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一、健康定义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

3、周期节律性夜莺型、百灵鸟型

4、意识水平以注意力水平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5、暗示性受周围环境影响

6、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中恢复能力

7、心理自控能力适度

8、自信心适度

9、社会交往适度

10、环境适应能力积极与消极

四、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满足条件:1)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在理智控制下,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

但效率有所下降

4)不良情绪的激发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

2、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满足条件:1)由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痛苦情绪

2)痛苦情绪持续2月以上,半年以下

3)刺激强度与反应成正相关,可短暂失去理性控制,

对生活、学习、社交有一定影响

4)痛苦情绪也可由相似刺激引起

3、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衰弱的早期表现:

1)易兴奋

2)易疲劳

3)易烦恼

4)易激惹

5)易紧张

五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五、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a感觉过敏

b 感觉减退

c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

a错觉

b幻觉感觉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

空间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五章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情绪障碍 儿童期恐惧 刚出生的婴儿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至少有两怕:一怕大声;二怕失持。这种“怕”是本能。比如一岁左右,怕陌生人,怕与亲人分离;两三岁,怕黑、怕小动物、怕打雷等等。 预防 1、在日常生活中诱导、鼓励儿童去认识自然现象,当电闪雷鸣时,大人泰然处之,讲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孩子就不会怕打闪、打雷了。 2、不要恐吓孩子,或让他们看恐怖影视。 3、家长处事不惊,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疗法”。 4、另外,系统脱敏法也是常用的矫治方法。 二、睡眠障碍 (一)夜惊 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病因 (1)大脑发育不完善 (2)心理因素所致 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睡前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 (3)病理因素 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 (4)睡眠环境不良。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 (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 (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 (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二)梦魇 多见于3-7岁的儿童。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为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后半夜,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做恶梦时,心跳和呼吸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反应。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他们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

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对策与建议: 1.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渐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 2.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

JC0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 用)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分值:0.5] 您的回答:D. 特点(得分:0.5)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快乐原则(得分:0.5)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性的冲突(得分:0.5)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分值:0.5] 您的回答:A. 防御机制(得分:0.5)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得分:0.5)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得分:0.5)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得分:0.5)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分值:0.5] 您的回答: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得分:0.5)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得分:0.5)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分值:0.5] 您的回答:A. 抑郁状态(得分:0.5)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幻觉(得分:0.5)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C. 内脏性幻觉(得分:0.5)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B. 假性幻觉(得分:0.5) 14. 思维鸣响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D. 感知障碍(得分:0.5)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看,幼儿内在心理特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应激能力和与周围人的关系上。心理因素是指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的和后来的生活经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早期经验、情绪倾向等。 一、早期经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早期经验的获得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大脑的发育基本成形,此时的经验对智力发展影响很大,早期经验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力。幼儿期已具有140亿神经细胞,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如果采取措施使潜力充分得以发挥,可使现代人更聪明。其次,幼儿一出生,就需要与母亲或看护人的相互交往,这种亲子之情是幼儿最初的社会化的情感。幼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就会比较温和、友爱,形成信赖感。如果幼儿失去母亲的积极关注与照料,母爱被剥夺或遭受虐待,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那些早期受到父母虐待的幼儿,虽然经过救治,但是大多数幼儿长大后仍然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对他人不信任,很难与人相处,甚至出现狂躁或怨恨等心理问题。 二、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是指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中介,这是因为由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环境刺激等因素造成的各种情绪反应,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使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它表示人的身心都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良好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条件,有助于幼儿的行为适应。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使幼儿的心理失去平衡,如果消极的情绪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使幼儿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以及造成机体的某些病变。例如,长期焦虑就会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早期关注了幼儿的情绪特征,就会逐渐改善其消极因素,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延续。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什么是心理健康? 答: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⑴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9b14868076.html, ⑵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⑶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⑷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⑸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人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⑹心理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其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9b14868076.html, ⑺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⑻自信心。当一个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解读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幼儿稚嫩的心灵就有待社会尤其是父母的倍加呵护,而作为幼儿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教养方式,将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重要性、成因,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做些探究,以求为优化幼儿成长的教养环境,促进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其衡量标准包含智力发展正常、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行为统一协调等诸多方面。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作为社会、家庭的一分子,幼儿难免不受影响。加之各种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的事物多而复杂,基本不具备分辨力,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慢慢凸显出来:如任性、自私、固执、孤独、抑郁、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等。而且伴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父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幼儿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同因素,将幼儿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

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基于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不容乐观,而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幼儿早期经验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心理基本特征。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人亦将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对其成因及对策作深一步的探讨。 三、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情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欢乐和谐的情境有利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 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一)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 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码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

心理健康与生理调适

要保持家庭的和谐,则需要预防和处理家庭“生活事件”,以下不利于“生活事件”的处(A) 心理健康的本质是(B) 哪项不是职业倦怠症的特征(A) 将神经症产生归结于形成错误的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是(D) 从未接受过病毒抗体检测的患者,经确诊患有艾滋病往往会出现(D) 在著名的“情绪BC理论”中“,B”代表(D) 遇有不良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D) 导致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是(A) 发展常模就是()。(A) 林先生作为佼佼者被某知名企业录用,可是他工作没多久,就因为和科室里的同事相处不好,觉得受他们排挤,能力不被领导认可(A) 常见的个体应对方式有六种,其中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的是(A) 小付与同事发生了一点争执,没讲两句就一把把同事推开。这属于(A) 小金很喜欢过山车等刺激游戏,而小林则非常害怕这类游戏,这说明了(A) 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也就是对情境的评价,属于(B) 哪项不是很好的环境适应性体现方面(A) 小方的问卷得分为50分,可以判断(D) 根据咨询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D) 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和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称为(B) SDS分()级评分。(A) 在测量工具上直接测得的数字,称为(A) 以面部表情、声音和躯体姿势体现的对外在影响的适应性行为,持续时间相对短暂,被称(B) 个体在遇到压力时,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反应属于(B) 个星期之内对付一两件压力事件相对容易,但是长期连续的此类事件就会有难以招架的(A) 我们往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A) 发展常模就是()。(A)

个相信自己身体健康的人为了预防生病所从事的行为活动称为(A) 情绪感觉的外部特征是()。(A)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称为(D)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A) 以下关于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错的是(A) 某人使用P9心情指数自测表对自己进行了自测,结果为6分,说明(A) 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思考时铃声是刺耳的这说明(A)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A) “言必信,行必果”,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的(B)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D) 个体通过发泄、哭泣或其他方法和其他人交流,属于压力应对的(A) 小齐正在逛街,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把她吓一跳,这时她处于()水(B) 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A) 能够集中注意力、自我把握、发挥创造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工作并能取得杰出的成就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则易半途而废这种能力(B) 情绪链调整法的第个步骤是()(B) 蔡卓基教授结合各类研究和中国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六条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D) 抑郁症的自我调整法不包括(A) 任何测量进行多次,其结果不会完全一致是(A) 关于预防性压力管理错误的是()(D) 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并不容易,因为紧迫感会让我们压力更大。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B) 把自己的经历集中在正确的目标上,每天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属于压力应对信念建立(A) 情绪调节存在个体差异,其中()不属于(B) 90项症状清单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取级评分制(B) 提供一个定义好的数字序列,由评定者给受评者的行为确定一个数值(等级),

幼儿卫生保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卫生保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课题名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数: 2 学时(第六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三节)一、问题的提出幼儿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很脆弱。 研究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学习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进一步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2.教学难点: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教学方法: 1 / 4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4、课时安排: 2 课时(90 分钟) 四、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用时组织课堂师生互问好,准备上课导课利用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或其它资料说明近年来幼儿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导出新课内容。 建议用时 5 分钟授新课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列举事例说明遗传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2、先天的非遗传因素讨论: 什么是先天的非遗传因素?它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3、后天的脑损伤要求学生运用第四章所学知识分析后天脑损伤对幼儿的影响。 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要求学生结合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学习。 建议用时 15 分钟(二)心理因素 1、介绍气质、动机、情绪、自我意识的含义。 2、重点介绍不同气质对幼儿的影响,教育中应扬长避短。 建议用时 10 分钟(三)社会因素 1、介绍父母的四种养育态度对幼儿的影响,并请学生分析具体事例,达到理解巩固的目的。 2、讨论: 幼儿园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3、简单介绍社

心理健康种类,常见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 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1] 常见问题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

浅谈哪些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哪些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葛彩莲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新天学区闫户小学 摘要:早在一九四八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在宣言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之一。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身心还比较稚嫩,他们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诸多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所以,幼儿园、家庭、全社会都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抓得越早越好。 我国给心理健康确立的含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其衡量标准包含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等诸多方面。而有资料表明在被称为知识和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也将是一个精神病时代的到来。心理疾病将是人类又一隐患。近几年大中小学生因心理不健康导致性格和行为上出现偏差,甚至发生自杀、残杀父母老师等恶性事件。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很关键的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就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但值得一提的是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身体状况、智力开发已被家庭、社会、教育机构非常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没有得到与前者同等的重视。我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有下面几个因素: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家长的教养方式 3、生活环境 4、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的活动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影响在园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14868076.html, 影响在园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作者:叶洁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就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其解决对策,对于不断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早教幼儿心理教育环境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由来 3-6、7岁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而,本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滞后与偏差,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颁发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有关幼教工作者研究的成果,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及幼儿心理学有关理论,结合我园实际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是:(1)情绪情感健康发展方面表现为情绪稳定、活泼快乐、富于同情心、有道德感和理智感;(2)个性和谐发展方面表现为活泼开朗,独立自信,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3)意志行动发展方面表现为能按成人要求控制自己,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充沛的活力、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以及对现实的良好适应状态。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 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和失调等等神经系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行为方面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等。这些新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的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他对孩子 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完整版)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讷河市拉哈镇拉哈一中 苗春芝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讷河市拉哈镇拉哈一中苗春芝 高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摆脱了童年的稚气,身体心理日趋走向成熟,但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竞争激烈,高中生在自我意识发展,升学考试,人际交往等的压力下,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恐惧、抑郁、焦虑、强迫、网络成瘾、偏执、敏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 因此,科学分析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有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个体过分担忧,过分紧张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以逃避的行为方式对待考试,并且学生在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刻板,思路变窄, 甚至大脑一片空白,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的不能松懈下来。原因是持久的过度的学业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都会导致考试焦虑。特别是平时遇事易于紧张、胆怯,高估困难情境,面对挫折过分自责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考试焦虑。 (2)过分敏感:学校中有部分高中生表现出神经过敏、多疑,觉得他人时刻在品评自己,担心自己的形象遭到别人诋毁,感到别人时刻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低声说的话,怀疑成别人在议论自己,别人不相干的动作当作是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因此喜怒无常,猜忌,压抑,孤独,情绪变化很大。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停止学业,住进医院。 (3)残忍暴力:残暴是指对自己或对其他人或一种伤害行为,现在校园暴力经常见诸报端,校园里也屡见不鲜, 有些高中生间由于不经意的一件小事或一句口角引起了不愉快,便产生霸凌现象,纠集一伙人凌侮一个人,有的人甚至用手机拍了短片发到网上,很是猖獗。有的则以戏弄别人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成帮结伙打群架,产生严重后果,甚至以生命为代价。部分高中生法制观念淡薄,任性胡来,不计后果,网络媒体宣扬的暴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和不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身体上的反应,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与家长朋友不愿交流,下网后空虚,失落,无所事事,影响高中生的学业,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严重阻碍了人际交往。网络成瘾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疏于管理,还有社会的因素,比如: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网络本身包罗万象也极其具有诱惑力,有些高中生意志薄弱,染上网瘾。

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导读: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如今的教育都以素质教育为主,幼稚园也不例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而科学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时会与精神卫生和身心健康构成矛盾,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幼稚园都应该抓好孩子们的身心、精神健康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这几年陪同许多孩子一路走来,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所以,我认为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感情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刚涉足幼教时,觉得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可由成人掌控。可随着给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甚至于一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也会因为家里的事情影响情绪。所以渐渐的我对孩子入园时的情绪产生兴趣。他们表现出的欢喜,悲伤的感情,有可能就给周末在家发生的事情有着某种联系。所以我会留心那些情绪异常的幼儿,并给家长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其原因。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都缺乏关爱他人的实践和体验。所以常常会因为家庭、父母的矛盾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因家庭原因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层出不穷。还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个小朋友叫淇淇才10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的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原因她偶然一次听父母要离婚,并且爸爸不要她,而妈妈要再婚,而她将面临被送到一个亲戚家里寄养的命运。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摸样:老气横秋,整日惶恐不安,没有了一点灵气。像这类案例很明显,淇淇很无辜,也是不幸的,因为在一夜之间,昔日心疼她、爱她的父母竟然都要弃她而去,小小年纪如何经受得起这么大的打击!像这样遭父母抛弃,再好个性的儿童也会从此产生忧郁。 许多事实证明了,那些遭父母抛弃的小朋友在个性上的变化比那些丧失父母的儿童还要严重。他们会变得软弱无能,或者冷酷无情,又或者自私自利,又或者报复心强等极端的心态。因此淇淇的心理问题完全来源于家庭因素。 另一案例:小强今年10岁就读某小学四年级,该孩子对人感到恐惧、行为不安,在学校中不适应,孩子是正常的,知识人际关系不好。这种现象最终也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因为孩子小时候语言发展不太好,父亲在进行强化训练时,孩子不能接受,父亲就用打骂能方法教育孩子,而母亲则很爱孩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终因孩子教育问题恶化,最终协议离婚,但协议离婚期间,双方意见对立,父亲总在关键协议场合中不出现,故意回避。所以小强在此期间情绪处于强烈的不安,恐惶中。最终在学校情绪不稳定。成绩倒数第一,学校对其有看法,导致孩子最终不愿意上学。 以上两个案例均说明孩子心理的健康部分是来源于家庭的,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呢?以下几点可作为家长们的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