14、直接写得数 30+5=28-22=90+6= 16-6= 78-70=66-6=45+5=78-6= 96+4=47+20= 15、列竖式计算 23+47-39= 85-18-29= 45+17+35= 76—28+44= 40+7—28= 36+36—50= 16、把下面图形分成2个四边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详细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详细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1 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2.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2.3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4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5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2.6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连加、连减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应用题80题 1.同学们排队做操,站了8行,每行9人,一共多少人? 8×9=72(人)答:一共72人。 2.二年级有6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一共有多少人? 6×7=42(人)答:一共42人。 3.小红带了50元钱,买6本书,每本书4元,应找回多少元? 6×4=24(元)50-24=26 (元)答:应找回26元。 4.小红、丽丽、圆圆、蒙蒙每人都有8支铅笔,刚刚有9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4×8=32(支) 32+9=41(支) 答:他们一共有41支铅笔。 5、笔书尺子 3元/支 5元/本 2元/把 买一本书和4把尺子共需要多少元? 4×2+5=13(元)答:买一本书和4把尺子共需要13元。 6.小朋友们在游乐园玩碰碰车,每辆车可以坐2个人,4辆车可以坐几个人?2×4=8(人)答:4辆车可以坐人。 7.同学们在操场上跳绳,每3个人一组,分成了2组,一共有多少人在跳绳?3×2=6(人)答:一共有6人在跳绳。 8.小松鼠摘松果,每个筐里放了5个松果,一共放了7筐,小松鼠一共摘了多少个松果?5×7=35(个)答:小松鼠一共摘了35个松果。

9.有4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一共需要放几个苹果? 4×3=12(个)答:一共需要放12个苹果。 10. 一件衣服需要5粒扣子,那么4件衣服要多少粒扣子? 5×4=20(个)答:那么4件衣服要20粒扣子。 11. 一只手有5个手指,那么一双手有几个手指? 5×2=10(个)答:一双手有10个手指。 12.同学们参加合唱比赛,每排站了5名同学,总共站了3排,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5×3=15(名)答:一共有15名同学参加比赛。 13.小明一家三个人去公园去玩,一张门票是5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门票钱?5×3=15(元)答:他们一共花了15元门票钱。 14.一块橡皮5角,丫丫买了2块橡皮,一共花了多少钱? 5×2=10(角)=1(元)答:一共花了1元钱。 15.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吃水果,每个小朋友吃了2个苹果,5个小朋友吃了多少个苹果?5×2=10(个)答:5个小朋友吃了10个苹果。 16.小东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小东12岁时,妈妈多少岁?12-6=6(岁)30+6=36 (岁)答:妈妈36岁。 17.会议室里有单人椅30把,双人椅有8把,一共能坐多少人? 8×2=16(人)16+30=46(人)答:一共能坐46人。 18.有40人要过河,租8条小船(每条小船限乘4人)和1条大船(每条大船限乘6人)够坐吗? 8×4+6=38(人)38<40 答:不够坐。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概念知识点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刻度数减去起点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全套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回形针的长大约是3()。 4.1米=( )厘米,操场跑道的长是250()。 5.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准这物体的左端。 6.一张床的长度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7.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10.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 1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米。 12.小红今年上二年级,她的身高大约是125()。 13.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 )条 二.正确的在( )里画√,错误的在( )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 )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 三.计算。 5米+8米=()米32厘米+40厘米=( )厘米 35厘米一25厘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 ) 厘米 39厘米+17厘米=()厘米85厘米一26厘米=()厘米 1米一15厘米=()厘米36厘米+64厘米=()厘米=()米 四、比较大小。

99厘米()1米4米()400厘米3米10厘米()400厘米 5厘米()5米 五.小小画家。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 ) 3. 教室宽6( ) 4. 一棵树高3( ) 5.小明的身高130( ) 6. 操场长80( ) 7.手掌宽7( ) 8. 毛巾宽29( ) 9. 教学楼高10( ) 10. 妈妈的身高165( ) 11. 铅笔长11( ) 12. 教室门高2( ) 13.一张床长2( ) 14. 茶杯高10( ) 15.黑板长3( ) 16. 小刀长5( ) 17. 电视屏幕宽39( ) 18. 电视塔高120( ) 19.课桌的长大约是80()20.窗户的高大约是2()21. 图钉的长是1()22. 语文书长21()23.红领巾最长的边长50()24. 筷子长15() 七、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里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集锦 集锦一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把()对齐,从()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向()位进1;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应向()位退1。 2、判断:计算加减法时,是从高位算起最方便。(对错) 3、姐姐今年31岁,妹妹今年19岁,再过10年,姐姐和妹妹的年龄相差()岁。 4、计算7×8-7时,可用乘法口诀()求得数。 5、一支钢笔8元,妈妈买了4支,还剩18元,妈妈带了多少钱?() 6、从一个点,用尺子向()的方向,画()条笔直的线,能画成一个()。 7、()大格=()小格 8、时针走一大格是(),走5小格是();分针走1大格是(),走1小格是()。 9、6×7读作(),表示()个()相加的和是()。计算时所用的口诀是() 二、 = 或= 2、

= 3、相同数相加可以用()计算;四只兔子有()条腿 任何一句乘法口诀都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对错) 4、动物园售票处,成人票6元,儿童票3元,小兰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一共用多少钱?() 画表示4×3 6×2 三、 1、2×7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2、两个数的积一定大于两个数的和(对错) 3、两个乘数都是8,积是()。 4、3个8相加,和是(),3与9的和() 5、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4,乘法算式是()。 6、7和9的和是(),7个9的和() 7、4+4+4+4+3可以改写成算式()或() 5+5+5+4可以改写成()或() 8、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5,积是(),6个9相加,和是()。 9、三七二十一,乘法算式()和() 10、积是28的算式是()11、一只猴子4条腿,6只猴子()条腿。 11、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3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随机板书: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 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 庹、1 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 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 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 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 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 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长度单位】课本第2页到第10页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cm”表示,()可以用“m”表示。 3、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黑板边、桌子边、书边也可以看成()。线段是()的,可以量出长度;线段有()个端点。 6、画线段:例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别忘记画上端点、标上长度。 7、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的宽大约1厘米。 8、课桌宽60()黑板长约4() 跳绳长2()数学书长26() 房间高约3()教室门高2() 麻雀的脚印长约1()篮球场长28() 旗杆高13()大树高约6()补:小明的身高是1()25(),也可以说是12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本第11页到第37页 1、用竖式计算(也叫笔算)时应该注意:①相同()要对齐; ②从()算起;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14页和第19页 ③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课本第27、28页) 3、解决问题: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课本第23、24页)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按顺序解决两个问题。(课本第32页)注:本单元的课本上的解决问题都很经典,请认真复习。 【角的初步认识】课本第38页到第45页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标出下图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4、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上的直角比一比。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画直角:①画顶点和一条边;②用三角尺画出另一条边;③标上直角符号(如图所示) 6、锐角、直角和钝角 7、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 8*、数角:先标出(数出)基本角,再数由两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接着数三个基本角组成的角,以此类推,最后全部加起来。 () () () 直角

部编版语文 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课文) 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 9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 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 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 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变化。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 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 3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看拼音写词语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看拼音写词语 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chí tánɡ nǎo dɑi huī sè wěi bɑ mā mɑ kuài huó nǎ lǐ lián mánɡ tóu dǐnɡ yǎn jing dù pí hái zi yǐ jīnɡ yóu lái yóu qù bǔ shí bǎi dònɡ zuǐ bɑ wūɡuī yī shɑnɡ hé huā pánɡ biān xuě bái qīnɡ wā hé yè 第二课我是什么 tiān kōnɡ wú shù tǐ wēn shuǐ dī bànɡ wǎn huā duǒ pínɡ chánɡ jiānɡ hé hǎi yánɡ tián dì fā dònɡɡōnɡ zuò wēn hé bānɡ zhù xǔ duō yān mò zhuānɡ jiɑ cāi cɑi

zāi hài hǎo shì pénɡ you 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zhǎnɡ dà bàn fǎ rúɡuǒɡào bié sì hǎi wéi jiā chì bǎnɡ chū fā pí máo zhǔn bèi nà lǐ zhī shí kǎi jiǎ shān wā lí kāi zǐ xì cū xīn 铠 语文天地一 shǒu tào mào zi dēnɡ shān xié yùn dònɡ kù dì tú shuǐ hú zhànɡ pénɡ zhǐ nán zhēn 梅花 朝代:【】作者:【】 qiánɡ jiǎo shù zhī méi, línɡ hán dú zì kāi。 yáo zhī bú shì xuě, wèi yǒu àn xiānɡ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1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1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 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

2014-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人教版2014-2015年度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36分) 1、78厘米+22 厘米=( )厘米=( )米 ( )小时=60分 2、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这个式子读作( )。 3、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 )× 3 < 27 ( )<5×7 4、在算式2×8=16中,2和8是( ),积是( )。 5、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小明身高132( ) 小花身高1( )32( ) 6、一个 要9元, 买7个要( )元。列式是( ),口诀是( ) 7、一把三角板上有( )个直角。长方形有( )个直角。 8、在○里填上 “<、>、=”或“+、-、×” 9+56○64 36○73-37 9×7○65 1小时○65分钟 20○4=16 4 ○ 9=36 0 ○9=9 0 ○ 9=0 10、 小刀长( )厘米 蜡笔长( )厘米 11、用 这三张卡片能组成( )个两位数。 12、7+7+7+7+7=( )×( ); 4×4-4 =( )×( ); 13、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乘法算式。 ( )二十四 ( )二十四 14. ( : )也可以表示成( )。过20分钟是( ) 。 . 二、选择题(3分) 1、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还剩( )元。 A 、22 B 、30 C 、20 2、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 )。

A、5×4 B、5×3+4 C、4×5-1 3、3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握手一次,共要握手()次。 A、3次 B、4次 C、6次 三、判断(4分) 1、9个4相加的和是13。() 2、小强身高大约是137厘米。() 3、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 4、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是不一样大的。() 四、我会连(6分) 小芳 下面图形是谁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2.小华吃完饭前做作业,后去看电影,他9点50吃饭。 做作业看电影吃饭 9:50 10:20 8:30 五、计算(22分) 1、口算(6分) 64-18= 36+24= 5+35= 0×76×7= 3×9= 6×7+24= 8×(71 - 66)= 30-(19+6)= 2、用竖式计算。(12分) 80-57= 69+16= 73-38= 36+46-58= 80-32-37= 62-34+5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新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最新修订)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一、写出下列字的声母。 袋 宽 滴 溪 察 旅 连字组词 < 观 后 铠 翅 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五、照样子,写词语。 安静(安安静静)许多( ) 仔细( )蹦跳( ) 弯曲( )稳当( ) 六、选字填空。 底 低 1?小毛()看头一句话也不说。

2.下雨了,快跑到妈妈伞()下。 娃洼 3.夏天,田野里,山()里,到处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4.看,这个洋()()多漂亮啊! 七、用加点的字词写句子。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 ? ? 2.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蒲公英靠()传播种子,它的种子像()。苍耳靠()传播种子。豌豆靠()传播种子。 2.遥知不是雪,。 九、课外阅读。 家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 花朵是蝴蝶的眠床, 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巢, 辛勤的蚂蚁和蜜蜂, 都住看漂亮的大宿舍, 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 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媪和蜻蜓的家园。 奇怪的风没有家, 跑东跑西也找不到一个地方休息。 漂泊的云没有家, 天一阴就急得流眼泪。

小弟弟和小妹妹最幸福,

生下来就有爸爸妈妈给准备好了家, 在家里安安稳稳地长大。 1. 选字组词。 蓝篮流留 摇() ()天 河() ()下 2.连一连,帮小动物找家。 小毛虫 花朵 蝴蝶 树叶 小鱼 原野 蚱塩 小河 3.照样子,写句子。(7分) 例:花朵是蝴蝶的眠床。 _________ 是白云的家。 _________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看图写话。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参考答案 、 d k d x ch 1 二、 观察 后腿 铠甲 翅膀 暴躁 三、 头顶 孩子 海洋 工作 办法 知识 四、 孩子 应该 如果 娃娃 桃子 跳水 北极 年级 每天 海洋 海洋 山羊 五、 许许多多, 仔仔细细 1蹦蹦跳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与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就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瞧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就是几厘米。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4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瞧成一条线段。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就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8、(尺子)就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尺子 )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与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瞧清加减号,不要混乱。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瞧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瞧,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瞧,瞧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 28+45+24≈100 50 40 30 50 20 注意:当问题里上出现了“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4、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5、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两)条边;两条边就是(直直的),都从顶点出发。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边) ( 顶点) ( 边)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画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及答案

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每小题一、我会填。2分共24分) 1、一个角是由()个顶点和()条边组成的。))个直角,((2、一个三角板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角。)角,两个(3、红领巾上有一个( )对折可以得到直角。、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4( 角) )角比直角小,( 、在我们学过的角中,5( 比直角大。6、写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 ()() 里打“√”,不是的打“×”。是角的在7、下面的图形中,( )

( ) ( ) ( ) ( ) 、数一数下面图形按要求填空。8 ()个钝角()个直角()个钝角()个角 9、下列各角中,( )是直角,( )是锐角,( )是钝角。 ①②③④⑤⑥ 二、我会连.12分

三、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4分) 1、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2、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3、直角比锐角大,但比钝角小。() 4、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6、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得边张开得小角就小())(、用一副三角尺拼出来的角一定是钝角。7. )

分(每小题5共20四、我会找。”)里画“√ 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里画“√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在它下面的( ()()()()()3、下面哪几个图形是锐角,在它下面的()里画“√” ()()()()()五、我会比。(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下面各题左右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在○里填上“>”“<”或“=”)(10分)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课文 ①小蝌蚪找妈妈 (1)好词积累: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碧绿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快活地游来游去 (2)数量词积累: 一群小蝌蚪四条腿一只乌龟两只大眼睛一对大眼睛 (3)读一读,记一记: 脑袋口袋袋子袋鼠 欢迎迎接迎风迎面 水塘池塘鱼塘荷塘 (4)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两(两个两人)就(就是成就) 哪(哪里哪儿)宽(宽大宽广) 顶(头顶顶尖)肚(肚子肚皮) 皮(头皮皮球)孩(孩子女孩) 跳(跳远跳高)

(5)句子练习:用“已经”造句。 例: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1)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2)小树苗已经长高了。 ②我是什么 (1)反义词:温和——暴躁好——坏 (2)多音字:没(mò淹没没过)(méi没有没用)(3)读一读,记一记: 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滋润土壤破坏河堤 (4)我会变成什么: 【水:汽—→云—→雨—→冰雹—→雪】 (5)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变(变成变化)极(太极北极) 片(一片刀片)傍(傍晚傍水) 海(大海海水)洋(海洋洋河) 作(作业工作)给(送给分给) 带(皮带带来) ③植物妈妈有办法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说说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①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 ②苍耳:靠挂住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 ③豌豆:靠太阳传播种子。 ◇课外拓展:1、靠水来传播: 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 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 2、靠小鸟或其他动物传播: 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 松子:是靠松鼠储存过冬粮食时带走的。 3、靠风传播: 红皮柳: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去的。 4、还有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这是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还有许多的豆类植物都是用机械传播种子的。 (2)多音字: 为(wéi 四海为家为人)(wèi 因为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