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篇一: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文本 - new

template】

申报材料(征求意见稿)

giahs保护试点

申报材料

试点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09年12月2日

摘要信息

系统描述

1. 系统特征

1.1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1.1.1 农业生物多样性

毛谷、山谷、香谷、水黄糯、大毛糯等。

当地许多传统的水稻品种,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如哈尼族世代连续种植的水稻品种“acuce”,至少自公元1891年至今未发生变异,其独特性体现在:①产量稳定:20年来平均产量为4.98 t/ha,最高5.19 t/ha,最低4.82t/ha;②抗病稳定:无病虫害流行记载,20年稻瘟病未流行;③传统耕作:不使用农药化肥,适应低纬高海拔环境。这种水稻品种数千年来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一方面为其他品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种水稻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除水稻品种多样外,其他农业生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梯田内有天然生长的各种鱼类、螺蛳、黄鳝、泥鳅、虾、江鳅、石蚌、蟹等水生动物,以及浮萍、莲藕等水生植物;梯田的田埂上,天然生长有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等野生草本植物;哈尼族还在梯田内放养鸭和各种鱼类,包括鲤鱼、鲢鱼、鲫鱼等,并在田埂上种植黄豆。

1.1.2 相关的生物多样性

据初步统计,哈尼梯田系统及其附近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5667种,其中裸子植物29种,被子植物5648种;野生

动物689种,其中兽类112种,10亚种,两栖类56种,爬行类71种。在梯田系统的内部及其附近,有极高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植被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梯田系统内部的森林位于梯田的上方,根据其功能用途分为水源林、寨神林、薪炭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多样的野生动物:熊、岩羊、穿山甲、风猴、鹿、水獭猫、豹等; ? 多样的野生木本植物:旱冬瓜、喜树、南酸枣、白沧树、红木荷、毛刺

花椒、香叶树、让胶木、柃木、新木姜子、丹柄茶、乌饭、山茶、短刺

栲、桫椤树、克雷木、多脉冬青、杨梅、金竹、樱桃、华灰木、木通、茅栗等;

? 多样的野生草本植物、滇白珠、毛蕨菜、朝天蕨、紫茎泽兰、有刺凤尾

蕨、碗蕨、香清、荩草、糯米团、鞭打绣球、白蓼、兔耳兰、下田菊、旱芹、水芹、鱼腥草、野磨芋、黄花菜、土茯苓等;

? 多样的野生菌和昆虫:香菇、银耳、木耳、白参、青头菌、干巴菌等。

1.2 集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身提供丰富多样的绿色食品

哈尼族梯田稻作系统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拔700~2000 米之间的山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形成了典型的水稻立体种植业(表

1);同时,水稻生产过程中仍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并且形成了稻-鱼、稻-鸭的物质循环利用和共生体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表1 哈尼稻作梯田的立体分布

梯田类型

北热带河谷梯田

南亚热带中山梯田

中亚热带中山梯田

北亚热带中山梯田

南温带山区梯田分布的海拔范围南坡800m;北坡700m 南坡800-1200m;北坡700-1200m;东坡450-1200m 1200-1500m 1500-1800m 1800-2000m 耕作方式双季稻双季稻双季稻单季稻单季稻

因此,哈尼梯田稻作生态系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对降雨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山地的农业开发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山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指

导作用。

1.3 景观和水土资源管理特征

1.3.1 哈尼梯田景观特征

哈尼梯田景观在空间上形成了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并形成了系统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图1):天然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地表径流(部分下渗),地表径流沿坡面流经森林、村寨

和梯田,由于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从而使

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以及生活污水、垃圾

粪便等截留在梯田中,并逐级沉淀,使梯田肥力增加,最终只有多

余且不带有任何泥沙的少污染的水流入沟谷中的江河。由此可见,

这种空间结构具有保持水土、控制水土流失、保证村寨安全、维持

系统稳定性和具有自净能力等功能。

图1 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河四度同构的生态景观特征

图2 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形成良性循环

1.3.2 水(利)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哈尼族对当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其方式独特、简单、经济而又高效,为哈尼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

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水资源

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护和借鉴哈

尼族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篇二:农业文化遗产】

创新助手报告

——主题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07-11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

计 (1)

2.2 学术关注趋势分

析 (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

文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3)

3.1.3 发文较多期

刊 (4)

3.1.4 发文较多的机

构 (4)

3.1.5 发文较多的人

物 (4)

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4)

3.1.7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5)

3.1.8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6)

3.2 学位论

文 (7)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7)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7)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8)

3.2.4 发文较多的机

构 (8)

3.2.5 发文较多的人

物 (8)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9)

3.3 中文会议论

文 (9)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9)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10)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10)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11)

3.3.5发文较多的人物 (11)

3.3.6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11)

3.4 外文期刊论

文 (12)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2)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13)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13)

3.5 外文会议论文....................................................................................... 15 i 【篇三:农业推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推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

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经

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

那些文化,那些“根”。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

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已经被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

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

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

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

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

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

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1国际通用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

身特性。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

(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

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

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

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

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

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

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

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

作正在进行中。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

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

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

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

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为加强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农业

部在广泛调查、认真研究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遗产发掘工作成功经

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确

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思路,制订了相关标准,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传承机制。但是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

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多是出去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纷纷放弃传统

的耕作模式改为更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模式,或者直接放弃农耕外出

就业。举例来说,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就是已列为国家农业

文化遗产实录之一农耕文化。中外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万年境内稻

作起源于1.2万年之前,曾向皇家进贡的万年贡米则是迄今为止人类保留下来最早的栽培稻之一。“万年贡米原产地位于万年县裴梅镇荷

桥村,那里每天的日照比周边地区少3—4小时,气温、水温、土壤

的温度也要低3—5℃,稻子的生长时间比外边要长一个月时间,因

而这种米的口感极好。”万年县农业局局长陈章鑫说,但由于条件的

恶劣,它的亩产也就是300—500斤,老百姓不爱种,种稻远不如出

外打工合算,优质贡米品种如今面临失传的危险。再看陕西作为中

国农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按理来说应有很多农业文化遗产。但是

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陕西只有佳县古枣园一处入围。

而更尴尬的是,自从去年4月接到农业部通知,陕西省农业厅便立

刻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初步普查,但勉强符合评选标准的也仅有四处。“工业化的冲击,造成了传统农业逐渐边缘化。”负责本次参评工作

的陕西省农业厅负责人员告诉记者。另外投入大收益低,也造成了

传统农业难以为继,像佳县古枣园的枣,当地老乡抱怨一斤才能卖8

毛钱,而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打工,雇人摘枣的人力成本太高。

我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与现代文明理念之间表现出的对立和矛盾使农业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流失的严重威胁。另外,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现代耕作技术与养殖技术的采用及现代农机具、农药、化肥等的大量广泛使用,传统古老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同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其他行业,传统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的技能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威胁。同时,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传统的农业物质遗产境遇每况愈下。高效农业在扩大粮食供给的同时,也危及传统农业物质遗产的存在。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取代了更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品种,使其逐渐灭绝;过分使用化学肥料,放弃有机肥,使土壤性状不可持续;滥用农药使害虫抗药性提高,环境遭受污染,益虫大量死亡等等。再者,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文化遗产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进

城务工, 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常住人口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被称为“386199”部队。与农业相关的民俗、礼仪也缺乏继承,渐渐断代消失。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如生物防治等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因为缺乏传承,加上比较效益低,难以在乡村保留。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尽管保留许多传统的耕作方式,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人们迅速放弃原来的传统,开始大量利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现代农业要素。

三.农业推广中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都是以实际存在的经济价值衡量每件事,每个人。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中,农民必然会选择脱离传统的耕作模式转而从事经济价值高的生产活动。而现在的农业推广的目的也正是经济至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推广模式基本都是以有效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目的的。在这样的目的导向之下,我们所推广的技术,思想,服务等等都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的的,所以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在这样的体系中很难站稳脚跟,只会渐渐流逝。农业文化遗产总是给人感觉是传统的,落后的,就应该被抛弃。但是,实际上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因地制宜的经验总结,虽然赶不上现代化生产的大步伐,但是这也许更加的环境友好型,不一定集约化的的生产才是最高效的,我们应当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

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

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

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农业推广员送去的知识可能就是农民获取知

识的最重要途径,甚至是农民们思想意识的重要导师。如果,他们

一味的向农民灌输现代化的多么有用的想法,那么农民必然会跟着

这样的思路放弃自己坚守的土地,坚守的耕作方式,坚守的一方文化。但是如果农业推广人员能够在基层工作时时刻将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放在心上,向农民传达保护原生态的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的

重要性,并且将遗产记录下来,甚至帮助农民开发出既能保护农业

文化遗产的办法,同时又能够帮农民致富的办法,那么农民们怎会

抛弃自己祖祖辈辈坚守文化。

四.具体建议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考虑系统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体现动态保护的思想,特别是要考虑农

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其愿意继续从事传统农事

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农业推广中,我

们不仅需要给农民灌输概念,还要帮助他们找寻传统与现代并存的

方式。

1.加强机制与制度建设,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与

多方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盲目决策和寻租行为,因此

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多方参与机制是国际社会在农业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这种机

制不仅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当地自身的发展能力。

2.继续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农业文化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最终的农业文化的守护者

还是那一方土地上的人民。我们需要向他们不断传达农业文化遗产

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自豪,自觉自愿的去保

护农业文化遗产,

3.推广中注意地方特色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地维持

各地的本来特色。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相对较少,需要

给予特别关注,而在西部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则相对丰富,需要综合保护。

一些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类型,应当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选择的特色模式。

4.对与地方传统尽可能的维护

首先应对传统品种给予特别保护。随着我国粮食供给由单纯注重数

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更加重要,因此要给予特别关注,使其在商品生产中立足。其次要对传统农业品牌给予关注。传统农业品牌既是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类农业文化遗产,

需要加以保护,使之能够在商品生产中占据合理份额。再者,针对遗

址类农业文化遗产注意维护。保护稀有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帮助农

民将其打造成区域文化地标。此外,帮助农民打造传统方法耕作和饲

养的动植物产品的名气,应在市场上给予充分支持,提高其与普通产品

的比较价值。生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是保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可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 资

源科学 2006(7):206-208.

[2]闵庆文赵立军叶明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罗马会议及其主要成

果[j] 地理研究 2007,26(1): 211–212

[3]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闵庆文何露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中国生态农业学报[j] 2012, 20(6): 688-692

[4]包宗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10): 38–43

[5]郭中伟李典谟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j] 生物多样性 1998 6(3): 20–25

[6]闵庆文张丹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途径与近期主要

任务——“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古今农业 2006(2)1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